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 高血壓免服藥

醫師林志展(右)說,「高血壓導管治療」提供醫師與患者更有效控制高血壓的新選擇。(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36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因血壓控制不良且無法規律服藥就醫,經醫師說明屬頑固性高血壓,決定接受「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術後近半年,患者已逐步減少降壓藥至每天半顆,且24小時平均血壓由原來150/100mmHg降至正常值126/74mmHg,經評估這名患者有可能完全脫離降壓藥。 安南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志展說,高血壓患者普遍有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躍的問題,使得血壓持續攀升,對心臟、腎臟及血管帶來傷害。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於目前全球疾病負擔排名居冠。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調查」顯示,我國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逾26%,65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更超過6成。然而,令人憂心的是,高血壓控制達標率只有50%左右,足見半數的國人缺乏正確血壓控制觀念。 林志展指出,專治高血壓的新型「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簡稱RDN)又名「高血壓導管治療」,提供醫師與患者更有效控制高血壓的新治療選擇,其可減低腎臟荷爾蒙的分泌量,進而紓緩血壓,保護心臟、腎臟及血管免受進一步損害。高血壓導管屬於微創治療,具3大特色,包括24小時控制、手術快、傷口小。手術時間約為1小時,隔天即可出院,術後恢復快且併發症少,術後數月至1年即達持續控制血壓目標。案例36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去年11月做,也是安南醫院首例完成高血壓導管治療的患者。

Read More

膿疱性乾癬恐致命 6大症狀速就醫

醫師指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症狀嚴重且恐致命,若發現有急發膿疱群合併皮膚症狀、以及疼痛、發燒等全身性症狀,應留意染病可能性。(公關提供) 大面積膿疱、紅斑、脫屑、疼痛、發燒、疲倦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皮膚重症,醫師指出,若沒有及時治療,嚴重恐併發敗血症、心肺腎多重器官衰竭等致命併發症。因此,民眾若發現有急發膿疱群合併皮膚症狀、以及疼痛、發燒等全身性症狀,應留意染病可能性,並盡快就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明,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好發於40到60歲成年人,女性發生比例較高,典型症狀為皮膚出現大面積的膿疱、紅斑、脫屑,還經常伴隨疼痛、發燒、疲倦等全身性症狀。 她指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若沒有及時治療,嚴重恐併發敗血症、心肺腎多重器官衰竭等致命併發症,拖越久越危險。此病誘發原因多元且多無法預測,像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甚至是感染Covid-19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發作,可以說每個人都具有潛在風險。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俊賓指出,過往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缺乏專有治療藥物,因此對於急性發作的控制有其侷限,可能面臨治療效果緩慢,且仍有隨時復發的風險;現有藥物則大多是針對一般乾癬的IL-17、IL-23發炎路徑所設計,亦難以對症下藥。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階段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關鍵致病機轉為「IL-36」發炎路徑,並依此發炎路徑研發專用的生物製劑,可更精準的阻斷發炎反應,達到快速控制急性發作的效果。 陳俊賓說,針對最困擾患者的皮膚問題,臨床試驗顯示,超過5成患者在急性發作期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治療,首週即可完全消除膿疱症狀,不僅有機會讓患者皮膚宛如新生,還有助於大幅減緩疼痛、提升生活品質,並且治療3個月後有機會維持膿疱清除達12週,可望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急性發作管理治療新選擇,幫助更快回歸正常生活。

