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附醫推雙向轉診成效佳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積極推動分級醫療雙向轉診政策,目前已與578家基層診所、地區醫院醫療院所簽署轉診合作,下轉人數提升到每月1千人次以上,達到醫學中心門診減量目標,集中急重症資源完善醫療分級制度,使醫療資源發揮更大效益。  中山附醫特別和台中市診所協會及台中市大台中診所協會合作,6日下午舉辦「醫院診所一家親─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研討會」,中山附醫家庭醫學部主任顏啟華指出,中山附醫目前已與578家基層診所、地區醫院醫療院所簽署轉診合作,下轉人數提升到每月1千人次以上,達到醫學中心門診減量目標,集中急重症資源完善醫療分級制度,建立雙向轉診模式,避免民眾小病到大醫院就診浪費醫療資源。  顏啟華表示,中山附醫落實轉診制度,建立「雙向轉診一條龍」,結合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聯盟,中山附醫醫師和診所醫師藉由平台即能幫民眾互相轉診掛號,診所醫師在經民眾同意後,也能看到原本就診資料,包含用藥、檢驗與檢查等。  顏啟華說,中山附醫以實際行動支持分級醫療,帶頭進行醫療的上下游垂直整合,不但可改善醫學中心壅塞的問題,讓醫院與診所互動合作信任,對提升民眾醫療品質是一大福音。

Read More

孩子拒上學 在家也應學習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若孩子有拒學問題,專家指出,家長應詢問孩子逃避去學校的原因,找出問題源頭,並應與學校保持溝通合作,逐步地讓孩子回歸校園。如果孩子已經有拒學的傾向,別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網或睡覺,讓孩子在家就像在學校一樣需要學習、打掃。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表示,拒學行為常是學生在校園適應遇到困難時的一項警訊,研究指出約有1至5%的兒童有「拒學行為」,男女比率相近,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尤其好發在剛進入新的班級或學校或過完寒暑假。 拒學症狀包括孩子會以各種身體不適請假或遲到;抗拒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生氣,當被強迫起床上學時,可能會口頭威脅或出現自傷行為,也可能以肢體、言語攻擊家人;性格上變得退縮,與同儕漸行漸遠,也可能沉迷上網,造成日夜顛倒、作息混亂。 饒怡君指出,拒學有惡性循環的可能性,孩子會不斷猶豫要不要去上學,想到學校就感到不舒服、緊張,但暫時不想反而覺得輕鬆、擺脫不愉快,最後決定先不去上學,如此反覆掙扎,於是持續時間愈長,         當回到學校的阻力愈大,還可能進一步造成學業成就低、家庭衝突及人際疏離等問題,甚至長期下來演變成繭居在家,影響到未來生活與獨立。 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不上學的警訊時應該與學校建立密切的溝通管道,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才能避免問題惡化。  饒怡君說,根據哈佛大學健康出版社(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提供幾個建議指出,孩子去上學而累積的作業和欠缺的人際交流經驗,會像滾雪球般逐漸累積。因此若發現孩子有拒絕上學的傾向,家長應立即關切孩子的狀況,只要拒學行為持續超過一、兩天就應趕快處理,並詢問孩子逃避去學校的原因,找出問題的源頭。  同時,家長應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饒怡君說,學校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時最重要的橋梁,與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人保持聯繫,透過學校與家長的合作往往有機會找到孩子拒學的原因,也有機會透過老師和同儕,慢慢逐步地讓孩子回歸校園。  如果孩子已經有拒學的傾向,別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網或睡覺,關掉電視和網路,讓孩子在家就像在學校一樣需要學習、打掃,不能躺在床上睡覺。 預防孩子拒絕上學更為重要,家長可於每日安排時間主動關懷孩子校園適應情形,尤其是在環境轉換時,如國小一、三、五年級分班、剛上國中、高中、大學、轉學等階段,藉由分享、交流提供情緒支持,協助孩子順利、自信地建立問題解決能力與校園適應力。

