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失智症 有可逆性 不侷限於老年人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隨著人口高齡化,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健康議題成為關注焦點。醫師指出,許多人常將「認知障礙」與「失智症」劃上等號,實際上認知障礙症範疇遠遠不止於失智症,它是一系列影響思維、記憶、學習及判斷的病症,這些症狀可以源於多種不同原因,並不侷限於老年人。 一名近80歲王姓退休教師原本生活充實,這2年隨記性衰退變得不愛出門,罹患輕微憂鬱症,但在家人用心陪伴加上孫女出生帶來新動力,症狀竟好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失智症是認知障礙的其中一類,通常發生在較高齡的群體中,並逐漸損傷患者的記憶力、語言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然而,認知障礙並不等於失智症。認知障礙的表現形式多樣,許多非失智症患者可能也會面臨不同程度的認知挑戰。這些挑戰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營養不良、藥物副作用、中風或頭部外傷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許多導致認知障礙的病症是可治療的,因此及早診斷和妥善治療至關重要。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 劉建良說,及早診斷認知障礙,尤其是在疾病初期,能夠讓患者有更多的時間接受適當的治療。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 另,提高認知障礙認知的社會責任,除了醫療機構的支持外,社會大眾對認知障礙的認識和接納也至關重要。劉建良指出,家庭、工作場所及社區應共同合作,創造一個友善環境,幫助認知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尊嚴與獨立,早期支持和介入更顯得至關重要。

Read More

苗首例本土登革熱 感染源不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7日公布,苗栗縣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個案為居住苗栗縣竹南鎮30多歲男性,10月16日確診感染登革熱第1型病毒,與新北新店中和本土登革熱群聚病毒型別(第2型)不同,惟感染源仍待釐清。 根據疾管署疫調資料顯示,個案是於10月7日起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背痛、腹瀉、紅疹等症狀而就醫。男子目前於住家防蚊隔離中,密切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個案在潛伏期並無國外旅遊史及本土疫情風險區活動史,曾至彰化縣、新竹市活動,主要活動地點為居住地及工作地,研判為本土病例,惟感染源仍待釐清。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10月16日累計23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其中入夏後累計72例,病例分布新北市66例、台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苗栗縣及花蓮縣各1例);另今年累計227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88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9例及泰國28例。

Read More

拳擊運動風險高 重擊鼻塌陷 可用自體肋骨重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部暨醫美中心醫師孫萬烜17日指出,近來拳擊運動非常流行,臨床上也經常遇到因拳擊造成鼻部受傷患者,因重擊出現鼻子歪曲、扭曲或塌陷,重建手術中除外觀外,鼻腔內部結構修復更為重要,才能確保患者恢復正常呼吸功能。 網紅孫安佐在拳擊比賽中遭遇重擊,導致面部與鼻部受損,孫萬烜指出,這類「塌鼻」與「歪鼻」傷害,也引起大家對高接觸運動風險的重視。 孫萬烜指出,孫安佐拳擊比賽受傷後,鼻部有明顯的撞擊痕跡,可能出現了歪曲、扭曲或塌陷的情形,對於較輕微的鼻部扭曲,能夠通過內復位技術,使用特殊器械從鼻道將鼻骨復位。然而,若鼻骨發生粉碎性骨折,導致整個鼻子塌陷或嚴重扭曲,則會採用自體肋骨進行全面的鼻部重建手術。不僅要重建鼻子的外觀美感,他們也非常重視鼻腔內部結構的修復,確保患者能夠恢復正常呼吸功能。 孫萬烜強調,在嚴重鼻部外傷的治療中,肋骨移植技術可以有效重建鼻型,讓鼻子恢復挺直美觀,並確保內部呼吸道的暢通。這時就需要精準、特製化的修復方案。 孫萬烜建議,針對面部腫脹及疤痕的處理,通常會在前3到5天建議進行冰敷,以減輕急性腫脹,之後再使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腫脹的消退。而在手術縫合中,則醫師會使用最細緻的針線進行,確保傷口癒合後的疤痕最小化,並會在傷口穩定後建議使用除疤凝膠進一步改善疤痕。

Read More

台鐵便當升級健康餐盒 熱量僅791大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落實《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國健署17日攜手台鐵公司推出熱量僅791大卡的茶香燻雞便當,透過增加蔬菜和全穀的攝取,減少油炸及高鈉食材,提供健康均衡選擇,幫助國人遠離慢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不健康飲食是四大非傳染性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 國健署表示,台灣外食族越來越多,但可能有高油、高鹽、高糖、高熱量、多精緻澱粉問題,造成台灣營養現況發現,8成民眾蔬果不足,精緻主食、飽和脂肪與鈉攝取過多等營養攝取疑慮。 同時,過多的熱量攝取將造成體重過重及肥胖,並增加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高血壓及癌症等疾病風險,而攝取過量的鹽分,則是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過量飽和脂肪則易造成心臟疾病,相反地,充足的蔬菜和水果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胃癌和大腸癌的風險。 響應《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國健署輔導台鐵公司合作研發設計,推出茶香燻雞便當,相較台鐵的排骨便當,蔬菜增量25%、纖維更增量176%。也使用了在地的糙米、紅藜、玉米,並選擇中低脂豆類與雞肉,不使用油炸食材,以減少油脂含量。在兼顧均衡營養及美味之間,提供國人營養健康的新選擇。 茶香燻雞便當即日起在台北、板橋、桃園的台鐵便當販售處上市,邀請民眾一同響應健康飲食。國健署也呼籲更多的餐飲業者投入,一起推動台灣的健康飲食革命。

