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研發AI預測高齡流感病情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跨領域醫療團隊10年來將永康、柳營、佳里3院區急診流感老人大數據,研發AI高齡流感病情預測系統,並以2019年新病人做驗證,準確度達80~90%以上,榮獲2019年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類銀獎。  奇美醫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表示,流行性感冒是台灣冬季重要的傳染疾病,流感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除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還會伴隨著高燒不退、倦怠無力、肌肉痠痛等,病程也比較長;而65歲以上長者得到流感後,死亡率是一般中年族群(40~64歲)約40倍,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有80%流感死亡者為長者,但長者症狀常不典型,常無法正確表達,造成醫療判斷非常不易。  流感盛行時期,醫療資源相對緊繃,奇美醫療大數據研究團隊為了讓醫療判斷更為準確,以2009~2018年奇美醫療體系高齡病人流感資料共5000多筆為基礎,使用AI機器學習建立預測模型與醫師看診系統結合,當醫師在看診時可即時且準確預測高齡流感病人預後,提供給醫師、病人與家屬輔助治療的重要參考。奇美醫以AI流感預測系統為2019年新病人做驗證,準確度可達80~90%以上。  黃建程提醒民眾,流感常見症狀為急性發高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及全身無力,但長者症狀常不典型,若有懷疑長者得流感或有任何疑問,請盡快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Read More

醫療照護品質接軌國際 中國附醫獲最高等級認證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致力醫療照護之品質接軌國際,近日又榮獲HIMSS EMRAM電子病歷的最高等級認證肯定,為中台灣第1家通過HIMSS EMRAM7級電子病歷國際認証之醫學中心,更落實保障病人就醫安全,也在台灣電子病歷發展史跨越新的里程碑。 國際醫療信息與管理系統協會的評委,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進行3天的評審,對醫院資訊系統建設和應用之狀況,進行全面詳實的評估,確認中國附醫達到HIMSS EMRAM7級,落實保障病患就醫安全。在所有臨床工作閉環管理,確實形成資訊化並可追溯完整的流程,也能明顯提高臨床工作人員工作效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欣慰表示,該院通過HIMSS EMRAM7級的評鑑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建設病人安全,就醫品質需不斷持續努力。數據代表無數的信息,不斷地運用資訊提供改變的契機,才是將資訊系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最終的受益者也是當中的醫護人員及我們照顧的病人。 周德陽說,病人和家屬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永無止境,因此,中國附醫用心營造「病人為中心」的良好就醫環境,唯有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才能成為民眾最信賴的健康守護者。

Read More

斜槓媽媽 卵巢早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9歲林小姐是身兼家庭與工作責任的「斜槓媽媽」,常事業家庭兩頭燒,1年前開始,月經時來時不來,最近3個月更不見蹤跡,且脾氣越來越暴躁,還頻尿、健忘等,只好求診婦產科,經檢查確診為早發性卵巢衰竭,提早邁入更年期。 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林小姐的AMH值只有0.01,FSH值為78.15,雌激素小於20。一般來說,AMH值應為2-5,林小姐的數值顯示,她的卵子庫存量已嚴重衰退,是相當典型的卵巢早衰。 張宇琪指出,會出現卵巢早衰大多與遺傳、患有免疫疾病、環境汙染以及壓力有關,隨著現代人壓力越來越大,以及環境賀爾蒙的影響,這一兩年來,門診因卵巢早衰而求診的病人已上升2-3成。一般婦女停經歲數平均在48-52歲,若卵巢提早衰退,卵巢將停止排卵,造成不孕;而雌激素急速下降,會出現荷爾蒙缺乏的更年期症狀。 已生育的婦女也別以為卵巢早衰沒關係,張宇琪指出,以林小姐來說,若不治療人生有近一半時間在過停經缺乏賀爾蒙的日子;且卵巢早衰後,因雌激素提早減少,使得骨質退化的時間變早,老年後骨質疏鬆的情況會更嚴重。 長遠來看,卵巢早衰患者比一般婦女提早了10年左右的老化,將嚴重影響心血管、生殖泌尿(急尿、頻尿、漏尿)、骨質疏鬆及新陳代謝異常(三高)以及早發性失智症,因此出現卵巢早衰還是盡早就醫。 張宇琪表示,治療卵巢早衰,以補充生物等同性荷爾蒙為主,而非使用合成的賀爾蒙,依照每個病人狀況不同,醫師會進行個人化劑量調配,約三個月回診一次調整用藥,更年期的不適通常在補充之後都可以有明顯改善。

