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服17種慢性藥 暈眩就醫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藥劑部藥師在15個月中評估741人次雲端嚴重多重用藥,經整合並傳送電子訊息給醫師,出院時平均用藥品項從12.5種降低至7種。評估1059人次雲端開立不適當用藥,經藥劑部介入後減少7成醫師開立不適當用藥。  奇美醫高齡急診整合團隊近年積極提供長者友善的整合式健康照護,藥劑部2018年開始與急診醫學部合作,針對到急診的長者利用雲端藥歷進行用藥整合,減少病人嚴重多重用藥及不適當用藥。用藥建議同時傳至住院及門診,讓病人可以接受連續性的照護。  例如一名72歲錢姓老翁因在多家醫院看診而服用多種藥物,致身體不適、暈眩無力,奇美醫急診藥劑部藥師發現所吃的慢性病藥多達17種,經整合用藥,錢翁現只須服用8種藥物。  奇美醫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表示,奇美醫藥劑部藥師從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進行雲端嚴重多重用藥及開立不適當用藥評估,成果發表於2019年7月美國老年醫學會國際SCI期刊。  奇美醫藥劑部藥師劉盈伶提醒民眾需養成諮詢醫師或藥師相關用藥資訊的習慣,切勿自行停藥、換藥。甚至可以求助由各科專業人員組成的高齡醫學整合門診,針對高齡的診斷及治療做全面性評估,避免因跨科或跨院看診,而發生重複用藥及藥品交互作用的危險。

Read More

嬰頸畸胎瘤 無法進食呼吸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個月大的陳姓女嬰右側頸部長了腫瘤,且生長快速達4.5公分,導致外觀隆起、壓迫食道與氣管而無法順利進食與呼吸,差點沒了性命。確診為頸畸胎瘤,經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切片確認為惡性腫瘤。手術復元狀況佳,女嬰隔天就拔管進食。  童綜合醫院達文西中心暨耳鼻喉部主任蔡青劭指出,頸畸胎瘤多發生在嬰幼兒身上,成人案例極少見,但仍有發生的可能。26歲劉姓男子左側頸部從小就異常隆起,某次感冒使得腫塊凸起更嚴重,還壓迫神經導致手部抬高困難,檢查確診為8公分的頸畸胎瘤,使用低溫電漿刀將腫瘤移除,周邊組織未受到傷害,切片檢查確認為惡性腫瘤,恢復良好。 但後續進行腫瘤標記檢測時,發現數值仍偏高,擔心是否轉移復發,進行正子造影檢查,發現劉男患有隱睪症,且頸畸胎瘤的原發部位竟是睪丸癌,切除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定期追蹤。  蔡青劭表示,畸胎瘤源自胚胎時期的生殖細胞,於母胎時期就形成腫瘤,能從腫瘤中找到不規則狀的毛髮、骨骼或肌肉細胞。約95~98%的畸胎瘤為良性,存在於卵巢或是睪丸中,僅有少數2~5%的畸胎瘤生長於頸部,且多為惡性腫瘤。由於頸畸胎瘤少見、且與淋巴管瘤難以區分,因此需透過核磁共振或測量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指數、胎兒蛋白指數進一步確診,因頸部佈滿神經、血管與重要器官,若確診應盡早治療。  畸胎瘤通常在母胎時期就已形成,若原發部位為卵巢或睪丸則有9成以上機率為良性,若不幸形成於頸部,腫瘤往往生長快速,蔡青劭呼籲,切勿拖延治療,避免危害周邊器官與神經。

