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小腿無力

■吳重達 一名中年男性9個月前打羽毛球時拉傷左小腿,醫生說他的阿基里斯腱撕裂了。他做了3、4次的自體血小板(PRP)注射,經過半年傷勢終於好轉。 病人來診的主要問題是,雖然走路沒問題,但走不到10分鐘左小腿就又酸又痛,必須休息後才能再走。最近左大腿、膝與踝關節都跟著不舒服;更糟的是,左小腿肌肉無預警的抽筋,尤其是睡覺時抽筋的頻率增加了。 醫師眼前坐的是身體外表正常,神情卻十分困擾、疑惑的中年男性。因為他看過的醫生都跟他說「骨頭沒事,傷好了」,但他不只不覺得好,還覺得越來越糟。 醫師看了他帶來的X光片,確認沒有骨頭問題。左阿基里斯腱在接近跟骨處,目視就有一區域腫;觸診感覺該區很硬,這就是受傷處,為組織修復、纖維化後的表徵。肌腱連續性已恢復,踝關節活動度正常;但腳板向下的力量比右邊、正常側差。小腿肌肉有壓痛感,力量也比不上右側小腿肌,小腿圍左、右差異近2公分。 小腿的腓腸肌與比目魚肌在小腿中、下段轉變成阿基里斯腱,肌腱再下行與跟骨附著,主要的功能就是帶動踝關節帶動腳板向下(plantar flexion)。肌腱與肌肉是一體的,表面看是肌腱撕裂。其實肌肉也受傷了,只是肉眼沒看到而已。 醫師告知病人,阿基里斯腱受傷處已癒合。目前的問題是小腿肌肉因為受傷、休息等因素,出現廢用性萎縮(disuse atrophy)。這也影響了其他肌肉、軟組織與關節,發生代償作用而出現症狀。無力,過度工作的肌肉就容易發生抽筋現象。 解決之道唯「復健」2個字而已。治療軟組織傷害原則:休息、修復、耐心復健。病人經治療師指導,認真訓練已變「懶惰」的肌肉;1個月後抽筋現象改善;約半年後,終於可再出現在球場。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腹部脹痛掛急診 竟是卵巢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 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7。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 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表示,在進行3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 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 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3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

Read More

嬤小腸中風切除 營養照護救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84歲黃江阿嬤10年前因小腸中風,切除長達190公分的壞死小腸,從此只要一吃東西就拉肚子,極度不舒服之餘,更陷入虛弱危機,所幸接受台大醫院營養支持團隊照護,透過靜脈營養、營養師調整3餐質地與烹煮方式,加上營養品的補充,最後順利增加體重,不但順利恢復正常經口飲食,也恢復健康。 台大醫院25日發表台大醫院營養支持團隊(NST)的照護成果,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說,一般人的小腸長度約200到400公分,一旦切除超過2/3,即屬於大範圍切除,吸收功能會變差,容易拉肚子,這類患者常須仰賴「靜脈營養」,不經消化道、從靜脈直接注入,僅約有2成患者最後可恢復經口進食。 尤其是在手術、癌症治療和其他嚴重疾病的照護過程中,患者更需要全方位營養支持,在不同時段接受不同營養配方。 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吳經閔指出,營養照護已經是醫療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患者術前術後的營養狀況,更攸關手術的成敗及康復速度。靜脈營養的黃金時間通常為半年到1年,目標是幫助患者恢復吸收功能、恢復到能夠經口進食;否則完全依賴靜脈營養,雖然可以長期使用下去,但往往5到10年後就會出現感染或肝腎功能異常,進而難以維持生命。 吳經閔表示,台大醫院營養支持團隊成立於1986年8月,是亞洲最早成立的專業營養支持團隊,由包括醫師、營養師、藥師和專責護理師等多學科醫療專業人員組成,專注於為住院病患提供個人化的營養評估和支持。 吳經閔說,日韓國等亞洲先進國家,已藉由健保給付手術病患營養評估與照護費用,受到重視,但國內尚無健保補助。

