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暴力零容忍 北榮應變演練

  近年國內醫療機構屢傳暴力事件,造成醫護及相關作業人員身心傷害。為防範醫療暴力事件發生,台北榮總強化緊急應變能力,於28日辦理「醫療暴力應變實況演練」,透過簡報說明與實況演練,讓第一線醫護人員了解醫療暴力發生情境,如何啟動緊急求救防暴機制,即時通知駐衛警、保全及派出所警力支援。 (文∕記者陳柏翰,圖∕北榮提供)

Read More

好市多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

已賣出1.7萬kg 食藥署籲消費者自我監測60天 有發燒、黃疸等症狀速就醫 好市多進口「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產品檢出A肝病毒,依法下架銷毀。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陳柏翰、王正平∕綜合報導 食藥署28日指出,好市多公司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經抽驗檢出A型肝炎病毒陽性,已售出約1.7萬公斤,已請衛生局監督業者完成後續回收銷毀作業並依法處辦;也呼籲民眾自我監測60天,有發燒、黃疸等症狀應速就醫。 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蔡佳芬表示,食藥署監控國際食品警訊,發現涉及A型肝炎病毒汙染的食品回收警訊事件,故啟動邊境及後市場查驗措施。 她指出,好市多近期向食藥署報驗「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產地為智利,規格1.81kg/包)」檢出A肝病毒陽性。 食藥署立即啟動後市場查核機制,會同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前往好市多公司抽樣5件不同批次產品檢驗A型肝炎病毒,其中4件檢驗結果為陰性、1件為陽性(產品標示有效日期2023年9月19日)。 蔡佳芬說,違規產品總計進口1萬7431.78公斤,目前尚庫存367.43公斤(203包),已要求將好市多違規產品全數下架,並請衛生局監督業者完成後續回收銷毀作業並依法處辦,並維護消費者相關權益,另外在邊境部分也將針對好市多進口同品項提高抽批率。 A型肝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可藉由食用受病毒汙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潛伏期約15到50天,平均為28天到30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突然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適等,數天後可能發生黃疸現象。食用相關莓果有症狀者請就醫告知飲食史,以利醫師評估感染情況和採檢。因A型肝炎屬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亦已啟動相關措施。 本次事件為食品抽驗病毒陽性,經初步疫調,高雄市112年累計5例A型肝炎確診個案均未食用冷凍莓,截至目前尚未有A型肝炎個案確認與本批莓果相關。高市衛生局已啟動擴大監測,請各級醫療院所醫師診療如發現急性肝炎症狀個案,詢問有無相關飲食史並進行通報採檢。

Read More

備孕障礙! 醫衛教助男重振雄風

謝昆霖提醒,精蟲不會越沉越香,適當的性行為頻率,除有助維持精蟲品質,也能減少關鍵日行房的不安及緊張感。 (記者王勗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38歲的林男與妻子結婚1年多來一直積極備孕,夫妻多番努力無果,就醫求助經服藥調整荷爾蒙3月,「小林」卻於上戰場時因備孕壓力抬不起頭,夫妻關係也出現矛盾。醫師立即展開衛教協助夫妻心理調適,同時為林開立口服助勃藥物並安排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終於讓「小林」重振雄風,妻子也在幾月後順利懷孕。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表示,男女之間若持續1年有規律且未避孕之性行為,但仍未懷孕便可稱為不孕症。據國際衛生組織今年4月全球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有17.5%成年人不孕,平均6對夫妻便有1對受不孕症困擾。造成不孕的原因男女雙方因素相當,然而研究顯示男性精蟲品質於數十年來有明顯下降趨勢,男性不孕的問題也逐漸被重視。 除精蟲品質外,男性不孕症臨床上也不乏勃起功能障礙,及射精障礙(早洩、遲洩、逆行性射精等)等造成房事不順,即便精蟲品質過關卻只能「望卵興嘆」。 男性不孕跟性功能障礙間有許多共通病因,心因壓力更是一大關鍵,備孕期間壓力、夫妻間緊張關係更可能讓心理障礙成為惡性循環。 林男與妻子回診時表示,兩人備孕期間僅於排卵期內「集中火力」,而「小林」平常養精蓄銳卻往往於關鍵時刻抬不了頭。謝昆霖提醒,精蟲不會越沉越香,一般為禁慾3至7日為較佳狀態,目前禁慾多久精蟲品質最好仍無定論,但1月1次肯定非最理想狀況。適當的性行為頻率,有助維持精蟲品質,也能減少關鍵日行房的不安及緊張感。 男性的性功能障礙成因涵蓋身、心層面,身體構造、機能問題如睪固酮濃度不足、攝護腺慢性發炎等也是潛在原因,備孕期間男性如有不孕跡象或產生性功能障礙時,應盡早至泌尿科尋求協助。謝昆霖強調,順遂的房事離不開夫妻共同努力,伴侶間應互相協助調製不安與心理壓力,適當轉換心情、環境也是助孕關鍵。

