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良肯定新制效果 CT/MRI檢驗研議納部分負擔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我國健保部分負擔新制上路迄今1年,健保署長石崇良24日指出,民眾到基層診所就醫比例增、慢性處方平均藥費減,顯示有正向效果;將研議是否調整CT、MRI等檢驗檢查部分負擔。 去年7月1日起健保門診藥費、急診部分負擔調漲。健保署日前公布實施成效,大醫院門診每人平均部分負擔較111年增加新台幣299元,基層看病比率增加,達到分級醫療效果。 石崇良表示,相較過去一年的就醫資料,與推動部分負擔調整的目標,目前可看到一些短期效應。其中,分級醫療方面,能看到在基層就醫的慢性病人增加,為正向發展。 慢性處方箋藥費部分,過往每張慢箋藥費呈成長趨勢,但實施後與民國111年來做相較,藥費下降,雖然不多,但仍有效果。 另,在調整急診部分負擔、保留醫學中心量能部分,石崇良指出,也看到不同程度的下降;付費公平性上,雖未達到健保法規定的20%,但目前醫學中心約16%、區域醫院約2%、地區醫院只有7%,在不同層級醫院就醫確實有不同部分負擔,也有引導分級醫療效果。 石崇良說,長期仍會繼續觀察、適時調整。推動分級醫療需要多重工具,部分負擔差異化只是其中一項,將持續推動家醫計畫,讓民眾就醫朝整合式發展,同時透過資訊系統雲端化,整合病人資料供基層家庭醫師使用,讓民眾到基層就醫所得照顧比醫院更完整,引導病人往基層去。 他也提到,目前僅針對一般就醫費用收取部分負擔,但去年規劃時,原本還包含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費用,例如CT、MRI等,將視情況繼續往前規劃。 當時是考量很多民眾「拿了藥沒有吃」,因此從藥費部分負擔開始推動,引導正確就醫習慣;檢驗部分,雖然費用確實有成長,但因為很多是屬於必要檢驗,如糖尿病患需要定期驗糖化血色素,若收了部分負擔,反而減少必要檢驗,也是不必。 他說,在檢驗檢查中CT、MRI成長相當快速,將以促進分級醫療、珍惜醫療資源兩大目標,檢視三級醫院有無過度成長情況,並研議是否納入下一階段部分負擔。

Read More

機械手臂清除10顆肌瘤 她成功受孕

本報綜合報導 32歲林姓女子婚後備孕1年苦無進展,檢查發現子宮內外有約10顆肌瘤,最大直徑甚至達9公分。經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狀況下徹底清除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 健保署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其中,包含婦癌分期手術、子宮頸癌全子宮根除術、全子宮切除術、次全子宮切除術、子宮肌瘤切除術、陰道懸吊術、重度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切除術等7項婦科手術,更是婦科首次有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納入健保給付。 林口長庚醫院婦科腫瘤醫師陳威君說明,約1/3生育年齡婦女曾罹患子宮肌瘤,其臨床表徵包含過量或延長月經或子宮出血的典型症狀、骨盆壓迫與疼痛症狀,以及生殖功能異常。 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若要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以腹腔鏡手術處理;而「複雜性子宮肌瘤」位置較深也較難清理,不適合使用腹腔鏡。 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可以多角度轉動、操作靈活,能完整摘除肌瘤,也能更細緻、精準的縫合,減少手術出血,有助患者術後恢復;且因可放大到極高倍率,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有助醫師仔細剝離腫大或有病變的組織,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 陳威君說明,傳統開腹手術可能在腹部造成從恥骨到肚臍的巨大傷口,微創手術則只需要幾個洞,患者住院時間可以從7~14天大幅縮短,機械手臂輔助手術更只需要1~4天,對患者術後生活品質大有幫助。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可為患者節省2萬~7萬元不等費用。

