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電子煙釀6死 川普擬禁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美國開放電子煙惡果浮現,除已有450件電子菸肺部疾病嚴重案例,死亡人數目前已達6人,迫使川普政府宣布近期將實施禁令,讓所有加味電子煙產品從市場下架。台灣拒菸聯盟也呼籲政府以美國為鑑,修法禁止包含新興菸品在內的所有菸品,才能確保國人健康。  亞太拒菸協會永久名譽秘書長、美國杜蘭大學名譽教授陳紫郎指出,2018年美國高中生20.8%使用電子煙,全美360萬名青少年淪陷;2019年調查顯示,高中生竟高達27.5%吸食電子煙,短短一年又遽增100萬人。  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向記者表示,美國發生與電子煙有關的嚴重肺病病例,目前釀成6人死亡與數百人患病,他與第一夫人梅蘭妮亞身為一名青春期兒子的父母都很擔憂。  他說:「我們都看到這類新聞,很多人都看到了,有人因為吸電子煙而死亡。」川普也誓言採取行動。  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指出,美國政府2010年「開放成年人選擇,禁止青少年使用」的鴕鳥政策,不到10年已讓全美超過480萬名青少年上鉤成癮,可見美國政府在電子煙搶市初期的不作為,讓民眾、特別是青少年付出慘痛代價,殷鑑不遠、歷歷在目,台灣政府應堅定立場,不受菸商干預,在立法院新會期積極推動菸害防制修法,不僅對抗傳統菸害,更不能讓下一代淪為尼古丁癮害世代。  台大醫院家醫部郭斐然醫師指出,「菸草控制期刊」發表新加坡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模擬50年後的社會,顯示使用電子煙雖然暫時會讓吸菸率下降,但是最終青少年卻因為電子菸而導致吸菸,幾年後將造成總人口吸菸率上升。  郭斐然強調,新興菸品不只吸引年輕人大量加入使用行列,也無法替成人減少傷害,還延遲吸菸者戒菸時機,研究發現有將近7成會成為多重尼古丁商品使用者;最令人擔心的是,目前還沒有可以戒除新興菸品的方法,而且新興菸品恐成為違禁毒品的載具。

Read More

愛吃燒烤抽菸15年 34歲男罹大腸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4歲男性,沒有癌症家族史,但有次檢查竟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原來案例雖無相關病史,但有15年抽菸史,加上有愛吃燒烤的習慣。醫師指出,菸是引發大腸的癌肇之一,抽菸者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會比一般人提早2年。  台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黃洸偉表示,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有大腸癌、直腸癌等相關家族病史、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以及有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等。 他指出,上述案例雖然本身並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但卻有15年抽菸史以及愛吃燒烤的習慣。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2年。  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  黃洸偉說,上述案例當時檢查發現是零期大腸癌,其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 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舒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

新北新增2本土屈公病例

 記者戴淑芳、吳瀛洲/綜合報導  疾管署昨(12)日公布新北市新增2例本土屈公病病例,個案分為中和區錦中里40多歲男性及新店區大同里30多歲女性,兩人均未住院且已過可傳染期,屬中和區同一波疫情。籲請當地民眾做好防蚊措施,醫療院所加強疑似病例通報。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增本土屈公病兩名個案近期未出國,中和區個案於8月29日出現發燒、關節痛、腹瀉症狀,當日曾就醫,9月3日因四肢出疹主動至中和衛生所採檢後通報,經檢驗排除登革熱但疑似屈公病,11日再次採檢驗出屈公病抗體陽性而於昨日確診。  新店區個案於8月31日出現發燒、關節痛及肌肉痛症狀,9月2日至6日間多次至診所就醫,經7日、11日兩次採檢後,檢出屈公病抗體陽性於昨日確診;兩人均未住院且已過可傳染期,接觸者亦無疑似症狀。  羅一鈞表示,中和區個案發病前曾有國強嶺及周邊環境活動史,依其發病日研判與中和區國強嶺群聚事件有關,為該群聚第6例確診個案,屬同一波感染;新店區個案平時活動地雖以新店區住家周邊為主,惟其發病前曾有中和區內南里屈公病個案發生區域活動史,研判其於中和區內南里感染的可能性較高。

Read More

糖友骨骼脆弱 骨折風險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糖尿病患因血糖波動造骨能力偏低、骨骼較脆弱,跌倒引起骨折的風險高。建議糖友應控制自身血糖,並定時檢測骨質,視情況採針劑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專任主治醫師張鈞鎧表示,糖尿病患若缺乏血糖控制,易導致骨骼脆弱等骨折風險。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因血糖波動造骨能力偏低、骨骼較脆弱,跌倒引起骨折的風險高,醫師建議,應控制自身血糖,並定時檢測骨質,視情況採針劑治療。 他指出,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波動大,造成骨骼造骨能力差,且易僵化、脆化、支撐力下降,加上約1/3糖尿病患合併腎臟問題,影響體內利用維生素D的能力,間接會讓鈣質吸收較常人少了許多,不利骨骼健康。  張鈞鎧提醒,糖尿病患者若常有腰痠背痛的症狀,可就醫抽血檢測骨質年齡,若經確診罹患骨質疏鬆症,則可每半年施打一劑抗骨鬆單株抗體,可有效控制蝕骨細胞形成,降低跌倒時的骨折風險。  另,糖尿病患應緊盯血糖、骨骼狀況,最好先經醫師評估活動能力再進行激烈運動,也建議應定期測血糖、控制血糖,以免血糖波動增加骨折風險。

