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不代表不會罹腸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有些民眾認為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然而,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大腸癌的發生並非由單一原因所造成,烹調方式及自身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因而吃素可預防罹患大腸癌的說法並無實證。  媒體曾報導有民眾長年茹素仍罹患大腸癌,部分民眾疑惑自己吃素這麼多年並且食用自家有機的蔬果,為何還會得到大腸癌。  國健署表示,大腸癌的發生並非由單一原因所造成,大腸癌的致癌因子包含遺傳基因、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抽菸、飲酒及肥胖等。  國健署指出,不少人以為吃素就能預防大腸癌,卻忽略其烹調方式及自身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而且吃素可以預防罹患大腸癌的說法也並無實證。  想要遠離大腸癌,重要的關鍵是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國健署建議民眾可掌握幾個原則,像多運動、保持健康體位,讓BMI控制在18.5-24;並清淡飲食,烹調方式應以汆燙、水煮為主,茹素者應注意減少油量使用與組合式素料的攝取。  此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腸」保健康的關鍵。年齡為50-74歲的民眾,可利用國健署所補助的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後續應接受大腸鏡確診。

Read More

熱證型鼻過敏 屬陽氣偏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小兒鼻過敏在兒科是很常見。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林佳穎指出,一般病況多和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有關,部分小兒可能陽氣偏盛,而有熱證型之鼻過敏;中醫治療鼻過敏,須先判別體質之寒熱虛實,對治用藥方可收效。  林佳穎指出,在台灣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孩童患有鼻子過敏,隨著小兒年紀的增長,到了青春期更達高峰,可能會出現鼻癢、噴嚏、流鼻水及鼻塞等症狀,亦可能僅出現其中一二。西醫在治療上,除了尋找並排除可能導致鼻過敏的過敏原外,會給予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鼻噴劑之藥物來治療。 中醫看鼻過敏,稱其為「鼽嚏」,《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云:「鼽者,鼻中出清涕也」,其症狀和鼻過敏之症狀相符;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肺主衛氣、主體表」,因此鼻過敏之鼻子相關症狀及對過敏原高度敏感的現象,多跟「肺」之功能高度相關,其中又間歇受到脾、腎之影響。  林佳穎表示,一般常見的小兒鼻過敏病況,多和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有關,部分小兒則有熱證型之鼻過敏。肺氣虛的小兒,多清晨或遇寒風時易發作,中藥可選用玉屏風散等方補益肺氣;脾氣虛和腎氣虛的小兒,多流清涕伴食慾差等腸胃症狀,中藥可選用六君子湯、腎氣丸等方調補;熱證的小兒鼻癢較為顯著,會流出白黏或黃涕,且遇到熱時症狀較明顯,中藥可選用銀翹散等散風清熱之方。由此可見,中醫治療鼻過敏,並非使用單一或唯二之藥物,而是必須做全盤考量,並判別體質之寒熱虛實,方能用藥。  他說,居家照護方面,須根據小兒體質做適當的調整,虛證需要注意避開寒涼的水果或是冷飲等餵養習慣;熱證的患者要注意是否過食零食、炸物等辛燥之物或是環境過熱等因素。中醫治療配合正確的居家照護,不僅可改善小兒鼻過敏,更可為小兒奠定發育的基礎。

