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固定 澳門嬤擺脫直腸脫垂

澳門83歲婦人,長年為直腸脫垂困擾,經羅東博愛醫院外科部長李明璋與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余盈輝協助,以達文西微創手術完成直腸固定術,讓她重回愜意生活。(記者林坤瑋翻攝)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83歲趙姓婦人來自澳門,罹患失智症,長年為直腸脫垂所困擾,一直以來都必須仰賴看護協助自行手動推入,經常讓趙奶奶坐立難安,最近直腸脫垂的狀況加劇,不遠千里,跨海來台治療,日前以達文西微創手術完成直腸固定術,讓她終於可以清爽過日子。 趙婦為直腸脫垂困擾多年,遍尋澳門的醫療院所,皆以她年事已高、手術風險大為由,建議她繼續以手動推回方式度日即可。但實際上,異物感常常讓趙阿嬤誤會自己需要解便,解不出來、異物感又揮之不去時,著實嚴重影響她的生活,讓家人也都很不忍心。 趙婦的女兒透過朋友的引薦,帶著媽媽來到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余盈輝表示,直腸脫垂的情況雖然不多見,但在高齡人口多的宜蘭地區,也治療過好幾個年長病人,科內醫師對年長病人的直腸固定手術都很熟悉。以輕微的直腸脫垂來說,一般可透過像痔瘡手術的方式,直接進行直腸肌肉層摺疊術完成治療;但若像趙婦直腸脫垂在外的長度長達10公分,就必須從腹部進行手術。 此次手術由外科部長李明璋與主任余盈輝同時執刀,因考量趙婦年紀較大,為規避手術風險,兩位醫師選擇不切除直腸,而是直接將直腸上提,輔以人工網膜,將直腸上托、固定於較高位的腹膜上。直腸固定術透過腹腔鏡手術和達文西微創手術都可以完成治療,但達文西機械手臂以其放大倍率與器械手指靈活性的優勢,在組織剝離與縫合上都能有更精細的表現。 余盈輝說,因人體直腸位置很低,腹腔鏡手術能運用的空間與角度都很受限,如果同一個10公分的傷口要進行手術縫合,腹腔鏡因為運針受限,也許只能大範圍縫5針,但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卻可以精密的縫上數倍的針數,使身體組織傷口修復更堅固,不但手術精緻度提升,病人術後的出血、併發症與疼痛感也會大幅降低。

Read More

醫護疫後憂鬱 腹式呼吸減壓

醫師林耕新提醒醫護人員也需記得關照己身心理情緒調適。 (攝自林耕新臉書)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志為人醫快樂減壓面臨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及暴力事件,以及近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壓力,讓醫護人員出現憂鬱、焦慮等狀況;身心科醫師林耕新提醒醫護人員也需記得關照己身心理情緒調適,他強調壓力是萬病之源,為此,提供紓壓4項要訣。 醫護人員的工作除例行輪班與照護病人不可出錯的高度壓力,還需面臨突發性天災、新興傳染病或醫療糾紛與醫療暴力等不可預期事件,如未妥善紓壓,長期下來易造成心理及精神上的傷害,而出現憂鬱、焦慮、失眠、和苦惱的狀況。 林耕新醫師也指出,「壓力」乃萬病之源,短時間的壓力尚能對抗,一旦變為慢性壓力,易造成過勞現象。 至於如何有效的管理壓力及培養復原力?林醫師提供面臨壓力因應與心理情緒的調適要訣,包括:1.適當宣洩情緒,每天接收病人倒垃圾的醫護人員,必須發展自己的情緒抒發管道。2.規律的運動習慣,強迫自己每週至少運動3次以上。3.發展靈性醫療,心靈療癒是心理疾病的終極治療,醫治心靈而非疾病,尋找身為醫者的良心,自重而後人重,以病人的痊癒為最大的滿足與回饋,從中找回成就感和心田裡的一份安心。4.適時肌肉放鬆及休息,訓練自己把握片段休息時間,練習腹式呼吸及肌肉放鬆,一旦熟練後,對於從疲倦中恢復是相當有效的。 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提醒,醫療人員在照護病人生理疾病及壓力,處理情緒時,也需更積極察覺自己身心狀態,因應負向心理情緒,才能減少憂鬱發生。亦可進一步尋求身心科專業醫療或心理諮商等求助系統,透過專業人員協助,重視情緒紓解及自我覺察,維持身心的健康,邁向新生活。

