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索靜脈曲張 少年蛋蛋痛

 記者陳虹伶/雲林報導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一名18歲大男孩扭捏而不自然地走入診間,吞吞吐吐說左邊「蛋蛋」陰囊已痛1星期,悶悶不太舒服,沒惡心嘔吐、解尿不適或發燒症狀向醫師求診,經泌尿科醫師鄭嘉緯診視及超音波檢查後,初步判斷是「精索靜脈曲張」,呼籲男性患者若有「蛋蛋」不適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因就診時間延誤嚴重者切除睪丸。  泌尿科醫師鄭嘉緯指出,經身體診視與超音波檢查發現,疼痛點並非睪丸,且睪丸血流正常,反倒是陰囊上部有些微鼓的血管,初步判斷應是「精索靜脈曲張」。每個男生的成長經驗中,或多或少有過陰囊急性疼痛經驗,可能是遭受撞擊、發炎腫脹或壓痛;疼痛感覺與延續時間因人而異,急性發作的陰囊疼痛病因,有賴醫師檢查與鑑別診斷。  國內外近20年統計,常見造成急性陰囊疼痛為睪丸附屬器扭轉,占4至6成;其次是精索扭轉,即俗稱的睪丸扭轉,占2至3成,是最重要的急症,亟需後續手術治療。其他則是附睪感染發炎、精索靜脈曲張、外傷合併可能陰囊積血、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筋膜肌肉拉傷或牽引痛等。  鄭嘉緯醫師說,其中最須注意的精索扭轉(睪丸扭轉)好發在10歲以後的青少年,高峰落在12至16歲,發作6小時內僅有約2成個案患側睪丸無法恢復而進行睪丸切除手術;若延至24小時,則會有高達8成須切除睪丸。精索扭轉引起的急性且劇烈疼痛發生時間往往無法預測,運動、外傷,甚至休息睡眠中皆可能發生,有的會惡心嘔吐、下腹或鼠蹊部疼痛等症狀表現。  精索靜脈曲張常見的陰囊慢性疼痛,治療則以觀察輔以藥物症狀控制為主,除非影響患側睪丸生長大小、嚴重疼痛或精液分析異常,18歲以上的患者才會被建議考慮接受精索靜脈曲張結紮手術。尤以先進的顯微鏡輔助鼠蹊下術式,能提供更高的成功率與更低的復發率。

Read More

季節轉換 情緒疾病易波動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近來天氣漸漸轉涼,下班離開公司看到天色已黑,令人感到淡淡哀愁與感傷。每到季節的轉換總覺得心情都好不起來,甚至沒食慾、對生活提不起勁,身心科醫師表示這可能罹患了季節性情緒疾病,也提醒周邊若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的親友,在季節轉換時容易會有波動,建議可規律運動、定期返診,另親友的陪伴也是相當重要的。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主任陳致遠表示,季節性情緒疾病又稱冬季憂鬱症,患者至少連續2年出現季節性的情緒障礙,主要症狀會有憂鬱、無力、無價值感、難以專注、食慾改變、睡眠障礙等重度憂鬱症狀。  陳致遠表示,造成此病的可能病理機轉,包括血清素的缺乏、內在的生理時鐘失調、褪黑激素、多巴胺、Y神經胺等有關。人造光可藉刺激血清素生成而改善,可是這說法仍有爭議。故治療典型的季節性情緒疾病,可以光照療法加抗憂鬱劑治療,至於非典型的夏季季節性情緒疾病,可給予減少日照,增加清涼感等環境治療,並加以藥物治療。  醫師提醒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民眾能多關心身邊親友的身心狀態,多給予陪伴與關懷,如果是固定服藥的身心科病人,若出現症狀的變化,應儘速安排回診由專業的醫師診療,控制症狀。

