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頻道 〉廚師長期握刀 板機指來找碴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林女士是一位廚師,最近幾個月感到右手無名指靠近手掌部位疼痛,有時候握菜刀切菜一段時間後,手指竟然無法伸直放開刀柄,林女士至復健科看診後診斷為「板機指」。  衛生福利部朴子醫院復健科醫師羅嘉元表示,板機指在醫學上名稱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人類的手掌側有許多執行手指彎曲動作的肌腱,這些肌腱藉由環型構造(稱為滑車)固定在掌骨上,當手指過度使用時,造成屈指肌腱與滑車過度磨擦,因而產生發炎、腫脹、狹窄的情形,手指彎曲後肌腱就卡住導致手指無法再次伸直。板機指常見的症狀包括,早晨或勞動工作後感到手掌之掌指關節處壓痛或痠痛感,手指彎曲後無法伸直,甚至必須用另一手將扳開,手指伸直時會出現聲音。更嚴重者可能連半夜睡覺時也會痛醒。  羅嘉元醫師指出,常見板機指的族群有廚師、牙醫、機械工人、作業員、家庭主婦、電腦族及手機族、美髮師、糖尿病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板機指的治療方法包括:改變生活及工作型態,減少手指的過度使用。藥物方面可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緩解發炎和腫脹所帶來的疼痛。物理治療方面可使用儀器治療,如治療性超音波、雷射治療及經皮電刺激止痛;穿戴板機指護套並減少手指關節的過度使用。  較嚴重的患者可藉由肌肉骨骼超音波清楚看到屈指肌腱及滑車腫脹發炎,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來改善症狀。若上述方法仍然無法改善,可施行手術切開發炎的腱鞘達到治療的目的  羅嘉元提供兩項方法緩解板機指的疼痛與症狀,「手指伸展」:將患側手臂向前伸直,手掌朝向前方,另一隻手將患側手指往後扳,此時會患側手掌會有緊繃感,停留10秒,放鬆後再進行,重複10次。「手掌撐開運動」:將患側手臂向前伸直,手掌朝向前方,慢慢用力將五指撐開,停留10秒,放鬆後再進行,重複10次緩解症狀。

Read More

移轉性骨癌 害他腰痛變跛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約60出頭的王先生,因腰椎屁股痠痛,且走起路來會更痛,甚至一跛一跛,到診所拿藥吃,但病情惡化,就醫照了X光發現長骨刺,便安排物理治療,惟症狀依舊沒有改善,甚至痛到無法睡覺,結果再經電腦斷層掃瞄,竟發現是骨盆骨頭腫瘤,且是攝護腺癌轉移性腫瘤。  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腰椎的問題引起坐骨神經痛,算是很常見的疼痛問題,王先生接受進一步的癌症檢查及治療,發現腫瘤是攝護腺癌,也對抗荷爾蒙製劑藥物具有敏感性,在經過治療以及後續的追蹤發現,腫瘤有逐漸的縮小,5年多來一直還活著好好的。  不過,另一位已婚的林先生,約50幾歲,也因疼痛持續惡化,經電腦斷層掃瞄,發現從脊椎以及薦骨多處都有轉移性腫瘤,轉至住家附近醫學中心繼續治療,但卻沒能成功抗癌。  陳建成表示,骨癌的種類大概可分成原發性及移轉性兩大類。其中移轉性骨癌比較常見,有時候又稱做骨轉移。骨轉移較常見的是由肺癌、乳癌、攝護腺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轉移而來。  骨轉移的症狀會因為部位及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局部的疼痛像是肋骨轉移會引起胸痛;脊椎骨轉移引起背部和腰部疼痛;軀幹和肢體的轉移會引起個別部位的疼痛;嚴重的時候會影響到神經而引起各種程度不同的神經痛,甚至可能造成癱瘓。  臨床上,初期癌細胞移轉到脊椎骨時不一定會有背部疼痛明顯症狀,若等到骨頭或腰部出現疼痛感,或是發生骨折的情形時,通常已經是腫瘤擴散到很嚴重的程度了。  對於癌症的病患而言,本來就會嚴密的追蹤以及檢查是否有癌症復發或轉移;但是對於有疼痛的問題,卻擔心不知道是否是為癌症引起的病友們來講,常常會造成慮病症,這一直是診斷上的難題。  簡單來講,疼痛是身體的一種警訊,身上任何器官的問題,都可能以疼痛來表現;特別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的痠痛,更是日常生活常見的問題。但是其中只有很少數是由癌症引起。  惟臨床上不可能一有疼痛就當做癌症來檢查,但陳建成表示,疼痛的一些特徵可用來做簡易的區分,以提早發現是否為癌症引起的疼痛。例如:持續性的疼痛、休息狀態之下也有疼痛訊號、夜間疼痛常常會痛到睡不著、很明顯而定位的出來的骨頭上的壓痛、對於一般的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反應不佳等。  一旦高度懷疑是骨癌的時候,陳建成表示,可安排各種精密檢查,早期治療不管是成功率或存活率都比以往提高很多。

