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不治 嚴重恐截肢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腿是女人美麗的支點,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與生活習慣導致的靜脈曲張,不僅會扼殺美麗,更隱含身體健康的危機,嚴重甚至會導致截肢。郭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黃怡雅表示,如有靜脈曲張困擾應盡速向醫師諮詢治療,早期症狀也多可透過壓迫、藥物有效改善。  女性朋友穿著短褲短裙出門,最怕露出腿上蜘蛛網狀的血管,除了美觀問題,更會導致腫脹疼痛、靜脈潰瘍,甚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進而導致截肢。靜脈曲張是男女都有的常見疾病,根據統計約有二成的男性及約三成餘女性有相同困擾,其中又以服務業人員最為常見。靜脈曲張的成因是因下肢靜脈的壓力過高,致使靜脈血管內的瓣膜變形,逆流的血液導致發炎,長此以往更進一步導致血管變形。  初期僅會有細微的藍色血管紋路,隨著逆流情況更嚴重,開始出現蜘蛛網、蚯蚓的痕跡。雖不會有立即性的危險,但隨血液逆流、淤積的情況加劇,恐將導致玉足變色、潰爛,靜脈破裂產生的血塊形成血栓,除導致發炎更會成為體內游離的不定時炸彈。有家族遺傳、肥胖、懷孕、女性、抽菸、缺乏運動及久坐久站等,都是致病的危險因子。  黃怡雅指出,靜脈曲張治療常見4種,包括穿著壓力襪等非侵入性有壓迫療法、口服藥物、注射血管硬化劑及手術治療。Diosmin是臨床上常開立藥物,取自日本槐樹葉、花中所含類黃酮苷,可增加血管張力、促進循環,亦具抗發炎、清除自由基等活性,可改善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導致的腿部疼痛與水腫等。

Read More

花蓮慈濟X海端鄉 遠距照護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慈濟與海端鄉「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計畫」,28日由台東縣長饒慶鈴、衛福部長陳時中及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等人共同進行連線啟動,未來將分享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應用、慢性病個案管理系統、5G遠距醫療應用等,期縮短城鄉醫療差距。  饒慶鈴表示,此項計畫花蓮慈濟醫院提供台東縣十二組的行動護理量測包(血壓、血糖、體溫、BMI),讓健康守門人進到社區提供照護服務,並提供200組的居家量測設備(血壓、血糖),讓慢性病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量測血壓血糖,透過資通訊科技上傳健康福祉整合平台,使照護端的醫師及護理人員能即時了解民眾健康狀況。  未來配備行動設備的巡迴醫療車,就像醫院診間的延伸一樣,當地民眾只要帶健保卡現場掛號,醫務人員便可以連線進入醫院的醫療資訊系統,調出電子病歷,現場紀錄、問診、開方,民眾所需的用藥則由院方藥局同步連線備妥,再由送藥服務車專程送達指定地點,減少偏遠地區民眾外出就醫的次數、提升偏遠地區智慧醫療照護可行性與可負擔性,提升基層健康覆蓋率的目標。  饒慶鈴希望以海端衛生所為示範場域,未來也讓台東所有地區的縣民都可以獲得可近性、可負擔又高品質的健康照護服務。

