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85歲婆婆練舞喊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85歲陳婆婆天天練舞、練氣功,近來卻因為經常性跌倒,接受骨密度檢測,發現竟有骨折危機,趕緊積極預防與治療骨鬆疾病。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鬆日,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表示,隨著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已經是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平均50歲以上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因骨鬆而骨折。  骨鬆學會秘書長陳崇桓提醒,隨著年齡增長,長輩可能感到舉步維艱、腳抬不高、步態緩慢及不穩,容易跌倒。跌倒也是台灣老人事故傷害的第二大死因。  根據國健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每6人就有1名(16.5%)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1年曾跌倒。陳崇桓說,以陳婆婆為例,因練舞需要較大的肢體表現,若骨密度已在高風險範圍內,更應積極配合治療,提早預防骨鬆骨折,否則一旦跌倒骨折,影響生命程度,可能更甚於三高或癌症。  今年世界骨鬆日以「這就是骨鬆」為主題,首次用視覺呈現世界各地真實骨鬆案例,如打噴嚏、舉手穿衣服等骨折事件,強調骨折後,因疼痛、殘疾甚至無法獨力行為所對患者生活帶來嚴重改變。  據統計,骨鬆因為沒有症狀,導致近8成患者直到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有骨鬆症,使得疾病預防工作難度更高。林高田提醒骨鬆4症狀,若50歲後發生骨折、出現身高縮水超過4公分、站直時後腦勺與牆距離超過6公分、肋骨下緣與骨盆之間小於一指幅寬或2公分,就要懷疑是骨鬆骨折造成的。

Read More

中風後不敢走 平衡感越差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70歲黃伯伯中風後因為害怕跌倒,除了上廁所和洗澡之外都不願意行走,漸漸的肌力和平衡感變得越來越差,並出現肌肉萎縮,經復健科治療師指導正確使用輔具方式,現在黃伯伯可以靠著四腳拐短距離行走,也減少跌倒風險。  苗栗公館診所復健科醫師董莉貞說,許多銀髮族會因為老化導致全身肌力、平衡感退化,或是因疾病如中風等造成行動不便,不僅行走困難,有時甚至連從床上站起來都是一大挑戰,對於生理功能發生退化的銀髮族,建議選擇適當的輔具促進行動能力。  董莉貞表示,目前最常使用的行動輔具是輪椅及枴杖,若選到不合適的輔具,像輪椅大小不適當,可能會造成姿勢歪斜,使肌肉痠痛、脊椎歪斜,不合適的拐杖也會成為障礙,讓使用者容易跌倒。  行走不穩定的銀髮族可藉由選用合適的拐杖類輔具,增加行走穩定度,預防跌倒,建議依需求選擇可調整高度、有底墊的拐杖,以符合身材使用,且底墊可以減緩打滑。  她建議,選購輪椅時,帶著銀髮族(使用者)一同選擇,挑選符合使用者身材的椅面,坐下後距離椅子兩側約多兩指幅寬度,椅面深度約比大腿長度少一吋,並確認輪椅的椅面、椅背、扶手、前後輪、腳踏板、手煞車等結構完整無損。

Read More

骨質疏鬆 85歲婆婆練舞喊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85歲陳婆婆天天練舞、練氣功,近來卻因為經常性跌倒,接受骨密度檢測,發現竟有骨折危機,趕緊積極預防與治療骨鬆疾病。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鬆日,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表示,隨著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已經是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平均50歲以上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因骨鬆而骨折。  骨鬆學會秘書長陳崇桓提醒,隨著年齡增長,長輩可能感到舉步維艱、腳抬不高、步態緩慢及不穩,容易跌倒。跌倒也是台灣老人事故傷害的第二大死因。  根據國健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每6人就有1名(16.5%)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1年曾跌倒。陳崇桓說,以陳婆婆為例,因練舞需要較大的肢體表現,若骨密度已在高風險範圍內,更應積極配合治療,提早預防骨鬆骨折,否則一旦跌倒骨折,影響生命程度,可能更甚於三高或癌症。  今年世界骨鬆日以「這就是骨鬆」為主題,首次用視覺呈現世界各地真實骨鬆案例,如打噴嚏、舉手穿衣服等骨折事件,強調骨折後,因疼痛、殘疾甚至無法獨力行為所對患者生活帶來嚴重改變。  據統計,骨鬆因為沒有症狀,導致近8成患者直到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有骨鬆症,使得疾病預防工作難度更高。林高田提醒骨鬆4症狀,若50歲後發生骨折、出現身高縮水超過4公分、站直時後腦勺與牆距離超過6公分、肋骨下緣與骨盆之間小於一指幅寬或2公分,就要懷疑是骨鬆骨折造成的。

