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電子菸疫情延燒 肺傷害逾2409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美國電子菸肺傷害疫情持續延燒,肺傷害通報確診病例已達2409人。據調查,有超過3成高中生使用菸品,其中使用電子菸的高中生就有27.5%。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半世紀以來美國成人吸菸率從5成降到14.7%,高中生吸菸率從28%降到現在的8%。然而,在2010年引用「開放成人選擇、禁止青少年使用」的電子菸政策後,有超過3成的高中生使用菸品。  根據美國公布電子菸肺傷害的最新疫情顯示,通報確診病例已達2409人、52人死亡,通報案例最年輕為13歲,死亡案例最小的是17歲。其中,將近8成的通報患者是35歲下的青年,而18歲以下的青少年更高達16%。  另外,依據美國最新青少年菸品調查發現,超過3成高中生使用菸品,其中使用電子菸的高中生就有27.5%!電子菸已成為青少年使用尼古丁藥物的最大宗。  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電子菸的行銷策略就是鎖定青少年,各種加味菸品如果汁、糖果、泡泡糖口味不斷推陳出新,快速地發展出一個新成癮世代的市場。  研究顯示,電子菸油含有許多危險重金屬以及有毒化學物質如鎳、錫、鉛等。而相信使用電子菸能幫助戒菸的,最後不但戒不了菸,還會淪為雙重或三重尼古丁使用者,呼籲政府務必禁止新興菸品。

Read More

耳穴簡介

 ◆陳俊銘  耳穴是耳廓皮膚表面與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的部位,也是脈氣輸注的所在。所以耳廓上能反映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部位均統稱為耳穴。耳穴是耳廓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特定點。  當機體組織或器官發生病變時,耳廓上相應部位的耳穴就出現各種陽性反應,對耳穴的陽性反應,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刺激,就可以對其病理過程發生影響,促其逆轉或消除。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來說,耳穴是能產生針感的感受裝置比較密集的部位,耳穴是資訊的接受站,也是輸出站,而經絡、神經體液等是資訊的通路。針刺資訊是由感覺神經傳入及隨後上傳到腦才產生的針感。針刺傳入資訊,對傷害性刺激傳入資訊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突觸前抑制過程。由於耳穴與機體有密切的聯繫,由於耳穴與神經、體液、臟腑、生物電等又有極其複雜的多途經、多層次的聯繫,人體患病時,再相應的耳穴上以多種形式的陽性反應表現出來,因此,人們可以透過穴進行治療疾病。所以人們通常又把耳穴稱為反應點、反射點、敏感點、陽性點、壓痛點、低電阻點、良導點、治療點等等。  人體正常的耳穴與疾病相關的耳穴,存在的方式和反應的形式不同。正常時耳穴分布大致為一個區,區中有一代表點,當人體患病時與疾病相關的耳穴會以不同的形態、不同範圍大小形式顯現出來,患病時,相關耳穴隨機體病理變化而變化,隨著病理過程演變而演演變,常伴有變色、變形、丘疹、脫屑、血管充盈等,當機體內發生嚴重的病理變化,缺血、缺氧時,相關耳穴可見明顯變形、水腫,甚至耳廓皮膚組織變得質薄、脆,一觸即破,有組織液及血性滲出液滲出,此時的耳穴,並不是以點的形式存在,而是變成區呈現大範圍的病理型態變化,因此耳穴的病理形態學與機體病理變化相一致,當人體疾病痊癒後,在耳穴尚可見到一留下永久性的反應性病理痕跡。  按耳穴的類型分為六大類:相應部位穴位、五臟六腑穴位、神經系統穴位、內分泌系統穴位、特定功能穴位、耳背穴及其他穴位。  按特定穴位出現的形式歸類,在臨床上有特定診斷與治療耳穴有五種形式:點、區、溝、線、經。  小小的耳廓佈滿了密密麻麻的耳穴點,乍看起來耳穴是雜亂無章的,很難學習和記憶,而實際上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規律的,他在耳前外側面的排列像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部及軀幹在中間。內臟器官在耳廓代表區的型態與器官自身的型態頗為相似,往往呈現”投影”的對應關係。耳前控制人體的前面、五臟六腑、組織器官和五官七竅,耳背控制人體的背面、神經系統、肌肉骨骼等運動系統。左耳控制人體的左身組織器官;誘餌控制人體的右半身器官。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印尼爆豬霍亂 逾2.7萬頭死亡

