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脊髓性肌萎藥 健保將有條件給付

 中央社/台北19日電  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藥物一年藥費達900多萬元,患者根本負擔不起。健保署今天決議有條件給付SMA藥物,但仍須與廠商議價,最快明年才能正式給付。  SMA是一種相當罕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僅一種藥物可治療,但一年藥費恐高達900多萬元,患者根本負擔不起。多名病友共組「罕病SMA肌萎藥物爭取聯盟」,上個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呼籲儘速將救命藥物納入健保給付。  健保署今天召開藥品共同擬定會議,決議有條件給付該藥。但藥價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和藥廠議價,最快也得等到明年才能正式給付。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今天會後接受媒體電話聯訪時表示,會中各委員都同意將SMA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但因藥品價格昂貴,一針就要價200多萬元,第一年要打5~6針,此後一年打3針,必須終身打。若疾病控制得當,患者人數只會逐年攀升,健保財務真的吃不消。  蔡淑鈴說,藥品仿單雖載明12歲以內患者都可用藥,但考量財務衝擊,加上專家認為愈早用藥效果愈好,因此決議以有條件給付的方式納入健保。採分階段逐步開放,優先針對1歲以內發病、且目前年齡在6歲以內的第1型與部分第2型患者。  據推估,第1年預計將有約30名患者可用藥,預計將花費3.4億元。  不過,由於目前藥價仍然太高,即便已同意納入健保給付,仍須進一步與藥廠議價。健保署呼籲廠商拿出誠意,盼儘速展開協商,預計明年才有機會正式給付。  此外,今天的藥品共擬會議也決議放寬泌尿道上皮癌患者使用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O)的腎功能限制,腎絲球過濾率(eGFR)從現行60以上放寬至30~60之間,盼讓更多患者可用藥。

Read More

<2019十大疫苗新聞>流感疫苗升級、麻疹流行 並列第一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於19日公布「2019十大疫苗新聞」,在最具影響力疫苗新聞當中,「公費流感疫苗全面升級四價」與「拒打疫苗導致全球麻疹大流行」兩項議題並列第一。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指出,2019十大疫苗新聞是由領域專家、醫事人員、媒體代表評選,年度最具影響力十大新聞。其中,公費流感疫苗相關議題、以及今年各國爆發大流行的麻疹疫情就各占了4項。  根據票選結果,共有2則新聞並列第一名,分別是「公費流感疫苗全面施打四價」、「拒打疫苗導致全球麻疹大流行」,點出2019年疫苗新聞2大重點就是流感及麻疹。  第3至10名依序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延遲公布流感疫苗選株、公費流感疫苗分批接種(與供貨量議題)、台灣麻疹病例境外移入、流感疫苗全球生產及供貨時程延後、醫護人員與其他高風險人員需要考慮追加麻疹疫苗、腸病毒疫苗有望明年問世、台灣麻疹病患的症狀與檢驗常常無典型表現、高傳染性百日咳病例數近年新高。  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台大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陳伯彥表示,今年我國公費流感疫苗升級四價政策廣受肯定,為因應WHO延遲公佈選株,影響後續全球疫苗供貨的時程,致使流感疫苗延遲開打,疾管署比照往年分批接種,但仍有部份民眾擔憂爆發非預期的流感疫情。  陳伯彥說,台灣擁有完善的防疫政策,民眾無須過度擔心。在疫苗供應無法滿足全部對象同時開打的狀況下,最應考量如何阻斷社區大流行,降低高風險族群感染,減少其併發重症或死亡。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今年全球麻疹疫情之所以爆發大流行,最關鍵的肇因在於國外疫苗接種率極低,甚至還有錯誤觀念把麻疹疫苗跟自閉症聯結在一起,導致疫情爆發。  台灣雖然從1978年起全面實施公費接種麻疹疫苗,但李秉穎提醒,1978年起接種的民眾,由於抗體漸漸消失,仍是感染風險較高的族群,若有前往麻疹疫情高風險地區的需求,建議評估再度施打疫苗。

Read More

慢性病患 結核病高風險族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統計,結核感染與發病不同,結核感染者只有10~20%會發病,但醫師提醒,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肺部有慢性疾病者等,皆屬發病危險性較高的族群,應多加留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蔡正堅表示,對於結核病患接觸者而言,會不會成為患者、要不要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等問題,是他們所關心的問題。  據統計顯示,結核感染者僅10~20%會發病,因此感染與發病不同。雖然感染後不易發病,但有些人發病危險性較高,像是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肺部有慢性疾病者等。  台灣於2016年開始提供全國全年齡層接觸者LTBI診斷與治療;5歲以上接觸者全面提供IGRA檢查,以減少卡介苗相關的偽陽性干擾。蔡正堅醫師表示,只要在IGRA檢查為陽性者,目前都視為有「潛伏結核感染」,建議由醫師評估治療方式。  透過適當治療後,可以日後結核病發生率可見少7成以上,同意接受治療的病人,醫師也會在治療前、中開立檢查以提早發現副作用的出現。