Read More

開腦後…憂鬱20年 rTMS治療找回快樂

醫師章秉純指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透過刺激負責大腦情感及認知功能的前額葉皮質,對憂鬱症的改善相當顯著。(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5歲的「小茹」幼時曾罹患腦瘤,經神經外科手術將腦瘤徹底切除,但留下後遺症,長期手抖、步態不穩、情緒低落等問題,甚至覺得「生無可戀」多次憂鬱輕生,近20年來配合藥物、心理、復健治療,仍進步有限,去年年底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簡稱rTMS)後大幅改善。 台中醫院精神科醫師章秉純指出,經顱磁刺激治療藉由磁場改變,在腦中生成電場,精準活化負責大腦情感及認知功能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進而改善憂鬱問題,部分患者在rTMS的治療後,甚至可以完全脫離長久的藥物治療,達到「康復」的目標。 章秉純表示,大腦有掌管感覺、運動、情緒的神經元,許多嚴重憂鬱症的患者,常伴隨許多身心症狀,例如出現於各處的複雜疼痛,也包含常見的頭痛、腹痛、胸悶、心悸等,小茹接受多次經顱磁刺激治療後,情緒低落的頻率大幅減少,也開始主動學習事物,一家人也開始能溝通互動。 章秉純說,精神科治療可藉由藥物影響神經傳導物質,進而治療情緒問題,也可藉由心理治療,改變看世界的方式,提供僵固已久負面思考一個不同的選項,但是藥物與心理治療都無法直接影響神經元細胞,故並非對每個患者都適用,經顱磁刺激治療也是治療的選擇。 對自我要求高、完腦美主義、較有原則、具強迫傾向的人,在面對工作、生活、感情時,容易產生較大的壓力,也容易出現情緒或身心症狀,應及早就醫,現在治療憂鬱的方式多元,建議與醫師討找出最適合治療方式,走出情緒幽谷。

Read More

治癌副作用 中醫可緩解不適

柳營奇美醫院醫師李俞生說明中醫的輔助治療,可減緩癌症治療過程的副作用。(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柳營報導 罹癌患者在面對救命治療的手術、放療、化療以及免疫療法過程中,常伴隨極大的不適症狀,除了西醫治療外,也可透過中醫的輔助治療,來減緩這些副作用,給予癌症患者更完善的照護。 52歲的張小姐去年診斷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經過西醫手術後,出現胃腸不適及腹部下墜感而影響生活,因此前來中醫門診求助,自述術後出現胃口不佳,腹部脹氣,體重下降15公斤,手術部位緊繃抽痛不適感整日,且有疲倦伴隨說話無力及喘促,腹部疼痛影響睡眠。經診斷後開立服用調理脾胃氣虛中藥以及針灸腹部穴道,來改善術後疼痛以及調理胃腸蠕動。一週後回診,患者不僅腹部疼痛感減輕,食量增加,同時說話無力喘促的症狀也得到改善。 另84歲的林先生診斷為右側支氣管或肺惡性腫瘤第4期,因化療後出現右腹部疼痛,整日無飢餓感,需服用止痛藥物才可入睡,又因腹痛關係僅能進食流質食物。後經服用助眠中藥、針灸腹部及磁珠敷貼耳穴、藥布敷貼等傷科療法後,患者腹痛減輕,進而睡眠品質也獲得改善。  

