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方有效治療膀胱炎

 一名45歲婦人近幾年時常頻尿,幾個月就發作一次,每次發作又會持續數個月才緩解,發作時會覺得下腹悶脹、小便解不乾淨,甚至會有陰部灼熱刺痛感,常常感到疲倦沒有活力,最近一次發作接受常規西醫治療兩個多月,仍無法完全解除症狀,轉求助中醫。  中醫擅長整體醫學,透過中醫望聞問切,問診過程時可以明顯感受到患者情緒十分焦慮,判斷患者長期處在壓力下,氣鬱不疏的狀況很明顯,也因為氣鬱不疏,故導致尿液無法很好地宣洩,甚至於有氣鬱化火之情況。中醫透過脈數、陰部灼熱等等症狀掌握,先處以龍膽瀉肝湯以瀉其肝火來治療,並逐次隨症加減冬葵子、淡竹葉、金錢草、蒲公英等藥,亦隨著病程轉變處以豬苓湯等方藥。患者服藥數週後,已無陰部灼熱感、頻尿、悶脹感,整體精神都比之前來得好。經中醫定期調養,已無膀胱炎的相關症狀。  膀胱炎,中醫又名為「淋症」及「尿癃」。尿癃即指排尿不順暢,解尿不淨的感覺;淋症則還要細分,中醫有石淋、氣淋、膏淋等等多種不同的病症。這名女患者屬於肝氣鬱結化火體質,一般多以熱淋論之,所以使用龍膽瀉肝湯來清瀉實火、清膀胱濕熱;此方一般適用於肝膽火盛的患者,因龍膽瀉肝湯偏性較顯著,須由醫師處方為宜,而西醫的臨床藥理研究發現龍膽瀉肝湯可以用於急性肝炎、骨盆腔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多種發炎性疾患。冬葵子有滑腸、利水之效;淡竹葉臨床上常用於清熱及利小便,有很好的清熱抗發炎的效果;金錢草在中醫上多用以清肝火、除膀胱濕熱,藥理研究發現有很好的利尿效果外,還能促進膽汁排出,亦有排結石之功用;蒲公英是民間常見的其中一種草藥,有很好的利尿、抗發炎及抗菌的效果,對於有肝火及濕熱的患者,能有效地清肝火及通利濕熱。  治療膀胱炎注重個別醫療,除了使用中藥治療外,一定要從生活習慣上著手,這位女患者為平素生活壓力大的狀況,衛教上請她一定要放慢生活步調,建議透過運動、登山等休閒活動放鬆身心,飲食則須避開辛辣燥熱之物,如烤物、炸物、糯米類、烈酒以及麻辣鍋之類的飲食,否則將使肝火更盛。  以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來看,大多數人的膀胱炎多屬於熱病,原因多和生活習慣有關,忙碌壓抑的生活型態導致氣鬱不暢,進而化火而產生膀胱發炎反應。但要注意並非每個人皆如此,年老虛弱的人多是因腎氣虧虛、無力解尿而導致頻尿及膀胱炎,症狀和病因大大不同。  中醫強調個體醫療,膀胱炎除了西醫治療外,中醫個體化治療亦能獲得不錯之療效,同時可以導正體質,預防復發。  (作者/奇美醫院中醫師林佳穎)

Read More

三總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啟用 首與國際合作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25日宣布「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啟用,這是國內醫學中心以微量元素檢測研究與國際機構接軌的首例,為全台首座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可檢測包含鋁、砷、鋅等多達40種人體內的微量物質,盼能助國人建立更完整的疾病預防、早期治療機制。  近為提升全方位的醫療服務,三軍總醫院於107年11月便與史卡尼簽署醫療合作備忘錄;今年6月更至俄羅斯進行學術與研究交流,並開始籌畫微量元素研究合作中心的發展藍圖。三軍總醫院和微量元素與礦物質歐洲聯合會、俄羅斯史卡尼博士實驗室共同成立「微量元素研究中心」,25日舉辦啟用儀式,是台灣醫學中心首次以微量元素檢測研究與國際機構成立跨國交流平台。  三總表示,該院微量元素研究中心是國內首次與國際機構共同成立「微量元素國際聯合實驗室」,可依臨床需求提供國內外病患多達40種微量元素之檢測服務。盼將微量元素研究應用於臨床服務,提升醫療品質。  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內部劃分臨床應用組、環境衛生組兩部門,可受檢血液、唾液、精液、毛髮、指甲等各類檢體,檢測項目包含鋁、砷、鋅、鐵、錳、鈾等多達40種人體內的微量物質。未來希望結合臨床病理科、骨科、小兒科、高齡醫學科及職業醫學科醫療團隊,建立國人於疾病預防與早期治療更加完整的機制。  三總也提到,該中心也將與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系(所)教授共同研擬開發計畫與相關臨床應用,以更深入微量元素與臨床疾病及食物、環境等之相關研究,以跨國合作成果持續提升精準醫療之品質。

