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頻道 〉預立醫療簽署 北市最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亞洲第一部完整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自108年1月6日正式施行,截至108年11月底止,全國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人數共計1萬116人,台北市醫院簽署人數已達3,493人,在各縣市簽署數中位居第一。  「病主法」立法目的及精神包括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其善終權益,促進醫病關係和諧。北市衛生局在積極推廣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下,現有14家醫院提供預立醫療諮商服務,意願人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立下書面之「預立醫療決定」表達自己重症時的醫療意願,除了保障自己的善終權益,也能讓親友摯愛在關鍵時刻減少所需面對的痛苦及紛爭。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在北市簽署人數當中,簽署個案多為醫院院內的病患,男女性別比例為1比2,以女性個案居多,年齡層則介於60歲以上長者達2,140人,占全數6成,顯示在善終議題上,年長者較年輕人更為重視及關心。  依病主法規定,立下預立醫療決定者,在包含「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疾病」等5種特定臨床條件時,可選擇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以及「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 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疾病,目前衛生福利部已於108年11月19日預告11項疾病及其臨床條件,包含多發性系統萎縮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亨丁頓氏舞蹈症、肢帶型肌失養症、Nemaline線狀肌肉病變、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囊狀纖維化症、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等,未來應有更多疾病可納入執行條件範圍,讓更多病患可以自主選擇醫療決策及照護方式。

Read More

婦老聞腐臭味 天啊鼻內長黴菌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五旬婦女半年前開始感覺左側鼻塞,且不時聞到腐臭味,近日甚至開始有灰黑色的濃鼻涕流出。就醫安排電腦斷層掃描,以及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及病理化驗後,原來婦人罹患的是霉菌性鼻竇炎,即俗稱的鼻子生菇。  衛福部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表示,經安排鼻竇內視鏡檢查,發現婦人左邊鼻孔有許多灰黑塊狀物卡在中鼻甲周圍,且有不少濃稠的黃黑色鼻涕往喉嚨倒流。婦人還提到這幾天打噴嚏會有一些黑煤色結痂物混著惡臭鼻涕從鼻孔噴出,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在左側上頜竇看到明顯的鈣化影像,後來經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及病理化驗後,發現是罹患霉菌性鼻竇炎。  吳昭寬表示,台灣屬於潮濕溫暖的海島型氣候,相當適合黴菌生長,尤其是下雨後如果室內沒有適當的除濕或通風,生活周遭就充斥著黴菌孢子,一不小心就會吸入過量的黴菌,鼻腔就是個適合寄生的環境,大部分的黴菌都會被人體消化掉或和平共處,但有時會失控,形成黴菌性鼻竇炎。  吳昭寬說,黴菌性鼻竇炎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嚴重的侵襲性鼻竇炎,特徵是黴菌會侵犯鼻竇黏膜、血管或骨頭,甚至鼻子周圍的眼睛或大腦都會被感染,有時還會透過血液循環蔓延全身,是一種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一般發生在如癌症化療、血糖控制不佳、愛滋病或器官移植後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朋友,治療上除了抗黴菌藥,多數需要搭配內視鏡鼻竇手術輔助提升治癒率。另一類是黴菌沒有侵犯深層組織,只停留在鼻竇腔的非侵襲性鼻竇炎,這類病友沒有免疫力低下的問題,臨床上症狀多為單側鼻塞、鼻倒流、濃臭鼻涕、頭痛或臉頰腫痛,比較少見發燒等症狀,治療上藥物幫助有限,大部分需要接受內視鏡鼻竇手術把黴菌球清乾淨,且術後還要勤洗鼻腔,照顧得宜,多數病友都可以痊癒。  醫師提醒,黴菌性鼻竇炎症狀反差極大,從輕微的鼻涕倒流、濃臭鼻涕、慢性咳嗽或單側鼻塞到嚴重的顏面腫脹、發燒、視力受損或敗血性休克等都有可能,民眾若有類似的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正確治療。

