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喝杯溫開水 攝取辛香料紅黑食物暖身

 中央社/台北2日電  天氣明顯轉冷,醫師提醒,年長者、有心血管病史者,起床後先喝溫開水、運動務必先暖身。中醫師則提醒,吃飯配些辛香料、紅色和黑色的食物,都可助暖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林志學表示,低溫與早晚溫差大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  林志學說,老年人的體溫調節能力相對較差,應多注意保暖;天冷時容易突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有相關病史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病人,務必記得按時服藥,且要定時量測生理數據。  林志學也表示,早上起床後可先喝一杯溫開水,幫助血液循環;如果有運動習慣,一定要做好暖身運動,且衣著要保暖。  開業中醫師吳明珠則說,天冷的時候,除了保暖、多加衣物,圍巾、帽子、口罩都要準備。在飲食方面不要再吃冰品、少吃生冷食物,且食物可搭配辛香料,如蔥、薑、蒜、辣椒等,促進血液循環。  吳明珠說,冬天格外要注意心血管問題,以中醫來說,紅色可護心,可適當吃牛肉、番茄、紅莧菜、紅鳳菜、帶皮蘋果、枸杞等;紫洋蔥、芹菜、黑木耳有助穩定血壓、降膽固醇。  此外,吳明珠也表示,天氣冷時著重補腎,黑色的食材可以幫忙,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溫暖身體。  吳明珠表示,老年人和幼童在天冷時可能容易有氣管問題,可靠食材補肺氣,如西洋參、黃耆、白朮、防風等,煮成茶湯喝;或選擇市面上常見的四神湯,也是很好的食補。  天冷時,流感病毒也蠢蠢欲動。林志學說,今年因公費流感疫苗分批接種,年長者的公費疫苗12月8日才開打,建議開放後即時接種,若不想等,也可先自費接種,且常伴隨流感而來的肺炎,也有疫苗可防範。

Read More

失智患者調適力弱 應注意保暖 預防走失

 中央社/台北2日電  今天有冷氣團報到,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失智症者對環境改變的調適能力較弱,應特別注意保暖,且要預防走失,失智者外出時應安排2人以上陪同,另準備愛心手環等預防工具。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上午表示,失智症者因認知功能障礙,對環境改變的調適比一般人弱,有時也失去判斷溫度冷熱的能力。隨冷氣團來到,需要請照顧的家人特別注意,準備好保暖衣物,不要讓失智者暴露於寒冷中,以免發生危險。  有些失智長者容易遊走,也可能會走失,湯麗玉說,長者一旦在天冷時走失,增加失溫風險。帶失智長輩外出時,應安排2名以上家人陪伴,相互支援以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並準備愛的手鍊、愛心布標、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湯麗玉也呼籲,養成長者配戴手機或定位手錶的習慣,並開啟手機分享即時位置的功能,以利走失協尋之用。出門在外若需要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

Read More

絲裂黴素C缺貨 食藥署:已核准進口

 中央社/台北1日電  常用於減少青光眼患者手術結疤的用藥絲裂黴素C缺貨,有醫師認為,將影響手術成功率,對病人不公平。食藥署今天回應,已核准廠商專案進口。  媒體報導,青光眼手術中最常使用到的絲裂黴素C(Mitomycin-C),能提升手術成功率。但從10月起大缺貨,11月原廠宣布該藥品質堪慮全面回收,直到2021年才能恢復供貨。  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科主任呂大文下午受訪時表示,絲裂黴素C主要是配合青光眼最常見的「小樑切除術」使用,可幫助傷口減少結疤、抗纖維化,提升手術成功率。但現在此藥缺貨後,只能用另一款藥5-FU替代,但抗纖維化效果較差,也使得手術成功率下降。  呂大文說,原本臨床有更好的用藥選擇,但現在因為缺藥,只能用效果比較差的藥替代;尤其需要青光眼手術者可能都因為眼壓過高,必須即時手術,只能跟病人說明現況,沒有好藥可用對病人並不公平。  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受訪時表示,該藥品是因原料問題加上市場需求增加,導致市場缺貨。但評估過後,已有藥商申請專案進口,且11月20日已核准一家藥廠的進口案,缺貨問題應可獲緩解,也希望醫界若有缺藥狀況,應儘速反應。  絲裂黴素C適應症為緩解胃癌、膀胱癌、肺癌、肉瘤癌、白血病症狀,在醫界發現有助青光眼手術執行後,也成為常見的適應症外使用。

