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不典型 馬偕新書助判讀心梗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心肌梗塞致死風險高,事發時常常醫護比家屬還急,馬偕醫院醫師撰寫新書並於29日發表,期能縮短醫病之間認知差距,並減少憾事發生。 馬偕醫院29日舉辦新書《你的心,分秒必爭:心臟科醫師教你的事》發表會。院長張文瀚表示,急診工作時常面對猝死病人,心電圖雖是常用工具,但是很多心電圖不典型,難以發現問題。這次發表新書有助第一線醫師更快速精準判讀心電圖、及時給予病患正確處置。 馬偕醫院心臟血管中心醫師蔡瑞鵬說,急性心肌梗塞是不能等的病,就像「產婦突然破水」,來得又急又快,且每一分秒過去,心臟的肌肉就慢慢壞死,等不及檢查,也無法觀望,這種危急程度往往是「醫護人員比家屬還急」;發生急性冠心症時,心導管治療是最優先的治療選項,但常見家屬在溝通上延遲,影響治療預後成效。 馬偕醫院心臟血管中心醫師顏志軒強調,心臟疾病發生講求快狠準,並非追求慢工出細活,希望分享臨床經驗,在面對危機下為病人爭取黃金救治時間。 此外,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就是「要不要裝塗藥支架?」蔡瑞鵬指出,藥物塗層支架發生再狹窄的機率比一般金屬支架小,因此被用來治療許多較為複雜的病灶。為減少血栓風險,必須同時給予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一般金屬支架應至少併用1個月,藥物塗層支架如果沒有出血的風險的話,建議最好合併使用1年。

Read More

肉類加工稽查 台南4業者不合格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8日公布肉類加工製造業稽查結果,其中台南市有3家業者產品標示不合格,另有1家業者同時不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準則,及實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準則,4業者已由台南市政府衛生局裁處4萬到36萬元不等之罰款。 食藥署表示,為維護民眾食用肉品的衛生安全,強化肉類加工製造業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相關規定,食藥署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稽查相關業者121家,查核其肉類加工製程、環境及人員衛生等項目,並就GHP準則及HACCP準則規定,進行查核。 食藥署指出,有6業者GHP複查不合格、HACCP複查不合格業者5家業者及未依規定電子申報追溯追蹤資料複查不合格業者2家,並查獲貯存逾期食品業者1家。另外,抽驗原料肉以及肉加工成品共計238件,分別檢驗動物用藥殘留、食品添加物或衛生標準等項目,則均符合規定。 食藥署表示,台南市查獲4家不合格業者,其中,燒味鮮企業、日月飲食及千香食品等3家業者,皆被查到產品標示不實情況,已依法裁處4到7萬元罰款。而富洋企業則違反GHP及HACCP準則,被處以30萬元罰款,並同時因追蹤追溯系統登錄檢查不合格,再被開罰6萬元。 食藥署表示,桃園翰朝公司則因貯放過期9個月的麵粉,被處以6萬元罰款。本次查核被罰款額度最高的則為新北市的野人舒食公司,因不合HACCP準則規定,被開罰64萬元。

Read More

疫情升溫 M痘增3例本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8月20日宣告,將M痘疫情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狀態再延長1年,疾管署28日表示,8月仍新增3例M痘確定本土病例,籲請符合接種條件民眾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 國際M痘疫情持續蔓延,WHO建議各國要持續落實監測通報、強化相關防治科學研究、加強社區合作與投入防疫資源。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國內暑假期間為M痘疫情流行高峰,8月仍新增3例M痘確定本土病例,為20至40多歲男性(北部1例及中部2例),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經疫調發現皆為散發病例。 疾管署統計,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27日累計確診483例病例(451例本土及3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積27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病例(中國2例、香港及泰國各1例),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 曾淑慧表示,接種疫苗為預防M痘感染最有效的方式,然而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疾病保護力僅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保護力則可高達9成。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24日已有10萬1515人接種1劑M痘疫苗,其中7萬189人完成2劑疫苗接種,顯示仍有3萬1326人(占31%)待接種第2劑疫苗。 目前為暑假活動及旅遊旺季,仍處國內M痘流行高峰期,疾管署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儘速完整接種。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Read More

