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治療反覆性下背痛

■陳俊銘 下背痛通常是指背部肋骨下緣以下的部分,由於好發於第4和第5腰椎或第5腰椎和第1薦椎間,也可稱為「腰痛」。主要病因包括:1.脊椎及附近肌肉、神經或軟組織的傷害。2.年紀漸增,導致老化。3.病毒或細菌感染。4.腹腔內其他臟器疾病,例如類前列腺炎綜合症。5.椎間盤突出,刺激周邊神經引起疼痛與麻木。6.僵直性脊椎炎,為一個或多個椎體在它的韌帶附著端的炎症,主要侵犯年輕人,造成慢性下背痛與嚴重晨間僵硬等現象。7.腫瘤或轉移。8.脊椎骨折。 下背痛症狀經常是多樣化的,它也會用肌肉痙攣的現象來表現。下背痛常呈間斷性發作,在站或坐姿時會加劇,平臥時疼痛會減輕。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下背痛的病因多樣化,90%是機械性因素所引起,10%是全身疾病的一個表徵。任何人都可能會背部損傷,某些特殊職業如挑夫、搬運工等容易發生。女孩較男孩容易產生脊椎側彎,僵直性脊椎炎經常在20到40歲時發病,男性多於女性。劇烈運動、抬舉重物、姿勢不當等皆可能引起肌肉拉傷造成下背痛。先天性脊椎側彎可能存在某些遺傳因素,而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大多有家族史。 中醫治療下背痛主要從肝腎下手,肝主筋,腎主骨,肝血濡養筋,腎水濡養骨,常用方如獨活寄生湯合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虎潛丸等,調理肝腎,治療下背痛效果佳,配合行氣活血化瘀,改善循環,增進療效,常用方如疏經活血湯,桃紅四物湯,丹七散等。若是反覆性腰痠痛,通常在腰大肌附著在骨盆上處,常有細條索狀硬結塊壓痛點,在腰椎兩側華陀挾脊肌也常有壓痛硬結塊,另外薦椎周圍也容易出現壓痛點,這些都是因為長期勞累或反覆受傷,造成組織腫脹。發炎形成沾黏,小針刀是很好的選擇,小針刀可以鬆解沾黏組織,針對條索狀的硬結塊有很好的鬆解作用,改善痠痛,比較不會復發,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血管鈣化 心導管冠狀動脈旋磨放支架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一名62歲的邱女士本身是高血壓、高血脂、末期腎病且定期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近2個月以來出現間歇性胸悶而就醫,經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鈣化嚴重狹窄,一般導管氣球無法通過處理。先以藥物治療1個月後,症狀仍未改善,改以心導管冠狀動脈旋磨治療術搭配血管內超音波,順利置放支架並將右動脈鈣化病灶妥當處理。病人術後隔天出院,第3天回診時已恢復良好,是苗栗縣首例使用心導管冠狀動脈旋磨治療術的成功案例。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指出,一般心血管疾病會以導管氣球撐開血管後放入支架,但對於嚴重鈣化狹窄的病人來說卻是不可行,現行新技術心導管冠狀動脈旋磨術,可以高速旋轉的鑽頭將鈣化斑塊磨成細小顆粒,協助醫師順利進行支架放置,是心血管疾病病人新的治療選擇。 心臟內科醫師羅健賢表示,冠狀動脈旋磨術專門用於處理高度鈣化或一般導管器材無法通過的病灶。該技術使用高速旋轉的金剛石包覆鑽頭,能以每分鐘15-22萬轉的超高速,磨除血管內的鈣化斑塊成極微小的顆粒,可被人體自然吸收。此項技術特別適用於傳統氣球擴張術難以處理的嚴重鈣化、血管嚴重狹窄,及傳統支架置放困難的病例。其優點為能有效磨開傳統方法難以處理的鈣化病變,為後續支架置放創造更佳條件,並降低血管再狹窄的風險。 冠狀動脈旋磨術需由經過訓練且衛福部認證的專科醫師操作,此次成功案例,也為苗栗的心臟疾病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

