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好忙! 流鼻涕胸悶 誘發氣喘

台中醫院藥劑科藥師陳玄青建議成人氣喘者患者,應遵循醫囑,按時用藥,並且正確使用吸入劑。(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30歲的女性上班族,長期以來都維持著忙碌的生活節奏。最近她開始感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疲憊,但卻一直沒有放在心上,直到有一次因熬夜趕工後,她開始出現鼻子發癢、流鼻涕和胸悶等症狀。起初,她以為這只是普通的感冒,但她的症狀卻持續了1到2個月,並沒有任何改善,藥師提醒,因為氣喘誘發原因非常複雜,建議有過敏病史的民眾,應多加警覺,出現呼吸有雜音、激烈咳嗽等,要盡早就醫。 台中醫院藥劑科藥師陳玄青表示,近年來,成年後才出現氣喘的盛行率愈來愈高,從7%成長至10%以上,相當於每10位成人就有1人有氣喘症狀。「因此不要以為之前沒有氣喘病史,長大就不會有,因為氣喘的誘發成因機制非常複雜,過去只是沒有被誘發而已,若之前就有過敏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多加留意。」 陳玄青指出,目前氣喘仍舊是一個不易根治的疾病,患者只能藉由調整生活型態、改善環境或使用藥物來控制,氣喘最麻煩的地方,就是沒有症狀時,往往讓人誤以為痊癒,但一旦遇到感染、刺激物、過敏原或氣溫劇烈變動等刺激因子,就可能誘發急性發作。 陳玄青提醒,氣喘不易根治,患者常因沒有症狀,誤以為已經痊癒,一旦有感染、刺激物、過敏原或氣溫劇烈變動,就可能誘發急性發作,患者須藉由調整生活型態、改善環境或使用藥物來控制,成人氣喘患者控制5原則,1、遵循醫囑,按時用藥;2、定期回診,持續追蹤;3、保持清潔,遠離過敏原;4、拒絕菸害,避免刺激物;5、規律運動,調整體質。 陳玄青也說,氣喘治療首重緩解持續性的發炎,藥物大多以吸入劑為主,主要分為兩大類有緩解型吸入劑及控制型吸入劑,緩解型吸入劑可迅速緩解支氣管過度收縮導致的急性症狀,如咳嗽、胸悶、喘鳴,可做為急救藥物。

Read More

無法洗頭擦屁股 冰凍肩惹禍

光田經「肩關節擴張術」治療 減輕疼痛並增加關節活動度 關節擴張術在門診就可以實施,透過超音波導引位置,注入液體藥物到肩膀關節。(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陳榮昌∕台中報導 從事營建工作的52歲陳姓男子患有糖尿病長期藥物控制,因工作勞累肩膀偶有疼痛,後來連洗頭都舉不起手、如廁擦不到屁股,診斷為「冰凍肩」。經「肩關節擴張術」治療,有效減輕疼痛並增加關節活動度。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煒竣表示,根據統計,糖尿病與甲狀腺患者發生冰凍肩的比例較高。冰凍肩正式名稱為「沾粘性關節囊炎」,難以找出明確致病原因,卻影響肩膀活動度和生活品質;又因為好發在50歲上下,俗稱五十肩。這是因肩膀的關節囊及周圍結締組織發炎而引起,在臨床上病情分為3個階段,包括發炎期、冰凍期和恢復期。 洪煒竣說,發炎期患者的肩膀會感到極度的疼痛和僵硬,通常持續幾個月,是冰凍肩最嚴重的階段;到冰凍期,患者的疼痛症狀逐漸減輕,但是肩膀的活動度仍然受到限制。在恢復期,患者的肩膀逐漸恢復正常活動度。 洪煒竣指出,冰凍肩患者的疾病進程各不相同,輕微的有可能可在6個月~2年的時間內自行痊癒;但對於某些患者或有其他內科疾病史者,病情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並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在適當時機介入治療能夠幫助患者減輕疼痛和增加活動度。 洪煒竣說,患者右肩膀疼痛發作,並沒有經過外力撞擊或運動傷害,經檢查發現右肩膀所有角度的活動都受限制,評估病情屬發炎期即將進入冰凍期。經使用「肩關節擴張術」治療,在肩膀關節中注射關節擴張藥物,使肩膀周圍的結締組織得以擴張,減輕疼痛和增加關節活動度。