Read More

失智半年惡化 健忘變暴躁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罹患失智症盛行率為3%-30%,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5歲倍增,醫師表示,失智症病因多,要精確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以及延緩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  失智症患者家屬謝小姐表示,父親被診斷為輕度阿茲海默失智症後,接受服藥治療,但不到半年就惡化,愈來愈無法控制情緒,從健忘變得暴躁易怒,在醫院就診時,甚至要動用4位護理人員努力安撫。後來醫師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後,才發現並非阿茲海默失智症,而是額顳葉型失智症。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有三大類,分別是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病人占大多數,其中,較常見的阿茲海默失智症占了約6-7成。  由於失智症早期的症狀與老化十分類似,例如記憶變差、說話會中斷或忘記詞彙、比較難回想事情等,還會與其他疾病症狀雷同,例如憂鬱症,而且症狀可能單一,也可能同時出現,因此並不容易診斷。 胡朝榮說,臨床會用排除法來找出患者到底是哪類型失智症,除了病史問診、身理檢查和認知功能檢測之外,還要加做生化檢測、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若仍無法確診種類,則可經由分子影像檢查來鑑別診斷。  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也表示,腦神經退化疾病進程非常緩慢,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大腦可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從腦部出現病理變化,到產生臨床症狀,歷時約15-20年。  林昆儒說,腦神經細胞運作時會產生乙狀類澱粉,這些澱粉樣胜肽一旦產生不正常的沾粘,就會形成斑塊,沉積在神經細胞周圍,多年後數量逐漸增加並瀰漫全腦。雖然目前仍不確定這些斑塊,究竟是不是造成阿茲海默症腦神經細胞死亡的原因,但類澱粉斑塊早在失智症出現症狀前就形成,由此,評估大腦斑塊,仍然是鑑別診斷失智症的最早期指標之一。  惟確診失智症並不容易,研究顯示,從症狀出現至確診,典型65歲以後發病的晚發型失智症患者,平均要2.8年。非典型65歲以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症患者,更需要4.4年,為了正確治療,多次往返醫院找原因,幾乎是所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必須經歷的漫長痛苦歷程。

Read More

健檢發現息肉 確診大腸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4歲男性,沒有癌症家族病史,但有次健檢在無痛大腸鏡檢查中,竟意外發現大腸內有一個2公分的腺瘤型息肉,經病理檢查報告確診為大腸癌。所幸,透過健檢提早發現病灶能徹底根治,遠離死亡風險。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黃洸偉表示,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年紀達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有大腸癌、直腸癌等相關家族病史、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等食物、有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等。  黃洸偉指出,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    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舒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黃洸偉說,上述男性個案經無痛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病灶,其癌症分期為零期大腸癌,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

Read More

秋日嘗蟹 有些人不適宜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許多老饕都知道,秋天來臨,正是吃螃蟹料理的最佳季節,但中醫師提醒,螃蟹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對螃蟹過敏、腸胃虛寒及慢性疾病等患者不宜食用或應少吃,避免造成身體負擔。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張慈文表示,螃蟹肥美的滋味讓老饕欲罷不能,可是螃蟹性鹹寒,入肝胃經,對於有任何感染症狀未痊癒的病患或平時脾胃虛寒、容易腹瀉體質的人,就必須忌口。如果吃了過多的螃蟹,可能會出現腹瀉等症狀,而患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吃了太多螃蟹可能會影響血壓、血脂等量測數值。  張慈文也表示,縱使是普通人品嘗時,若能沾以薑醋調成的醬汁食用,飯後再來杯薑茶、紫蘇飲,就能夠減低其寒性對人體的影響。  另外,秋季暑熱已漸消,轉而氣爽而燥,尤其中部雨水不多,有些人開始容易出現不同部位乾燥的症狀。張慈文認為,此時可以適度進行生津養肺、潤燥護膚的功夫。當季有些不錯的食材可以適量食用,例如水梨、蓮藕、百合、銀耳、柿子、芝麻等,既美味又養生。不過水梨、柿子其性質偏涼,多食則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因此,脾胃虛弱、支氣管弱者不可多食,否則會發脹或是引起軟便、生痰等不適反應。醫師也建議民眾可把握秋天舒適的氣候,在飯後與親友相約外出踏青,也是很好的養生方式。

