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髕骨不穩定

 ●吳重達  剛過三十的男性,下樓梯時踩空,右膝扭了一下。除劇痛外,關節馬上腫了起來,而且就固定在某個彎曲角度,動彈不得。在某醫院急診,在被搬動時膝關節變可以動了。X光沒看到骨折,就要病人回家,門診追蹤即可。  門診時醫生瞄他一眼,看一下急診照的片子,說沒事就叫他回家。問題在於:第一,病患很痛;第二,他沒辦法曲膝,關節彎到某個角度就卡住,再也下不去;伸直時得用力,關節會彈一下,發出響聲,還要痛一下才打直。簡直是動彈不得。  跟醫生報怨的結果是換到一個核磁共振檢查。幾週後才做到檢查,看報告時醫生只說,有韌帶斷了,看要不要開刀? 可能得自費好幾萬。病人也沒得多問,醫生就叫下一位病患了。  求助無門之際,受傷約三個月後病人流浪到門診。醫師問清病史,再請病人躺至診療床,充分放鬆狀況下,小心的做理學檢查。膝關節的主要韌帶都沒事,半月軟骨也無異常。四頭肌已出現萎縮。關節全直時,髕骨位置有點向外偏;將髕骨向外壓,發現移動程度超過正常。關節開始彎曲時病人開始緊張,髕骨隨著關節彎曲漸漸往外側跑,病人伸手阻止檢查。他說,再做下去,骨頭會真正跑掉。理學檢查配合受傷機轉,診斷是髕骨脫臼。因為之前未診斷,未對症治療,已變成髕骨-股骨關節慢性不穩定。  急性第一次脫臼,馬上正確診斷,復位、保護,之後再復健:大部分病人再復發的機率不高,可以先不必手術。變成慢性不穩定之後,因為髕骨內側固定它的組織破壞、纖維化;復健成效不佳,手術變成較好的選擇。這病人後來接受開刀,好一陣子復健後才拋開隨時再脫臼的害怕感。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腹部針灸 可緩解腰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會因罹患腰椎骨刺及滑脫症而造成腰痛,中醫師指出,透過針灸氣海穴、關元穴等肚子上的穴位,能有助改善腰痛不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專任主治醫師林在裕表示,腰椎骨刺是因腰椎長期摩擦造成組織增生現象,當腰椎骨刺增生過多壓迫到神經時,則會出現坐骨神經痛、下肢痠麻痛、無力或腰、臀部疼痛症狀;腰椎滑脫症即是上一節的腰椎,順著下一節的腰椎向前滑脫,也因此周圍組織和神經受到了刺激引起疼痛。 林在裕指出,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肚子上某些穴位經過適當的針灸治療是可以來改善腰痛。像是氣海穴與關元穴都是肚臍下方任脈的穴道,這2穴具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溫中散寒、強體保健等功效。針刺氣海與關元穴能夠溫腎壯陽、活血化瘀以疏通腰部痹阻的氣血,驅有形之邪外出,以治療腰痛。 林在裕說,針灸肚子穴位的療法簡便安全又不會加重肝腎的負擔,同時疼痛感也很輕微,1週只需針灸1次即可,是治療長期腰痛患者很好的選擇。

Read More

又菸又酒聲音啞 已是下咽癌末期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4歲男性,因工作關係常需要應酬,漸漸養成抽菸喝酒的習慣。後來因聲音沙啞了半年未癒而就醫,經診斷竟為下咽癌第四期,因而需進行全喉切除手術保命。北榮指出,國內每年約新增1800多位咽喉癌患者,近年雖然全喉切除手術案例也逐年減少,但每年仍有近百名患者需接受該項手術。  今年適逢北榮建院60週年,暨耳鼻喉頭頸醫學部新門診區也已正式啟用。無喉者復聲協會於該門診區舉辦「樂活新聲-重新啟航」無喉者演講比賽,邀請60位無喉者分享抗癌的心路歷程和學習食道語的甘苦談,期能藉此讓社會大眾了解無喉者,並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  北榮表示,台灣每年有1800多名新增的咽喉癌患者,近年來由於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器官保存觀念的盛行,全喉切除手術案例也逐年減少,但每年仍有近百名患者接受此項手術。手術後病患立即失去喉頭的發聲機能,想說話而沒有聲音,身心因此遭受巨大的改變,家庭生計與社交生活也受到重大影響。  北榮指出,上述男性個案於民國87年進行全喉切除手術,至今超過20年。男子在剛動完手術,面對人生未來的態度非常消極,原本的工作也因無法說話而停擺,家庭也陷入愁雲慘霧中。  大約一年多後,因為朋友的鼓勵以及復聲協會團體的支持,他慢慢的走出失去喉嚨的陰霾,也積極地開始進行言語復健,也逐漸地恢復說話的能力、重回社會。如今他已經能以食道語順暢說話,恢復跟外界的溝通,更進一步以自身經驗分享,鼓勵失去喉嚨的患者不要自我封閉,只要願意走出來面向陽光,陰影就在背後。

