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美容先看體質 補錯反傷身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愛美是人的天性,中醫美容是屬於廣義性的美容,包括顏面、氣色、鬚髮、指甲、四肢、軀幹、體態等全身性的美化,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透過內服中藥或藥膳來補益氣血,能讓人擁有明亮氣色,不過,提醒要進補前,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再調養。  許益彰表示,中醫美容簡單來說,就是建立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追求外行美,也就是以內外兼治,來達到維護的健康與外貌的美麗,因此中醫美容是注重內外整體。 他表示,黃帝內經記載:「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肝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肺開竅於鼻,其華在皮毛,腎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髮。」中醫認為身體內在臟腑與經絡的表現會反映在體外,若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氣血充盈、經絡暢通,則面色、皮膚紅潤有光澤,而肌肉、骨骼亦會健康強壯。  因此,藉由內服中藥或藥膳來補益氣血、調理臟腑來改善全身體質,再透過按摩推拿、針灸或氣功導引來疏通經絡,使氣血流動,通達四肢百骸及五官七竅,除讓人擁有好的外形,還能讓人擁有明亮的氣色。 許益彰提醒,中醫進補並不是補愈多愈好,必須要有「虛」才可以「補」,而虛又分為很多種類,例如五臟的虛損、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根據虛的種類及虛的程度,每種補法都不相同。  如果身體無明顯不適,想要吃一點藥膳保養,酌量攝取無妨,如果身體本來就有不舒服的狀況,吃了藥膳後症狀更明顯、或有上火的現象時,建議還是到鄰近的中醫院所,確認為何種體質後再行調養會比較妥當。  他說,最好是由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的狀況,建議適合體質的中醫藥食調理,以期能達到最佳的中醫美容效果。

Read More

曲解勞基法? 醫院遭控惡搞住院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已超過1個月,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21日召開記者會,點名國內多間知名醫學中心「惡搞」住院醫師,導致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後權益受損。衛福部表示,將要求被點名醫院1週內提出說明,盼醫院多照顧年輕住院醫師。  北市醫師工會理事長黃致翰表示,在勞基法上路前後,蒐集各醫院契約,調查納入前後的規定變化,統計發現,除了台大、北榮等公立醫院以外,許多間私立醫院的契約上都將薪資一筆帶過,完全沒寫出詳細金額,甚至提不出薪資計算基準。一旦簽約後才公告新的計算方式,例如亞東醫院就取消了行之有年的「值班費」制度,醫師想要討回公道只能興訟,完全不符成本效益。  同時,許多醫院曲解了勞基法的本意,將正常工時曲解為工時「下限」,例如北部某醫學中心就訂出最低工時下限,本來每月只需要工作180幾個小時的二線科、門診科,如今卻必須工作到200小時;彰化基督教醫院拿著「每週至少休息一天」的規定,讓本來週休二日的住院醫師,如今週六還得出勤,納入勞基法以後反而苦不堪言。  此外,在9月1日以後,醫院只求不違法,力求人力資源最大化,以長庚醫院為例,就將住院醫師的年休由14天砍半成7日,還自稱「優於勞基法」。  由於10月開始,各教學醫院開始招募住院醫師新血,工會呼籲,求職時應張大眼睛關注勞動條件,也希望主管機關審慎看待這些「不違法」的亂象,莫讓勞基法本意大打折扣。  針對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後,權益反受損。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說,將要求被點名醫院1週內提出說明,盼醫院多照顧年輕住院醫師。同時也會在年終檢討,了解執行狀況和問題。  不過,被工會點名到的長庚醫院喊冤,並澄清表示,針對新進醫師特別休假,與諸多同儕醫院相同,均提供報到日起即享有14日特別休假,優於勞動基準法規定,且也在今年8月27日發出新聞稿澄清,但北市醫師工會卻仍發佈不實訊息誤導大眾,涉嫌毀謗,將保留法律追訴權,不排除提告。

