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指導 才能甩油不減健康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肥胖已成為現代人最困擾的問題,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設有「減重門診」,由肥胖暨睡眠專科醫師負責診治,量身規劃,最近就成功為一名女性患者3個月減掉近14公斤,改善她復胖的問題。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減重門診醫師林冠群指出,減肥要用對方法,自行到藥局買藥服用有風險,如未經醫師診斷,缺少專業人員指導,無法達到效果,還帶來副作用,建議到減重門診就醫,針對患者的情況檢查,再採取最適當的減重方式,並不是所有肥胖患者都可以靠藥物減重。  林冠群表示,減重過程是毅力戰,藥物也許可以降低食慾,但也要靠意志力,養成不復胖的健康飲食習慣與運動,控制食欲才是健康減重的王道,例如進食原則可先白開水再吃菜吃肉,最後才是米飯,細嚼慢嚥,增加飽足感。  聯合醫院減重門診這名40幾歲女性患者,曾做過胃繞道手術,但幾年後仍復胖,經醫師診斷並配合藥物治療,搭配減重食譜及適當的有氧運動,3個月成功減掉近14公斤;另一名中年男性患者,也控制飲食配合吃減重藥3個月,減了10公斤也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

Read More

檢驗合格 2款胃藥重新上架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胃藥「善胃得」日前被驗出含有致癌疑慮的不純物,衛福部因而將全台38款同成分藥品預防性下架。食藥署25日公布首波檢驗合格名單,宣布「生達胃恩利膜衣錠150毫克」、「悅擬停膜衣錠150毫克」2款、12批胃藥將可重新上架販售。  食藥署日前接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歐洲藥品管理局發布警訊,指GSK生產的胃藥善胃得成分中的ranitidine原料藥,檢出微量含有動物致癌性物質NDMA。 食藥署表示,有關胃藥成分中ranitidine原料藥含有不純物NDMA,針對國內ranitidine藥品中健保用量較大的製劑及原料藥優先抽樣,並要求業者啟動調查及針對市售效期內所有ranitidine成分原料藥及製劑進行檢驗。  為保障民眾用藥安全,食藥署已要求業者應於今年9月23日前完成含ranitidine成分藥品之預防性下架作業,經檢驗確認合格者,始得恢復供應、銷售。  食藥署指出,目前食藥署已確認市售效期內含ranitidine成分藥品2款,共12批,經檢驗合格,即日起得恢復供應、銷售。包括「生達胃恩利膜衣錠150毫克」1批、「悅擬停膜衣錠150毫克」11批。  

Read More

衛福部促22縣市設失智友善社區

 中央社/台北25日電  隨人口老化,失智症人數急遽攀升,據推估,2065年全台失智者恐高達90萬人。衛福部積極推動失智照護服務及失智友善社區,盼明年全台22縣市都能建置失智友善社區。  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9月訂為「國際失智症月」,全球有多達100個國家共同響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布將於9、10月間以陸續舉辦失智症相關活動,盼共創友善台灣。  衛福部長次長薛瑞元表示,根據國際資料統計,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1人失智,目前台灣失智者超過28萬人,到了2065年將攀升至90萬人。台灣也是亞洲第2、全球第13個制定全國性失智症政策的國家,提出失智症綱領2.0版,將失智症列為公共衛生的優先任務。  薛瑞元指出,由於台灣多達90%失智者住在社區當中,因此衛福部2017年起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在全國設置據點及共照中心,提供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安全看視、家屬照顧訓練及家屬支持團體,並協助個案確診、提供照顧諮詢等支持服務。  截至今年8月,全台已布建439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87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  衛福部也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計畫,補助9個縣市政府建置10處友善社區,招募累計7.7萬名友善天使、共4600多家友善組織,期待明年22縣市至少都能建置一處失智友善社區,並逐步擴展到每一鄉鎮市區。  今年國際失智症月活動也和國際失智症協會、台灣失智症協會等42個關心失智症議題的組織,將於28日至29日在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舉辦「失智友善心連心,憶起邁向心希望」活動。  現場共有12個展間,讓外界看見失智者超乎想像能力的失智者創作區、身歷其境感受失智者生活困難的互動體驗區,還有失智者親自擔任老師教導民眾舞蹈、畫畫、書法、麻將或木工的體驗活動教室。