Read More

篩檢揪1.5公分腸癌 及時切除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50歲林姓婦女在糞便潛血篩檢中呈現陽性反應,前往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接受檢查。透過大腸內視鏡發現在乙狀結腸處有一個1.5公分大小的息肉。切片報告顯示為大腸原位癌,及時切除乾淨,沒轉移到其它器官的風險。林女士直呼超幸運,還好有來做篩檢,一定照醫囑定期回診追蹤。 許鈺銓醫師表示,這位病患因為糞便潛血篩檢陽性反應前來就診,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並無其他異狀。陽性反應意味著大腸內可能存在息肉或腫瘤,確保安全,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處有一個1.5公分大小的息肉。當場進行息肉切除手術,安排後續回診。 兩週後,病理報告確認該息肉為黏膜內腺癌,俗稱大腸原位癌。許鈺銓解釋,原位癌是最早期的癌症,癌細胞僅存在於表層黏膜,尚未侵入其他組織。只要及早發現並切除,患者避免後續的開刀、化療等復雜治療。切除後檢查顯示息肉邊緣無殘存癌細胞,表示已清除乾淨,經過解釋及衛教,病患六個月後再接受大腸內視鏡追蹤即可。 許鈺銓說,在台灣,大腸癌發生和死亡人數是國人第2大常見癌症和第3大致命癌症,它的可怕之處在於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等到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排便習慣改變等時,癌症已經發展到中晚期。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呼籲50歲以上的民眾應積極參與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特別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應該加倍注意。 定期篩檢外,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也扮演重要角色。許鈺銓提醒,保持均衡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高溫油炸及紅肉類食品的攝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這些措施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Read More

矽膠疤痕貼 未癒傷口不可使用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6日指出,處理疤痕的「矽膠凝膠」或「矽膠貼片」使用要小心,這類產品不可用於未癒合之傷口,皮膚若有癢疹、水泡、破皮等現象,應暫停使用並就醫檢查。 台大醫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王修含指出,疤痕又分為肥厚型疤痕跟蟹足腫,肥厚型疤痕通常受傷部位多大、疤痕就多大,蟹足腫會往外擴張亂走,所以才被稱為蟹足腫,一定要認真治療,否則又痛又癢,若蔓延到關節部位恐引起機能損失,無法正常伸展,例如沒有辦法抬高手臂拿東西,曾聽過病人連睡覺都會痛的病例。 食藥署表示,疤痕處理矽膠凝膠與貼片,主要是於疤痕表面形成密閉的防水層,讓疤痕處保持濕潤環境,並經連續使用一段時間,通常需3到6個月以上,以軟化疤痕。 凝膠款產品,可塗抹於臉部、關節或其它不適合用貼片款產品的部位,其外觀顏色透明且不會有脫落的困擾;貼片款則能大面積密著貼附疤痕,附加提供加壓效果。 食藥署指出,蟹足腫因纖維母細胞不正常增生,使得疤痕向外擴大長成螃蟹腳狀,除不美觀外,常伴有紅腫、搔癢及刺痛,疤痕處理矽膠產品以醫療器材管理,是利用矽膠緊密貼合在皮膚上加壓傷口避免疤痕突起,以達到預防疤痕增生。 王修含表示,矽膠產品經科學證實可有效輔助處理疤痕,但千萬不要用在還沒有癒合的傷口上,否則恐成細菌培養皿,越用越糟反讓傷口惡化,傷口到底癒合了沒有,首先一個簡單測試方式就是拿酒精擦過去,正常皮膚只會覺得涼涼的,若有細小傷口則會有刺痛感,皮膚若有癢疹、水泡、破皮等現象,應暫停使用並就醫檢查。

