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增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腸病毒疫情已過高峰,但仍在流行期,疾管署8日公布,新增3例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個案為2~6歲幼童,且多是被同住家人或接觸者傳染。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上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8,834人次,較前一週下降 10.6%,疫情已過高峰但仍在流行期。但近4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今年累計353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為,發病日介於9月12~18日,3人分別出現發燒、嘔吐、嗜睡、步態不穩、肌抽躍、肢體無力、意識改變、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等症狀,經就醫通報,均確診感染腸病毒71型,分別併發腦炎或急性無力肢體麻痺;3人經治療後,住院約5~7天就已康復出院。 根據疫調,3名個案多是被家人傳染,其中,北部4歲男童的20歲與13歲姐姐都有發病就醫;中部6歲男童的弟弟也早3天發病;及南部2歲男童的12歲姐姐也感染,並同時發病,只是症狀較輕。 今年累計4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36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自2012年大流行後,已多年未出現腸病毒大流行,比起2012年同期有148例重症,今年僅45例,但已算是近7年來腸病毒疫情新高。大人小孩都沒有抗體,尤其國中、高中或大學生在校園感染後回家就會傳給小小孩。

Read More

人氣美食餐廳 多家食安出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食藥署針對人氣美食餐廳啟動食安稽查專案,第1波稽查結果共有7家違規挨罰,包括「海底撈」、「屋馬燒肉」、「KIKI餐廳」都在違規名單。  為確保食安,食藥署啟動「人氣美食餐廳稽查專案」,共稽查173家,項目包括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食品業者登錄、產品責任保險及食品標示等。初查,GHP缺失事項包含從業人員個人物品置放作業場所、未依規定體檢、作業場所不潔等。  第一波稽查結果有桃園市「Bistro181」、「邦妮義饗世界餐館」,苗栗縣「綠葉方舟」,台東縣「歐鄉牛排館」、「七股海產」5家業者查獲逾期食品,大多是抹茶粉、咖哩醬等醬料。  桃園第3航廈咖啡廳(航廈飲料店)未投保產品責任保險,台北市知名餐廳「KIKI」誤將大比目魚標示為鱈魚,屬菜單標示不實。  另外,知名火鍋店「海底撈」台中北區的山茼蒿農藥超標、基隆市「築間」大陸妹農藥殘留超標,台中知名燒肉店「屋馬燒肉」也被驗出凱薩沙拉大腸桿菌超標;另外,新竹市的艾莎異國餐館「田園綜合沙拉」、誠食館餐飲「生菜沙拉」也不合格,全都依法開罰。  「海底撈」不合格山茼蒿來源業者位於雲林縣,台中市衛生局依源頭管理原則移雲林縣衛生局移農政單位後續辦理,餐廳業並未受罰。

Read More

9旬翁喘不過氣 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救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91歲王老先生曾有腎臟癌、大腸癌、膽囊炎、高血壓、慢性腎功能不良及心房顫動病史,今年1月因呼吸困難、心臟衰竭住院,檢查發現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經台北榮總團隊以局部麻醉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1夜後隨即轉至普通病房,術後第3天出院。  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表示,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患有主動脈瓣狹窄的病人也有增加的趨勢。超過75歲的老年人,約12%的人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  當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平方公分 ,則稱為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在超過75歲的老年人中發生率為3.4%。主動脈瓣膜狹窄的主要症狀是心絞痛、昏厥及心臟衰竭,當症狀出現後,若不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僅使用藥物治療,則1年死亡率高達50%。  有超過30%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人,因為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接受手術。經導管進行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較傳統手術侵入性低、傷口小,對於接受傳統手術風險太高的病人是一項替代性療法。  陳嬰華表示,北榮於2010年率先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並於2013年以局部麻醉進行手術,免除氣管插管及呼吸器的使用,減少因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可能導致氣管插管難以拔除,而增加感染等併發症發生的機會,並可減少在加護病房觀察的時間及縮短住院天數。  陳嬰華表示,儘管接受手術病患平均年齡為81歲,屬於中至高度手術風險患者,但在近1年多來,北榮團隊手術100%成功植入瓣膜,術後30天存活率為100%,且術後30天內中風、嚴重出血及植入瓣膜周圍中度以上滲漏等併發症發生率為0。另術後只有1.5%的患者需植入永久性心律調節器。

