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穩定 衛福部:長照基金無破產疑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長期照護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對於長照基金可能破產之說,衛福部強調,長照基金是非保險性質的特種基金,財務規劃「以支定收」,也有政府公務預算挹注的法定財源,並無破產之虞。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長祝健芳表示,長照制度以稅收制成立之長照基金,目前並無出現財源不足的情形;且各類長照服務資源自105年起顯著提升,對於服務盛行涵蓋率成長形成正面效益。  祝健芳指出,長照基金的財源以指定稅收做為推展長照制度之財源。依長期照顧服務法規定,長照財源包含遺贈稅、菸稅、菸品健康福利捐、捐贈收入、基金孳息收入、其他收入(房地合一稅)及政府預算撥充。  我國自106年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長照基金收入累計新台幣118.53億元,107年長照基金收入計363.46億元,108年長照財務收入規模將達379.67億元,可供長照服務推動所需。  祝健芳表示,目前長照基金是以「以支定收」規劃,為掌握長照財源之收入,每月監控各財源挹注情形,今年截至9月底,長照基金來源收入已達284.75億元,各項稅收納入長照基金之數額尚在可預期範圍內,在既有的稅收挹注下,已足敷使用,根本還未動用到政府預算撥充,也更未出現財源不足之狀況。  祝健芳也指出,目前國內最新的失能率仍以99年調查的12.7%為主,為延緩失能的發生,長照制度也著力在前端的預防策略,希望追上日本的10%失能率,以健康老化來縮短失能時間,進而減輕長照負擔。  此外,有關媒體報導長照2.0服務費用支付審核系統一事,衛福部也指出,截至目前申報費用家數已近2,500家,申報金額約13.5億元,與今年每月平均申報金額相當,審核通過金額超過8成,支付審核系統申報審核效率持續提升中。

Read More

失智照護壓力大 恐成隱形病人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失智症的人口也快速上升。專家指出,在陪伴失智者的過程中,照顧者比患者更常遭遇許多困難與壓力,長期下來,照顧者恐會逐漸成為患者背後的「隱形病人」。建議照顧者可運用失智服務據點、日照中心及長照等資源,並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適時喘息,  專家指出,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漫長路,建議照顧者可運用失智服務據點、日照中心及長照等資源,並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適時喘息,多與他人交流,學習照護技巧,懂得放手,先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才能讓失智親人獲得有品質的陪伴與照顧。  台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惠美表示,依衛生福利部調查,國人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為8%,且年齡愈大盛行率愈高,推估108年全台失智症人口已達28萬人,90歲以上長者的盛行率更高達36.88%,也就是每3人就有1位失智者。  張惠美指出,國內失智者有9成以上是居住在家中,在陪伴失智者的過程中,照顧者比患者更常遭遇許多困難與壓力,諸如失智症者生活作息日夜顛倒、重複問問題、獨自外出迷路、遺失東西或放錯地方、精神行為症狀等,常讓照顧者面臨照顧壓力,長期下來,照顧者也逐漸成為患者背後的隱形病人。  為此,台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辦理多元的失智症非藥物治療課程及照顧者訓練與紓壓課程,給予失智症者及照護者更多的照護與社會支持。其中,像是「記憶守護咖啡『讚』」,會教導失智症者及照顧者沖泡咖啡,過程中不僅訓練失智症者的認知,延緩其病程進展外,也使照顧者與失智者的壓力能以舒緩。  台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指出,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漫長路,建議照顧者可運用失智服務據點、日照中心及長照等資源,並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適時喘息,多與他人交流,學習照護技巧,懂得放手,先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才能讓失智親人獲得有品質的陪伴與照顧。