Read More

動力振盪抽脂 甩虎背熊腰

醫師曹賜斌說明最新型的「動力振盪抽脂」。(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一名40餘歲女子因上半身虎背熊腰,經利用最新型第5代「動力振盪抽脂」技術撫平後背外觀及胸前脂肪型副乳,術後翌日起幾乎沒有瘀腫,終於能自信地穿上洋裝出國遊玩。 整形外科醫師曹賜斌指出,國內抽脂技術20多年來不斷進化,一般抽脂手術術後皆會瘀青腫脹,直至7~14天才會逐漸消腫;但從第1代乾式抽脂、第2代濕式抽脂、第3代雷射或水刀抽脂、第4代超聲波抽脂。目前已進步到第5代最新型的「動力振盪抽脂」,術後翌日起幾乎沒有瘀腫情形。 曹賜斌指出,患者利用第五代「動力振盪抽脂」技術與儀器,撫平背面的熊腰虎背狀外觀,及前面的脂肪型副乳,術後可立即合身地穿上塑身衣保持優良體態。另外,也每週2次回診接受美醫專業人員的抽脂後復健按摩療法,預計施行3個月。

Read More

傷口深可見骨 血小板治療10天癒合

陳姓女患者壓瘡併傷口深可見骨,衛福部台北醫院施以「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PRF)」治療10天癒合。(台北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患有紅斑性狼瘡的陳姓女子,因胸椎脊髓病變合併雙下肢癱瘓,並導致腳踝形成壓瘡併傷口感染且深可見骨。經接受「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PRF)」治療,傷口在10天後即癒合,追蹤1個月亦無復發。 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圜叡表示,有自體免疫類疾病的病人,必須配合風濕免疫科醫師建議的藥物持續使用;但這類型的病人可能因自體免疫與藥物影響,使傷口癒合更加困難,這時就必須考慮傷口對治療的反應不盡相同。 葉圜叡表示,近年許多醫學研究發現用血小板除了凝血、止血的功能外,也有組織修復及再生的功能,可在人體受傷後局部釋放出生長因子,促進血管增生及組織的再生與修復;且因抽取自體血液,以離心機去除紅血球後取得高濃度的血小板血漿,由於沒有身體排斥的問題與副作用,治療方式相對安全。因此有許多將PRF用於2~3級的壓瘡,或手術中直接使用治療的案例。 葉圜叡說,不是所有傷口都適合用PRF治療,如太淺層的傷口會因較難挑選合適且不會吸收PRF的敷料,較難使用此治療方式;另外,中風或脊椎損傷的病人,或較困難、無法執行治療擺位的病人,都難以維持PRF停留於傷口上,會建議以雷射或高壓氧的方式進行治療。

Read More

猴痘傳染高風險群 可接種疫苗

醫師建議,若因工作性質屬猴痘傳染高風險族群,可經媒合醫院接種猴痘疫苗。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妙齡女子「小美」最近不僅感到特別疲倦,手部也出現小水泡、體溫升高。她自述因工作關係須近距離接觸人群,擔心罹患接觸性傳染的猴痘,經診斷並未感染猴痘病毒。醫師建議,若因工作性質屬猴痘傳染高風險族群,可經媒合醫院接種猴痘苗。 嘉榮家醫科醫師陳怡成表示,猴痘病毒藉由皮膚傷口、呼吸道、眼、鼻或口腔黏膜進入人體,主要症狀是在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出現淋巴腺腫大情形,且有發燒、畏寒、頭痛、肌肉痛及關節痛等症狀,並在皮膚或口腔內側出現水泡、斑疹、膿疱,症狀期間屬高傳染風險時期。 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應配戴口罩儘速至感染科或家醫科門診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協助醫師檢查及判斷。 陳怡成表示,若感染猴痘也無須過於擔心,多數個案的症狀會在幾週內自行結痂、痊癒;病患只要配合醫囑治療、休息並小心處理皮膚狀況,多數可順利康復。 醫師進一步說明,猴痘發病前6~14日的病毒潛伏期,病毒量低的個案可能會出現「沒有症狀」的情況,因此在疾病流行期間,民眾要減少可能造成感染的高風險行為,例如多重性伴侶、生食肉類,面對面溝通前先戴上口罩,避免近距離飛沫傳播,也要謹記「勤洗手」降低感染風險。猴痘病毒有「外套膜」結構,使用酒精、乾洗手可加以破壞並大幅降低病毒量,若使用肥皂清潔手部效果更佳。