Read More

中醫治療咽部神經官能症

 陳俊銘  咽部神經官能症,亦稱癔性咽喉異感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多種咽喉異常感覺或幻覺。患者女性多於男性。其原因與精神因素有關,如癔病、疑病症、恐癌症、神經衰弱、焦慮、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外傷後精神創傷等。其症狀複雜多樣,患者咽部可感到似有異物、蟻行、灼熱、緊束、悶塞、狹窄等感覺,有的病人感到咽部有樹葉、髮絲、線頭、腫物及痰粘著感,也有的感到頸部緊壓感而不敢扣領扣。以上感覺在病人做空咽動作時明顯,而進食時則減輕或消失,一般無疼痛或僅有輕度咽痛。症狀常隨病人情緒起伏波動,異常感覺也可隨時改變。診斷本病應詳細檢查,如食道鋇透、胸透、間接喉鏡等,以排除器質性病變。  分為器質性病因和非器質性病因兩種:  1.器質性病因:莖突過長、頸椎病、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咽肌食管肌痙攣、反流性食管炎、食道裂孔疝及胃病、咽喉及扁桃體病變、慢性鼻竇炎、環杓關節炎、咽、喉、食管、賁門部癌腫早期等等。  2.非器質性病因:年齡30~40歲發病率較高,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常見有咽喉神經官能症、癔病、疑病性神經症、精神分裂症等。  咽中異物感在中醫稱梅核氣,多因情志所傷,肝氣鬱結,或健脾失健運,以致氣滯痰凝所致。本病為咽喉中有異常的感覺,如梅核塞於咽喉,咯之不出,嚥之不下,與七情鬱結、氣機不利有關,梅核氣之病名見於《南洋活人書》:“梅核氣……塞咽喉,如梅核絮樣,咯不出,嚥不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所載述「咽中如有炙臠」;當屬此病。《赤水玄珠.咽喉門》:「梅咳氣者,喉中介介如梗狀。」《古今醫鑒.梅核氣》:「梅核氣者,窒礙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狀者是也。始因喜怒太過,積熱蘊隆,乃成厲痰郁結,致斯疾耳。」因情志鬱結,痰氣凝滯所致。治宜理氣解郁化痰,用半夏厚朴湯、加味四七湯、噙化丸等方。本證見於慢性咽喉炎、神經官能症等疾患。  主要由情志所傷,肝失調達,肝氣鬱結,循經上逆,結於咽喉;肝病乘牌,脾運失司,津液停滯,積聚成痰,痰氣互結,組於咽喉而成本病。臨床治療常以半夏厚朴湯疏肝解鬱,行氣導滯,散結成痰。若情志抑鬱,胸脇脹滿,鬱結明顯,酌加越鞠丸,肝氣橫逆犯脾,兼見肝鬱脾虛者,應於疏肝理脾,可用逍遙散。配合針灸治療效果更佳,頭皮針可取額中帶,百會透太陽;耳針取咽、喉、聲帶等相關穴位,眼針取肝,上焦;體針取風池,天突,少商等。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輕忽感冒併發症 恐器官發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冬天腳步來臨,流感、諾羅病毒、腺病毒、腸胃型病毒、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等許多潛伏的病毒也都蠢蠢欲動,當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時,別以為只是感冒而已,醫師提醒,若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小心引爆器官發炎。  耳鼻喉科醫師柯仁弘指出,近來門診有8成以上來看病的都是病毒感染。像藝人林俊傑前陣子忙著在大陸巡演,過度勞累下,出現高燒症狀,剛開始也以為只是感冒,結果竟是感染腸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其實腸病毒容易發生變異,成年人即便曾經感染過腸病毒,遇到不同型的腸病毒還是有感染可能。柯仁弘表示,不同於感冒初期會有流鼻涕或咳嗽的症狀,感染腸病毒時會有發燒、喉嚨痛的情形,尤其在喉嚨的軟顎上顎處會布滿水泡潰瘍,也就是皰疹性咽峽炎,因為腸病毒有併發重症的可能,甚至會攻擊中樞神經,危害到性命。  冬季也是流感高峰期,相較一般感冒,流感容易出現頭痛發熱、倦怠、肌肉痠痛等症狀,痊癒所須時間比一般感冒長。有些人得到流感後,因為免疫力下降,可能會造成續發性的感染,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肺炎鏈球菌引發的肺炎。  肺炎鏈球菌平常潛伏在人類鼻腔中,呈現無症狀的帶菌狀態。一旦病患受到病毒感染,導致肺黏膜受損,細菌就有可能大量繁殖,引發肺炎。相關研究指出,當流感併發肺炎時,死亡風險為沒有併發肺炎者的6倍。  敏盛綜合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提醒,65歲以上長者、未滿5歲嬰幼兒、腎衰竭、孕婦、過度肥胖及患有慢性代謝性疾病者,因為免疫力較弱,容易感染流感重症,建議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得到肺炎的死亡率會再下降26%,防禦效果會比單打流感疫苗佳。