婦重症肌無力 洗血切除胸腺改善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名50多歲女性5年前開始出現左眼皮下垂、手腳無力、說話含糊不清等症狀,診斷為重症肌無力,起初對口服藥物的反應良好;前陣子症狀惡化,不僅走路要他人攙扶、藥丸吞不下去,因脖子肌肉無力,連頭都快抬不起來。住院後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後續偕同腎臟科醫師進行血漿置換術治療並進行胸腺切除術後,症狀大幅改善。 衛福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耕兆表示,重症肌無力是自體免疫疾病,與神經肌肉傳導出現異常有關。病人可能會出現眼瞼下垂、複視或視力模糊,肢體、頸部、吞嚥甚至呼吸等肌肉無力症狀。 鄭耕兆表示,治療主要會依據病人臨床症狀安排,藥物可能會使用乙醯膽鹼抑制劑(俗稱「大力丸」)、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當急性症狀惡化且對藥物效果不佳時,則考慮進行血漿置換術(俗稱「洗血」)進行緊急治療。詳細溝通後可考慮接受胸腺切除手術減少自體抗體攻擊,達到長期緩和症狀的功效。 胸腔外科醫師謝志明表示,胸腺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重要的內分泌及免疫器官;在青春期後會隨著年齡漸漸退化萎縮,逐漸被脂肪組織取代。當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時,將胸腺腫瘤或是胸腺切除,有機會達到改善的效果,因此近年胸腺切除手術成為治療選擇之一。

Read More

國民營養調查爭議 衛福部允檢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健署委託的「國民營養調查」疑未善盡知情同意義務,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29日要求衛福部釐清調查是否有違《人體研究法》。衛福部長邱泰源承諾積極檢討,所有研究一定要合乎倫理。 有網友在臉書表示,近日有人自稱中研院研究員,挨家挨戶找人抽血,且是找上小孩,甚至還有小孩名字等個資;而且全家大小都不抽,只指定要找小孩,自稱村長跟衛生所都知情同意。但是過程中沒有說明、也沒有家訪,僅強調要抽血。 受試者保護協會表示,在受試者保護上,取得知情同意是最基本的倫理要求,知情同意是必須以受試者得以理解方式說明並取得同意,包含不得有強制、利誘或其他妨害受試者自主權行使的情況,以及給予潛在受試者充分的時間思考是否參與研究。 受試者保護協會呼籲,作為計畫主持人所屬機構的中研院及審查計畫的倫理委員會(IRB),應依規定進行實地訪視,啟動調查機制,以釐清這次調查執行於倫理、法規疑慮;另外,衛福部作為人體研究法的主管機關應正視這次事件,調查是否有違《人體研究法》。 對此,邱泰源表示,將全面檢討、釐清相關人員溝通是否存在疏忽,確保研究過程符合行政及倫理規範。知情同意是所有研究基本要求,必須得到受檢者的明確同意,才能進行後續的操作;尤其人體試驗,必須嚴格遵守倫理規範,保障所有受試者的權益。 他指出,衛福部將要求所屬單位徹底了解,這是國健署委託的計畫,將由國健署先行進行初步調查,衛福部則會負責相關倫理審議。承諾依照檢討結果制定新規範,保障研究對象的權益,確保未來所有的研究都能成為合乎倫理的典範。

Read More

軟骨發育不全新藥 5月健保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軟骨發育不全症,健保通過目前唯一可治療新藥,讓患者有機會繼續長高。健保署長石崇良29日說,預估5月上路,可受惠72人,藥費支出約5億元。 軟骨不全症發生率約1/2.5萬,絕大多數是「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3」基因突變所致,影響軟骨生長導致身材矮小,患者終生身高平均約130公分。以往軟骨發育不全症治療選擇有限;美國2021年批准促進軟骨發育不全症兒童生長藥物,將適用對象擴展至所有生長板仍開放的患者。 對此,罕病團體呼籲加速健保給付納入新藥,以利增加個案長高20~30公分可能性。近日健保署進行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將治療罕見疾病軟骨發育不全症新藥納入給付。 石崇良出席健保30健走活動時表示,軟骨發育不全症造成病人下肢無法生長、上肢太短,甚至難以如廁,生活上需倚賴他人協助。 他指出,最新通過的藥品是目前唯一可治療軟骨發育不全症的方法,不僅改善病人身高,頭顱、臉部比例也會較為正常。透過每天的皮下注射,讓生長板持續成長,有機會長得和正常人一樣高。這款藥物必須持續施打至生長板完全密合,男生約16~18歲、女生約14歲。 石崇良說,這個藥物每人每年藥費約700萬元,個案最小可以從2歲起開始施打,雖然終身藥費很高,但個案幾乎可以過上正常的人生,也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預估嘉惠人數約72人,藥費支出約5億元,透過罕藥專款收載,最快5月1日生效。