Read More

境外就醫費用核退 年減億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1日公布境外醫療費用核退金額統計指出,107年核退金額節省1億元,今年1-7月境外就醫核退案件的金額及件數,以大陸、日本及泰國分居前3名;若以傷病來看,腦出血、肺炎及傷害居核退金額前3大。  健保署表示,根據最新統計顯示,在台灣地區境外因不可預期的緊急傷病就醫核退案件,107年較106年少2萬多件,年省1億元。  經分析,106年核退件數約13萬2千件,107年則降至10萬5千件,核退金額由1年3.6億元降至2.6億元,108年1月至7月核退件數約4.8萬件、核退金額1.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9萬件及0.5億元,持續有效控制。  境外案件及核退金額明顯下降,健保署說,可能是將境外整批寄件、異常院所及保險對象列入加強審查的對象、建置系統自動勾稽保險對象入出境資料、境外自墊醫療費用核退上限金額由醫學中心平均費用改以醫院及診所之平均費用計算,並加強宣導於境外發生不可預期之緊急傷病始能核退自墊醫療費用等有關。  另外,統計顯示,108年1-7月境外就醫核退案件之核退金額及件數,前3名地區分別為大陸地區(占61%、65%)、日本(占8%、7%)及泰國(皆占5%)。  若以傷病來看,核退金額最高的是腦出血(占10%)、其次為肺炎(占6.47%)及傷害(占6.46%);核退件數最高前3名,則分別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16%)、腎衰竭(占9%)及急性支氣管炎(占7%)。  核退金額採審查後,核實支付,以前一季支付國內特約醫院及診所之平均費用為上限,健保署建議民眾於出國同時加買海外疾病醫療險等以補不足。  對於提供虛偽證明者,健保署強調,除將追回核退費用外,並會依全民健保法規定,處以申請核退費用2倍至20倍的罰鍰,其涉及刑責者,移送司法機關辦理。

Read More

不老健康操 看電視也可運動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政府力推老中青都適用的「活力不老健康操」,一日在縣府前廣場舉辦記者會,MV正式與鄉親見面,鼓勵全民健康動起來,陪伴長輩一起健康,並由縣長翁章梁等人敲鑼,宣示「活力不老健康操」上線。  翁章梁表示,「活力不老健康操」歌詞不僅融入嘉義在地特色,輕快音樂搭配上簡單易學的健康操,連老人大都可以輕鬆學習。希望透過一整套的設計,以及一些健康小知識,都能讓鄉親在家裡客廳就可以運動。  嘉義縣衛生局長祝年豐說明,老化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會對身心靈造成各種不同影響。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肌肉量每10年以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進而影響日常活動力,甚至增加跌倒、失能風險;充足的營養及規律運動是預防肌肉流失、衰弱的重要關鍵。  祝年豐指出,規律的運動可以讓長者有效的增加肌力,改善體能和活動力,加上營養補充最具效。

Read More

精緻糖吃多 瘦子也會有脂肪肝 醫:果糖易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發生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26歲女子為了保持苗條身材,一直以來不吃正餐,餓了就吃餅乾、糖果、蛋糕,以為量少就可不變胖,但看似纖細的她,肚子、腰側的肥肉始終擺脫不了。檢查才發現竟然有中度脂肪肝。醫師指出,精緻糖攝取過多,不論胖瘦,都可能引發脂肪肝。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近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膳食中常含有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果糖,易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率。  果糖充斥在生活中,手搖飲料、餅乾糕點、含糖飲料、果汁等,店家使用蔗糖、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成分都含果糖,皆屬於精緻糖類。  沈彥君指出,人體透過肝臟代謝果糖,代謝過程中產生普林,才代謝為尿酸,攝取過多精緻糖,會讓身體尿酸過高。研究證實,尿酸高容易促進炎症、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攝取大量果糖會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提高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緩慢進展的疾病,肝臟細胞因過多脂肪堆積,導致肝臟發炎、肝細胞纖維化,最後導致肝硬化。目前沒有最佳的治療方式,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或是血壓血糖高等,患者若不調整飲食或生活作息,恐會引發致病風險。  根據世衛WHO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即200大卡),換算糖量即不可超過50公克。沈彥君建議,為維持健康均衡飲食,盡量選擇天然無加工食物,良好生活習慣,每週運動150~300分鐘,並定期健康檢查。

Read More

公費肺鏈球菌疫苗全年接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長者如感染肺炎鏈球菌,常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疾管署表示,已採購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可全年提供75歲以上長者接種,惟截至9月底,接種率僅約22%,尚有約10.2萬名長者未接種。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肺炎鏈球菌為人類常見之感染細菌,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好發於嬰幼兒及老年人,其症狀因感染部位不同而異,可能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多種侵襲性疾病。  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為避免長者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我國自97年起推動75歲以上長者接種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政策,並獲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持續捐贈疫苗,搭配公費流感疫苗採「左流右肺」模式同時接種。 因應高齡化社會,自107年起,由疾管署接手統籌採購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全年提供全國7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之長者接種1劑持續守護長者健康。  流感季節將屆,儘管公費流感疫苗將延後接種,但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全年都可接種,羅一鈞表示,我國今年新增約13萬名75歲長者,惟截至9月底接種人數約2萬8千人,接種率僅約22%,尚有約10.2萬名長者未接種。提醒民國33年(含)以前出生且於滿65歲後未曾接種過的長者,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