Read More

冬令進補/停看聽2 中藥食補仍須避開西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歲末冬寒正是進補時節,喝一碗當歸鴨、十全藥燉排骨、麻油雞、薑母鴨及羊肉爐等藥膳料理都是補冬食材,透過中藥材的功效達到滋補、調整體質的目標。但食藥署提醒,中藥也是藥,會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可能導致藥效過強或減弱,中西藥千萬別一同服用,才能避免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食藥署表示,藥物交互作用的原因和機制複雜且不易預測,常與民眾攝取「量」及「種類」相關。以藥膳中常見的當歸、人參、黃耆及芍藥,與治療三高及慢性疾病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使血糖或血壓難以控制;常用來入藥的薑,與抗凝血或抗血小板的藥品併用,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  食藥署提醒,食補前要注意清楚所服用的藥物及藥膳成分,並了解特殊疾病應注意攝取的藥膳成分,尤其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建議可以諮詢醫師、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是否有食品或藥物交互作用問題需留意。  同時,要適量食用,避免因藥膳或食品中過量成分而影響藥物作用或增加健康的負擔。吃完藥膳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再服用西藥。如果服藥後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請立即與醫師或藥師聯絡,及時求助。  食藥署表示,食補前要掌握「詢問專業、了解成分、適量攝取」3原則,才能健康進補,安心過冬。