Read More

衛生局腦中風徵兆嘴歪臭奶呆、走路腳歪歪 速撥打119送醫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腦中風除了致死率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中風引起的失能。台南市衛生局提供一句台語「嘴歪臭奶呆、走路腳歪歪」,作為簡單辨識腦中風徵兆,讓民眾易懂、易記。遇有此症狀,速撥119送醫院,可增加康復機會,並減低失能風險。  衛生局指出,腦中風症狀會突然出現單側肢體無力、走路不穩傾斜、面部表情不對稱、咬字不清、說話困難等;這些症狀全部濃縮成「嘴歪臭奶呆、走路腳歪歪」這幾個字,這也是台南獨創專屬衛教內容,並將它製作冰箱貼,分發給民眾以達居家時時提醒之效。腦中風理想送醫時間為黃金四個半小時,若能爭取提早送醫,只要及時救醫,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四成。  市長黃偉哲表示,根據台灣腦中風登錄資料,約有半數民眾超過五個半小時才送醫,治療機會相當有限。為響應十月世界腦中風月,衛生局、消防局及南市13家急救責任醫院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舉辦「腦中風就醫,快打119」活動,一起合作將腦中風治療的啟動延伸至到院前。也就是當119接獲疑似腦中風的個案報案,救護技術員抵現場,立即執行評估,一旦評估為腦中風患者,將啟動腦中風緊急救護網絡,就近送至急救責任醫院,由醫院醫療團隊接手治療,以爭取最佳救治時間,減少患者失能風險,增加預後復原狀況。

Read More

食道弛緩不能症 少女瘦成紙片人

 記者陸瓊娟/燕巢報導   一名十六歲體重約四十六公斤的高中女生,半年前起,每次吃完東西就吐,體重就一路掉到剩三十八公斤,形同紙片人,家長緊急帶至義大醫院求診,發現這名女高中生是罹患罕見的「食道弛緩不能症」,因此吃下去的食物都累積在食道,無法進入胃部,經施以內視鏡手術,將食道肌肉切開,如今女高中生已恢復正常飲食。  義大醫院內視鏡科李青泰醫師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是因食道肌肉收縮異常,食道下括約肌無法放鬆,導致賁門打不開,吃下的食物堆積在食道,根本不能進入胃部,導致患者不斷將吃下的東西吐出來。而這名女高中生求診時表示,她常胸口感到疼痛,每次吃完東西食物就吐了出來,以致體重直速下降剩38公斤,形同紙片人,經食道攝影檢查時發現顯影劑都積在食道內,呈現鳥嘴狀,確認她罹患了罕見的「食道弛緩不能症」。  李青泰醫師表示,食道弛緩不能症的致病原因目前還不明,每十萬人大約有一、二個人會罹患此病,以台灣地區來說,每年最多二百到二百五十人左右,算是罕見。傳統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方式,是將食道下方肌肉劃開,較新型的內視鏡手術,從嘴巴將內視鏡放入,在食道賁門上方約五到十公分處鑽入,將肌肉劃開,這樣病人體表沒有傷口,恢復時間非常快,術後兩三天就可以進食,出院回家。  這名女高中生在接受手術後,終於可以開心地享用最愛的蛋糕美食,而體重也逐漸恢復正常。