Read More

脖子卡卡 竟是長結石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56歲男子,幾個月前發覺轉動脖子時右頸會出現微微卡卡痛痛的感覺,因頸部並未受傷而不以為意,直到最近疼痛加劇才到診所就醫,但吃了一星期止痛藥仍不見改善,於是到醫院找耳鼻喉頸科醫師就診,才發現頸部竟長了一顆1.5公分大結石。  南投基督教醫院耳鼻喉頸科醫師李尚儀表示,經幫患者做頸部觸診沒發現明顯腫塊,口腔視診也無結石或腫塊,在進一步超音波檢查中發現異狀,並經電腦斷層確診為慢性下頷腺炎併下頷腺結石,約有1.5公分大。患者接受內視鏡手術將下頷腺切除並取出結石,術後恢復良好,隔天即出院並可正常工作。  醫師表示,下頷腺結石臨床上會在頸部或舌底位置有腫脹或是疼痛感,有時會因進食症狀更加明顯,甚至想到要進食時症狀就加重。唾液腺包含腮腺、下頷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唾液腺腫瘤大約占所有頭頸部腫瘤百分之三,其中百分之十至十五發生於下頷腺,而唾液腺結石有九成都發生在下頷腺。  至於如何預防唾液腺結石與下頷腺結石?醫師指出, 唾腺結石發生的原因非常廣泛,目前尚無確切結石原因,一般都指向唾液成分改變,引起唾液腺發炎,唾液腺在發炎過程中造成液腺狹窄,因而導致鈣化物因而沉積,進而形成結石。引發唾液成份改變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水分攝取不足、抽菸、吃檳榔、睡眠不足,還有本身就是容易結石體質。因此,除了均衡飲食、每天攝取充足水分、充足的睡眠、戒掉不良習慣、定期健康檢查,如果身體出現異狀要立即找醫師診察,這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根本。

Read More

<亞太老年醫學研討會>陳建仁:力推長照 實踐健康老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亞太地區是全球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同時也面臨人口快速老化的議題,台灣也不例外,為強化老人的健康與福祉,陳建仁副總統24日出席「第11屆亞太地區老年學暨老年醫學國際研討會」時指出,透過長照2.0計畫的推行,台灣逐步實踐「在地老化」、「活躍老化」、「健康老化」,盼所有長者活得健康、過得幸福。 第11屆亞太地區老年學暨老年醫學國際研討會24日在台北盛大登場,有來自37個國家、多達3060位世界各地的重量級學者專家與會,針對銀髮浪潮「從基礎科學到政策」探討剖析之老人健康福祉議題。 陳建仁副總統致詞表示,台灣已是「高齡社會」,預估在未來8年內,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自2017年起就已推出「長照十年計畫2.0」,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精神,結合地方政府與社區資源,從活躍老化、延緩失能失智、慢性病管理及尊嚴老化等面向提出更有效的解決策略。 陳建仁指出,目前全國22個地方政府都已加入推行高齡友善城市,並已建置3000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126個活躍老化社區與10個失智友善示範社區,全面提供預防及延緩失能的健康促進服務與健康篩檢活動,推動慢性病共同照護網,以及領先全球推動600家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以實踐「在地老化」與「活躍老化」的理念。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學術主委、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強調,為強化老人的健康與福祉,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近年來致力推動周全性及無縫式的老年照護,擴展老年醫學之教育訓練,深化老年醫療專業照護能力,並積極參與高齡化社 會健康策略的研擬,提供「高齡友善健康環境與服務」與「老人完整持續的長期照護」,以落實「正向老化」和「活躍老化」,達成「健康成功老化」與「高齡長者周全性健康照護」的願景。