未成年七夕嘗禁果 恐增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迎接七夕情人節,國健署呼籲青少年,別因衝動或壓力做出不當決定,若未具備充分準備就提早面臨懷孕,不僅影響健康,也對未來的人生規劃造成長遠影響。 國健署指出,依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113年我國未成年生育人數為315人,而過早懷孕,不僅增加妊娠高血壓、貧血、早產等健康風險,也會造成學業、情感與工作等長遠影響,提醒青少年談變愛應有正確性知識以及自我保護觀念。 國健署強調,在生理方面,未成年孕婦生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可能會增加妊娠高血壓、貧血或難產等風險;對新生兒而言,也可能會增加早產或低出生體重的機會,這些狀況不僅危及媽媽健康,也可能影響寶寶一生的發展。 在心理方面,青少年正處於自我探索與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時期,對情感的理解與掌握仍有限,容易因一時情緒或同儕影響,而做出未經深思的決定。若發展成過度親密或依賴的關係,可能導致壓力、焦慮與感情困擾,甚至影響學習與人際關係的發展,對於自我認同與未來人生帶來長遠影響。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提醒,生育是一生中重要的決定,青少年若未來有打算生育,建議可及早思考並納入人生規劃的藍圖中,並把握女性25歲至35歲、男性40歲前的黃金生育年齡,不僅有助於母嬰健康,也較能兼顧家庭、學業與職涯發展。

Read More

兒少常見5病症 中藥調理打基礎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為人體生長發育的階段,也是一生中調養體質的關鍵時期,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莊孟臻說,中醫擅長5種兒少病症,透過中藥調理體質搭配自我保健,減少疾病反覆發作,不僅有利於生長發育,更能為成年後的健康體魄打下良好基礎。 莊孟臻指出,中醫在治療兒童與青少年的疾病方面,擅長處理以下5種常見疾患,最常見的是「呼吸道疾病」,如感冒發燒、久咳不癒、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小孩感冒發燒可以看中醫,用中藥退燒,較不會出現反覆發燒、退燒後虛弱無力的情形。 久咳不癒、過敏性鼻炎、氣喘,甚至伴隨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往往是因感冒失治、誤治又反覆感冒,造成病情膠著或轉變成過敏體質;在急性發作期可藉由西藥將症狀控制下來;慢性期則可透過中藥調理搭配自我保健,減少發作的頻率與強度。 「消化道疾病」,如厭食、脹氣、腹瀉、便秘等;中醫重視脾胃的健康與正常運作,孩子出現厭食,可能是因為脹氣、便秘或消化能力不好有關,有的孩子能吃卻不長肉,或常常腹瀉,則可能是吸收能力不好所致;中藥可以透過消導、健脾等各種策略,幫助腸胃的運作恢復正常,促進養分吸收。 她表示,「生長發育問題」,如身材矮小、性早熟、轉骨等,通常是家長最在乎的;影響身高最主要的因素雖是遺傳,但透過後天的努力,包括營養、運動、中醫調理、針灸等,仍有機會突破遺傳身高的限制;中醫轉骨介入的時機,女生約11歲,男生約13歲,但若發現孩子身材矮小,或性早熟,應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就醫,再配合中醫調理,為孩子爭取最佳的成長空間。 「睡眠、情緒與專注力問題」,特別是在課業、人際、感情、家庭等因素,常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進而導致失眠、緊張、易怒、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情緒障礙;中醫透過疏肝、寧心安神的方法,加上適當的親子互動與生活規律,有助穩定情緒與改善專注力。 她說,「尿床問題」方面,孩子尿床原因很多,包含如廁訓練不夠、心理因素、體質問題或藥物副作用等。如果超過6歲還會尿床,建議先至西醫檢查,若已排除器質性病變,中醫可從調理體質的方向治療,包含疏肝、補腎、清熱等。 莊孟臻表示,兒童與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是調養體質,奠定健康基礎的黃金時機;鼓勵家長把握這段關鍵時期,帶孩子看中醫調體質,加上適度運動,讓他們健康地成長茁壯。

