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小結節 經直腸超音波切片揪癌

醫師曾文歆說,PSA異常可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確認病灶,避免不必要的切片及感染風險。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7歲李先生因解尿不順、夜尿就醫,檢查發現除攝護腺肥大外,攝護腺特定抗原PSA偏高,直腸攝護腺超音波下看到1公分結節,並做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切片,但因病灶太小無法精準做切片,年年追蹤,經過3年持續追蹤檢查,終於在第3次的經直腸超音波切片下,確診為攝護腺癌第2期,手術切除並持續門診追蹤。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曾文歆指出,攝護腺癌的診斷包括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經直腸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檢查有異常時即會安排攝護腺切片。傳統超音波定位之攝護腺切片,非常仰賴手術醫師的經驗及腫瘤所在相對位置。再好的醫療也有其侷限性,超音波定位之攝護腺切片在高風險群當中其診斷率約為25-56%,而攝護腺切片偽陰性比例約為25%,往往迫使高風險病人必須每年持續追蹤PSA、超音波、肛門指診等檢查,造成病人心理負擔大,現在最新的「3D核磁造影暨經直腸超音波影像融合穿刺導引系統」,讓醫師更清楚地看到攝護腺的結構和細節,避免盲目或隨機切片,切片的準確性也提高近7至8成。 曾文歆說,奇美醫院泌尿外科統計2022年安排傳統攝護腺切片約450人,但每年新診斷攝護腺癌病人高達近200人,檢出率約5-6成,雖未檢驗出攝護腺癌,但由於PSA超標,往往帶給受檢者嚴重的心理負擔,並擔心執行切片時的感染風險。多參數核磁共振是近年新興的一種攝護腺癌評估工具,它利用多參數的方法,綜合評估核磁共振的各系列影像,以判斷攝護腺癌的風險、腫瘤定位、癌症分期。檢查過程中,不需要麻醉或是接受侵入性處置,病人接受度非常高。近年來歐美等西方國家對於PSA異常的病人,會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來確認病灶,以避免不必要的切片感染風險。

Read More

台北醫院介入性血管診療中心啟用

  衛福部台北醫院創院51週年慶暨介入性血管診療中心昨日熱鬧啟用。(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衛福部台北醫院2日慶祝創院51週年慶暨介入性血管診療中心啟用,衛福部長薛瑞元對台北醫院成立介入性血管診療中心表示步定,中心能針對心臟與腦血管疾病患者在黃金治療時間內獲得醫治,對民眾生命給予更多保障,期許台北醫院成為新北地區最完善的公立醫療照護醫院。 薛瑞元致詞表示,衛福部於110年十大死因統計,心臟與腦血管疾病分別位居第2與第4名,這2個部分正是介入性血管診療中心主要工作。他指出,心臟與腦血管一旦發病,短時間內就有生命危險或重度失能可能,以往從診斷出來到轉診醫學中心往往超過30分鐘黃金治療期,但如能在短時間內進行介入性治療,例如快速放支架打通冠狀動脈、取出腦血管血栓、或早發現腦血管異常等,就有機會挽回一命。 薛瑞元表示,台北醫院介入性血管診療中心啟用意義重大,希望能協助控制住心臟與腦血管等病情,讓民眾生命多一層保障。 衛福部台北醫院介入性血管診療中心昨日啟用,該介入性血管診療針對心臟與腦血管疾病患者於黃金治療時間內獲得醫治。 (記者吳瀛洲攝) 台北醫院院長鄭舜平表示,介入性血管診療中心2日啟用,設有最先進設備器材與軟體,能串連心臟內科、心臟外科、放射科與神經外科專業技術與優勢,提供急重症病人更準確、有效率的診斷與治療。目前台北醫院也正推動急重症醫療綜合大樓工程,預計民國115年完工,屆時能幫助更多急重症病人獲得更優質醫療照護。

