多管齊下改善靜脈曲張 秀出美腿

林伯翰醫師說,靜脈曲張較為嚴重者,會建議採取手術治療。(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從事教學工作屆25年的廖小姐,發現小腿至腳踝處出現紅腫及傷口,有明顯的靜脈曲張及小腿浮腫,醫師評估並非單純皮膚問題;經醫師以超音波詳細檢查,確診廖小姐小腿上的傷口,應是靜脈功能不全,熱水刺激造成靜脈潰瘍,醫師經由雷射熱消融治療,並進行傷口照護,3天後癒合情形良好,且因手術改善靜脈曲張青筋畢露的小腿外觀,可以自信的穿上短褲及裙子。 嘉榮心臟外科林伯翰醫師指出,若腿部靜脈或閥門受損,瓣膜無法正常工作,血液在腿部靜脈中淤積,導致靜脈壓力升高,就會造成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VI),靜脈血管隆起浮於皮膚表面,就是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不僅使腿部美觀大受影響,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導致嚴重併發症,因此民眾若因靜脈功能不全,腿部已有血管隆起,感到小腿及腳踝水腫、腫脹,腿部出現燒灼感、針刺感,或小腿於夜間經常抽筋、腿部皮膚轉成紅棕色,皮膚呈脫屑狀、發癢等,必須提高警覺。 林醫師說,當靜脈曲張病情輕微,通常建議採取穿彈性襪的「加壓療法」,進靜脈回流,但如果靜脈曲張較為嚴重,會建議採取手術治療,幫助靜脈血液流動,若有潰瘍也能促進癒合並降低復發機會,同時改善皮膚外觀及疼痛腫脹的不適感。 林醫師提醒,想要避免靜脈曲張惡化或發生,就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如果需要久站久坐,可定時扭扭腳踝關節、上下墊墊腳底板,夜間將雙腿抬高微超過心臟高度,幫助腿部血液回流。 平時也避免穿著緊身束腹、避免蹺腳動作,並避開熱水浴及按摩浴缸泡腳,因熱脹冷縮血管擴張易使靜脈曲張加劇。 此外,日常也要保持少油鹽飲食,避免體液滯留或形成便祕,才能保持靜脈血管的彈性與健康。

Read More

臨床心理學會研討 聚焦智慧醫療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昨日舉辦「台灣臨床心理師年度盛會暨學術研討會」,共有來自產官學界超過500人出席,顯示心理健康議題受到廣泛的重視。(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成立適逢滿20週年,22日首度移師台中舉辦「台灣臨床心理師年度盛會暨學術研討會」,此次除主軸為「智慧醫療」外,也結合青少年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大族群等心理健康重要議題,共有來自產官學界超過500人出席,創歷史新高,顯示心理健康議題受到廣泛的重視。 今年的大會主題「共譜疫情後時代的美麗協奏曲─臨床心理師遇上智慧醫療」,更是緊扣時代的脈動。會議中不僅邀請專家分析「心理衛生政策與臨床心理師的角色」;也邀請專家分享「AI腦波輔助診斷技術」;更有台中市衛生局從地方主管單位的行政經驗分享「青少年心理健康策略及執行現況」;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演講與學術發表。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主任何應瑞指出,在一項超過5000名受試者的調查發現,年紀超過55歲的台灣人,罹患輕度或重度憂鬱症的比例高達5.2%,這些患者通常合併出現各種身體的疼痛、認知障礙、睡眠不佳、欠缺社會支持、家庭負擔沉重、健康惡化及親屬與人際關係緊張等等。 何應瑞說,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個案中,僅有20%有服用抗憂鬱藥物治療,換言之,這些患者承受很多社會、家庭與人際關係的壓力,但是僅有少數人有進入醫療體系接受治療,這些個案更需要臨床心理師的協助。 台中市衛生局表示,研討會特別安排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美國學者Dr.Jenna Carl,分享在英國與美國利用數位媒介執行認知心理治療的實際作法,盼透過這些寶貴經驗,對國內在疫情後積極發展的數位及遠距心理治療、心理諮商帶來啟發。 衛生局說明,此次還有14場不同主題的小型研討會與實務工作坊,展現臨床心理師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的身影,現場超過500名以上專家學者、臨床心理師、相關領域學生報名參與,發表論文達147篇之多,報名參與人數創新高,熱鬧非凡。 這次會議也特別關注近來備受討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及ADHD的孩童議題,特邀學界、臨床心理界專家及教育局、衛生局,從學術、行政制度、臨床實務的不同面向共同對話,探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策略,及如何整合不同領域的角度及資源,在社區、學校進行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的工作。