Read More

耳穴治療中常見的反應

 ◆陳俊銘  耳廓是經絡、神經彙集之所,是一個局部反應整體全部資訊的中心,相當電腦視窗。刺激耳廓可導致全身或局部各種不同反應的出現,這些反應的產生與患者神經系統、體液系統、免疫系統、機體的反應性、病理狀態、病理狀態、病情的嚴重性及經絡臟腑的敏感性有密切關係。常見的反應有:  一、耳廓反應  耳穴貼壓、按摩或放血後,耳廓本身即刻出現反應:1.充血紅潤,2.刺痛感。  二、患部反應  當耳針刺激耳穴的相應部位後,機體的患病部位或內臟可出現熱流和舒適的感覺,有時患部肌肉出現不自主的運動。如面神經麻痺時,耳針治療後,可看到面部的肌肉,眼輪匝肌和額肌的顫動或跳動,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針刺耳穴的相應部位後,患者可感到有一股暖流向下肢放散。如胃腸患病者,在接受針刺後,會感到腸胃蠕動的活耀。  三、經絡反應  刺激耳穴後,部分病例呈現與體表十二經絡相同的反射循行路線,沿著經絡方向有痠、麻、蟻行感等,甚至有的患者可出現電擊樣反應。臨床常見針刺坐骨神經點時,面對疼痛立即減輕或消失。  四、全身反應  經過耳穴治療後的患者,均反應精力旺盛、抗病能力增加,而且不再感冒。從現代醫學分析,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得到提高,這是由耳廓周圍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刺激、按摩耳廓,促進機體淋巴循環,增加免疫細胞吞噬細菌能力。  五、閃電反應  刺激耳穴時,機體內部或內臟感到似有按電鈕,接通電路似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針刺或貼壓到準確陽性反應點,即與疾病相對應的耳穴時出現的反應。  六、連鎖反應-又稱額外收穫  用耳穴治療某一種病症時,往往使全身其他一些病症同時獲得好轉或痊癒,這種反應,說明耳廓是一全息反應。耳廓局部與全體的相關性,從現代醫學理論分析,耳廓代表一個人整體,反應人體所有的資訊。刺激耳廓,將資訊傳遞大腦,進行整體綜合分析,平衡人體的各項功能:如神經系統、內分泌、免疫系統等各項功能。  七、延緩反應  針刺後或療程結束時,臨床療效不佳或無效是因有些患者機體反應機能差,經絡瘀阻,病情嚴重或是由於刺激量不夠,針刺感覺差,經多次治療,經絡疏通,臟腑機能得以改善或停針期後症狀漸漸好轉或顯著改善。  八、適應反應  亦稱”耐針性”。部分患者長期接受耳穴治療,開始效果較好,繼之因逐漸對針刺等各種刺激產生了適應性,療效停止不前,此時需繼續堅持治療,達到一定刺激量時,疾病才會有好轉。  九、遲鈍反應  少數病人耳廓電阻值高,耳廓的病理性敏感點匱乏或無反應,針刺耳穴無得氣感應。  十、反效應  在治療中偶爾會呈現反作用,原有症狀如頭痛、心悸、失眠、血壓高非但無改善,反而加劇,這類情況常因病人精神緊張,治療中取穴過多,刺激強度過大或手法不當所誘發。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中醫妙論 加加減減四招 揮別便祕口臭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林小姐有便祕、放臭屁的困擾,有時喝優酪乳才容易解便,近期又感到腹部悶脹竟然排出硬便伴鮮血,原以為是生理期,沒想到往後排便都伴有鮮血,讓她疑懷自己有了痔瘡;近來她舌頭紅腫、長口瘡,同事還提醒她口中有點異味,於是林小姐到衛福部台北醫院中醫科求診,希望透過中醫改善體質與解決便祕、口臭等困擾。  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中醫認為便血多屬胃中積熱或濕熱蘊結,一般因過食辛辣食物,導致熱積於胃,積熱上擾便會使口腔有口苦或口臭,若積熱向下則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嚴重者損傷腸胃的血管,血液隨大便而出而為便血;或過度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濕熱結於腸道,而導致便血。  至於痔瘡,賴博政表示,痔瘡好發於中年男性,以45歲至65歲比例最高,目前認為是肛門周圍的結締組織、小血管及平滑肌等纖維因為排便不易,解便時不斷反覆摩擦,牽扯周圍的襯墊所造成,常見的症狀有大便時間變長且較不易解出、解便時伴有鮮紅色的點滴狀出血、肛門口搔癢疼痛、肛門口自覺或有異物下墜感。另如體重過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長時間久站久坐、懷孕婦女也是痔瘡的好發族群。  賴博政以林小姐為例指出,林小姐長年喜食油炸辛辣物、長期便祕、平時也沒有運動習慣,此類族群幾乎都有痔瘡困擾,但只要透過一些方式即可改善,若太不舒服再選擇就醫。不過如果解便看到的血是暗紅色,且排便習慣有改變、體重急遽下降,則建議儘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做切片檢查來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  賴博政提供「加加減減四招」,能趕走長期便祕、口臭,還能預防痔瘡:  1、「增加」膳食纖維與飲水量,蘋果、芭樂、水梨、柳丁、橘子、香吉士及空心菜、地瓜葉、菠菜、韭菜、青椒、花椰菜、芹菜、筊白筍、芥蘭等,多食用含有較多膳食纖維的蔬果,及補充適當的飲水量,能幫助通便潤腸,進而改善口臭。  2、「增加」運動機會,尤其是活動下肢,增加骨盆腔血液循環;若因工作而長時間久站或久坐者,可每半小時伸展一次,透過控制體重也可降低痔瘡發生。  3、「減少」忍便的習慣,有便意時強忍會造成便祕更嚴重,因為忍便是便祕的主要原因,就是糞便中的水分持續被大腸吸收,導致糞便變的乾硬,解便時就變得困難。在肚臍周圍順時針按摩可幫助排便,也可用清水沖洗和溫水坐浴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環,並避免因痔瘡產生的疼痛。若能慢慢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會更好。  4、「減少」油炸辛辣飲食,或盡量不食用含有辣椒、胡椒鹽、蔥、洋蔥、薑、米酒、大蒜調味的食物,及燒烤煙燻炸物、麻辣鍋、咖啡、酒等,而改以汆燙、水煮食物取代,能改善腸胃積熱、排便便祕的困難。冬季食用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藥膳,建議依個人身體狀況適量溫補食即可,補過頭可能會太上火導致鼻血、牙腫、便祕、痔瘡爆發等情況。