Read More

中醫治療白內障

◆陳俊銘  簡單來說,白內障就是眼睛原本透明的水晶體,因各種原因變得混濁,導致視力不清的眼疾。水晶體位於虹膜與玻璃體之間,正常狀況下,水晶體必須是透明的,才能使光線折射聚焦,將影像清晰地呈現在視網膜上。  早發性白內障,多指發病年齡在55歲以下的患者,在3C產品發達的年代,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更是逐年下修。  白內障的原因分為很多種,除少數先天因素外,大多是因為後天因素所致,常見原因如下:  老年性白內障:是最常見的白內障類型,大多隨著年齡增加所致,較常發生於四、五十歲以後的中老年人,水晶體因退化而逐漸硬化、混濁,最後出現視覺障礙的情況。  先天性白內障:出生時即患有白內障,可能為遺傳因素、染色體變異、胚胎內感染等因素,嬰兒瞳孔內會看見白色或灰色的混濁點,進而影響視力發展。  外傷性白內障:可能因車禍、鈍器撞擊傷害、尖銳物品刺傷、電擊、化學藥品灼傷、高熱等所致,上述情況均可能傷及水晶體。  併發性白內障:因高度近視、虹彩炎、青光眼、網膜色素病變等眼部疾病,可能出現併發症而引發白內障。  代謝性白內障:因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低血鈣症、半乳糖血症、異位性皮膚炎等代謝性疾病所引起的白內障。  藥物性白內障:因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所引起的白內障。  白內障常見症狀如下:  白內障最直接的症狀就是視力不斷衰退,卻不會伴有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覺。以疾病早期來說,原本透明的水晶體會逐漸變黃,出現視力模糊、影像重疊、眩光及光暈、夜間視線不良,或因對比視力出現問題,感到色覺偏暗或偏黃。  若發展至白內障後期,會漸漸出現視力障礙,最後只能在辨別較近的眼前事物或只剩下光覺視力。  常見白內障高危險群:  1.高度近視:近視度數過深(大於600度)可能使白內障提早報到,因高度近視會讓眼睛內部提前老化,不僅僅是白內障,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  2.高齡長者:白內障屬於退化性疾病之一,眼部機能可能隨著年齡而衰退,進而增加發生率。50歲以上的罹患率約為六成,到了70歲以上更高達九成。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除了可能引起視網膜病變外,更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眼部疾病,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結膜炎、角膜炎等等。  4.高血壓患者:高血壓也是引起白內障的常見疾病之一。  5.有白內障家族史:和許多疾病一樣,白內障也可能受遺傳基因影響,尤其有家族病史者,罹患白內障的機率會高於一般人。  6.長期服用類固醇:不論是眼睛、皮膚或口服的類固醇用藥,切勿在未經醫師處方的情況下使用,雖然類固醇能治療某些病狀,因類固醇可能影響眼球晶體細胞的變化,進而誘發白內障。長期使用此類藥物的患者也應定期檢查。  7.戶外活動不遮陽:長期待在太陽工作或活動的族群,水晶體可能因陽光直射、紫外線傷害等因素,出現混濁甚至硬化的情況,進而影響視力。  8.其他因素:吸菸、肥胖、用眼過度、眼睛曾受傷或發炎、做過眼科手術等,都可能增加白內障的發生率。  嚴重的白內障,開刀換人工水晶體為主,初期和中期白內障可以中藥和針灸治療。中醫治療白內障,以養肝血、補腎水、活血化瘀為主,臨床上常杞菊地黃丸合四物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穀精、密蒙花、茺蔚子、青葙子、車前子等,若有肝熱,可以加洗肝明目散、柴胡清肝湯,清肝熱明目,平常保養可以藿山石斛泡茶。配合針灸,頭皮針以額中帶,百會透太陽,眼區,風池等;眼針可取肝,上焦、攢竹、晴明、承泣,絲竹空等;耳針可取目一,目二等相關眼睛保養穴位;體針可取球後、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沖、肝俞、腎俞等。平時保養,可按摩眼睛周圍穴道,常看綠色植栽,常看遠距離的山。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失眠原因多重 可尋專業協助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醫師,我最近都睡不好,到底是怎麼了?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有失眠困擾且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台灣民眾比例為11.3%,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以上為失眠所苦;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盧宛君指出,民眾自覺有睡眠問題而就醫的比例,從過去的20.2%提高到34.7%,顯示民眾就醫知識加普及,也更願意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盧宛君指出,失眠的成因多元,從生理因素到心理壓力均有影響。在生理因素層面,從簡單的環境溫度是否舒適、是否能避免光線照射(包括3C產品,如手機電腦等)、不過飽或飢餓、下午或傍晚後避免飲酒及咖啡或茶,到固定時間作息、白日小睡不超過半小時、白日適當照光及運動以平衡生理時鐘,都是影響睡眠是否不受干擾的要點。  在心理因素層面,對睡眠輕鬆看待,不對能否入眠焦慮,睡前從事腹式呼吸或聽音樂冥想等放鬆技巧,也可從網路搜尋相關影片資源練習;無法入眠時應起身從事輕鬆活動,勿臥床;若睡前仍有煩惱,建議勿此時思考,或另找非臥室地點書寫再待睡醒後處理。  盧宛君指出,若前述生理心理層面之因素均已調整,但仍持續有睡眠困擾,尚須考慮其他藥物及身體疾病影響等因素,建議與醫療專業人員充分討論以澄清成因。  她也提醒說,只要睡眠足以供應白天的精神和情緒,就不用對時數太過斤斤計較。若能把握前述調整睡眠的「小撇步」,睡眠品質的提升必將指日可待。

