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控制外骨骼系統 法癱瘓男成功行走

 中央社/倫敦3日綜合外電報導  法國一名肩膀以下癱瘓男子透過具開創性的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由他的大腦發送訊號來下達命令和控制,成功讓他再度行走。  路透社報導,28歲四肢癱瘓患者提波爾穿上裝在天花板上的平衡裝置,使用植入腦部附近的感應器來傳遞訊息,藉此活動他癱瘓的四肢。這套全身外骨骼系統經過長達2年的試驗。  這項研究今天刊登在「刺胳針神經學」期刊。根據主導這項工作的研究人員,這項研究結果使得癱瘓病患距離能夠獨自運用其腦部訊號驅動電腦的未來更近一步。  他們表示,但這套外骨骼系統迄今僅是一個實驗原型,「距離臨床應用還很遠」。  共同主導這項試驗的神經外科醫生、法國格勒諾伯大學教授貝納畢說:「(這是)第一個設計用來讓四肢動起來的半侵入式無線腦部電腦系統。」  他表示,先前腦部電腦科技使用植入腦部的侵入式感應器,它們較危險且經常停止運作。貝納畢說,先前版本也需要連結線路,或是僅能活動其中一條四肢。  在這項試驗中,研究人員植入2個記錄器,在患者頭部兩側各放一個,位置介於大腦與皮膚之間,橫跨大腦控制感覺和運動功能的感覺動作皮質區。  每個記錄器包含64個電極,負責蒐集大腦訊號並將其傳輸至一個解碼系統。這套系統翻譯患者所想動作的大腦訊號,再把命令送至外骨骼。  過去24個月,這名患者執行許多心理任務,以訓練解碼系統瞭解他的想法,並逐漸增加這名患者能做的動作。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報導,由於這名患者使用這套外骨骼系統時,需要把身體固定在天花板上,讓他摔倒的風險降到最低,意味著這套裝置仍無法離開實驗室進行操作。  貝納畢說:「這距離自主行走還很遠。」  針對這項研究結果,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教授莎士比亞表示,這是「令人興奮的進展」,但他說:「概念驗證距離用於臨床的可能性還有很長一段路。」

Read More

美吸電子菸染肺病死亡增至18人

 中央社/華盛頓3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衛生機構今天指出,疑因吸食電子菸導致肺部受傷的病患人數激增至逾千人,死亡人數已達18人。  法新社報導,美國自6月起出現吸電子菸導致肺部受傷的病情,官員尚未證實致病原因,正兵分多路展開調查。  北卡羅來納州臨床醫師上週報告指出,自霧化油吸入油膩物質,是導致急性類脂質性肺炎的原因,不過梅約醫院本週公布一項新研究發現,病患肺部曾遭受有害煙霧影響。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代理副主任舒查特告訴記者:「我想我們真的感覺到電子菸或電子菸產品中,可能含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不好物質。」  相較上週275個病例受到調查,目前病例激增至1080個,這是CDC將過去兩週病患人數和之前獲報證實的病患人數加總所得。  根據向578名病患訪談他們吸食的物質,78%病患曾透過或未透過尼古丁產品吸入四氫大麻酚(THC),37%病患單獨使用THC產品,17%病患表示只使用尼古丁產品。  THC是對心理或精神有顯著影響的大麻物質。約70%病患為男性,且8成年齡在35歲以下。  由於目前海外僅公布一例,以致美國病情爆發顯得神秘。加拿大當局9月表示一名年輕病患入院治療,但到目前為止,未傳有任何其他國家公布類似病例。

Read More

食藥署放寬指示藥、成藥包裝限制

 中央社/台北4日電  日本藥妝店各種包裝可愛的眼藥水、感冒藥等藥品,是旅客到日本旅遊必買的伴手禮。食藥署參考國際作法,決定將指示藥、成藥只能有1種包裝的規定放寬至5種,讓藥品市場更活潑。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科長張惠萍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根據過去規定,凡是在台灣取得許可證的藥品,都只能有單一款式的包裝,如果要換包裝,必須事先申請變更、經核准後才可更換新包裝。  張惠萍指出,國際間大多沒有限制藥品包裝款式數量,例如日本藥品就經常和動漫人物聯名推出期間限定包裝,吸引許多遊客購買,形成活潑的藥品市場,因此民國106年國內藥廠也提出相關需求,希望放寬藥品包裝限制,讓藥品更親民。  食藥署2年來蒐集國際作法,發現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在不影響藥品安全、品質的前提下,並未限制市售藥品包裝款式數量,加上全球走向高齡化、少子化,自我照護已成為國際趨勢,因此決議放寬不用醫師處方且安全性較高的指示藥、成藥包裝規定。  張惠萍說,未來在台灣販售的指示藥和成藥,最多可同時有5種不同包裝,但藥廠仍得向食藥署申請核准,審查時主要著重包裝上的文字是否和產品相同、是否有誇大疑慮,至於包裝圖樣、顏色等只要沒有誇大不實的問題,也不會特別限制,核准後5種包裝都會刊登在藥品許可證查詢系統,避免偽藥流入市面。  至於需由醫師診斷才可開立的處方藥物,則維持只能有1種包裝的規定。