Read More

心血管病患防猝死 不妨戴帽睡覺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廖啟卉指出,寒冷是血管的大敵,每次寒流來襲,猝死的案例屢見不鮮,更是腦中風和心臟疾病等血管疾病發作的高峰期,頭部是氣血匯聚部位,戴帽睡覺保暖可防心血管疾病發作;挑選帽子以帽圍鬆不勒住頭部且可包覆耳朵為佳。  廖啟卉表示,家中若有中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特別注意保暖。原本心血管功能就不好的人,如果突然接觸冷空氣刺激,心臟血管快速收縮,容易堵塞致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無法供應心臟養分,造成心肌壞死,是冬天猝死的常見原因。而在寒冷的狀態下,周邊血管會跟著收縮,血壓比平時更容易上升,原本就有腦血管硬化的病患,也會增加腦中風的機率,不可疏忽;深夜和清晨是一天當中寒氣最盛的時候,許多病患冬天半夜起來上廁所,容易因瞬間的溫差,誘發心血管疾病,因此,建議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夜間使用尿壺。

Read More

高燒不退…男竟罹白血病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0歲陳姓男子發燒疲倦持續2週,就醫居然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幸好他樂觀抗癌,經過化療、標靶治療,後續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緩解,超過半年。  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表示,血癌沒有任何預兆或病徵,一旦發病來勢洶洶。但醫療科技進步,血癌不再是絕症,鼓勵患者勇敢抗癌。  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白血病俗稱血癌,分為4種,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又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展最快,死亡率高且癒後也差,患者確診後多半以為是絕症而不願治療。其實醫學進步,血癌不可怕,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存活率近6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存活率大大提升。  以40歲陳姓男子為例,得知罹患白血病,如同宣判死刑,但自己要負擔家計不能倒下去,堅強面對,他坦承抗癌過程辛苦,但相信中榮醫療團隊可以幫他,他鼓勵其他病友,不要諱疾忌醫,要積極治療。

