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開學 吸電子煙學生暴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才剛開學,學生吸食電子煙暴增,董氏基金會已接獲6個學校求助。某縣市第二志願高中在8月30日開學當天,高一新生就查獲5組同學使用電子煙,師長非常憂心。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美國政府在輕忽下「開放成年人選擇、禁止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政策才不到10年,就已讓美國年輕世代付出慘痛代價,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除公布,年輕人因吸食電子煙傷亡案例已擴及全美、總共450件,包括5人死亡,更公開呼籲民眾「不要使用電子煙」,但都是亡羊補牢,台灣政府不能重蹈覆轍,開放新興菸品。  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以往醫學文獻指出,電子煙會引起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脂肪性肺炎、過敏性肺炎、間質性肺炎等嚴重肺部疾病,需要使用呼吸器或住加護病房。  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電子煙使用者有2.2倍風險發生急性心肌梗塞,2.6倍風險發生肺部疾病。電子煙已經是確定有害的產品,千萬不要用電子煙戒菸,或以為可以減少菸品危害。  美國杜蘭大學名譽教授、亞太地區拒菸協會永久名譽秘書長陳紫郎教授直指,美研究指出,使用過電子煙青少年,吸食大麻機率是未使用者3.5倍,吸電子煙受害美國年輕人,幾乎原來都不吸菸,誤信電子煙只是添加香精的「蒸汽」,台灣一定要修法全面禁止新興菸品。

Read More

關心老人憂鬱 減低自殺風險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國內老人憂鬱比率約12~13%。專家指出,由於長者出現不吃飯、不想出門、睡不好、不喜歡社交等情形時,往往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進而恐增加自殺風險。  根據107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國人自殺死亡人數為3865人,居國人主要死因第11位。  台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表示,台灣老人憂鬱比率估計約12~13%,根據相關研究發現,喪偶、久病厭世、憂鬱、重大生活事件、沉重經濟負擔、獨居等都是老人自殺的原因。  當長者因憂鬱出現不吃飯、不想出門、睡不好、不喜歡社交等情形時,往往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進而增加自殺風險。而企圖自殺的老人中,有高比例為獨居者,且在面臨自殺危機時,能獲得協助的比例較少。  周真貞呼籲,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協助,是預防自殺的重要方法,當察覺社區老人有異常行為時,應即時通報,及早帶往醫院檢查或接受心理諮商服務;同時,也可鼓勵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勤動腦、多運動、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適時幫助老人走出憂鬱陰霾。

Read More

高纖低卡 中秋健康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月餅是中秋節應景食物,熱量不容小覷,專家建議,可將月餅切成1/4或1/3片,搭配蔬果做成月餅小點,既能品嘗月餅美味,也能大大減少熱量攝取。  華梵大學10日舉行「嫦娥不奔月─中秋3餐這樣吃」記者會,延攬國際知名藥學專家楊玲玲擔任特聘講座教授,並推出整合健康管理學程。楊玲玲於會中示範健康滿分的秋節三餐,以六合蔬果沙拉、中秋月餅小點、嫦娥養生涮涮鍋等,教導民眾吃出高纖、低卡、美味又健康的蔬食料理。  楊玲玲表示,市售月餅熱量一個約500到1000大卡,相當於兩碗白飯的熱量,每餐吃一個,一天等於吃下6碗白飯,熱量相當驚人。   她指出,中秋3餐要養生健康吃,建議早餐先吃蘆筍、柚子等9種蔬果做成的六合蔬果沙拉;午餐則可將月餅切成1/4或1/3片,再搭配大陸妹、小黃瓜、鳳梨、香蕉與小蕃茄等切片後依序排上,即成為健康養生又可口的中秋月餅小點,既能嘗到了月餅的美味,熱量又可減至1/4~1/3。  至於晚餐方面,楊玲玲則推薦高纖又能提升免疫力的「嫦娥養生涮涮鍋」,只需在火鍋內放入秋葵、絲瓜、無基改豆腐、油豆腐、香菇、金針菇、杏鮑菇、海帶,與當季蔬菜一同烹煮,再搭配以九層塔(蘿勒或蘭香草)、香菇蠔油、香麻油和冰水特調而成的「蘭香醬」,就成為一道抗氧化、愛健康、顧環保、高纖又不失營養的涮嘴美食鍋。