Read More

一站式定位+手術 治癒早期肺癌

台中榮總一站式定位及微創手術,為肺癌患者提供更佳的醫療品質。 (記者陳金龍)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建置2間複合式手術室搭配最新的電腦斷層影像設備,讓肺癌病人在開刀房內完成術前斷層導引經皮定位,免去以往往返影像科定位、病房等待手術的時間和降低氣血胸風險,達成一站式定位及手術的目標。目前定位量已超過50例,定位成功率高達9成,可定位的最小病灶約0.4公分,準確率高,且定位時間可縮短到10分鐘內定位完成,為病人提供更佳的醫療品質。 72歲林姓婦人不菸不酒,家族沒有相關肺癌病史,106年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左下肺葉約0.4公分及左上肺葉0.6公分毛玻璃肺結節,規則追蹤,直到去年的斷層顯示左上肺葉長大到0.8公分,到台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莊政諺門診詢問相關手術建議。最後病理報告證實為肺癌癌前病變。 莊政諺說,中榮有兩種定位方式,包括電腦斷層定位,在110年新建的兩間複合式手術室搭配最新的電腦斷層影像設備,讓病人在開刀房內完成術前斷層導引經皮定位,由細針打入螢光藥劑,免去以往往返影像科定位、病房等待手術的時間和降低氣血胸風險,達成一站式定位及手術的目標。 另外則是電磁導航系統,術前使用病人的門診斷層影像或是在手術房即時取得影像,客製化其3D立體肺部氣管地圖及規劃如何到達病灶的路線,接著於病人麻醉之後架設相關電力磁場貼片,執行支氣管鏡定位過程可以即時顯示支氣管鏡所在位置,讓醫師按圖索驥到達腫瘤的位置打入標記螢光藥劑。以上兩種方式都能讓小病灶無所遁形,醫師會與病人討論,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接著以胸腔鏡微創手術搭配螢光內視鏡模式,使病灶一目瞭然,再將腫瘤完整切下,為每個病患設計出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Read More

隨媽祖遶境保安康 戴罩少喝糖飲

大甲媽祖遶境人潮洶湧,大甲李綜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劉有增建議信眾戴口罩保護自已。(記者陳榮昌攝) 解封病毒仍存在 避免痛風行腳途中補充水分 適時休息防橫紋肌溶解症造成急性腎衰竭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大甲媽祖遶境今天(21日)深夜正式展開,由於疫情解封的關係,不必強制戴口罩,預期會吸引許多信眾參加。大甲李綜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劉有增表示,在人潮眾多的情況下建議信眾還是帶口罩,畢竟病毒還是存在;另外,腎臟科醫師陳采峰也提醒,行腳途中要適時補充水分,切勿喝過量含糖飲料,以免痛風。 劉有增說,雖然台灣疫情解封,口罩政令除了在醫療院所強制佩戴外也全面解除,但是大甲媽祖遶境起駕前,在鎮瀾宮擠滿信眾幾乎水洩不通,由於病毒是藉由飛沫空氣傳染,萬一其中有人帶有病毒,在空氣不流通的情況下,沒帶口罩恐會被感染,儘管有人感染過了一次,還很有可能二次染病。 劉有增指出,信眾跟著媽祖遶境如果不想戴口罩,建議在空曠、空氣流通、人潮分散的地方才拿下口罩,另外,沿途有不少熱心的民眾提供食物,在食用前也別忘記進行手部清潔,最好能自行攜帶餐具,除了可以減少病菌感染,也減少一次性餐具的浪費。 國內猴痘疫情擴大,也有人開始擔心會不會造成流行?劉有增強調,猴痘主要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在大甲媽遶境人潮眾多時,不會特別接觸染病個案,個案更不會趴趴走,因此,不用過度擔心可能造成傳播,只需要做好個人衛生清潔,同時適度的補充水分。 腎臟科醫師陳采峰提醒信眾,跟著媽祖遶境期間,不斷走路再加上天氣炎熱,很容易口渴,補充水分不要喝含糖的飲料,除了避免增加身體負擔,也減少糖尿病及痛風發生的機率。根據研究顯示,含糖飲料中的玉米多糖,當身體在分解它時,便會釋放普林產生代謝物尿酸,尿酸會在關節處沉積造成疼痛的晶體,就是痛風的因子之一。 「千萬不要勉強自己,遶境累了一定要休息。」陳采峰強調,遶境是長時間的走路運動,平常人很少一下子走路走那麼久,如果出現肌肉痠痛或肌腱發炎,一定要適度休息,不要怕被笑或覺得不虔誠、對媽祖不尊敬,避免導致橫紋肌溶解症,造成急性腎衰竭,如果有感到任何不舒服,可立即尋找周圍醫療照護團隊協助。