Read More

疑食品中毒 南大附中逾百人不適

 記者葉進耀、汪惠松/台南報導  國立台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300多名學生,10日中午食用團膳餐飲,當晚陸續有人出現腹痛、腹瀉等疑似中毒症狀。校方統計共有121人感到不適,無學生住院。衛生局至團膳供應商稽查環境衛生未發現異常,已進一步採檢體化驗。  衛生局11日上午接獲南大附中通報,校內學生疑似發生食品中毒症狀,派員追查發現團膳供應商還另外供餐其他20所學校,卻僅南大附中出狀況,初步懷疑運送過程中食物變質或遭到汙染,但詳細原因仍待相關檢驗結果才能釐清。衛生局表示暫不對供應商開罰,團膳供應商仍維持正常運作,但會派員全程督導,多數學生症狀已緩解。  衛生局稽查人員昨天也到團膳供應商的中央廚房調查,發現作業場所環境衛生沒有異常情形;又到學校及中央廚房帶回10日午餐的食物樣本,採集相關學生、廚工的糞便檢體,送檢驗中心檢驗。若檢驗及調查結果是病原性微生物所引起,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六萬元以上兩億元以下罰鍰,並得命令歇業、停業一定期間等處分。  衛生局提供預防食品中毒的五要原則:要洗手、食材要新鮮、生熟食分開、徹底加熱、注意保存溫度且室溫不宜放置過久,就能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  校方表示,將配合事件之調查及處理,俟衛生局送驗之檢體報告結果出來,再確認發生原因。同時亦實施校園教室及公共區域消毒。

Read More

長照2.0將升級 入住長照機構可獲得補助

 中央社/台北11日電  長照2.0將升級服務,可望提供入住長照機構者補助。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今天表示,補助金額約每人每月新台幣數千元,約有5萬人受惠,但確切補助方案還待行政院核定。  衛生福利部在民國106年1月正式啟動長照2.0政策,建構社區、居家長照服務提供模式,但外界一直質疑,長照2.0政策沒有照顧到入住機構者需求。根據衛福部推估,108年長照需求人數約79.4萬人,住在機構就有約8.5萬人。  媒體報導,衛福部長陳時中出席會議時提到長照利多,擬採取定額補助方式,每月補貼住機構的失能、失智者數千元。  周道君晚間受訪表示,目前衛福部僅針對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符合安置資格等失能失智者,補助住宿式機構費用,但仍有許多住在機構者沒能獲得補助。機構的費用動輒數萬元,對家庭造成負擔。  周道君指出,衛福部擬針對住在機構者提供現金補助,設有排富條款,擬每月每人補助數千元,且是補助給住機構者家屬,非補給機構,預計會有5萬人受惠。  周道君表示,衛福部已向行政院提報多個版本,近日應該就會核定。待新制上路後,除獲補助,住宿型養護機構費用一年還可抵扣12萬所得稅免稅額。

Read More

王蟲縫合法 降低產後大出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產後大出血約占全球產婦死亡的3成,根據WHO統計,全世界每4分鐘就有1名孕婦因而犧牲生命。台大醫院創新研「Nausicaa(王蟲)縫合法」,不但有效降低產後大出血出血量及死亡率,也可保留子宮,挽救生機。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表示,由於全世界剖腹產率均提升,取而代之的,是與前胎剖腹有相關的植入性胎盤所造成的嚴重大出血,致死率和後遺症發生率更高。  目前處理產後大出血,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可選擇執行子宮動脈栓塞術以降低子宮血流,但目前只有少數醫學中心有能力施作。  另外,也可實施子宮壓迫縫合術,也可幫助止血,但成效有限;甚至有子宮腔沾黏或子宮壞死的疑慮。如果透過以上步驟效果仍然不佳,最後只好考慮將子宮摘除。  植入性胎盤所造成的產後大出血,因死亡率可達7%,全世界目前幾乎都以切除子宮當第一線來作為止血的手段。但除了永久喪失生育能力外,切除子宮可能造成更大範圍的切口出血,對已經有凝血功能異常的大出血孕婦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尤其切除子宮可能增加膀胱或輸尿管受損的機會。  施景中表示,多年前遇到一位自外院轉來的孕婦,手術開刀後發現,有嚴重的後壁子宮頸胎盤,雖然以往都以切除為主,但由於術前未溝通,顧及孕婦意願,不宜貿然切除子宮,因此,改以針對特定出血點,加強5-10條針線的加壓縫合,成功止住產後大出血。  由於縫合後的子宮,外型很像日本卡通「風之谷」裡的王蟲,且王蟲的原始出處也有重生的意涵,因此,便將縫合術式以此命名。  台大醫院自2012年起使用「Nausicaa王蟲縫合法」,平均縫合時間僅需8.5分鐘,迄今已搶救了100位產後大出血患者,全部都保留子宮,其中有5人再度懷孕;研究成果已於去年發布在《英國婦產科醫學會雜誌》,台大團隊也已到過日本、香港、中國、印尼等地分享技術。

