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原因多 不忌口更嚴重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入秋之後,日夜氣溫變化較大,不少民眾會有咳嗽的困擾,且一直無法痊癒。中醫師指出,導致咳嗽的原因不同症狀也會有差異,所以必須注意的事項也會跟隨著變化,必須仔細辨別發生原因,針對其病因治療才會有良好的療效。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張尚智表示,誘發咳嗽的原因很多,常見有感冒、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咽喉炎、支氣管炎、肺結核、肺炎、呼吸道傳染病、支氣管擴張症、腫瘤、肺實質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副作用等等,都可能引起咳嗽。  另外,如果患者的生活習慣不佳,在患病咳嗽時仍然不忌口,喜食冰冷、油炸厚味或是仍持續抽菸,更容易使得病程遷延。 張尚智指出,若咳嗽合併發燒、黃痰、咽喉腫痛時,應禁食補品如薑母鴨、羊肉爐、當歸、人參、黨參、黃耆等補品,也不宜食用辛辣、油炸、咖啡、荔枝、龍眼、榴槤、薑、羊肉、黑糖、核桃等熱性食物。 若有痰色稀白、咽喉癢,等寒證時,則需避免食用生冷及寒涼食品,如西瓜、白糖、苦瓜、水梨、番茄、椰子及瓜果類水果,可以用老薑、生蔥煮水溫飲,並穿著暖和衣物微微發汗,可幫助病情提早痊癒。 若咽喉乾燥,咳而氣促,痰少難出或乾咳無痰、咽癢喉乾時,應多喝溫開水以潤喉,或可食用銀耳、秋梨、蜂蜜、黑芝麻、核桃、松子、百合等滋陰潤肺。 若是因為其他臟腑遷延而引發的咳嗽症狀,如心臟衰竭引發,常會有喘不過氣,咳嗽喘鳴音等,則應遵從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多休息,避免過度運動,天氣溫度變化較大時,應注意體感溫度變化並避免出門,以防止病情惡化。 張尚志說,咳嗽症狀雖然常見且容易被忽略,但其發生原因有時相當繁雜並且危險,建議若有不明咳嗽發生且延久不癒時,應立即就醫檢查,找出咳嗽病因。切勿聽信坊間流言,食用偏方,以免延誤病情。

Read More

美電子菸奪命 董氏促修法速禁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美國已有26人因電子菸感染嚴重肺病死亡,且高達8成患者不到35歲。董氏基金會呼籲,台灣政府應加速「菸害防制法」祭出相關禁令。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在美國時間11日公布最新電子菸嚴重肺病疫情報告顯示,繼上週有18人因電子菸導致的肺病死亡後,至今已攀升至26人,且各州通報病例更飆升1299人。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郭斐然表示,依據資料顯示,目前26起死亡病例分布在21個不同州別,另有多起死亡案例正在調查確認中,所有患者均有電子菸使用紀錄。經分析,患者有多達70%是男性、80%患者集中在35歲以下族群;按年齡層來看,未滿18歲約占15%、18至20歲約21%、21至24歲約18%、25至34歲約26%、35歲以上患者約20%。  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指出,2010年美國「開放成人選擇、禁止青少年使用」的電子菸政策執行後,2011年立刻有1.5%高中生開始使用電子菸。根據2019年最新調查顯示,高中生吸食電子菸已快速蔓延到27.5%,短短8年增加18.3倍,換言之,目前全美已經有500萬名青少年深陷電子菸害中。 姚思遠說,此波疫情加州死亡人數最多,目前已有3人,加州政府呼籲家長重視與協助讓青少年停止吸食電子菸,並立即提撥2000萬美元展開積極的對抗電子菸行動;舊金山市及洛杉磯市也緊急通過法律將全面禁止販售電子菸。 從美國的慘痛經驗顯示,一旦開放電子菸,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再多禁售禁用措施也只是亡羊補牢。董事基金會呼籲,台灣政府千萬勿重蹈覆轍,絕不可在菸商及民意代表的壓力下開放後患無窮的新興菸品。  另外,政府研擬全面禁止新興菸品的「菸害防制法」修正條文,已在立法院塵封近2年,在全球掀起對抗新興菸品浪潮之際,我國政府也勿再緘默怠惰。

