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艙症候群 日常保健預防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隨著疫情趨緩,越來越多人開始出國旅遊;但長途飛行或久坐不動,易引發「經濟艙症候群」。透過日常的自我保健與中醫調理,可有效緩解下肢水腫並預防其反覆發作,降低經濟艙症候群風險。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昕儒指出,經濟艙症候群又稱為「深層靜脈栓塞」,是由於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循環不佳,形成血栓而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典型症狀為單側下肢急性腫脹、疼痛,皮膚顏色改變呈現紅色或紫色,如果突然起身,致血栓跑到肺部,可能引起呼吸困難、胸痛,甚至猝死。 她說,中醫理論「濕性趨下」的概念強調水容易往低處流,當體內痰濕過重時,水分便會滯留於下肢,形成水腫。水分的代謝與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密切相關。治療下肢水腫時,中醫通常從「脾虛」或「腎虛」的角度進行調理。 如果水腫由脾虛引起,患者通常會伴隨食欲不振、腹脹、疲倦乏力、頭昏頭重等症狀,這類水腫通常需要健脾利水的治療;而腎陽虛型的水腫則表現為腰痛、膝蓋酸軟、四肢冰冷、小便量少等,治療的重點則是溫腎助陽。若有氣滯血瘀症狀,也會酌加活血化瘀藥物治療。 預防下肢水腫,日常保健很重要,建議運動及避免久坐或久站,1、2小時就起身伸展,促進血液循環;若有靜脈曲張等相關病史,也建議穿著彈性襪減少血栓風險。飲食方面,應避免過量攝取生冷食物和飲料,如生菜、水果,並減少烤、炸、辣和高鹽分食物。 蔡昕儒說,薏仁是常用的健脾利水消腫食材,煮薏仁水可幫助身體排除濕氣;若體質較為虛寒、容易怕冷的人,則可以選擇喝薑母茶,幫助祛寒消腫。此外,按摩足三里、三陰交、太谿等穴位,或配合溫灸療法,也有助於減輕下肢水腫症狀。

Read More

〈醫師專欄〉練習蹲

■吳重達 「我最近開始練習蹲下,很辛苦、很痛;不過,越來越下去,也沒剛開始那麼痛了。」這是一位醫師的60多歲病人說的。 約20多年前,這名病人因運動受傷,左膝關節半月軟骨破裂,臏骨關節面軟骨損傷,做了關節鏡手術;復原後,他持續高強度運動。最近半年,他運動後左膝開始疼痛、腫脹,症狀在近2個月變得更嚴重,關節活動度變差,蹲不下才回診。 理學與X光檢查,確認其左膝已發生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基本上,這是當初半月軟骨與關節面軟骨損傷後的必然後遺症。經過充分討論,病人做了關節鏡清創手術。他做手術的明確目標是「能持續從事他熱愛的運動,直到真的老到動不了為止」。 意志堅定的病人術後馬上積極復健,包括肌力與活動度訓練;術後6週,股四頭肌肌力、不負體重時的膝關節活動度已近正常。不過,他沒辦法完全蹲下去。無法全蹲有何困擾?用日常生活需求來說,出門在外內急時,碰到只有蹲式廁所時,就十分尷尬了。 即使從沒受過傷的人,進入退化年齡後,有一天也會驚覺自己突然變得很「硬」,彎不下去、轉不過去。一位醫生朋友坦承,他出外需要時只能找坐式或殘障廁所,因為實在蹲不下去。 有解決方法嗎?上述的病人提供最佳示範:練習蹲。剛開始時,要將關節四週已攣縮的軟組織(包括韌帶、肌肉、肌腱、關節囊等)拉開一定會痛;所以,這必須是一個漸進、不能操之過急的過程。慢慢、長期練習,禁得起痛的人就有機會再完全蹲下,整個身體狀況,尤其是柔軟度也跟著提升。 該病人驕傲地說,他們球隊的年度聚餐,他發現自己竟然是年齡最長的那個人。會後大合照,他發現許多該蹲前排的晚輩都不敢蹲,站後面;他老人家就蹲在最前面,留下一臉得意的照片。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中醫針藥雙管齊下 婦改善失眠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40歲何姓女子長年受失眠所苦,時常感覺頭暈脹、心悸,白天注意力較難集中,胃口不佳,有時雙手末端出現麻木感。經1個月針灸,搭配清熱除痰的中藥治療,已能連續多日睡6個小時,頭暈感以及心悸感都減輕,注意力渙散情況也大幅改善。 57歲黃男則由於工作內容調整,自感壓力較大而失眠,且急躁易怒,生氣時感覺頭暈頭脹,伴有耳鳴情況,食慾不佳,且伴隨便秘等情況。經過針灸,搭配鎮心安神的中藥治療2週後,夜間睡眠時間增加至5~6小時,常做夢的情況也改善許多,急躁易怒的情形也減緩,食慾增加,排便較順暢。 員榮醫療體系中醫部醫師吳晉廷指出,根據世界睡眠協會《睡眠醫學期刊》公布,台灣失眠盛行率約17%,推算近400萬人失眠;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有3成的人服用安眠藥。 實證醫學研究指出,在180人的大型臨床試驗中,以百會、神庭、四神聰、神門、三陰交為穴位傳統針刺6週後,可有效改善睡眠品質及白天功能狀態。 他說,長期失眠容易影響發育、加速衰老、使免疫力下降、以及提高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機率。失眠的原因百百種,必須釐清發生的原因,才能從根本改善。 吳晉廷表示,失眠在中醫稱作「不寐」,雖然造成的原因很多,但總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最常見的遭逢壓力的失眠,其病機大多為肝氣沒有疏暢,氣鬱不舒,進而擾動心神,以致無法入眠。另外,如若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或大魚大肉的消化不良,會導致腸胃受傷,或釀為痰熱壅塞在胃中,也會導致不易入睡,中醫在治療時會根據不同的原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Read More

