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罹巴金森症10年 植腦部刺激器改善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42歲張姓男子10年前因常騎車摔倒、右側肢體僵硬、步態不穩而就醫,懷疑是藥物使用後遺症或重金屬中毒,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持續長達10年的藥物治療;近1年因症狀加劇,藥效只能維持約3小時,經「深層腦部刺激器」植入手術後,目前控制良好。  義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介元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治療以左多巴效果最佳,然5年後約4、5成的病人會出現藥效波動或異動症,用藥後藥效作用時間會逐漸降低,甚至每2至3小時就須補充藥物,此時,即可考慮外科手術。李介元強調,並非所有病患都適合手術,須經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手術後細心調藥及調電,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李介元出,張男為30多歲即發病的早發型巴金森病患,其有別於晚發型,病程進展一般較緩慢,對左多巴藥效好,但更易產生藥效波動或異動症。  神經外科醫師陳睿生表示,深層腦部刺激為目前廣泛使用的外科手術治療方式,以張男為例,藉由術中神經內外科醫師的合作,精準定位病患腦部,並將電極放置在病患的雙側視丘下核,再將電極連接至病患胸口皮下的刺激器。深層腦部刺激為相對較低侵入以及破壞性的外科手術,在較低的手術風險下能夠有效的減輕臨床症狀。

Read More

食用自種蔬菜 1家3口農藥中毒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龍井區70歲陳姓老農,日前因食用自種的蔬菜,造成有機磷中毒,一家3口出現頭昏、胸悶、冒汗、痙攣及呼吸衰竭,陸續掛急診,其中1人一度插管搶救,經及時施打解毒劑治療後,一家人已平安康復。  急診醫學部主任林宗興指出,日前清晨4時許,病患一家人陸續抵達急診,最先就醫的是65歲的媽媽,到院時抽搐、呼吸困難,緊急插管維持呼吸道順暢,穩定生命徵象後送往加護病房觀察。  當天下午3時許,70歲陳爸爸和女兒一同到院探視媽媽,2人正要離開醫院,爸爸突然腳軟、精神恍惚、全身多汗、腹痛。女兒說,爸爸上午曾不舒服,但仍可維持精神到醫院探視媽媽,不料卻出現相似症狀。這時,大哥也抵達急診,全身大汗、腹痛、瞳孔縮小。  醫護警覺是群聚毒物暴露,病患家人想起爸爸種菜會噴農藥,前一晚吃火鍋,媽媽吃最多青菜,清晨就不適就醫;隔餐再把剩餘湯水加菜煮麵線,爸爸、大兒子就感到不適。經醫院同步抽血,確診有機磷中毒。  林宗興指出,中樞神經仰賴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控制肌肉,乙醯膽鹼太少會影響記憶力;太多則使肌肉持續收縮、無法放鬆,導致控制呼吸與心跳的肌肉受影響進而威脅生命,仰賴「乙醯膽鹼酯酵素」分解調節。有機磷會阻斷上述分解作用,造成體內乙醯膽鹼濃度升高,使心跳變慢、腸胃蠕動增快、瞳孔縮小等症狀,嚴重會有抽搐、昏迷及呼吸抑制致死危險。  林宗興說,確認患者為有機磷中毒,治療第一步須穩定生命徵象,並緊急施打解毒劑「阿托品」救命,中止乙醯膽鹼過度刺激抑制肌肉;再施打第2種解毒劑「巴姆」與體內有機磷結合,讓乙醯膽鹼與酵素調節恢復正常作用。  林宗興提醒,中毒症狀輕重與毒物種類、暴露量、時間、地點及暴露途徑有關,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農民也可能一時不慎中毒。民眾使用農藥要特別留意皮膚接觸或誤採誤食,除施藥後在田地做記號標示外,也可在瓶身或其他地方註記,且最好有2人以上知曉施藥情況。