Read More

長期貧血腹脹 幽門桿菌作怪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28歲男性近年有輕微貧血情形,最近1個月出現易腹脹、難消化情況,至腸胃科就醫,經胃鏡檢查發現,男子胃部靠近幽門的地方有廣泛性的發炎,表面形成類似雞皮疙瘩般結節狀變化,十二指腸也有潰瘍過的疤痕。經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是幽門桿菌感染。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慢性貧血的原因與血球原料吸收不足、體內造血、血球溶血、血球流失有關,幽門桿菌感染則會造成血球流失及血球原料吸收不足的問題引發貧血。  他指出,幽門桿菌會破壞胃黏膜,可能會造成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癌等,常見症狀包括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這些胃疾可能會因為慢性出血造成血球流失,出現頭暈、疲倦、體力差等胃部以外的貧血症狀。  另外,幽門桿菌感染若造成慢性胃炎,則會導致胃酸分泌減少,使食物中的鐵較難吸收;倘引起萎縮性胃炎會使胃內在因子分泌減少,食物中的維他命B12較難吸收。鐵和維他命B12是製造血球的原料及必需物質,原料吸收問題也是長期貧血應該考慮的。  在預防上,康本初表示,幽門桿菌是經口傳染的細菌,寄生在胃的幽門附近,預防感染首重飲食衛生,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飲用有汙染之虞的水,不以口中食物餵食嬰兒。  他提醒,幽門桿菌感染可能增加胃癌發生的機會,因此當長期貧血或有腹脹、消化不良症狀時,應至腸胃科就醫檢查,儘早發現治療。倘幽門桿菌治療後仍持續貧血,建議進一步檢查找出造成貧血的因素。

Read More

中部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昨(10)日公布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個案是中部8個月女嬰及中部4歲男童,請家長保持警覺留意孩童健康,落實生病不上課,防範交叉感染。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監測資料顯示,上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9,254人次,較前一週略升4%,上升幅度低於前2週;惟仍創下近5年同期新高紀錄,疫情處流行高峰期。  近4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今年累計303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以輕症及散發病例為主。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2例重症個案,為居住中部8個月女嬰及4歲男童,都感染腸病毒71型,其中女嬰陸續有發燒、流鼻水、紅疹、右手無力、口腔潰瘍及皮膚水泡等症狀。  男童則有發燒、口腔潰瘍及腹痛、嘔吐、食慾不佳及肌抽躍等情形,2名個案皆因症狀持續就醫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所幸經治療後2人病況穩定,其中男童住院治療中,女嬰已出院。

Read More

1家4口緬甸探親 染屈公病登革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公布上週新增一起境外移入屈公病家庭群聚,個案為北部一家四口,因赴緬甸探親及旅遊,經機場檢疫站攔檢,進一步追蹤採檢確診3人染屈公病、1人染登革熱。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有關該起家庭群聚事件共確診4名個案,係居住於北部之一家人,於6月下旬赴緬甸(瓦城、仰光)探親及旅遊,9月初返國時,50多歲的父親於機場檢疫站因發燒遭攔檢,且登革熱快篩陽性,就醫後確診為境外移入登革熱。  其同行無症狀家人,經追蹤採檢後,30多歲的母親及4歲、6歲的女兒,共計3人確診屈公病,依檢驗結果研判3人均於緬甸感染。4歲女兒也是今年最小的屈公病個案。  林詠青表示,感染屈公病的症狀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也會伴隨頭痛、肌肉痠痛、疲倦、結膜炎、皮疹等類似流感症狀,但研究發現,可能有高達3成屈公病患不會有症狀,也較少見致死案例。  不過,林詠青指出,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屈公病毒、65歲以上的年長者、患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都是重症的高危險群。  今年截至9月9日,我國共69例屈公病病例,其中5例為本土病例,均居住新北市(中和區4例、土城區1例);另境外移入病例64例,為自2007年10月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歷年最高,感染國家以緬甸44例最多,其次為泰國10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台灣屈公病個案主要是境外移入,尤其有2/3病例來自緬甸,疾管署已提升當地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也提醒民眾赴當地務必做好防蚊措施,尤其重症高危險群在疫情流行期間,如非必要,暫勿前往緬甸。

Read More

高市鳳山兄弟檔同染登革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昨(10)日晚間公布,高雄市鳳山區出現本土登革熱家庭群聚,個案為一對兄弟檔,雙雙感染登革病毒第一型,感染源待釐清。惟因高雄已出現三種型別登革病毒,更應加強防蚊,避免交叉傳染。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高雄市新增本土登革熱個案,是一對住在鳳山區國富里的20多歲兄弟檔,近期未出國,哥哥是在9月6日於台中訪友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紅疹症狀,於同日就醫,因症狀未改善,9日於高雄再次就醫後通報;弟弟則是9日接受接觸者採檢,昨日出現頭痛症狀,經檢驗結果,雙雙確診感染登革病毒第一型;目前兩人住院中,其他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  羅一鈞表示,經疫調,哥哥的活動地以鳳山區國富里住家及茄萣區崎漏里工作地為主,弟弟活動地則以住家為主,依兩人發病日及活動史初步研判,於國富里社區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一起家庭群聚事件,感染源待釐清。  因應這起群聚,衛生單位昨日接獲通報後,即針對個案住家進行孳生源檢查、噴霧壓罐及疫情調查,並執行鳳山區國富里之社區緊急防治。  另仁武區第二型登革熱因無新增個案,已於昨日監測期滿,解除疫情。不過,羅一鈞提醒,高雄今年已出現第一、第二、第四等三種型別登革病毒,若疫情持續流行,也增加交叉感染致重症的風險,民眾應加強孳清、防蚊,避免感染。

