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到如萬隻螞蟻爬上身…異膚口服標靶新藥清零病灶

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嘉惠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呼籲病友持續就醫,接受正規治療。(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6歲的賴定綸一出生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傳統藥物治療的改善程度有限,曾沮喪自覺像怪胎。使用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後,病灶快速完全消失,目前已長期用藥2年,穩定控制,即使打籃球流汗都不成困擾。 異位性皮膚炎被稱為最癢的疾病之一,患者形容病情嚴重時,皮膚到骨頭像是有上萬隻以上螞蟻在爬,加上紅疹與皮屑病灶,許多病人都會擔心他人異樣眼光,擔心自己受到歧視。台灣皮膚科醫學理事長暨成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趙曉秋指出,全台約有30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10歲以上患者有38%病情易反覆發作。但傳統治療常使病忠拖到急性惡化才就醫,稍有好轉又停止正規醫療。 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過去20年來傳統治療對中重度患者效果有限,僅能改善3至4成的皮膚症狀。 由於國內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大宗,但病人每天奇癢難耐,陷入「越癢越抓、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就算只有10%的皮膚出現症狀,癢感也讓患者難以忍受。許多中重度患者因為皮膚脫屑、傷口流血體無完膚、失眠焦慮,也常受到周圍他人的異樣眼光,生理與心理壓力都相當龐大。 黃毓惠表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相當複雜,所幸近年隨著生物製劑與3款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登台,提供病人安全有效的治療,目標以「病灶幾乎清零」或「癢感近乎消失」,幫助患者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Read More

腰椎脫位大小便失禁 椎間盤成型術解大患

醫師李和明說,「椎間盤成型手術」是最近發展出來,可適用治療椎間盤突出、腰椎脫位、腰椎狹窄、椎間盤退化等。(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85歲曾姓阿嬤平時能到處走動,某日腰部突然疼痛襲擊,完全無法行動,就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顯示4、5腰椎第2至3度脫位,經做「椎間盤成型手術」後第4天出院,不但大小便失禁改善,疼痛指數也從極高的9分降至3分。 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和明指出,腰椎疾病患者會隨著年紀增長、工作勞累、甚至突發的意外事件如車禍等都會造成病變,使得腰椎變形,引起椎間盤突出、腰椎脫位、腰椎狹窄…等症狀發生。輕者腰部痠痛,腳及下肢麻、痠、痛,甚至跛行,更嚴重者則臥床無法行動。 他說,「椎間盤成型手術」是最近發展出來;以往,腰椎手術都被視為破壞性的手術,包括早期的椎弓切除減壓手術或者較為流行的微創手術,在國外僅能使用於椎間盤突出治療,直到4年前,他為了治療一位9旬脊椎病人,加以技術改善後,擴大範圍已可適用治療椎間盤突出、腰椎脫位、腰椎狹窄、椎間盤退化等症狀。手術費用除氣球撐開器需自費外,其餘費用均為健保給付,大大減少了病人及家屬的負擔。 李和明說,成型手術的作法為病人在麻醉後將椎間盤髓部壞死部份清除,保留椎間盤外殼,再利用氣球撐開器將腰椎矯正至正常的位置,再將骨水泥灌入椎間盤外殼內。其手術的優點包括1.手術時間短、傷口小、破壞少;2.矯正脫位;3.減低術後疼痛;4.恢復腰椎承重力;5.彎腰不受影響;6.骨鬆患者適用。