Read More

8成媽媽憂泌乳不足 補湯催乳反塞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調查發現,國內媽咪哺乳呈現M型趨勢,以哺乳未滿1個月及長達1年最多,且有8成媽媽擔憂泌乳不足,甚至頻喝補湯催乳,讓專家擔心反而更易造成塞奶。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新生兒哺乳期最好超過6個月。新光醫院婦產科暨元氣御守產後護理之家主治醫師蕭國明針對回收821名不同年齡的媽媽進行的「媽咪哺乳習慣與營養攝取」調查發現,不同世代的媽咪選擇改善泌乳方式大不同。  蕭國明表示,調查發現,台灣媽咪哺乳期呈現M型化趨勢,哺乳不到1個月與超過1年期者最多,各占比28.5%、占比20.4%。這是因新生兒出生未滿1個月時,有些媽媽仍在機構醫院坐月子,有護理人員協助,配合母嬰親善等措施,因此會有最多媽媽在這個時間願意哺乳,有做到哺乳者高達56%,也有21%有堅持做到WHO建議的6個月。  至於在哺乳滿1年的媽媽中,高達42.1%是35歲以上,可能是因為高齡懷孕不易,會更重視嬰幼兒的營養攝取。  調查也發現,有8成以上媽媽會擔心泌乳不足,其中有高達64%的媽媽認為,睡眠不足及壓力導致泌乳不足,其次45%認為少補充湯劑或水分、24%認為飲食不定及乳腺阻塞。  若遇到奶量不足,不少媽咪通常會食用發奶食物、親餵及喝補湯等方式協助發奶,但營養師李尉禎表示,如想靠喝燉補湯催乳,反可能吃下過量的油脂、高鈉、高普林,過多的營養不但容易造成媽媽肥胖影響健康,也可能造成塞奶,導致嚴重乳腺炎的發生。  李尉禎建議,哺乳期間以營養均衡、額外補充、水分充足為原則,搭配運動、維持寶寶哺乳互動頻率等生活習慣的培養,降低各項影響泌乳的干擾。

Read More

肺癌年輕化 台灣發生率高居世界第15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最新的全球肺癌發生率地圖,台灣肺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15名,亞洲第2,僅次於北韓,且女性發生率為全球第8名。肺癌有年輕化趨勢,因肺癌基因突變普遍、基因檢測做好做足,精準治療才抗癌有望。  51歲徐姓女子長期走路會喘,自認是缺乏運動導致,4年前一次嚴重喘並吸不到氣,赴林口長庚急診求醫,竟已罹患肺腺癌第4期。經基因檢測後證實ALK基因陽性,兩次化療後控制狀況不佳,一度萌念放棄治療。  幸2個月後第一代ALK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病情獲控制,但9個月後卻產生抗藥性,雖換用過兩種第二代ALK標靶藥物,皆在1年內產生抗藥性,致無後續標靶治療選項後,只能用化療,但病情每況愈下。直至去年10月申請第三代ALK標靶藥物恩慈療法通過核准,目前使用藥物超過1年,疾病控制良好。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暨北榮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2018年肺癌死亡人數創歷史新高,且罹患年齡下降,男性10年來從72歲下降至68歲,女性則是下降到65歲,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超過半數確診都已是晚期,會以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優先。  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任郭志熙表示,有基因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使用標靶藥物,但會面臨抗藥性及易腦轉移的治療瓶頸,幸已有第三代ALK標靶藥物通過核准,突破抗藥性限制,腫瘤反應率達近40%,腫瘤緩解持續時間可達近6個月,更對腦轉移有良好治療成效。  針對肺癌標靶治療,陳育民表示,最常見的三大肺癌異常基因EGFR、ALK、ROS1中,前面兩者的一線藥物在過去皆已通過健保給付,ROS1標靶治療也在9月正式通過健保給付,預計每年可為病友省下超過180萬元。

Read More

失聰植電子耳 1歲女童會叫爸媽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1歲8個月的紫妤,一出生就被診斷為雙耳極重度聽障,經過復健,配戴助聽器,2個月前透過微創手術在兩耳植入人工電子耳,現在從只能比手語,到會叫爸爸、媽媽、抱抱。  中山附醫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表示,紫妤確診罹患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根據國內外文獻研究,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聽損,建議屆滿週歲後植入人工電子耳方能有效產生聽覺。醫療團隊隨即給予家長專業諮商與建議,讓女童自6個月大開始配戴助聽器,並啟動聽能復健,同時定期追蹤其聽力學、影像學檢查。  女童滿1歲後,經由會診小兒科、耳鼻喉科與復健科等多專科的醫師評估,建議以微創手術的方式進行雙耳同時植入,將傳統手術長達10~20公分的傷口,縮小至3公分不到,可減少出血、疼痛,並縮短住院時間。  女童於今年9月接受手術,透過聽能創建的訓練課程,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即能發出多音節的仿說,有望追上同年齡兒童的語言發展進度。  負責人工電子耳調頻聽力師沈婉婷提到,由於先前從未清楚聽見真實世界的聲音,病童首次啟用人工電子耳時,往往有驚訝甚至嚇哭的反應,對比身旁父母喜悅的神情,直說「聽到了!聽到了!」,讓在場醫護人員印象深刻。