Read More

乳癌治療健保給付 病團籲突破限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年來,健保署積極將乳癌治療藥物納入給付,規劃以「論質計酬」方式提升乳癌醫療品質。病友團體表示感謝之外,也籲請給付限制仍待突破。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感謝健保重視乳癌治療,並期望透過精準醫療和新制設計,讓更多病友得到幫助。然而,實際走在治療路上的乳癌病友卻深刻感受到健保給付的限制。 首先是「給付期限」問題:許多標靶藥物最多只能用18到24個月。當病友治療穩定、藥物有效時,卻因健保期限已滿,被迫面臨自費或停藥的抉擇。 對經濟條件較佳的人來說,或許能咬牙撐一段時間,但一個月動輒10幾萬元的藥費,對多數家庭來說根本無法長期負擔。許多姐妹在療效良好的情況下被迫停藥,導致病情再度惡化,這種身心煎熬難以言喻。 其次是「給付對象」的限制。過去有些藥物僅限停經後女性使用,停經前病友即使醫師評估適合,卻因不符資格而無法申請健保。雖然近年規定已有放寬,但對於藥物選擇仍存在許多不便。 更令人感到挫折的是,健保規定同一病程只能給付一種新藥,一旦使用過標靶藥或免疫藥物,治療失敗後便不能再申請另一種,病友等於失去延續治療的選擇機會。 黃淑芳表示,這些限制背後的現實,是許多病友與家屬承受沈重的經濟壓力。藥費不僅掏空存款,更擊碎了病友原本仍想好好活下去的希望。因此,乳癌病友協會提出3點誠懇呼籲: 1.是延長健保給付期限:對於治療反應良好的病友,不應因時間到期而被迫停藥,建議依照療效彈性給付。 2.是放寬對象資格:應避免僵化限制,讓醫師依照臨床需求選擇最合適的治療,讓更多病友能及時受惠。 3.是鬆綁藥物更換限制:治療過程中若藥物無效,應能改用其他健保新藥,不應因「藥物不得併用、替換」的規定而剝奪病友的治療機會。

Read More

鬼月擾眠?睡眠呼吸中止症作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竹科一名40多歲工程師長期在半夜驚醒,還伴隨心臟狂跳不止,近期適逢鬼月,半夜醒來時甚至懷疑是否見鬼!由於睡不好,白天精神渙散、甚至連原本控制良好的高血壓也突然失控,生活苦不堪言。就醫確診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使用正壓呼吸器治療後,重新找回生活的動力。 耳鼻喉科診所院長陳志成醫師表示,打呼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但睡眠呼吸中止症並非單純的打呼問題,而是威脅全身健康的隱形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提升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體重上升、代謝異常、腦部退化甚至失智的風險,根據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提升死亡風險2.5倍,不可不慎! 由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會讓身體進入缺氧狀態,大腦會警覺、叫醒你趕快呼吸,睡眠中的人可能沒有感覺,實際表現則像是溺水突然吸一口氣,甚至半夜不斷驚醒,在身體反覆缺氧下,無法真正放鬆,睡越久可能越累。 自己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陳志成指出,部分患者初期對正壓呼吸器抗拒或擔憂,因此,現身說法表示適應正壓呼吸器的2大關鍵,一是保持開放心態選擇適合的機種與面罩,是改善健康的第一步。其次是及早治療、挑選經衛福部核准的合格醫材,提升生活品質。 科林睡得美睡眠技師主任陳奕潔分享,許多病患擔心一旦使用正壓呼吸器,就無法擺脫。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體重若降低10%,呼吸中止次數即可減少25-30%。