Read More

包裝飲品亂標示 110年7月起開罰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市售飲料會標榜「不甜」、「微甜」,但其實還是有添加許多糖份。食藥署將祭出新制,明訂只有符合無糖、微糖標準才可標示不甜或微甜,新制110年7月上路,違者可重罰400萬元。 董氏基金會今年2月針對市售115款豆漿、豆奶等豆製飲品進行營養成分檢視,發現多款豆漿含糖量高得嚇人,外包裝上卻標示「微甜」、「不甜」,還不用符合食藥署「包裝食品營養宣稱應遵行事項」的「微糖」、「無糖」規定,恐誤導消費者,要求食藥署強化管理。 為此,食藥署標示新制,未來包裝飲料或食品若標示微甜、與不甜,分別須符合「包裝食品營養宣稱應遵行事項」中微糖、與無糖的定義。 食藥署指出,在飲品方面,微糖飲品是指每100毫升飲料的含糖量不可超過2.5公克、微糖食品是指每100公克重的食品含糖量不可超過5公克;無糖飲品與食品則是指每100毫升、100公克含糖量不可超過0.5公克。 新制將於110年7月正式上路,自此之後生產飲品或食品,若未依規定標示,將涉嫌違反《食安法》標示不實,可依法處4萬元至400萬元罰鍰。

Read More

假性失智症 認知功能減退可逆轉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年國人愈來愈重視失智症問題,醫師指出,自覺專注力或是記憶力退化的患者,只有少數人真的落入了失智症的範疇,而其他大多數患者其實是假性失智症,失智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細胞的萎縮或壞死;而假性失智症認知功能減退情形是可被逆轉、康復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表示,假性失智症跟失智症都會有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例如記性變差、無法專心、反應遲鈍、無法完成過去可以勝任的事情。  然而,失智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細胞的萎縮或壞死,乃是不可逆的變化,而假性失智症在改善了背後的成因之後,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是可以被逆轉、康復的。  至於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假性失智症,鄭勝允指出,絕大部分的假性失智症都是憂鬱或焦慮情緒所引發的。當遇到煩心、緊張或有壓力時,大腦會需要分出一些腦力去試著克服這些情緒,自然而然無法處理需要腦筋全速運轉的事情,思考沒有以前那樣清晰,彷彿在十里霧中迷失了方向。  因此,患者往往抱怨的主要是無法像以前一樣漂亮地完成工作,但對於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這些患者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  在治療上,鄭勝允說,假性失智症患者首先要有信心,接著可尋求精神科(身心科)的協助,了解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態,透過藥物以及非藥物(心理治療、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幫助解放自己的腦力,改善專注力與記憶力,還給自己一個清晰明亮的大腦。

Read More

東部首座 花蓮慈濟整合型手術室成效佳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今年設置高階整合型手術室,8月啟用至今,已完成4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高階整合型手術室在心臟治療的應用,能讓心臟內科及外科共同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透過心導管就可完成主動脈瓣膜置換,適合用在年紀較大等不適合開刀的病人。  高階整合型手術室讓手術產生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手術室內建影像檢查系統,可以在手術中提供即時影像,達到更精準的手術治療。  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傳統上要完成主動脈瓣膜置換,必須進行開心手術,過程中還需要使用人工心肺機,因要鋸開胸骨,術後除了會留下約20公分傷口,使用人工心肺機後續也有可能引起感染的風險,現在醫界會利用微創手術,傷口只剩下約7公分,同時可縮短體外循環人工心肺機的使用時間,傷口小、恢復期快,但對於年紀較大或合併慢性疾病的來說,還是不小負擔。 花蓮慈濟醫院建置高階整合型手術室,讓心臟外科與內科共同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利用心導管的技術,將無縫線的瓣膜送入主動脈與心臟的交接處進行置換,過程中不需要人工心肺機,甚至幾乎沒有傷口,出血量非常少,恢復期也更快。