Read More

義診選手 中醫傷科推展運動醫學

醫師孫茂雄(右)以中醫傷科手法緩解選手肩頸與手臂不適症狀。(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傷科推動運動醫學發展,服務在地運動好手,首發為台中市體育名校東山高中壘球隊、排球隊與韻律體操隊義診並教導預防運動傷害。壘球隊教練紀泳帆說,慈濟醫院醫師群幫助年輕選手緩解身體不適,更重要的是了解如何在運動中自我保護,運動員生涯能走得更長更遠。 醫師陳佳菁(中)以超音波檢視選手關節周邊組織狀況。(記者徐義雄攝) 中醫傷科主治醫師陳相如帶領中醫師與復健科醫師等9人團隊,日前趁東山高中體育團隊77位選手練習空檔,安排義診及預防運動傷害衛教宣導。復健科醫師陳佳菁特別針對壘球、排球以及韻律體操選手常見的運動傷害,以運動科學以及人體結構力學構造,提供選手們相對應的預防保健知識。中學打排球的中醫師游凱翔分享受傷經驗,提醒球員自我保護的重要。 醫師梁雅淳(右)以中醫傷科手法為選手緩解腰部與腿部疼痛。(記者徐義雄攝) 梁雅淳醫師指出,觀察選手運動時可能的肢體彎曲與伸展,及詢問目前發生疼痛的位置與程度,可以知道選手需要的處置。義診包含身體評估、超音波檢查、中醫傷科徒手治療。「5分鐘就好了!」壘球隊員陳佳純因腰、肩、手腕不適請醫師治療,陳相如醫師透過手指末端調整、肩關節旋轉肌袖平衡調整及腰椎整復,不適症狀消失,陳佳純直呼神奇。劉品盷、塗淑含醫師教導運動員經絡按摩與耳穴按壓,可以自我舒緩筋骨不適。 醫師陳相如表示,有些疼痛與傷害是日積月累造成,像壘球與排球隊員,投球與拋球上舉動作,造成肩關節與周圍韌帶、筋膜持續負擔,可能筋骨錯位、肌腱筋膜拉傷。運動員需要了解自己的身體,透過運動科學的知識保護身體。

Read More

止痛藥過度使用 頭越來越痛

止痛藥越吃越多,頭卻越來越痛!可能是遇到「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了。 (記者劉春生攝) 每月服用逾15天超過3個月就達標 醫教3招度過惡化期 籲預防用藥更有效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30歲的小芳從青春期就開始有頭痛問題,被診斷為偏頭痛。最近半年來工作壓力大,頭痛越來越常發作,每週發生4至5次,除了醫生開的止痛藥,自己每天也會去藥局買感冒藥水來喝。最近3個月來,原本吃了有效的止痛藥跟感冒藥,現在藥效越來越短,效果越來越差,頭痛也變得越來越痛。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科醫師林伯昱表示,小芳經檢查被診斷為「藥物過度使用頭痛」;這是指原本就有頭痛問題的患者,因過度使用止痛藥物,頭痛反而越來越嚴重。這些患者的頭痛通常在停止過度使用的藥物後,會逐漸緩解。 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3版,超過3個月以上,每個月止痛藥都使用15天以上,就達到藥物過量使用的標準,有些藥物甚至超過10天就算過度使用。止痛藥不只會由醫師開立,部分藥物從藥局也容易買得到,此外,像大家都熟悉的各大品牌感冒藥水中,也含有止痛藥的成分,有時一個不注意,就會過度使用。林伯昱醫師指出,治療「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主要有3招:第1,減少原本過量的止痛藥物;第2,使用預防頭痛發作的藥物;第3,生活型態調整。 在減少原本過量的止痛藥物上,林伯昱醫師說,除了嗎啡類、巴比妥鹽這類醫師處方藥物需逐步減少外,其他的止痛藥物,根據病患的決心,可以選擇直接把過量的止痛藥物完全停止一段時間,或是逐步減少藥物使用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後續使用止痛藥物,需要堅持「少吃」、「早吃」的兩大正確用藥原則。「少吃」是一週不要超過兩次;「早吃」則強調在頭痛發生的一小時內使用,效果最好。 減少原本過量的止痛藥物,頭痛會不會變嚴重呢?一開始確實會有幾星期到幾個月的頭痛惡化期。不過林伯昱醫師表示,有研究顯示,透過各種醫師開立「預防頭痛發作的藥物」調整體質,讓頭痛不容易發作起來,可以減少這段頭痛惡化期,也能讓病患從「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中恢復得更快更好。 除了預防頭痛發作的藥物以外,生活型態調整也對預防頭痛發作有幫助,如:落實規律運動、規律睡眠、健康飲食(避免香腸、臘肉、味精巧克力、起司、柑橘類、紅酒)放鬆、針灸等方式。