Read More

插管10年 重學吞嚥 樂嬤拔管進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位長期臥床的98歲阿嬤,自失智症狀漸趨嚴重後,即因拒食或嗆咳問題被插上鼻胃管,已近10年未再從嘴巴吃東西。北市聯醫團體在其子女邀請下,展開將近1年的居家吞嚥訓練,終讓阿嬤成功拔除鼻胃管,達成親口品嘗食物心願。  北市聯醫部主任李雅玲表示,隨著人口快速老化,高齡長者的咀嚼吞嚥障礙愈趨常見,對他們的營養攝取與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  造成咀嚼吞嚥障礙的原因很多,包含牙齒咬合問題、腦中風、腫瘤或消化道狹窄等。此外,發生率呈倍數增加的失智症患者,也是主要發生吞嚥障礙的族群。一旦失智症病程進入中重度階段,發生咀嚼吞嚥障礙的風險便高達80%以上;中風及老年人口吞嚥障礙亦有25%~50%的盛行率,足見此一問題之嚴重性。  台灣使用鼻胃管餵食的比例,比歐美或鄰近日本等國家都高出數倍。依據健保署統計:2018年住院患者的鼻胃管安置人數高達19萬8,393人,其中北市鼻胃管安置人數共3萬2,982人,占全國插鼻胃管人數17%。  許多文獻皆顯示,使用管灌餵食會導致患者感到自尊受損等心理問題,亦常造成食慾降低、胃食道逆流、感染及褥瘡等問題。美國老年醫學會提出,針對中重度失智症患者並不建議給予管灌餵食,仍強烈建議維持經口餵食,因為鼻胃管餵食並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也不會降低死亡率。  北市聯醫也在2018年7月成立跨領域吞嚥團隊,為有吞嚥困難的患者提供跨領域的診斷、治療與全人照護,並給予家屬相關衛教、心理支持與營養指導。截至2019年10月止,共計篩檢超過1200位患者,並有近900人接受吞嚥照護,其中有57%患者使用鼻胃管進食,並有超過百人成功移除鼻胃管(移除率23%)。  李雅玲表示,北市聯醫跨領域吞嚥治療團隊將繼續針對咀嚼吞嚥障礙患者持續努力,期能藉由早期篩檢與診斷,得以儘早介入照護與治療。

Read More

重複經顱磁刺激 憂鬱婦好轉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兩年來為憂鬱症所苦的50多歲陳女,一直情緒低落、坐立難安、關在家中不出門,曾自殺兩次,由急診住院治療;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兼主任林清華建議改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經20次的治療,陳女情緒恢復正常,還否認有自殺想法,現已轉門診治療。  醫師林清華說,陳女曾因不吃不喝昏倒,住過加護病房。後經求診精神科,但對精神科藥物反應不佳。因為心情低落、失眠、有少量進食及自殺行為,由急診住院治療;經過1個月的治療,仍然情緒低落,且一直有自殺想法。  原先建議病人接受電痙攣治療,唯病人不想麻醉,且擔心電療後可能會有頭痛、惡心、嘔吐及短暫記憶受損的副作用;後建議改經顱磁刺激治療,獲同意後第一次治療時,病人抱怨頭部刺激部位有些疼痛,但可以忍受;經過幾次的治療,病人不再抱怨。觀察她的社交活動較佳,臉上也有笑容,病人進食量逐漸正常;經過20次的治療,病人除了覺得自己生病給家人負擔及些微焦慮外,情緒恢復正常,否認有自殺想法,之後出院轉門診治療。  林清華醫師說,標準治療憂鬱症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抗鬱劑)、心理治療或合併治療(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但仍有30%病人對標準治療無效。  2008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准許重覆式經顱磁刺激用來治療抗鬱劑無效的憂鬱症病人。2018年3月,我國衛生福利部也准許在國內使用,需自費治療。  林清華說,凱旋醫院今年年5月從英國引進機器服務病人,比其他高屏地區醫學中心早,期待能很快解除病人的痛苦。

Read More

網傳追追追 剩餘優格再製新品? 變質搞壞腸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網路流傳一則說法,內容指將已食用過的剩餘優格加入牛奶後,可再製成新的優格,衛福部食藥署對此指出,食用後的剩餘優格可能有雜菌汙染,拿來再製成新優格,可能會導致優格變質,若再食用恐會引發腸胃炎風險。  對於食用的剩餘優格加入牛奶後,可再製成新的優格的說法, 食藥署表示,由於無法評估優格中剩餘優格菌數及活性,不一定可以支撐發酵作用,且經過食用之剩餘優格可能有雜菌汙染,拿來再製成新優格,可能會導致優格變質,發酵後的菌種亦可能不完全是益生菌,食用後恐導致腸胃炎。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自製優格等發酵乳品時,要特別注重衛生與安全,使用的器具要經過消毒清潔,以避免雜菌污染。使用的菌種最好也使用商業菌種,以避免來路不明的菌種,降低使用到錯誤的菌種造成污染或食品中毒的風險,才能在安全的情況下,充分享受發酵乳製品的營養。  此外,自製優格通常建議在3天內食用完畢,如在良好狀態下保存,也盡量不要超過一週才食用。