Read More

切除大貢丸 男呼吸順暢不打呼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35歲男性因為打呼嚴重,做完睡眠呼吸檢測,診斷中度呼吸中止症,安排懸雍垂軟顎成型術,切除「大貢丸」(指扁桃腺)後,呼吸便能通暢地流過鼻腔和氣管。 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健祐在臉書專頁「黃健祐耳鼻喉醫師」指出,該位男性的喉嚨狀況,可以看到原本的懸雍垂偏厚,兩邊扁桃腺也是占據了很大的空間,這個程度在分類上算在第3級,睡眠呼吸檢測為中度,剛好在效果顯著有改善又不會太多術後不適的範圍,因為太重了開刀效果就不理想,太輕了似乎又不一定要開刀,於是也安排了懸雍垂軟顎成型術切除。 醫師黃健祐提到,扁桃腺為一種免疫器官,其實在2歲之後,它的功能就被身體其他淋巴組以及免疫系統所取代,剩下的功能在2歲之後,只有在感冒扁桃腺炎,口臭扁桃腺結石,或是可怕的成人扁桃腺癌,才會被注意力到。事實上,扁桃腺是可以整顆完整切除,並且對人體毫無後遺症的一個器官。 黃健祐說,患者的兩顆扁桃腺偏瘦長,目測大約3.5公分,手術後,醫療團隊僅用5針做好所有的縫合和懸吊,就創造了非常寬廣且有張力的空間,足以讓患者平躺時,呼吸可以通暢地流過鼻腔和氣管。

Read More

食藥署預告 捐血放寬年齡上下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穩定國內用血供需平衡,食藥署最新預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草案,放寬捐血者的年齡上下限,讓70歲以上長者、16歲以上未滿17歲者也能夠捐血。 食藥署預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草案,修正重點包括:放寬或調整捐血者年齡上限、體重及體溫之規定;增訂蟲媒、食媒、血液傳播相關傳染性疾病、牙科手術及服用抗凝血藥物之應暫緩捐血或不得捐血之情形;酌修捐血量並定明捐血間隔相關規定;酌修文字並於附表之捐血者血液檢驗項目新增核酸檢驗。 在年齡方面,現行規範捐血者必須是「17歲以上,65歲以下,一般健康情況良好。」修正後打破上限,70歲以上仍可捐血,但超過65歲者,應有2年內捐血紀錄;超過70歲者,並應得醫師同意;在下限部分也有放寬,規定捐血應滿17歲,但如果是16歲以上未滿17歲者,只要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亦可以捐血。 暫緩或不得捐血情況共22項,包括患有活動性結核病、心臟病、消化道潰瘍出血、腎臟病、感冒、急性感染、傳染病、過敏疾病、須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等。針對「與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發生性行為者」的捐血限制,將暫緩期間由2年調整為1年。 另外,草案也重新規範體重限制,改為「除捐分離術血小板、白血球或血漿者,應達50公斤外,其他捐血者,應達45公斤」,不再像過往一般區分男女性體重。 食藥署表示,捐血者健康標準自民國95年發布以來都沒有修正,此次修正就是為了跟上國際標準,另一方面也是因應國內人口老化,希望擴大捐血來源。 食藥署指出,草案將預告60天,收集各界意見,若外界沒有太大異議,預告期滿之後就會儘速啟動公告上路。