Read More

特材自付差額 將訂收費上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終結各家醫院對自付差額特材的收費亂象,健保署22日宣布,將針對人工水晶體、心血管支架等特材訂定自付差額收費上限,確保民眾權益。  健保署表示,民眾赴醫學中心就診,在屬於DRGs範疇的手術項目下,有50.1%的比例會選擇自付差額特材。為減輕民眾負擔,健保目前開放民眾選用特材在扣除健保給付下自付差額。  目前開放自付差額特材包括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塗藥血管支架、心律調節器、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耐久性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支架、陶瓷人工髖關節或金屬人工髖關節、義肢、客製化電腦輔助顱顏骨固定系統、治療心房顫動冷凍消融導管等10項。  由於各家醫院自付差額特材定價不一,同品牌、功能特材在不同醫院價差恐超過萬元,形成收費亂象。健保署預告修正草案,將全面訂定收費上限,未來新增的類別將擬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健保給付與民眾自付之比例,針對實證支持有效的新品,健保最多可支付4成,減輕民眾負擔。  健保署表示,草案將進行為期60天預告期,蒐集各界意見,正式公告後將著手邀專家開會討論,盼儘快訂出特材上限金額。未來針對這10類差額特材,一律要訂定自付差額上限,讓民眾自付的差額可以比較標準化。

Read More

上週增6例緬甸移入屈公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儘管新北市屈公病疫情可望解除,但疾管署22日公布新增6例境外移入病例,全都來自緬甸,其中一起群聚感染事件的2名個案都在國外發病,導致關節劇痛,在當地就醫未改善,返台時主動向機場檢疫通報。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上週新增6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均來自緬甸,顯示當地屈公病疫情仍持續,其中包括一起群聚感染事件。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群聚個案為北部20多歲及50多歲本國籍女性,發病前均曾在緬甸仰光參加同一個宗教活動,均於9月6日在緬甸發病,以關節痛、骨頭痛為主,曾於當地就醫,10月18日返國入境時主動至機場檢疫站通報,經檢驗確診感染屈公病,2人目前均已過可傳染期。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感染屈公病後出現的關節疼痛症狀,一般可在7到10天好轉,但亦有人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之久,像50多歲個案的腳關節症狀就十分明顯,讓她痛到無法走遠。  據統計,今年國內已累計有8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其中自緬甸移入59例占最多,其次為泰國12例、馬爾地夫5例、印尼2例,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各1例。近1個月國內新增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共13例,感染國家亦以緬甸11例為主。  此外,羅一鈞也表示,新北中和地區的群聚感染事件,監測期可望於24日正式解除,代表疫情告一段落,至於封閉步道是否解禁,則要由新北市政府決定。

Read More

今年首例 男童染腸病毒71型喪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71型十分凶猛,疾管署表示,今年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個案是住在高雄的1歲男童,發病3天就搶救不及,也是近3年來又見腸病毒71型奪命。提醒家長及照顧者,目前仍處腸病毒流行期,留意嬰幼兒健康,勿輕忽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約16,400人次,較前1週下降7%,惟近期疫情持續下降,但仍處流行期。且近4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惟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  同時,今年也出現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亡個案為南部1歲男童,本身沒有特殊病史,因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心肺衰竭,發病就醫3天就惡化不治。  林詠青表示,這名男童是因反覆發燒及嘔吐症狀,分別於9月26日及27日兩度至不同診所就醫,退燒之後,又進一步出現嗜睡情形,28日即因呼吸急促、活動力下降被送往醫院急診,並收治到加護病房,但病情變化極快,出現有肺水腫、呼吸衰竭、心肌炎及休克等,最後即因病情急遽惡化不幸於當日死亡,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心肺衰竭。  由於男童的哥哥曾在9月5日出現有腸病毒症狀,且哥哥就讀的學校先前也曾因腸病毒而停課,但林詠青表示,因由於兄弟兩人的症狀相隔3週以上,無法肯定感染來源,也不能排除男童是在公共場所接觸感染的可能性。  劉定萍表示,今年累計50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40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4型、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