Read More

沒吃澱粉還是胖?錯誤飲食惹的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生酮飲食、低碳飲食蔚為風行,但「明明沒吃澱粉,怎麼還是發胖?」、「都吃燙青菜、燙雞胸肉,夠養生吧?」專家表示,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飲食迷思,在嘗試之前,最好找到符合自己的「個人化的營養計畫」,以免讓健康加重負擔。  為了養生或減重,多數人常看了許多雜亂的網路資訊,就盲目的跟著流行亂吃,或為填飽肚子而隨意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資深營養師徐景宜表示,這些錯誤的飲食迷思,更忽略了正確的營養觀念。  徐景宜表示,沒吃澱粉,還是發胖的原因,很可能是不小心誤吃了澱粉不自知。例如:吃火鍋時,蔬菜盤常出現的玉米、芋頭、南瓜、山藥、馬鈴薯等等,其實都是偽裝成蔬菜的澱粉。  同時,只吃燙青菜和水煮雞胸肉,卻可能會缺少好的油脂。徐景宜指出,好的油脂可以促進荷爾蒙的分泌、身體細胞膜的修復、保持皮膚的水潤光澤,有好的油脂才能幫健康加分。  此外,很多人缺少營養份數的概念,誤以為1碗飯等於1份澱粉,但徐景宜指出,其實1碗飯是4份澱粉,一碗飯的熱量就有280卡,以正常體重者來說,若一餐吃超過2碗飯就會嚴重超標。  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徐景宜提醒,在嘗試任何飲食方法前,最好先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請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後再評估落實「個人化的營養計畫」,不然可能反倒讓自己的健康加重負擔。

Read More

健康甩肉,從生活做起……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肥胖是健康的隱形殺手,許多疾病伴隨肥胖悄悄上身,響應10月11日世界肥胖日,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呼籲大家動起來,天天運動30分鐘、每週累積150分鐘,日日5蔬果及減少含糖飲料攝取,每天用電腦、看電視、玩電玩、打電話不超過2小時,遠離疾病、健康甩肉從生活做起。  曾梓展說,107年國人10大死因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腎臟病等8項與肥胖有關,肥胖成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問題。教育部107年運動現況調查,台中市肥胖盛行率為11.1%,低於全國13.7%。  衛生局指出,輕度到中度肥胖者可和醫療團隊一起討論,找出最適合個人的健康體重管理及減重方式,以正確方法管理體重及成功減重,改善慢性疾病與增進健康,提升健康生活品質,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提供營養諮詢服務,預約專線04-2528-0100,由專業營養師提供諮詢。

Read More

適用法規混亂 精油標示不清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芳香療法是坊間許多民眾紓解生活壓力的一種方式,為維護消費者權益,新北市府消保官最近訪查市售純精油之標示,發現現況因法規適用不同造成混亂外,部分商品亦未完全符合規範。  消保官表示,就所有未完全符合規定之查核商品,已由市府經發局及衛生局行文市轄內業者,促請改正;非屬新北市轄業者,亦已移請該管縣市政府查處。  市府法制局長黃怡騰指出,這次訪查均可於百貨專櫃或一般賣場購得的13個知名品牌20款純精油,查核結果,屬於一般商品之14款純精油中,有3款不符規定,但屬於化妝品之7款純精油,均有與法令不符部分。  消保官指出,純精油商品有的屬於一般商品符合規定,有的卻屬於化妝品且不符合規定,是因各款商品依業者標示之用途不同,分別適用「商品標示法」及「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的情形所致。  消保官指出,若商品用途標示載有「接觸人體」功能者,如按摩、泡澡、皮膚保養等,即應遵守「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之規定;若商品用途標示記載內容未接觸人體,如薰香、增添香氣等則屬於一般商品,受「商品標示法」規範。但若標示用途為「按摩(屬化妝品用途)、薰香(屬一般商品用途)」則會造成究應適用何種法規之疑義。  消保官說,縱使純精油僅標示為一般商品,但銷售人員往往會向消費者介紹按摩、泡澡或保養皮膚之用途,變相規避「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之適用。