Read More

部分負擔新制週年 基層就醫上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3日公布部分負擔新制上路一年帶來4個面向的初步成效,包括慢性病人於基層診所就醫率上升,急診壅塞獲得改善,並避免藥品浪費。整體部分負擔增加健保收入52.7億元。 健保署表示,為落實分級醫療、引導民眾正確就醫,去年7月1日調整健保就醫部分負擔。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藥費收取上限由200元調整為300元,醫院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1次調劑比照前開一般藥品處方箋計收部分負擔,第2次以後調劑則維持免收;另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部分負擔各調升為750及400元。 健保署表示,部分負擔新制實施一年後,觀察出現4個面向的初步成效,第1項是促進分級醫療:基層門診就醫件數占率,實施前後自70.17%上升至70.39%,增加0.22%;慢性病人於基層診所就醫率,則自38.85%上升至43.46%,增加4.61%。 而改善急診壅塞也見到成果,各層級醫院急診輕症(檢傷分類4、5級)占率皆較疫情前一年下降,降幅自2.27~6.43%。 在避免藥品浪費也有見到成效,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平均藥費自111年884元,降至今年842元。 改善付費公平性及健保財務也出現效果,整體部分負擔增加健保收入52.7億元。部分負擔占醫療費用比率皆較實施前上升,醫學中心自13.9%上升至16.1%,區域醫院自10.4%上升至12.2%,地區醫院自5.6%上升至6.7%,基層診所維持不變。

Read More

及早備孕 生殖醫學成功率增

記者戴淑芳、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健署2021年擴大補助人工生殖,3年來已有超過2萬名試管嬰兒順利出生;惟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從民國87年的32.7歲延遲至37.9歲。為破除不孕家庭治療起點的生育陷阱,醫師提醒,生殖醫學治療成功率與年齡相關,應及早備孕。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表示,不少備孕夫妻認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而拖延,常常錯過治療時機,導致自己或另一半身心受影響。且部分民眾只想著「要一次就治療成功」,認為取卵數多就等於高成功率,少數甚至會要求醫師提高排卵刺激治療劑量,或為了撐過治療而隱忍副作用,直到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送急診,並被告知療程須中斷,等待身體恢復後才能繼續治療。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試管嬰兒療程中出現許多新型治療方法。國際研究證實,最新治療組合不僅能幫助不孕患者兼顧取卵數與卵子品質外,副作用發生率也較低、減輕患者治療中的壓力。 由於男女精卵品質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黃貞瑜表示,不管自然懷孕或是生殖醫學,其懷孕及活產成功率只會越來越低。國健署最新人工生殖報告書即顯示,以新鮮植入週期活產率來看,小於35歲的成功率還有44.6%,而41~42歲剩餘18.7%,42歲後更僅剩7.6%。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呼籲,民眾及早規劃生育外,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亦可善用補助資源及早投入療程,更鼓勵未來有意第2胎、第3胎的民眾多加利用,邁向舒適安全又成功的求子之旅。 另針對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質疑,行政院性平會委員對代理懷孕的態度偏激;衛福部長邱泰源23日表示,《人工生殖法》草案正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中,預計11月底可送到行政院審議。

Read More

CDK 4/6抑制劑 提高乳癌存活率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67歲張姓婦人罹患乳癌,術後有7顆腋窩淋巴的擴散,經化放療後使用復乳納及捷癌寧藥物輔助治療;76歲李姓婦人乳癌合併多處肝臟及骨頭轉移,經復乳納和擊癌利藥物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醫師陳以涵表示,捷癌寧、擊癌利和愛乳適藥物屬於CDK 4/6抑制劑,可抑制癌細胞生長;搭配復乳納抗荷爾蒙藥物治療,對於荷爾蒙受體陽性(HR+)且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HER2-)的乳癌有良好的治療成果,目前皆可健保給付。 陳以涵說明,癌細胞要分裂複製成2個細胞時,必須經過細胞分裂週期;而細胞週期素激酶4/6(CDK 4/6)是促進細胞分裂週期的重要蛋白質;CDK 4/6抑制劑能抑制細胞週期素激酶,停止細胞的分裂週期,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複製,不讓腫瘤繼續生長,延長存活期。 有高復發風險的早期乳癌接受化放療後,適用捷癌寧作為輔助性治療,搭配復乳納抗荷爾蒙藥物治療,可降低30%的復發率。對於晚期或轉移性且已停經的乳癌病人,則適用擊癌利和愛乳適藥物,並配合芳香酶抑制劑做為第一線治療,搭配復乳納抗荷爾蒙藥物治療,可使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44%,也能提高存活率。 陳以涵也提醒,此類藥物的副作用有白血球下降、肝功能異常、惡心、腹瀉、疲倦等,在治療期間如發生肝功能異常或白血球過低時,須配合醫師依狀況調整劑量。

