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水腫 調理腎陽不足氣血兩虛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西醫認為造成水腫的原因很多,深層靜脈栓塞、發炎等,中醫認為引起水腫常見的類型為腎陽不足、氣血兩虛等,可以中藥、針灸來改善循環,利水消腫,提醒要減少水腫的發生,應避免久站、久坐,適度休息與抬腿、也要避免攝取過多鹽分。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表示,西醫認為造成水腫的原因很多,包含深層靜脈栓塞、發炎、感染、靜脈機能不全、心衰竭、肺高壓、肝硬化、腎衰竭、甲狀腺疾病、腫瘤壓迫、淋巴切除、放射線治療藥物及不明原因等。 中醫認為水液的流動需仰賴氣的推動,人體的水氣代謝是透過「肺臟」的通調、肅降,「脾臟」的運化、轉輸,「腎臟」的溫化、蒸動,「膀胱」的儲存、排出等生理功能互相協調下完成的,因此當這些臟腑無法正常運作或水氣運行的通道受到阻滯,都可能會使水液停留在體內造成水腫。 中醫認為引起水腫常見的類型為風邪犯肺、脾虛濕困、腎陽不足、氣血兩虛、濕熱蘊結等,臨床上常用越婢加朮湯、五苓散、胃苓湯、實脾飲、濟生腎氣丸、歸脾湯等方藥來加減治療。 另外,針灸在氣海、關元、足三里、陰陵泉、豐隆、三陰交、太谿、太衝等穴位可以補益元氣、改善循環,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 許益彰提醒,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方式可減少水腫發生,例如應避免久站、久坐,並適度休息、按摩與抬腿、也要避免攝取過多鹽分等;若水腫的情形急性發作、反覆發生或程度嚴重。

Read More

皮蛇引發炎 洗腎風險高1.36倍

本報綜合報導 對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不是小病,可能會加速腎功能惡化,醫師提醒,皮蛇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會使腎功能惡化,進展到末期腎病、洗腎風險高出1.36倍。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23年腎病年報顯示,慢性腎臟病(CKD)盛行率約為12%,約有超過200萬人受到影響,接受透析治療的人數持續超過9萬人,除了注意「糖心腎」共病發生風險,帶狀疱疹也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不容小覷的傳染病。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許永和表示,因慢性腎臟病患者免疫較低落,更容易感染病毒,皮蛇就是明顯例子,腎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風險比無腎病者高出1.4倍;若腎友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風險達1.65倍,腎臟移植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風險恐超過9倍。 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患有帶狀疱疹的慢性腎臟病有更高洗腎風險,與未感染帶狀疱疹的慢性腎病患者比較,腎臟病患者一旦感染,病毒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可能加劇腎功能惡化,進而加速進展至末期腎病、洗腎,風險高出1.36倍。 皮蛇不僅造成劇烈神經疼痛,還會影響食慾、睡眠、血壓穩定,間接影響透析穩定性,導致反覆住院、病情惡化。 許永和表示,美國研究顯示,末期腎病患者因皮蛇住院發生率是一般人20倍,患者住院後2年內死亡率達51%。對腎病患者來說,皮蛇不是小病,是可能致命重大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許永和建議,腎病患者日常就應該打造免疫力防火牆,包含規律作息、足夠睡眠、均衡飲食、適度運動,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保持整體健康。同時應避免抽菸喝酒與藥物濫用,避免加重腎負擔,同時控制好慢性疾病,減少共病風險。 許永和說以醫師角度來看,若經濟許可,鼓勵慢性腎病患者自費施打疫苗,帶狀疱疹疫苗值得健康投資,降低感染、住院與死亡風險,更能避免腎臟功能進一步惡化。