Read More

燃燒脂肪關鍵基因找到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25日發表人體肥胖機轉最新研究指出,由於人體內基因Naa10p與肥胖症有關,若抑制基因酵素活性,可望能抑制飲食誘導性肥胖。  中研院昨日舉行「減肥治療新發現:燃燒脂肪的關鍵」記者會。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學者李振誠表示,近年全球肥胖的盛行率有增加趨勢,台灣也不例外,肥胖可能對健康帶來很多應影響,像是提高中風機率、心臟病、高血壓等。 過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阮麗蓉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基因Naa10p過量表現,會促進肺細胞癌化,後續也有許多與此基因相關突變的臨床案例。  李振誠指出,這次研究團隊希望能更了解Naa10p是否與脂肪生成和代謝相關,便利用全身和脂肪專一性剔除Naa10p的小鼠,驗證Naa10p是否影響米色脂肪細胞分化及抑制能量消耗與產熱。  李振誠說,米色脂肪細胞主要功能是燃燒脂肪產生熱量。研究發現,剔除Naa10p基因的小鼠不僅明顯瘦小,也促進了米色脂肪細胞的生成及產熱效應,達成預防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肥胖。 中研院表示,這次研究證實了Naa10p導致肥胖的機制,為治療肥胖提供一個新策略。未來若抑制成人脂肪組織中的Naa10p的酵素活性,將可以抑制飲食誘導性的肥胖。  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期刊「分子細胞」。

Read More

腸病毒增3重症 一嬰染2病毒

 記者戴淑芳、王勗/綜合報導 秋涼時節腸病毒還在流行,疾管署24日公布,上週增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南部才7個月大的男嬰還感染2種病毒,併發急性無力肢體麻痺,提醒家長加強手部衛生以及留意幼童健康,防範交叉感染。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上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22,662人次,較前一週上升9.5%;近期就診人次持續上升,疫情處流行高峰期。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3名腸病毒重症個案分別為南部7個月大男嬰、北部9歲女童及南部8歲男童,分別於8月21日、8月24日及8月30日發病,症狀包括發燒、口腔潰瘍、紅疹、肢體無力、肌抽躍、意識改變等。 其中,南部7個月大男嬰同時檢出腸病毒71型及克沙奇病毒A6型,經審查確認為腸病毒感染併發急性無力肢體麻痺,北部9歲女童及南部8歲男童則為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腦炎;所幸3人經住院治療後症狀均改善並已出院。 劉定萍表示,今年累計40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共31例,含1例同時檢出克沙奇A6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 近4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今年累計325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天氣已轉涼,疾管署樂觀看待,腸病毒疫情也有望隨著降溫。

Read More

症狀與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易混淆 發作首2年為治療黃金期 季節交替 類風濕關節炎好發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季節交替之際易造成血液循環變差,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出現症狀加劇。台灣估計每200人至少有1人有這樣的關節炎,但因和其他關節炎疾病有許多雷同,導致延緩診斷,也延後控制關節發炎首2年的黃金治療期。  台北榮總台東分院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林永致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成人風溼免疫科最常見的疾病,在台灣估計應有0.5~1%的盛行率,女性比男性更常見。  但在花東、離島地區或是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區域民眾,因類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和其他關節炎疾病有許多雷同,以及無合適轉診的專科醫師,導致常延緩診斷與治療。  當骨頭與骨頭間的關節出現紅、腫、熱、痛時,代表關節發炎;典型類風溼性關節炎包括晨間關節僵硬、活動後改善、雙側對稱、出現類風濕性結節、好發在手指關節的特定部位。這些常見的症狀不一定都會出現,所以容易和退化性關節炎、痛風等混淆,無法在初期被辨識出來。  林永致強調,類風溼性關節炎是終生的慢性關節炎,不會治癒只能被妥善控制,應配合醫師指示使用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多數病人都可以在標準治療下達到良好的控制,少數患者則須更進階使用生物製劑治療。

Read More

女罹早期食道癌 內視鏡切除預後佳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52歲林姓病患7月因胃痛與消化不良,照胃鏡檢查,意外發現早期食道癌,於是向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求診,醫師以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手術,僅用一般胃鏡就切除約3公分的早期食道癌,目前恢復良好。  消化科醫師范峻維表示,林姓病患的母親去年初也檢查出食道癌,母女兩人罹食道癌的位置都在上部食道,後來都透過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母親切除約5公分早期食道癌,女兒則是切除約3公分食道癌,兩人目前都恢復正常生活。  范峻維指出,過去罹患早期食道癌,傳統手術必須開胸切除全食道 ,再把胃提高做縫合,術後常造成病患消化不良、嘔吐;現在透過胃鏡做食道癌黏膜下切除手術,不用開胸切除食道,傷口小,術後恢復快。  范峻維說,食道癌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吃檳榔,早期食道腫瘤平坦,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建議有危險因子的要每年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