Read More

嗜飲料不喝水 糖友腎結石

醫師盧則宏說,處理腎結石的方式很多種,可依結石大小、數目、位置及病人身體狀況等做選擇。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46歲男性上班族,平時不愛喝水,有糖尿病卻不忌口,酷愛飲料,一次健康檢查,發現有左腎結石,就醫照出結石體積6x3公分,接受「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順利取出,恢復良好。成大醫院泌尿部醫師盧則宏說,根據歐洲泌尿科醫學會治療指引,結石大於2公分,首選治療是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 盧則宏表示,目前處理腎結石的方式十分多元,包括體外震波碎石手術、軟式輸尿管鏡手術、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以及整合後2者一起做的雙鏡聯合手術。要選擇合適的腎結石術式,需根據結石大小、數目、位置、X光是否可見、有無使用抗凝劑及病人整體身體狀況等,做通盤考量與規劃。這裡要特別介紹的是健保有給付的「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是在側腰或背後開個小傷口,建立一個從皮下到腎臟內直通腎盞或腎盂的通道,以腎臟內視鏡進入腎臟內將結石打碎,再以內視鏡夾夾出體外;腎臟鏡的尺寸小,打結石的雷射效率好,傷口可縮小到0.5公分左右,也被稱為「迷你」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然而可取出的結石體積較大且效率較高。 他說,另外有軟式輸尿管鏡手術可以治療腎臟結石,優點是從尿道進入,沒有傷口。但受限於輸尿管長度為20公分以上,且輸尿管較細小,能取出的結石體積有限。若結石體積過大,或數目多且位置分散,整合軟式輸尿管鏡手術及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同時進行的雙鏡聯合手術,效果最佳。 盧則宏說,腎臟是血流豐沛的器官,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需打洞,流血是最大的風險。只要沒有凝血異常、抗凝劑使用或心肺功能不全等手術禁忌症,大顆的腎臟結石、甚至是鹿角型結石,使用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可以達到很好的成效。

Read More

烏龍茶含茶飢素 抗老化防失智

右起為興大教授曾志正、校長薛富盛及博士生卓千棻。(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喝茶好處多,不但可抗老化、防失智還能提升免疫力,從事飲茶科學研究20多年、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曾志正指出,烏龍茶含特有成分「茶飢素」,藉由仿效人體荷爾蒙「飢餓素」,啟動多項生理機能與代謝,另普洱茶則富含「消脂素」,具有抗病毒、抗菌功能,達到抵禦外來病源。研究成果近期在國際論文發表,3日在興大舉辦發表會。 曾志正表示,飢餓素是人體重要的荷爾蒙,調控其他荷爾蒙,例如,生長激素、胰島素等,來執行人體許多重要生理與代謝功能。隨著年紀漸長,飢餓素的分泌量漸少,許多老化現象漸漸出現。飲用含茶飢素的烏龍茶,藉由啟動飢餓素接受器來代替執行其負責的生理功能,達到品茗老饕們生活經驗宣稱的抗老化、強身的功效。 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副主任陳文英教授指導博士生卓千棻論文研究的兩個動物試驗成果顯示,(1) 帕金森氏症老鼠模式試驗中,茶飢素可以藉由移除腦細胞內受損的粒線體、製造新的正常粒線體來供應腦部細胞正常訊號傳遞所需的能量,達到減緩帕金森氏症;(2)肌少症老鼠模式試驗中,餵食茶飢素可以提升肌肉合成、減緩肌肉降解,有效減緩肌少症。此兩項成果提供科學論證,讓茶飢素或含茶飢素的烏龍茶飲可運用在年長者的日常醫療保健。 飲茶養生科學證實,興大說,烏龍茶(茶飢素)強身、普洱茶(消脂素)防身。(記者徐義雄攝) 成大醫學院藥學系郭賓崇教授負責解析台灣常見茶種與泰國合作實驗室所提供的茶樣。分析結果顯示,金萱(台茶12號)、青心大冇、大葉種的紅玉(台茶18號)、阿薩姆、普洱茶、台灣山茶及泰國野生茶雖含有類似茶飢素成分,因立體結構太大無法進入飢餓素接受器,不具茶飢素功效。有功效的茶飢素成分僅存在於少數小葉烏龍茶種,如:青心烏龍、四季春、翠玉(台茶13號)。曾教授2022年於鹿谷茶區找到一個茶種品系兼具青心烏龍與四季春兩對茶飢素,取名為青春烏龍。