Read More

輔導加害人 邱惟真一句話卸心防 家事離婚調解 張以岳以孩子為重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臨床心理師邱惟真20多年前因好奇心驅使,踏入加害人輔導領域,秉持「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初衷,無畏加害人拍桌、怒吼,靠著一句「我懂啦」卸下無數加害人心防。  衛生福利部今天舉辦第6屆紫絲帶獎頒獎典禮,從事加害人服務領域逾20年的光田綜合醫院臨床心理師邱惟真獲表揚。  邱惟真表示,之所以走進加害人輔導領域,其實是一場意外,當時聽到別人說性侵、家暴的加害人相關輔導還是新的領域,好奇心驅使下踏進此領域。但即便受過心理師訓練,面對情緒不穩定、暴怒的加害人也不免感到手足無措,許多加害人不滿自己得接受輔導,一進門就拍桌怒吼「你憑什麼叫我來。」  「這份工作我應該做不了5年吧。」這樣的念頭在邱惟真腦中揮之不去,但他總認為即便是犯罪者、即便情緒再不穩定,只要有同理心,讓對方感到被接納,就有機會建立關係。  他回憶,近年曾遇過一名迷姦之狼,為了滿足內心慾望,刻意謊稱自己身分和女性約會,等到酒後將其昏迷再發生關係,挨告以後他乖乖接受輔導,也才知可以透過正常的方式和女性交往。  邱惟真說,做了加害人輔導工作後才知道,每個性侵、家暴事件都不會憑空發生,心理師可以透過訪談找出箇中緣由,避免加害人再次犯案,「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他進一步研究發現,加害人經過輔導,15年內再犯率從原本的10%降至5.6%。  另一名獲獎的是台灣屏東地方法院法官張以岳,從小目睹父親家暴的他,深刻體會過家暴帶給孩子內心的憂鬱、人際退縮以及自卑感,他寒窗苦讀考取律師,更首創「家事親子事件調解前、後說明會」,讓爭取子女監護權的父母接受心理教育課程,避免下一代複製、學習暴力,陷入家暴、家庭破碎的惡性循環。  張以岳說,根據觀察,有多達80%的父母都是可以教育的,透過心理教育課程也提升約12%調解率,讓雙方都能靜下心來談、好聚好散,別因離婚影響孩子,畢竟離婚後還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將談論重點聚焦孩子的最佳利益,希望「救一個、算一個。」

Read More

花蓮慈濟將分享細胞治療成果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今年是台灣細胞治療元年,從事細胞療法與研究20多年的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林欣榮院長,在12月5日-8日「二0一九台灣醫療科技展」將帶領臨床及研究團隊,與多家合作多年的生技公司,透過海報、座談會、及專家解說,深入淺出的帶領各界朋友走進細胞治療領域,認識各種細胞療法的發展與應用。  細胞治療是「現代醫學的第四根支柱」,與傳統醫療不盡相同的地方,林欣榮指出,比較像缺什麼補什麼的「加法治療」。花蓮慈院在8月通過衛福部審查,是台灣第三家取得細胞治療計畫許可的醫院。  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公司合作進行的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 (CIK) 應用於腦瘤等第四期實體癌的治療,適應症涵蓋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肝癌、腦瘤與腎臟癌等8項常見的癌症,已有兩名病人於9月下旬收案,並在10月開始接受治療。在12月5日林欣榮與精準醫學中心主任李啟誠及尖端醫將聯合分享 CIK 細胞治療首例經驗。  用自己的細胞或他人的細胞,經體外培養等程式擴增細胞數目,再打回病人體內,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式,都算是廣義的細胞治療。細胞治療未來在醫學上應用,包括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漸凍人、脊髓損傷患者的神經修復,還有退化性關節炎、肝硬化及皮膚抗衰老等領域,都是花蓮慈院重要的細胞治療研究項目。  花蓮慈院陸續還有九件細胞治療計畫申請案正在審查中,包括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自體脂肪幹細胞、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脊髓損傷、軟組織缺損…等細胞療法,期待未來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在這次科技展中,李啟誠也將分享免疫細胞療法治療血癌新趨勢、骨科劉冠麟醫師與國璽幹細胞公司將分享間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多項細胞療法技術,以及林欣榮與長弘生技聯合分享「標靶」新藥暨投遞裝置治療高度惡性腦膠質瘤,這項研究技術榮獲今年台北生技獎新創技術優等獎肯定。  此外,美商永生公司委託花蓮慈院進行「人類臍帶血單核細胞靜脈注射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第一期臨床試驗,也在今年六月完成全球首例。這些主題都將在18場特色醫療講座中與民眾分享。