Read More

內蒙再傳一例鼠疫 隔離治療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中國大陸鼠疫疫情持續延燒,衛福部疾管署28日指出,近日內蒙古宣布再新增一例腺鼠疫確診個案,為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牧民,目前病情平穩於當地醫院隔離治療,是中國大陸今年第5例鼠疫案例。  疾管署表示,內蒙古衛生當局於27日晚間公布新增一例腺鼠疫確診個案,為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牧民,發病前曾在鼠疫疫源區活動,目前病情平穩於當地醫院隔離治療,當局已針對四名密切接觸者採取隔離與健康監測,並對個案住所及周邊環境進行清消等措施。  疾管署指出,中國大陸今年迄今累計5例鼠疫病例,首例為9月發生於甘肅酒泉市之敗血性鼠疫死亡案例;近期自11月12日起陸續確診4例病例,均來自內蒙古,包括錫林郭勒盟3例和烏蘭察布市1例。  中國大陸鼠疫自然疫源區包括西部旱獺疫源地、西南家鼠疫源地、華北沙鼠疫源地及喜馬拉雅旱獺鼠疫疫源地,過去雲南、貴州、廣西、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均曾出現過感染個案。  疾管署表示,針對中國大陸鼠疫疫情,已持續強化相關防治作為,包括落實邊境檢疫,要求港埠經營管理單位進行港區環境整頓,入境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管理者落實防鼠措施,並於國際港埠持續執行入境發燒旅客篩檢及健康評估,以及定期於國際港埠監測鼠隻病媒及其血清檢體檢測。  此外,本月22日也發布致醫界通函,提醒醫師診治病人時加強詢問旅遊史及動物接觸史,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依法通報,並落實感染管制與個人防護措施。  疾管署強調,將持續密切監視中國大陸疫情發展,如當地發生社區感染或院內感染將立即提升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以加強民眾及醫療院所警覺。

Read More

高以翔驟逝 心因性猝死 殺人於無形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藝人高以翔27日在中國大陸錄影時突然暈倒送醫不治,死因疑似與心因性猝死有關。心臟科醫師指出,心因性猝死可能是心臟本來就有問題卻不自知,也有可能心律不整與基因遺傳有關。  據悉,高以翔在錄節目跑到一半突然暈倒,口中不斷喊著「我不行了」、瞳孔放大,甚至心臟驟停3分鐘,現場施行CPR搶救10分鐘後送醫,經過9小時搶救,仍回天乏術,死因疑似與心因性猝死有關。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子林表示,心因性猝死指的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特色是症狀發生1個小時內病患可能會失去意識,且死亡率極高。  王子林表示,心臟就像一個房間,心因性猝死肇因主要可能來自水、電、門。其中,水指的就是血管阻塞,原因包括三高、抽菸、遺傳等;電指的是心律不整,基因、突然劇烈運動都可能是誘因;門指的則是心臟肌肉、瓣膜肥厚,導致血液無法從心臟打出去。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及內科部主治醫師方震中表示,臨床上,猝死常見的因素就是長時間熬夜或是過勞,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壓力,使腎上腺素過度分泌,進而導致心跳亂跳引發猝死。  方震中說,儘管平常維持正常體態、健康生活,只要身體壓力過大的時候,都可能造成心室頻脈,身體壓力過大時,也可能會使血管收縮,這些情形都會造成猝死。提醒民眾平時應降低熬夜或是過勞等狀態,家中有心臟病史等,也建議定時健康檢查,以免發生憾事。

Read More

職能治療 中風婦手已可抬高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2歲陳姓女子1年前因中風大腦出血導致右側肢體嚴重偏癱,復健後雖可獨立行走,但上肢仍欠缺自主動作,右手雖可抬高至肩膀,但手肘與前臂均無法動作,手指無法伸直,經職能治療利用機械輔助治療後,大幅改善,右手已能抬起過耳,並到處趴趴走。  成大醫院復健部職能治療師徐秀雲表示,陳女接受感覺動作誘發訓練,加上機械輔助治療,目前手肘可伸展且前臂可做出15-20度的旋轉,雖然手部與手指仍欠缺自主控制能力,但已開始使用右側上肢來協助日常生活活動的執行,包括嘗試勾針編織,生活重心也不再只有到醫院復建,鼓舞治療人員與病友們。  徐秀雲說,中風是腦內血管受損引起神經缺損的疾病,會導致肢體動作無力或動作失調。臨床上,中風後肢體無法自主動作的患者不在少數,統計有60~70%中風病患上肢存在輕到重度的動作障礙;其中,痙攣和肢體無力是職能治療介入中風後上肢動作最具挑戰的動作特質。無力是造成病人失能的最主要原因,痙攣則會嚴重地影響病人生活品質與動作恢復。  她表示,職能治療在中風病人上肢動作的誘發上扮演重要角色,成醫復健部10月發表探討機械輔助設備對於慢性中風患者上肢動作治療成效的期刊論文,顯示機械輔助治療可改善上肢的動作表現,尤其是肩部、手肘與手腕的動作控制,且經機械輔助治療後,患者在居家環境中使用患側上肢的量和品質也顯著改善。