Read More

嬤脊椎骨折 骨水泥術後可行走

吳阿嬤和家屬回診,感謝醫師趙子鎔專業和細心的檢查找出病因。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6歲吳阿嬤不慎跌倒,導致左側臀部疼痛及鼠蹊部不適,外院診斷為骨盆骨折,在家躺兩週後疼痛仍未見改善,就醫透過多角度的骨盆攝影及脊椎X光檢查,確診為脊椎壓迫性骨折,非骨盆骨折。醫師採用骨水泥椎體成形術治療,術後吳阿嬤的疼痛獲得明顯改善,恢復行走能力。 台中長安醫院骨科醫師趙子鎔表示,年紀增長或女性停經後,骨質密度容易降低,若不慎跌倒或搬重物,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常見症狀為下背疼痛,有些人會出現臀部、腹部或大腿疼痛的現象。針對這樣的疾病,以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臥床平躺,疼痛約2至4週緩解;阿嬤的疼痛持續超過2週,未見好轉,考慮更進一步的治療方式。 趙子鎔選擇骨水泥椎體成形術治療其疾病。手術方式為在X光影像導引,將骨水泥注入脊椎骨折處,待骨水泥硬化後即可提供脊椎足夠的穩定性和強度。術後,吳阿嬤的疼痛顯著改善,下床走動。 脊椎骨水泥符合健保給付規範,適用於經過4週保守治療仍持續背痛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骨水泥能夠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疼痛,恢復脊椎的穩定度,縮短患者的康復期。病情嚴重的患者,高黏度脊椎骨水泥是更好的選擇,治療效果更佳,安全可靠。 趙子鎔提醒,長者骨頭脆弱不禁摔,防止脊椎壓迫性骨折發生,居家環境應該有防滑措施,走路時使用輔具避免跌倒。建議年輕人從現在開始存骨本,多運動、曬太陽並補充維生素D等,延緩骨質流失,才是最佳的解決之策。

Read More

彰濱秀傳邀各國醫師進行神經疾病診療國際學術研討會

來自世界各國名醫齊聚彰濱秀傳分享經驗,以造福更多的病患。(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廿八日在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訓練中心舉辦「二0二三年神經疾病診療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德國、荷蘭、泰國、日本、印尼、香港、澳門等國家的神經醫學專家齊聚一堂,交流分享最新的神經疾病診療及相關治療經驗,共吸引三五0位國內外醫護人員透過現場或網路連線會議方式參加研討會。 彰化秀傳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醫師表示,此次研討會聚焦在神經疾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內容涵蓋失智症、動作障礙、腦中風和重症肌無力等議題,並探討影像儀器對診斷疾病的助益,尤其是核子醫學的功能和分子影像,可用來幫助這些疾病達到更精準的診斷,並藉此為病人提供個人化的有效治療。 日本國立精神神經醫學中心的松田博史教授,他無償提供自己開發「腦灌注斷層造影的統計分析軟體eZIS」給秀傳醫療體系,為感謝松田教授的貢獻,秀傳黃明和總裁特別聘請松田教授擔任彰濱秀傳名譽院長,由中部院區黃士維總院長代表頒發聘書,松田教授也以「SPECT with ECD and DAT scanonneuro degenerative disease」為題,為大家分享可貴的學術經驗。 現場除外國醫界,國內也很有很多神經醫學、失智症醫學及核子醫學的權威與會,包括臺灣神經學會胡朝榮理事長、中華民國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倪于晴博士、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葉建宏副院長、高雄醫學大學神經學楊淵韓教授、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邱百誼主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陳致霖主任等,一起分享一系列核子醫學於神經醫療疾患上的臨床實踐經驗。  