Read More

每10人有1人氣喘 遵醫囑藥控制

高市大同醫院舉辦「世界氣喘日之呼吸健康肺衛教」活動,由院長傅尹志(左4)偕同副院長洪仁宇(右4)與呼吸治療師,教導民眾如何預防氣喘發生。(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約有3億多人飽受氣喘困擾,在台灣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氣喘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常見疾病。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為響應世界氣喘日,2日舉辦「世界氣喘日之呼吸健康肺衛教」活動,現場透過胸腔內科醫師的講座及呼吸治療師設計的闖關遊戲,將氣喘的預防,吸入性藥物與疫苗,呼吸道檢查的概況,一一向民眾介紹,並宣導日常氣喘保養之重要性。 現今社會都市化的結果,使得氣喘罹病人數逐年增加;許多民眾詢問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炎差異在哪裡,大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張旭良表示,氣喘是一種異質性很大的疾病,主要的特徵為呼吸道的慢性發炎,症狀嚴重程度不一,主要的臨床表徵為呼吸症狀,包括喘鳴、呼吸短促、胸悶、咳嗽等及吐氣氣流受阻,這些症狀可能因運動、過敏原、刺激物、天氣變化或病毒感染等而產生變化。而慢性阻塞性肺病最主要是抽菸所引起的,大部分於白天發作,症狀緩慢進展到逐漸加重。 胸腔內科李岱晃醫師表示,氣喘治療方式包括吸入型藥物,例如類固醇吸入劑,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吸入劑、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或緩解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有些病人甚至需使用生物製劑才能控制。 大同醫院呼吸治療師透過自創健身器,指導民眾透過上肢運動達到肺部擴張的運動。(記者王正平攝) 大同醫院洪仁宇副院長指出,遵從醫囑是最大關鍵,規律使用藥物,尤其是正確使用吸入劑,避開可能誘發氣喘的因子,是治療氣喘的重要方針。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感冒後充斥打鼓聲… 竟是遠端段耳蝸管動脈狹窄

遠端段耳蝸管動脈發生狹窄(下方藍箭頭處)出現搏動性耳鳴,更遠端之耳蝸管動脈缺血(圖上2號虛線處),1000 Hz以下之耳蝸管功能不良(紫色區域)。(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20歲男大學生3個多月前罹患重度感冒,在發燒、鼻塞及喉嚨痛緩解後,覺得左耳悶悶的,聽聲音好像隔著一道牆,與人交談時會有迴音;還一直聽見低頻的「咚、咚、咚」,宛如鼓聲,節律跟心跳一樣。以為是中耳炎未癒,服用一段時間的抗生素,病症依舊。 就醫來到診間,發現其左耳在750 Hz以下,有輕度聽障以及耳蝸病變,而搏動性耳鳴聲之頻率在1000 Hz,音量為30聽覺分貝,原來是罹患了「遠端段耳蝸管動脈狹窄症候群」。 後方耳蝸動脈進入耳蝸管後,向前連到中央段耳蝸管動脈,向後連到遠端段耳蝸管動脈。若1000 Hz處耳蝸管處之遠端段耳蝸管動脈發生了病變,管腔狹窄,低於該頻率之耳蝸管發生缺氧,出現聽障,患者感到耳悶 (負相聽覺症狀);聽毛細胞受損,難以一起隨著聲響而擺動,聲音訊息啟動後,斷續或延遲,會被中樞解讀成迴音,易引起聽覺過敏。大量的血流,被狹窄處阻擋,震動附近耳蝸管,患者感受到搏動性耳鳴(正相聽覺症狀)。 此病乃病毒感染時,身體起了免疫反應,大量的巨噬細胞、白血球及抗體試圖去對抗病毒,卻誤擊耳蝸小動脈,造成動脈內皮發炎水腫。耳蝸缺血後水腫,再壓迫小動脈,加重缺血…成為惡性循環,可說是「耳中風」,若不治療,或許搏動性耳鳴會消失,但遺留永久性的低頻性聽障與代償性耳鳴。 治療此病,會靜脈注射高劑量副腎皮質素,減輕組織水腫與動脈壓迫,並抑制人體產生過多的抗體,必要時可注射免疫球蛋白,中和掉還殘存於血液中的錯誤抗體。本文個案在接受診療後1週,耳鳴及耳悶均已消失,建議每日服用18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EPA) 至少半年,避免管壁因沾黏而狹窄。搏動性耳鳴大多代表該頻率處的耳蝸管動脈出現狹窄,不可輕忽,雖說早期治療,效果愈好,但治療仍須本於正確診斷。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Read More