Read More

衛福部拋3支箭 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27日舉辦產官學研高峰會議,衛福部長陳時中拋出3支箭構想,盼建置基因資料庫、啟動遠距診療並研議精準醫療健保給付新制,協助建構2030年的全人精準健康照護體系。  為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衛福部27日舉辦「2019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高峰會議」,由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公開說明2030全人精準健康照護體系之布局,並邀請相關產、官、學、研界之高階主管,廣納各界意見。  陳時中表示,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的發展為全球進步國家發展重點,衛福部已於108年10月30日正式啟動國家級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計畫,使各類資料庫得以有效整合串連及運用,加速精準健康照護體系之應用。  此外,陳時中也拋出「3支箭」構想,分別是建置「百萬人基因資料庫」、「啟動5G遠距診療」、「研議精準醫療健保給付新制」,盼用於建構2030全人精準健康照護體系。  陳時中強調,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的發展是全球進步國家的發展重點,衛福部已於10月30日啟動國家級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計畫,讓各類資料庫得以有效整合串聯及運用,加速精準健康照護體系應用。  陳時中說,台灣的醫藥衛生成就與研發能力享譽國際,加上特有的健保資料庫、國家級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未來絕對有能力透過大數據的加值應用作為政策制定依據,強化醫藥產品上市核准、健保核價,加速再生醫療製劑、精準醫療藥品、創新智慧醫材上市等,讓病友有藥醫、也用得起。

Read More

有家族病史 未必會罹患心臟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有心臟病家族史者是否就一定會得心臟病?國健署指出,在冠心病的危險因子中,遺傳基因是無法改變的因素,但並不代表一定會罹病,如果有心臟病家族病史,應更注重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以減少心臟疾病發生風險。  國健署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主要是因血管粥狀硬化變性, 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後形成一種類似脂肪的沉積的瘢塊所造成。  當已形成的瘢塊撕裂或破裂後,會造成血液凝集形成血塊,阻塞冠狀動脈造成心臟缺氧,這種情況有時候叫做冠狀動脈栓塞或冠狀動脈阻塞。  在冠心病已確認的危險因子中, 遺傳基因、種族、年歲增高是終身無法改變的;然而,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抽菸、缺乏運動者等,都是可改變的危險因子。  雖然在冠心病的危險因子中,遺傳基因是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但並不代表一定會罹病,如果有心臟病家族病史,應更注重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  國健署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戒菸、節酒、多運動,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減少心臟疾病發生。

Read More

<醫師專欄>超音波導引微創手術 輕鬆解決惱人板機指

 ■吳東泰  板機指是手指常見的疾病之一,病人起初是手指根部掌指關節附近疼痛,再厲害一點會造成手指活動不順或卡住的現象,常常像扣板機一樣會卡一下才彎下去或伸直,所以叫板機指。  我們的手指的彎曲是靠附著於遠端指骨的屈指肌腱拉動來動作,為了讓肌腱拉動指骨時保持緊貼在骨頭上,有很多橫向或斜向的韌帶包圍肌腱,像隧道般讓肌腱在裏面通過(稱為滑車系統),其中以手指根部掌指關節處的A1滑車受到最大的壓力,也最容易受到損傷,所以大多是這裏造成病變。通常板機指發生在手指需要長時間用力或反覆抓握的人,肌腱長時間反覆在隧道內來回滑動磨擦、累積傷害,逐漸造成滑車內層跟肌腱表層的發炎與病變,厲害時會腫起來讓滑動不順或是卡住的現象,就成為板機指,所以它的正式名稱是「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  板機指以中年女性較多,患有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痛風的人更容易發生,較常見於中指與拇指。主要症狀是在掌指關節附近的A1滑車處疼痛,常可以摸到一個結節,並造成近端指間關節活動不順卡住,尤其是一早起床時或較長時間沒活動手指時卡住的症狀更明顯。依嚴重度分為四期,初期只有疼痛;第二期開始手指伸直或彎曲的過程會卡住,變成兩段動作;第三期甚至會完全卡住,需要另一手把它扳開;第四期則造成手指攣縮、活動障礙,無法完全伸直或彎曲。  輕度的板機指可以浸泡溫水並適度伸展手指來舒緩,嚴重一點的可以物理治療(超音波或骨震波等)或口服消炎止痛藥物來緩解,再厲害的可以嘗試局部注射類固醇或是增生治療等。局部類固醇注射雖然效果很好,但是常常只能撐半年左右又會復發,而且同一個部位重覆施打的話效果會遞減,而且可能對肌腱造成損傷,增加肌腱斷裂的風險。  若是前面這些保守治療無效的人,手術治療是可以根治的方法。傳統上會在掌指關節處開大約一公分左右的小傷口,直接將A1滑車切開,解決卡住的問題。近來有醫師會以粗針頭或是針刀,憑「經驗及手感」直接切開滑車。目前更可以在局部麻醉下,使用特製的勾刀以超音波導引,「經皮微創」將A1滑車完整切開並確保裏面的屈指肌腱不會受到損傷。由於第四期板機指已造成手指攣縮,就算手術切開滑車可能仍無法讓手指活動度完全恢復,還需要一段復健治療,因此第二、三期板機指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就建議積極地經皮微創手術,以減少術後復健的恢復期。  (作者/大東門讚診所院長吳東泰)