Read More

疫後調查 僅5成衛教觀念及格

感染症醫學會攜手疾管署呼籲民眾,迎接後疫情時代,了解疾病、定期篩檢、及早治療才是最佳防治手段。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疫情降級後,民眾仍會受到許多病毒威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3日發表一份「新冠疫後傳染性疾病知多少」最新調查結果,僅5成民眾衛教觀念及格,逾7成民眾表示更留意病毒資訊,不到1成能分辨病毒疾病,呼籲民眾要了解疾病、定期篩檢、及早治療才是最佳防治手段。 長達3年的疫情降級後,難免要面對免疫負債的來襲,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疫情指揮中心解散並不代表病毒不具威脅,大眾應對所有傳染性疾病有正確認知,才是有效防疫的關鍵。尤其目前腸病毒正逐漸升溫、流感也持續延燒,提醒民眾仍要戴口罩、勤洗手。 為了解民眾在新冠疫後對整體病毒性疾病的認知,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今年3月針對全台18-75歲民眾進行「新冠疫後傳染性疾病知多少」千人病毒認知大調查,結果發現疫情後超過7成民眾會更留意病毒相關資訊,6成7民眾認為新興病毒性疾病將會成為人類生活常態。 不過,隨著疫情進展至今,8成6民眾對於疫情早已無感或變樂觀,但仍有13.7%民眾表示恐懼與害怕,進一步分析其防疫認知,發現這群民眾也較不積極關心病毒疾病相關資訊。 從調查也發現,近8成民眾認為對病毒的認識程度是防疫的關鍵,7成5民眾經過新冠疫情,也會比較留意跟病毒疾病相關的資訊,但調查結果發現民眾認知仍有落差;不到1成民眾可分辨出病毒與細菌類疾病,5成民眾了解病毒疾病特色。 有趣的是,調查中也發現7成3民眾認為比起疫苗,提升個人免疫力才是王道;甚至覺得只要沒症狀、不影響生活就不需就醫。 王復德表示,病毒性疾病可透過施打疫苗使身體產生抗體,但不代表可完全靠自體免疫力對抗,輕忽疾病影響將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錯過治療時機。也提醒,除了新冠肺炎,生活中存在許多被輕忽的病毒性疾病;有超過2成民眾不知道引起愛滋病的HIV是病毒,連國病B、C肝都只有不到6成的人知道是病毒性疾病,顯見民眾病毒知識教育仍需加強。

Read More

經顱磁刺激解憂 罕病婦正向治療

患者接受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機器治療的情形(示意圖,非患者本人)。(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9歲林女姓婦人5年前左側肢體僵硬顫抖,走路容易跌倒,就醫發現罹患罕病多發性系統退化症,行動不便,情緒低落憂鬱,然經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仍未見改善,經醫師建議採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進行階段治療,林婦情緒獲得顯著改善,對於復健治療、運動,以及服藥的意願大幅提高,重新開啟正向人生。 中國附醫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醫師敖瑀指出,多發性系統退化症在全世界盛行率約為每10萬人中5人,屬於罕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發病年齡約在55歲上下,由於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目前治療方式十分有限,病人往往對於典型巴金森氏症的治療藥物反應不盡理想,甚至可能有副作用出現,導致用藥的選擇相當受限。 醫師敖瑀(左)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進行治療,藉此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精準定位的神經刺激方式,改善林婦的嚴重憂鬱症狀。(記者陳金龍攝) 敖瑀說,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病人,往往運動功能不佳、生活品質下降,併發憂鬱症機會,遠高於一般長者族群。由於這類病人年紀較長,原本的系統性疾病也多,服用慢性病藥物種類更複雜,像林女士的憂鬱症狀,雖然可以藥物治療,但過往臨床經驗,常出現病人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口服藥物種類太多,以及容易發生藥物交互作用的情況。 為了改善林婦的情緒、提升她與家人的生活品質,敖瑀建議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進行治療,藉由快速改變的磁場製造電流,達到刺激腦部神經的目的,這是一個非侵入性、安全性高,且少有副作用的治療技術,該技術在97年經美國食品藥物安全局認可,台灣食品藥物安全局於107年也許可使用於治療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 林婦接受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治療後,情緒獲得顯著改善,較不會出現負面的情緒以及自暴自棄的發言,對於復健治療、運動、以及服藥的意願大幅提高,也因復健強度、日常生活中活動量提高,動作症狀也較能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改善,也降低了家屬照顧的困難度及壓力。