Read More

標靶藥抗癌 刺癢如螞蟻咬

中醫師周芳伃依病患體質以中藥調理,舒緩抗癌皮膚刺癢症狀(圖非病患當事人)。(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1歲黃姓女子罹患乳癌接受抗癌標靶藥物治療,因藥物副作物出現皮膚刺癢,全身有如無數螞蟻在咬,遇到天熱流汗更是嚴重。經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醫師周芳伃依病患體質以中藥調理,有效改善刺癢難耐的情況,醫師特別提醒,中醫癌症輔助治療並非通用藥方,視病情症狀因人而異,必須經由中醫對症下藥才能見效。 周芳伃表示,黃姓女子因罹患乳癌接受治療並持續服用抗癌標靶藥物治療。後來開始出現皮膚刺癢症狀,從背部開始延伸至腰部、胸部、腹部、四肢、全身,偶爾曾出現少許小水泡,從皮膚外觀看不出明顯異樣難以求醫,但刺癢起來時全身像有無數螞蟻在咬,天氣熱或運動後症狀加重。 黃女說,自己罹癌之前非常熱愛運動和戶外活動,現在病情控制住後,已漸漸重拾運動習慣,但每次一運動身體熱起來,刺癢感就隨之發作,忍不住時會一直抓,自己也想適度地繼續走出戶外休閒和輕旅行有助身心逐漸好起來。雖有此想法,但想出門又怕天氣熱,皮膚刺癢可能不時發作,走出戶外的念頭就一直躊躇不前。 黃女經由朋友介紹知道中醫也有癌症輔助治療,來到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主治醫師周芳伃詢問黃小姐病情後了解,患者以往不曾有過皮膚刺癢問題,直到使用標靶藥物後才出現此症狀,依病歷顯示使用的抗癌標靶藥物,文獻搜尋也證實標靶藥物容易引起皮膚不良反應。 周芳伃指出,以中醫觀點解釋,黃小姐的症狀是藥物副作用導致熱毒內蘊,內熱耗傷陰液,陰虛發熱,造成患者全身皮膚刺癢、怕熱,經常口乾喜好冰飲,也容易便秘。依症狀處方使用生地黃、麥門冬滋潤身體、增加陰血;大黃、枳實提高新陳代謝、排除熱毒。也特別提醒,這個藥方不是通用藥方,病情症狀因人而異,必須經由中醫對症下藥才會有效。 黃女回診時說,服用中藥調理一週後就有明顯改善,運動時身體熱起來不再感到刺癢,可以盡情流汗運動。中醫藥粉可隨身攜帶,也方便在外服用,接下來可以開始安排各種旅遊活動也不用擔心了。 周芳伃說,抗癌標靶藥物容易引起皮膚不良反應,例如甲溝炎、毛髮改變、皮膚癢、皮膚乾燥、皮膚龜裂、皰疹等,以中醫觀點切入是屬於中藥毒的症狀,熱毒內蘊耗傷陰血,陰虛發熱,會讓皮膚症狀加重。雖然大部分並不嚴重到危及生命,但卻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抗癌治療甚至必須被迫暫停,抗癌之路若有上述問題,不要一味隱忍,可嘗試中醫輔助治療調理,以改善不適症狀。