催生 研議擴大人工生殖補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台灣少子化問題,行政院政委陳時中協調研議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對象。衛福部次長林靜儀18日說,人工生殖法修法中,是否讓單身女性、女同志配偶與代理孕母脫鉤處理,持續討論。 根據衛福部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修正重點包含,受術夫妻修正為受術配偶,增訂受術未婚女性、受術異性伴侶、女性受術者、委託配偶、代理孕母、代孕生殖、代孕服務機構、代孕定型化契約及代孕子女用詞定義;增列代理孕母、受術配偶及受術未婚女性權益保障。 林靜儀表示,人工生殖法草案在今年7月13日完成預告後,收到600多條意見,尤其在代理孕母疑慮方面,婦女與性別團體回應相當踴躍,整理到一定程度後將送行政院評估。 台灣人口結構拉警報,少子化、老化更嚴峻。國發會日前發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至2070年)」指出,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偕同相關部會研議強化因應策略,包括研議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對象等。 對於目前人工生殖法補助對象,林靜儀說明,僅限夫妻才能使用,而在收到的意見中,多數傾向建議把單身女性、女同志配偶與代理孕母脫鉤處理,讓有心生育的女性能透過人工生殖方式擁有自己的小孩,同時獲得補助,畢竟代理孕母爭議較多,但尚無定調。 林靜儀強調,台灣各界鼓勵支持想要生育女性,是可以思考的方向,她曾在演講時遇到單身女性聽眾強烈表達生小孩的意願,卻因現行法令規定要夫妻,反而影響這些女性使用人工生殖的可能;然而,這只是她個人有聽到這樣的意見,根據國健署與衛福部長邱泰源接下來對政策看法,修法持續研議中。

Read More

骨鬆無聲殺手 當心駝矮痛3警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大量人口老化,被稱為無聲殺手的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第2大流行病,台灣髖部骨折率更居亞洲首位,致死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響應每年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定期篩檢並注意駝、矮、痛3大症狀。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許多患者直到骨折後才察覺病情。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的統計,髖部骨折患者1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至24%,遠高於許多常見的癌症,並有近80%的患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且若未經適當治療,骨折後3至6個月內再次骨折的風險將增至5倍。 根據骨鬆症學會2023年發表的台灣成人骨鬆症防治之指引,約每3名台灣女性中就有1位在其一生會遭遇一次脊椎、髖部、肩關節或腕部骨折,男性則約每5人中有1位面臨骨折風險,顯示骨質疏鬆症對國人健康的嚴重影響。 陳崇桓指出,骨質量大約25歲達到巔峰,40歲後逐年流失。可將骨本視為銀行存款,年輕時累積骨本,年老時逐漸消耗。尤其是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情況更為嚴重。他建議,透過「駝、矮、痛」這三大常見症狀自我檢測,並鼓勵65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以及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此外抽菸、飲酒、體重過輕等,也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 陳崇桓強調,骨鬆症治療如同馬拉松,療程須以年為單位,與其他慢性病相比,更須耐心和長期堅持。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並遵循醫囑用藥,切勿自行停藥,以確保治療效果並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Read More