Read More

二手三手菸更可怕! 及早戒菸 才能遠離菸害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部分民眾會認為在室內吸菸後開門窗通風,之後進來的人未在當下吸到二手菸就沒有健康風險。然而,國健署指出,室內吸菸除了二手菸外,三手菸亦會造成健康危害,長期接觸甚至恐有致癌風險。因此呼籲民眾若要遠離菸害,盡早戒菸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國健署表示,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研究指出,二手菸的暴露與健康危害有關:如鼻刺激、冠心病、中耳疾病、呼吸系統症狀、肺功能受損以及下呼吸道疾病等。此外,與吸菸者一起生活,除了要承受二手菸的危害,還得面對三手菸的威脅。  國健署指出,所謂三手菸是指菸熄滅後在環境中殘留的污染物。根據英國突變學期刊(Mutagenesis)發表的三手菸致癌研究指出,尼古丁有很強的表面黏附力,會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化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更強的新毒物,如亞硝胺等致癌物,黏在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由此可見吸菸對健康危害的影響。  為免於暴露二手及三手菸危害,及早戒菸才是最有效方法。國健署提供戒菸專線服務,可協助對抗菸癮,讓戒菸者執行更有信心。

Read More

16h斷食法 有助降血壓減重

 中央社/紐約26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一天16到18個小時不進食的間歇性斷食,可能是治療多種健康狀況的關鍵。但專家也指出,這種飲食法的缺點是一般人在於飢餓感作祟下,難以持久。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一項檢視過去動物和人類研究的報告顯示,間歇性斷食可以降低血壓、有助減重和延長壽命。  研究作者之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邁特森提出兩種間歇性斷食法:一種是一天內在6至8小時之間進食,然後持續斷食16至18小時;另一種是一週內兩天斷食,斷食日的熱量攝取不超過500大卡。  這項研究報告表示,多數的美國人往往是一天三餐,再加上點心。因此醫師通常不會建議採取這種飲食法作為改善健康問題的處方。  由於這項研究仍相當新,報告建議醫師監控病人的間歇性斷食情況,採取漸進方式提高時間和頻率,在過渡期慢慢引導病人。  ●間歇性斷食法運作方式  過去在囓齒類動物和過重成年人的間歇性斷食研究顯示,可以在各方面改善健康問題,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不是因為體重減輕的緣故。  邁特森表示,在斷食和進食間交替可以改善細胞的健康,很有可能是因為觸發了代謝路徑轉換。在轉換過程中,細胞消耗完儲存的燃料,將脂肪轉換成能量。  ●間歇性斷食法益處  間歇性斷食在飲食有效性方面有所發現,部分在動物和人類的研究顯示,與延年益壽,促進心臟健康,改善認知有關聯。  間歇性斷食也被認為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穩定體內血糖。2018年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3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男性在進行間歇性斷食減重後,可以停止胰島素治療。這項發現和一般認為糖尿病是不可治癒的觀念衝突。  之前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轉換可以提高抗壓性,提升大腦功能和神經可塑性,也就是大腦會因應生活的新經驗重組神經網路。根據2009年的一項研究,實施熱量控制飲食的年長成年人,和沒有實施斷食的另外兩組相比,有助改善語文記憶。  部分病患的生理功能甚至有所改善。根據一項針對年輕男性的研究顯示,每天斷食16小時,同時進行阻力訓練,可以減少脂肪和維持肌肉。  ●間歇性斷食法的侷限性  研究作者表示,目前還沒有關於間歇性斷食長期效果的研究,仍有待未來更多的研究。臨床實驗多聚焦在過重的年輕和中年族群,因此這些益處和安全性不能延伸至其他族群。  由於一天三餐的觀念已根深蒂固,因此改採間歇性斷食並不容易。研究的結果也顯示,這種飲食法幾乎讓人一直處於飢餓狀態、易怒和無法專心。  哈佛陳曾熙公衛學院營養系主任胡炳長表示,美國醫學會期刊2017年一項研究顯示,被分配到斷食組的人中有近40%退出。難以持續是缺點之一。  胡炳長說:「運動完或長時間禁食後想要好好犒賞自己,這是人性。所以很可能會在非斷食的日子沉溺於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當大腦被剝奪食物時,大腦的「飢餓中樞」下丘腦釋放大量的食欲激素,會讓人暴飲暴食。  但邁特森說,這種痛苦是一時性的。「病患應該被告知這種飢餓感和暴躁易怒情況剛開始很常見,通常過了兩週到一個月,等到身體和大腦適應了就會淡去。」