Read More

減敏療法 有助改善蕁麻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過敏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其中麻疹是較難治癒、治療時間漫長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皮膚科醫師表示,減敏療法可有效大幅改善病況,但仍需注意日常保養與預防。  皮膚科醫師陳鏡尹表示,誘發蕁麻疹的過敏源百百種,從食物、空汙、溫度、化學品、壓力情緒、生活習慣等,都有可能會導致發作,以往治療方式都是給予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但絕大部分患者深受藥物副作用所苦,近來透過ASST減敏療法,能大幅改善病況。  減敏療法可以幫助皮膚狀況穩定,減少藥物使用、縮短病程,係抽取患者血液經由萃取技術,取得過敏原血清及血液再打回體內,讓自體免疫系統熟悉抗原以降低免疫反應,療程2週施打1次,連續6次可獲改善,另可搭配「照光療法」輔助,能有助於皮膚狀況穩定,減少藥物使用,縮短病程。

Read More

氣溫多變 運動注意身體警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秋冬氣溫多變,醫師提醒,在此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低溫運動要注意身體警兆,如果出現喘不過氣、胸口悶、肌肉刺痛、關節卡卡,就要適當地休息緩解,避免造成無法挽救,甚至猝死悲劇。  藝人高以翔在大陸參加實境節目「追我吧」,在低溫中奔跑,結果體力不支昏倒,送醫不治,被證實為心因性猝死,消息傳來令人不勝唏噓。  秋冬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不論是爬山或路跑,對心肺耐力都是雙重考驗,新光心臟內科陳冠任醫師表示,心臟由三條大血管供應心臟氧氣跟養分,如果其中有任何一條血管阻塞,增生的斑塊破掉,擋住血流就會造成心肌梗塞,這也是老人家常見的猝死原因。  陳冠任提醒,進入秋冬時節,氣溫下降,血管收縮,再加上運動時需要的血流量會比一般更旺盛,因此更容易產生供血不足的情況,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因此,運動後如果出現喘不過氣、胸口悶、肌肉刺痛、關節卡卡,就要適當地休息緩解。  自我檢測心肺狀況,敏盛綜合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建議,可以採用「上下樓梯」的方式,找一個約100公尺長的階梯,每次以30分鐘為主來回上下樓梯,透過上樓梯可訓練大腿爬坡的力量及心肺功能,但膝蓋受傷的人要特別小心,可改成側面下樓梯,以免發生意外。  如要訓練肌力,江坤俊建議,可以採「變速走路」進行訓練,利用快、慢速的間歇式交替行走,有些許吃力感覺即可,這樣持續4-6個月,每週3-4次, 一旦肌力提升,肌肉所需能量增加,氧氣的需求量也會相對增加,對提升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幫助。

Read More

精油泡澡 婦乾癬復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位罹患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的中年婦女經藥物治療後控制良好,但後來停止治療,自行在洗澡機中加精油使用3個月,結果不但病情復發,且更為嚴重。醫師提醒,要以精油泡澡治皮膚病,當心病情惡化。  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邱足滿指出,市售許多添加精油的洗髮精、沐浴乳、精油香膏、精油沐浴鹽、精油純露、精油保養品(精華液、乳液、面霜)等,精油只是附屬成分之一,要判斷品質時,應檢視其原始配方,而不是被行銷字眼迷惑。  特別是敏感皮膚或皮膚生病、發炎時,使用的化粧保養品配方要越簡單越好,宜選用無香料、色素、精油等產品,尤其是嬰幼兒、孕婦、癲癇患者等特別族群,更應避免使用。  邱足滿指出,萃取植物精油做為焚香、香水、調味料、化粧品原料由來已久,早在數千年前,埃及人用雪松、沒藥及乳香等精油替木乃伊防腐。植物的根部、樹皮、木材、莖、葉、花、種子、果實及樹脂等部位,經以冷壓、蒸餾、浸泡、溶解及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方式,獲取到成分複雜的有機化合物—精油,可用於驅逐害蟲、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及芳香療法,有助於舒緩情緒、提神及紓壓等。  理論上,每一批精油要做高效能液相層析法(HPLC)、確認每一種精油的獨特成分,得到專屬的身分證,目前在澳洲和歐洲有此類專業認證,台灣則無,消費者也難辨其優劣。且精油的特定功效需要依據特定配方、濃度、使用條件(使用者的狀態)、使用方法(按摩、吸入、沐浴、按敷)及稀釋方法(基底油稀釋)等細節而定,我國還沒有相關人員的認證辦法,民眾應小心使用。  邱滿足舉例指出,如:茶樹精油具有抗菌功能,但必須特定濃度才對特定菌種有效,至於添加茶樹精油在化粧品中,是否仍具有實驗室中展現的抗菌力,則和濃度有關!當皮膚出現細菌、真菌感染跡象,應立刻就醫。  邱足滿指出,使用精油時請先觀察皮膚、身體反應,一旦發生紅、癢、腫、痛,就是皮膚在抗議,可別以為排毒反應。