Read More

台大范綱翔盼成立國家轉診中心

本報綜合報導 「轉院」對病況緊急的患者來說分秒必爭,台大兒童醫院兒科加護病房(PICU)護理師范綱翔深知兒童與成人照護差異,前往加拿大取經,成為台大兒醫外接團隊幕後推手,獲兒童醫療貢獻獎表揚。 台大兒醫2019年成立外接團隊,目標是到外院接回高危險孩童過程中,即時做好最適當處理。幕後推手范綱翔謙虛笑說,「我就是比較雞婆一點而已,功勞是整個團隊的。」 這份雞婆讓他觀察到外接形式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兒童和成人用藥劑量不同,甚至醫材也不一樣,但救護車上醫護不見得是兒童專科。抱著「到國外看看」心情,范綱翔前往加拿大學習外接轉運模式。 讓范綱翔印象深刻個案之一是團隊遠征花東接回病人,當時蘇花改尚未全線通車,部分路段僅單向通行,過程中得不斷下車把交通錐移開才能前行。台灣醫療城鄉差距讓這段外接路特別漫長,當他憶及過往,仍聽得出感嘆。 范綱翔期許未來能仿效加拿大模式,由國家成立轉診中心,培養兒童轉診護理師。他說,受過包括護理和器材使用的專業訓練,就不用擔心不同團隊專業落差導致無法順利合作或對接,讓需要外接轉運的病童受到最好照護。

Read More

手臂腫脹像大力水手 竟是二頭肌長頭肌腱斷裂

■林敬為 上個月的門診,一名年約70歲的阿伯在家屬陪同下走進診間,家屬表示:「父親前幾天整理家裡,搬一個很重的箱子時聽到啪一聲,隔天手就腫起來了。」說完,阿伯抬起手、捲起袖子,讓我看上臂前方一個腫塊。我回稱:「這個像不像我們小時候卡通裡面的大力水手,有一個非常誇張強壯的二頭肌?」我請阿伯將兩手的手肘彎曲,很明顯地看到右手的二頭肌明顯凸起。在檢查肩膀跟手肘的活動度都沒問題後,我跟阿伯和家屬說:「這是所謂的二頭肌長頭肌腱斷裂」。 二頭肌位於上臂的正前方,有2個起源點,分別是從肩關節內發出的長頭肌腱,以及肩關節外的短頭肌腱。兩端的肌腱會合後形成二頭肌,向下經過手肘關節後附著於前臂上。二頭肌的主要功能為彎曲手肘、前臂外旋,以及協助肩膀側抬。 大部分的二頭肌肌腱斷裂,都位於近端的長頭肌腱處。剛斷裂時會在肩膀前側看到輕微的瘀青出血;然後會發現像阿伯的症狀一樣,在手肘彎曲時有很明顯的二頭肌突起。雖然外觀上有改變,但肩膀及手肘的活動度並不會受到影響。 在二頭肌長頭肌腱斷裂初期,手肘彎曲跟肩膀側抬的力量大約會減少20%,前臂外旋的力量也會稍微變差;但隨著時間變化,力量會逐漸改善,與未受傷的手並無明顯差異。 由於力量上的差異並不會造成日常生活上功能的明顯受限,困擾的是外觀上的變化,因此對一般人而言並不需要手術治療;只有少數年輕病患,或是工作上對於前臂外旋力量有特別需求的病人,像是木工等行業,會需要考慮進行肌腱修補固定手術。 解釋完相關的功能上改變及治療後,阿伯有點半信半疑地離開診間。幾天前回診,阿伯才放心跟我說,這幾週的日常生活真的沒有受到明顯影響,才放下心中的疑慮。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花慈李依蓉 堅守兒科護理23年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李依蓉21歲踏入護理領域,經歷過兒癌、急重症、罕見疾病及安寧病童照護過程,堅守兒科服務23年,這份勇氣與對東部孩子的承諾,獲得「第11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兒童護理獎」,成為東部唯一獲此殊榮的護理人員。 從小身體不佳、經常就醫的李依蓉,立志要成為白衣天使,經歷一番努力如願就讀護理,但第1次到花蓮慈院面試急診護理師落選,在家人鼓勵下應徵上花蓮慈院婦產科和兒科共同病房。1年後兒婦病房分家,她自此一路在兒科病房服務至今,從基層護理師做到護理長。 李依蓉說自己是很幸運的人,年輕時愛頂撞;但當她有想法、想做任何事,每每都獲得主管和院方支持與包容,讓她可以一路往前衝,「很幸運在花蓮慈院服務,影響最大的《靜思語》就是『當個手心向下的人』」。她說,如果自己在西部服務,可能只是錦上添花;留在東部可以多盡一份力量,發揮更多功能,當花東孩子最強力的後盾。