Read More

網售誘惑 電子糖果包藏電子煙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萬聖節即將到來,但網購的「電子糖果」卻可能是假冒的電子煙產品。國健署提醒青少年遵守電子煙「3不政策」:不嘗試、不購買、不推薦;家長也應留意孩子的購物行為,避免觸法和危害健康。 國健署110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國中生電子煙使用率由107年1.9%上升至3.9%;高中職生由107年3.4%竄升至8.8%,推估超過7.9萬名青少年正在使用電子煙。 因此,112年3月22日修正施行的菸害防制法全面禁止電子煙,使用者最高處新台幣1萬元,提醒青少年「3不政策」(不嘗試、不購買、不推薦),以免觸法。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出,大部分電子煙含有尼古丁,而尼古丁將引發成癮性的問題,並影響青少年的大腦發展,甚至對胎兒的大腦及肺部發展造成損害。 此外,電子煙中還含有許多致癌化學物質,可能增加罹癌風險。韓國一項針對超過3萬位名高中生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電子煙者罹患氣喘的風險是不曾使用電子煙者的2倍以上,且電子煙可能是影響氣喘的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也指出,電子煙對健康有負面影響的證據越來越多,且亦無法證明其有助戒菸。 菸草業者利用口味和酷炫包裝吸引年輕族群,偽裝成糖果誘使購買。為了規避查緝,業者常將產品圖片替換成糖果、點心或暗語,誘使購買或當作交換禮物。

Read More

鉤端螺旋體感染 廚師洗腎

本報綜合報導 一名57歲廚師莫名發燒、畏寒、輕微腹脹,且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腎功能異常到洗腎程度,還有肺水腫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現象,病況危急轉入加護病房,竟是少見鉤端螺旋體感染。醫師指出鉤端螺旋體感染在台灣不常見,今年到5月中旬全台總共7例。 鉤端螺旋體病是由鉤端螺旋體感染產生的感染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任王登鶴指出,好發於熱帶地區,主要宿主包括鼠、犬、豬、牛、羊、馬等動物,為人畜共通病,在台灣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第4類傳染病,發生國家遍及全世界,以中國、韓國及東南亞病例較多。 王登鶴表示,鉤端螺旋體感染在台灣不常見,今年到5月中旬全台總共7例,因此容易被醫師輕忽,患者臨床症狀包括高燒、全身痠痛、乏力、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等,病情再嚴重者,會併發肺出血、黃膽、胸膜炎和腎衰竭。 鉤端螺旋體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王登鶴說明,病原會存在於動物的腎臟或生殖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感染,進一步汙染水源、土壤等周圍環境,再伺機經由動物皮膚傷口、結膜與被汙染尿液或食物接觸而感染宿主。 王登鶴提醒,皮膚有傷口、戲水、接觸囓齒動物的人較易被感染;農夫、漁民、廚師、食品加工工人、汙水或垃圾處理廠的工人都是易被感染的族群,嚴重時將有致命的可能性,死亡率高達5到10%;若出現發燒、肢體疼痛、合併黃膽或急性腎衰竭時,應該懷疑有鉤端螺旋體感染的可能性,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 他舉一名57歲男性廚師為例,今年1月中旬起發燒到攝氏38.1度、有畏寒現象、輕微腹脹,到急診就醫時發現腎功能低下,已到了要洗腎程度,同時肺水腫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現象。王登鶴說,這名廚師本身有高血壓並接受藥物控制,過去追蹤腎功能都是正常的,因腎功能迅速惡化加上發燒、肝功能異常,才懷疑可能是鉤端螺旋體感染,當下給予對鉤端螺旋體有效的抗生素、插管使用呼吸器及洗腎透析,數日後症狀漸漸改善痊癒,腎功能也完全恢復正常。

