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擬關USAID 全球防疫網要破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將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醫界人士2日指出,川普此舉恐使全球防疫網產生破洞,而台灣公衛資訊高度仰賴美國,使我國對流感等疫情資訊掌握受挑戰。疾管署回應表示,將加強多方管道交換疫情資訊,降低川普關閉USAID之影響。 川普日前宣布將關閉負責援外的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而美國是全球最大官方發展援助供應國,多數資金就是透過USAID提供。外媒報導,美國凍結相關對外援助,將造成醫用氧氣、結核病及愛滋病藥物等救命醫療物資供應停擺,聯合國也估計此舉恐造成數百萬人死於愛滋。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指出,川普關閉USAID的決策也可能對台灣公衛體系韌性造成衝擊,姜冠宇於2月13日前往美國華府出席前美國衛生部全球事務助理部長培斯(Loyce Pace)舉辦的座談會,與會各方擔心川普關閉USAID可造成全球防疫網面臨崩解危機。 姜冠宇表示,以往世界衛生組織(WHO)主要蒐集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資料,未來CDC將不再提供數據,若疫情監測長期處於斷聯狀況,對美國及全球而言都是相當危險的,全球流感疫情恐會更為嚴重。 另外,隨著美國外交政策改變,美國CDC無法與世界衛生組織聯繫的情況超乎想像,連疫苗選株都停擺,北半球每年10月左右開打的流感疫苗都可能受影響;對台灣而言,公衛資訊高度仰賴美國CDC,美國CDC幾乎是獲得WHO資訊的橋梁,如今取得管道中斷令人非常憂心。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我國雖然不是WHO會員國,但有許多正式與非正式管道可獲得國際疫情最新資訊,除了美國CDC以外,還有其他理念相近的友好國家願意提供防疫資訊交換,強調疫情監測是透過多元管道,將持續國際交流,延續疫情監測模式。 曾淑慧表示,CDC的疫情資訊也是要靠多方管道獲得,在資訊發達的年代,我方除將持續與美國溝通,交換重要疫情資訊,另外,我方如出現禽流感或M痘等重要疫情,也會直接通報到WHO窗口,由多元管道獲得資訊,降低川普關閉USAID之影響。

Read More

快樂荷爾蒙血清素 好心情可吃出來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營養師張慈怡指出,吃得正確就能吃出快樂好心情,建議均衡攝取色胺酸、葉酸、維生素及礦物質鈣、鎂、鋅等,幫助身體產生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吃得健康又開心。 張慈怡表示,現代人生活作息紊亂、飲食不均衡等,容易產生焦慮或情緒低落,要獲得更好的心情,建議每天早晚各喝一杯牛奶,因牛奶可提供供豐富色胺酸、維生素D、鈣質。色胺酸配合鈣可幫助人體製造血清素,維生素D可能減輕成人憂鬱症的症狀。 張慈怡指出,喝牛奶容易腹瀉者,可調整成無乳糖牛奶、起司片或優酪乳來避免不適。其他富含鈣質食物包含豆干、傳統豆腐、小魚乾、小蝦米、黑芝麻和杏仁果等。 另外,每天應食用拳頭大水果2到4份,因水果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血清素生成,幫助穩定情緒和減緩焦慮。青菜每天3-5份,蔬菜富含葉酸,可改善並減少憂鬱症復發。反之,當人體葉酸缺乏時,可能會增加憂鬱及失智等風險。 每日主食至少1/3為未精緻全榖雜糧,適量攝取澱粉有助於胰島素分泌,幫助色胺酸進入腦部合成血清素。豆魚蛋肉等富含色胺酸和維生素B群,牡蠣、干貝、蝦等海鮮類富含鋅,皆有助於血清素分泌。適量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魚類,強化大腦細胞膜和神經傳導物質,也有助於情緒控制。

Read More

高瘦年輕男性 氣胸高風險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甫過世的歌手方大同,10多年前曾因「氣胸」反覆進出醫院。醫師提醒,氣胸一般多好發於高瘦年輕男性,發作時從胸部突然感受到撕裂般疼痛開始,後續出現喘、胸悶情況,應快就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氣胸好發於高瘦的年輕男性。肺部在胸腔內呈吊鐘狀,太瘦的人會造成肺部被拉長,張力過大導致肺部尖端出現異常肺泡,容易破裂漏氣。 他指出,發生第1次氣胸後,就有6成機率會發生第2次;一旦發生第2次,將越來越容易出現下一次。如果常發生氣胸,多半是因為肺部有不正常的肺大泡,可以開刀切除。 對於經常反覆發作氣胸者,蘇一峰建議,應檢查肺部是否有不正常肺大泡。肺泡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有些異常會長大到肉眼可見,甚至到1~5公分大小;年輕人若單純氣胸通常不會致命,氣胸死亡的高風險為高齡慢性病肺阻塞、肺纖維化、肺癌等族群。 蘇一峰提醒,氣胸發生時往往會先感受到一陣突然且劇烈的胸部撕裂疼痛感,接著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喘等症狀;其中,張力性氣胸若未得到即時醫治,進而使心肺受到壓迫,嚴重恐送命。建議感到身體不適盡速就醫。