在地醫療免奔波!屏東寶建醫院陪伴肝癌患者足貼心

寶建醫院醫療團隊的陪伴與鼓勵下,讓罹患肝癌的邱姓男子享「在地醫療、免於奔波」。(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一名原患有B型肝炎的邱姓男子,竟惡化轉為肝癌,後來在寶建醫院醫療團隊的陪伴與鼓勵下,讓他更加珍惜生命,並感謝所有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和照顧。 這名邱姓男子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也有吃藥物治療,以往都在診所追蹤B肝,直到某天,於診所發現肝臟長了一顆腫瘤,七年前到屏東寶建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肝癌。 當時邱男腦袋一片空白,疑惑自己都已經乖乖治療和追蹤了,不菸也不酒,為什麼腫瘤還是找上他? 邱男在罹癌期間,聽從寶建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賴欣汶的建議,並與醫療團隊攜手合作,接受了多次栓塞和電燒治療,腫瘤控制得很好,目前仍持續接受標靶和放射線治療的追蹤中。 邱男和家人得到了專業團隊的支持和陪伴,在地醫療、免於奔波,這七年來的辛苦醫療旅程,讓他充滿溫暖和平順。 寶建醫院專業團隊提供的服務不僅限於醫療治療,還包括心理支持、營養諮詢、康復指導等多方面的一條龍式服務;邱男在的治療過程中,專業團隊的護理師和營養師為他提供了定期的關注和指導,讓他在治療期間保持身體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

Read More

國人10大死因心臟病排第2 中醫師:夏養心是關鍵

高雄大學資管系主任楊書成以行銷角度,夏季即屆,避暑型消費趨勢也將提高。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氣溫逐漸升高,立夏也將在5月6日到來,夏日是流行疾病好發的季節,根據中醫學觀念,夏季的高溫和潮濕會使心臟承受更大負擔,容易引發心臟疾病;高雄iNiN網路行銷公司分析,在健康、養身意識抬頭的時代,消費者對食品添加物、熱量與營養成分的關注,也顯示消費者偏好的改變,對於美食、保健相關品牌的行銷來說是值得利用的切入點。 國立高雄大學資管系主任楊書成指出,衛福部公布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高居第二名、僅次癌症,而高血壓也由第七名升至第六名、死亡人數年增17.6%;心血管疾病儼然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國病,因此中醫強調「夏養心」的觀念,提醒大家注意心臟的保養。 他並指出,面對即將到來的夏季,避暑型消費趨勢 也將提高,而觀察近五年來國民對「健康」相關主題的搜尋趨勢有1.5倍以上 的成長,尤其新冠疫情後更為明顯。 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病排第二,中醫師楊啟聖直指「夏養心」是關鍵,建議夏季飲食宜多選擇紅色食物入心。 (記者王正平翻攝) 高雄高美中醫診所院長楊啟聖提醒,中醫提倡,夏季飲食中可多選擇紅色食物入心,例如番茄、紅蘿蔔、紅棗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心臟健康有益。 楊啟聖指出,養生的重點在於養心,飲食應盡量清淡,避免引起身體燥熱的辛、麻、辣食物;而潮濕悶熱的夏季,也可以吃薏仁或四神湯幫身體祛溼,在中醫調理上,也能經由醫師評估透過水藥、針灸等方式,增強身體免疫力和抗疲勞能力。