Read More

126kg士官長縮胃手術 找回精實體魄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擔任陸軍士官長的蔡男,服役以來因生活壓力及不正確飲食,體重一路從標準的65公斤飆到126公斤,BMI高達42,嚴重影響訓練及生活。經台南市立醫院外科主任邱瀛毅經多次評估後,進行縮胃手術,改變胃部結構。經2年調整飲食及運動,蔡男終於成功甩肉,找回精實體魄。  台南市立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邱瀛毅表示,蔡男入伍時體重標準,卻在短短5年內增加了近1倍的體重,造成體能及訓練上的負擔,雖然未因肥胖而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型疾病,卻因肥胖造成頸部脂肪過多,擠壓呼吸道,受到睡眠中止症所苦。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好發於男性、肥胖、酗酒及服用安眠藥、鎮定劑的人,邱瀛毅指出,BMI達40即屬於病態性肥胖,經多次評估蔡男的身體狀況後,建議以胃袖狀切除手術,切除3/5的胃,縮小胃容量、減少飢餓素的分泌並降低患者食量,達到減重目的。  蔡男術後配合正確飲食及運動,體重也下降並維持在60公斤,BMI也維持在20,困擾多年的睡眠問題也得到改善。外科手術減重可透過水球、束帶、縮胃、胃繞道等,有其優缺點也有其風險。  邱瀛毅強調,胃袖狀切除術可能會有胃酸逆流的後遺症,初期約有6到7成、長期逆流也有2成,但可透過定期照胃鏡、服藥減輕症狀。但不論民眾透過哪種方式減重,養成正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根本之道,即便進行手術,若繼續放縱食慾不忌口,也有2成機率復胖。

Read More

長青族中斷補鈣 更易骨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65歲女性常常會買鈣片來補鈣,但每次都持續不到1個月,等到鈣片過期都還沒吃完。直到有一天走樓梯時摔倒進醫院,對醫師抱怨補鈣沒用,才發現不但補錯鈣,還常常中斷補鈣,讓鈣質流失更快。  根據網路調查,有近3成5的國人無補鈣行為,相當258萬民眾忽視補鈣的重要性,且自認有補鈣的民眾,每4人就有1人維持時間不到半年,中斷補鈣狀況嚴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醫師表示,研究發現,40歲以上族群在補鈣2年後中斷補鈣,20個月後骨質密度會回到像沒有補充過鈣質時的初始狀態。  林高田表示,當鈣質攝取不足時,蝕骨細胞會促進骨骼分解,釋放鈣質進入血液以維持血鈣穩定,因此,原本有補充鈣質的人在中斷補鈣後,會因血鈣濃度的需求,從骨頭釋出大量鈣質到血液中維持平衡,造成骨質密度急速下降。研究也指出,中斷補鈣後,骨質密度下降的速度會快於從來沒有補鈣的人,特定部位骨質密度也會明顯下降。  林高田指出,40歲以上民眾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會讓鈣質持續流失,但長期反覆補鈣又中斷,會加速骨骼中鈣質的代謝,因此,長青族光靠補鈣是不夠的,還要增加鈣吸收,建議最好結合既有的飲食習慣,像早餐可喝鮮奶或高鈣奶粉搭配五穀粉、燕麥一起沖泡,不但可以提升補鈣持續性,又可以滿足不同的飲食需求。  同時,鈣質最好可以和維生素D、礦物質一起攝取,維生素D可增加30%-40%的鈣吸收率,但每天若沒有辦法曬足20分鐘的太陽,建議可以透過飲食額外補充。