Read More

年輕時搬運負重 退休婦走路漏尿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6歲女性年輕時從事勞力搬運工作,退休後發現自己有漏尿情形,不僅感冒咳嗽打噴嚏時會漏尿,甚至連走路都會有尿液漏出來,三不五時要確認護墊是否已經全濕需要更換。就醫檢查後,才知道為「應力性尿失禁」上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醫師程威銘表示,應力性尿失禁主要是因為年老退化、多次懷孕生產、肥胖,或是經年從事搬運負重工作,導致尿道周邊支持的組織鬆弛,當咳嗽打噴嚏等腹內壓力增加時,就可能導致膀胱內的尿液滲漏出來,產生尿失禁的現象。 他指出,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據統計,國內每4個50~65歲的女性就有1個人有應力性尿失禁的症狀,但當中不到3成會尋求醫療協助。 在治療上,程威銘說,可概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包括凱格爾運動、磁波儀治療等,好處是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但需要持之以恆才能見效;手術治療則以尿道中段吊帶手術為主,好處是手術後立即見效,壞處則是可能會有像是感染、網膜外露、疼痛,或是周邊器官損害併發症的產生。 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的協助,可讓病患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程威銘指出,上述女性個案接受了陣子的保守治療覺得有效果但不夠好,猶豫著到底該不該接受手術治療。泌尿中心醫師利用剛完成的應力性尿失禁是否應接受手術治療的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配合衛教影片,協助患者進一步了解這2種治療的差異,釐清治療相關疑慮。 程威銘說,在醫病共享決策工具與親友的支持協助下,該名女性決定接受尿道中段吊帶手術治療,手術進行得相當順利,主要的傷口位在陰道內,術後並不覺得特別疼痛,移除導尿管之後排尿順暢,住院3天左右後便順利出院,且術後1個月回診傷口癒合良好。

Read More

乳癌不可怕 定期健檢提高治癒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82歲女性,有次健檢接受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檢查,發現右胸下緣出現腫瘤,經切片後病理報告顯示為罹患乳癌初期,經安排至其他醫院進行乳房局部切除手術,經確認無轉移,手術隔天便能出院。醫師提醒,乳癌定期健康檢查提高治癒機會,呼籲年齡過了35歲的女性就該提高預防乳癌意識,定期接受檢查。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20~30歲每月自我乳房觸診檢查,可開始安排乳房影像檢查;30~40歲:每年或每2年定期乳房影像檢查;40~45歲(且二等親內乳癌病史)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45歲以上:不論是否有家族病史,每年都需做1次乳房影像檢查。  許多銀髮族會因對疾病不瞭解、擔心病痛折磨、害怕手術不順利、或認為生命時間所剩不多等因素,而拒絕健康檢查及後續治療。但沈彥君強調,現今醫療水準不斷進步,就算是高齡罹患乳癌,有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及早發現異狀,還是可以治癒的。