Read More

心因性猝死 不乏年輕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每年全台至少有2萬3千人因為心因性猝死喪命,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跡象,醫師提醒,要注意胸痛、心悸、急性腹痛、呼吸困難、劇烈頭痛、癱瘓或抽搐等警兆,建議可於健檢時加做運動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提前發現病兆。  許多20、30歲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臟有問題!中醫師吳明珠表示,曾遇過一個年輕的上班族,為了還貸款,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下課後去KTV輪夜班,一天睡不到幾小時。這樣過勞的日子過了2年,有一天路倒送醫,才現有二尖瓣脫垂跟三尖瓣脫垂的問題。  家醫科醫師吳佳鴻表示,當心臟驟停發生,必須搶在4到6分鐘內進行搶救。每耽誤1分鐘,搶救成功率就下降10%。若心臟驟停者沒有生命反應,除了打電話給119,確認有無脈搏後,要馬上為患者輪流胸部按壓,並呼叫旁邊的人趕緊尋找AED,判斷是否適合透過施加電流,讓心跳恢復正常的心律,如果有即時CPR胸壓並用AED急救,存活下來的機會會高很多。  吳佳鴻提醒,當有胸痛、心悸、急性腹痛、呼吸困難、劇烈頭痛、癱瘓或抽搐等症狀就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心因性猝死的前兆。  預防心因性猝死,吳佳鴻也建議可於健檢時加做運動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若能提前發現病兆,透過藥物治療,可排除9成以上的發作機會。  想用食補保養心臟,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建議,平時可以多吃紅色的護心食材,像是牛肉、番茄、辣椒、紅莧菜、紅鳳菜、蘋果(帶皮)、紅甜菜、甜菜根等,紅色食物含有豐富的植化素和微量元素,可以保護細胞、抗發炎,同樣可以增強心臟和氣血循環的功能。

Read More

感冒藥配咖啡? 小心心悸失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入冬後,天氣溫差變化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感冒,針對網路傳聞「吃感冒藥配咖啡好得快」?藥師提醒,一旦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讓身體更不舒服喔。  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師陳又任表示,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大多是病毒所引起,症狀有發燒、鼻塞、流鼻水、頭痛、喉嚨痛等,一旦感冒時,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逐漸恢復,只需支持性療法及症狀治療即可,如果吃感冒藥又配咖啡喝,一旦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讓身體更不舒服喔。  陳又任表示,常見的感冒藥成分有解熱鎮痛劑、抗組織胺劑、解鼻充血劑、止咳袪痰劑等4大類,解熱鎮痛劑如: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具有解熱鎮痛的效果,大劑量服用或與酒精併用可能會損害肝臟,且服藥期間應避免飲用酒精性飲料。  抗組織胺劑常用於打噴嚏流鼻水,常見副作用如:嗜睡、口乾等,因此服用後不要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從事警覺性的工作。  解鼻充血劑如麻黃素類藥物用於鼻塞,通常是短期使用,長期使用停藥後,可能會引起反彈性鼻塞,過量時還可能會使血壓升高、心悸、失眠等副作用出現。止咳祛痰劑則可增加支氣管的分泌,將濃痰稀釋,刺激排痰。  至於咖啡具有提神醒腦、緩解頭痛症狀,但陳又任表示,如果喝太多,可能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等,不同體質可能出現心悸、影響睡眠的情形。依據食藥署建議,含有咖啡因成分的包裝飲料,咖啡因的每日攝取量不宜超過300mg。  此外,陳又任表示,有些綜合感冒藥含有咖啡因成分,藉由收縮腦血管,加強Acetaminophen的止痛效果,藉此治療頭痛。但如果吃感冒藥又喝咖啡時,萬一感冒藥中有麻黃素類藥品,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反而更容易造成心悸、失眠等情形,大劑量服用或與酒精併用可能會損害肝臟,不可不慎。

Read More

女性診療室 吞嚥困難 恐是甲狀腺結節搞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人無症狀甲狀腺結節盛行率高達45%,其中以女性為好發族群,且多數患者是透過健檢時發現,醫師建議,40歲以上女性,可把甲狀腺檢查納入健檢選項,自覺吞嚥困難或摸到頸部有腫塊者,也應及早就醫檢查。  研究指出,接受超音波檢查的50歲以上女性,逾5成有甲狀腺結節,雖僅5%會惡化成甲狀腺癌,仍不得輕忽;基隆長庚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育賢表示,甲狀腺結節好發於女性,年紀愈大愈常見,50歲以上女性,平均每2人就有1人患有甲狀腺結節,雖僅約5%會惡化成甲狀腺癌,但仍建議定期追蹤。男性雖然甲狀腺結節盛行率較低,但惡化成癌症的比率卻較高,不得輕忽。  甲狀腺結節盛行率雖高,多數人卻是透過健檢時才發現,結節屬於良性還是惡性(腫瘤),須靠醫師觀察超音波影像判斷,相當仰賴「醫師經驗」;然而,結節若有惡性疑慮,需進一步用細針穿刺化驗,決定是否手術切除,但針長、扎脖子、檢查完易出血疼痛等缺點,讓不少民眾卻步,導致診斷、治療受到拖延。  陳育賢表示,由國內自行研發的甲狀腺智能分析影像醫材,能協助醫師在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判斷上更為準確,有助減少一定比例的侵入性檢查,也可讓部分的良性結節患者,減少不必要的手術切除與終身服藥,面對惡性結節,也有助及早發現和治療。  陳育賢提醒,若自覺吞嚥困難、或摸到頸部有腫塊,應及早就醫檢查,40歲以上的女性,也建議把甲狀腺檢查納入健檢選項。