Read More

大腸鏡篩檢前準備 務必到位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做大腸鏡追蹤是防治大腸癌很可靠做法,過程中卻常出現無法把腸道清乾淨,腸內還有食物或糞渣擋住病灶,導致常常得重做。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黃文威說,病人檢查前準備不足,包括喝藥時間不對或水分攝取不足,都是造成得重做的原因。  56歲林先生參加公費大腸癌篩檢,作糞便潛血檢驗呈陽性,上週到安南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小瘜肉摘除後,林先生回診病理報告為良性腺瘤,醫師建議他半年後追蹤檢查再照大腸鏡。林很疑惑,為何他家壁鄰居陳先生狀況跟他類似,卻是5年後再追蹤即可。  黃文威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大腸息肉從無到有,長大到癌變通常要好幾年,大腸鏡的保護力理論上可以有1、3、5年不等,和個人體質、生活習慣、息肉性質等等有關。至於為何常需比臨床指引所建議更頻繁以腸鏡追蹤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病人做檢查時,常發現腸內仍有食物或糞渣導致無法完整檢查腸壁黏膜,更因此可能有病灶被擋住沒看到,只好以縮短腸鏡追蹤時間來作補強。  黃文威說,作大腸鏡檢查前2、3天要採低渣飲食,避免纖維多、筋肉、籽、油膩、難消化食物;清腸瀉藥使用需遵照衛教指示,常見錯誤是喝藥時間不對或是水分攝取不夠,檢查前4小時喝瀉藥是比較恰當的時機,若太晚喝,時間到要檢查了卻還沒排完,若太早喝即使腸道本來有清乾淨,久了仍會有上端腸液和膽汁陸續流下來問題;還有,清腸藥物要搭配足夠水分才能發揮最佳效果,約每次1千5百到2千毫升水分最適合。

Read More

術中即時測量 眼科手術更精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就是想擺脫眼鏡!」是212萬名白內障手術患者心聲。眼科醫學會與國際接軌,首次引進眼科精準醫療趨勢的「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除進一步提高視力矯正精準性及屈光可預測性,並減少患者術後殘餘散光的機率。  中壢大學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醫師表示,許多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患者就是想擺脫眼鏡,因此很在乎屈光白內障手術後是否需配戴眼鏡,高度近視患者亦然。此外,根據Google搜尋相關議題,顯示高達212萬筆的討論聲量,顯示患者對於術後裸視與否的在意程度相當高。  林鴻源指出,根據215名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後才接受屈光白內障手術患者研究中顯示,相對傳統術前測量,術中即時測量科技的術後滿意度提升約5成。有助達成台灣多數病患想擺脫眼鏡的心聲。  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治醫師林浤裕也表示,雖然選擇不同人工水晶體材質、度數、單焦或多焦等各式不同功能性,有助於矯正術後視力狀況,但測量病患度數的精準性,仍是影響屈光白內障手術後視力清晰度的重要關鍵之一。目前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可突破此瓶頸,從術中可即時量測患者度數,做出度數調整判斷,讓鎖匠李先生得以恢復清晰視力,重回工作崗位。

Read More

跌落床骨折 才知嚴重骨鬆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63歲簡姓男子睡覺時翻身不慎跌落床下,本以為沒事,上床繼續睡,第二天起床覺得胸部異常疼痛,就醫檢查才知道第4根肋骨不僅骨折且已移位,差點就刺傷肺臟,他才知道患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是骨折高風險群。  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指出,50歲以上國人平均每5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密度數值低於-2.5就是骨鬆,-2到-4都屬嚴重骨鬆,檢查顯示簡男的骨密度是-3.6,算是嚴重骨鬆。骨鬆症患者一旦發生骨折,1年內死亡率高達20%,風險不可小覷。  他建議50歲以上民眾如果明顯駝背、就應留心是否骨密度有異常,可接受骨折風險篩檢。曾骨折尤其是一再骨折,建議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即使從未骨折,男性75歲、女性65歲以上也應做骨密度檢查。  義大醫院「保骨愛肺遠菸癌」遠離骨鬆、肺炎、癌症風險衛教活動,11日起至20日辦理「流感肺炎活動週」與「骨鬆活動週」相關衛教活動,規劃有骨質疏鬆1分鐘自我評估測試、腳跟式骨質密度測量等衛教宣導。

Read More

參與臨床試驗 認清7重點

 中央社/台北11日電  在許多癌症患者眼中,新藥的臨床試驗可謂一線生機,但救命稻草的背後同時暗藏風險,食藥署呼籲患者參與試驗前,務必了解7大問題,包括試驗目的、優劣等,才能確保自己權益。  食藥署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導臨床試驗受試者權益,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研發新藥的過程中,臨床試驗是必要的一環,而新藥試驗之所以為「試驗」,自然是暗藏未知風險,但試驗團隊也不能將患者當成白老鼠,必須遵守醫療法及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等規定,向食藥署提出申請,評估各臨床試驗計畫書及報告後,才能開始收案。  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新藥試驗又分為3期,第1期是確認藥品安全性,第2期確認使用劑量,第3期確認是否有效,一般而言,新藥必須通過3期試驗後才能上市,但若是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救命藥,如癌症用藥,則有機會在2期完成後就先上市,再補做3期臨床試驗。  吳明美說,通常第1、2期風險最高,收案較困難,到了第3期不論安全性、劑量都已試驗過關,收案速度最快。  根據食藥署統計,去年全台共有331件新的臨床試驗申請案,以癌症治療、感染性疾病以及內分泌、腸胃、骨骼肌肉疾病居多,且多達75%屬於國際同步執行的試驗。  新藥試驗雖有機會力抗病魔,但吳明美提醒,有意願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務必先了解7個問題,包括臨床試驗的目的是什麼、臨床試驗過程將發生什麼事、可能發生什麼不良反應、受試者的身體狀況是否可參加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對受試者的益處及預期效果、參加臨床試驗是否需花錢、不參加試驗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法。  台北長庚醫院院長謝燦堂也提醒,由於新藥試驗通常有盲性對照組的設計,了解藥物是否真的有用,因此受試者當中可能有一半或2/3患者實際用到新藥,但也有其餘患者用的只是安慰劑,並不是參與試驗就一定能用到新藥。