Read More

疑城鄉差距 東縣75.8歲吊車尾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內政部11日公布「107年簡易生命表」,以全國來看,平均壽命以台東縣75.8歲最低,比台北市83.6歲相差7.8歲。台東縣衛生局表示,東部縣市平均壽都較西部各縣市低,尤其台東縣與全體國民歷年平均壽命差距約5歲,可能與城鄉差距、交通不便及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等因素有關。  衛生局表示,台東縣平均餘命雖為全國最低,但回顧近4年整體平均餘命仍有逐年增加趨勢,相較於10年前平均餘命提升將近2.37歲,期再藉由多面向共同努力。

Read More

拒當胖嫦娥 中秋飲食須節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秋節闔家團聚烤肉、吃月餅、嗑柚子,醫師提醒,小心飲食不節制,讓身體發出警訊,尤其三高族群要注意忌口。營養師也建議,拒當胖嫦娥,可從調整食材順序著手。 美食大餐樣樣來,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陳皇光醫師提醒,「高油脂、高糖量、高酒精」吃太多,會讓身體吃不消,除了飲食習慣不良,易引發胃潰瘍疾病,過量飲酒,也會使酒精停留在體內時間長,造成肝臟的代謝壓力大,進而造成脂肪肝、促進肝發炎,提醒三高族群注意忌口。 其實,烤肉潛藏健康危機,挑對食物也能降低致癌風險!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羅心余建議,可從調整食材順序著手,先烤些蔬菜類來吃,再吃肉類及全穀雜糧類食物,也能穩定血糖。 肉類可優先選擇里肌肉、雞腿等脂肪相對較低的部位,或以蛤蜊、蝦子、魚等海鮮代替,避免香腸、熱狗等加工肉品,對心血管疾病者負擔較小;吐司、甜不辣及米血糕皆為加工過的全穀雜糧類主食,建議多以非精緻的全穀雜糧類,如烤玉米、地瓜來取代,避免攝取過多不必要的油脂。 羅心余也建議,選擇無糖茶品或自製檸檬水更可解膩,甚至加入奇亞籽、愛玉等低熱量又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材來增加口感。柚子每次約1/3顆就好,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適量攝取。 若擔心節後體重上升、血脂及血糖增加,羅心余表示,可先減少紅肉(牛、羊、豬)攝取頻率,多以白肉(雞、鴨、魚、海鮮)及豆腐等黃豆製品為蛋白質來源,且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烹調方式,清淡飲食。 全穀雜糧類含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有助於能量及營養素的代謝;另可多攝取如高麗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可幫助肝臟排毒功能。羅心余提醒,享美食時只要注意食物選擇及替換,就能減少節慶過後體重、血糖等慢性疾病的煩惱。

Read More

印度少年捐眼角膜遺愛台灣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一名來自印度的18歲少年因家人到台灣工作,搬到新竹市居住,上個月突然嚴重癲癇症發作,送至新竹馬偕醫院急救,仍回天乏術。家屬主動向院方提出器官捐贈,經由醫院評估後,少年將捐出眼角膜遺愛台灣。  18歲印度少年,九歲時證實罹患癲癇,4年前隨家人工作搬遷來台。上月某日早晨,少年在住家附近公園遛狗,因癲癇症發作倒入池塘內,吸入汙水泥濘引發肺部嚴重感染,附近鄰居聽到狗叫聲出來查看,連忙將少年拖出池塘,但少年已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少年立刻被送醫急救,雖經緊急處置,少年還是在5天後不幸辭世。家屬悲痛表示,少年平常對人非常慷慨、大方,即便面臨死亡也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因此主動向院方提出器官捐贈。  新竹馬偕器官捐贈協調師楊佳盈表示,這是新竹馬偕今年首例器官捐贈,感謝家屬大愛。得知家屬有意願器官捐贈,院內馬上跨部門合作,由協調師與社工師安撫家屬並解釋流程;另一方面也快速做捐贈比對,找尋適合的被贈與病患,院內也會診各單位醫師評估器官捐贈的可能性。最後經由家屬同意決定捐贈眼角膜,讓兒子能繼續看著這世界。  新竹馬偕醫院為宣導器官捐贈觀念,20日上午9點至12點在醫院大廳舉辦「捨&得,支持器官捐贈」活動,現場也將邀請印度少年的家屬分享心路歷程,讓民眾認識器官捐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