Read More

不是老人專利!熬夜、免疫力不足…35歲女髮際線後退

年輕女性髮際線退後,經過三個月治療,陸續長出幼毛保住髮際線。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髮際線稀疏影響外在與自信,令人困擾,這卻已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一位35歲的女性就因出現髮際線空洞而尋醫治療,幸好陸續長出幼毛保住髮際線。 樂活健康診所外科頭皮醫師張祺璋指出,包括,遺傳、年齡、疾病、雄性禿及免疫力不足,都是引起髮際線稀疏的原因,預防之道即是提早保養毛囊,注意日常生活正常作息與頭皮平時的清潔保養。 張祺璋醫師分享這位婦人落髮的治療經驗指出,該婦人去年就發現掉髮越來越嚴重、分髮線變寬越來越明顯、髮際線逐漸出現空洞且後退。 婦人前往頭皮門診就醫後,經由評估頭皮狀況及接受身體保健的建議,再進行兩週一次的頭皮調理;大約三次後,頭皮出油及悶感就大幅改善,接著也加入了雷射療程,經過約3-4個月的治療,髮際線已經長出了一些幼毛,空洞不那麼明顯,頭髮分線也縮小了,終於可以擺脫落髮的焦慮。 張祺璋醫師說,由於問診過程發現婦人除了落髮外,伴隨身體疲憊、生理週期不正常、胃口不佳及熬夜等。因此建議婦人,飲食上提高優質蛋白攝取,少糖、少麩質和少咖啡,早睡減少熬夜,進行生活調整,並輔以完整消化營養素,期待改善腸道健康,提高營養吸收及強化免疫。 張祺璋指出,髮際線稀疏原因,常見於遺傳,天生的髮際線稀疏,可接受植髮來解決。其次是年齡的影響,不論男女,在超過50歲後,因毛囊退化而引起。還有因疾病或不當減重所引起。雄性禿及免疫力有問題者,也會出現髮際線稀疏。 張祺璋醫師表示,好發族群因此包括,年輕男性的雄性禿、甲亢患者、不當減肥、乾癬症患者、脂漏性皮膚炎、身體發炎及自體免疫有問題者。

Read More

高溫當心暑邪上身 口乾舌燥中醫有解

趙家儀表示,刮痧能有助清除熱邪,針對脊椎骨外側膀胱經往外斜刮,到出紫紅色斑點或斑塊,每次刮痧約五至十分鐘。 (新樓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近期全國各地高溫破30度,中央氣象局也發布高溫警報,而伴隨炎熱天氣而來的「暑邪」可能影響人體健康,新樓醫院中醫師趙家儀表示,暑邪入侵可能導致過度出汗、口渴、氣短乏力等症狀,嚴重情況會導致昏倒,除注意防曬、補水外,也要注意以適當方式解暑,避免風、濕等外邪上身。 趙家儀指出,入夏後人體陽氣漸長,應順時適當運動,然而劇烈運動大量出汗時,可能損失陽氣與陰液,導致氣陰兩虛,出現口渴、心煩、疲倦等症狀,若在太陽下曝曬過久也可能出現頭脹痛、口乾舌燥等症狀,可服用柴葛解肌湯清熱解肌、緩急止痛。如體內餘熱未清則可能出現便秘、口乾、舌紅少苔等症狀,可用竹葉石膏湯作調理,最後再用養陰生津的方式收功。若有善氣短喘促、汗出不止症狀則建議服用生脈飲或清暑益氣湯等滋陰藥物。 中醫中暑分為陰暑、陽暑二種,而預防中暑首重注意防曬、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陽暑多因長時間曝曬烈日或處於高溫、通風不良環境所致,陰暑主要是因錯誤的解暑方式造成,陽暑治療著重於透熱轉氣、消散暑熱,可透過刮痧,或針灸風池、曲池、外關等穴位,陰暑時常伴隨風邪入侵(長時間使用空調、電扇)及內濕(吃冰飲冷)治療上需以排出體內積存暑氣、疏通氣機為主,可利用紫蘇葉洗澡讓身體發汗,或透過佩蘭、藿香、香薷等改善因濕氣造成腸胃悶脹不適的現象。 趙家儀強調,炎夏解暑不可不慎,許多人常透過吹空調、電風扇或喝冷飲快速降溫,但人體從熱到冷間的溫差,可能衝擊人體造成健康的危害,風邪內襲經絡或內濕傷及脾胃陽氣都可能危害人體健康,如有相關疑慮均可尋求中醫師協助,根據個人情況做出解暑因應。