Read More

以價制量未發生 急重症檢傷逾15小時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近日健保署公布部分負擔新制上路一年成效,醫療改革基金會24日指出,其中在分級醫療效果方面,健保署忽視COVID-19疫情造成就醫量下滑,用低標來當作比較年度,未完整討論疫情發生前狀況。 健保門診藥費、急診部分負擔調漲,去年7月1日起上路。根據健保署23日公布實施成效,大醫院門診每人平均部分負擔較111年增加新台幣299元,基層門診就醫件數占率,實施前後自70.17%升至70.39%,增加0.22個百分點,達到分級醫療效果。 對此,醫改會認為,部分負擔新制的推動及其乏善可陳的政策效果,正突顯過去政府決心不足、不願打開天窗說亮話的算計,批評新制「以價制量效果沒有發生」、「對分級醫療無效」、「急(重)症急診壅塞不能解決」。 醫改會24日在臉書貼文指出,大醫院門診每人平均部分負擔較111年增加新台幣299元,但現在門診就醫次數卻還是民國108年以來的新高,較108年度增加0.9次。 另,醫改會指出,基層占率比COVID-19疫前還來得低,健保署忽視了COVID-19疫情造成的就醫量下滑,並用低標來當作比較年度,卻不完整討論疫情發生前的狀況;健保署東拼西湊、調整參考年度,就是為了突顯政策有效的假象,這不是保險人應有之舉,誠實為上策,不用勉強說政策有效。 至於健保署稱「在大醫院急診輕症病人有減少,所以有改善急診壅塞」,醫改會則表示,從同一份數據來看,可發現醫學中心急重症病人的暫留急診時間是近年最長,檢傷一級達到15.43小時,已遠超出小於8小時的健保品質建議,減少輕症病人湧入急診室造成擁擠,不會等於改善急(重)症急診壅塞的問題。 醫改會呼籲,健保署在新制上路1年後的現在,應更深入的監測減少了多少必要或非必要醫療,與民眾規律就醫的變化,在資料的解讀上,應更為謹慎,政策設計應避免重蹈覆轍。

Read More

翁騎車暈倒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惹禍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8旬老翁,日前騎腳踏車時突然一陣暈眩而不慎跌倒在地,原以為是在戶外被太陽曝曬熱昏頭,經送往醫院檢查後,發現老人竟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安排住院治療。醫師提醒,如果出現臉色蒼白疲勞、不明原因發燒不退、莫名的瘀青、骨頭疼痛等症狀,建議就診。 衛福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65歲以上的男性長者,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而忽視,因此許多患者多是透過健康檢查等意外發現。不過由於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須儘快接受治療,才有機會獲得控制。 陳筠方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是因為骨髓母細胞產生癌變,導致骨髓中芽細胞大量增生。患者進而出現貧血,如疲倦、臉色蒼白、頭暈無力,以及凝血功能下降,身體異常瘀青、流鼻血、牙齦流血等症狀。 治療方面,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整體狀況來做治療的選擇,醫療科技持續進步,患者有化學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標靶治療及CAR-T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選擇。60歲以下會安排強度較高且密集的治療方式,並且會考慮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而年紀較大且身體機能較不佳的患者,則會採取相對緩和性的治療及輸血,達到病情控制並且改善生活品質。 南投醫院表示,依據衛福部國健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白血病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第9位、女性為第12位,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占了超過3成。

Read More

9成藥局小商家 電費可凍漲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電自16日起調漲電價,每度電平均上漲約0.3元,但住宅、醫院、餐飲業等民生相關類別用店凍漲,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24日表示,經向經濟部爭取後,9成以上藥局符合公告的一般小商家凍漲資格,電費將不會調整。 電價審議會通過16日起,產業電價產業電價平均漲幅12.5%,而最高漲幅達14%,整體平均電價每度從3.4518元提高到3.7556元,預估僅台積電一家業者,就要增加近百億電費支出,但住宅、醫院、餐飲業及小商家等民生相關類別用電則予凍漲。 黃金舜今指出,這次調整電價公告中,藥局雖未列入醫院等凍漲之列,但大部份藥局都符合一般小商家之電價凍漲條件,除了另行與台灣電力公司簽訂高、低壓電契約者,其餘9成以上藥局均符合凍漲資格。 經濟部指出,電價審議會綜合考量照顧民生及穩定物價,決議本次住宅、小商店約1452萬戶約占95.2%,累進電價各級距不調整,未調足部分由政府編列預算撥補。民生內需產業,如食品、攤販集中市場、量販店、超商及超市凍漲;農漁、幼兒園至大學及社福團體,漲幅部分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循年度預算程序編列支應;同時針對用電或產值衰退的產業,採凍漲或減半調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