Read More

冬季頭皮乾癢 首重清潔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2016~2025年統計,今年是近10年來冬天冷最久的一年。面對乾冷天氣,肌膚補水需求大增。醫師提醒,乾冷氣候除了對於臉部肌膚會造成影響,也會導致頭皮乾燥、發癢、頭皮屑,致使頭皮脫皮、紅腫、落髮,不可輕忽。 彤顏診所皮膚專科醫師陳鏡尹表示,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時常讓人會忽略對於頭皮的照顧;加上冬天血液循環的速度變慢,頭皮無法吸收到豐富的養分,會導致頭髮的生長速度變慢,進而導致頭皮問題的出現。 預防勝於治療,陳鏡尹分享頭皮保養祕訣,建議日常適當的保養頭皮,可以促進頭髮的生長環境,養出健康亮麗的秀髮。 首先是做好頭皮清潔,針對自身的髮質狀況,選用合適的洗髮品;其次是保濕,因頭皮是臉部肌膚的延伸,一樣需要細心呵護。 另外,日常梳頭可以帶走頭皮和髮絲上的灰塵、皮屑等髒汙,並且避免髮尾打結受損;同時在梳頭髮的過程中對頭皮適度的摩擦及按壓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幫助穩固髮根。 在飲食方面,陳鏡尹建議有頭皮困擾的民眾可以多攝取維生素B、C,如芭樂、奇異果等,以促進毛髮生長;補充含鐵食物,如紅肉、魚類、堅果,可降低掉髮風險。由於頭髮的基底為蛋白質,蛋白質攝取不足則會容易掉髮。此外,也要透過專業技術,每週進行1~2次的頭皮保養,針對不同頭皮困擾個性化療程。

Read More

改善兒醫環境 台大籲推動2策略

本報綜合報導 少子化加健保給付等因素衝擊,醫院面臨招不滿兒科醫。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呼籲,政府應推動3歲前全人照護、成立國家級兒童健康研究中心,打造願景、帶動兒童醫療往前衝。 30年前李旺祚剛到台大服務時,健保還未上路,當時很多弱勢病童過世後,家屬只能拿接受病理解剖的補助,填龐大醫療費。 隨著健保制度實施,很多弱勢家庭有了平等看病機會,但李旺祚直言:「健保改革的腳步太慢了。」總額成長追不上新藥新科技發展,只好用砍藥價等方法減少支出,造成很多隱形傷害。 另一個問題在於兒童醫療給付過低。李旺祚說,台大兒童加護病房若要打平收支,占床率要達到至少120%,開了就是賠錢;但規模不足的醫院不見得能做到。兒科看診時間比成人病患多了好幾倍,就算給付已有所加成,相對來說仍偏低。 台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去年首次出現招收不到一半狀況。李旺祚強調,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倡議政府應推動3歲前兒童全人照護、成立國家級兒童健康研究中心。當小孩子生的越來越少,加強預防醫學工作很重要,政府若能提供0~3歲幼兒完整評估發展、體質等,後續疾病發生率若因此下降,台灣可望成為國際借鏡典範。 另,現在政府提出很多補助計畫申請,但通常都有期限;應該要讓願意投身兒科醫療人員無後顧之憂,成立國家級兒童健康研究中心絕對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可以確保經費來源,從臨床、教學到研究,讓全台小朋友都能得到同樣水準以上的照顧,也會讓年輕醫師看到願景,帶動台灣兒童醫療往前衝。 談到近期年輕醫師「直美」現象,也就是年輕醫師完成學士後醫學訓練(PGY)就直接受聘到醫美診所。李旺祚認為,不應該苛責那些不願留在醫院奮鬥,或是所謂「直美」的醫師;應該從不同層面去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結果。 在臨床第一線治療病童的馬偕兒醫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庭吉說,隨著少子化,也許兒科臨床需求變少,但醫療工作分很多面向,包括教學、研究、服務等,可以考慮把時間拿來研究跟教學,甚至國際醫療。當醫院做出區隔,若還能加上好的升遷制度,就能吸引人才加入。

