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提示仍記不得……失智警訊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銀髮族常忘東忘西,到底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問。台南新樓醫院提醒,如果暫時忘了的東西,經提示仍可記起來就偏屬於老化,不用太擔心;一旦經提示仍無法記起來,就可能是失智警訊。  50歲的王先生是家具行老闆,有一天準備送貨到客戶家,卻找不到鑰匙,東翻西找之下,終於在鞋櫃發現鑰匙,這時才想起原來前一天晚上他脫鞋時,順手將鑰匙擱在上面了。隔幾天,王先生又找不到訂單,他明明記得上禮拜有位客人打電話來訂一組衣櫃,卻到處找不到這筆資料,最後他把訂單貼在冰箱上,以防自己又忘記。王先生覺得,自己曾以記性佳自豪,現在怎會變得如此糊塗,很怕得了失智症,因此到醫院聽聽專業看法,並且非常詳細地向醫生描述每件他忘掉的事情……。  老吳是個退休10年的心算名師,過去計算數字對他來講僅是雕蟲小技,但最近發現自己居然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才能算出採購商品的總金額;而且,老吳常聽太太抱怨他健忘,他自承年紀雖大,記憶力大不如前,但不像太太說的那麼糟糕,因為他依舊能夠外出旅行、和朋友打牌、到銀行處理事務。可是,太太總覺得老吳出包的頻率越來越高,她想起公公過世前的模樣,擔心老吳不止是一般的退化……。  新樓指出,以上兩則案例,家具行王老闆健忘的情形不常發生,且非徹底地忘記,比較屬於”正常老化”,更何況他能詳細地陳述所有他”忘記”過的事,可見並未真忘掉。心算名師老吳被診斷出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雖沒到失智程度,但發展成失智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有學者認為這是失智前期的象徵,因此,醫生鼓勵老吳要多運動、要多從事需動腦的活動,而且每半年就要回診追蹤1次。

Read More

望遠 才能真正放鬆眼部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國人每日用眼時數首度破10小時,扣除睡眠時間,幾乎2/3的時間都離不開手機和電腦等3C產品,惟民眾用眼過度而不適感時,多會「按摩」、「點藥水」,或「觀看綠色物體」方式護眼,讓眼科醫師表示,錯誤的保健方式不僅無法發揮保護作用,反而易延誤問題。  中華民國專科學會理事王孟祺醫師表示,臨床觀察民眾多會「按摩」、「點眼藥水」,或「觀看綠色物體」等方式來保健眼睛,殊不知,不當的保健方式反而易延誤問題,舒緩不成反導致更大的傷害。  王孟祺表示,不少人都會隨身攜帶或長期仰賴外用藥水來舒緩不適感,但若在不了解成分的情況下使用,除了可能過敏,長期使用含有類固醇成分反可能導致問題加深,最好還是諮詢專業醫師以採取最恰當的事後補救方式  王孟祺指出,適度的按摩的確可以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肉,但臨床上看到有些患者會使用肩頸按摩棒去震動按摩的NG行為,因若不慎按壓錯誤的位置與力道,反而容易導致傷害。  此外,在辦公桌上擺放綠色植物,認為只要多看綠色物體就有助於舒緩放鬆,王孟祺表示,要保健眼睛其實不管是不是看綠色的,重要的是望遠,才能真的放鬆,因此,若能到戶外望遠會更好,而日常則建議每半小時站起來做一些伸展及放鬆,對健康更佳。  王孟祺表示,當感到眼睛不適時,只要好好休息就可復原,建議正確的保健之道要靠在日常的保養與採取對的保健方法,除了充足的休息與睡眠,也可以使用40-45度的溫水進行5-10分鐘的熱敷,亦有放鬆的效果。