Read More

腕隧道症候群 手麻瓶蓋打不開…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一位年約50歲在早餐店工作的王女士,近兩個月來感到雙手手指及手掌麻木,工作或騎機車等紅綠燈時,常需要甩甩手緩解麻木情形。近日甚至連開寶特瓶瓶蓋都需他人代勞,至醫院求診,經醫師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  朴子醫院復健科羅嘉元醫師表示,腕隧道是由手腕骨頭與上方腕骨橫韌帶所形成的空間,腕隧道裡有手部屈肌肌腱及正中神經通過,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就會形成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典型症狀為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橈側麻木或感覺異常,尤其是夜晚睡覺時,麻木刺痛的感覺會更加明顯。更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大拇指基部的肌肉群(魚際肌)萎縮。魚際肌萎縮,在做某些動作如旋開水龍頭、開寶特瓶瓶蓋、拿鑰匙開門或徒手擰毛巾時變得難以執行。  羅嘉元建議簡單的自我測試,將雙手平舉至胸前,手肘彎曲,兩手手背相靠,使手腕關節盡量向內彎曲,持續1分鐘,若出現手指麻木或刺痛感,則表示正中神經受到壓迫。  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包括:1.某些疾病誘發,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症、類風濕性關節炎、肥胖。2.手腕部腱鞘囊腫、神經纖維瘤或外傷導致壓迫通過腕隧道的正中神經。3.工作時需反覆使用手部及手腕族群,如打字員、包裝工作員、清潔人員、廚師、裁縫師或經常需要使用電腦的族群。  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包括物理儀器治療,如超音波、雷射及經皮電刺激止痛。運動治療包括適度的伸展腕部屈肌及肌力訓練。也可請職能治療師製作塑膠副木將手腕固定在正確的位置,避免正中神經的壓迫。同時給予病人衛教,改變過度使用手腕的工作型態。  如果上述治療後沒有顯著進步,可安排「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注射」。協助受損的神經重新修復並將神經周邊因受傷而產生的結痂組織剝離,達到緩解神經壓迫症狀。

Read More

登革熱 屈公病 麻疹 境外移入病例近10年新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鑑於台灣今年登革熱、屈公病、麻疹境外移入病例數都是近10年新高,疾管署提醒,國人如出國旅遊,應做好手部衛生與防蚊措施,除避免染病,更不要再把疾病帶回國。  國際間目前多國登革熱、屈公病疫情仍處高峰或流行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根據統計,今年截至10月7日,累計409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9成以上個案感染地為東南亞國家;近1個月新增病例感染國家以越南、柬埔寨及菲律賓為多。  屈公病累計75例境外移入,7成個案感染國家為緬甸,也造成台灣本土屈公病疫情流行;近1個月境外移入新增病例感染國家仍以緬甸、泰國為主。  同時,今年截至10月7日也累計5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8成以上個案感染地為東南亞國家,以越南17例為多,其次為泰國13例及菲律賓7例。  羅一鈞表示,登革熱、屈公病都是病媒蚊傳染的疾病,麻疹則是飛沫及空氣傳染,由於這三種傳染病在今年境外移入病例數,都為近10年同期新高,提醒計劃出國的民眾,出發前可先查詢瞭解各國疫情,並於當地做好手部衛生與防蚊措施,前往人潮密集或空氣不流通處可考慮配戴口罩,並避免與有呼吸道症狀旅客密切接觸,以降低感染傳染病的風險。  此外,民眾返國入境時如有發燒、頭痛、噁心、咳嗽、結膜炎、出疹及關節痛等疑似傳染病症狀,請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若於返國後14天內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及早診斷及通報。

Read More

照護失智症 聯醫建置友善平台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失智症照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建置了「記憶守護 友善社區」平台,將失智症照護相關資源納入,讓患者及照護者能快速取得鄰近的資源,包括失智友善組織、失智據點、日間照顧中心、長照資源等,有助提供對失智個案及家屬更友善、便利的照護模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醫表示,失智症照護應以人為中心的治療角度,從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開始的社區開始的多元確診。  他指出,研究發現參與認知促進活動及體能活動可以幫助活化腦部細胞及保持身體的活動度,因此失智友善組織可以透過平台宣傳及辦理相關活動,讓失智症家庭更容易知道,並鼓勵使用生命故事書將活動的經驗進行拍照留念,透過文字及圖面紀錄生命的美好。  為了打造對失智症個案及家屬更友善、便利的照護模式,北市聯醫結合網路及科技,建置「記憶守護 友善社區」平台,將失智症照護相關資源納入,能快速取得鄰近的資源,包括失智友善組織、失智據點、日間照顧中心、長照資源等。  此外,平台同時能提供記憶友善地圖、長照2.0服務試算、照護學堂、醫病共享決策、活動報名及生命故事書等功能,並結合會員認證機制將聯絡人資料轉成QR code的形式,讓個案穿戴身上防止走失。  長照2.0服務涵蓋範圍逐漸完備,在平台提供根據長照4錢包的服務項目及費用進行試算服務,讓照顧者減輕照護負擔的同時可清楚掌握自付金額及政府補助之金額,在照顧上能更安心。  劉建良表示,照顧失智症長輩是一條漫長的旅途,隨著個案功能的退化需要的資源也不盡相同,培養獨立自主能力的高品質照護原則,社區內的支持力量非常重要,失智友善的社區需要透過所有服務提供者互相協調及合作,配合政府推動失智症認知與友善的議題,照顧失智症的個案也關心失智症家庭。