Read More

<醫師專欄>超音波導引注射 精準有效治療網球肘

 ■吳東泰  李先生是知名拉麵店的廚師,平常生意興隆忙翻天,右肘痛了幾個月,有時甚至連擰毛巾都有問題,便到處求診服用消炎止痛藥,但是藥效有限經常復發。經朋友介紹來看診,經由理學檢查診斷為罹患常見的「網球肘」,並在高解析度超音波上看到肌腱有輕微撕裂傷的現象,給予超音波導引局部增生注射,配合藥物及物理治療之後,終於有所改善。由於李先生每天工作都要無數次甩乾煮熟的拉麵,很容易復發,醫師建議他使用網球肘專用護肘保護,減少復發機會。  網球肘的正式名稱是「肱骨外上髁炎」,是由於附著於肱骨外上髁的伸腕肌群肌腱發炎或慢性受傷病變而引起疼痛。顧名思義,這些伸腕肌群附著於肱骨外上髁,往前臂延伸而最後附著於手腕,用來控制手腕「背曲」的動作。網球或羽球選手使用反手拍擊球時便會用到伸腕肌群的力量,所以俗稱網球肘。好發於經常拿鐵槌或菜刀、油漆工等,工作需要經常手腕背曲動作的人,像李先生每天需要一直靠腕力把拉麵甩乾也是造成網球肘的原因。病人由於經常需要反覆手腕背曲動作,伸腕肌群就像固定在手肘的繩子每天被過度拉扯、累積傷害,應力集中在肌腱附著骨頭處,每天累積小傷害,長期下來肌腱造成發炎或慢性病變,無法自癒,就變成大家熟悉的網球肘。  通常透過詳細的問診與理學檢查就可以診斷網球肘,絕大部分的病人X光檢查是正常的,有時可以在超音波上看到肌腱變厚腫脹、鈣化,甚至肱骨邊緣不規則或骨刺等。大部分的病人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以及物理治療就可以獲得改善,較嚴重或是工作無法休息的人,除了物理治療以外,可以考慮併用局部注射治療。過去流行局部類固醇注射,雖然效果很快,但是類固醇對局部肌腱韌帶傷害較大,而且由於網球肘是「慢性肌腱病變」,並不完全是「肌腱發炎」造成,所以局部類固醇注射越來越不受歡迎。  在強調「精準治療」的今日,會幫病人先以高解析超音波檢查確認肌腱病灶,然後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精準」的局部增生注射,是比較合理的方法。增生注射的溶液則包括「高濃度葡萄糖溶液」或「自體濃縮血小板PRP」注射等等,必要時再輔以「體外震波治療」破壞肌腱鈣化,來幫助吸收與修復。有了這麼多保守治療的武器,再配合使用網球肘專用護肘強迫肌腱著骨點休息,絕大部分的病患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作者/大東門讚診所院長吳東泰)

Read More

北醫動錯刀 誤切婦胰臟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婦人在北醫進行婦癌腫瘤手術,卻遭執刀邱姓醫師誤切部分胰臟,院方5日坦承確實發生該起疏失,邱姓醫師也被停權,不得手術;衛福部則要求,北醫應分析事發原因並檢討改善。 一名45歲婦人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子宮內膜癌腫瘤手術,該院婦產科邱姓主治醫師,卻誤切胰臟,釀醫療疏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下午發布聲明稿坦承疏失,強調事發後院方已立即向病人、家屬說明處理經過,並組成跨團隊小組積極因應,提供病人完善照護,目前病人狀況穩定,未來將全力做好後續醫療照護。  北醫表示,目前院方已暫停主治醫師手術及急診值班、收治住院病人等相關權限,同時要求該科部提出該醫師的訓練計劃,提升照護品質;至於手術過程及病情,事涉病人隱私不便多說明。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對於發生這樣的事感到遺憾,要求北醫應妥善照顧病人,說明清楚、關懷,向病人、家屬致歉並給予適當補償。  另醫事司也將要求北醫分析事發原因,了解為何有此錯誤,徹底檢討改善;為避免類似事件在其他醫院發生,也會要求醫策會(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協助醫院進行根本原因分析、預防措施,製作成教案提供他院參考。