Read More

機械手臂清除10顆肌瘤 她成功受孕

本報綜合報導 32歲林姓女子婚後備孕1年苦無進展,檢查發現子宮內外有約10顆肌瘤,最大直徑甚至達9公分。經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狀況下徹底清除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 健保署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其中,包含婦癌分期手術、子宮頸癌全子宮根除術、全子宮切除術、次全子宮切除術、子宮肌瘤切除術、陰道懸吊術、重度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切除術等7項婦科手術,更是婦科首次有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納入健保給付。 林口長庚醫院婦科腫瘤醫師陳威君說明,約1/3生育年齡婦女曾罹患子宮肌瘤,其臨床表徵包含過量或延長月經或子宮出血的典型症狀、骨盆壓迫與疼痛症狀,以及生殖功能異常。 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若要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以腹腔鏡手術處理;而「複雜性子宮肌瘤」位置較深也較難清理,不適合使用腹腔鏡。 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可以多角度轉動、操作靈活,能完整摘除肌瘤,也能更細緻、精準的縫合,減少手術出血,有助患者術後恢復;且因可放大到極高倍率,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有助醫師仔細剝離腫大或有病變的組織,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 陳威君說明,傳統開腹手術可能在腹部造成從恥骨到肚臍的巨大傷口,微創手術則只需要幾個洞,患者住院時間可以從7~14天大幅縮短,機械手臂輔助手術更只需要1~4天,對患者術後生活品質大有幫助。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可為患者節省2萬~7萬元不等費用。

Read More

國光變色流感疫苗同批號9.4萬劑全銷毀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國光流感疫苗變色事件,疾管署23日表示,經專家會議決議,比照2018年賽諾菲疫苗事件作法,同批號9.4萬劑全數停用銷毀。 公費流感疫苗1日起開打,疾管署12日接獲基隆市衛生局通知,在流感疫苗接種前,主動發現1劑目測外觀變色的國光流感疫苗,當即保存該變色疫苗並依程序通報、並未提供接種。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23日中午召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預防接種組聯席會議,專家聽取國光生技報告後決議,本事件雖最可能為單一事件,但為使民眾安心施打疫苗,維護民眾對公費疫苗信心,決議採最嚴格標準。 羅一鈞表示,決議比照2018年賽諾菲疫苗事件作法,該變色國光流感疫苗同批號9.4萬劑(此為6縣市衛生局最終清查結果庫存量)收回封存,繼續永久停用,不再提供民眾施打,後續會由國光公司回收、進行銷毀。 至於事件後續處置,羅一鈞說明,國光依規定須於11月12日前提交檢驗報告,食藥署將依國光公司最終調查報告判定此為單一事件或系統性問題。 疾管署統計,同批號疫苗共配送至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苗栗縣、花蓮縣及台東縣等6縣市衛生局,事件發生後即通知各縣市暫停使用、啟動回收。

Read More

萬芳醫院與阿瘦皮鞋跨界合作推動足踝健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足部健康是整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萬芳醫院23日與阿瘦皮鞋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跨界合作,提供足部健康檢測服務,並舉辦一系列健康講座與社區服務,藉此提升民眾對足部健康的認識,並推動社區健康的長期發展。 萬芳醫院在骨科與復健科足部健康研究與治療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院長劉燦宏表示,透過與阿瘦皮鞋的合作,不僅能提升民眾對足部問題的認識,還能藉助數據分析與研究,推動更科學的健康管理模式,這對於促進全民健康具有深遠意義。 此次合作中,阿瘦將共享其龐大的足部健康檢測數據庫,幫助醫療團隊深入探討足部健康與下肢疾病的關聯,並開發個人化的健康管理策略。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將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還計劃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並參加學術會議,推動學界對足部健康的關注。 此次合作也將延伸到與民眾的直接互動,阿瘦在全台門市提供免費的足部健康檢測服務,檢測結果將與萬芳醫院共享,由醫療團隊提供後續追蹤及治療建議。這項合作讓民眾不僅能及早發現足部問題,還有機會獲得專業醫療建議,為預防疾病提供強大支持,確保民眾能隨時了解自身的足部健康狀況。 此外,雙方合作還將深入社區,針對長時間站立的工作者、老年人等族群,透過健康講座與足部健康篩檢活動,提供實用的保健知識,並鼓勵更多人從日常生活中關注足部健康,這些活動將有助於建立完善的社區健康網絡,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Read More