Read More

台美合作徵求健康長壽挑戰計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中研院22日宣布將參與美國國家醫學院發起的「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預計未來5年將投入3千萬美元(約新台幣9億元),以實現人類健康長壽為目標,向全球徵求跨學科領域且具創新前瞻思維的研究計畫,最高可獲得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  由於醫療技術、公共衛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經統計分析,台灣將於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到2065年時,台灣每10人中,就有4人超過65歲,當中還會有一個超過85歲。此人口組成的變化將為國內經濟、醫療衛生體系、社會基礎建設等帶來巨大壓力及衝擊。  美國國家醫學院22日宣布發起「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中研院也宣布攜手多個國際合作單位參與這項合作計畫,盼能集思廣益,共同於全球招募創新且跨領域的計畫構想,期盼藉由全球智慧激發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  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吳素幸表示,「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將採3階段執行,第一階段「催化創新階段」將從2020年開始,支持450個種子研究計畫,每個計畫每年補助5萬美元,作為種子資金。獲補助者將受邀參加年度創新者高峰會,與世界各合作單位、相關學者及研究人員、投資者以及創新者一同分享交流研究成果。首次高峰會定於2021年夏季舉行。  第二階段為「加速育成階段」,自2021年開始,將針對表現傑出並有發展潛力的種子研究計畫,每年至少補助50萬至10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以支持其大膽構想的進一步發展。再經過更嚴格篩選後,第三階段若計畫具有突破創新性,並可拓展人類健康長壽,將獲得最高500萬美元的研究補助。  吳素幸指出,中研院補助計畫將從2020年1月6日至2月14日開放申請,不限年齡只要有想法都可以投件,第一階段預計補助10件催化創新計畫,獲選者最多可獲得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此計畫包含公司業界甚至個人都能參與,審查也將採雙盲制,希望此計畫也可激發各界跨領域合作,摒除以往各科系行業的界線,盼帶動台灣參與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

Read More

老菸槍嗜燒烤 34歲罹大腸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34歲的楊先生在百忙中抽空健康檢查,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也因發現得早,並能徹底根治,遠離大腸癌死亡風險。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黃洸偉表示,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愈早發現治癒機率愈高。  34歲楊先生在無痛大腸鏡檢查中,發現大腸內有一個2公分的腺瘤型息肉,在檢查同時一併進行切除,病理檢查報告確診為大腸癌。所幸發現得早,楊先生的大腸癌為零期,癌細胞僅在黏膜層,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達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後續楊先生也聽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有了這次經驗更體會到健康檢查的重要性。  黃洸偉表示,一般常見的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楊先生顯然年輕化許多。經詢問發現,楊先生有15年抽菸史,以及平日愛吃燒烤的不健康習慣。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2年。  黃洸偉提醒,目前最好的腸癌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舒眠中完整觀察胃部與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忽略了罹癌風險,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大腸癌與其他疾病提早找上門。

Read More

<醫師專欄>婦產科也是精準醫療的主角

■陳勝咸  2015年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精準醫療啟動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所謂「精準醫療」與傳統醫學所採取一體適用的防治措施有別,特別注重於4個P,包括個體化(Personalized),故也稱個體化醫療;預測性(Predictive);預防性(Preventive);主動參與性(Participatory)。  精準醫療(P4醫學)主角是個體,以病人為主,從基因(DNA、RNA)、有關遺傳學、蛋白質體學、代謝、細胞狀況及網路等等;把疾病細分,做到在分子層次,對病下藥或醫療措施,來增加療效,減少副作用,並用最適當劑量。精準醫療大大地改變了傳統醫療方式,最為人所知的例子,是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在接受基因定序檢測,發現有家族遺傳性的BRCA基因突變,進而採取「預防性乳房及卵巢切除手術」來預防,當然,此種未雨綢繆的方式,好壞也是見仁見智。  以往傳說中,吉普賽人聲稱只要一滴血,放在水晶球上就可看出一個人的命運;而現在醫學已經進步到令人驚嘆,同樣地想從一滴血看出一個人的命運,只需把水晶球換成現代的分子生物儀器,這並不是傳說。從分子生物系的主軸DNA、RNA蛋白質作為生物標記(biomarker)疾病治療方法,不再只是藥物治療而已。目前大部分乳癌(台灣女性最多的癌症)、肺癌、大腸癌、直腸癌、胃癌、前列腺癌,都已發展出明確的生物標記及適合模式,也就是了解基因等生物記號,據以作處理。  婦產科的產前基因及微生物診斷,也是基於如此模式,當然也是精準醫療的內容,用來防治先天性遺傳疾病及感染;也從單一基因,逐漸演化成多基因。婦產科的精準醫療,在人體胚胎期就有應用到,也就是「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embryo pre-implantation gene diagnosis),可以最早知道胚胎的遺傳狀況。  至於那些作為檢測的生物資訊,又從何處來。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是精準醫療的基礎建設,而且因國情、族群,有所不同;從目前熱門的癌症基因檢測,到各種疾病的檢測,都在火紅發展中。  對於海量的基因順序,目前還是以DNA定序為準,透過PCR(聚合酶連鎖反應)始有大量DNA樣品,再於次世代的定序儀,迅速找出大量的基因資訊,藉由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找出更接近真實的答案,以供參考。  (作者為台南市大安婦幼醫院院長)