Read More

孕婦嗜甜 胎兒吃二手糖

醫師提醒含糖飲料淺嘗即止,準媽媽「吃甜甜」緩解孕期、哺乳之苦時,「二手糖」也可能影響胎兒的健康與發展。(中央社)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號稱全糖市的台南以甜聞名,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提醒,糖雖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但攝取過量糖分會導致許多疾病發生,準媽媽「吃甜甜」緩解孕期、哺乳之苦時,「二手糖」也可能影響胎兒的健康與發展,也提醒民眾對於甜品和含糖飲料要淺嚐即止,少吃糖、更健康。 李耀泰指出,食物中的糖主要為己糖(六碳糖),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高果糖漿等,據世衛組織建議,糖的需要量應小於人體1成總熱量,甚至低於總熱量的5%更有助健康,若以成人每天攝取2000大卡計算,則來自糖的熱量應低於100大卡,也就是每天糖攝取量不可超過25克,根據醫學研究顯示,糖分的攝取量與新陳代謝症候群、肥胖、痛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相關,更與蛀牙、憂鬱症及氣喘等有關。 孕婦孕期攝取過多糖分(甜食、飲料等)除導致體重增加,妊娠性糖尿病、子癲前症和早產等風險也會提高,胎兒透果母體或母乳攝取二手糖可能影響新陳代謝系統,導致孩子日後過重或肥胖,也可能影響認知發展、導致學習上的障礙。而糖分也可能造成粒腺體功能和免疫力的受損,導致發炎、心臟疾病、癌症、肝臟疾病等發生率同時增加。 李耀泰重申,攝取過量果糖會增加內臟脂肪,葡萄糖會增加皮下脂肪,市面上飲料含有的高果糖漿容易造成低度發炎、產生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介白質6和選擇蛋白等,增加風濕關節炎、牛皮癬和發炎性腸炎等相關疾病,甚至降低記憶力和學習力。呼籲民眾減少糖分攝取、促進健康,至於水果雖含有果糖,但同時也富含維他命、異黃酮、纖維和其它微量元素,仍需證補充以達每日所需。

Read More

突破自閉症 黃清棣畫作充滿生命力

小畫家黃清棣的畫展以海洋生物、非洲大草原、可愛動物為主題,共展出15件畫作及8件捏塑作品。(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自閉症天才小畫家黃清棣,畫作以海洋生物、非洲大草原、可愛動物為主題,即日起至5月12日日在新北市立特殊教育學校展出15件畫作及8件捏塑作品。教授們讚譽作品有梵谷大師的風格,對於充滿生命力、色彩豐富的畫作感到驚艷。 黃清棣就讀新北特殊教育學校高中部1年級,是一位智能障礙與自閉症學生。當時,媽媽發現他對繪畫的天分後,想送到畫室學畫卻因為他的特教特質屢遭拒絕。直到小學3年級,遇見肯定他創作熱忱和天賦的恩師程紫翎。學畫的過程中,因自閉症特質的限制,黃清棣堅持只畫重複性的動物,經過程紫翎耐心的啟發與磨合,適時的調整教學步驟,才漸漸的能用繪畫及肢體語言表現出屬於自己的想法,進而挑戰從未接觸過的媒材和技巧,更在國中通過藝術才能資優鑑定。 雖然,黃清棣完成每件作品都需要比一般人耗費加倍的時間,但連續畫上6小時都不會嫌累。他的創作動能驅使他在家裡挖掘沙發海綿、翻找家裡的櫃子,尋找任何類似顏料和黏土等的東西來組裝自己的作品。在他充滿自信與毅力的堅持下,從觀察、打稿、學習應用至結合創意,無論是描繪線條的生命力或是具爆發力的色彩及趣味性的發想,整體獨樹一格。在國內比賽獲獎無數,更於2018年國際身心障礙者「集聚不一樣、成就大力量」系列活動展出作品,而且榮獲「國際香港稀奇動物繪畫比賽」榮獲季軍。