Read More

頭痛像戴緊箍圈竟是耳垢作怪

3餐得吃止痛藥 耳鼻喉科醫師揪外耳道耳垢 清除後不藥而癒 醫師陳建志為頭痛患者清除兩耳塞滿的耳垢。(醫師陳建志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30歲喑啞女子,近1年來每日起床後,兩側耳部麻脹且延伸到顳部及眼眶,接著頭頂抽痛像戴緊箍圈、惡心想吐,須三餐吃止痛藥;經檢查未長腦瘤也無咬合關節痛問題,更非藥物過度使用頭痛,還被當成「頑固性」自律神經失調治療無效,病人完全不知所措。後來,醫師清除其雙耳耳垢,頭痛竟不藥而癒,也無需吃止痛藥。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說,病人來到診間,檢查發現她的兩側外耳道內滿是耳垢,已經塞到完全沒有空間,病人也描述每晚洗澡後,都會用球型棉棒伸入耳道吸水。他說,病人是罹患「外耳源性偏頭痛」,大多常見於急性外耳道炎者,亦可起因於耳垢塞住;耳殼之上內側耳輪、三角窩、對耳輪及外耳道上方之感覺,受到三叉神經下頜支的支配,掏耳時習慣使用球型頭棉棒,會不斷地把耳垢向內推,逐漸壓實,刺激外耳道上方,感覺訊息經由耳顳神經傳至三叉神經,進入腦幹後,再下降至脊髓,再折返回腦幹,啟動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陳建志表示,治療此病持續服用止痛藥並無療效,仍需儘快把耳垢移除,若耳垢太過堅硬,若想強行移除,恐致外傷出血與感染,會建議先局部使用礦物油或油性耳藥水,在家一日點多次,先行軟化,液化的耳垢會自行流出,剩下的就等回診時,由醫師以抽吸管吸掉。 他說,理論上耳垢塞的太嚴重時,會起傳導性聽障,使人感到耳悶與耳脹,容易察覺,但若發生於孩童、陳舊性聽障或智障者,因溝通困難或既有疾病,易被忽視,正確就醫可及早找出病因。

Read More

染幽門桿菌 易演變胃淋巴瘤

童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鄭煜明筆指處即幽門桿菌寄生胃部的位置。(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0歲張姓女患者,因長期胃痛、腹脹、惡心等症狀,到童綜合醫院就醫並進行胃鏡與切片檢查,發現患者因感染幽門桿菌,導致慢性胃發炎,出現胃淋巴瘤前期病癥,經醫師開立3合1制酸劑加上抗生素使用2週後,成功根除幽門氏桿菌,胃部逐漸恢復正常,建議1年後再追蹤。 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鄭煜明表示,如果把腸胃不適一味的歸咎於生活緊張和壓力所造成,那就大錯特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阻礙腸胃功能之臨床症狀與感染幽門桿菌雷同,常常被混為一談,前者可以靠生活飲食調適,後者則必須靠藥物進行滅菌大作戰。 鄭煜明說,而感染率遠高於B型肝炎的幽門桿菌,在台灣盛行率平均達50%,換言之,每2人就有1人感染,伴隨有腹部疼痛、燒灼感、惡心、打嗝、脹氣,甚至食慾不振、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等症狀。其中10歲以下孩童更應注意,不同於成年人較高抵抗力,所以親子之間以嘴餵食或親暱行為要特別注意。 鄭煜明指出,有研究發現,感染者當中有8成沒有症狀,而有2成的感染者出現胃部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疾病;當胃部長期被幽門桿菌破壞之下,黏膜因此產生的異變也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其中又以胃淋巴瘤最常見。就如同個案張姓患者,3個月前因長期腸胃不適經胃鏡檢查,表現粗糙如荔枝殼,嚴重發炎,經進一步切片採樣檢查,不但曾經感染幽門桿菌,胃腺體周圍更瀰漫淋巴球,是胃淋巴瘤的前期病變,所幸經過3合1藥物滅菌,3個月後再做胃鏡追蹤,菌滅了,胃壁逐漸光滑,淋巴球也變少了,只要1年後再追蹤即可。

Read More

中西醫合療抗癌 助減緩不適

  中西合療抗癌可減少放、化療副作用,飲食以清淡為主,可選用白木耳、蓮子、白菜、苦瓜等養陰清熱食物。(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5歲王姓阿公罹患攝護腺癌並準備接受放射線治療,卻擔心承受不了副作用,求診中醫盼降低副作用。經中西醫團隊合療完成抗癌療程,病情獲改善且減少治療期間的不適,也能繼續維持生活品質。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指出,以中醫觀點,放射線治療是屬熱毒傷陰耗氣,容易出現陰虛內熱和氣虛,因此治療著重養陰清熱,使用中藥如麥門冬、沙參,以減輕副作用的出現。此外,放射治療容易耗氣,因此適度的補氣和提升食慾,如黨參、黃耆能增強體力。而根據研究部分中藥可以使癌細胞的輻射敏感度增加,提高效果。 劉家蓁表示,常規癌症治療搭配中藥輔助,可減少副作用,能降低復發並增加存活率。此外,建議接受放療病人可配合醫師調配的藥膳食療,飲食以清淡為主,可選用白木耳、清蒸魚湯、蓮子、綠豆、白菜、苦瓜等較養陰清熱的食物,避免過熱或太冷的刺激性食物。至於放療造成長期的組織纖維化,也可搭配針刺治療減緩緊繃感。