Read More

秋季養生首重養陰潤燥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中秋節已過,台灣的氣候逐漸由「潮濕悶熱」轉變為「乾燥涼爽」,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任賴郁凱說,這個時節,養生的重點從夏季的「清熱解暑」,轉變為秋季的「養陰潤燥」,可多攝取含膠質和水分的食物,並要節制冰品的攝取。   賴郁凱表示,秋天要重視養陰潤燥,如果沒有充分滋潤身體,隨著空氣逐漸乾燥,皮膚癢、眼睛結膜癢、鼻腔搔癢、咽喉及氣管乾癢就隨之而到。  他說,「養陰潤燥」可以從攝取富含膠質及水份的食物著手,例如仙草、愛玉、白木耳、秋葵、山藥、洋菜等,這些都是秋季最佳的養生食材。  仙草,是台灣常見的唇形科植物,部分地區又稱為「田草」,含有豐富的植物膠及多醣體,可以協助人體適應躁熱的氣候,因為功效神奇,故被稱為「仙草」。台灣地區栽植的仙草,最知名的產地是在新竹關西,正好在每年的中秋節過後開始採收。市面上常見的產品有仙草茶、仙草凍及燒仙草,可隨個人喜好選用。  愛玉,是桑科榕屬植物薜荔的果實浸出的黏液所製造,最早的記載是日本人在嘉義地區發現,雌果具有豐富之果膠,可採製加工成為愛玉凍。將愛玉凍加入適量檸檬汁及蜂蜜,就是止渴潤燥的清涼飲料。  白木耳,又稱銀耳,是一種食用菌類,屬於銀耳科銀耳屬,具有潤肺、止咳、預防便秘等功效。有一說法是「有錢人吃燕窩,沒錢人吃白木耳」,一樣可以在秋季養顏美容。  秋葵,屬於錦葵科植物,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維他命A和B群、鈣、磷、鐵等。其功能可幫助消化、促進胃腸蠕動,適量攝取可以滋潤胃腸道,避免脹氣或是便秘,所以又被稱作為「胃豆」。  山藥,是薯蕷科薯蕷屬的植物,薯蕷的塊莖稱為山藥,原產地位於淮河附近因而得名淮山。山藥易栽培,因此產地多元,台灣常見的山藥有三種,一種是中國輸入的乾燥中藥材,一般稱為「淮山」;另一種是台灣國產的山藥,依外皮顏色被稱為「紅薯」或是「白薯」;最後則是日本山藥。這三種山藥都具有滋潤身體、幫助消化、平衡血糖的功效。  洋菜,是由紅褐藻提煉而來,這種海藻提煉的膠質,一般稱作菜燕或是瓊脂,可以加工製成布丁、果凍、羊羹、豆花等。洋菜本身不含熱量,只要加工時不要過多調味,均可以提供飽足感,進而減少熱量攝取,當一心想要控制體重,又想「養陰潤燥」時,是最佳的選擇。  賴郁凱叮嚀,入秋後的氣溫將緩緩下降,冰品的攝取需要逐漸地限制,如果持續恣意享用冰品,當寒冬來時,身體對氣溫的適應能力就會降低,屆時,打噴嚏、流鼻水、腹瀉、生理痛或是手足冰冷,可能會成為生活中的困擾。

Read More

鹽多必失 天然食物尚介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鹽多必失,尤其飲食中吃下過多的鈉鹽,是造成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壓又是導致國人腦中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專家建議,可多利用烹調技巧降低鹽及味精的用量,清淡的口味不妨從家裡開始養成。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7年的十大死因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第八名,而其中心臟疾並腎臟疾病等也與鈉攝取有關係。 三軍總醫院營養師王韻婷表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鈉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000毫克(5克鹽),美國農業部(USDA)建議攝取量為2300毫克(5.75克鹽),台灣衛生福利部的建議量則為2400毫克(6克鹽)。 不過,從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鈉攝取量都超標,特別是年輕世代都比過去吃的鹹!國內19-30歲男、女性民眾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4599毫克及4096毫克,達國人鈉攝取上限的1.9倍及1.7倍。 王韻婷表示,病從口入,健康也要從飲食控制做起,尤其在飲食中減鹽,天然食物一定是首選,反而香腸、火腿、臘肉等,或是醬菜、酸菜,相較於新鮮肉品或新鮮蔬果,都是鹽含量較高的食材。 清淡的口味建議從家裡開始養成,王韻婷建議,運用烤、蒸、燉等烹調技巧,可降低鹽(鈉)的用量,也可保持食物的天然鮮味,例如使用醋或蘋果、鳳 梨、蕃茄等天然水果來增加料理的酸味。或使用味道強烈的天然食材, 如香菜、海帶、洋蔥、或是香草 等,來帶出食物的原味。或可使用人參、當歸、枸杞等中藥 材及胡椒、八角等香辛料,來取代鹽(鈉)的添加。也可利用天然佐料增添料理的風味使用酒、蒜、薑、胡椒、八角、花椒及香草片等天然佐料,來變換食物風味,既美味又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