Read More

雙北增屈公病及登革熱各一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疾管署4日公布新北市及台北市分別新增1例本土屈公病、本土登革熱病例。這次是新北市出現第19例本土屈公病病例,研判屬於國強嶺步道群聚事件;台北市本土登革熱病例感染源則有待釐清。。  疾管署指出,近日新北市及台北市分別新增1例本土屈公病與本土登革熱病例。新北市本土屈公病病例為中和區廟美里60多歲男性,9月27日出現發燒、骨頭痠痛症狀後,分別於當日及10月1日就醫,經通報檢驗於4日確診,目前個案在家休養,接觸者無疑似症狀。  該名個案平時活動地以住家為主,惟其在新北市擴大防疫管制區前,常至鄰近國強嶺與圓通寺間之步道爬山,研判於管制前在該步道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中和區國強嶺至圓通寺周邊群聚相關個案(共計19例,含台北市1例)。  台北市本土登革熱病例則為一名文山區樟新里60多歲女性,9月29日出現發燒、腹瀉、食慾不佳情形,10月1日就醫時因NS1快篩陽性由醫院通報,於4日確診感染登革病毒第一型,個案目前住院中,接觸者無疑似症狀。

Read More

失智友善城市調查 新北排第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全國首次「失智友善城市」大調查結果出爐,前五名依序為新北市、彰化縣、台北市、宜蘭縣及屏東縣。  台灣失智症協會首度與康健雜誌合作調查,以「行動計畫及預算」、「資源布建」、「失智識能和友善宣傳」及「使用者滿意度調查」四大構面,發布全國第一份「失智友善城市大調查」。  調查顯示,新北市因資源布建、失智識能和友善宣導2個構面都拿到第1名,行動計畫及預算構面也僅次於台北市,整體來說表現最好。  六都雖然資源較多,但總排名前5名,只有雙北是直轄市,第2名彰化縣、第4名宜蘭縣、第5名屏東縣,都不是「有錢」的都市。

Read More

遺傳…家族4人都罹鼻咽癌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56歲劉姓男子因痰中帶血絲及鼻塞數週而就醫,醫師問診時發現他的父親、弟弟及伯父皆為鼻咽癌患者,檢查在左側鼻咽處有顆約2-3公分大腫瘤,切片證實為鼻咽癌,且頸部淋巴結有轉移,經化放療,腫瘤受控制,並成功戒菸,持續治療及追蹤中。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山崧表示,台灣每年約10萬人會有5~6人罹患鼻咽癌,好發年齡為50~60歲,男女比例約為3:1。  罹病原因除了長時間吸入有害氣體,如空氣中的石棉、鎳、吸菸或二手菸等因素外,多數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有密切關係,研究發現遺傳也是極大的影響因素,將近10%的病人有鼻咽癌家族聚集,若家族有人罹患鼻咽癌,其一等親罹患鼻咽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2倍。  黃山崧說,鼻咽癌好發於鼻腔與口咽間的鼻咽部,以頂部最常見,因部位隱蔽,腫瘤及症狀不易早期發現,因此若有鼻咽癌家族病史時應提高警覺。如發現痰中帶血、長時間鼻塞、頸部不明腫塊、突然耳塞感或聽力減退未改善時,應就醫檢查。

Read More

疾管署:流感疫苗延後開打不影響防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流感疫苗供貨及開打時程延後,恐會嚴重影響流感疫情?疾管署表示,目前國內流感疫情是夏季流感的延續,且近期疫情已逐漸下降,冬季流感疫情預期將較往年延後開始,疫苗延後開打應不致影響防疫。  疾管署表示,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此波夏季流感疫情已出現反轉,就診人次及校園群聚件數均呈下降趨勢,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共79,122人次,較前一週下降8.6%;上週校園流感群聚共計13起,分別為國小5起,國中及大專各3起,幼兒園及高中各1起,較前一週16起下降;以A型流感為主。近4週社區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H1N1為主,占82.7%。  疾管署強調,目前國內流感疫情是夏季流感的延續,且近期疫情已逐漸下降,估計冬季流感疫情預期將較往年更延後開始,且國內今年提供60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已全面升級為四價疫苗,包含H1N1、H3N2、B型山形株、B型維多利亞株四種型別,較三價疫苗多了B型山形株,保護力更完善。  疾管署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規劃分批接種,11月15日起為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12月8日起為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109年1月1日起為其他公費對象。  疾管署表示,提醒各類公費對象應按時儘速接種,仍可於農曆春節前後之流感高峰期前獲得足夠保護力,開打時間延後應不致於影響冬季流感防疫。另亦鼓勵未具公費接種資格之民眾,可自費接種一劑流感疫苗。