人工電子耳 醫籲擴及單側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目前健保僅給付雙側極重度聽損病友可使用雙側人工電子耳,並未納入單側極重度聽損者。對此,健保署回應,目前已有學會提出計畫,因資料不齊,待學會回覆後,即進入健保擴充給付審查程序。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指出,目前聽力輔具有助聽器、人工電子耳2種,其中輕度到中度聽力損失患者,可使用助聽器,但若為極重度聽損(聽閥大於90分貝),則需要裝設人工電子耳。 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成效優良,但吳振吉說,人工電子耳健保給付速度較歐美、日韓等國慢約10到20年;雖如今已給付雙側極重度聽損者裝設電子耳,但對於不對稱或單側極重度聽損者,使用助聽器效果也有限;其對語言發展影響較小,但仍會影響生活功能,要裝設人工電子耳卻只能自費,要價約60萬元起跳,因此建議也要納健保。 對此,健保署長石崇良回應,現在有給付雙側人工電子耳,單耳100多萬,有些患者雙耳都需要裝設,有些僅需單側,去年給付445位,健保支出2.64億,每人終生最多給付兩次,給付對象則為18歲以下。 針對是否將給付對象擴充至單側重度聽損者,石崇良說,可由醫學會提出適用治療年紀,適用疾病嚴重度等資料,向健保署提案。健保署進行醫療科技評估,包含治療的年紀、嚴重到什麼程度可有顯著幫助等等,也會參考其他國家給付條件,針對給付規定修正。 石崇良說,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今年有來函,建議放寬人工電子耳手術適應症,但因資料不齊,目前尚待學會回覆後,即進入健保擴充給付的審查程序。 若有先天聽力受損,且確認是由某些基因型造成的聽損,目前已有對應藥物,石崇良表示,針對這類型的精準醫療,同樣需要提案,並經過科技評估,計算財務影響、編列相關預算等。

Read More

醫師釋疑 益生菌無法逆轉腎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近期市面上及電視廣告大肆宣傳益生菌對慢性腎臟病有療效的說法,讓許多病友開始期待可以有效改善病情,甚至診間裡不乏患者詢問,吃益生菌真的可以「逆轉腎」嗎?門諾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坤峰表示,益生菌僅能作為輔助療法,絕不可取代正規治療。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被廣告或未經科學證實的療法所誤導。 李坤峰表示,益生菌雖在腸道健康方面有所助益,但功效並不足以對腎臟疾病產生直接影響,也無法逆轉腎臟功能的惡化。因此,他呼籲民眾對於益生菌的期待應該保持理性,最重要的是要遵循醫師專業的醫囑,配合正規治療。 李坤峰指出,許多廣告打得聲勢浩大,甚至誇張地宣稱療效,讓不少患者誤以為只要服用就可以得到預期的改善。像是吃益生菌或魚油就可以避免洗腎等這類傳言,總是在病友之間流傳,但根據醫學實證結果,益生菌或魚油對於腎臟病患者的幫助有限,且效果並沒有被廣泛驗證。 他指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需要長期追蹤並接受專業治療的疾病,由於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呼籲民眾誤信坊間傳言,以免耽誤病情。「護腎」的關鍵在於良好的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這3大主軸應是患者的優先考量。他強調,治療腎臟病,目前首選是血壓藥和排糖藥,是經大型研究證實能夠延緩腎功能惡化的藥物。 治療腎臟病最重要的就是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李坤峰呼籲病友們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避免吃太多鹽分和高蛋白的食物;「規律運動」,不僅幫助體重控制,還能減輕腎臟的負擔;而「戒菸」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同時還能保護腎臟。 李坤峰強調,市面上充斥著各種保健食品與民間偏方,這些產品往往聲稱能快速改善健康狀況,但實際效果卻欠缺科學依據。比起依賴昂貴的保健食品或追求偏方,病友們應該更專注於建立長期穩定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密切監控腎功能指數,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