萬聖節買糖吃糖 選購糖果注意包裝與標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不給糖就搗蛋!」的萬聖節即將到來,食藥署23日提醒家長及老師,選購糖果應注意的包裝與標示,尤其應小心是否含有牛奶、堅果等過敏源,並留意兒童吞食安全避免被糖果噎住。 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侯沂錚表示,家長選擇對的糖果必須掌握的關鍵,最重要的就是檢查糖果包裝完整度,與選擇標示清楚的產品,必須明確有內容物名稱、營養標示等資訊,像糖果常見過敏原有芒果、乳製品、花生或芝麻等堅果類,且需減少糖分攝取。 以4至6歲孩童為例,每天糖分攝取量不超過9顆方糖,家長可選擇糖果替代品,如原味果乾等,避免天天吃糖果,才不會出現蛀牙、發育不良、增加體重等情況。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市售完整包裝的糖果應用中文及通用符號標示產品的品名、內容物名稱、淨重、容量或數量、食品添加物名稱、製造廠商或國內負責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原產地、有效日期、營養標示等內容,及經衛生福利部公告事項,如標示食品過敏原等。 至於散裝販售的糖果,有商業登記或公司登記業者,必須插牌或立牌標示,林金富表示,即使是小包裝糖果都應該有明確標示,只是規定較簡易,但也要有品名、有效日期、國內負責廠商與電話、產地與過敏原,若家長不能確定成分,建議還是選購完整包裝糖果較有保障。 另外,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蠟瓶糖,但近3年食藥署都沒有收到蠟瓶糖相關邊境申報查驗,亦即市售蠟瓶糖都非合法報驗進口的糖果,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可處違法販售業者3萬元到300萬元罰款。

Read More

預防偏頭痛 掌握123口訣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韓作家韓江曾於受訪時稱「若我百分之百健康、精力充沛,我就不可能成為作家」;並於作品中揭露,自己14歲開始受偏頭痛和胃痙攣所苦,工作、閱讀和日常生活時常因此中斷。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杜宜憲說,偏頭痛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疾病,可參考台灣頭痛學會「123口訣」作預防保健。 杜宜憲指出,對於偏頭痛患者而言,面對並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至關重要。台灣頭痛學會的「123口訣」: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止痛藥吃超過「2」次頭痛可能惡化;預防偏頭痛有「3」招,運動、紓壓及預防性藥物。他提醒,近幾年已有多種新型預防藥物上市,患者服用前務必諮詢專業醫師,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他說,劇烈頭痛往往伴隨惡心、嘔吐、畏光、怕吵、嗅覺敏感等症狀,對患者的生活影響極大。韓江亦對偏頭痛有過生動的描寫:「停下所有做到一半的事,強忍疼痛的那期間,一滴滴掉落的時間,就像用刮鬍刀片製成的珠子那般。拂過指尖時,血彷彿就要流淌出來。呼吸時,我在每一個瞬間都清楚感受到正在活下去的事實。」除了韓江,著畫家如莫內、梵谷、畢卡索等都有偏頭痛困擾。偏頭痛尤其好發於青壯年族群,有75%的患者在35歲前發病,台灣則大約1/10的民眾有偏頭痛,有6成的偏頭痛發作在頭部單側,另4成會雙側疼痛。 杜宜憲建議,平時應避免引發偏頭痛的誘因,如壓力、睡眠不規律、憂鬱症等,同時進行每週3次、每次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再搭配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偏頭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