Read More

美蘿蔓生菜暫停進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美國「蘿蔓生菜」再爆受到大腸桿菌汙染,食藥署27日緊急宣布,自28日起實施加強輸入管控措施,若未持美方食安證明文件者,暫停受理進口查驗申請,為期1個月。  美加的蘿蔓生菜近年屢傳汙染事件,去年11月一度遭食藥署加強管制,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姿婷表示,接獲美方通知,提醒消費者避免食用受大腸桿菌汙染的加州薩利納斯種植的蘿蔓生菜。  由於在加州當地已經有60多例通報,因此,食藥署決定,以出口日為準,自10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針對美國輸入的蘿蔓生菜實施加強輸入管控措施。業者輸入時須檢附美國食品安全主管機關證明文件,否則一律暫停輸入查驗申請,為期1個月。  根據統計,今年1月以來,國內進口的國外蘿蔓生菜總量共有4000多公噸,但目前掌握自今年9月以後,便沒有自美國受汙染地區的進口紀錄,而過去幾年,國內亦沒有大腸桿菌相關汙染通報。 廖姿婷表示,食藥署將持續觀察美國主管機關之調查情形,並請美方儘速提供相關資訊且要求美方應落實輸台食品源頭管理,確保產品衛生安全。  廖姿婷表示,食藥署業已通知國內輸入業者,應落實自主管理,確認輸入、販售、供應之產品符合食品安全衛生條件,如發現有危害食品安全衛生之虞時,應依食安法規定,主動停止製造、加工、販賣及辦理回收,並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廖姿婷也呼籲消費者,家中如有已購買且尚未食用的美國蘿蔓生菜,建議不要食用,或煮熟再食用,若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

Read More

高榮南院醫師控職場霸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精神科醫師蘇偉碩27日自訴遭職場長官霸凌、逼迫超時值班,並以針對性且不實連續性記過方式企圖將他解職。醫勞盟指出,近年來,國內醫院疑似有多起職場霸凌事件,均與嚴峻的醫療勞動條件相關。  蘇偉碩表示,8月時與遭遇病患醫療暴力的羅姓醫師,向代理主任劉中龍陳報過程中,遭到劉中龍辱罵「你又再扯什麼?他媽的!」並威脅解散該院精神科。  蘇偉碩9月16日以書面向職安室通報,並接受錄音訪談;不料9月20日在該院副院長主持的座談會中,劉中龍當眾拍桌侮辱蘇偉碩「你有人格障礙」、「我跟院方表示的很清楚,不是你走,就是我走。」  蘇偉碩指出,主持會議的副院長不但未制止公然侮辱,還指示要他在3天內提出辭呈,否則將開始啟動關閉精神科病房的作業。  另劉中龍還命令他10月份排班要排兩位主治醫師各值15和16天班,否則就要蘇偉碩辭職,10月班表中甚至發生醫師連續3天72小時在院值班並接續看診。  蘇偉碩也指出,在還沒有正式召開職安會下,院方於10月9日召開考績會以妄控長官言語暴力為由將他記一大過,並停止住院診療業務,全數由羅姓醫師負責,造成全院116名精神科急慢性住院病人均由一位醫師負責照護。  蘇偉碩痛批,院方濫用考績制度為手段,只為逼迫他離開,阻止他繼續吹哨不公與揭弊。呼籲立法院應盡快三讀通過吹哨揭弊者保護法,杜絕此類事件再度發生。