Read More

〈 醫藥頻道 〉姿勢不良或過重 人未老 關節先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專利!隨著運動姿勢不正確、體重超標,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灣大約有350萬人深陷膝關節疼痛之苦,等於每6.5個人中就有1人。醫師提醒,民眾對於關節的保養需要更加重視。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指出,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4歲,只要活得夠久,都可能被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以台灣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15%,全台約有350萬人深陷關節疼痛之苦。  從2017年全國就醫次數也顯示,骨關節病症高居第17名,住院費用更是擠入前十名,其中因為膝部關節炎而就醫的人數為83萬7千人,比起2016年的79萬就醫人數,增加近5萬人。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陳崇桓表示,已有研究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運動傷害、關節曾受傷、體重過重、基因遺傳等,都可能讓關節軟骨磨損時間表提前,使人未老、關節先衰老。  診間就有觀察到,車禍外傷或是運動傷害族群是中壯年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族群,從事碰撞多的接觸性運動如籃球,若長期膝關節受力較大,進行急轉彎等動作不慎受傷,都需要好好注意,中壯年人不要以為退化性關節炎不會找上自己。  陳崇桓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最明顯也是最困擾的症狀就是關節疼痛伴隨僵硬,特別是在秋冬天氣變化、濕冷時,疼痛感更會加劇。惟民眾常選擇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但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病程進展,關節炎持續惡化下,最後只能選擇置換人工關節改善。  陳崇桓指出,台灣去年已有超過2萬7千例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雖人工關節置換術10-15年成功率高達9成,但建議用於重度且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對於輕度、中度患者,以及年紀落於中壯年患者,因關節使用頻繁,若太早替換,日後恐需再次置換,臨床上,還是建議先用復健、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來控制病情,在大部分的病患亦可以達到不錯的療效。

Read More

不老寶典 醫:醫美抗老療程 逾25歲可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微創醫美療程為風氣,皮膚科醫師表示,過了25歲,除了基礎代謝率明顯下滑外,也開始會出現肌膚鬆弛無彈性、毛孔粗大及暗沉的現象,因此,建議25歲後就可以藉由醫美療程來延緩老態,改善老化徵兆。  人體過了25歲,膠原蛋白增生的速度也開始來不及補充流失的部分了,隨著年齡增長,真皮層中的膠原蛋白會以每年3%~5%流失,開始會出現肌膚鬆弛無彈性、毛孔粗大以及暗沉的現象發生,最讓人害怕的細紋,也慢慢的開始出現在令人尷尬的部位,加上法令紋變得明顯、眼角下垂、魚尾紋等,甚至可怕的雙下巴也報到。  皮膚科醫師吳宜芳表示,除了自然老化進程,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外食營養不均衡,以及外在的環境汙染都會加速老化。  因此,吳宜芳建議25歲後,就可以藉由電波拉皮和音波拉皮複合式醫美療程,透過運用無線電波促使膠原纖維收縮與增生,達到緊實肌膚及臉型雕塑,來延緩老態,改善老化徵兆。  吳宜芳表示,雙波拉提療程需要經由專業醫師依膚質、膚況搭配,才能發揮全面性拉提緊緻效果,雖基本上能維持兩年,仍要避免如抽菸、喝酒、熬夜、長時間盯著電腦、手機螢幕,以免縮短拉提的效果。電音雙波拉皮。  吳宜芳強調,養成運動的習慣,以及做好清潔、保濕及防曬可以幫助延緩老化。惟日常保養與健康飲食並無法很快迴轉老化的速度,所以還是建議可以透過醫美療程來輔助,維持緊緻澎彈年輕肌膚。