Read More

熱敷按穴位 有助緩解鼻塞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在空氣品質不佳時容易出現呼吸道不適等症狀。中醫師提醒,鼻塞就忍不住狂擤,反而可能加重鼻塞;建議用熱毛巾敷在鼻子外,可多按摩鼻通穴、迎香穴與四白穴3個穴位,有助改善鼻塞、過敏等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林舜穀表示,近來西半部地區空氣品質不佳,南部地區空品更為嚴重,提醒所有族群減少戶外活動。空氣汙染不只影響肺部,還可能造成鼻塞、流鼻水、鼻竇不適、過敏性鼻炎發作,甚至讓人頭昏腦脹。 林舜穀指出,很多人一鼻塞就狂擤鼻涕,這是錯誤行為;用力擤鼻可能讓鼻腔內壓力升高,反而加重鼻塞。其他像是挖鼻孔、不喝水等,不僅容易造成黏膜受傷增加感染風險,且水分不足會讓鼻腔分泌物變黏稠,加重鼻塞。 他建議,在日常保養上,可用大概攝氏40度的熱毛巾敷在鼻梁上5~10分鐘,幫助血液循環。按摩3大穴位也有助呼吸更順暢,包括位在鼻翼上方、鼻梁兩側,鼻骨與軟骨交界處凹陷處的「鼻通穴」;鼻翼外側、鼻唇溝中點(約0.5公分)的「迎香穴」,以及眼眶下方1指寬、瞳孔正下方凹陷處的「四白穴」。

Read More

傷後常軟腳 當心前十字韌帶斷裂

■林敬為 20歲「小立」拖著腫脹的膝蓋,愁眉苦臉走入診間,開口就問:「林醫師,我昨天打籃球時,在爭搶籃板的過程中,膝蓋被人從外側撞了一下,然後馬上就腫起來無法走路了。請問我的膝蓋怎麼了?」 這是每次門診都會聽到的問題。籃球是台灣最流行的運動,而膝蓋受傷是打籃球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從案例受傷機轉,搭配一系列的身體檢查以及影像佐證後,確認是運動傷害中常見的「前十字韌帶斷裂」。 位於膝關節內的前十字韌帶負責穩定小腿,不要有過度地向前移動;一旦前十字韌帶受傷失去功能,就會造成在快走慢跑或是下樓梯時,發生小腿過度向前,有「軟腳」的感覺。許多病患也因此不敢從事原本熱愛的運動。 造成前十字韌帶斷裂的受傷機轉,大多是膝蓋遭受外側力量的撞擊,或承受過度旋轉的力量造成。除了籃球外,足球、橄欖球,以及台灣民眾很喜歡前往日本從事的滑雪運動,都較容易造成前十字韌帶的運動傷害。 面對前十字韌帶斷裂,剛受傷的急性期會先以消腫及恢復活動度為目標,透過適度的冰敷以及復健,讓患者恢復日常生活的行動能力。後續再觀察患者日常生活中會不會有「軟腳」的情況發生。 一旦軟腳的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或是年輕以及想早日恢復往常運動習慣的患者,就需要考慮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由於前十字韌帶本身的血液循環不佳,一但斷裂後,修補縫合的效果無法預測,因此使用自己或是他人捐贈的韌帶,透過微創關節鏡手術的方式重建前十字韌帶,是目前效果最佳的手術方式。 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配合復健團隊的指導,從膝蓋活動度及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核心練訓等復健,一步步協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最後,再依據個人喜好的運動種類及需求不同,強化專項訓練,在術後6~9個月後逐步重新回到運動場上。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慢性胃炎+幽門桿菌感染 恐癌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0多歲電子公司高階主管,因胃悶、發脹不舒服愈來愈頻繁,就醫檢查確認罹患萎縮性胃炎。問診發現,病人2年前就已診斷出慢性胃炎並有幽門桿菌感染,但沒有定期回診治療,且抽菸喝酒、重口味飲食習慣不改,胃痛時就吃胃藥緩解,才使得病情變嚴重。 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胃部黏膜會因刺激性飲食、藥物、壓力等因素導致發炎;若不及時治療,長期慢性胃炎可能惡化為胃癌。 他指出,胃炎可分急性與慢性。當上腹出現絞痛、痙攣,且惡心想吐感覺來的急又快,可能是急性胃炎,一般3~5天就會緩解;若引起胃炎原因不斷出現,如持續飲酒、吃刺激性食物,胃的紅腫傷口反覆被刺激,就可能演變為慢性胃炎,產生胃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長期慢性胃炎會破壞胃部細胞,若沒有妥善的處理治療,長久下來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疾病,如胃出血、胃穿孔及胃癌等。若慢性胃炎合併幽門桿菌感染,胃黏膜受損後,胃壁細胞和胃主細胞也會被破壞,且一旦數量減少後就不會恢復,形成萎縮性胃炎,接著可能出現腸上皮化生,是胃的癌前病變,必須定期追蹤檢查。 不少人選擇胃藥緩解胃部不適,若長期服用,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影響胃部健康或引發副作用,如含有鈣、鋁離子可能導致便秘、含鎂離子可能致腹瀉;若有碳酸離子,和胃酸作用會引發脹氣或打嗝。長期服用胃藥也可能改變胃部酸鹼值,使得腸胃道菌叢失衡。建議仍需由醫師診斷處方較為安全。