Read More

全球75%居亞健康 罹病高危險群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10月10日訂為世界心理健康日,學者將健康分為三種狀態,第一種為真正身心健康的狀態,第二種是生病的狀態,第三種是介於二者之間的狀態,稱為「亞健康」。根據WHO調查,全球高達75%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何謂亞健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指出,臨床上常發現,有許多患者常常會有身體各種不適如失眠、胸悶、心悸、頭暈、腸胃不適、頻尿、頭痛、耳鳴等而就醫,醫學檢查後卻往往是正常結果,但病人還是覺得身體不對勁,這種狀態就是所謂「亞健康狀態」,也就是中醫說的「自律神經失調」或是西醫所說的身心症。  周伯翰醫師說,一位23歲女子,平常喜歡騎重機,經歷一次嚴重的車禍意外,奇蹟似毫髮無傷,也沒有腦震盪,但之後吃味道比較重的東西就會覺得口中有血的味道而嘔吐,在腸胃科與神經內科檢查一切正常,之後轉介到身心科,經過「自律神經檢測」後,發現交感神經活性過高,判斷是一時的急性創傷壓力引起的身心失衡症狀,經過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後,已完全恢復正常。  周伯翰指出,亞健康是人體處於一個健康與患病的臨界點,雖然未患病,但已是患病高危險族群,譬如長期壓力引起的腸胃不適,未來較容易罹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周伯翰也指出自己刊登在國際期刊「身心醫學」的研究發現,常有恐慌症狀的患者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機會也會比較高;而導致亞健康的常見原因包括長期生活或工作上的壓力、不良生活習慣(如日夜顛倒)、易緊張、急性子與要求完美的個性、天生敏感體質與不良的睡眠等。  要如何擺脫亞健康狀態,邁向完全真正的身心健康呢?周伯翰建議4大原則,分別是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及補充色胺酸與omega-3深海魚油有調劑身心的效果,第3則是要有良好的睡眠,最後則是要捨棄完美主義、學會放下過度的堅持。

Read More

重度聽損罹失智風險最高增4.94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60歲的唐大哥從年輕就是陽光型男,曾在柯受良執導電影客串演出,因為耳中風造成單耳聽損,曾經覺得與家人溝通距離越來越大,甚至造成誤會,直到選擇配戴助聽器,才重返精彩生活。  台灣社會已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高齡者除了視力退化而有老花眼,另一個影響甚大的就是聽力退化,根據WHO統計數據,65歲以上長者每3人就有1人有聽損狀況,台灣已有超過100萬人為聽損所苦。  根據美國學者Frank Lin的研究顯示,與聽力正常的人相比,重度聽力障礙者罹患失智的風險最多高出4.94倍。耳鼻喉科醫師賴盈達表示,聽力損失並不會造成紅、腫、熱、痛,因此常常被多數人所忽略,殊不知聽損未被矯正的聽損影響的是聽損者的生活品質、家庭親情與就業,甚至容易成為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台北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廖文輝則表示,邁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大多已經接受老花眼需要配戴老花眼鏡,但對於聽損觀念卻遠遠落後,且對助聽器輔助多存有負面的刻板印象,將配戴助聽器與障礙畫上等號,讓多數聽損者因而自我設限,就算有聽不清楚的狀況也不願意承認,慢慢產生溝通障礙、社交疏離、甚至導致封閉自我的情況,再也無法享受過去的精彩的生活。