Read More

中國大陸老年愛滋男增加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根據官方調查報告,中國存活的愛滋感染者有95.8萬人。中國疾控中心資料顯示,60歲及以上老年男性感染者呈上升趨勢。  央視客戶端報導,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今天發布,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愛滋感染者95.8萬,整體疫情持續處於低流行水準。  今年前10月新發現的愛滋感染者有13.1萬名。性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前10月的新感染者中,異性性傳播占73.7%,男性同性性傳播占23.0%。  澎湃新聞報導,中國疾控中心資料顯示,60歲及以上老年男性感染者呈上升趨勢,而在上海同樣呈現這一趨勢。  上海今年報告60歲及以上老年感染者224例,較去年同期上升30.2%,其中男性占84.3%。78%為異性傳播。  上海市疾控中心愛滋病性病防治科主任莊鳴華分析,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老人感染愛滋病毒,一方面是由於老齡化人口增多,一方面由於老人退休後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加強,社會交流活動也變得豐富,但同時老年人對愛滋病的防治知識卻很缺乏。  他說,當前宣傳防控愛滋的重點人群已經從吸毒者、性從業者等高危人群,向普通市民轉移和延伸,關注的重點場所也從以往的髮廊、三溫暖會所、酒吧、歌舞廳等轉移延伸到公園和社區等。  此外,青年族群感染愛滋的情況也始終受到關注,其發病數量維持在較高水準,尤其是15-24歲年齡段的發病人群並未減少,每年報告人數大約為300多例,占15%左右。

Read More

國內今年愛滋案例 近10年同期最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疾管署表示,截至今年11月26日為止,台灣愛滋感染人數共有3萬9514人。今年新增1500多人,較過去2年同期的人數還低,也是2010年以來同期最低數,顯見我國愛滋防治作為已看到成效。  疾管署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愛滋病預防及治療都有顯著的進步,但受到過去愛滋刻板印象的影響,許多人目前仍對這項疾病存在迷思與歧見。為強化民眾對愛滋防治的觀念,近年積極推展各項防治策略。  其中,除了持續宣導落實安全性行為、正確使用保險套,以及預防性投藥等預防措施外,也提供更具隱私及便捷的篩檢管道「在家愛滋自我篩檢計畫」,讓民眾可至自動服務機、人工發放點或上網訂購後至鄰近的連鎖便利超商取得篩檢試劑。

Read More

食藥署:鼻貼清除皮脂管絲 非粉刺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不少愛美的民眾為了除粉刺,會將鼻貼貼在鼻頭,撕掉時會看到許多黑黑、白白小點,以為是清掉的粉刺。然而,食藥署指出,黏在貼布上的小東西,大部分是皮脂管絲,並非粉刺。  食藥署表示,鼻頭上密密的小黑點並非全是粉刺,其實有些是皮脂管絲,主要是毛孔內正常分泌出的油質堆積成固狀,加上空氣中的油容易髒汙、日曬等,產生的過氧化物形成黑色沉澱。  當擠壓此類黑點時,會有細細的油脂冒出來;而粉刺則是皮脂分泌過多,或者是角質代謝不正常,塞住毛孔的皮脂、皮膚代謝物、角質及外來髒東西,這些粉刺是看不見開口的,不易透過鼻貼布拔除。因此,從鼻貼布拔出滿滿的茂密白頭,多半都是皮脂管絲。  食藥署提醒,當皮膚有皮膚曬傷脫皮、皮膚受傷、紅腫、有傷口、青春痘、皮膚過敏,或具有敏感型肌膚、濕疹、臉部乾燥等情形,或曾對貼布或絆創膏,易發生過敏、產生刺激反應者,都不宜使用鼻貼布。若要使用鼻貼布,建議一星期使用一次為宜,每次不超過15分鐘。

Read More

心血管病號 注意早晚低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時序入冬,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增加心肌梗塞等急症發作機會。對此,衛福部國健署提出了隨手添衣暖身心、早起運動曬太陽等護心撇步。同時,也提醒民眾應注意急症徵兆搶時間,如心臟病症狀男女有別,男性常見的胸悶、呼吸困難、暈眩等;女性則較常有惡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  國健署表示,天氣漸冷日夜溫差較大,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建議在晚上睡覺時,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此外,由於冬季早晚溫度偏低,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或是可改在室內運動,且出門需穿著保暖衣物,採多層次穿著(例如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  國健署也提到,心臟病若盡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失能嚴重度,一般徵兆包括有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惡心、嘔吐等;然而,女性則較常會出現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可能立即危及生命,建議立即就醫接受治療。  國健署也提醒,對於有心臟病史的民眾,應隨身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冬天也是中風發作的高風險期,若發現有小中風的情形,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務必迅速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Read More