Read More

中醫治療薦髂關節機能失調

 ◆陳俊銘  薦髂關節是臨床上常出現問題卻被忽略的關節,其引起的疼痛是機械性下背痛很普遍的原因之一,但很容易被誤以為是腰椎的問題。  脊椎的最底端與腰椎連接的部位為薦椎。薦椎在發展的過程中會由五塊結合成為一塊薦椎骨。薦髂關節顧名思義就是由薦椎與髂骨(骨盆的一部分)所組成。在背部腰線的部位我們可以看到俗稱為腰眼的部位。  薦髂關節是身體的大關節之一。屬於微動關節。這個關節會發生的運動是滑動,傾斜和旋轉的結合。在滑動過程中或許只是 兩毫米,並且可以傾斜旋轉2或者3度。  這裡有幾條非常強壯的韌帶將薦髂關節結合在一起。就好比要將木製圓形浴桶結合起來一樣。如果這些韌帶被拉傷或撕裂,骨盆將變得不穩定。  成年人的薦髂關節幾乎沒有什麼動作。當在懷孕的末期,會因為激素的影響而使其鬆弛。這允許骨盆更靈活,以便生產能更順利。這也使得在懷孕生產後容易造成關節炎的發生。  薦髂關節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會造成相關問題。最常受傷的情況為跌坐在地上,跌倒時以臀部著地或猛力直接撞擊。懷孕的過程也會使得日後產生相關問題。此外,長短腳造成的身體重心不對稱,也是日後造成薦髂關節疼痛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我們無法確定一個造成疼痛的確卻原因。  薦髂關節是一個滑液關節,就像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一樣。因此,這個關節也會像其他的關節一樣會有關節炎的問題發生。外力傷害常被認為是薦髂關節疼痛的原因,好比說車禍跌倒、滑倒……等等。  常見症狀如下:  1.上下樓梯時會引起疼痛。  2.痛多侷限在骨盆到膝關節的位置。  3.長短腳。  4.從坐到站或蹲到站的動作會有疼痛的情形。  慢性下背痛找不到病因 若有3症狀可能是薦髂關節病變:  1.慢性下背痛超過3個月以上,沒辦法得到明確診斷。  2.痛的地方集中褲腰帶以下、臀部的地方,而且痛會轉移到腹股溝、大腿後側。  3.曾經做過胸椎手術。  中醫治療薦髂關節機能失調,在中藥部份主要以行氣活血化瘀為主,臨床可以獨活寄生湯合疏經活血湯、芍藥甘草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雞血藤、木瓜、一條根、威靈仙、千年健、狗脊等。配合針灸,頭皮針可取額旁二、三帶,腰骨氐區、百會、髂關節區,薦關節區等,眼針可取肝、下焦、腎直刺入眼眶骨緣,避開眼球;耳針可取薦關節區,髂關節區、大腿、膝、小腿等,體針可取髀關、優兔、陰市、秩邊、環跳、承扶、足三里、陽陵泉、崑崙、跗陽等,針對薦髂關節阿是穴直接針灸,圍針一圈,也有不錯療效;若是在薦髂關節部位可找的到很清楚的條索狀的硬結塊,這是反覆發炎的軟組織硬塊,可用小針刀將硬塊鬆解掉,改善纖維硬塊,鈣化硬塊,緩解疼痛!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研究:4成5失智者情感淡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進入秋涼惹秋愁的季節,根據最新研究指出,有45%的失智症患者出現情感淡漠現象,比記憶流失的影響更大,有可能會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死亡率,對家庭帶來影響。  董氏基金會引述一篇2019年7月英國艾克斯特大學發表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情感淡漠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比記憶流失的影響更大,但在研究和照顧上卻常被忽略。  研究者將來自20項的世代研究,共4,320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研究初期有45%的失智症患者呈現情感淡漠,而有20%的患者隨著時間持續呈現,但有部分情感淡漠的失智症患者並沒有憂鬱症狀。  研究指出,情感淡漠是常見的失智症狀,會呈現出缺乏興趣和情緒,但與憂鬱不同。且它對於環境產生的干擾較少,因此經常被忽略。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情感淡漠與憂鬱的表現有部分相似,但情感淡漠不會出現悲傷情緒與負面思考。  情感淡漠與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有關,常見於大腦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或慢性精神病,若發現家中長輩持續出現情感淡漠現象,應求助專家診察是否有腦部疾患。  劉嘉逸提醒,情感淡漠雖然對照顧者的衝擊沒有幻覺、妄想、衝動失控行為來得大,但仍會造成照顧者的困擾,甚至誤以為個案是懶惰或故意,因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需要家屬或照顧者有更多的認識與體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情感淡漠有可能會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死亡率,對家庭帶來影響,當感覺到身旁的親友開始有些冷漠,對本來感興趣的事物不再有興趣,都是覺察及辨識情感淡漠的指標,特別是高齡者容易被誤以為是老化現象而被忽略,建議親友平常心看待並關懷。