Read More

桃機檢疫人員被廢針扎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桃園機場驚傳檢疫人員在篩檢站遭廢棄針頭扎傷。疾管署28日表示,已進行預防性投藥,公傷假正在簽辦中,並將檢討廢棄針頭處理流程。感染科醫師說明,受到不確定性高的暴露風險,針對HIV、梅毒可透過預防性投藥防感染,若不幸染C肝,也有抗病毒藥物可治。 桃園市議員黃瓊慧在社群發文指出,收到該名檢疫人員陳情,因同事把有症狀旅客的廢棄針具亂丟在垃圾袋,導致她遭針頭刺傷,有感染愛滋病、梅毒、B型肝炎和C型肝炎等傳染病的疑慮;且因須服用多項藥物,產生副作用,請公傷假卻遭主管刁難,因而身心受創。 對此,疾管署表示,受傷人員第一時間以大量清水沖洗傷口及消毒,隨即由區管中心派車載往部立桃園醫院急診就醫,經醫師診療評估後予抽血檢驗、開立愛滋病毒及梅毒預防性投藥。 對於這名人員因內心焦慮及服用藥物副作用導致身心不適,疾管署表示,已主動聯繫2名防疫醫師說明預防用藥目的,並安撫其不安情緒。另責由單位直屬主管、幹部密切聯繫,給予關懷、慰問並針對其疑慮進行諮詢與釋疑。 疾管署表示,該員提出就診證明時,即啟動公傷假申請簽辦程序,不過,公傷假申請須經過行政流程,於程序核准前暫以病假處理,待完成後會再將病假更改假別,並未有不願給予公傷假情事。 對於廢棄針頭的處理流程,疾管署說明,針具會放在針具廢棄盒,約8成滿密封交由廠商處置,不會當垃圾直接丟棄,以免增加感染風險;疾管署也將瞭解事發原因,並檢討相關作業流程,及教育訓練是否有不足的問題。 此外,對於受到不確定性高的暴露風險,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表示,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PEP)需要在72小時內服用,使用28天,防護效果非常好。梅毒部分,只要接受1劑針劑,或是服用1次藥物,就可以預防遭到感染。透過預防性投藥防感染,若不幸染C肝,也有抗病毒藥物可治。

Read More

晚期肺腺癌藥 病友盼速納健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如果無藥可用,只好認命,但明明有藥卻用不到,當然就是悲哀啊!」罹患晚期肺腺癌的陳大哥,一語道破無腫瘤基因突變患者的無奈。台灣癌症基金會28日指出,癌友都對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給付救命藥寄予厚望,呼籲健保署跨出接軌國際治療指引首選建議的第一步,就從肺癌開始。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癌症病人因健保給付癌藥速度慢、限縮給付癌藥,多數癌友和陳大哥一樣,面臨有藥用不到的困境,根據2023年調查顯示,癌症家庭逾6成有自費經驗,其中約4成5的自費用於健保未給付的藥品,財務負擔沉重。 倡議多年的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政策,今年順利落地,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呼籲,健保署在使用癌藥基金收載符合條件的藥品時,應落實賴清德總統「好藥」要先用的治癌主張,以加速收載讓癌友盡快有好藥用為優先,不應再陷入總額內財務衝擊的思維,才是癌藥基金的政策目的和癌友之福。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每5個死於癌症的病人當中,就有1人是遭肺癌奪命,肺癌可怕在於早期幾乎無症狀,逾半患者確診時已晚期。 蔡麗娟強調,肺癌病人以肺腺癌居多,特別是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目前多數仍停留在傳統化療,目前最大治療缺口就是免疫治療組合,健保署已公開表示要接軌國際指引的首選建議,癌友迫切需要免疫藥物合併標準化療來救命,以降低肺癌死亡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