Read More

<醫師專欄>台美肩關節疾患同、異處

 ■吳重達  晨會時論及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否該做人工關節置換。剛自美國進修運動傷害回來的醫師說美國這種病人很多,反而台灣的患者相對少很多。  為什麼?大慨是美國人肩膀的使用與頻率比台灣人多太多吧,年輕醫師如此回應。為何如此說?年輕醫師想了一下說,美國人的運動型態與台灣人大不同。如何不同?醫師再追問。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這種暴力型運動盛行,籃球也是衝撞、拉扯的暴力走勢…,肩關節傷害比率很高。 自然,多年後傷害導致的創傷性加退化性關節炎就出現了。  不枉醫院花大經費送他出國。除了在自身的醫療學問、技術得到精進,也觀察到非醫療但卻與醫療息息相關的現象;進而自我思辨,將之內化成自家理念。這比一票人出國,回來後就是外國月亮比較圓;硬移植其實並不符合台灣實際狀況的政策或技術好多了。  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男孩子大多玩美式足球或希臘、羅馬式角力。美國人告訴醫師,不玩的人會被視為娘娘腔。長大些後,健身成為必需。美國人真的喜歡秀他們健美的身體線條與塑造出來的肌肉。上述的運動造成很多形形色色的肩關節傷害。  表層肌肉傷害包括:拉傷、斷裂。 深層肌肉傷害包括:旋轉肌拉傷、撞擊症候群、肌腱斷裂…等。關節傷害包括:脫臼、關節唇破裂、二頭肌長腱病變…等。而其後遺症、併發症,如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年輕化;出現年輕中年病患,甚至四十不到就被疾患所苦。  台灣與美國人的生活、運動型態不同,肩關節疾患就會不一樣。當然,還有其他眾多影響因子,大家可以討論、爭辯。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灣瘋健身,門診的肩關節傷害增加中。下一代的骨科醫師應該要準備好,面對、處理這些問題。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運動傷害科主任)

Read More

日藥廠臨床試驗 1人意外死亡

 中央社/東京30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製藥大廠衛采公司今年進行新抗癲癇藥物臨床試驗時,發生一名受試健康男性死亡意外,日本厚生勞動省已整理完成調查報告,直言「無法否定服藥與死亡的因果關係」。  日本放送協會(NHK)、日本產經新聞報導,衛采公司(Eisai)為了研發新的抗癲癇藥物,在東京都一間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一名受試的20多歲健康男性,今年6月服用藥物出院後隔天,就從高處跳下死亡。  健康受試者在這種臨床試驗中死亡的案例極為罕見,讓厚生勞動省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死者在出院當天曾跟醫生說,自己在住院期間有幻聽等症狀。  厚生勞動省基於死者生前並無精神科受診病歷,且類似其他抗癲癇藥物有些確有產生自殺傾向的風險,認為「無法否定服藥與死亡的因果關係」。  厚生勞動省也指出這項臨床試驗的問題點,包括在無法接受精神科醫師診斷的醫院進行(精神科醫師應參與),及雖有口頭告知受試男性會有自殺傾向風險,但未以書面詳細告知等,因此近日將書面要求衛采公司及醫療機構改善,要求妥適進行臨床試驗。  衛采公司已停止相關臨床試驗,並表示誠心接受調查結果,會拿出確保受試者安全的對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