Read More

雷射針灸 可以調整小兒腸胃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小兒的腸胃道與營養吸收,關係著幼兒健康成長。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佳蓉表示,中醫常用藥方並搭配雷射針灸來調整腸胃功能,嬰幼兒營養需求高,顧好脾胃健壯、消化好,才能生長發育得好。  李佳蓉指出,小兒腸胃道的生理狀況與成人不同,例如嬰幼兒時期腸胃道首先會出現乳糖,這是為了因應能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以獲得營養。小嬰兒剛出生沒有牙齒,不太需要消化固體食物,因此胃酸及消化酶的量都很少。在5、6個月後開始吃副食品(米糊、蔬菜、水果泥、肉泥等),腸胃道會開始分泌不同的酵素,同時也刺激腸道菌叢的發展,一直到約1、2歲以後,小朋友的腸道菌叢才會接近成人。小兒在腸胃道未完全成熟以前,腸胃的保護力較弱,無法有效的對抗病菌,若吃到不乾淨的食物容易腹瀉、嘔吐,也較容易腸胃炎。  李佳蓉說,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整體腸胃道的結構雖已成形,但實際消化功能卻尚未成熟。所以,中醫常用來調整腸胃功能的方藥,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保和丸等等。若小朋友排斥中藥,也可選擇藥膳燉湯品來調補腸胃,或合併使用雷射針灸、穴位貼敷、小兒推拿等方式,幫助調整其腸胃功能。  她說,營養來源五大類的食物要均衡攝取,平時別讓小孩子吃太多的油炸食品、甜食或加工食品,這些不易消化、營養價值差,也會阻礙腸胃的功能。有了健康的腸胃、充足的營養攝取,再加上良好的睡眠、運動習慣,才能讓孩子的成長不受阻礙。

Read More

公費流感疫苗 學生下月中分批接種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教育部12日指出,流感疫情預計從11月下旬開始升溫,至隔年3月為高峰期,呼籲各級學校師生留意自身狀況,落實生病不上課,11月中旬起學生將分批接種疫苗。  教育部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流感疫苗接種計畫,今年將提供600萬劑公費疫苗,規劃從11月15日起為國小至高中學生分批接種;12月8日起為學齡前幼兒接種。  教育部指出,除了接種疫苗,要求各級學校讓師生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平時應維持健康生活形態,提升自身免疫力,並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出現類流感症狀,應盡速配戴口罩就醫,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不上班、不上課、落實勤洗手等措施,學校也應注意教室空氣流通,以防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播。  流感病毒是經由飛沫及接觸傳染,引起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等症狀,人潮擁擠處易快速傳播。教育部呼籲,由於校園內同儕接觸頻繁,有咳嗽症狀的教職員工生務必戴上口罩,盡可能與旁人保持適當距離,咳嗽時應用手帕或衛生紙摀住口鼻,使用過的衛生紙請丟入加蓋的垃圾桶,並養成勤洗手習慣。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今年免費流感疫苗將於11月15日起分段施打,竹縣長楊文科籲請符合資格者請至合約院所接種,尤其長輩與學齡前幼兒等更應該注意,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護自己。  竹縣府表示,為提供國民更周全保護力,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順應全球流感疫苗供應及使用趨勢,全面採用四價流感疫苗,惟配合疫苗廠供貨時程,今年流感疫苗接種對象將採分批接種,開打時程分別為11月15日起為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12月8日起為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明年1月起為其他公費對象。  為加強對長者的保護,75歲以上從未曾接種過廿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長者,全年都可至合約院所(東山元綜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及13鄉鎮市衛生所),或12月8日起同時接受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服務。  竹縣衛生局也提醒所有民眾,流感一年四季均有病例發生,但仍以秋、冬季較容易發生流行,流行高峰期多自12月至隔年1、2月份。

Read More

<醫師專欄>莫頓式神經瘤    

■吳重達  美國職棒大聯盟洛杉磯天使隊當家第四棒鱒魚先生Mike Trout因為莫頓式神經瘤缺陣,進而接受了手術治療。相信大家會問,這是什麼東西?  莫頓式神經瘤是長在足部,通常是長在前足的第三、第四趾骨之間。因為某條通往腳趾的神經長期受到刺激或壓迫,神經週圍的軟組織增生、纖維化而壓迫了神經或神經本身發生變化而造成臨床症狀。  病人感覺自己的前足部好像站在一顆石子上或被襪子前端的縫線由下往上壓迫。除了前足部足底肉墊會有痛感外,病人也會有刺痛、燒灼感或麻木感。理學檢查或許可在患部感覺到腫瘤,但大多數是陰性檢查結果。局部壓痛與壓迫時往腳趾延伸的症狀反而比較可疑。  檢查醫師會先照X光以確定骨頭是否有異常,因為足部的變形是造成神經瘤的一大原因。令外,運動員的疲勞性骨折也是相同的症狀。超音波檢查可提供有用的診斷依據。不確定的病例可用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診。  治療時得先找出任何可能致病原因先做改善。 例如病人是否有長期穿高跟鞋的習慣?這可能是長期壓迫的主因,改穿低跟,前足部較寬的鞋子也許就可以有大幅改善。例如長跑運動員,改善跑鞋、場地與運動模式也可以得到症狀緩解。某些足墊或局部減壓用品也會有幫忙,不過得先與醫師諮詢後再買來用。  保守療法若無效,可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尤其在超音波導引下較精準的注射有不錯的療效。 減壓手術是接下來的手段。鱒魚先生應該是已做過上述所有方法皆無效後才接受手術的。如果連減壓手術都沒辦法解決病人的症狀,就只好做神經瘤與該被侵犯的神經切除。手術解決症狀的效果很好,但會留下該神經供應的腳趾永久麻木的後遺症。術前得先跟病人諮商請楚。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運動傷害科主任)