 中央社/印尼棉蘭15日綜合外電報導  動物福祉官員表示,印尼境內爆發豬霍亂疫情,造成超過2萬7000頭豬隻死亡,還有數千頭豬隻面臨風險。  法新社報導,當局表示,北蘇門答臘省境內10餘個縣,過去3個月以來有數千頭豬隻死亡,且死亡速率不斷攀升。  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獸醫首長奧古斯提亞13日表示:「每天有1000到2000頭豬隻死亡,這是相當高的數目。」  但他又說,當前豬隻死亡數目仍僅占北蘇門答臘省120萬頭豬隻的一小部分。在穆斯林居多數的印尼,北蘇門答臘是基督徒占多數地區,豬肉是當地重要食物。  北蘇門答臘省上個月,從當地河川中撈起超過1000頭已腐敗死豬屍體進行掩埋,警方則著手調查涉嫌棄置死豬者。  先前的實驗室檢驗認定那些豬隻死於豬霍亂,但官員表示,他們也在檢驗是否感染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發的豬霍亂和非洲豬瘟,據信都不會對人類構成風險。

Read More

羊水基因晶片檢測 速揪罕病胎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7歲懷孕媽媽透過羊水基因晶片,檢測出胎兒疑似罹患罕見遺傳性疾病諾里氏症,未來可能會出現視力、聽力、動作發展以及智能遲緩等症狀。醫師建議孕媽咪應該不分年齡具備產前羊水基因晶片檢測觀念,提早為胎兒健康把關。  成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郭保麟表示,諾里氏症為好發於男嬰,為性聯隱性遺傳疾病,除了影響患者聽力與視力發展外,30-50%患者會產生發育遲緩與學習障礙,目前常見的羊膜穿刺檢測無法判別胎兒是否有微小片段缺失,提高疾病風險評估的難度。  不過,郭保麟表示,基因染色體微小片段的缺失能夠被發現,需歸功羊水基因晶片檢測的高度精確性,透過解析度提高千倍,可有效發現染色體上的微缺失與微擴增,使檢出率也大幅增高,一次篩檢超過400種遺傳疾病,使得檢測結果更精確、項目更廣泛,讓準爸媽們更清楚寶寶的健康狀況,解開隱藏在基因中的罕病風險。  此外,只要透過一次羊水抽取過程,除可達成例行性的檢查,更幫助醫師在產前了解更多遺傳疾病發生可能性,因此愈來愈多孕媽咪們主動提出檢測需求。郭保麟建議,不分年輕或高齡的孕媽咪,基因異變率皆相同,建議每位準媽媽們都應重視羊水基因晶片檢測,提前為胎兒健康做好完備的把關,並為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預先做好準備與生育規劃。

Read More

日癌患5年存活率 前列腺癌最高 胰臟癌最低

 中央社/東京14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公布最新統計顯示,日本癌症患者5年存活率平均為66.4%。若以癌症種類來看,5年存活率最高的是前列腺癌,達98.8%;最低的是胰臟癌,僅9.8%,相差懸殊。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國立癌症研究中心針對到2011年的2年間,在日本318個醫院等設施診斷出癌症的約65萬名患者,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顯示,被視為癌症治療效果指標的5年存活率,整體平均為66.4%。  從癌症種類來看,5年存活率最高的是前列腺癌(攝護腺癌),達98.8%;第2名是女性乳癌,達92.2%;子宮體癌為82.2%;咽癌為80.6%;腎臟癌為80.1%;子宮頸癌為75.0%;大腸癌為72.6%;胃癌為71.4%;膀胱癌為68.4%。  另一方面,5年存活率最低是胰臟癌,僅9.8%;第2名是膽囊癌29.3%;肝癌為40.4%;肺癌為41.4%;食道癌為45.7%;腎盂和輸尿管癌為49.0%。  包括大腸癌及胃癌等5種癌症,就算患者屬於癌症同期,也會因為年齡不同出現5年存活率高低的情況。例如同屬大腸癌3期,50多歲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82.5%,而80歲以上患者就會降到65.1%。  由於這次公布的資料包括各醫院患者的5年存活率,國立癌症研究中心表示,如果該醫院治療的患者是屬於棘手癌症,那患者存活率自然會比較低,所以每間醫院無法單純拿來比較,只是作為民眾想知道每間醫院特徵時的參考。