Read More

偏東風影響 西半部空品不佳 減少戶外活動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受偏東風影響造成西半部擴散不良,使空氣品質不佳,國民健康署指出,民眾應減少室外活動,但室內關窗時仍應保留5公分之空隙,以讓空氣流通。 國民健康署指出,面對空氣品質不良,民眾應儘量減少室外活動,尤其是氣喘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更應改以室內中低強度活動,避免或減少有深呼吸的行為。適當關閉門窗,雖可降低室外空汙對室內之影響,亦可能使室內外換氣不足導致二氧化碳增加,關窗時應留約5公分空隙,讓室內外空氣可以對流。 國健署也呼籲民眾要注意個人衛生,由室外進入室內後,可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洗臉、清潔鼻腔等,降低室外空汙對室內影響。並提升自我保護力,遠離過敏原及誘發源,注意均衡飲食、身體適當的活動或伸展等,必要外出時,也請記得配戴口罩。 國健署表示,民眾應隨時查詢空氣品質,透過國健署與氣象署共同合作開發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隨時掌握最新健康氣象動態及即時空品數據,也可瞭解目前所在地的空氣品質及細懸浮微粒即時監測結果,提早因應及預防。

Read More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辨證分型治流感

一名70歲男性患者感冒2天,發燒39度且全身痠痛無力、胸悶喘促,西醫診斷為A型流感,服用抗病毒西藥2天後,症狀仍反覆,經親友介紹至本院所診治。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瘦弱、煩躁感。聞診:喘鳴且呼吸急促。問診:喘咳、咽痛、偶有痰水、咳慎胸悶痛緊束、長期排便偏軟,但服用西藥後解便偏少、抽菸、西醫檢查肺活量差。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右:寸關滑促、左寸弦緊尺浮」。中醫證型:「六經辨證-太陽陽明證(外感風寒表實兼裡有熱證)」。處方思維:「發汗解表,兼清裏熱」。內服中藥治療1週後,上述諸症痊癒。 流行性感冒,或簡稱流感,是一種由病毒(Influenza Virus)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咳嗽、有痰、喉嚨痛、鼻塞、流鼻水等,與頭痛、身體肌肉關節疼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除了自民國87年起先從65歲以上高危險群老人開始施打疫苗,之後擴大至醫護與禽鳥類養殖人員、幼兒及學童等族群,降低併發症來維護民眾健康外,亦可於發病48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但對住院病患來說,即便超過48小時,使用這類抗病毒藥物仍然對病患有一定的幫助,還能發揮減少院內感染。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風從外人,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漢《傷寒論》已經論述了風寒之邪所致感冒的證治。感冒是感受風邪為代表的六淫、時邪病毒,侵犯肺衛,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全身不適為臨床特徵的常見外感病證,四季皆有,以冬春季為多。病機:衛表不和,肺失宣肅。治療:解表宣肺為,但應分清「風寒、風熱與暑濕及兼夾病邪」之不同,而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和解表清暑祛濕」等治法祛除表邪,時邪病毒又當以「清熱解毒」為治療重點。 感冒的治療一般禁用補法,以免斂邪,但若體虛之人,又當在解表劑中佐以益氣、養陰等補益之品,以扶正祛邪。《難經‧四十九難》:「形寒飲冷則傷肺」《靈樞‧百病始生》也提到「重寒傷肺」。這兩句經典意指,『人體感受風寒、寒濕,或飲食生冷,均可損傷肺臟』,因此正確飲食調護有助迅速康復。所以感冒患者本身需維持良好睡眠習慣,適度運動加強心肺狀態,飲食上更要避免太甜、過酸、嗆辣、冰涼飲料、橘子、柳丁、奇異果、白柚、麵食類、發酵食物。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觀察到越來越多人確診新冠肺炎,並預測3月疫情會開始升溫;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也提到,國外研究顯示有14%的患者會同時染上流感與新冠肺炎,屆時重症及死亡風險都會加倍。近期中醫推出清冠一號亦可治療流感外,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因人施治」之獨特性,更能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降低流感重症發生之目的。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