Read More

腰痠背痛血尿 竟是腎結石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65歲周姓婦人因腰酸背痛、血尿,她到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求診,發現左腎有2.5公分結石,醫師採用「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搭配雷射,將結石打成碎片,術後隔天出院,結石消失無蹤。  另一名67歲翁姓婦人左腎有5公分結石塞滿腎盂,醫師建議患者接受兩階段的「軟式輸尿管鏡」手術,將結石全數清除,2次手術過程十分順利,3個月後的追蹤顯示有99%的結石已經消失。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指出,據2019年美國一篇研究顯示,接受腎結石手術治療人數逐年上升,其中體外震波其比例從原本的85%逐漸降低,新興的軟式輸尿管鏡從原本8%上升至16%。因體外震波碎石有限制,若病人過度肥胖、腎結石太大、過硬或位置不易排出,容易造成治療效果不佳,軟式輸尿管鏡手術能有效克服難題。  新北市立聯醫泌尿科醫師翁竹浩指出,使用軟式輸尿管鏡治療腎結石,風險低、成效好,年長患者適用。手術方法為運用可彎曲的軟式輸尿管鏡,麻醉後經由尿道自然孔進入,透過可變換不同角度的內視鏡,搭配高功率雷射進入腎臟把石頭擊碎、取出,屬於無傷口的微創手術需自費,平均價格約3萬元。  翁竹浩表示,造成腎結石的原因包括少喝水、遺傳與痛風等,平時多喝水、不憋尿是避免結石的不二法門。  另軟式輸尿管鏡在輸尿管或腎盂的尿路上皮癌也有新的應用,傳統治療方式是將輸尿管與整顆腎臟切除,但腎功能不好或是只有單顆腎臟的病人,術後需要長期洗腎。部分病患因身體情況不佳,無法承受侵入性手術,如果腫瘤體積不大,可考慮軟式輸尿管鏡搭配雷射,能控制癌症並保留腎臟。

Read More

育齡女子 2成貧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少子化社會,更要預約好孕。國健署表示,懷孕期間鐵的需求量會較一般成人增加,但育齡婦女卻約2成有貧血現象,提醒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孕前儲鐵,將身體調整至良好健康狀態,幫助寶寶健康發育。  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會有經血流失,為貧血的高風險族群,依據國健署104-10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為18.6%。  貧血症狀包含容易感到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若進入懷孕階段,孕媽咪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再加上分娩時的大量出血及哺育母乳導致的鐵質耗損,此時母體對鐵的需求量將會不斷增加。  國健署表示,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且新生兒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質主要來自孕期母體的提供,若未能於懷孕期間儲備足夠的鐵,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  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國健署依「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孕媽咪多吃富含鐵的食物,例如:海產類(文蛤、章魚、蚵仔等)、肝臟、紅色肉類,但不宜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並多吃深色蔬菜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但也要避免用餐喝茶,以免茶中的單寧酸會與鐵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減少近50%的鐵質吸收。  此外,國健署提醒,一般成年女性若出現貧血症狀,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有生育規劃的婦女在懷孕前即需注意營養攝取量,如有需要應洽詢營養師改善飲食,或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相關補充劑。

Read More

對抗霾害 吃十字花科蔬菜養肺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到冬季會面臨境外空氣汙染威脅,營養師指出,要對抗冬季霾害,可透過吃養肺,像芥蘭菜、芒果等含有天然β胡蘿蔔素的蔬果,能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台灣的空氣汙染來源除了境內產生的空汙問題外,每年冬季也可能會有境外空氣汙染,當中國大陸有沙塵或有霾害現象產生時,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及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到台灣,這時就需特別小心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  其中,要注意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問題,它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只要呼吸就會接觸到的危險因子。依世界衛生組織指出,PM2.5空汙除了會造成呼吸系統疾病外,與心血管及癌症也都有相關。  潘富子說,民眾從日常飲食下手,就可輕鬆養肺,建議可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大、小白菜,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有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抗癌之活性成分,有助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率。  攝取天然β胡蘿蔔素,能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  此外,茄紅素蔬果如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皆含有豐富茄紅素,茄紅素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  潘富子也提醒,要對抗空氣汙染危害,除了培養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也應定期安排身體健康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可能的潛藏病灶。

Read More

1成5乳癌 X光攝影偵測不到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乳癌家族史、有乳癌變異型致病基因、初經早停經晚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此外,約有15%的乳癌是乳房X光攝影無法偵測到,因此即使檢查結果正常,若有發現異狀如乳頭出血,摸到腫塊等等徵兆,仍應就醫診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影像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旭辰指出,乳癌在女性10大癌症死因裡排名第四位,105年度有2176人死於乳癌。 乳癌的危險因子眾多,包括有乳癌家族史、有乳癌變異型致病基因、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 為加強乳癌防治,國健署提供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每二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實,能夠有效降低乳癌死亡率的乳癌篩檢工具,尤其對於微小鈣化點,更是X光攝影之強項。 黃旭辰說,X光乳房攝影的輻射劑量小,整個檢查過程約10分鐘。雖然壓迫乳房的5-10秒鐘會有些許不適,但近年儀器進步,配合事前說明,幾乎所有人都能夠順利完成檢查。 黃旭辰也提醒,女性除了解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應了解有15%的乳癌是乳房X光攝影無法偵測到。即使檢查結果正常,若有發現異狀如乳頭出血,摸到腫塊等等徵兆,仍應儘速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對抗疾病最好的策略。