Read More

孩子養胖長得高? 提早走下坡

 中央社/台北11日電  老一輩常認為孩子要養得白白胖胖,才有本錢長高。國健署表示,研究證實肥胖的孩子會比一般孩子提早半年至一年達到生長高峰,但也會提早走下坡,最終身高很可能略遜一籌。  為了避免民眾因肥胖導致慢性病上身,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和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出版「肥胖100問+」,解答各個年齡層可能遇到的肥胖問題與迷思。  孩子養得白白胖胖,未來才有本錢長高,是許多老一輩根深蒂固的觀念,但在專家眼中卻是大錯特錯。  國健署表示,目前已有研究證實,肥胖的孩子在8歲前身高會比其他孩子長得快,平均每增加1個單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每年會長得比其他孩子高0.25公分,尤其女生比男生更明顯,因此到了小學畢業時,許多胖女孩往往是班上數一數二高的。  然而,這些肥胖的孩子雖然比一般孩童提早半年至1年達到生長高峰,但接著也會提早走下坡。  國健署指出,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每多胖1個單位BMI,男生每年會比其他人少長0.88公分、女生少長0.51公分,到了18歲時肥胖孩子的最終身高,甚至比一般孩子稍遜一籌,證實肥胖並不能成為抽高的本錢。  國健署強調,3到6歲期間是培養兒童正確飲食習慣的黃金階段,對於兒童成長的健康影響深遠,建議在兒童、青少年的發育階段,應減少含糖飲料、油炸等高油脂食物、零食、點心等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才是維持健康及發育的重點。  很多家長也好奇,孩子水果吃不夠,是否能以喝果汁補充營養。國健署說,一份240毫升的鮮果汁平均需要2到3份水果才榨得出來,因此一杯果汁下肚,可能在無形中喝下過多糖分和熱量,也少了新鮮水果的膳食纖維,建議以新鮮水果取代果汁。  此外,最新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和肥胖有很大的關係。國健署表示,一項針對2.5歲至6歲兒童的睡眠研究發現,每天睡眠少於10小時的兒童,過重、肥胖風險都會增加,主要是睡眠不足會使體內荷爾蒙不平衡、增加進食機會、降低運動意願。  國健署呼籲,睡眠不僅可增加生長激素分泌、幫助孩子長高,孩子精神充足,學習也會更有效率,建議4到12個月嬰兒每天睡眠12至16小時、1到2歲幼兒睡11至14小時、3至5歲睡10至13小時、6至12歲睡9至12小時、13至18歲睡8至10小時。

Read More

電子菸奪美26命 傷1300人肺

 中央社/華盛頓10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衛生當局今天指出,今年3月以來因電子菸相關疾病而死亡者已達26人,大約1300人因此肺部受傷。  官員尚未能證實致病原因,正兵分多路展開調查。  法新社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表示,至目前為止,在21州總共有26人死因與電子菸有關,肺部受傷者達1299人。  在1043名登載性別與年齡資料的病患中,70%為男性,80%則是在35歲以下。  超過四分之三病患曾透過或未透過尼古丁產品吸入四氫大麻酚(THC)。THC是對心理或精神有顯著影響的大麻物質。  電子菸起初被認為是戒菸裝置,在青少年間的使用快速增加,2019年的初步官方數據顯示,超過四分之一中學生在過去30天曾經抽電子菸。  電子菸自2006年起在美國販售,病情是否直到現今才開始爆發並不清楚,或是否之前病例被誤診也不得而知。

Read More

牙齦流血吃維生素C?不一定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隨著消費意識抬頭及社群媒體的崛起,民眾對於每天所吃、所用的產品品質與安全日益重視。為使民眾消費更安心,衛福部食藥署指出,在「消費者食藥防騙專區」提供食品、藥品、化粧品整合性資訊,每天由專人監控並收集各方資訊,即時發布相關訊息。  近幾年,無論是在報章雜誌、電視報導或談話性節目中,食品、藥品等消費或安全常是報導的話題。  食藥署表示,在「消費者食藥防騙專區」提供了食品、藥品、化粧品整合性資訊,每天由專人監控並收集各方資訊,即時發布相關訊息,以滿足民眾知的權力。  食藥署指出,消費者食藥防騙專區設置了「違規廣告查詢」、「不法藥物查詢」、「食藥闢謠」及「檢舉陳情資訊」,提升民眾防詐騙之知能。