Read More

頭暈走路難筆直…當心小腦中風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有抽菸、喝酒習慣者等,都是小腦中風高風險族群。提醒若是出現頭暈、想吐及走路無法走一直線等,就要留意是否為小腦中風,並就醫檢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楊宗翰指出,若小腦發生中風,就代表後腦循環較差,而後腦循環供應到腦幹、小腦和大腦後方等重要器官,當該功能受到影響,甚至連腦幹也受損時,將使情況惡化得更厲害。  小腦中風症狀包括暈眩、步態不穩,若右側小腦中風,患者走路會不由自主往右走,左側小腦梗塞,患者則會往左走,無法走一直線等。此外,患者的動作協調性會不正常,例如扣釦子、拿筷子時,會有一邊非常不順、手會晃動,甚至手沒有力等。  楊宗翰提醒,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家族史,習慣抽菸、喝酒的人,都是小腦中風的危險族群。因此,若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應定期監測血壓變化,因為血壓是一項很重要的指標,當出現頭痛、血壓在短時間飆升的情況,就要特別注意。  另外,民眾可透過一個簡單的方式測試,即閉上雙眼並將雙手平舉維持10秒左右,若其中一隻手會不自主下垂,就要特別小心。

Read More

反覆酷酷嗽喘鳴 氣喘徵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季節交替的時候,日夜溫差變化大,再加上霧霾的加成,也是家有氣喘兒的家長們開始進入警備狀態的時候。藥師提醒,孩子出現咳嗽、喘鳴或需要大口呼吸的狀態,可能都是氣喘的徵兆,提醒正確控制護氣管,才能呼吸順暢沒煩惱。  根據國健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2歲以下兒童氣喘盛行率是5.6%,有73.3%沒有定期回門診追蹤,且多達67.2%完全沒有使用治療氣喘的處方藥物。此外,今年國際研究月刊研究報告也指出,全球每年約有400萬名孩童因為空氣汙染而導致氣喘。  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趙必暉表示,許多家長常將長時間的咳嗽誤以為是感冒未痊癒的症狀,然而若5歲以下的小朋友反覆性喘鳴或咳嗽,很可能就是氣喘。  當發現小朋友發生咳嗽或出現喘鳴聲,要特別注意這些日常的不適症狀是否受到運動、大笑、大哭或是環境風險因素影響,盡量讓孩子遠離易引起氣喘發作的過敏原或危險因子,保持情緒平穩。  趙必暉提醒家長,若家中孩童長期咳嗽未癒,應就醫進行檢查;若被確診為氣喘,在天氣轉涼之際或周遭居家環境,要特別留意小朋友的氣喘症狀與發作頻率,避免延誤治療,造成病情惡化。  同時,根據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2019最新氣喘診療指引,建議5歲以下有氣喘病史或喘鳴發作頻繁症狀的孩童,於日常使用長期控制型藥物,以控制病情。若是急性發作或因季節有偶發性氣喘症狀,於有需要時可使用吸入型短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來緩解氣喘症狀。  不過,趙必暉提醒家長,小朋友若長期使用緩解型藥物,容易增加未來氣喘症狀的發生頻率或惡化的風險,建議家長遵照醫囑,協助小朋友於平日規律使用藥物控制,預防急性氣喘症狀發生。更不宜貿然停藥,方能有效控制氣喘,讓孩子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增進同儕互動與人際關係,幫助孩子快樂成長。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孩子的氣喘控制與治療需要家長的配合,透過早期診斷、遵從醫師指示,定期帶小朋友回診及正確用藥,可以達到良好控制;避開生活中的過敏危險因子,孩子的氣喘可以獲得妥善照護及增進生活品質。