Read More

掌握發育黃金期 中醫助轉骨長高

中醫師趙家儀說,男女孩「轉骨」要把握黃金期。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小孩在4~6歲是長高的準備期;第2階段邁入青春期,平均每年約可成長6~14公分。之後骨頭生長板閉合,此時也大致決定成年的身高。家長可把握孩子發育黃金期,及時由中醫介入協助轉骨長高。 中醫師提醒,坊間有許多轉骨偏方,以補腎藥居多,不宜過早服用,避免加速生長板的閉合。 新樓醫院中醫科醫師趙家儀指出,「轉骨」是民間獨特的說法,可幫助小孩在生長發育期間做一個轉變;但並非每個小孩都需要,要先評估這個小孩長得好不好。家長須留意小孩的第二性徵是否出現。 廣義來說,轉骨以「腎為先天之本」及「脾胃為後天之本」為基礎,中醫介入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強壯體格。青春期前、後的調理不同,在青春期前以顧護脾胃為主,例如小孩平時過敏性體質、腸胃吸收差、食欲差等,調理體質幫助孩子腸胃吸收,改善鼻過敏;青春期後,女孩注重在補血並加強胸部發育所需,男生轉骨首重補氣並加強骨骼成長所需,特別要注意,濕熱型過敏體質不宜進補。 趙家儀說,女孩約在8~13歲、男孩約在9~14歲開始進入青春期。男生長高的高峰期約在12、13歲,女生約在11、12歲。轉骨想轉得好,要把握女孩月經來潮前,男孩變聲前的黃金時期,此時可帶孩子就醫檢查,請中醫師就個人體質開立「轉骨方」。

Read More

跨科統合治療 罕病童不再視茫茫

女童學習眼球協調與定焦,以及定位、定向的能力,讓她與外界能有更好的聯繫。(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10歲女童罹患兒童罕見腎臟癌症「威爾姆氏腫瘤」,影響心智發展,合併有眼睛無虹彩症及眼球震顫等複雜病症。家人先前發現女童對一般孩童喜歡的玩具及卡通都沒興趣,常獨自默默的自己在角落,不太敢自己移動;懷疑她可能視覺有問題,行動中常會撞到,又不想麻煩家人,所以就愈來愈沉默。她無法與人有一般的眼神交會,對移動中的物體也無追視的現象。 中國醫大附醫1月成立「兒童及青少年特殊需求視覺復能中心」,由眼科醫學中心眼科部教授林慧茹帶領,整合眼科、職能治療、驗光、小兒代謝、小兒神經、精神科以及社工等跨醫學多專科治療與協助,檢查出女童視力僅0.08。在跨科協助下,除給予特殊鏡片,並教導她定位及定向能力及對焦和眼球協調的訓練。 女童媽媽耐心陪伴各種訓練,媽媽說,小孩現在開朗很多,手眼協調及對焦功能有明顯進步,上學也能和同學互動並參加學校樂團;最近還要到日本姊妹校交流表演陶笛。 特殊孩童的困境還有一名12歲的男童,由於是極低體重(584克)的早產兒,合併肝腫瘤、視網膜病變和先天白內障,作過肝臟手術,曾經身上都帶著引流管,心智發展也受影響。有1眼幾乎全盲,另1眼僅看到2公尺內大物件,自理日常生活很困難,他的媽媽很難想像他有一天能上學。 兒童眼科主任林慧茹以玩具車引導男童,辨識目標並閃避來車,將視覺復能訓練深耕於孩童日常生活中,以視力加強交通安全意識。 (記者陳金龍攝) 「兒童及青少年特殊需求視覺復能中心」的專家群,訓練男童用僅存視力去感觸周遭環境,並及時作出反應,也學習基本的生活自理,男童積極配合,讓他上學並參與活動。

Read More

婦異常出血 揪子宮內膜增生

醫師劉馥萍呼籲,若有非經期間、異常的出血,應儘速就醫檢查。(衛福部基隆醫院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一名50歲已婚女性,每次月經來量都非常大,血色素最低還曾掉到7(正常值約12至16),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子宮腺肌症合併子宮內膜增厚,再經子宮鏡評估後確認有子宮內膜增生情形。醫生表示,因子宮內膜增生(癌前病變)是造成子宮內膜癌的可能原因之一,若置之不理,約有1-3%的子宮內膜增生會變成子宮內膜癌。婦人因已無生育需求,加上有子宮腺肌症及子宮內膜增生,病人選擇以微創手術切除子宮,目前術後恢復良好。 依衛福部統計資料,子宮內膜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近年可能因為飲食習慣改變及環境荷爾蒙的影響,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比率日漸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醫師婦產科劉馥萍指出,子宮內膜癌目前還未能有效地以篩檢方式發現,不過9成病友均有異常出血症狀。女性如果出現經期不規則,或更年期停經前、後持續出血情形,都有可能是罹患子宮內膜癌;若能早期發現、診斷並早期治療,第1期5年存活率可高達97%。 劉馥萍說明,一般女性月經週期大約21-35天,月經天數大約4至6天,經期間正常的出血量約5至80毫升;如果有月經量過大(超過80毫升),月經天數過長(超過8天以上)的情形,即可至婦產科門診諮詢評估。 一般門診時醫師都會先詢問病史,進行腹部觸診及陰道內診(僅限有性經驗者),再搭配超音波來做完整評估。若超音波有看到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或是子宮內膜增生時,還可使用子宮鏡進入子宮腔內做更仔細評估及治療。劉馥萍呼籲,無論是青少女,生育年齡女性,或停經婦女,若有非經期、異常的出血,都應儘速就醫,切勿耽誤治療黃金時機。