Read More

改變進食順序 嗑鍋不丟健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冬天裡熱呼呼的火鍋,鎮暖胃、暖身也暖心,但也讓人擔心高熱量、高膽固醇、高鈉含量等,專家指出,其實只要把握原則,改變用餐順序、減少澱粉等,也可以品嘗到美味的火鍋,又不會讓健康蒙塵。  振興醫院營養師張依如表示,要健康、聰明吃火鍋,減少身體負擔,首先就要先遠離吃到飽陷阱,避免不自覺攝取過多熱量,根據國健署資料,吃到飽火鍋一餐下來,可能攝取將近2800大卡,約相當於吃進10碗白飯,需跑83圈400公尺的操場,才能將多餘熱量消耗。  其次就是要選擇火鍋湯底,張依如建議,可以選擇昆布鍋、番茄鍋、蔬菜鍋等較為清淡的湯頭。若想喝湯,最好在煮料之前飲用原味湯頭,並淺嘗即止,煮完蔬菜、肉類後的湯不僅高油脂、高普林,可能還有殘留農藥,喝多恐造成身體負擔。  同時,建議最好以新鮮食材取代加工製品,如:丸類、餃類、蟹味棒、甜不辣、炸豆皮、米血糕、百頁豆腐等都屬於加工製品,隱藏高熱量、高油脂、高鈉的陷阱,可請店家幫忙將這些加工品換成蔬菜。另主菜肉品建議選擇油脂含量相對較少的雞肉或是海鮮。  值得注意的是,沙茶醬向來是吃火鍋的好麻吉,但卻有驚人的熱量。張依如表示,如果想要大口吃鍋不長胖,就得先和沙茶醬、芝麻醬、豆腐乳、辣椒醬、花生粉等高油脂、高熱量、高鈉醬料說再見,改以天然辛香料,例如:蒜泥、蔥花、蘿蔔泥、生辣椒等,搭配適量的醬油及醋來調味。  至於不少火鍋店家會提供免費冰品、飲品,建議民眾淺嘗即止,以無糖茶取代含糖飲料,以免造成身體過多負擔,得不償失。  此外,張依如也建議改變用餐順序,「嘗清湯、先吃菜、再吃肉,最後吃澱粉」,以蔬菜、肉類為先,增加飽足感,若吃完後覺得飽足感不足,再適量食用澱粉類,避免過度飲食。另飯後適量運動也有助於穩定飯後血糖、控制體重,飽餐後不如花點時間逛街散散步吧。

Read More

選戰流行病 造勢喊凍蒜 燒聲者變多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醫師,我的聲音自從上次去參加造勢後,已經沙啞一段時間了,聲音會分岔,要唱高音也唱不上去,也沒有辦法跟朋友好好聊天和上班,甚至不敢出門與接電話。  嘉義長庚耳鼻喉科徐正明主任指出,這是最近越來越多聲音沙啞的患者來求助門診的主訴,隨著選舉的熱潮升溫,台上候選人跟台下更賣力的嘶喊凍蒜,可是台上演講者跟台下的民眾的聲音也越來越沙啞。雖然聲音沙啞不太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卻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甚至影響到工作。  徐正明主任表示,這些病人多數是急性聲帶發炎導致沙啞,聲帶就像兩扇門,一但發炎聲帶腫脹,兩扇門就無法密合關上,聲音就會改變。一般造成急性聲帶發炎的原因有K歌過度、大聲說話吶喊、長期使用錯誤方式說話等等。治療方式通常會以服用類固醇,喉嚨休息禁聲,或是接受語言治療。  但除了以上治療方式外,中醫嗓音治療也是一種選擇方式。嘉義長庚新創中西醫聯合嗓音治療,沙啞患者可先至耳鼻喉科接受喉閃頻內視鏡檢查,了解嗓音沙啞的原因與嚴重程度,排除咽喉癌之可能,再到中醫門診。  此時中醫師會先參考西醫的診斷,再以望聞問切了解患者生理問題,調配中藥服用,來治療聲帶發炎,也可搭配語言治療。治療後也會請患者回耳鼻喉科進行檢查,更加了解患者嗓音改善狀況,調整藥物以達到最佳療效。  徐正明主任也提醒大家,原來不好的生活習慣也需改變,讓聲帶休息,減少大吼、作息正常、避免過度清喉嚨的動作與刺激性食物或 抽菸喝酒。要記住有個好的嗓子是天生的,但如何照顧自己的嗓子卻是自己的責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