Read More

舌痛蔓延全口 口灼症求醫4年才確診

許晉譯醫師指出,口灼症的成因繁多,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原因,進而解決症狀和用藥問題。(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67歲的周小姐因舌頭蔓延至整個口腔的慢性疼痛,每天痛苦到無法入睡,長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4年間,她嘗試過口含冰塊、塗辣椒素和服用各種止痛藥,也曾到疼痛科、牙科、耳鼻喉科、風濕免疫科和中醫等門診,但都未能找到確切病因,經過許多中西醫治療方式,症狀未見好轉,甚至日漸加劇。經親友介紹,到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許晉譯醫師的門診求醫,經許醫師診斷為「口灼症」(又稱灼口症),在接受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後,才逐漸改善疼痛問題,重新找回穩定的日常生活。 擁有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證書的許晉譯指出,口腔周圍發生慢性疼痛是「口灼症」的典型症狀。在臨床定義上,當疼痛每日超過2小時且持續3個月以上,即為慢性疼痛,多數口灼症患者會感覺舌頭有不同程度的灼熱感或疼痛,通常從舌頭前段開始,隨著病情變嚴重,會逐漸擴展到整個舌面和口腔內部。 口灼症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許晉譯表示,查找病因時,要先以查找次發性的原因為主,找到原因後可以對症下藥;倘若找不到確切的病因,就會歸類為原發性口灼症,例如周小姐就是原發性口灼症患者,只能使用針對的口服藥物做症狀治療。而次發性原因可能是內分泌系統的問題,比如受到甲狀腺影響,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到神經系統。此外,若缺乏維他命B12、葉酸或鋅離子,也可能造成慢性疼痛。 無論是何種治療方式,許晉譯說,「找原因」都是關鍵,如周小姐輾轉於各科別卻找不到確切的病因和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會承受莫大的痛苦和精神壓力。口灼症的成因繁多,需要醫師花時間一一排除,直到找到可能的病因,再嘗試不同的藥物確認療效,並通過觀察病況逐漸移除每一種藥物,長期下來,就有機會能完全脫離藥物控制。

Read More

門諾化療綠色通道 癌友免奔波

門諾醫院啟動「化療綠色通道」簡化流程,大幅減少病患等待與來回奔波。(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為讓癌友可以更安心接受化療,免去診間來回奔波,門諾醫院啟動「化療綠色通道」,簡化過去的繁瑣流程,提供化療患者優先批價、看診及送藥服務,縮減近2小時的等候時間。 癌友在化療期間,常有揮之不去的疲憊感,加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多半身心俱疲。尤其往往在看診後,還要經歷批價、領藥等漫長的等待時間;當真正開始接受化療時,已耗盡大半天,每趟就醫均需「耗時費力」,成為多數癌友及親屬的最大困擾。 為了優化並提升就醫品質,同時縮短病患在看診流程中的不便與等待,門諾醫院引進精實管理課程,重新檢視門診化療流程與人力配置後,簡化不必要的行政程序及時間,啟動「化療綠色通道」,獲癌友肯定。 化療患者張美婷說,以往等候看診時間長,結束後還要批價排隊再自行領藥回門診化療,過程繁瑣,跑完流程就快接近中午;加上化療前置用藥、化療時間,每次就醫療程就需要半天以上。這幾個月的門診化療流程真的改善很多,除相當流暢外,等待時間也大幅縮短。 門諾血液腫瘤科醫師卓俊宏說,需要化療的癌友多半身體虛弱、抵抗力低,久候恐體力不支且會增加感染風險;加上部分病患為癌末,時間更不應該浪費在等待上。團隊運用精實管理概念,將流程「化繁為簡」,提供癌友最適切、溫暖的就醫服務。 門諾醫院強調,「化療綠色通道」主要提供化療患者優先批價及看診服務,並在化療的同時,由專人將藥物送到門診化療室,省去批價、等候領藥的時間耗損,原本完成所有程序需3.5個小時以上,現在僅用不到一半時間,大幅減少病患等待與來回奔波的辛勞,協助癌友治療後盡早返家休養,提升整體療程的服務品質。