Read More

全台177萬中老年人有骨鬆危機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全台推估有177萬中老年人面臨骨鬆危機。專家指出,國人進行骨密度檢查篩檢率僅1.2%,遠低於日本、美國。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表示,台灣50歲以上民眾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約25%,等於每4人就有1人有骨鬆問題,推估有全台有177萬50歲以上民眾面臨骨鬆危機。另,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針對台灣地區流行病學資料估計,到2025年國內骨鬆患者增至42%,2050年增加至57%。 不過,陳榮邦指出,根據健保署2018年統計,50歲以上民眾中僅1.2%的人檢查過骨密度,低於鄰近國家日本的4.6%,甚至與美國的26.5%相差10倍。 陳榮邦說明,步入中年後,骨質每年減少0.3~0.5%,停經婦女、年長者及長期菸酒、缺鈣都是骨鬆危險因子,且因骨質流失沒有顯著症狀,民眾對骨鬆警覺性低;加上骨密度檢測未納入健保給付,更容易輕忽預防的重要性。 陳榮邦說,骨鬆是造成骨折的重要肇因之一,據統計,因骨鬆性骨折導致住院的患者中,有半數是髖骨骨折,會影響患者的行動力,導致患者長期臥床,甚至容易衍生嚴重併發症,有2成患者在1年內死亡,有8成患者無法單獨進行至少一項日常活動。 此外,國外研究發現,骨鬆是造成健康餘命縮短的第二名,僅次於肺癌,更勝大腸癌與乳癌,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到83歲,但活得久不代表活得好,假如活到80歲,骨鬆患者可能在最後10年時間是躺在病床上度過,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陳榮邦說,許多長者往往是在骨折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但目前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可測出長者的骨密度標準、並預測骨折風險,建議50歲以上民眾定期接受DXA篩檢。

Read More

立院初審通過中醫藥法草案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27日初審通過中醫藥發展法草案,條文明定,政府應致力於中醫藥發展,保障及充實其發展所需之經費;以及積極發展及輔導國內中藥藥用植物種植。  初審條文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就中醫藥研究及發展、中藥製劑創新及開發、中藥藥用植物種植等,給予適當的獎勵或補助;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中醫醫療品質管理制度,鼓勵中醫現代化發展。  初審條文也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強化中藥材源頭管理,積極發展及輔導國內中藥藥用植物種植。承租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種植中藥藥用植物,其品項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者,得給予獎勵及土地租賃期限保障。  在中醫藥研究發展部分,初審條文明定,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為配合醫藥發展計劃之執行,得設置中醫藥研究基金。  此外,在人才的培育上,條文則明定,中央主關機關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完善中醫醫事人力規劃,整合教學資源,培育中醫人才。政府應普及中醫藥與相關保健知識之教育及學習,提升國民中醫藥知識。

Read More

高榮南院:蘇偉碩嚴重損害院譽 深感遺憾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自訴遭受職場長官霸凌,並以針對性且不實的連續性記過方式企圖將他解職,台南分院昨日發聲明稿強調,對蘇偉碩嚴重損及院方聲譽,深感遺憾。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指出,蘇偉碩召開記者會,嚴重損及本院聲譽,為此深感遺憾。並說明蘇偉碩因執行醫療專業時,常與同事間意見相左,甚至將事件擴大成濫訴、誣告,同仁因害怕相繼離職,造成精神科醫護專業人員流失,專科醫師知悉蘇偉碩作為均聞之卻步,幸高雄榮總精神部全力支援,維護病人醫療權益。  台南分院指出,蘇偉碩透過記者會誣告該院,就事實而言,純屬倒因為果的陳述。相關記者會內文諸多不實,台南分院從未要求蘇偉碩執業停職,僅調整業務,以避開住院診療上常有的職場衝突,使其能專注提升門診醫療品質,住院業務酌請總院精神專科醫師支援,相關醫師人力運用,皆有報准主管機關衛生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