Read More

伸展運動復健 婦擺脫足底筋膜炎

詹姓婦人足底筋膜炎,打類固醇無效,復健科醫師呼籲,搭配物理治療跟伸展運動,逐漸改善。(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2歲詹姓婦人常與朋友一起爬山走步道,不料,一段時間後,發現只要久走久站,足底腳跟就會刺痛,2年多來反覆發作,求助復健科後,才知道得了「足底筋膜炎」,靠著每天做伸展運動才改善。 台中醫院復健科醫師王培任表示,詹姓婦人的內側足弓,較為塌陷,且足跟位置有明顯壓痛點,當有承重時,疼痛程度更強烈,超音波檢查發現右腳的足底筋膜有部分斷裂情況,左腳足底筋膜則是有顯著增厚,也就是發炎情形,症狀反反覆覆,一開始雖然接受過局部類固醇注射,總是又會復發,後來除了藥物,也特別教她搭配物理治療跟伸展運動,足底筋膜刺痛問題,才逐漸好轉。 王培任指出,足底筋膜是位於足踝底部的軟組織,它是由跟骨沿著足部向前延伸到腳趾處,若長期過度使用,就會造成局部細微撕裂傷,進而引起組織的發炎現象。而若平時沒有適度注意保養,症狀就會反覆發作,甚至會影響到膝蓋,造成膝部疼痛,尤其是有跑步習慣的人更要特別注意。王培任醫師說,根據統計,每10個人就會有1個人會有這種問題,通常與腳部長時間承重有關。 王培任建議,病患在家可以先多休息,並用按摩球按摩足底筋膜;此外,他也建議患者此時可以做點簡易的伸展,如靠牆拉伸足底筋膜、或是一前一後的弓箭步拉伸小腿;另外,由於過重會加重足底筋膜的負荷,因此最好透過控制飲食的方式來減重,讓足弓減緩疼痛。 王培任說,足底筋膜炎的患者也常注射類固醇的方式來做治療。但醫師同時也提醒,雖然類固醇注射會改善症狀,不過卻可能帶來副作用,包括引起足部其他部位的脂肪消失,引起未來更嚴重的足部疼痛,因為足部缺乏脂肪的緩衝,其他構造的負擔壓力就大了,所以更容易引起發炎疼痛。此外,注射類固醇也可能因此導致足底筋膜變得比較脆弱,而導致足底筋膜斷裂,這些都是要留意的副作用。 王培任建議,利用「體外震波」破壞足底筋膜,導致局部充血修復病灶,非常適合於一般保守治療無效,但又不想接受手術的病人。

Read More

7服務4轉介 花縣專責醫師照護幼兒

花蓮縣衛生局自110年8月啟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迄今共照護3100名幼兒。(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依據花蓮縣政府民政處今年3月底統計,花蓮縣0至3歲幼兒數為5979人,花蓮縣衛生局指出,自110年8月啟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迄今共照護3100名幼兒,占全縣0至3歲幼兒的5成18,期盼每位幼兒都能有專責醫師照顧健康。 花蓮縣「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為0至3歲幼兒提供7大服務:健康檢查、發展評估、初級照護、育兒諮詢、衛生教育、預防接種、居家訪視;3項追蹤:預防保健、疫苗接種及膽道閉鎖追蹤;4項通報轉介:牙齒塗氟、就醫轉診、發展遲緩及兒少保護轉介,讓孩子在成長階段,有最了解孩子的幼兒專責醫師,陪同爸媽一起照顧孩子,有任何疑問都能向幼兒專責醫師諮詢,為每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把關。 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目前有20家合約醫療院所、34位小兒科醫師及家庭醫學科醫師完成相關訓練參與「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由衛生局專人媒合3歲以下幼兒給符合資格的專責醫師,提供幼兒預防注射、幼兒健檢、生長與發展評估、轉介牙齒塗氟減少幼兒齲齒發生,並提供家長相關健康諮詢,醫師可視小孩身體狀況及家長照顧需求情況,到宅居家訪視服務。 若發現有特殊醫療需求的幼兒,幼兒專責醫師會協助轉介到醫院進一步評估治療,以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期;若發現有疏忽照顧、發展遲緩或疑似受虐情形,也會通報轉介社政系統,讓高風險家庭有社安網的資源及時介入,以降低幼兒遭受不當的對待。