Read More

腸伴左右 醫師衛教分享治療

(台北訊)腸治久安協會與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攜手,將於於11月9日(週六)下午1時至4時30分,於高醫啟川大樓6樓第1會議室舉辦《腸伴左右─發炎性腸道疾病》衛教活動。 有長期腹瀉、腹痛困擾者要注意,可能是消化道慢性發炎!它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好發20-40歲青壯族群,因腸道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腸子處在發炎狀態。臨床表現上變化多端,主要症狀是慢性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甚至伴有發燒、體重減輕及食慾不振等現象。 主辦單位除邀請專科醫師分享發炎性腸道疾病衛教與治療,還邀請營養專家提供飲食及營養等相關資訊,並安排病友分享互動。電話報名請撥打02-2541-0766,也可以網路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CW3RPou9T8sxLF3k9>。

Read More

新生兒聽篩 年揪786名聽損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歲8個月的樂樂(化名)出生3天內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通過」,隔兩天再測仍「不通過」,經轉介檢查確診為聽力損失。2個月大時開始配戴合適輔具,並依照醫師安排進行定期療育追蹤,如今對外界的聲音有良好反應。 根據全球統計,每千名新生兒中約有3至5名面臨先天性聽力損失。國健署自101年全面推動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覆蓋率維持在9成以上,近年更超過98%,位居全球最優之列。18日公布最新統計,去年新生兒聽力篩檢共13萬4082人,篩檢率高達98.9%,發現有786名聽力損失兒童。 國健署提醒,相對於其他疾病,家長難以透過日常觀察發現新生兒的聽力問題,因此,呼籲家長應在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完成確診檢查,確診後1個月內選配合適的聽覺輔具,並於6個月內接受聽語療育。 同時,新生兒聽力篩檢通過並不代表孩子未來不會有聽力問題,有部分孩子可能會因為遲發性聽損或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因此,家長仍需多留意孩子聽力狀況,若至3歲、4歲甚至更晚才發現孩子有聽力損失狀況,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溝通、認知、閱讀及社交,導致發展比同年齡的孩子較為落後。 國健署建議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中「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檢視及觀察孩子對聲音反應及語言表現,如發現3至4歲孩子有語言落後、講話不清楚或電視經常開很大聲、常聽不到家人叫喚等狀況,應提高警覺並盡早就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是否有聽力問題,避免錯失學習語言的先機。

Read More

1980出生世代 結腸/直腸癌罹病率最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公衛學院17日指出,台灣結腸直腸癌以1980年代出生的世代罹癌率最高,明年起下修公費大腸癌篩檢年齡至45歲,預估未來10年可望減少約1800例大腸癌病例發生。 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李文宗指出,台灣民眾罹患結腸直腸癌風險,是以1980年為分野,男性在1980年以後出生者,風險仍上升趨勢變緩,女性則是1980年出生者達到頂峰後續呈現下降趨勢,且愈年輕民眾發生率上升幅度則愈小,女性25至29歲族群之結腸直腸癌發生率甚至出現下降。 李文宗表示,西方國家則早期結直腸癌風險平穩,但在1960年後出生者風險急劇上升,分析原因應是因飲食習慣所造成,食物多油、多紅肉,並缺少運動,導致民眾結腸直腸癌罹癌風險增加,台灣地區1980年代食物西化程度已趕上西方,因此大腸直腸癌風險升高,而西方國家的時間點則是出現在1960年代。 台灣地區自2004年開始,針對50至69歲民眾提供公費大腸癌篩檢,李文宗表示,這項政策在台灣結直腸癌發生率的長期趨勢上有顯著的影響,尤其2010年擴大篩檢服務地點之後,當年男性和女性的發生率分別上升了19.2%和15.6%,但隨後每年分別下降3.4%和3.1%,經分析結果顯示截至2019年,篩檢已成功減少男性結腸直腸癌發生率12.4%,女性結腸直腸癌發生率11.6%。 而明年起公費大腸癌篩檢將下修至45歲,及40歲至44歲有家族腸癌史者也可篩檢,預估至2035年,男性大腸癌發生率可望減少1023例、女性則可減少783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