Read More

增肌抗衰 需要攝取蛋白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許多老人家都以為粗茶淡飯的飲食較養生,但老人醫學專家則破除迷思表示,熟齡與退休族應及早增肌抗衰,如果沒有3高病史或醫囑,並不需要特別節制營養的攝取,以免蛋白質攝取上不足,更不易增加肌肉量。  增肌抗衰需要攝取蛋白質,但熟齡退休族對運動與飲食的觀念卻極度偏差,老人醫學專家、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熟齡退休族偏好以粗茶淡飯控制飲食,但其實如果沒有3高病史或醫師特別指示,並不需要特別節制營養的攝取,尤其蛋白質的攝取不足,更不易增加肌肉量。  另據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熟齡退休族是為了健康而運動,但詹鼎正表示,熟齡族的運動近8成是以散步、健走等有氧運動為主,雖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但若缺乏負重(阻抗型)運動,恐對肌肉量提升無太大幫助。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表示,飲食是增肌的原料,特別是豆魚蛋肉類代表的蛋白質,所以鼓勵長者應吃得更均衡、足夠,蔬果植物飲也應多補充。阻抗型運動則是增肌最有效的方法,重訓並不是年輕人鍛鍊身材的專利,幾歲開始練都對健康有幫助,建議長者也找專業的健身教練學習或諮詢,散步健走之餘再搭配幾項自己適合的阻抗型,讓運動習慣更完整。

Read More

醫師:不避開危險因子 當心腦中風年輕化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名年約30歲的保全,值班時因為腦中風而突然倒下。衛福部南投醫院提醒,腦中風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不能大意,呼籲應定期量測血壓,降低中風發生機率。  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表示,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致死率與致殘率高,若45歲以前的年輕型腦中風患者在中風後因腦神經受損而失能,不論對病人本身或是家屬在身心與經濟上,皆會造成相當大的負擔與打擊。 張嘉為表示,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兩種。前者多因長期血壓控制不良導致,後者主要為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逐漸阻塞所致。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臟病、抽菸、喝酒、肥胖等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因此提醒民眾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均衡飲食,並且適度的安排運動,降低腦中風的風險。 醫師也提醒,如果出現突發性的單側肢體偏癱、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頭暈或步態不穩、不明原因頭痛、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等中風徵兆時,應立即送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治療時機。

Read More

常吃泡麵 數千萬東南亞童不健康

 中央社/馬尼拉15日綜合外電報導  部分專家說,常以泡麵等現代食物果腹但缺乏重要營養素的飲食方式,已造成東南亞數千萬名孩童瘦得不健康或過重。  法新社報導,菲律賓、印尼及馬來西亞經濟蓬勃發展,生活水準提高,但許多上班的父母沒有時間、金錢或警覺性,去避免小孩常吃有害健康的食物。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今天公布的報告,在這3國,平均有4成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高於全球平均的1/3比例。  印尼的公共衛生專家哈斯布拉告訴法新社:「父母認為孩子肚子填飽是最重要的事,他們其實沒考慮到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鈣或纖維。」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孩童受到的傷害,不僅是過去生活匱乏的證據,也是未來貧困可能性的預測指標,而缺鐵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並增加女性在分娩期間或分娩後不久死亡的風險。  基金會資料顯示,印尼去年有2440萬名5歲以下孩童受影響;菲律賓1100萬;馬來西亞260萬,可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根據「世界泡麵協會」統計,印尼是全球第2大速食麵消費國,僅次於中國。

Read More

640列電腦斷層掃描心臟 僅0.275秒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15日宣布引進新型電腦斷層儀器,該儀器掃描一顆心臟僅需0.275秒,不僅能降低輻射劑量、縮短檢查時間,並提升影像品質與細微病灶偵測率,是極佳的影像檢查利器。  三總昨日舉行醫學影像中心640列電腦斷層揭牌啟用典禮。  根據調查,心臟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2名,其中又以冠狀動脈疾病占大多數,而鈣化為動脈粥狀硬化早期特徵,一旦鈣化沉積就會使血管阻塞,久而久之便形成冠狀動脈心臟病。  三總表示,電腦斷層是了解心臟血管狀況的重要檢測工具,但以往舊型儀器掃描範圍小,得連續掃描好幾次才能掃完一顆心臟,加上在掃描時心臟仍持續跳動等因素,都會干擾影像品質,失敗率超過5成。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三總引進了640列全視野極速電腦斷層掃描儀,不僅掃描速度快,一次能涵蓋16公分範圍,且僅需掃1圈、約0.275秒就能掃完整顆心臟,不僅失敗率可降至10%至20%,也能減少患者輻射劑量暴露。  三總也提到,該儀器除了在心臟冠狀動脈攝影比其他較低階機型有極大優勢外,對於肺部疾病篩檢,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同樣有不錯的效果。640列電腦斷層掃描儀採用最新微劑量影像重組與3D輻射自動調控技術,以極細組像切面搭配縱切、冠狀面等影像,可偵測細小肺部結節,大幅提升早期肺癌偵測,並降低受檢者輻射劑量。