Read More

亞洲6國醫檢精英齊聚交流

亞太醫學檢驗科學國際研討會昨日登場,邀請來自日本、韓國等亞洲6國的醫檢學協會代表及精英齊聚一堂進行交流。(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第14屆亞太醫學檢驗科學國際研討會」22日起兩天在中山醫學大學登場,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醫事檢驗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舉辦,以「人工智慧及再生醫療之全球趨勢」為大會主題,邀請來自新加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香港、菲律賓等亞洲6國的醫檢學協會代表及精英齊聚一堂。 台中市衛生局表示,此次研討會邀請國內外醫學檢驗專家,針對開啟智慧醫學檢驗4.0、再生醫療經驗分享、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執行經驗分享、自動化實驗室經驗分享、品質標章及各項競賽之標竿學習、國際交流等六項重大議題共同進行討論及發表,在場臨床醫檢領域專家也分享醫學檢驗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導入分析、智慧醫療相關法規等議題,透過國際間交流相關創新醫學檢驗技術及研究成果,將國內研發技術與國際接軌,提供國人更精進的醫療照護品質。 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指出,因應近年精準醫療技術發展及人工智慧產品逐漸導入臨床醫療,技術漸趨成熟且日新月異,日前衛生福利部已修訂「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將細胞治療技術及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納管規範,以提升醫療服務品質;鑒於現今醫療發展的新興趨勢,並建構整合性的再生醫療創新及推動方針,中央現正研訂「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加以規範,強化再生醫療技術與製劑之管理與銜接,從醫療執行端、細胞製備端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

Read More

多管齊下改善靜脈曲張 秀出美腿

林伯翰醫師說,靜脈曲張較為嚴重者,會建議採取手術治療。(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從事教學工作屆25年的廖小姐,發現小腿至腳踝處出現紅腫及傷口,有明顯的靜脈曲張及小腿浮腫,醫師評估並非單純皮膚問題;經醫師以超音波詳細檢查,確診廖小姐小腿上的傷口,應是靜脈功能不全,熱水刺激造成靜脈潰瘍,醫師經由雷射熱消融治療,並進行傷口照護,3天後癒合情形良好,且因手術改善靜脈曲張青筋畢露的小腿外觀,可以自信的穿上短褲及裙子。 嘉榮心臟外科林伯翰醫師指出,若腿部靜脈或閥門受損,瓣膜無法正常工作,血液在腿部靜脈中淤積,導致靜脈壓力升高,就會造成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VI),靜脈血管隆起浮於皮膚表面,就是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不僅使腿部美觀大受影響,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導致嚴重併發症,因此民眾若因靜脈功能不全,腿部已有血管隆起,感到小腿及腳踝水腫、腫脹,腿部出現燒灼感、針刺感,或小腿於夜間經常抽筋、腿部皮膚轉成紅棕色,皮膚呈脫屑狀、發癢等,必須提高警覺。 林醫師說,當靜脈曲張病情輕微,通常建議採取穿彈性襪的「加壓療法」,進靜脈回流,但如果靜脈曲張較為嚴重,會建議採取手術治療,幫助靜脈血液流動,若有潰瘍也能促進癒合並降低復發機會,同時改善皮膚外觀及疼痛腫脹的不適感。 林醫師提醒,想要避免靜脈曲張惡化或發生,就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如果需要久站久坐,可定時扭扭腳踝關節、上下墊墊腳底板,夜間將雙腿抬高微超過心臟高度,幫助腿部血液回流。 平時也避免穿著緊身束腹、避免蹺腳動作,並避開熱水浴及按摩浴缸泡腳,因熱脹冷縮血管擴張易使靜脈曲張加劇。 此外,日常也要保持少油鹽飲食,避免體液滯留或形成便祕,才能保持靜脈血管的彈性與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