Read More

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

 59歲男性患者於上班疲倦時常處於焦慮狀態,下班放鬆開車時則常恐慌是否會遇到車禍,雙手容易顫抖,入眠困難且淺眠多夢。曾於某知名自律神經名醫自費治療一年多後,卻仍症狀反覆且所費不貲,於是經友人介紹前來尋求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顴骨高聳、身形偏瘦;聞診:聲音宏亮急促,但尾韻無力;問診:緊張時易焦慮、放鬆時易恐慌、雙手顫抖、睡眠障礙、心悸胸悶;舌診:「舌尖紅苔白膩」;脈診:「雙寸關濡滑尺細」。中醫辨證:「心肺火亢,腎水虧耗,濕阻中焦」。治法:「清潤心肺、調運肝脾、滋養腎水」。  這名患者已服用過多種西藥,希望單純服用中藥來治療,所以目前已停服西藥,但詢問發現其停服西藥後,焦慮、恐慌、雙手顫抖及睡眠問題更加嚴重,即是停用精神方面用藥的反彈性症狀,於是囑咐患者在併用中醫治療的同時,勿貿然停服西藥。患者服用中藥3個月後諸症改善,半年後停服西藥,停藥後陸續追蹤,亦無復發,療效良好。  中醫經典《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記載諸多治療精神情緒方面的經驗列舉如下:「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虛煩不得眠者,酸棗仁湯主之」。又「人參」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桔梗」驚恐悸氣;「茯苓」憂恚驚恐,安魂養神;「柏子仁」驚悸,安五臟;「旋覆花」止驚悸;「牡蠣」驚恚怒氣。「梅子」安心;「合歡皮」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徐長卿」悲傷恍惚。  自律神經失調目前常被視為影響精神疾病,憂鬱、焦慮、恐慌症發生之重要生理指標,且實證研究顯示敵意(即怨恨、憤怒)為影響心血管疾病發生與預後的危險因子;憂鬱、焦慮、及D型人格(憂傷型人格)亦被證實為影響死亡率的危險因子。中醫從整體觀來貫徹人體陰陽、疏通五臟六腑氣機,運用中藥與食物之寒熱溫涼來調理自律神經失調誘發之諸多症狀,且可避免長期服用西藥的成癮性與戒斷性。 (作者/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

植牙前…須先評估身體狀況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越來越多人需要裝置假牙或植牙維持正常咀嚼功能。專家指出,欲進行植牙重建的患者,必須先評估是否有嚴重的系統性疾病,若是有做過化療、放射線治療或者其他重大手術的患者,或是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身體狀況都需要獲得一定的控制才能進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楊芷其表示,若缺牙區過大或是不想破壞兩側的健康牙齒,就要考慮以植牙或是活動式假牙的方式來重建。傳統活動假牙大多是利用金屬掛鉤或是磁鐵,讓假牙附在牙床上面。  和植牙相比,製作過程會較單純,所需時間也較短。植牙是目前要花最多時間的重建方式,至少都需要6個月的時間,甚至更長。  在重建完成後之使用上,裝戴活動假牙的病人,因活動假牙有金屬支架的部分,異物感較大,需要比較長的適應期,加上病人因缺牙範圍通常比較大,因此咀嚼能力會跟自己的牙齒有較大的落差。  另外,因活動式假牙的設計是利用鉤子將假牙掛在口中殘存的牙齒上,容易造成食物殘渣塞在牙縫中,因此在飯後,要取下假牙來清洗,在使用上會比較麻煩。  若選用植牙重建的患者則較不會上述活動假牙的問題,但植牙後可能會有感染併發症,因為植牙時,必須進行手術切開牙齦,而開刀多少會有感染的風險;另外,有時手術區域較靠近神經,也會引起半邊舌頭與嘴唇麻痺之風險。  因此在手術之前,必須透過電腦斷層詳細檢查,仔細評估牙骨高度以及神經的位置,以避免造成無法恢復之傷害。  楊芷其也提到,患者的身體狀況及齒槽骨骨頭是否足夠、植牙區域與上顎竇或者是與下齒槽神經的距離等,都是決定患者是否能植牙的關鍵;在植牙之前,必須評估該患者是否有嚴重的系統性疾病,若是有做過化療、放射線治療或者其他重大手術的患者,還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其身體狀況都需要獲得一定的控制才能進行。  不論是選用哪一種重建方式,都不是裝上去就一勞永逸,活動假牙只是依靠在自己的牙齒和軟組織上,植牙則是利用植體和齒槽骨間的整合來增加穩定,如果牙齒沒有清潔好,口內殘存牙齒一樣會蛀掉,植牙位置旁邊也會有植體周圍炎發生。因此,假牙製作完成後,仍須定期回診追蹤。假牙使用年限則會因個人清潔程度及使用狀況而有很大的差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