Read More

長者健康評估 6指標發現警訊

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長期關心民眾的健康,辦理許多活動,希望更完善地照顧長者的身心靈健康,提高更好的生活品質和自主能力。(記者鄭鈞云攝)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為延緩長者衰弱及自我評估即早預防,基隆巿中山區衛生所辦理「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ICOPE)講座」,提供長者對自身健康狀況有一定的了解。其中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ICOPE)中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平時在家中也可以根據這6項功能自我評估,來得知是否有健康的警訊。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的身體和認知功能衰退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健署建議長者至少每6個月評估ICOPE,可以幫助早期發現這些問題,讓專業人員針對老年人的個別化需求,進行預防和治療。 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ICOPE)中,1.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如今天是幾號?這是哪裡?等相關問題。2.行動能力:是否能在12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3.營養狀況:過去3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4.視力狀況:看近看遠是否困難。5.聽力狀況:是否聽不清楚別人說話。6.憂鬱情形:過去兩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如果發現評估結果有任何1項異常,就可尋求附近的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檢查。

Read More

機器手臂置換膝關節 嬤當天下床

大同醫院引進精準醫療儀器置換膝關節,協助7旬李姓阿嬤(左4)換得新「膝」望。(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一名75歲李姓阿嬤原以上市場買菜做美食為樂,但多年前受膝關節退化困擾,雙膝痛到幾乎無法出門,後來接受傳統右膝人工關節置換。今年李姓阿嬤左膝關節也出現退化症狀,在醫師建議下,使用新式機器手臂置換左膝人工關節;術後疼痛控制良好且恢復快速,當天即可下床復健行走,功能恢復快又好,迅速回到正常生活,讓她重新找回活力健康的快樂生活。 李姓阿嬤笑說,感謝高醫黃炫迪副院長與大同醫院骨科王應鈞醫師,讓手術後恢復相當快,沒幾天就能到處趴趴走,終於可以上菜市場買菜了;同時她也好康道相報,積極向同年齡親友介紹這款新式手術方式,希望造福更多飽受關節退化之苦的親友。 醫師王應鈞表示,新式機器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醫師可於手術前透過精密的3D影像分析規劃,依照每位病患的關節狀態客製化最適合的人工關節。 手術中透過高精準度的3D影像技術,即時監測病患的關節狀態,手術醫師在電腦輔助下進行手術並依照手術前的規劃將人工關節精準置放,甚至可隨時依病人的膝關節軟組織條件做即時的人工關節位置調整,讓病人在術後很快就能貼近自然行為的膝關節活動。 此款機器手臂有數個特點,包含量身打造術前計劃、手術中提供即時數據減少誤差,提高成功率降低手術風險,除了能達到更自然的關節活動度,更可延長膝/髖關節壽命,達到真正的「客製化膝∕髖關節置換術」。 大同醫院引進精準醫療儀器置換膝關節,術後疼痛控制良好且恢復快速,當天即可下床復健行走。 (記者王正平攝) 院長傅尹志指出,大同醫院引進機器手臂,有效提高手術精準度,並減少傳統手術中,運用眾多定位器械下所造成不必要侵入性傷害;大同醫院醫務祕書兼任骨科主任陳崇桓也提醒選擇手術時,要先與醫師溝通,評估膝關節磨損程度與術後功能狀況,選擇適合處置方式。