Read More

近18年來首次…逾齡捐血擬放寬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鑑於高齡化社會來臨,血液基金會擬放寬捐血規定,逾齡捐血每年只要經醫師評估1次即可,且男性放寬可捐4次,較現行多1次,最快年底試辦。若順利上路,將是近18年來首次放寬逾齡者捐血條件。  根據血液基金會統計,2014~2018年間用血量從222萬袋增加至231萬袋,短短5年增幅約超過4%;不過,捐血人年齡層卻往中高齡族群集中,主要捐血族群以41~65歲的中壯年人為主,捐血量從70萬袋增至79.9萬袋,17~30歲族群捐血量則從62.9萬袋降至53.5萬袋。  現行規定65歲以上逾齡捐血者,每捐1次血都需要醫師評估1次,但如果捐血車上剛好沒有醫師,逾齡捐血者就不能捐血,十分不便。放寬高齡捐血條件已成各國趨勢,例如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等,澳洲更沒有捐血年齡上限血上限。  因此,血液基金會擬放寬逾齡捐血條件,65歲以上逾齡捐血者,1年只要經醫師評估1次即可捐血,不用每次都要醫師評估,且男性捐血次數也放寬到4次、共1000毫升,較現行3次、750毫升多;女性由於體型較瘦小,此次捐血次數並未放寬。  該項試辦計畫預計年底前上路,將是近18年來首次放寬逾齡者捐血條件,之後每2年檢討1次,再決定是否繼續放寬。若試辦1到2年都沒有特殊或嚴重的不良反應事件,可望進一步討論放寬捐血年齡上限、捐血量或捐血次數。

Read More

水分不足 82歲翁腹痛腸中風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82歲錢伯伯突然覺得肚子劇烈疼痛,緊急送阮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他的上腸繫膜動脈栓塞,心臟外科主任林伯彥緊急以導管技術進行溶栓,患者幸運的不用另外進行腸子切除手術,住院幾天後即返家休養。  醫師說,錢伯伯平常有些微三高的問題,但近期白天悶熱,雖不至於汗水淋漓感到口渴,但老人家捨不得開冷氣,又忽略喝水,水分攝取不足,會造成血液濃稠容易凝固,相對容易產生血栓;若未在黃金6小時以內進行血管溶栓,會有腸壞死的疑慮,死亡率也大大提高。一般病人從病發到醫院,包括診斷和治療常會超過12小時,「速度」就成為活命與否的關鍵。  林伯彥說,上腸繫膜動脈阻塞就是俗稱的「腸中風」,雖然不常見,但致死率相當高,較常發生在65歲以上,尤其最常出現在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及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的患者。  林伯彥說,腸中風的症狀是腹部劇烈疼痛,唯有靠電腦斷層攝影才能看到腸子堵塞狀況。腸缺血造成腸壞死,需盡量在發病後12小時內治療,打通血流以降低腸壞死範圍,否則可能因敗血症造成死亡。因為肚子痛的原因太多了,腸壞死容易被忽略,等到發現時再開刀治療通常已來不及,死亡率高達50%。  林伯彥提醒,要預防腸中風,除控制心律不整、三高,一定要定期服藥,同時適當喝水以避免脫水。秋冬季時,人體會為了因應環境變化,血管動力改變加強作用,也會促成血栓的形成,不可不慎。有心律不整或三高的如果每次吃東西後感覺腸胃痛,就要儘速就醫檢查。

Read More

每週運動5天 維持身心健康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衛生局提醒,保持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運動習慣,可以維持身心健康。  衛生局國健科提供幫助長期維持運動習慣的4招撇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挑選自己喜愛的運動來從事,才容易愛上它,順利達到規律運動的習慣。  揪伴一起來活動:運動同伴的存在除了運動時間可以當做一種社交活動外,同儕之間的良性互動或監督,更可以促成運動習慣的養成。  善用運動的小工具來紀錄運動過程:現在科技進步,智慧型手機普遍使用後,有不少實用的應用程式可供利用協助自己訂定運動目標,協助記錄運動過程。  體會運動後所帶來的改變:運動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需要長時間的累積才能呈現,但運動仍然有一些短期可以讓運動者體會到的好處,如運動後情緒更安穩寧靜、運動後心跳緩和平順、還有運動一段時間後生理指標的改善(像血糖變好、血脂變好、心肺功能改善、耐力變好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