Read More

高齡者常見的內分泌問題

甲狀腺疾病: 亢進與低下的雙面刃   甲狀腺是調控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內分泌器官,對心跳、體溫、體重、情緒與消化皆有深遠影響。高齡者最常見的內分泌失調即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其典型的症狀為心悸、手抖、怕熱、體重減輕,蔡克嵩教授指出約每50人就有1名甲狀腺機能亢進者,而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相關症狀在高齡者不易察覺,因高齡者常合併呆滯或類失智、精神不濟、肌肉無力、心律不整等症狀,需要進一步鑑別診斷。蔡教授提醒,若心跳過快合併體重減輕或眼球凸出,應懷疑是否為葛瑞夫茲氏症(Graves’disease),其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而診斷主要靠抽血檢查 TSH、T4 及相關抗體,必要時輔以甲狀腺超音波與放射碘131掃描檢查確立診斷。 治療方面,初期多數病患以服用抗甲狀腺藥物為主,療程通常一年以上。若無效則考慮放射碘摧毀甲狀腺組織或甲狀腺切除手術,而飲食上則應避免高碘食物如海帶與昆布,避免刺激甲狀腺進一步活化。 另甲狀腺機能低下在老年族群亦不容忽視,其成因主要為自體免疫疾病如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或醫源性甲狀腺機能低下如接受放射線碘治療或甲狀腺切除術後等。 常見症狀包括怕冷、便秘、嗜睡、記憶力衰退、情緒低落等。 治療則以每日口補充服左旋甲狀腺素為主,蔡教授特別提醒服用此類藥物需從低劑量補充且漸進調整,避免誘發冠心病,並定期追蹤 TSH,以防骨質疏鬆或心律不整等副作用。 副甲狀腺與血鈣調控   副甲狀腺位於甲狀腺後方分泌PTH,是控制血鈣與排磷的關鍵器官。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會導致骨質大量流失、腎結石與高血鈣,表現為骨頭痠痛、腸胃蠕動遲緩、便秘、認知改變或思緒模糊等症狀。 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若確認為單一腺瘤,建議以手術切除為治本之道,若為慢性腎臟疾病或缺乏維生素D所導致的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則以磷酸鹽控制與維他命D補充為主。部分患者可服用擬鈣劑如cinacalcet或針劑藥物etelcalcetide抑制PTH分泌。   腎上腺與類固醇的雙重挑戰   腎上腺疾病雖不常見於老年人,但與之相關的「類固醇使用」卻是常見議題。 許多自體免疫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皆仰賴類固醇控制發炎反應。然而長期使用會抑制自身腎上腺功能,可能造成骨質疏鬆、高血壓、高血糖、感染風險升高,甚至在停藥後引發腎上腺危象。故需嚴密的監測並即時就醫。   總結與建議   蔡教授呼籲65歲以上長者應定期檢查甲狀腺功能、血鈣與PTH,尤其在有心跳異常、體重劇變或失智傾向時更應警覺。內分泌問題源頭雖廣泛,但可透過抽血檢查與早期介入,有效預防長期併發症,維持高齡者的行動自立與生活品質。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