Read More

天冷嗑鍋 掌握6招健康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很多人愛吃火鍋,但吃一次熱量很容易就破千卡,對身體負擔大。營養師建議,吃鍋應從湯底、主食、主菜、配料、醬料和飲食順序下手,以減少熱量攝取。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火一頓火鍋吃下肚同時也可能會把大量的卡路里吃進身體,一份涮涮鍋熱量約825~1018大卡、火鍋吃到飽的熱量更是驚人,吃一次就很容易3000~4000大卡,大量的卡路里吃下肚容易造成肥胖問題。  要聰明吃鍋,首先在湯底部分,潘富子建議可挑選原味高湯或蔬果風味湯底為主,如柴魚昆布、番茄、大骨高湯風味等。以一般湯底份量為1200ml來說,柴魚昆布鍋湯底僅30大卡;國人最喜愛的麻辣火鍋光湯底就有1600大卡。  主食建議以南瓜、芋頭、玉米等較高膳食纖維的全穀雜糧類為主,減少白飯、冬粉、烏龍麵、科學麵的攝取;主菜則建議以海鮮、雞肉做為優先選擇,如蛤蠣、鯛魚片、雞肉片等,選擇優先順序為魚、雞、豬、牛。  另外,潘富子說,吃火鍋別忘了攝取膳食纖維,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幫助膽固醇代謝也可增加飽足感,以天然蔬果及菇類做搭配,如高麗菜、木耳、杏鮑菇、玉米筍、山茼蒿等。  醬料建議可用青蔥、洋蔥、白蘿蔔泥、蒜末、辣椒、薄鹽醬油、白醋搭配成醬料酌量沾取,可添加食物風味又可增加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攝取。  飲食建議可依循蔬菜、主菜、主食類、其他火鍋配料順序,先放入蔬菜,烹煮時間建議不要太久,除了可以保留蔬菜鮮脆口感,還可避免營養流失,再放入海鮮、肉類等主菜入鍋,煮完主菜後記得要將浮在湯面上的油脂撈除,可避免其他食材吸附到湯汁中的油脂,這些油脂吃下肚也會增加身體負擔。

Read More

肺阻塞吸藥錯誤 治療無效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65歲王伯伯菸齡長達30年,半年前因感冒造成呼吸急促,且合併有喘鳴聲,送急診後確診罹患肺阻塞。門診追蹤治療期間,如走動太快就會喘、天氣變化大時就胸口不適。2個月前又因呼吸急促而掛急診,才發現是吸藥方式錯誤,導致藥物沒有進入肺部,無法發揮作用。  肺阻塞為常見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初期症狀「咳、喘、痰」容易和感冒混淆,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中重度。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千人,其中肺阻塞就占逾8成。急性惡化是肺阻塞致死的主因,若發生一次重度急性惡化,2個月內死亡率提升至20%。  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鶴健表示,肺阻塞致死人數比例僅次於肺癌,但國人認知不足。規律的藥物治療及正確使用吸入器裝置確保有真正使用到藥物,是避免急性惡化的關鍵。且用藥順從性高的患者,可降低44%急性惡化的比例,正確用藥的患者可降低21.2%的死亡率,凸顯「規律用藥」與「正確用藥」的重要性。  為了解肺阻塞患者用藥狀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全台7家醫院共168名肺阻塞患者,依照分別使用的吸入器種類進行調查,結果有超過半數患者藥物「有用沒到」,顯示肺阻塞在治療藥物及吸入器的選擇,對於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關連性。  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邱國欽指出,調查顯示患者在使用呼吸器上面臨「吸氣量不足」、「閉氣時間不夠」、「手口協調性不佳」三大障礙,導致藥物無法吸到下肺部。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醫師古世基表示,目前用於治療肺阻塞的藥物至少有3種,吸入器就有至少4種,在眾多選擇下,針對不同階段的肺阻塞患者,更應依照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藥物及合適的裝置。患者應於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自身藥物治療與吸入器裝置使用的正確性,切記「吸藥前先把肺裡空氣吐完」、「按壓吸入器同時吸藥」、「吸藥後憋氣至少5秒」,避免因用藥不完全導致急性惡化發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