Read More

孕期罹子宮頸癌 仍平安產子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27歲林姓新婚太太因剛懷孕而接受第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罹患子宮頸原位癌,醫師告知要切除子宮頸,並恐需將小孩流掉,轉診到衛福部嘉義醫院,配合醫囑及追蹤檢查,日前平安產下一女,做完月子後接受子宮頸電氣錐狀切除,確定癌症病灶已切除乾淨,將來還可再懷孕。  婦產科醫師黃元德表示,子宮頸癌的病因通常是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從上皮細胞病變慢慢演變成癌症,需要花5-10年時間,孕期發現子宮頸癌並不多,大約只有8千分之一。通常在原位癌以前,醫師可以使用冷凍、電療、圓錐切除手術等方式,幾乎可完全治癒,雖然可能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或出血流產,但一般不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更不乏治癒後成功採用自然生產的案例,媽媽們無須過度擔憂。  但若是第1期以後的侵入性癌,就需切除子宮以避免轉移的風險,黃元德表示,原位癌之前的媽媽可等到胎兒較成熟後,提早分娩後再治療,寶寶可由小兒科得到比較完善的照顧;但若已進展為侵犯性癌症,則要視當時胎兒的月數來決定,原則是寶寶可以自然存活且離生產日越近者,以寶寶為主;反之則必須以媽咪為考量。  醫師說,若較接近胎兒成熟時,則盡速以剖腹產後再治療;但若懷孕週數太少則應以治療孕婦為優先,不建議保留胎兒。  黃元德表示,子宮頸癌已有很好的預防篩檢方式,只要定期接受抹片檢查或接受人類乳突病毒的檢測,都可以早期發現癌前期病變,早期接受治療。他也建議在婚前健檢時最好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Read More

低頭族長骨刺 四肢險癱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6歲男上班族常感到頸部痠痛,且出現雙腳緊繃,因越來越嚴重,甚至走路一跳一跳的,擔心得了「漸凍症」嚇得就醫。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頸椎長骨刺,再惡化恐癱瘓。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個案臨床檢查發現是頸部脊髓病變,導致雙腳同時出現緊繃及無力;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俗稱「長骨刺」的頸椎退化伴隨椎間盤突出,導致脊髓壓迫變形。 經詢問生活習慣得知,患者上班時經常需要打電腦,回到家又喜歡低頭滑手機,由於長期姿勢不良才會造成頸部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幸經由頸椎手術及時解除癱瘓的危機。 黃啟訓表示,人體全身的動作皆源自於大腦的操控,頸部脊髓就像連結大腦與四肢間的主電纜線,當頸部脊髓受到壓迫時會先產生下肢肌肉僵直,走路一跳一跳的無法協調,若不及時手術解除壓迫接著就會四肢癱瘓,且其表現很類似俗稱漸凍症的運動神經元疾病。 黃啟訓說,頸部脊髓受壓迫未及時治療會導致四肢癱瘓,漸凍症發病後3到5年也會四肢癱瘓合併呼吸衰竭。兩者有時表現非常類似但治療方式完全不同,診斷上需要小心區分。 近年來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平版電腦普及,黃啟訓指出,「低頭族」愈來愈多,門診發現,頸椎退化相關的疾病越來越普遍且有年輕化趨勢。 根據研究,低頭時頸部每彎曲5度就要多承受約5磅的壓力,彎曲60度就要承受27公斤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頸椎長骨刺壓迫神經和脊髓。 黃啟訓提醒,預防頸椎骨刺的發生平時應儘量少當「低頭族」,使用3C時要維持良好姿勢,勿固定同一姿勢太久,最好每30分鐘起身並活動一下頸部。若出現頸部痠痛、肢體麻木、甚至影響四肢動作時,應儘早就醫。