Read More

癌友傷口感染 奇美醫外展照護

奇美醫傷口照護中心主任林祐丞,外展到宅醫療服務,解決傷口感染問題。 (奇美醫提供)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5歲王姓肺癌末期女病人多是臥床狀態,除家人安排獨立住處由外藉看護照護,但薦椎及兩側髖骨處仍發生皮膚潰瘍,居家護理師訪視發現傷口發紅,懷疑發燒可能是傷口感染造成,經與外科醫師到宅清創傷口解決感染問題,也降低傷口再感染機會。 國發會發布最新一次人口推估報告,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這個現象在古都台南尤其明顯。眾多老年人口除改變醫療疾病比例,更讓老人及病人照護問題愈來愈明顯。以「傷口治療」為例,許多長輩身上帶著「困難癒合」傷口數年都無法治癒,追根究底常常是因病人無法往返醫院按時就醫之故。 奇美傷口照護中心主任林祐丞表示,身為困難傷口專門科醫師,常觀察到許多帶有面積超大、嚴重感染,或數年長期無法癒合傷口的病人,因為長期就醫不便,而讓傷口持續惡化。中心也常接收到許多養護機構或居護所的傷口諮詢,都是因病人行動不便而無法到院。 奇美傷口照護中心自2018年成立以來,就已接受居家護理機構委託,在無法申報健保給付情況下,以報備支援的方式到個案家中,免費服務部分帶有困難癒合傷口病人,執行所需之清創及傷口處置,成效顯著。 2023年健保署南區業務組攜手奇美共4家醫院提供傷口照護視訊門診及外展醫療,對長照機構或家中長者之慢性傷口問題,先以視訊門診方式讓醫師評估傷口狀況,再評估是否提供醫師外展傷口照護服務,有效減少病人與家屬往返奔波之苦。 林祐丞說,奇美傷口照護中心今年初至今,已幫助10多位在家不方便病人改善傷口情況。雖多數慢性傷口不會致命,但對這些長期臥病在床、行動不便病人來說,能擺脫傷口折磨,對生活品質改善將有莫大助益。

Read More

個案管理醫療照護APP 花蓮慈院照護癌症病友

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開發「個案管理醫療照護APP」,榮獲生技會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為了讓癌症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開發「個案管理醫療照護APP」,整合花東兩地醫院,同時整合院內的專業照護團隊,並讓個管師與病患或家屬,針對治療情形與注意事項進行雙向溝通,還有貼心服務包含病患預約就醫提醒、門診前檢查提醒與當日領取藥物資訊及檢查報告異常數值提醒等功能,榮獲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頒發第二十五屆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癌症醫學中心主任許仁駿表示,花蓮、臺東兩縣有近六成癌症病人居住在偏鄉或年紀達高齡,且許多病人為獨居、夫妻或是只有外籍看護照護,而家屬多在外縣市工作,因此無法及時得知病人的就醫狀況,當家屬得知病人放棄治療或病情發生變化卻為時已晚,加上就醫交通距離遠、耗費時間、醫療資源缺乏等,也造就花東兩縣癌症死亡率為全臺第一(臺東縣)與第三(花蓮縣)。 花蓮慈院癌症醫學中心在東區健保風險計畫挹注下,建置花東癌症共照網,串連十七家東區醫院形成癌症共同照護模式,設置個案管理醫療照護APP,由花蓮慈院癌症醫學中心開發,一個帳號就能接受不同醫院與不同個管團隊的照護。 健康保險署東區業務組組長李名玉說,感恩花蓮慈院團隊以病人為中心建置了這個APP,來連結花東的醫療院所,讓癌症的病人能在地就醫,不僅免除奔波也能減少跨區就醫帶來的家庭負擔,未來也希望這套系統能做到全區、全人的照護並將資源整合使用,並共享、共好、共同照護病人。 許仁駿表示,從二0二一年四月上線至今,已有超過五百位癌症患者使用此APP,結果顯示有九成以上病患滿意此系統,並認為對於照護品質有幫忙;另外,系統介入後癌症患者門診失約率由二成四下降到百分之七點九,不只提高病人治療意願,減少治療中斷發生,進而提升病患存活率。 這是一套可橫向整合多家醫療機構,也可垂直整合院內多個專業照護團隊的個案管理醫療照護APP。許文林副院長表示,花蓮慈院癌症醫學中心依據花東的醫療特殊性,自行開發癌症篩檢資訊系統、結合癌症登記的癌症資料庫系統與癌症治療計畫書等多項資訊系統,希望藉由這套系統,幫助病人得到完善的照護、無縫接軌的安心服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