中醫抒壓改善磨牙

■陳俊銘 磨牙通常發生在睡眠中,白天亦可能發生神經質磨牙習慣。磨牙的病因理論很多,常見如周邊牙齒咬合問題、人格型態、個人在精神社交環境中適應生活壓力的能力,還有腦部神經生化的異常及睡眠中維持機轉中自主及運動神經系統中活動的恆定。 磨牙乃指在睡眠中,特別是睡眠第二期,重覆的磨動牙齒,產生令人不舒服的聲音,而干擾到枕邊人或室友的睡眠。磨牙的特徵為間歇性出現下顎肌肉等張性的收縮,併伴有規律性咀嚼似的動作。在孩童或年輕人常見。一項根據父母的調查報告研究,在11歲以下的孩童有14-20%發生磨牙的情形;18-29歲的成人中是13%;而在大於60歲的成人中只有3%;整體平均的盛行率為8%,而且沒有性別的差異。 磨牙如果找不到原因就稱為「原發性」或「特發性」磨牙;如果伴隨內科疾病就稱為「繼發性」磨牙;假如磨牙是發生在使用藥物或戒斷藥物後,就稱「醫源性繼磨牙。 磨牙的臨床症狀包括:在睡眠中被其枕邊人或家人發現有牙齒磨動或輕敲的聲音,白天抱怨下顎肌肉不舒服,疲勞或僵硬,甚至頭痛,出現牙齒磨損,牙齒對冷熱過於敏感,咀嚼肌肉肥厚,顳顎關節有聲音或下顎鎖住及舌頭有壓痕。另外據統計,抽菸者發生磨牙機率是非吸菸者的1.9倍。 壓力是磨牙最常見的因素,再來是牙齒或下顎的問題。 中醫認為造成磨牙主要的肝氣不順,肝鬱氣滯,脾濕造成。成人以壓力為主,小孩亦有他的世界裏的壓力,一點小事,都可能是小孩壓力的來源,壓力易造成肝氣不順,形成不自主磨牙,因此臨床治療上,治以疏肝理氣,方以加味逍遙散合芍藥甘草湯,加減葛根、木瓜、赤芍等。 若是生冷、冰涼食物飲料吃太多,易造成胃濕濁,形成不自主磨牙,臨床治以健脾淡滲利濕,方以參苓自朮散加減益智仁、藿香、佩蘭等。 若是口腔顏面疼痛,顳顎關節鎖住造成磨牙,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效果更好。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醫材統一價 石崇良:須考慮是否違公平法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業者盼調整醫療險保費、醫院醫材價格有一致性,準衛福部長石崇良30日說,會站在病人利益與業者、保險局討論;各縣市消費能力不同,醫材統一定價須考慮是否違反公平交易法。 近年熱銷的實支實付醫療險,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自費項目暴增,保險公司認為部分醫生刻意引導有買保險病患,選擇昂貴自費醫療項目,衍生許多理賠認定爭議。 台灣人壽董事長許舒博日前表示,保險應回歸到實質保障的本質,舉例來說,各醫院的醫材價格要有一致性,否則保險業者無所適從。 對於如何看待保證續保醫療險調整保費,石崇良30日指出,如何讓保單型態符合現在及未來醫療需求,讓病人得到最大利益,未來會持續與保險業者、金管會保險局共同研商。 石崇良說,根據調查,國內民眾買商業保險比例很高,平均每人約4張保單,如今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不少新型治療費用高昂,商業保險與健保若能互補,可減輕民眾負擔,幫助病人接受最新醫療技術、科技新藥,「這是很好的互惠」。 他也直言,在保單的型態上,過去確實發生不少理賠問題,例如限制住院才能給付等,且國內商業醫療保險有定額、實支實付等不同類型,需各界持續共同討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來媽媽餵「嬰兒配方奶含糖如可樂」爭議引發關注,準衛福部長石崇良30日說,除加強食安教育,提高民眾健康識能,強化判斷與辨識能力外,也會檢討相關廣告規定等,避免誤導民眾。 母嬰品牌mamaway(媽媽餵)日前發布影片指出,「1瓶奶粉有一半以上都是糖,等於2大瓶可樂」,相關說法在社群上發酵後,包含食藥署及多名醫師皆反駁澄清,其實母乳與配方奶含糖量差異不大。媽媽餵後續發布道歉聲明,但仍堅稱「避免選到高糖奶粉才能保護孩子」,爭議持續延燒。 對此,石崇良30日表示,食安教育非常重要,在總統賴清德所提出的健康台灣政策中,特別提到運動和營養是兩大重要議題,每次開會都會討論。 石崇良指出,營養和食安教育將是未來強化重點之一,提高民眾衛生、健康識能,讓民眾具有判斷與辨識能力。與此同時,也會檢討相關廣告規定等,不要誤導民眾。