Read More

中醫治療遺傳性痙攣性截癱

 (作者/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變性疾病,病理改變主要在脊髓中雙側皮質脊髓束的軸索變性和脫髓鞘,以胸段最重。臨床表現為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呈剪刀步態。許多學者認為HSP也屬於遺傳性共濟失調疾病的範疇。  HSP的發病年齡多見於兒童期或青春期,但也可見於其他年齡段。男性略多於女性。常有陽性遺傳家族史。臨床表現為緩慢進展的雙下肢痙攣性肌無力,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亢進,膝、踝陣攣,病理征陽性,呈剪刀樣步態等。可伴有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錐體外系症狀、小腦性共濟失調、感覺障礙、痴呆、精神發育遲滯、耳聾、肌萎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還可能有弓形足畸形。部分HSP家族有遺傳早現的現象。  Harding按臨床表現分為兩型:  1.單純型HSP,是臨床最常見的HSP。主要表現為痙攣性截癱,也有遺傳異質性,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理改變主要在脊髓錐體束變性,而脊髓小腦束、後索改變不明顯。顯性遺傳的HSP又按年齡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早髮型最多見,常於35歲前發病,這型HSP患者行走較遲,雙下肢僵硬,不靈活,痙攣性癱瘓,腱反射亢進、膝踝陣攣陽性,病理征陽性。雙上肢可有輕微手指活動不靈活,腱反射活躍,深感覺障礙隨病程進展而越來越明顯。括約肌障礙和弓形足也可見。晚髮型患者常於40~65歲出現行走困難,臨床表現類似早髮型,但雙下肢肌無力、深感覺障礙、括約肌障礙更常見。  2.複雜型HSP,臨床上較少見,除痙攣性截癱表現外,常伴有脊髓病損外的伴發症狀體征,遺傳異質性更明顯。  HSP伴黃斑變性(Kjellin症候群):於20歲左右開始發生痙攣性截癱,伴小腦性構音障礙,精神運動發育遲滯,視網膜色素變性。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HSP伴早老性痴呆(Mast症候群):起病於20歲左右,痙攣性截癱,伴有構音障礙,痴呆,手足徐動症。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痙攣性無力伴雙手和腿部小肌肉進行性萎縮、精神發育遲滯和中心性視網膜變性等;合併眼肌麻痹稱為Barnard-Scholz症候群。  HSP伴精神發育遲滯或痴呆:又稱魚鱗癬樣紅-痙攣樣截癱-精神發育遲滯(Siogren-Larsson)症候群:幼兒期發病或生後不久出現頸、腋窩、肘窩、下腹部及腹股溝等皮膚瀰漫性潮紅和增厚,隨後皮膚角化脫屑,呈暗紅色鱗癬,痙攣性截癱或四肢癱(下肢重),常伴假性球麻痹、癲癇大發作或小發作、手足徐動、輕至重度精神發育遲滯等;1/3的病例視網膜黃斑色素變性導致視力,可見視神經萎縮或審神經炎,但不失明;患兒身材矮小,牙釉質發育不全,指(趾)生長不整齊。預後不良,多在發病不久死亡,罕有存活至兒童期。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HSP伴遠端肌萎縮(Tyorer症候群):於兒童早期起病,主要表現為痙攣性截癱,假性球麻痹,伴有遠端肌萎縮、身材短小,輕度小腦症狀,手指徐動和耳聾等,部分病例不自主苦笑,構音障礙,到20~30歲不能走路。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HSP伴錐體外系體征:如靜止震顫、帕金森樣肌強直、肌張力減低性舌運動和受阻徐動症等,最常見帕金森症候群樣痙攣無力和錐體束征。  HSP伴視神經萎縮(Behr症候群):通常合併小腦體征也稱為視神經萎縮-共濟失調症候群,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10歲前逐漸出現視力下降,眼底視乳頭顳側蒼白,乳頭黃斑束萎縮,合併雙下肢痙攣、齶裂、言語不清、遠端肌萎縮、畸形足、共濟失調和腦積水等。完全型常於20歲前死亡,頓挫型壽命可正常,僅視力輕度下降。  HSP伴多發性神經病:表現感覺運動性多發性神經皮質脊髓束病變體征,兒童或青少年期起病,至成年早期不能行走時病變才停止進展。腓腸神經活檢呈典型增生性多發性神經病。  中醫治療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在中藥部分,以養肝血柔筋,補腎水滋養骨,臨床上常以芍藥甘草湯改善肌張力高,配合鉤藤散,一貫煎改善腱反射活躍亢進,杞菊地黃丸改善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天王補心丹改善癡呆,四物湯改善肌萎縮,左歸丸改善雙下肢痙攣;穀精、密蒙花、車前子、茺蔚子改善視力;杜仲、巴戟天、肉蓯蓉、龜板、阿膠改善肌萎縮無力。配合針灸,頭皮針可取四肢相關穴位、額中帶、額旁一.二.三帶、百會、頭、頸、背、腰、;眼針可取肝、上焦、攢竹、下焦;耳針可取四肢相關穴位;體針可用肩髃、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外關、合谷、勞宮、血海、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崑崙、跗陽等。