老人意外死亡原因 跌倒居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俗諺說,「老人家傷筋動骨要90天」,意指老人因肌肉退化與骨質疏鬆,禁不起跌倒。國健署調查顯示,國內每6名老人就有1人曾跌倒,跌傷地點在室內以臥室、客廳、浴室最危險,戶外則為街道或路邊、公園運動場或溜冰場、菜園或農地。  國健署表示,107年死因統計中,跌倒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每10萬人有25.7人)。根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名65歲以上老人中,自述過去1年曾跌倒者有495人(占15.5%),也就是說每6個老人就有1人在1年內曾跌倒。  調查顯示,過去1年曾跌傷且有就醫者為264人(8.4%),跌傷就醫後僅約2成長者會注意提升居家安全,逾6成長者跌傷後未採取任何防跌措施。  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發生跌傷的第一位為臥室(35.6%),其次為客廳(30.8%)與浴室(17%);室外第一位為街道或路上或路邊(62.9%),其次為公園或運動場或溜冰場(10.4%),以及菜園或農地(9.4%)。  從長者跌傷的原因來看,第一位為滑倒或絆倒(43.2%),其次為失去平衡或頭昏(37.1%),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11.7%)。  一般而言,長者會因為上述原因跌傷,可能和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等身體功能下降,以及生病、使用鎮定藥物或合併多種用藥等有關。  由於老人家嚴重跌倒可能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國健署呼籲,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

Read More

入秋 過敏性鼻炎蠢動 打噴嚏、流鼻水久未癒可能非感冒 宜速就醫檢查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時序入秋,許多人開始打噴嚏、眼睛癢、鼻子癢、流鼻水及鼻塞等。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金瑞提醒,如果症狀持續未改善,很有可能非單純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作怪。  過敏性鼻炎是身體對塵蟎、溫度、黴菌等過敏原的敏感度增高,產生鼻黏膜病變的過敏性疾病。台灣約3~4人就有1人深受其害,伴隨咳嗽、鼻涕倒流、聲音嘶啞、情緒緊張易怒等,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延宕治療更可能引發鼻竇炎。  劉金瑞表示,治療過敏性鼻炎可透過口服抗組織胺、噴劑型的抗組織胺、噴劑型的鼻用類固醇或肥大細胞穩定劑等藥物。噴劑型鼻用類固醇僅局部作用於鼻腔內部,長期使用也不會造成水牛肩或月亮臉副作用。  劉金瑞指出,如對藥物控制效果不滿意,也有病患透過手術治療,包含下鼻甲雷射手術、下鼻甲無線射頻手術、鼻中隔鼻道成形手術及內視鏡翼管神經阻斷術等。每名病人都狀況都不一,要使用何種手術,仍需經醫師診斷治療與討論。

Read More

13cm巨瘤 跟肝臟一樣大

 記者湯朝村/嘉義縣報導  80歲楊姓男子12年前無意間摸到腹部有突起物,檢查赫然發現肝臟長了1顆巨大腫瘤,且位置極深處,手術困難度大增,但若不拿掉僅剩幾個月壽命。經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尹文耀評估後,進行10個多小時的手術,摘除13公分巨瘤。  醫師表示,患者13公分的惡性腫瘤已大如肝臟大小,加上瘤長在肝臟的第一葉,位置於膽管及胰臟旁,跨在下腔靜脈,同時肝臟內外的動、靜脈的分支也包圍布腫瘤旁邊,腫瘤極深處,病人年紀又大,使得手術的風險與死亡率提升,但若不趕緊開刀摘除腫瘤,命在旦夕。  尹文耀說,手術後,患者逐漸恢復健康,不過因惡性腫瘤,且肝癌是多灶性疾病,密切追蹤中,後續在98年、101年及107年又復發在不同位置,經由栓塞治療處理,加上定期追蹤,至今身體已恢復正常功能,還能繼續到田裡工作。  尹文耀說,一旦確診為肝癌,若可以開刀切除肝癌,建議接受部分肝臟切除手術,若不適合開刀者,也能選擇燒灼術、真光刀、栓塞等,但若肝癌患者肝功能不佳不適合切肝,卻符合米蘭條件肝臟移植確實是另一種治療選項,接受移植後,5年的存活率大約是7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