Read More

白內障術後視力退化 角膜移植重見光明

醫師黃韋綸說明,病人角膜經移植術後,恢復清澈透明。(圖/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一名70歲的男性病患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大約1年後,發現視力越來越模糊,甚至出現眼睛刺痛、畏光等症狀,經醫師檢查後才發現有嚴重的角膜水腫及混濁,且視力已退化到0.05。所幸病人順利等候到國內捐贈者捐贈眼角膜,成功接受角膜移植手術,視力也恢復到0.7,不再霧裡看花。 台大新竹分院眼科部醫師黃韋綸表示,角膜是眼球最表面的一層透明組織,可說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線,必須維持清澈透明,才能讓光線順利到達眼球最裡層的視網膜,獲得清晰的影像。如果角膜受傷、感染,或者因為疾病導致角膜內皮細胞無法有效排除角膜多餘的水分,就有可能造成角膜水腫混濁,嚴重影響視力。 黃韋綸醫師進一步解釋,該病患罹患的「偽晶體性角膜水腫」,是在白內障手術後,角膜內皮細胞快速減少所引起的。由於角膜內皮細胞通常無法自行再生修復,這類病人大多需要接受角膜移植以替代原先角膜的功能。目前角膜移植手術的方式可分為全層、前層、內皮層移植等3大類,對於已有角膜混濁或白斑的病人,可接受全層角膜移植,將原本混濁的角膜中央部分移除,再縫上新的角膜取代;若只有角膜內皮受損的病人,則可接受較新的角膜內皮移植手術,僅將捐贈者的角膜內皮層部分植入患者眼內,具有傷口小、恢復期短、排斥較少等優點。 角膜移植仰賴捐贈者的大愛,目前國內角膜仍然供不應求,有許多病人仍在等候移植,或必須自費申請進口國外角膜。黃韋綸表示,角膜捐贈其實不會影響捐贈者外貌,且相較於其他器官,角膜捐贈限制較少。近10年來因為國家眼庫的成立,角膜捐贈的流程漸趨成熟,使得國內角膜的數量及品質都有所提升。期望民眾能踴躍發揮大愛,預立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及註記健保IC卡,讓更多病人能有機會獲得國內捐贈的角膜,讓靈魂之窗早日重見光明。

Read More

藥丸太大孩子不敢吃怎麼辦?2大撇步幫助孩子快快好

家長可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將藥丸切半,放入夾鏈袋後壓碎;或詢問是否有溶液劑、糖漿劑等兒童劑型,可幫助孩子服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太大顆的藥物讓許多小朋友不敢吃藥,讓家長擔心又焦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家長可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將藥丸切半,放入夾鏈袋後壓碎;或詢問是否有溶液劑、糖漿劑等兒童劑型,可幫助孩子快快服藥、快快好。 食藥署在粉專「食用玩家-食藥署」發文表示,對於家中小孩不敢吞藥丸,家長可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將藥丸切半,放入夾鏈袋後壓碎。不過,分裝或磨粉後的藥品容易氧化,建議立即服用完畢,避免藥品失效。如果是膠囊,應確認是否能剝開服用。看診時,也可以詢問是否有兒童專用劑型,如溶液劑、糖漿劑、懸液劑、口溶錠等,可幫助孩子服藥、盡速康復。 不過並非所有藥都能剝半,食藥署說明,一般而言,不能破壞劑型的口服藥品,名稱大都會有「緩釋」、「持續釋放」等字眼,或是英文縮寫的「XR」、「SR」、「TR」、「CR」等,而腸溶劑型藥品名稱大多會有「腸溶」等字。不過每家藥廠技術與設計不同,能夠接受的剝半破壞程度也不同,建議民眾用藥前先諮詢藥師比較安全。 孩子吃藥常見地雷 根據調查,有六成家長的兒童用藥觀念有誤,以下幾項常見地雷,可能讓孩子吃錯藥! 一、不可以將成藥給孩子服用 「千萬別以為劑量減半就能吃!」因為孩童身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藥品可能產生更敏感、更嚴重的副作用。 二、如果孩子不願意吃藥 不要將藥品混在飲料裡,或在孩子哭鬧時強灌藥品,以免嗆到,或是影響藥品吸收。 三、不要因為症狀減輕自行停藥 除非醫師特別告知,否則要在療程內吃完,避免影響藥效喔! 食藥署提醒家長,當小孩有異常症狀,需交由專業的兒科醫師診斷,並且遵照醫囑用藥,多諮詢醫師及藥師,瞭解藥品正確的使用方式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建立正確用藥觀念,給孩子一個健康安全的用藥環境。