Read More

標靶藥物接力治療 肺癌嬤存活期延長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5歲的陳姓婦人,因丈夫早逝、孫子在外地工作,平時獨居家中,2年前因胸痛及呼吸困難,就醫後確診為肺腺癌第4期,研判剩不到1年壽命,後在醫師建議下以口服標靶藥物接力治療,目前狀況穩定,還能參加社團活動。  中國附醫胸腔內科醫師涂智彥表示,據衛福部去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仍居10大死因榜首,且肺癌占男女癌症死因第1名。涂智彥說,肺癌的確較難在早期發現,並分成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85%的病友為非小細胞肺癌,而非小細胞肺癌中又以肺腺癌最常見,而6到7成的患者多是晚期的肺腺癌;已知的致病基因包含EGFR、ALK、ROS1,以及BRAF基因,其中EGFR突變就占約6成。而在危險因子上,除空汙外,抽菸、基因遺傳等也是可能罹患肺癌因素。  涂智彥說,雖然肺癌死亡率高,但隨醫療進步,目前已有更多新藥可協助,如健保已給付第1、2代標靶藥物。據最新收案包括台灣在內10國的跨國研究顯示,第1線標靶藥物選擇將影響整體治療療效,晚期EGFR突變肺腺癌患者,透過口服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存活期較過往延長1倍以上。建議患者應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來延長存活期。  涂智彥呼籲患者,勿聽信坊間偏方來治療肺癌。以臨床經驗來說,目前並未看到中草藥、生機飲食等各樣偏方有效,患者反而因此延誤治療;肺癌治療已逐年進步,無論是化療或標靶治療,皆能適時地緩解症狀,患者應積極面對肺癌治療。

Read More

健康飲食 西湖衛所培訓減鹽尖兵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苗栗縣西湖鄉衛生所為營造一個低鹽的健康飲食環境,今年首度培訓保健志工擔任「減鹽尖兵」,同時結合社區活動辦理減鹽衛教講座,並主動拜訪鄉內餐飲業者,連署支持健康減鹽行動,期盼鄉親逐漸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降低慢性病的發生率。  透過減鹽志工們詳細的解說,讓社區民眾學習日常飲食的減鹽知識與技巧,並運用料理用量匙,帶領大家認識每日食鹽建議攝取量不宜超過6公克,鄉親們皆獲益良多,除持續推動社區減鹽宣導外,更結合鄉野傳奇等10家鄉內餐飲業者簽署「減鹽健康宣言」,一起攜手守護西湖鄉親的健康。  西湖鄉衛生所主任楊得謙表示,西湖鄉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飲食傳統習慣偏好重口味,故導致日常鈉鹽攝取過多,進而衍生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故希望結合受過訓練的保健志工擔任「減鹽尖兵」角色,除提升志工專業度及向心力外,更可透過社區宣導帶領鄉親認識「減鹽」對於健康的重要性,為將更多健康資訊落實於鄉親民眾,歡迎對衛生保健志工有興趣者加入西湖鄉衛生所志工的行列。

Read More

長者衰弱症 應及早就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隨著年紀的增長,長者會出現身體機能的下降,呈現衰弱狀態,衛福部國健署指出,長者衰弱症若不及早就醫介入,恐會引發自我照顧能力喪失、失能,甚至死亡風險。因此,建議長者應自我檢視是否有體重減輕、疲倦無力、容易跌倒等衰弱症6大危險訊號,並應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  國健署表示,衰弱是一種狀態,代表生理機能儲備量降低、抗壓性減弱,使人變得脆弱,難以承受疾病或壓力事件,恢復也不完全。有些體態瘦弱、行動緩慢,看似健康的老人,往往在肺炎或跌倒住院後,便喪失自我照顧能力、失能、甚至死亡。  然而,如果能在有衰弱徵狀前或衰弱早期能正確評估並採取適當的介入措施,便能預防或延緩失能發生。  國健署指出,65歲以上的長者或家中有高齡長者的民眾,能自我檢視是否有衰弱症的6大危險訊號,包括體重減輕、疲倦無力、容易跌倒、情緒低落、日常生活需要協助等,應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以維護長者的健康,保有生活品質與尊嚴,實現健康的老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