Read More

童綜合列職災職能復健醫院

童綜合醫院「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昨日舉行揭牌,是海線唯一獲得勞動部認可的職災專責醫院。(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任職倉儲管理員的52歲陳姓女子,上班通勤途中車禍,腰椎骨折受傷無法長時間行走,手部神經受損也無法使力,導致工作受到阻礙,經轉介到童醫院職災職能復健中心後,評估其工作需求後設計工作強化訓練,手的活動力與身體肌耐力皆透過工作強化訓練而增強,因此能符合工作需求而回到工作職場。 五一勞動節前夕,童綜合醫院獲勞動部認可成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昨日舉行揭牌,該醫院去年7月成立職災職能復健中心,已協助30名因職業傷害的勞工重返職場,今年1月成立專責醫院,更收治服務20名職災勞工,是全國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中,服務人數最多的醫院。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副署長林毓堂昨日參加揭牌儀式說,童醫院投入資源在職災職能復健,這對職災勞工很重要,童醫院民國98年已成立職業醫學科,到現在已服務14年,現在成立專責醫院成一條龍服務,職災勞工到醫院從診斷治療、職能復健到重返職場,這些工作制度化,透過政府的部分經費補助,醫院支持,到目前為止,全國有專責醫院28家,童醫院是台中海線第1家,可服務20萬名勞工。

Read More

久咳2週誤為長新冠 原來氣喘作怪

台灣胸重學會攜手百位胸腔內科醫師調查首份氣喘常見4大症狀出爐,修訂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治療指引。(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0歲的陳先生在確診新冠後久咳2週遲遲未癒,以為是長新冠,直到有一天咳到胸腔發出咻咻聲、夜咳不止,在太太的建議下就醫才被診斷是氣喘,驚覺過往的反覆感冒症狀竟都是氣喘的病根未治。 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0%,孩童約有20%人口,成人氣喘盛行率與糖尿病不相上下,推估有200萬人,但病識感仍不足,診斷率僅約3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2023年邀集全台北中南共105位胸腔內科醫師,來自60家醫療院所,其中包含涵蓋19家醫學中心,針對臨床氣喘常見症狀進行普查。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調查發現確診氣喘者常見四大症狀,分別為:久咳不癒、咳嗽咻咻聲、胸口緊、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尤其是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其實就是因為未能根治的咳嗽或是喘鳴,可能在氣候變化或是身體免疫力下降的時候惡化,患者以為怎麼又感冒,實則是氣喘。 王鶴健指出,氣喘是一種普遍的全球性疾病,控制不佳還有可能造成全球化的溫室效應,英國調查研究也發現,氣喘控制不佳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氣喘控制良好的三倍,呼籲氣喘病人應遵從醫囑,正確且規律使用含有吸入型類固醇的氣喘控制劑,避免因觀念錯誤過度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導致不必要的氣喘急診或住院,如此既能控制氣喘也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每年使用3支以上的緩解用吸入劑(急救)近16%患者,可能導致急診住院風險高出72%,死亡風險高出90%。 石崇良指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也於2022年修訂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治療指引,基於安全考量,呼籲病患不應過度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建議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做為氣喘抗發炎控制型藥物,以降低氣喘嚴重惡化及死亡風險。

Read More

腦中風逾5成殘留症狀 4大新療法助神經康復

安南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蔡銘駿表示,腦部磁刺激技術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創的神經調控技術,透過刺激大腦皮層,促進神經再生和改善運動與認知功能。 (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腦中風為目前全球導致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及時治療保命,也可能因腦部缺血、損傷等原因導致手腳癱瘓、喪失語言能力,甚至就此臥床或成為植物人。據醫學文獻統計,腦中風後造成殘留症狀的比例約5至7成,安南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蔡銘駿表示,近年已有新興療法在神經復健取得成效,信能為腦中風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 蔡銘駿指出,現針對腦中風神經復健已有四大新解,包括腦部磁刺激、機械手臂、VR、腦機介面等,腦部磁刺激技術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創的神經調控技術,主要透過刺激大腦皮層,促進神經再生和改善運動與認知功能,已有醫學研究證實腦部磁刺激能有效改善運動能力、空間認知和執行功能,近年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交變電流磁刺激(tACS),也被應用於神經復健中,結合其他復健方法也能進一步促進神經再生和改善功能。 機器人手臂主要透過對患者的肢體進行運動控制和重力補償,幫助患者進行精確、反覆和持久的運動訓練,從而提高神經復健的效果,並增加神經系統對運動的適應性和可塑性,研究顯示已能有效促進上肢運動功能。虛擬實境可建立各種場景、情境輔助神經復健。腦機介面則是通過植入電極或使用無線傳輸的腦電圖,判讀患者的大腦信號,實現對肢體運動和認知功能的控制,並助患者恢復下肢運動功能,臨床上均已取得良好效果。 蔡銘駿強調,隨著腦部磁刺激、機器人手臂,以及虛擬實境及腦機介面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能為腦中風患者提供更多元的治療、輔助擬定後續復健治療各項計畫,信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與後續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