Read More

逾十萬長者未打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中央社/台北5日電 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增加長者重病或死亡風險,疾管署全年提供滿75歲者以上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者接種公費疫苗,但今年截至9月底,接種率僅22%,還有超過10萬名長者未施打。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肺炎鏈球菌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主要包括敗血症、肺炎、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等,症狀的表現因感染部位的不同而有差異。  肺炎鏈球菌引起的疾病每月都有病例發生,以冬季至春季為疾病發生高峰期。根據疾管署統計,病例個案主要集中在未滿5歲的嬰幼兒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累積發生率以75歲以上老人最高,其次為2至4歲幼兒。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為避免長者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政府全年提供全國7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長者接種1劑公費疫苗。  台灣今年新增約13萬名75歲長者符合接種資格,但羅一鈞說,截至9月底,接種人數約2萬8000人,接種率僅約22%,還有約10萬2000名長者未接種。  羅一鈞表示,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請民國33年(含)以前出生且於滿65歲後未曾接種過的長者,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也可洽各縣市預防接種單位詢問,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Read More

非生理期 勿將棉條當護墊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生棉條是女性衛生用品之一,衛福部食藥署提醒,若在非月經期間將衛生棉條當作護墊使用,衛生棉條將吸收水分,致陰道壁變得乾燥,易增加陰道壁摩擦、破皮風險,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傷口細菌感染。  食藥署表示,衛生棉條是醫療器材的一種,主要是使用棉、人造纖維或這兩種材質混合製成。女性陰道壁有液體滋潤作為保護,若在非月經期間將衛生棉條置入當作護墊使用,衛生棉條將吸收水分,致陰道壁變得乾燥,增加陰道壁摩擦、破皮的風險,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傷口細菌感染。因此衛生棉條的使用時間應為月經期間,切勿於非經期中使用衛生棉條。  此外,衛生棉條常見的錯誤使用習慣還包括更換前未徹底清潔雙手、衛生棉條超過8小時未更換、使用衛生棉條游泳或泡湯後未立即更換、使用吸力過強的衛生棉條導致陰道周邊組織破皮損傷,或是將衛生棉條放置於浴室等潮濕處導致發霉等。  食藥署提醒,當陰道感染或發炎時,不建議繼續使用衛生棉條,以免感染。使用衛生棉條期間;若出現高燒攝氏38.9度以上、併發嘔吐和腹瀉、身體紅疹、血壓降低等情形時,也應立即取出衛生棉條,儘速就醫。

Read More

9成胃癌患者曾染幽門桿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研究,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較無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5.6倍,接受除菌治療可降低50%罹患胃癌風險。國健署提醒民眾,避免不潔的食物與飲水、飯前便後要洗手、戒菸等,都是預防感染的方式;另,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  根據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福部死因統計,胃癌位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第8位及死因第7位,每年新發生個案有37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  國健署表示,胃癌成因複雜,在胃癌的危險因子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重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此外,飲食過鹹、醃漬食物、飲食衛生、抽菸、過度飲酒,以及遺傳、慢性胃部疾病等,都亦是胃癌危險因子。  國健署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其主要是經糞、口傳染,民眾常會因不小心吃下遭幽門螺旋桿菌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  多數人感染後並無症狀,部分則是會因病症關係而有不同的症狀,常見病症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炎,而胃癌更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最嚴重的併發症。  研究也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較無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5.6倍;然而,根據台灣大學醫療團隊研究顯示,接受除菌治療可降低50%罹患胃癌的風險。  國健署呼籲,遠離胃癌可從健康飲食做起,建議民眾避免不潔的食物與飲水、飯前便後要洗手,少吃煙燻、醃漬食物,少食用過辣或過刺激的食物,戒菸、酒、檳榔,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若有腸胃不適症狀,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醫,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 9成胃癌患者曾感 染幽門螺旋桿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