Read More

〈 醫藥頻道 〉一O五處原鄉遠距會診平台啟用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去年2月5日空勤黑鷹救護直升機後送病患時,不幸墜機,衛福部斥資1800萬元,在105處原鄉建置「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台」,6日正式啟用,透過緊急醫療「送」、「接」與「審」3方同步,建立更有效醫療決策模式。  鑑於黑鷹救護機執行蘭嶼病患後送任務時發生隊機空難,因此,衛福部於107年以「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台」參與總統盃黑客松競賽提案,獲選為卓越團隊。如今,衛福部更將這項提案具體實現,歷時1年、耗資新台幣1,800萬元,在全台55個原鄉、18個離島佈建完成的105處「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台」,6日正式啟用。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建置空中轉診審核中心、申請後送醫療院所與接收轉診醫院的3方「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台制的創新就醫方式,建立更有效能的醫護決策!  衛福部健康照護司長蔡淑鳳表示,過去空中轉診機制主要仰賴離島偏鄉的第一線衛生所醫生,經判斷病患的病情後,向空中轉診審核中心申請後送回台醫療照護。  不過,在面臨病患生命的壓力下,第一線醫師通常都會選擇空轉後送,空審中心也只有5分鐘決定是否啟動後送機制,專業判斷有所不足,除產生不少後送無效外,第一線醫師也無法參與後續醫療決策。  蔡淑鳳表示,未來透過平台,只要第1線醫師提出後送需求,空審中心、後送醫院都能立即獲得患者電子病歷與過去就醫資料,由3方共同決定是否啟動後送,除了讓後送流程更快速,也可透過視訊即時提供離島醫師支援,將緊急醫療的「送」、「接」與「審」同步進行,大幅提升偏鄉離島的黃金救命效能。  此外,衛福部也表示,透過遠距會診平台的基礎建設已建置完成,未來這套系統亦可加值利用於遠距醫門診、遠距醫療及諮詢等。

Read More

澳洲醫用大麻需求日增

 中央社/墨爾本6日綜合外電報導  醫用大麻產品需求快速成長,澳洲衛生部長今天表示,將撥款300萬澳幣(約新台幣6280萬元)作為研究基金,協助癌症病患。  醫用大麻在澳洲大部分地區合法,但病患只能在取得醫師處方後才可使用,種植與製作也須取得執照。  衛生部長韓特今天表示,迄今使用醫用大麻的病患超過1萬1000名,其中大部分是今年取得許可。  衛生部聲明引述韓特的話表示:「設計完善的醫用大麻臨床研究數量不多,我們必須增加證據基礎,來支持醫療專業人員。」  衛生部數據顯示,現有78家公司持有醫用大麻種植執照,2017年3月時只有1家。  韓特是在一場募款活動中做出上述表示。這場活動由英國出生的澳洲歌手兼演員奧莉薇亞紐頓強發起,她被診斷出罹患乳癌之後,熱中於倡導醫用大麻。  澳洲聯邦法律禁止娛樂用大麻,目前看來也不可能改變立場,不過9月底時,澳洲首都特區合法化個人用大麻,在澳洲6省和兩個主要領地中首開先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