Read More

〈醫師專欄〉細胞治療 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新選擇

■林敬為 膝蓋疼痛一直是骨科門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隨著台灣逐步邁向超高齡化社會,伴隨而來的,就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人口日益增加。許多中老年患者常抱怨:「走沒幾分鐘膝蓋就痛」、「上下樓梯像針刺一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退化性膝關節炎傳統治療包括藥物止痛、冰敷、復健、或是針劑注射;而當關節嚴重磨損時,就只能透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解決。隨著這數十年再生醫學的進展,近年來,「細胞治療」逐漸成為新的治療選項之一,簡單來說,細胞治療是利用人體自身脂肪組織或骨髓中的「間質幹細胞」,來修復受損的關節環境。研究顯示,從膝關節拿取出的脂肪組織,因與膝關節軟骨位置相近,擁有更強引導軟骨基質再生的效果。 一般而言,醫師通常會搭配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拿取膝關節內的脂肪組織,這些脂肪組織經過實驗室篩選出幹細胞後,培養到數千萬顆幹細胞的數量,再注射進入關節腔內。而幹細胞會藉由分泌生長因子,減緩關節內的慢性發炎狀況,並促進軟骨基質再生。醫學研究顯示,細胞治療對於「早期到中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效果較佳,這些病人在治療後,多數可感受到疼痛減輕,膝蓋活動度改善,甚至能延緩病程惡化,幫助患者延後進入人工關節的時間。 衛福部在前幾年通過特管法開放細胞治療技術後,細胞治療已成為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選項之一,但因其屬於自費療程,因此需要透過醫師評估病患適不適合使用。目前國際上都有越來越多臨床研究支持細胞治療在膝關節退化的應用,認為這項治療對於「延緩病程、提升生活品質」具有價值。 膝關節退化雖無法避免,但透過醫療進步,患者的選擇已不再侷限於藥物與手術。細胞治療或許正是其中一道新選擇,幫助更多人重拾自在行走的權利。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中山附醫醫點家 醫護小幫手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與台灣微軟公司30日於中山醫學大學舉辦「健康台灣×生成式AI醫點家臨床應用發表會」,正式推出由中山附醫人工智慧中心自主研發的生成式AI平台「醫點家」,該平台結合臨床需求與生成式AI技術,協助醫護人員降低文書與行政負擔,優化流程。 中山附醫指出,台灣醫療體系長期承受人力緊縮與結構性失衡,醫療人員與患者皆承受繁複臨床流程的高壓。「醫點家」正是在改善臨床困境的背景下誕生,建立安全、標準化且可整合的智慧應用架構,透過多模態生成式AI整合異質資料,依臨床需求自動分析,並以模組化設計,讓醫護人員從使用者躍升為智慧醫療推動者。 「醫點家」設計從臨床第一線出發,聚焦協助醫療人員因應行政壓力與人力不足。平台架構分為兩大核心:其一為整合院內資訊系統與多模態AI技術的主平台,支援任務分流與全院部署;其二為「小幫手」模組,讓使用者依情境自主指定資料來源與AI模型,並以自然語言建立自動化流程,完全免程式門檻,使醫護能主導工具建構與流程優化,實現臨床賦能與智慧自主。 總院長蔡明哲指出,「醫點家」的落地實踐也促成中山醫學大學衍生新創企業賦拓智能公司成立,品牌名稱源自日文「Futago」,象徵AI與人類協作共生,提供低門檻AI開發環境,讓臨床人員自主設計並導入智慧任務,並透過「小幫手」串接醫院資訊系統,建立臨床工作流的數位孿生模型,協助優化決策並提升流程效能。 發表會展示多項應用成果,包括AI臨床摘要工具與無程式化任務編輯平台,充分展現平台實用性與擴展性。中山醫大與中山附醫將持續深化臨床與資訊整合,攜手台灣微軟打造兼顧創新與合規的智慧醫療新典範。

Read More

〈安全駕駛藥注意〉鬆弛劑散瞳劑 皆屬危駕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公路局提醒民眾,服用部分感冒藥、肌肉鬆弛劑等特定藥品,可能引起嗜睡、頭暈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影響駕車,如醫師或藥師叮囑或藥品仿單或藥袋有註明不宜開車者,請避免駕駛車輛。 公路局指出,可能對駕駛造成影響的藥品包括安眠藥、麻醉藥、散瞳劑、部分止痛藥及感冒藥 、部分抗組織胺藥、部分降血糖及血壓藥、部分抗焦慮及憂鬱藥、部分抗精神失常藥品,民眾如正服用這些類別的藥品,一定要向醫師或藥師查詢是否會影響駕駛車輛。 公路局表示,像安眠藥、部分感冒藥、肌肉鬆弛劑等藥物,都可能引起嗜睡、頭暈或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增加交通事故風險。此次指引特別整理了常見可能影響駕駛的藥品類別,用藥後應自我檢視,幫助駕駛人判斷是否適合上路。 公路局公布之指引也提醒民眾,若在行駛途中感到身體不適,應立即將車輛安全停靠路邊,若出現低血糖情況,需及時補充快速升糖食物。此外,也建議駕駛人在用藥後,如身體不適,改搭乘大眾運輸、計程車或代駕服務,或請親友接送,以確保行車安全。 公路局表示,已將常見用藥安全駕駛指引置於168交通安全入口網之教材文宣項下。另外,為加強宣導,公路局除將該指引提供予食藥署,請其協助將指引透過醫師或藥師在開藥及用藥時,對相關影響駕駛之藥品,提醒民眾避免駕車,以維行車安全;也提供各縣市政府及各區監理所站,希望透過多元管道加以宣導。