Read More

1歲童染腸病毒伊科21型併腦炎

單週就醫人次破萬 下週進入多型別流行期 增重複感染風險 口罩解封腸病毒升溫,單週就醫人次破萬,疾管署表示,疫情持續上升且會進入多型別流行,可能增加重複感染風險,呼籲孩童勤洗手。(嘉義市教育處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伊科21型重症病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2日表示,預估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下週起正式進入流行期且是多型別流行,可能增加重複感染風險,提醒家長如發現幼兒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儘速送大醫院就醫。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0,066人次,較前一週上升26.0%,已接近流行閾值(11,000人次),且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克沙奇A型等不同型別腸病毒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增加,請提高警覺及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腸病毒重症病例個案為東部1歲男童,於今年4月17日因出現反應遲緩、嘴唇發紺等症狀,至醫院急診就醫,收住小兒加護病房治療。次日出現發燒、四肢紅疹、喉嚨水泡症狀,經通報檢驗後於5月1日確認感染伊科病毒21型併腦炎重症,目前個案已出院返家休養。 今年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21型。另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為北部1歲幼童,4月下旬發病,經治療後症狀改善已出院,今年累計8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 林詠青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羅一鈞呼籲,伊科病毒全年齡層都可能感染,2018年曾流行過伊科11型病毒,感染者以新生兒居多,有敗血症、甚至死亡個案,但目前的伊科病毒21型感染個案沒有集中在新生兒。惟腸病毒單週就醫人次破萬,預測下週起正式進入流行期,今年恐怕是多型別流行,可能增加重複感染風險,提醒家長別輕忽。

Read More

攝護腺小結節 經直腸超音波切片揪癌

醫師曾文歆說,PSA異常可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確認病灶,避免不必要的切片及感染風險。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7歲李先生因解尿不順、夜尿就醫,檢查發現除攝護腺肥大外,攝護腺特定抗原PSA偏高,直腸攝護腺超音波下看到1公分結節,並做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切片,但因病灶太小無法精準做切片,年年追蹤,經過3年持續追蹤檢查,終於在第3次的經直腸超音波切片下,確診為攝護腺癌第2期,手術切除並持續門診追蹤。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曾文歆指出,攝護腺癌的診斷包括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經直腸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檢查有異常時即會安排攝護腺切片。傳統超音波定位之攝護腺切片,非常仰賴手術醫師的經驗及腫瘤所在相對位置。再好的醫療也有其侷限性,超音波定位之攝護腺切片在高風險群當中其診斷率約為25-56%,而攝護腺切片偽陰性比例約為25%,往往迫使高風險病人必須每年持續追蹤PSA、超音波、肛門指診等檢查,造成病人心理負擔大,現在最新的「3D核磁造影暨經直腸超音波影像融合穿刺導引系統」,讓醫師更清楚地看到攝護腺的結構和細節,避免盲目或隨機切片,切片的準確性也提高近7至8成。 曾文歆說,奇美醫院泌尿外科統計2022年安排傳統攝護腺切片約450人,但每年新診斷攝護腺癌病人高達近200人,檢出率約5-6成,雖未檢驗出攝護腺癌,但由於PSA超標,往往帶給受檢者嚴重的心理負擔,並擔心執行切片時的感染風險。多參數核磁共振是近年新興的一種攝護腺癌評估工具,它利用多參數的方法,綜合評估核磁共振的各系列影像,以判斷攝護腺癌的風險、腫瘤定位、癌症分期。檢查過程中,不需要麻醉或是接受侵入性處置,病人接受度非常高。近年來歐美等西方國家對於PSA異常的病人,會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來確認病灶,以避免不必要的切片感染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