Read More

迎七夕要健康 愛滋自我篩檢「BTS」限時免運優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七夕將至,不只談戀愛,也談健康,疾管署推出愛滋自我篩檢優惠碼「BTS」(Back To School)限時免運費優惠,鼓勵年輕人定期篩檢愛滋。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27日表示,今年1到7月新增HIV感染者共513人,較去年同期的581人下降12%;全年感染人數部分,去年為1000人,今年預估將再次下降到低於千人。新增感染者年齡分布部分,以25到34歲族群占39%最多,其次為35到44歲共占28%,第三則為15到24歲,占18%。 今年七夕情人節適逢暑假的尾聲,為鼓勵年輕族群定期接受愛滋篩檢,推出愛滋自我篩檢專屬的優惠碼「BTS」限時免運費優惠。自今年8月29日凌晨零時起至9月7日午夜23時59分止,於疾管署「自我篩檢計畫官網」,點選「網路訂購超商取貨」通路,購買愛滋自我篩檢試劑,輸入專屬優惠碼「BTS」即可享免45元物流費。 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愛滋自我篩檢服務共提供超過5.5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期增長25%,顯示自我篩檢因其自主性、方便性與隱私保護等優點,已為民眾接受愛滋篩檢之重要管道。 另考量學生族群經濟大多未完全獨立,疾管署持續辦理「校園免費愛滋自我篩檢試劑電子兌換券活動」,只要高中職以上在學學生,於愛滋自我篩檢計畫網站註冊會員,登入會員專區後,點選「校園免費試劑電子兌換券推廣活動」,完成學生身份驗證後即可取得免費愛滋自我篩檢試劑電子兌換券。 此外,也針對學生或24歲以下年輕族群提供「免費梅毒快速篩檢服務」,30分鐘內就有梅毒檢驗結果;若初步篩檢愛滋或梅毒陽性,亦補助民眾當次就醫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以及早確診及早治療。  

Read More

境外瘧疾+1 外籍男曾赴西非旅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40多歲外國籍男性,曾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塞內加爾旅行,未服用預防瘧疾藥物。入境當日發病後,就醫並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惡性瘧。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該40多歲外國籍男性,長期居住台灣,今年7月上旬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7月下旬至8月初至西非塞內加爾旅行,未服用預防瘧疾藥物。8月14日入境當日出現發燒、肌肉痛、頭痛等症狀,後續至醫院就醫並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惡性瘧,所幸男子住院治療5天後順利出院。 郭宏偉表示,今年截至8月25日累計16例境外移入瘧疾個案,為近19年同期最高。個案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以非洲國家為主占12例,其餘分別為亞洲及大洋洲各2例,感染惡性瘧者13例,感染間日瘧者2例及諾氏瘧者1例。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預防瘧疾藥物;旅遊期間請落實防蚊,並持續服用預防藥物;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務必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Read More

家庭二手菸 毛孩罹癌存活率低於1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26日提醒,家庭二手菸不只影響人,還會造成貓狗等毛小孩因二手菸罹患呼吸道疾病及癌症風險大增,尤其罹癌風險飆2至4倍,存活率不到1成。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指出,根據研究顯示,吸菸是多種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損害上呼吸道、抑制肺部免疫功能,並可能導致患者疾病程度惡化,且吸菸者出現COVID-19嚴重症狀的可能性較非吸菸者高1.4倍,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或死亡可能性較非吸菸者高2.4倍。 台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李宏昌醫師指出,吸菸導致肺癌的危險性是非吸菸者的15至30倍,雖然目前肺癌第1期的5年存活率有將近9成,但肺癌第4期存活率僅1成。 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譚大倫也表示,當寵物直接吸入二手菸,或透過皮膚、舔主人的頭髮、皮膚和衣服接觸到菸草化合物(三手菸)時,都會直接對毛小孩造成危害。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表示,二手菸可以透過門口、牆壁裂縫、電線、通風系統和管道傳入,且即使短暫接觸也會使血小板變得更黏稠、損害血管內壁,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若暴露於二手菸環境60分鐘內,會產生發炎現象、影響呼吸功能,且影響至少持續3小時,並可能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兒童呼吸道感染、耳部感染和氣喘發作。 譚大倫也指出,毛小孩長期暴露於二手菸、三手菸環境下,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呼吸系統疾病或罹患鼻癌和肺癌;而當貓咪梳理毛髮時,易吸入落在毛髮上的三手菸,導致口腔癌的發生,其罹癌機率相較無菸害環境下高出2至4倍,且貓咪罹口腔癌後,即使接受過化療、手術或放射治療,其確診後存活1年機率不到1成。 國健署呼籲,為守護家人與寵物的健康,及早啟動戒菸行動,共同營造清新無菸的家庭環境,打造更安心的生活空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