Read More

降低B肝死亡率 立委籲盤點帶原者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立法院厚生會16日邀集朝野立委舉行記者會,呼籲衛福部應盡快盤點國內B肝帶原人數,訂定B肝政策行動計劃,讓肝炎不再成為國內10大死因之列。 立法院厚生會記者會,與會者包括任厚生會會長的國民黨立委萬美玲、任厚生會秘書長的國民黨立委陳菁徽、黃健豪;民進黨立委林月琴、王正旭及健保署長石崇良、副署長魏璽倫、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義大醫院副院長許耀峻等人。 陳菁徽表示,雖然台灣是少數為新生兒施打肝炎疫苗的國家,但肝炎的帶原率跟鄰近國家相比還是偏高,且台灣每10萬人B肝致死的死亡率為22人,比起中國11.4人、韓國19人、日本0.3人,篩檢後的藥物給付治療也落後日、韓等國。 萬美玲指出,消除病毒性肝炎,把肝炎被篩檢的比例達到9成、應受治療的感染者得到治療的比例是否達到8成,及肝硬化和肝癌死亡人數總體減少6成,擴大篩檢才能找出更多的帶原者。 王正旭建議,衛福部和勞動部應考慮將B肝及C肝的篩檢納入勞工健檢中,提供國民公費篩檢補助,並結合總統賴清德提出的八八八計畫,及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追蹤慢病共病B肝帶原者,建立篩檢、追蹤轉介醫院治療機制,提高治療比率,降低癌症發生機率。林月琴也說,衛福部盡快盤點B肝帶原人數,及訂定政策行動計劃。 石崇良表示,政府肝炎防治目前就是找到潛在對象,定期追蹤,早期治療才是最重要的。目前政府結合共病篩檢,都已納入B、C肝篩檢為照顧指標,其次是,自費健檢匯入健保資料庫,就能整合到個人健康存摺帳戶,醫師看診就能看得到找到B、C肝帶原者。

Read More

預防骨鬆 掌握保骨3要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無聲的殺手」,響應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國健署呼籲民眾,從年輕時期開始儲存骨本,透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良好生活習慣,及早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會使得骨骼變得脆弱,使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導致中空疏鬆的現象,增加因輕微跌倒、碰撞而引發骨折的風險,進而影響生活行動能力,嚴重者甚至可能失能,危及生命。 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鬆成為重要健康問題。依據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65歲以上國人中自述有骨質疏鬆比率為18.2%。骨質疏鬆會使得骨骼變脆弱,增加骨折風險。 國健署響應今年世界骨質疏鬆日主題「向脆弱的骨骼說不」,提醒民眾重視骨骼健康,掌握保骨3要訣,預防骨質疏鬆。 第1是規律運動訓練: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從事如健走、慢跑、爬樓梯等負重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和強健肌肉,幫助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減緩肌少症之發生,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第2是攝取健康飲食: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等,如乳品類、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及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並保持適當體重。 第3要良好生活習慣:不吸菸、減少飲酒、避免久坐生活方式。建議每週2-3次、每次10-20分鐘的適當日曬(避開日光直射時段),以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

Read More

早期HER2乳癌易復發 新藥健保助降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乳癌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冠軍與死亡率亞軍,HER2乳癌易復發,早期患者術後未達病理完全緩解,復發機率高2倍,健保啟動ADC早期HER2乳癌術後輔助治療給付,目標減少復發、降低死亡!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今年8月健保通過給付之ADC藥物,透過可精準毒殺癌細胞之突破性機轉,經試驗證實可降低早期HER2高風險乳癌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Non-pCR)族群的死亡率,此舉除代表我國於早期HER2乳癌治療已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趨勢外,同時也讓早期HER2乳癌治療策略迎向全新時代。 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分析,乳癌受體HER2為陽性時,就代表癌細胞較易快速分裂、增加轉移與產生抗藥性機會。若發生腋下淋巴結轉移,或雖未轉移但腫瘤大於2公分時,就會被判定為高風險。術後未能達成pCR,則復發風險會比有達成者高出2倍。 即使HER2乳癌患者術後搭配HER2單標靶治療1年,經10年後追蹤,每4名HER2陽性乳癌患者仍有1人可能復發或死亡,雙標靶治療較單標靶治療減少復發,若想再降低復發風險,HER2陽性乳癌術後病理完全緩解是關鍵,未達成的復發風險會比有達成者高出2倍。 北榮副院長曾令民表示,根據國際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針對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Non-pCR族群,於術後改採ADC藥物完成14個療程的輔助治療者,有望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 陳守棟也提醒,接受ADC藥物治療仍須接受醫師評估,ADC藥物副作用雖較一般化療緩和,但仍有可能產生血小板減少症、貧血、惡心嘔吐、疲倦發燒等副作用。

Read More

脂肪幹細胞治療 軟骨再生率88%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細胞治療可望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新選擇。根據國內一項完成長達1年的完整追蹤治療成效分析顯示,患者疼痛及功能指數有具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軟骨再生率更達88%。 大林慈濟醫院與生技廠攜手,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臨床試驗。臨床研究負責人、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過去兩年為78名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 此收案數占全台脂肪幹細胞各適應症總收案數51%,治療結果更發現軟骨再生率達88%,為全台350萬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帶來希望。 呂紹睿表示,傳統觀念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軟骨無法再生;然而,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軟骨可以再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並不是退化,更不是老化,有9成以上是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經年累月磨損破壞軟骨所致。 對於不同病程的患者,呂紹睿以獨創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3對策治癒,至今已造福國內外上萬名膝關節炎患者。其中,第2、3期關鍵期患者施行的第2對策「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能幫助患者軟骨再生,擺脫疼痛、重拾行動力,最受矚目。 呂紹睿說,依多年經驗,單純執行ACRFP,就能達到70%的軟骨再生率,一直期待細胞治療的加入讓ACRFP如虎添翼,患者在經由ACRFP清理病灶、重塑關節腔大環境之後,若能接受細胞治療,將大幅縮短等候軟骨再生所需要的時間,達到更高的治癒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