<醫師專欄>需反覆抬手過肩者 慎防肩夾擊症候群

 ■吳東泰  40歲的王老師搬家,剛完成累人的大掃除工作正想放鬆一下,沒想到右肩膀突然疼痛使不上力,連穿衣服、梳頭都有問題,到門診尋求幫助。醫師幫她進行超音波檢查發現肩峰下滑囊發炎腫脹且積水,棘上肌也有輕微撕裂傷。原來她大學時是羽球校隊,戰績輝煌 ,加上每天抬手寫黑板,長期累積傷害;最近又把新家刷洗一番,右肩過勞就突然痛起來。X光檢查也發現肩峰形狀比較尖,加上長期抬手的運動與工作,讓她棘上肌磨損。  肩痛是骨科門診常見的病症之一,很多人直接當成是五十肩。其實肩痛的病人有很多是像王老師這樣的「肩夾擊症候群」,工作或運動需要反覆抬手過肩的人,肌腱長期被肩峰磨擦所累積的傷害或磨損。肩峰是肩胛骨最外側的部份,就像是肩關節的屋頂;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角度最大的關節,可以進行前後抬、內收外展,內外轉等多方向的活動。旋轉肌群包括「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與小圓肌」,分別從肩胛骨的腹側與背側,往外通過「肩峰下的小空間」,再連接到肱骨頭的前內、上方與後外側,像衣袖一樣包圍住肱骨頭,所以稱為「旋轉肌袖」。他們各自負責肩關節的內轉、上抬與外轉等動作的穩定,我們每天抬手的動作,肱骨及旋轉肌上抬與肩峰產生磨擦,過度使用可能會產生肌腱或滑膜發炎積水,長期累積可能造成肌腱病變,纖維化或鈣化,再厲害就會磨損,連接肱骨頭上方的棘上肌首當其衝,最容易發生病變。  肩夾擊症候群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大約二十多歲可能因為過度運動,造成旋轉肌袖或滑膜發炎積水引起急性疼痛;隨著時間逐漸累積傷害,到四十歲左右可能肌腱會產生病變,造成纖維化或鈣化;最後階段肌腱會逐漸磨損而破裂。輕度破裂或是發炎可以透過保守治療處理,包括口服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 ,經由超音波導引針對病灶精準地注射玻尿酸止痛或是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幫助組織修復,再配合徒手或物理治療都可以改善病情,平常也可以透過肌肉訓練或調整生活習慣來延緩疾病的進程。少數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則要考慮進行肩峰整形或肌腱修補手術,來修補大面積的肌腱破裂。  (作者/大東門讚診所院長吳東泰)

Read More

化膿性肝膿瘍 翁發燒吃不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化膿性肝膿瘍是台灣常見的地方性疾病,過去患者需住院近1個月接受治療。北榮研究提出了創新抗生素療法,以靜脈注射搭配口服抗生素,可望將住院天數縮短8天。  86歲王先生,因為持續發燒以及食慾不振,在診所就診1星期症狀皆未改善,到北榮進一步就診,抽血結果顯示有嚴重的細菌感染,進一步腹部超音波檢查顯示肝臟右葉有6公分的化膿性病灶,經過化膿的抽吸以及引流,以及靜脈抗生素的治療,13天後順利出院,持續在門診使用口服的抗生素治療滿一個月,順利完成整個療程。  北榮感染科醫師林邑璁表示,化膿性肝膿瘍是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所引起,該菌可經由腸道移行至肝臟,造成化膿性的病變,致使許多沒有肝膽病變者也罹患肝膿瘍。患者常會有不明原因的發燒症狀、且就診多次找不出原因,直到接受腹部的影像學檢查才確診。  這種疾病雖常見但沒有特異或專一症狀,它和許多細菌感染症一樣,都會有發燒畏寒以及精神食慾不振的情形,目前也沒有特別的預防方式,需要臨床醫師的警覺性才能及早診斷這個疾病。  在治療上,林邑璁指出,患者必須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以及肝臟膿瘍的引流來治療,過去會使用長達好幾週的靜脈注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由於靜脈注射抗生素的需要,病人必須在醫院住院接受治療,長時間的住院也造成病人工作上的不便、以及心理上的不適。  近年研究團隊發現研究發現,針對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瘍,在適當引流後,初期先使用靜脈注射氟喹諾酮類類抗生素,狀況穩定後轉換成口服型抗生素,可使靜脈注射抗生素天數由平均27天降至19天。  此外,病人住院天數由平均28天降至20天,大幅減少8天;且病患住院超過21天的個案比例更從66.3%明顯降至37.8%,此研究成果已於108年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