Read More

心房收縮功能喪失 免疫不全心肌病變 翁每分鐘心跳僅30次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一名74歲男子月前在家昏倒,送醫發現其有免疫不全症狀,導致肥厚性心肌性病變,且有慢性心房纖維顫動,合併房室傳導阻斷,每分鐘心跳僅有30下(正常人為72下),又合併有肺水腫。經手術植入新型的無導線節律器,術後轉至一般病房,3日後出院。 員榮醫院心導管中心主任林彤宥說,患者因肥厚心肌造成心臟舒張功能障礙,血流供應不足,加上心房纖維顫動併房室傳導阻斷,使心房收縮功能喪失,導致缺血性胸悶或胸痛。心臟舒張功能差,使得肺靜脈壓力上升,容易出現心衰竭症狀,尤其在運動或平躺時較明顯,患者易有頭暈、眼前發黑甚至暈厥等情況。 林彤宥指出,心房纖維顫動使心房無法正常收縮,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風機率。肥厚性心肌病變本身與心律不整有關,若再合併心搏過緩或其他心律問題,會有猝死風險。 林彤宥表示,患者較瘦且有自體免疫疾病,傷口癒合有容易感染的風險,所以選擇植入新型的無導線節律器,好處在體積較小,約舊型的1/10,對比較瘦的病人,不容易產生電池外露或感染的風險。舊型有導線心律調節器,導線放久後很容易在鎖骨下靜脈產生一些磨損,而且會有傷口癒合不良,導線脫落的問題。 林彤宥解說植放過程,先從下腔靜脈,一路進入右心房,穿過三尖瓣到右心室,最後將無導線節律器小膠囊植入右心室心室壁上。手術中使用X光機及顯影劑找到適當的靜脈通路,通常都是從股靜脈一路往上,當管子到達右心室後,確認位置正確,就將導絲拔除並剪掉。無導線節律器有4個角和4個倒鉤,可以固定在心室壁肌肉上,數據檢測正常後便完成釋放。因新型無導線節律器體積很小,從外觀上看不到傷口,也沒有電池口,整體看起來就像沒有動過手術一樣。無導線節律器電池壽命與傳統機型一樣,大約16至18年。

Read More

私領域暴露率呈上升趨勢 我去年家庭二手菸達35.6%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我國113年家庭二手菸暴露率達35.6%,相較111年28.9%有上升趨勢,為守護同住伴侶與家人的健康,國健署呼籲吸菸者應多為家人著想,減少在家吸菸,最好下定決心戒菸。 世衛(WHO)指出,二手菸害會導致嚴重的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和肺癌,全世界每年約160萬人過早死亡。台灣《菸害防制法》修法上路並嚴格取締公共場所吸菸後,吸菸行為多轉入私領域,也因此增加了同住伴侶暴露於二手菸的風險。據「國人吸菸行為調查」,113年我國家庭二手菸暴露率為35.6%,相較111年28.9%有上升趨勢。 研究顯示,伴侶的吸菸習慣會深深影響戒菸成效。如果另一半不吸菸,吸菸者在2年內戒菸成功率可提升;反之,若另一半吸菸,戒菸率則下降。 研究指出,若伴侶能互相扶持,更能提升戒菸成功率,讓愛不被菸霧所遮蔽。WHO也發出聲明,戒菸永遠不嫌晚。戒菸可以顯著降多種疾病的風險,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將疾病風險降低至與從未吸菸者相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