Read More

吃檳榔致癌 3D列印輔助顎骨重建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鹿港鎮許姓里長18歲開始吃檳榔,一天甚至吃上百顆才過癮,因騎機車踢到車柱造成腳趾甲外翻,拔除過程中,因疼痛張口大叫,被醫師看到口腔內有腫塊,轉診彰基確診為口腔癌。  另外,在彰市經營傳統餅類的何姓民眾,21歲即開始吃檳榔,最高1天吃到100顆,結果下唇出現白斑後仍不以為意,雖多次手術仍演化為舌癌4期。  彰基院長陳穆寬表示,在台灣和口腔癌最有關係的就是嚼食檳榔,10名病人中就有8、9人嚼食檳榔,嚼食檳榔不但會造成口腔黏膜病變,最後可能會導致癌症。上述兩名患者最後經施以3D列印技術輔助顎骨重建手術,才免於因手術造成下巴缺損。  彰基檳榔防制小組、健康促中心昨天邀請民眾進行「拒檳簽署」支持行動,期望透過宣導,鼓勵民眾儘早戒除檳榔、定期自我檢查,共同支持無檳環境,以降低口腔癌之威脅。  彰基3D列印中心主任暨耳鼻喉頭頸部主治醫師謝明妤說,口腔癌的病人往往要進行下頷骨切除手術,傳統是使用金屬板重建下巴骨的形狀,但會導致術後放射線骨壞死,顏面不對稱,咬合異常等等。藉由3D列印手術模擬規劃手術切除區域及重建區域,使重建後的下顎骨更趨近原本病人的骨頭形狀,可以減少術後放射線骨壞死的機率,更可得到精準對稱的下顎骨及正確的咬合及顳顎關節功能。

Read More

健保滿意度 民眾近9成 醫界僅3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國人對於全民健保整體滿意度近9成,創下歷史新高紀錄,逾7成民眾雖認同分級醫療,但也認為醫院專業普遍較好,且無法辨識輕重症,形成改革阻力;不過,醫界對健保滿意度僅3成。  健保署昨日公布民眾就醫權益調查以及醫師對健保滿意度的調查結果,分別由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林寬佳、台大健康政策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董鈺琪主持。  林寬佳表示,健保自84年實施至今已24年,國人對於全民健保整體滿意度一路攀升,至108年達89.7%,再創歷史新高,也是政府施政滿意度最高的政策之一。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國人對健保持正向肯定態度,主因為「就醫可近性、減輕醫療負擔、健保保費收費合理」,顯示健保制度確實降低民眾就醫經濟障礙。  對分級醫療政策,林寬佳表示,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民眾認同健保分級醫療政策,但仍有7成民眾認為大醫院的專業普遍較好,以及近5成民眾無法自我辨識輕症與疾病嚴重度的高低,是主要的行為改變阻力。  進一步分析近5年國人就醫經驗也發現,影響民眾滿意度最大的核心因素為看診時的經驗歷程。醫病信任關係、醫療訊息傳遞與決策共享過程的品質,皆是影響民眾總體感受重要因素。  至於醫界對健保的滿意度調查,董鈺琪表示,西醫師對健保滿意度從106年17.3%上升到108年33.7%,牙醫師從106年30.6%上升到108年36.6%,不滿意度均有下降趨勢。  民眾健保滿意度調查,共完成7234份有效樣本,包含市話、行動電話與網路樣本,調查期間為今年7月到9月10日;醫師健保滿意度調查以網路問卷為主,有效樣本數977人,達95%信心水準、抽樣誤差不超過正負3個百分點。

Read More

亞洲晚期肺癌一線生機 新標靶藥助延命逾3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癌高居全球癌症死亡率之冠,在台灣更蟬聯十大癌症死因榜首長達15年,且全球晚期肺癌5年存活率仍不到10%,甚至逾半數存活期不到1年。最新研究顯示,新標靶藥物有助亞洲肺癌病人延緩疾病惡化時間達16.5個月,整體存活期延長至37.7個月。  2019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甫落幕,國際肺癌權威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教授的研究團隊在會中發表上述研究成果,為亞洲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一線生機。  莫樹錦表示,最新TKI類抑制EGFR標靶藥物相較於既有藥物,能更強效的阻斷受體、抑制癌細胞增生。在第3期臨床試驗中,針對425名肺癌EGFR突變且從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提供用藥治療的結果發現,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時間達14.7個月;其中,更針對346名亞洲患者分析(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可幫助延緩疾病惡化高達16.5個月,是現在既有藥物近2倍之多。  不僅如此,最新強效標靶藥物,亦讓患者整體存活期達3年以上(37.7個月),且藥效維持時間可達77.9週,可減少患者用藥的頻次。  惟莫樹錦也指出,最新標靶藥物因其強效地抑制EGFR活性的特點,亞洲病人約9成會出現腹瀉的反應,其餘約6成會出現甲溝炎、5成皮膚不適等副作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