Read More

<醫師專欄>測試關節不穩定

 ●吳重達  門診來了位坐輪椅的少女。十天前發生車禍,傷了左膝。在某醫院急診,X-光沒看到骨折;再到門診,醫生將她的左下肢用副木固定,說三週後再評估。診斷?醫生沒說。那麼,為什麼要固定?  另一位五十多歲女性,由樓梯跌下,傷了右膝。X-光也沒事,門診醫生說不知有無韌帶傷害,要病人二週後再到另一位醫生那裡評估。問題是,病人痛,無法站立,連睡覺翻身都有困難。  兩個病人的共通點是,經手她們的醫生們沒有一個曾費神、願意伸出手來檢查受傷的關節。急診醫生也就罷了,專業的骨科醫生就值得被質疑了。這似乎是目前醫界的趨勢,重視各類儀器檢查,反而忽視了雙手、雙眼、雙耳?的基礎看病功?  最基本該做的是,問清楚受傷之時、地與作用力方向。當關節一側受到一個作用力,相對的另一側就承受到張力;組織會在張力點拉扯,力量夠大就會造成組織斷裂。嘗試用竹筷做實驗,用兩大拇指壓一側,其他手指將竹筷往內慢拉;可以觀察到竹筷由對側、承受張力處慢慢裂開。若一下子猛用力,竹筷便“啪“的一聲斷了。  弄清楚受傷機轉,再小心地做理學檢查,那些組織受傷就呼之欲出了。上述二位病人膝關節外側受到壓力,內側承受到張力;首當其衝的便是內側側邊韌帶。第一位病患膝關節內側有瘀血、韌帶有壓痛,關節壓力測試為陰性;屬內側側邊韌帶第一度拉傷,關節穩定。不必固定,關節可以負重;等較不痛後即可復健。預估六週左右可以康復。  第二位病患關節壓力測試判定屬第三級傷害,韌帶完全斷裂,關節不穩定,巨視下連家屬都看到關節向外側打開、變形。我們?病人穿上活動型支架,內、外側韌帶受到保護;關節仍可保持活動。病人得以站立、負重、走路。六至八週韌帶癒合,再復健,整個療程需至少二、三個月。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住宿型長照機構 每年每床獎勵1-2萬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步入高齡化,長照服務需求也隨著增加,衛福部指出,截至今年10月,我國長照服務涵蓋盛行率已逾4成。此外,已研擬「住宿式服務機構品質提升卓越計畫」,凡經評鑑合格的公立住宿型長照機構每年每床獎勵1萬元,私立機構每年每床獎勵2萬元。  由於國內人口結構快速趨向高齡化,失能、失智人口亦快速增加,衛福部積極辦理全方位配套政策,自106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實現在地老化為目標。  衛福部指出,截至108年10月長照服務涵蓋盛行率已達43.62%。長照政策也從居家式、社區式照顧,向機構住宿式照顧延伸,為老人提供完善的連續性長期照顧服務,提供失能民眾與家庭完整的照顧。 此外,衛福部也研擬「住宿式服務機構品質提升卓越計畫」,提升既有住宿式機構之服務品質,該計畫已於108年12月12日核定,預計於一週內公布,內容包括獎勵原則及對象、資格條件、獎勵標準及品質指標、各項指標查核點及監測方式等具體資料。計畫期程自109年1月1日起至112年12月31日止。 在計畫執行期間達成品質指標者,公立機構每年每床獎勵1萬元,私立機構(含公設民營)每年每床獎勵2萬元,每年每機構最高獎勵100床。達成配合主管機關填報系統資料、改善公共安全、照顧品質提升等指標的機構,由直轄市、縣(市)政府依該計畫獎勵原則及標準審核後,再核撥費用給予獎勵。

Read More

新生兒應以母乳為主食

 中央社/台北21日電  近日一名自稱「紫林齋主」網紅在網路上發文,鼓吹新生兒應以米粥作主食。兒科醫學會怒發聲明,強調米粥不僅不營養、剛出生的寶寶也無法消化吸收,重申母乳才是最佳主食。  近日網路一名自稱「紫林齋主」的網紅發文鼓吹新生兒應以米粥作為主食,引爆兒科醫師怒火,台灣兒科醫學會發出「新生兒不應以米粥為主食」聲明,擔心真的有父母誤信謠言,影響寶寶健康。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彭純芝接受記者訪問時說,網路上充斥許多錯誤資訊,許多父母不知不覺就被錯誤知識洗腦,將錯的當成對的,令兒科醫師傷透腦筋。  彭純芝說,過去就曾有一名新手媽媽堅持要以健康食品作為寶寶主食,經醫護人員不斷勸說才導正觀念,如今又有無牌中醫師鼓吹以米粥作為新生兒主食,消息一出讓兒科醫師憤怒不已。  彭純芝解釋,剛出生的新生兒正需要各種營養,因此對寶寶而言,母乳是最佳的食物,其成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調整,除非不適合哺育母乳或有特殊需要時,才可用嬰兒配方奶餵哺嬰兒。  更重要的是,純米粥不僅營養成分不足,新生兒的腸胃道也還沒發育成熟,根本無法消化米粥,至少要4到6個月以後才能產生能消化澱粉的酵素,在此之前都不建議添加任何副食品,也不應以米粥等其他食物取代母乳或配方奶作為主食。  直到寶寶4到6個月大時,腸胃道漸漸成熟,可以藉由均衡的副食品補充,使寶寶獲得成長所需養分,建議從單一食物嘗試起,例如果汁、果泥、米麥粉做成的麥糊等,寶寶適應後再嘗試以肉湯煮粥,慢慢添加菜泥。  很多父母認為只要將米粉、麥粉加在母奶裡就是副食品,並且像過去一樣用奶瓶餵食寶寶,這樣的作法並不正確。彭純芝建議,將副食品放在小碗中,以湯匙餵食寶寶,對於寶寶口腔發展更有助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