Read More

全球健康論壇 陳建仁盼強化疾病防治網

 中央社/台北20日電  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今天登場,副總統陳建仁表示,台灣是全球衛生體系重要成員,盼和各國分享台灣經驗強化疾病防治網;衛福部長陳時中也說,盼透過此論壇建立更友好的國際關係。  衛生福利部、外交部舉辦的「2019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今天登場,今年以「如何邁向永續、安全與健康的21世紀都市生活?」為主題,共有來自33個國家、83名講者官員及國內各領域專家近1500人參與,陳副總統與會致詞。  陳副總統表示,目前許多傳染病已不分國際,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台灣不僅是醫學重鎮,也是全球衛生體系重要成員,希望與各國合作、分享台灣經驗,建立更全面的疾病防治網路。  陳時中指出,這個論壇10多年來參與的專家學者逐年增加,今年更創下最多參與人數紀錄,並且首度與環保署合作探討環境與健康議題,進一步擴大論壇影響力,建立更友好的國際關係。  衛生福利部表示,根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2007年全球生活在都市的人口首次超過人口總數的50%,2018年更已逾41億人、占人口總數的55.3%,因此都市環境的品質將對公共衛生產生日益重要的作用,包括廢棄物處理、安全用水、衛生設施和傷害預防等問題,也和貧窮、健康等議題息息相關。  為協助全球面對都市化帶來的挑戰,聯合國頒布全球永續發展目標第11項目標「促使都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即涵蓋永續發展的交通運輸系統、安全與可負擔住宅、具包容性、一體性以及可永續發展的定居規劃與管理、強化綠色空間等。  衛福部指出,期盼透過這次論壇由健康、環境的觀點切入,探討如何以現有資源建立更健康的都市環境,展現跨國界、跨部會、跨專業聯手打造地球健康與實踐生命健康的理念。

Read More

近1成國中生曾被霸凌

 中央社/台北19日電 國健署公布最新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指出,近1成學生過去1個月曾被霸凌,且多因身材或長相及被以性騷擾方式取笑;且有近1/4學生在過去1年內曾認真考慮自殺。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近日公布107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結果發現,有6.0%國中學生過去1個月曾被霸凌,最常被霸凌的原因包括因身材或長相而被取笑,或被以性騷擾方式取笑。  在心理健康及危害健康行為方面,有近1/4(24.8%)學生過去12個月內,曾認真地考慮自殺。超過1成(13.2%)國中學生曾經吸菸,過去30天內有吸菸者占3.8%。超過5成(52.2%)國 中學生曾經喝酒,過去30天內有喝酒者超過1成(14.5%);通常取得酒的方式,以爸媽、兄弟姊妹或其他家人提供占最多,超過5成。  調查發現,在家庭支持狀況方面,過去30天內,學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 經常或總是關心學生的回家作業是否完成者不到5成(47.8%),經常或總是了解學生的問題與憂慮者約3成(34.0%),經常或總是確實知道受測學生在空閒時間從事活動者約為6成(60.7%)。  此外,在衛生及生活習慣方面,僅不到1/4(24.1%)學生在每次吃東西前會洗手,雖然大部分學生每次上廁所後會洗手,但每次洗手都會使用肥皂的百分比僅占12.2%,顯示國中學生洗手的衛生習慣有待加強。  調查也發現,國中學生乘坐汽車時,每次都有繫安全帶者低於3成(27.5%);僅1成餘(15.9%)學生在每次騎腳踏車都有戴安全帽。  有關營養攝食,調查發現,國中學生過重和肥胖百分比超過1/4(26.5%);過去30天內,每天至少吃一次水果及至少吃一次蔬菜的比例分別為70.7%及93.0%;進一步檢視過去7天學生吃蔬菜水果情形,平均每天吃2份以上水果及平均每天吃3份以上蔬菜的比例分別為33.4%及24.6%。  調查結論建議,防範校園霸凌,應增進父母與老師間的互動與溝通,組織有效覺察學生生活狀況的網絡,提高對疑似霸凌事件的敏感度;學生每日蔬菜、水果攝取仍有待加強,應透過多元管道傳播每日飲食指南及相關健康識能。  國健署調查以在學的國中學生為對象,採用抽出機率與單位大小成比例的抽樣方法,抽出具全國代表性的60所國中樣本學校,合計約有6154名樣本學生,共計完訪5703案,完訪率為92.7%。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