Read More

高醫岡山醫院年底動工

 記者陸瓊娟/岡山報導  籌設中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地點原本設在高雄捷運R24南岡山站出口約200公尺處,為方便病人就醫,將位置挪移至更接近捷運站出口,幾乎與捷運站體結合;院方指出,因設計圖變更,延誤動工時程,目前已經展開招標發包等,可望於年底動工,110年試營運。  高醫岡山醫院籌設營運處執行長傅尹志表示,高醫岡山醫院規畫劃一般急性病床350床、31個醫療科及7個醫療中心的綜合醫院規模,並將肩負教學研究與醫療照護任務。  因應人工智慧時代來臨,高醫岡山醫院將發展智慧醫療,,將大量引進台灣科技的創新成果,包括5G快速傳輸影像、遙控機器人手術等,期能解決偏鄉病患就醫的不便。

Read More

中西醫合療 減輕化療副作用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4歲沈女士沐浴時發現右側乳房有腫塊,做檢查確診為第2期乳癌,接受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療,病情控制下來。治療其間卻有一些副作用,包括惡心、食慾不佳、精神不振、掉頭髮,經中醫藥方和針灸介入,明顯改善食慾及掉髮等副作用。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曾印正指出,沈女士乳癌手術因右手有做淋巴闊清而產生局部淋巴水腫,所以常覺得緊繃,影響各方面的活動。她接受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建議,轉至中西醫合療門診,配合中醫師中藥跟針灸治療一段時間後,食慾及精神都改善,髮量及粗細度也漸漸回復至化療前的狀態。另外,右手臂的活動在配合自我淋巴按摩及針灸治療後,緊繃度下降且關節活動度也提升,做家事時也比以往上手許多。  曾印正說,在西醫日益精準的診斷治療下,乳癌的診斷率及治療效果都比之前更好。這些治療產生的一些身體上不適症狀,如精神及食慾變差、失眠、潮熱、盜汗及手術後的淋巴水腫僵硬等,以及掉髮造成的外表自信壓力,都讓病人生活品質影響很大,因此,此階段中西醫合療的介入很適合。化放療時容易導致耗氣傷陰的氣陰兩虛體質,藉由中藥配合,也可減少因為吃不下或體力太差而中斷治療的機率;術後的淋巴水腫緊繃不適,可配合針灸改善善焦慮及睡眠品質,減少不適症狀;中藥、針灸可以改善頭髮一直不長或長太慢的狀況。

Read More

年逾7百聽損兒 早療助成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先天性輕、中度聽障的孩子不容易被發現,加上孩子自己不會表達,又無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故經常被忽略,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每年發現逾7百位聽損兒,如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後續接受早期療育幫助身心發展。  依國健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0.3至0.4%,自101年起全面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以來,107年接受篩檢的新生兒人數高達17萬6,345人,篩檢率達98.1%,篩檢未通過的1,983人中,進一步確診出744位聽損兒,並予以轉介後續療育服務。  聽損的高危險群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的前3個月內感染過像德國痲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兒、出生時缺氧、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細菌性腦膜炎、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  國健署表示,先天性聽損孩子如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於6個月大前就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來就可以達到接近正常的語言和身心發展。  因此,出生後3天內接受聽力篩檢未通過者,應儘快至醫院進行做診斷性的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聽障情形及其嚴重程度,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進行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增加幼童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  目前全國有312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56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確診服務,國健署提醒家長,平日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的「家長紀錄事項」、「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進行紀錄和評估,檢視及觀察嬰幼兒的聽力情形,如果勾選「否」的答案多於3項以上,就應立即帶孩子接受聽力篩檢,以確保兒童健康。  國健署強調,當孩子3-4歲時要再次接受聽力篩檢,以幫助發現在新生兒篩檢時未能檢測出的聽力障礙,並趕在上小學前完成改善聽力的治療及復健,讓孩子可以正常快樂地開啟就學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