Read More

過度使用3C 近視主因之一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統計,國內青少年到國中3年級近視率高達近9成,其中更有3成是高度近視者。眼科醫師指出,過度使用3C產品是造成青少年近視的主要肇因之一,除了長假使用3C產品的時間長外,國小學童平日放學使用3C的比率也高達近5成。  根據國健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顯示,國小六年級70%學童有近視問題,到了國中三年級近視率高達近9成,且近3成是高度近視患者。  永和大學眼科醫師鐘珮禎表示,現在學童近視原因大多數是由於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上述調查也顯示,國小學童平日放學使用3C的比率已達49.6%,若遇到放長假,學童使用3C產品的時間會大幅提升,家長若沒有做好掌控,近視風險將明顯增加。  依據大學眼科2019年「兒童及青少年近視控制方式調查」顯示,92%的家長擔心小孩患有高度近視,但也有80%家長擔憂孩子因散瞳劑治療產生的畏光問題。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會考慮以角膜塑型片取代點散瞳劑控制近視。 鐘珮禎說明,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度數增加施行多年,透過晚上睡覺時配戴,利用角膜可塑性,溫和改變角膜弧度,在周邊視網膜影像產生正視或輕度近視狀態,因而減緩眼球增長及度數增加的速度。 角膜塑型片還具有白天不需要戴眼鏡,也可以擁有清晰視力的優點,且還能避免點散瞳劑引起的畏光問題。角膜塑型片只是改變角膜的弧度,不需要開刀不會有傷口,但需要特別注意鏡片的正確清潔與定期回診,若是清潔不當可能會造成細菌感染。 鐘珮禎提醒,若能及早開始養成定期視力檢查的好習慣,就可在近視前及時介入治療,能更有效降低高度近視發生率。

Read More

雲林30餘歲男罹日本腦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15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雲林縣虎尾鎮30多歲男性。據調查,個案住家附近有水稻田及畜牧場,都是日本腦炎高風險場所。  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9月21日因發燒而就醫,因持續高燒及精神狀況差,23日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之後出現意識不清,經通報二採檢驗確診。  疾管署說,目前個案住院治療中,同住者無疑似症狀。由於個案住家附近有水稻田及畜牧場等高風險場所,衛生單位目前已針對個案住家、工作周邊進行捕蚊燈懸掛之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之衛教宣導。  國內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大多數人感染日本腦炎後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  疾管署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共有21例日本腦炎病例,分別為高雄市5例、桃園市4例、台中市3例,嘉義市、屏東縣及彰化縣各2例、嘉義縣、新竹縣及雲林縣各1例。

Read More

3童疑被同學傳染腸病毒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15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4人發病日介於9月12~25日,其中3人疑似被同班同學傳染。  疾管署表示,根據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0月6~12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1萬7570人次,較前一週下降7.2%,但仍處流行期。今年累計367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  今年累計49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39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4型、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  近期國內再新增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北部2歲男童、中部2歲男童、3歲男童及11歲男童,其中3人檢出腸病毒71型、1人檢出克沙奇A4型,且分別併發腦炎或腦脊髓炎。  疾管署指出,4人發病日介於9月12~25日,症狀包括發燒、嘔吐、口腔潰瘍、活動力下降、雙腳無力、肌抽躍、抽搐及意識不清等,經就醫通報,均確診為腸病毒併發重症;其中3名個案的同班同學、家人都有腸病毒症狀,研判可能是被同學傳染。4名個案經治療後,病況穩定並皆已出院。  疾管署呼籲,腸病毒傳染力強,民眾應加強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清潔,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且大人小孩皆需落實時常以肥皂洗手至少20秒等正確洗手習慣;家中幼童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請留意重症前兆病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