Read More

保養骨質 機能性奶粉新選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40歲是保養骨質的關鍵時刻,除了適度運動、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外,含有葡萄糖胺、鈣質及維生素D等營養的機能性奶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以市面上含有12倍葡萄糖胺的奶粉為例,一天2杯就可以達到建議攝取量。  營養師顏敏恆表示,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約有81%至97%以上的國人鈣質攝取不足,而男、女性的平均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50%至70%,鈣質攝取明顯過低,國人骨質流失的狀況也開始提早發生。  另一個與骨質健康相關的就是關節軟骨,上班通勤的爬樓梯、彎腰放列印紙、長時間打電腦,這些動作都會用使用到關節,一旦關節開始退化,上述的這些動作就會開始出現僵硬、無力感,嚴重時可能發生腫脹、甚至疼痛不適,行動力也因此受到限制。  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對於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若走樓梯出現無力感,手拿重物變得比較吃力,這些都是骨質與關節發生狀況的前兆;當骨質逐漸流失又缺乏鈣質攝取時,遇到較嚴重的跌倒或重力撞擊時,骨折的風險也將大幅提升。  因此,日常保養觀念應盡早建立,才能有助於延緩骨質流失及關節退化等症狀發生,而40歲是保養開始的關鍵時刻,透過運動搭配營養補充就是保健秘訣。  顏敏恆說,適度運動可使關節周圍的肌力強壯,避免關節僵硬,並維持關節活動度。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像是深海魚類,如鮭魚、鮪魚,並搭配鈣質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豆干、小魚乾以及最容易取得的奶類;關節保養則可選擇從有添加葡萄糖胺的營養品中攝取。  此外,機能性奶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有添加葡萄糖胺、鈣質及維生素D等營養,在補充鈣質的同時,對身體行動力的保養有加分效果。  顏敏恆表示,葡萄糖胺的每日建議攝取量需達1200毫克,才能緩解身體環節疼痛不適的症狀,若以市面上含有12倍葡萄糖胺的奶粉為例,一天2杯就可以達到建議攝取量,對於身體關節的保養十分有幫助,此外標示有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也是比較安心的選擇。

Read More

肺癌標靶新藥 存活期破3年

 中央社/台北14日電 研究發現,第一線用第3代EGFR標靶藥可讓肺癌病人存活期突破3年。有醫師指出,高藥價是新藥無可避免的「副作用」,但不建議病人使用孟加拉製作的「學名藥」,以免加速奪命。  肺癌蟬聯台灣癌症死因榜首長達15年,每年新增的肺癌患者就約1萬2000人,死於肺癌者超過9000人。治療的困境在於,早期肺癌沒有症狀、難以察覺,有超過一半的患者確診時都已是晚期,無法靠手術切除病灶。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日前在記者會表示,有半數第四期肺癌的患者存活時間不到9個月,病人都會很在意如何延長存活。有超過一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用標靶藥物治療,其中EGFR突變者的藥物選擇多,第一代和第二代藥物讓病人存活期可超過2年,但始終無法突破3年瓶頸。  今年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傳出好消息,陳育民說,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跨國臨床實驗最新結果顯示,可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達38.6個月,也是第四期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存活期首度突破3年,對患者相當有意義。  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科主任張家崙日前在ESMO亞洲年會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第3代標靶藥物希望解決前代藥物的抗藥性問題,達到更好的存活,且對腦轉移病人有效;另一個目的是降低副作用,「當生命長短控制有限度時,還能控制生活品質」。  張家崙說,有些使用前代標靶藥物的患者深陷副作用之苦,如臉長痘痘、甲溝炎、腹瀉等,有些人甚至拉肚子拉到脫水、送急診,必須吃止瀉藥才能生活。  新藥物雖然副作用低,但張家崙表示,新藥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價格太貴,且健保也沒給付,患者必須權衡自身的經濟、家庭狀況能不能負荷。但有些患者會私下介紹、找尋孟加拉製的「學名藥」(即俗稱的孟藥),但孟藥品質難保、來源不明、甚至可能在十分骯髒混亂的環境製藥。  張家崙表示,曾有一名患者因無力負擔新藥藥費,找管道買孟藥,沒想到本來病情控制的不錯,但一個月後腫瘤變得更大,治療上更加困難;也會讓臨床醫師很困擾,因無從釐清到底是藥物出現抗藥性,還是買到有問題的孟藥。  另一名接受採訪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也說,對晚期肺癌患者來說,雖然這場抗病的比賽最後一定會輸,但如果有最強的藥物放在第一線治療,對患者的預後較好。可是,不管用哪種藥物,應認知不要為了治療散盡家產,且要預作死亡準備,不要留下遺憾。