Read More

逆轉阿茲海默症 台裔學者找到新法 

蔡立慧團隊利用肽干擾過度活躍的酶 實驗小鼠的DNA損傷、神經炎症減少 MIT學者、興大校友蔡立慧,近期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治療阿茲海默症突破性發現。(翻攝自MIT官網)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者、中興大學獸醫系校友蔡立慧為大腦研究領域專家,近期該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突破性研究,找到「逆轉」阿茲海默症的新方法,引起國際學界高度關注。美國學界認為蔡立慧在未來相當具有被提名諾貝爾獎的潛力。 蔡立慧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腦與認知科學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獲選中研院院士選舉最高票與最年輕的女院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神經精神障礙、自閉症和阿茲海默症。蔡立慧1982年畢業於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取得威斯康辛大學分子生物碩士,1990年取得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病毒學博士,2007年獲頒中興大學傑出校友。 蔡立慧團隊利用肽(縮氨酸)干擾通常在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過度活躍的酶。這種化合物能阻止名為CDK5的酶過度活躍,以免損及神經,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蔡立慧表示:「這種肽的作用非常顯著;在減少神經組織退化和神經炎症反應、甚至挽救行為缺陷方面,看到了神奇效果。」經過進一步實驗,研究人員樂觀認為,這種肽最終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症患者。 在患有阿茲海默症且CDK5過度活躍的小鼠身上測試這種肽時,小鼠的DNA損傷、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較少。研究人員在患有阿茲海默症,具有突變Tau蛋白形式導致大腦蛋白質纏結的小鼠身上進行測試,這些小鼠治療後,Tau蛋白流行率及神經元丟失都變少;此外,接受測試肽的小鼠,比起給予亂序肽的對照組小鼠,通過水迷宮的任務表現更佳。此項新發現,可在未來研究出足以逆轉阿茲海默症造成破壞性影響的藥物。

Read More

膝傷變X型腿 置換關節擺脫拐杖

醫師洪舜奕表示,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即可行走與彎腳,走路是最好的復健。(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0歲巫女士年輕時右腳膝蓋受傷未治療,隨著年齡增長,右腳出現X型腿,走路一跛一跛的。近1、2年來疼痛明顯惡化,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檢查發現可能是右膝韌帶長期受傷沒有處理所致,導致右膝外側退化嚴重。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巫女士的右腳X型矯正變直了,疼痛和步態得到顯著改善。 長安醫院骨科醫師洪舜奕表示,一般膝關節退化常見的是O型腿;因姿勢不良、工作環境或過去的傷害等因素,有些患者會出現反轉的症狀,即X型腿。患者右膝軟骨已嚴重磨損,腳伸不直影響生活功能,必須進行手術治療,才能調整骨頭的彎曲度。 手術過程中,醫生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矯正膝蓋歪斜的角度外,切除了軟骨和骨頭磨損的部分,提供新的關節界面,改善步態和緩解疼痛。手術後隔天患者已能下床行走,開始進行復健訓練;1個月後回診,行走姿勢已恢復正常,不需要使用拐杖。 洪舜奕說,現今對於關節置換的觀念已經改變,無需等待約3個月的復原期再進行復健,手術當天或隔天就可以下床行走。醫師和復健師會立即開始進行復健指導,包括彎曲腳部和正確的行走姿勢,躺臥的時候會使用連續式被動關節活動器(CPM),讓患者能更快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洪舜奕提醒,如果起身跨步瞬間疼痛、上下樓梯走幾階就感到痠軟無力,或膝部變形等症狀,應盡早至骨科就診檢查。