Read More

兒虐 身心虐待逾5成最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兒童受虐案件頻傳,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107年兒少保護案件計4,175人次,逾半以身心虐待最多,占53%,其次為不當管教,占44%。專家提醒,兒童受虐,長期對身心健康、生活適應及人際關係都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 台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臨床心理師馬心怡表示,兒童不懂得為自己發聲,遭受疏忽或虐待時,也常無力求助。受虐個案除了身體傷害,心理上也容易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與創傷反應,例如焦慮、恐懼、冷漠、罪惡感及內疚等,行為上會有退縮、壓抑及依賴等情形,也可能對他人有錯誤認知而出現攻擊行為。 此外,許多兒虐或不當管教的發生,也可能來自於感受到高壓力或在管教上感到無助的家長或照顧者,這些家長也非常需要受到協助。 馬心怡指出,在兒少身心受虐的修復上,除了驗傷採證及生病、受傷等生理治療的醫療處遇外,透過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孩童及家庭進行身心創傷修復,使兒少逐漸穩定日常生活及情緒,亦協助家長或照顧者學習適當的親職壓力管理以及親職技巧,並進行親子關係的修復,讓家長和孩子一同正向成長,促進復原力的提升,在陪伴家長及孩子走過成長及修復的歷程,也期望能降低未來兒虐再發生並增進兒童和家庭的身心健康。 台北市衛生局21日表示,為協助兒虐案家早日接受身心專業協助,103年起,台北市已於11所醫療機構成立了「兒少保護醫療服務小組」,以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提供獨立、溫馨、安全、隱密且友善的就醫環境;並於台北市12個行政區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共13處設置心理諮商服務,由多位心理師及醫師,針對親職諮商專業及兒少精神科、情緒問題與拒學等醫療專業,提供兒虐案家完善的身心治療。

Read More

治去勢抗性前列腺癌 國衛院發現新轉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前列腺癌發生率也逐年上升,囿於傳統治療仍可能復發難治,國衛院21日表示,研究發現3種蛋白質在癌細胞代謝的關鍵機制,可望提供去勢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新的治療方向。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19年腫瘤領域重要期刊《Oncogene》。 根據衛福部公布,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前列腺癌居男性十大癌症第四位,另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公布的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也指出,前列腺癌高居第3名,僅次於肺癌及乳癌。足見前列腺癌對男性健康的威脅與日俱增。 國衛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助研究員王鴻俊指出,以往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多採用荷爾蒙療法或去勢療法,以降低患者雄性激素含量為主,包括睪丸切除及注射荷爾蒙,但惟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癌細胞常會轉變成「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RPC)而再度復發,後續僅能搭配化療或服用雄性激素抑制劑來緩和病程,但無法完全治癒。 因此,王鴻俊與北醫大龔行健院士團隊合作研究發現,丙酮酸激.(酉每)(PKM2)、組蛋白去甲基.(酉每)(KDM8)與組蛋白甲基轉移.(酉每)(EZH2)這3種蛋白質,扮演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角色,其中將PKM2與KDM8降低表達量之後,將能夠抑制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而抑制EZH2的表達量亦可以有效降低雄性激素抑制劑Enzalutamide產生抗藥性。 王鴻俊指出,前列腺癌細胞葡萄糖代謝處於高度活化的狀態,而PKM2與KDM8正是調控癌細胞葡萄糖代謝進行糖解作用的調控因子,顯示抑制PKM2與KDM8為有效阻斷癌細胞進行代謝的關鍵機制。 此外,針對雄性激素抑制劑Enzalutamide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反應,研究團隊分析發現,透過抑制EZH2的表現量,能夠有效抑制Enzalutamide抗藥性細胞株的生長,顯示EZH2抑制劑將來或可合併其它雄性激素抑制劑治療去勢抗性前列腺癌。 王鴻俊指出,相對其他癌症而言,前列腺癌的病程較為緩慢而容易被輕忽。除了治療上的新解方向外,避免高油脂飲食與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也是不讓前列腺癌找上門的重要因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