Read More

甲亢日吞16顆藥 無痕手術恢復外觀

黃姓少女長期甲狀腺機能亢進術前(上圖),術後(下圖)恢復正常外觀。(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20多歲黃姓少女長期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脖子腫大與凸眼,每天需服用16顆藥物,平常飲食需避免含碘與海鮮的食物,因藥物副作用的不耐受性出現,就醫後醫師先以原劑量藥物調整2週後,配合放射科血管栓塞後,施以無痕經口甲狀腺雙側切除與術中無線電熱燒灼手術,手術後並無放置任何引流管,患者於手術後3天出院。約3週左右就已恢復正常外觀及每日1顆甲狀腺素藥物的補充服用。少女恢復外觀與健康並重拾自信,並可以大啖海鮮等含碘食物。 大里仁愛醫院一般外科巫奕儒醫師表示,常見的「甲狀腺亢進」高風險群主要好發於20~50歲的女性。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身體會不斷產生抗體,刺激甲狀腺荷爾蒙分泌,就會產生心悸、喘、手抖、焦躁不安、體重減輕…等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合併有脖子腫大,或眼睛凸出合併有甲狀腺眼病變、黏液水腫(最常發生於小腿)與肝指數升高的表現等等,可能引起骨質疏鬆、心臟衰竭,身體無法負荷甚至危及生命。 巫奕儒說,傳統甲狀腺亢進的治療包括藥物、放射碘與手術切除等。藥物使用常有許多副作用,包括皮膚癢,頭痛及腸胃道不適等。嚴重的副作用有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抵抗力減少,出現發燒及口咽部感染疼痛等症狀,高劑量下甚至造成肝功能惡化。而放射碘的治療對於腫大的甲狀腺及凸眼患者效果不好,可能讓視力更惡化,且這兩種非手術方式有1/3患者會復發。傳統手術從頸部環狀進入切除甲狀腺,常會誤傷及聲帶神經,傷口也相對長,對年輕患者留下疤痕。 巫奕儒採用此複合式手術治療甲狀腺亢進,施行多名年輕患者。沒有留下疤痕,手術出血量少,搭配神經探測器定位神經,以避免聲音沙啞。獲得國際知名期刊認證,發表此新創治療模式。 最好的治療方式還是預防,避免攝取過多海帶、昆布、紫菜等含碘食物,忌抽菸喝酒,少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飲食盡量清淡少鹽。

Read More

長期腰背痛 磁振造影揪腰椎壓迫

高榮南院引進德國西門子MRI儀器,提供神經系統及軟組織清晰的影像,協助醫師診療腰椎壓迫、椎間盤突出或骨刺之病人,僅須約20分鐘,不須扎針。(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9歲湯姓老翁因背痛伴隨雙側坐骨神經、右肩部、骨、髖關節痛等多年,服用止痛藥無法減緩,高雄榮總台南分院腰椎X光檢查診斷胸腰椎退行性變化且有骨刺形成,磁振造影椎管變窄神經孔被壓迫,經顯微腰椎2~4節壓椎板切除術及後部器械固定,終治癒背疼骨痛。 高榮南院放射師陳金鳳表示,該院110年引進德國西門子最新的磁振造影(MRI)儀器,並於5月正式啟用,提供神經系統及軟組織清晰的影像,協助醫師診療,不需打針,屬非侵入性檢查。 過去,腰椎壓迫疾病、椎間盤突出或骨刺之病人,須接受脊髓攝影檢查,於病患背部扎針、穿刺脊髓腔,除了扎針處疼痛,副作用為極少數病人反應術後頭疼不適。另外,懷疑肩部旋轉肌斷裂,導致肩部不適之病人須接受關節腔攝影檢查,在關節腔處扎針、注入X光顯影劑才能診斷,於今,透過磁振造影檢查,僅須維持躺臥姿勢約20分鐘,不須扎針,即可協助醫師準確診斷。 陳金鳳說,高榮南院年長患人居多,常有虛弱或疑似中風症狀,一般以電腦斷層掃描(CT)做初步診斷,然而CT常有病灶不清楚或不易察覺。利用MRI可以輕易發現早期中風,提供病人快速正確的診斷。該院MRI之排程約1星期,省時且精確,協助醫師儘早為病患找出病因、讓病患儘早接受治療,重新享受健康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