Read More

電刺激神經肌肉再生 成醫薛元毓獲獎

醫師薛元毓以「周邊神經肌肉再生電刺激植入治療應用系統開發」,增進神經肌肉系統再生與功能恢復,獲國家新創獎。(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薛元毓以「周邊神經肌肉再生電刺激植入治療應用系統開發」,增進神經肌肉系統的再生與功能恢復,獲第19屆國家新創獎。他說,手腳周邊神經受損主要源自於外傷,治療後恢復效果常不盡理想,受損後造成的肌肉萎縮及功能缺失,造成社會極大經濟負擔,周邊神經的電刺激,目前被認為在周邊神經功能的恢復具有很大的潛力與希望。 薛元毓說,神經受損每年在美國大約導致1500億美元的醫療保健費用,影響約2000萬美國人,估計造成1800億美元的社會經濟損失。即便在顯微手術發達的現今,臨床上亦缺乏有效促進神經肌肉接合處再生的方法。傳統應用於周邊神經損傷的電刺激治療,是經皮電刺激骨骼肌的物理治療,有抑制疼痛、預防肌肉萎縮等功能,再生效果僅停留在手術中短暫的刺激,臨床效果有限。植入式生物電子裝置,則多應用於中樞神經疾病,如治療癲癇、帕金森氏症、脊神經損傷等,主要用途為抑制肌肉收縮或減緩疼痛,臨床上較少應用於周邊神經損傷。 薛元毓團隊發現,對受傷神經遠端持續1週的電刺激,短期能減緩神經肌肉接合處的退化及肌肉萎縮,長期則會促進神經肌肉接合處的再生及肌肉功能恢復。免疫螢光染色下也發現,電刺激可有效促進神經肌肉接合處的再生,此研究結果於2020年刊登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基於上述研究基礎,薛元毓醫師團隊進一步致力研發植入式電子裝置,核心技術為整合新穎之生物電子技術,開發體積小、植入式電刺激裝置,以增進神經肌肉系統的再生與功能恢復。同時進一步優化電刺激模組參數,已在動物實驗驗證臨床前療效及安全性,也提出美國專利臨時案申請,並獲台灣國家新創獎肯定。

Read More

忽略手部關節痛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醫師林峻宇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最重要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公關提供) 無法擰毛巾、打字才就醫 生物製劑治療改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3歲上班族梁小姐手部關節出現僵硬微痛,以為小病未放心上;後來愈來愈嚴重,連轉門鎖、擰毛巾都痛,也無法正常打字,就醫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數個月,症狀未顯著改善;經申請生物製劑,病情大幅改善,關節活動度明顯輕鬆許多,可以正常工作及做家事,類風濕因子數值也恢復正常。 高雄暨屏東榮總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峻宇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異常而攻擊自身細胞,尤其是關節處進而導致發炎產生。症狀通常從手部關節(如手指、手腕)開始出現,且多為對稱性的發炎,蔓延至全身關節;若不積極治療可能導致關節腫痛、損壞,甚至變形、活動度受限。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超過10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男女比約為1:3。 林峻宇表示,在治療方面,第一線會以免疫調節劑(或免疫抑制劑)控制體內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減緩免疫系統對關節部位的攻擊;也會配合患者的疼痛情況,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或短期低劑量類固醇改善發炎。若第一線藥物治療使用3~6個月未有改善,會進一步評估使用生物製劑介入治療。 相較傳統藥物治療,生物製劑的作用較為精確,能針對造成發炎的細胞激素進行中和抑制發炎,減少疼痛、腫脹,減輕關節破壞,恢復患者關節功能。 林峻宇表示,現在的生物製劑有口服藥物、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等方式。醫師會針對患者發炎情況及身體狀況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此外,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為女性,若有備孕計畫,或是孕期間需要持續治療,目前也有懷孕全期都能使用且無需停藥的生物製劑。 林峻宇提醒,如果民眾發現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睡醒時晨間僵硬超過1小時,活動30分鐘以上才能緩解,並出現開門鎖、擰毛巾、騎車轉油門等動作時有困難,症狀持續2~3週,就該尋求風濕免疫科診斷評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