Read More

3公分魚刺卡肛門 腫痛發炎

台中醫院消化外科醫師曾旭弘表示,婦人因配帶假牙咀嚼不敏感,將異物吞進,魚刺卡進肛門組織,導致周邊發炎潰爛。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從事海鮮運送的50多歲女子,如廁後覺得肛門紅腫不適,以為痔瘡,自行服藥後更腫痛,就醫驗血發炎指數過高,轉送台中醫院,切開患部竟有1根3公分魚刺,卡進肛門周邊組織,經取出魚刺、清創才解除危機。醫師追問,原來女子剛做假牙,咀嚼時對異物敏感度降低,提醒戴假牙民眾要細嚼慢嚥,吞進異物將造成穿孔發炎。 女子心有餘悸,透露以前吞了魚刺,覺得只要吞口飯,就能讓魚刺排出。從事漁貨運工作的她,對吞下魚刺不像一般人緊張。她表示,當天雖感覺好像吞進魚刺,因為自覺有排出來不以為意,而肛門發炎腫痛,也一度以為是痔瘡,因此拖了近1週才就醫。 台中醫院消化外科醫師曾旭弘表示,由於患者並未提到飲食問題,醫療團隊一時間也未往異物侵入方向思考,由於患者肛門組織發炎相當嚴重,需緊急清創,他是在切開患部時,才找到「罪魁禍首」,1根長超過3公分的魚刺,導致肛門組織發炎壞死。 曾旭弘指出,由於需清除女子肛門附近壞死組織,因此開了一個約6公分切口,考慮到如此大的傷口照顧不易,若讓患者正常飲食與排便,恐怕肛門傷口不易癒合,經過專業評估意見,再加上「全靜脈營養醫學」小組與「高壓氧治療」團隊等院內醫療資源整合後,決定先讓患者施打「全靜脈營養針」,並輔以「高壓氧」來縮小手術傷口。 曾旭弘表示,一般的營養針的成份是碳水化合物,但全靜脈營養針除了碳水化合物,還能提供脂肪與蛋白質。  曾旭弘說,高壓氧治療的目的,是為了加速傷口癒合。女子留院期間,每天搭配1小時高壓氧治療,原本近6公分大小的傷口,2週就縮小至3公分,女子順利出院休養,3個月已癒合。

Read More

低溫療法 救回壞死性腦病女童

花慈醫師王傳育與家屬討論過後,使用突破性「低溫療法」控制嚴重腦炎,成功降低腦壓,讓蔡小妹脫離險境。(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6歲蔡小妹因感染A型流感引發「兒童急性壞死性腦病」,造成腦部嚴重受損,昏迷指數低到必須插管,醫療團隊將所有常規治療降腦壓的藥物都用上了,病況也未見起色。由於病情惡化得相當快速,情況危急,花蓮慈濟醫療團隊使用突破性的「低溫療法」控制嚴重腦炎,成功降低腦壓,讓蔡小妹脫離險境,並於2週後順利出院。 「兒童急性壞死性腦病」是一種死亡率高達6至7成的腦病變,常見症狀包括高燒、嘔吐、快速喪失意識等,即使病人治療後存活,預後也普遍不佳,可能會伴有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蔡媽媽表示,蔡小妹剛開始發燒時意識清楚,但在不到6小時後偶爾出現肢體躁動、亂說話,好不容易自41度的高燒退燒,又在半天後出現身體僵硬,以及不自覺咬牙,於是緊急送到花蓮慈院急診,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部已發炎病變。 蔡小妹從急診入院,不到1天被轉至內科加護病房,昏迷指數到入院第4天已掉到6、7分,對外界刺激已無反應。醫療團隊第1日便緊急照會兒童神經科主任王傳育和兒童感染科主任何愉懷,透過腰椎穿刺排除腦部感染引起的炎症後,使用密集高濃度類固醇及免疫球蛋白療法,仍持續惡化。 在查閱相關文獻並諮詢專家後,王傳育主任提出使用「低溫療法」,希望能改善居高不下的腦壓。低溫療法需讓病患維持2日34度的體溫,到第3日開始以每小時0.2度的速度慢慢回溫,1天回溫1度,直到正常體溫的36度為止,共4天療程。投入使用低溫療法後,蔡小妹的生命徵象逐漸穩定下來,腦壓也獲得了控制,順利移除呼吸器,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 蔡小妹在2週內恢復迅速,出院前已移除鼻胃管,也能開始說話和行走。王傳育表示,這樣的恢復速度在腦傷患者的身上是很少見的,尤其蔡小妹細胞損傷部位是視丘這個重要樞紐,幾乎可以說是奇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