Read More

疾管署澄清 公費流感疫苗未短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公費流感疫苗第2階段針對老、幼族群自8日開打,因民眾接種意願高,傳出部分衛生所疫苗已缺貨,疾管署11日強調,公費流感疫苗並未短缺,已請地方衛生局適時調度,因應民眾接種需求。  繼學童及醫事人員之後,公費流感疫苗已開放第2階段,提供給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接種,但才沒幾天,就有基層人員上網爆料包括台東成功、桃園平鎮、新北林口等衛生所疫苗已經缺貨。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中央已撥給各地方衛生局共202.7萬劑疫苗,數量絕對夠打。  對傳出缺貨的原因,經了解,是衛生局疫苗管控較嚴謹,採取1週配送1次方式,調度提供各衛生所一定的預估量,但因今年打氣特別旺,才2、3天就打掉預估配量,導致無法銜接民眾接種速度,相關衛生局已掌握情況並將立即補充疫苗配送量。  截至9日,各縣市衛生局獲配送的公費流感疫苗累計約316.5萬劑,扣除已接種的113.8萬劑,目前各地方衛生局尚有202.7萬劑可供統籌運用。羅一鈞說,相關衛生局已立即補充疫苗配送量,疾管署也會協調各衛生局加快疫苗配送速度。  羅一鈞提醒,目前流感疫情還在低點,預估要到明年春節後才會達到流行高峰,符合第2階段公費接種資格的應儘速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Read More

長效心室輔助器 穩定末期心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末期心臟衰竭患者過去只能等待心臟移植救命,但也常因等不到心臟就不治。三軍總醫院11日發表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治療末期心臟衰竭的成果報告,13例個案的手術存活率達100%,有效延長心臟移植等待時間。  三總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許博順表示,心臟移植是現行醫療治療末期心臟衰竭的有效方法,但因為捐贈者短缺,早期多數患者等不到換心就器官衰竭而死亡。依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每年等待心臟移植患者約200-250人,但僅約80-90人接受換心,約60-70人死亡退出等待。  超過一半以上的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在等待心臟移植的過程中,因心臟衰竭引起併發症,如心肌梗塞、心室性心律不整或多器官衰竭而死亡。2011年10月健保已給付「短效型心室輔助器」,輔助心臟維持運作,每組約35萬元,每年約可使用60-70組。  惟因其時效限制約只有1-3個月,3個月存活率約30-40%。使用短效型心室輔助器的患者,術後必須住院加護病房密切觀察長達60天以上,直至心臟移植方可脫離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以及呼吸機,恢復正常生活。  為延長低心出量病人心臟移植前的等待時間,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決議,於去年10月新增條件新增給付近375萬元的「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不但有效穩定末期心臟衰竭的狀態,甚至終生完全取代心臟,創下健保開辦以來,單一醫療衛材給付價格最高紀錄。  許博順表示,根據三總統計,2018年迄今,共執行13例新型長效型心室輔助器,病患加護病房住院天數可以縮短為5-7天,整體住院天數縮短為15-20天,可以穩定狀態來等待心臟移植,手術存活率達100%,術後病患端坐呼吸症狀可立即獲得改善,加上藥物的治療,都可得到很好的生活品質,但須終生服用抗凝血藥物。

Read More

新北請中央協助調度疫苗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由於今年公費流感疫苗較往年晚開打,並採分段配送,致造成民眾搶打;新北市衛生局11日指出,新北市今年總共向中央採購90萬2千劑流感疫苗,迄今獲配發約47萬劑(52%),其餘待配發下來將立即分配至全市29區的衛生所及合約院所提供民眾接種。  衛生局表示,已配發的約47萬劑疫苗,包括第1階段11月15日開打的醫事人員及401所校園集中接種所需約37萬劑疫苗,及9萬8995劑提供第2階段12月8日開打的65歲以上民眾與入學前幼童接種。  由於民眾接種意願較以往高出許多,第2階段開打前3天已回報使用5萬8299劑;因中央預計要到23日才會再配發疫苗,衛生局除將所有的疫苗立即分配至全市29區的衛生所及合約院所提供民眾接種。  衛生局說,已向中央反映新北市疫苗量恐不足,請中央協助調度,若接獲通知配發疫苗會立即配送至各合約院所提供民眾施打,另為免民眾向隅,民眾接種前先確認合約院所是否仍有疫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