Read More

逾65歲長者 約4成曾服安眠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國內65歲以上長者服用鎮靜安眠藥盛行率約4成。藥師指出,鎮靜安眠藥除了遵循醫囑服藥、勿自行停藥外,未服用完的鎮靜安眠藥,也切勿贈送或販賣給他人,以免觸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藥師李俊達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102年的統計資料發現,65歲以上269萬高齡族群人口中,約有109萬人曾因失眠問題而服用鎮靜安眠藥,盛行率約4成。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人家會未依醫師指示擅自增減藥品的使用量、或是將未服用完多餘的鎮靜安眠藥,好意分享給其他親朋好友、甚至自行購買未經醫師處方的鎮靜安眠藥。 李俊達指出,這些不適當的用藥行為,恐會導致鎮靜安眠藥的濫用及其衍生相關問題。服用鎮靜安眠藥後,若未依指示立即上床睡覺或其他因素影響,其副作用可能會增加跌倒及骨折的風險,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至於如何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李俊達建議,服藥時應以水吞服,茶、酒、咖啡或其他飲料都不合適,應依指示於正確時間服藥,若醫師開立為睡前服用,長者應於就寢前15-30分鐘前就要服藥,並立即上床,避免再從事其他活動,如滑手機、看書或處理其他事務等。  此外,應依指示服用正確的劑量,按照醫師開立的劑量服用,不要因為藥效不夠而自行加量,或擔心副作用而自行減量;也不要突然停藥在,接受治療服藥的期間,醫師會依情況調整用藥,若想要停藥需與醫師討論,並以漸進式減量方式來停藥,不可以自行任意停藥,突然停藥可能會出現焦慮、抽搐或反彈性失眠等症狀。  服藥期間於其他醫療機構就醫時,一定要告知看診醫師長者是否還有其他正在服用的藥品,減少藥品重覆開立,以免造成鎮靜安眠藥混用,而增加跌倒或骨折的風險;且應清楚自己所服用的是哪種藥,且了解可能發生的副作用。不當地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容易出現藥物生理依賴性,或造成記憶力減退、反應力下降等問題。  李俊達也強調,鎮靜安眠藥是屬於第3、4級管制藥品,在醫師處方是合法使用,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管理;但若將未服用完的鎮靜安眠藥,「贈送」或「販賣」給他人,則會觸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是違法且害人害己的行為,呼籲民眾勿以身試法。

Read More

違法骨釘骨板 成醫已全數回收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衛生福利部食藥署公布未經核准骨釘、骨板醫材流入全台81醫療院所案,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已派員到成大醫院稽查,該院所有問題骨釘、骨板均已全數回收,現場無庫存。  食藥署公布違法醫材流向與名單,包括台大醫院、三軍總醫院、北醫附設醫院及成大醫院等,共計回收7萬5千多支骨釘、骨板。南市衛生局表示,成大醫院曾向艾斯博公司南區經銷商艾瑞克公司進貨「喜維克骨釘骨板系統」醫材,有手術需要時才進貨,手術時視實際需要使用其中部分規格的骨釘、骨板。8日衛生局已將查核結果通報食藥署,並將請成醫持續追蹤使用情形,若有疑似不良反應發生,馬上通報。  針對艾斯博公司委託「仕成精密科技公司」在尚未取得GMP認證前,擅自製造並供應7萬多支鈦合金骨釘骨板,經查國內有81家醫院所採購使用,目前食藥署已啟動回收作業。成大醫院昨天發表聲明如下:「有關衛生福利部食藥署公布本院使用艾斯博公司有違法疑慮的骨釘骨板一事,經查已使用的病患均在本院照顧中,惟基於病人安全考量,將再主動通知並安排病患回診追蹤。 」

Read More

精神病用藥 恐造成女乳症

 中央社/台北9日電  美國男子用藥治療精神疾病卻使乳房增大怒告藥廠。食藥署表示,國內仿單早已加註此副作用,近年也未接獲相關通報。醫師則呼籲,患者若有疑慮應與醫師討論,勿輕易換藥。  路透社報導,美國一名男子確診自閉症類群障礙,2003年開始使用醫師開立的藥品「理思必妥」,用藥後卻長出乳房;美國費城陪審團今天裁決,嬌生集團因未能妥善警告年輕男子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理思必妥恐導致乳房增大,需支付原告80億美元(約新台幣2462億元)懲罰性損害賠償金。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今天接受記者電訪表示,這款藥自1996年取得台灣藥證,屬於處方用藥;根據健保署統計,每年用量約500萬粒。  洪國登說,這款藥自2013年版本的仿單就有加註警語,強調可能出現男性女乳症、乳房變大等副作用,至於更早版本的仿單是否有此警語,目前暫無從得知。根據食藥署了解,過去幾年並未接獲民眾出現類似副作用。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葉啟斌表示,「理思必妥」是歷史悠久的精神疾病用藥,主要用來治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算是使用量相當大的精神病用藥,由於該藥屬於「多巴胺拮抗劑」,按照藥物機轉,用藥後可能出現泌乳激素上升副作用,除了男性可能出現女乳症,女性也會有月經失調、月經不來等副作用。  葉啟斌指出,有別國外大多是男性患者不滿副作用,台灣更多的是女性患者對於副作用感到困擾。不過,隨新藥問世,類似副作用已愈來愈少。  他也強調,精神疾病患者換藥有其風險,很有可能導致疾病再次復發,必須審慎衡量療效與副作用間的利弊,建議患者若有此疑慮,務必和醫師溝通,切勿輕易換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