Read More

航空防疫 長榮獲金質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際間交流熱絡,傳染病跨境傳播的風險也隨之增加,鑑於去年爆發大規模追蹤人數麻疹群聚事件,疾管署攜手航空業者打造「2019航空公司傳染病防治整備及應變管理獎勵計畫」,18日頒發6家航空防疫安全優等企業,其中由長榮航空拿下金質獎。 疾管署、民航局及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今年辦理國際首創的「2019航空公司傳染病防治整備及應變管理獎勵計畫」,評核團隊由傳染病防治及感染症、空港檢疫、航空安全及職業安全衛生等專家組成,針對三大重點防疫指標:「平時整備」、「職場安全衛生」及「緊急應變」及項下25項指標,進行書面審查及實地評核。 昨天舉行「飛向健康,攜手防疫」頒獎典禮,授獎表揚及感謝參與評鑑的中華航空、立榮航空、台灣虎航、長榮航空、華信航空,並由長榮航空獲金質獎。 評核團隊張峰義召集人表示,我國籍航空公司對於疑似傳染病須暫緩搭機之旅客,皆能協助退換票及提供相關友善協助機制;同時第一線空勤與地勤人員,透過航空公司積極推動MMR疫苗接種,對麻疹保護力已達87%以上。不只確保旅客健康權益,也提供員工更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唯有透過落實航空防疫,才能降低境外傳染病威脅,感謝參與評核的航空公司為防疫工作盡心盡力,也期待更多民間企業加入,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疾管署提醒,民眾安排出國旅遊時,除可選擇搭乘航空防疫安全優等企業之班機外,亦記得事先蒐集旅遊目的地相關防疫資訊,必要時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於旅遊期間做好防護措施及隨時留意身體狀況。

Read More

亂吃藥止痛 嬤過敏休克險亡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7旬嬤不慎跌倒撞到臀部,因疼痛難耐,家人自行拿止痛藥給她吃,吃完後卻開始大範圍紅疹、全身搔癢難耐,且合併頭暈,最後竟休克而緊急送醫,及時救回。  成大醫院急診部醫師施韋廷表示,過敏是常見的疾病,症狀輕的會流鼻水、眼皮嘴唇水腫、皮膚紅疹,嚴重的稱為「全身型過敏性反應」,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全身型過敏性反應是一種急性、致命,且會影響多個系統的病狀,當外來的過敏原進入體內,會刺激B細胞分泌抗體,這些過敏原會與抗體結合,進而刺激肥大細胞或嗜鹼細胞分泌組織胺、酵素及細胞激素,造成一連串的發炎反應與過敏症狀。  施韋廷指出,比較常見造成全身型過敏性反應的原因,藥物有抗生素、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等;食物則有雞蛋、花生、牛奶、甲殼類等,以及昆蟲螫咬時分泌的毒液等。  他說,對於全身型過敏性反應的處置,主要先維持病患生命徵象的穩定,再輔以藥物治療。預防勝於治療,如發現自己對某種物質過敏時,儘可能避免再次接觸到該類物質;就醫時主動提供藥物或食物的過敏史,可以讓醫師避免開立類似的藥物;而發現產生疑似過敏反應時,趕快就醫治療。

Read More

流感升溫 侯友宜籲校園加快打疫苗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今年流感疫苗較往年延後開打,近日新北市流感新增個案上升近2成,市長侯友宜18日在市政會議中關心流感疫苗施打情形,並要求校園部分應盡快接種完畢,避免學生群聚感染。衛生局長陳潤秋說,校園預計27日以前接種完成。  針對日前公費流感疫苗短缺,侯友宜表示,近期流感人數不斷增加,不能忽視這一波慢來、集中性的流感,希望中央能儘速配送疫苗,「該打的先打完」,對於長者與幼兒等族群優先進行施打外,一般民眾與社區設站能提早打就趕快打,流感高峰期疫情一下子就衝上來,不能忽視。  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今年尚未進入流感流行期,不過因天候因素,這星期流感個案比前一週上升約2成,目前各衛生所正常施打,沒有問題。  陳潤秋說,各校將會按照排定時程施打,預計27日之前校園會施打完畢。  她表示,後續在20日、24日配發下來的疫苗,將先挪用給年長者優先施打;一般民眾與社區設站排定在明年1月1日以後,時程也較往年晚,造成地方部分民眾有意見,已加強溝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