Read More

糖友仍需攝取定量含醣食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部分糖友為了控制血糖而不吃飯,衛福部國健署指出,若身體中的醣類不夠,會讓蛋白質無法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還可能使脂質無法完全氧化,引發醣酸中毒,呼籲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時定量攝取含醣食物,  國健署表示,有些糖尿病患者以為只要不吃飯就可以控制、降低血糖,因此就不正常吃飯,其實這樣是適得其反,反而無法控制血糖,甚至增加健康危害風險。  國健署說明,由於當身體中的醣類不夠時,便會以蛋白質作為能量的來源,進而讓蛋白質無法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修補組織等功能;同時,在脂質氧化的過程當中,也必須要有醣類的參與,脂質才能完全氧化,不然會產生過多的醣體,造成醣酸中毒。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時定量攝取含醣食物,身體會將含醣類食物如米飯、麵食等經消化吸收後變成葡萄糖進入血液。血糖是提供身體活動所必需要的能量,故糖尿病患者飲食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避免精緻醣類或加糖食物,如蛋糕、小西點、冰淇淋等及多選擇高纖、適量油脂,以達血糖之穩定控制。  此外,國健署也強調,良好糖尿病控制方法除健康飲食外,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按時服藥及養成血糖自我監測都是控制糖尿病重要關鍵因素。

Read More

樂觀派 睡得好也睡得長

 中央社/台北14日電  一份國外的研究顯示,樂觀與好的睡眠有顯著正向相關,且樂觀者白天嗜睡情況較低。精神醫師指出,樂觀除有助睡眠,也有益健康;心理衛生專家則提醒,樂觀和正向思考可以練習。  董氏基金會日前發布新聞稿指出,一篇今年刊載於科學日報的研究顯示,樂觀與更好的睡眠有顯著正相關,愈樂觀的人睡眠品質越好、睡眠時間也愈長。  此研究以年齡介於32歲至51歲、共3500名成人為對象,針對整體睡眠質量和時間進行評估,包括失眠症狀、入睡困難以及每晚的實際睡眠時數。另有部分參與者參加輔助睡眠研究,連續3天配戴監測器,收集睡眠長度、睡著的時間和睡不安寧的數據,共進行2次監測,期間間隔一年。  研究發現,愈樂觀的人愈覺得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每晚睡6至9小時),其中有74%自認沒有失眠症狀,且白天嗜睡情況也較低,且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樂觀分數,擁有良好睡眠品質的機率就會增加78%。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好的睡眠有益穩定情緒、維持良好,身心狀態,該研究團隊先前的研究也發現,樂觀的人心血管較健康,證實樂觀不僅有益於心理健康也對身體健康有所幫助。  董氏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樂觀與悲觀往往是個性造成,但樂觀可以練習,如遇到事情的當下感到悲觀、無望,不妨自問:「有這麼糟糕嗎?」「是我想的太負面了?」「換個想法會如何呢?」都是很好的自我提醒及練習正向思考的方法,平常多練習可幫助擁有好的睡眠品質。  葉雅馨說,通常愈睡不著愈會想到煩心、不好的事,當發現自己陷入負向情緒,應提醒自己多想愉快的事情;若因為擔心事情做不完而影響睡眠,不如起身用筆記下避免一直掛心。  可營造睡眠環境與氣氛,避免因燈光、電視聲響、睡前喝牛奶、攝取過多水分需起床如廁而影響睡眠。若翻來覆去都睡不著,可透過冥想,想像一大片草原、一望無際的海洋、日落微光等令人放鬆的景象。但切忌起身運動,以免產生令人提神的正腎上腺素更無法入眠。

Read More

董氏募影片 讓學童吃出食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中小學學校午餐普及率近100%,董氏基金會表示,因應近8成老師希望能以3-5分鐘影片進行食育,特辦理「學校午餐吃光光」影片募集,希望透過各界創意讓午餐兼顧孩子食慾與食育。  飲食是孩子未來競爭力的基礎、也是文化的根源,而學校午餐也是最適合讓孩子認識飲食文化、懂得惜食的時機。董氏基金會特辦理「學校午餐吃光光」影片募集活動,提供百萬以上製作費,第一階段腳本募集至109年1月15日,廣邀大家一起讓孩子午餐時間不僅吃得衛生、吃得安全、吃得營養,還能吃得有文化。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老師在午餐時間的引導很重要,若以強迫方式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午餐吃光,容易造成反效果,讓孩子更吃不下。其實,透過簡單的氣氛環境營造,如:播放輕柔的音樂,或老師午餐時間快樂的用餐表情、引導與鼓勵,往往也可讓孩子更願意嘗試平常少吃或不愛吃的食物,讓孩子開心把午餐吃下肚!  許惠玉也建議,可利用同儕的影響,因為當孩子看見其他孩子吃他原本不喜歡的食物時,會較願意嘗試也會較喜歡該食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