Read More

青光眼視野窄 中醫治療改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70歲有高血壓的男性,一眼有青光眼問題,多年在西醫治療但只能控制眼壓卻無法改善視野越漸狹窄情形,因而轉至中醫求診。透過中藥「苓桂朮甘湯」加減作治療,搭配「明目地黃丸」早晚服用,過了1個月後覺得視物較清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表示,青光眼是造成國人失明的第二大原因,急性青光眼會因眼壓升高,引發視力模糊、視野變窄,甚至劇烈頭痛等症狀,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失明;慢性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看東西發現視野範圍狹窄的時候,多數已不可逆,除了西醫用的眼藥水或是手術,中醫的中藥調理亦能提供另一種鞏固視力的選擇。 謝旭東醫師指出,眼睛的好壞與體內臟腑有關,內服中藥調理能幫助眼睛修復。中醫在青光眼的治療上分為實證與虛證兩種體質,實證為肝鬱化火,多為西醫所謂的急性青光眼,常會使用龍膽瀉肝湯來幫助清肝瀉火、疏肝解鬱,能降低眼壓。  至於虛證則是肝腎陰虛所致,比如慢性青光眼,和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不良、家族遺傳、近視或遠視有關,會隨著年紀增長,視力會越來越模糊、視野也會越來越窄,可用補益肝腎的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等延緩病程。  要預防青光眼、或本身已有青光眼的民眾,謝旭東建議,應注意定期做眼底、眼壓檢查;生活上應維持規律生活、心情穩定,避免熬夜及情緒激動,以免眼壓升高。另外,平時也可服用決明子養肝茶、杞菊明目茶等茶飲護眼。  決明子養肝茶材料需要決明子2錢、薄荷2錢,先將決明子、薄荷浸泡500c.c的熱開水,悶10分鐘後即可飲用。決明子能照顧眼睛,同時潤腸通便的效果,幫助降眼壓、除便秘;薄荷性味辛涼,能夠疏肝解鬱、放鬆心情,所含的揮發油具有清熱消炎的功效,緩解眼壓高的疼痛感,進而預防青光眼發生。 杞菊明目茶材料則需要枸杞子10顆、白菊花2錢,作法一樣是將枸杞子、白菊花浸泡500c.c的熱開水,悶10分鐘後即可飲用。枸杞為茄科植物,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及維生素A、B和鈣、鐵等眼睛所必須的營養物質,故有明目的功效,白菊花也能補肝明目,對於慢性青光眼效果較佳。

Read More

〈 醫藥頻道 〉中榮推食道癌術後康復療程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民總醫院推廣食道癌術後加速康復療程(ERAS),結合復健科、呼吸治療科、營養師、麻醉科醫師等共同合作,為病患量身製定手術前、中、後治療方案;胸腔外科醫師李明璟鼓勵患者,術前加強營養,增加身體機能與提升免疫力,降低術後併發症、加速傷口癒合、減少住院天數。 台中榮總胸腔外科醫師李明璟指出,食道癌是台灣男性10大癌症死亡原因第5位,近幾年,好發年齡約30至40歲間,有逐漸下降趨勢,每年逾2500多名新病例發生,其中不乏與抽菸、喝酒、檳榔有關,另飲食習慣的改變,例如刺激性的食物也會導致發生食道癌機率。 李明璟說,除了引進微創手術或機器人手臂輔助食道癌切除手術,加速康復療程(ERAS)是1整套治療計劃,手術前要戒煙戒酒,保持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在復健科和呼吸治療科醫師的指導下,病人多運動、做呼吸訓練,手術後第8即可出院返家,住院天數下降約60%、併發症下降10%。 李明璟表示,如果能在手術之前把病人的生理和心理調整到最佳的狀態,手術的成功率能夠明顯的提升。這就像是要去參加馬拉松的長跑,一定要經過比賽前期的訓練計劃,提升個人的能力之後才有可能完成。

Read More

史上頭一遭! 公費流感疫苗提早11/15開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儘管研判夏季流感才解除,冬季流感疫情可能延後到明年1月,但鑑於入秋後社區仍有流感病毒活動及群聚等因素考量,疾管署宣布,決定提前開放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用藥措施,自11月1日實施,這也是有史以來首次提早開放公費藥物擴大使用。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流感疫情已趨降,但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延後,首波於11月15日先供學生及醫事族群接種,再依序於12月8日供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其他符合接種對象則延至明年1月。  因入秋後社區仍有流感病毒活動及群聚,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委員共同討論,建議提早實施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用藥措施。  因此,疾管署宣布自11月1日起將「有發燒症狀之類流感患者,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增列至公費藥劑使用條件,以降低疫情擴大風險。  羅一鈞表示,有類流感症狀民眾於全國4千多家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合約醫療機構就醫時,經醫師判斷症狀及病史符合公費用藥劑使用條件者,得開立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與是否接受流感快篩無關。  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之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流感疫情呈下降趨勢,上週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共70,258人次,較前一週略降2%,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低於流行值;上週共計14起流感群聚。近4週社區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H1N1為主,占82.8%。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