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傷口小於1公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脊椎手術治療,醫師指出,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可將傷口縮小到約1公分,大幅減少肌肉及骨骼組織的破壞,較不會有脊椎不穩定風險,不必進行骨釘固定。 台北市立聯醫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宇聖表示,許多患者擔心脊椎手術傷口大、術後需長期臥床,以及神經受傷造成需倚賴輪椅,即便經藥物及復健治療失敗,卻因懼怕手術而拖延病情,最後造成更嚴重的後遺症。 陳宇聖指出,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是當前最先進技術之一,結合微創技術與內視鏡設備,主要應用於治療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等常見脊椎疾病。僅需約1公分小切口,用專門器械穿過原子筆寬度大小的套管進行作業,醫生利用高解析度的內視鏡影像設備進行精確操作,移除壓迫神經的病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組織結構。 陳宇聖指出,傳統脊椎手術必須清楚看到壓迫神經病灶,需要較長傷口、破壞較多肌肉及骨骼組織;且因為破壞較多組織,經常必須植入骨釘,確保脊椎穩定。

Read More

個別醫院總額 盼改變健保困境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北榮副院長李偉強示警當前健保困境,除了醫師往診所或自費發展,護理師往居家或長照發展,重難症醫療品質受影響;藥品醫材退出健保市場,自費項目應運而生,偏鄉弱勢更弱勢,期盼今年健保實施「個別醫院總額」改變這個賽局理念。 李偉強在「健保30永續研討會」上,以「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對醫療體系的因應與挑戰」為題演講。 他說,相較於已開發國家,台灣醫療支出明顯不足,健保總額僅占國民生產毛額(GDP)不到4%。如果每醫院都增加醫療服務,雖然病人就醫可近性高;但健保點值低,造成健保總額外的市場愈來愈受關注。 李偉強表示,受到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影響,醫師往診所或自費發展;護理師只有6成執業率,並往居家及長照發展;藥師往社區藥局,物理及職能治療師也往社區及長照發展等。醫事、護理師轉職是兼顧工作及生活品質,且不受健保限制的行業。 病人也受到健保影響,就醫便利且選擇性高,但品質不一;醫病關係轉型為消費關係;防衛性醫療增加;新藥新科技導入慢,重難症醫療品質受影響;有些藥品醫材退出健保市場甚至退出台灣;自費項目應負擔加重;城鄉差異擴大。 李偉強指出,今年健保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希望能改變這個賽局理念。健保財務風險轉嫁,長期系統性風險對醫療生態、醫事人員及病人已產生負面影響,建議健保應更積極開源與塑身才能永續,醫學教育及醫療體系需與健保同步轉型。

Read More

吃泡麵喝汽水罹癌 非事實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位台大教授在43歲時罹癌去世,生前曾向友人表示,「過去幾十年太不懂事,經常餓了就是泡麵、汽水亂吃一通,最終身體難逃疾病纏身的命運」。醫師說,癌症的成因相當複雜,直接將吃泡麵、喝汽水與肝癌等癌症畫上等號並非事實。 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指出,癌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可以從疾病因素、個體因素、環境因素3個層面去考量。直接將吃泡麵、喝汽水與肝癌等癌症畫上等號,並非事實;而把得癌症的原因歸類成這麼簡單的因素,其實很危險。 周宜群認為,飲食與癌症之間存在間接關聯。長期攝取高醣、高油、缺乏纖維的食物,可能導致代謝問題,進而產生肥胖、肌少症等健康問題;肥胖和肌少症會引發慢性發炎,進而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不當的飲食習慣可能透過引發其他健康問題,間接導致癌症的發生,但不能直接將其視為癌症的成因。 周宜群強調,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免疫系統失調,加上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甚至抽菸、喝酒、嚼檳榔等不良嗜好,這些因素都與慢性疾病、慢性發炎,乃至癌症息息相關。若只著眼於戒除泡麵和汽水,卻忽視其他方面的生活習慣,仍難以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周宜群指出,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作息規律、堅持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情,才是預防癌症的關鍵。

Read More

胸悶呵欠連連 當心慢性發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0歲王姓上班族過完年假開工驚覺胸悶,上班期間也是呵欠連連,原本以為只是年假玩太累;但胸悶的感覺久久不散,整個人也異常疲憊。醫師提醒,要當心「慢性發炎」。 醫師王德生表示,詢問王姓患者的日常作息,發現他幾乎被電腦與辦公桌綁住,唯一的活動量就是到公司頂樓抽菸;過年連假更是通宵打麻將、窩在床上滑手機,活動量幾乎歸零,再加上滿桌年菜的高油高鈉飲食,引發身體發炎症狀。 王德生提醒,慢性發炎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增加罹患皮膚濕疹、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風險。身體慢性發炎不容易被重視,卻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隱憂;特別,是在節日期間,不規律的生活習慣更會加重身體的慢性發炎與血管老化。 為避免身體慢性發炎所帶來的不適與健康威脅,王德生提醒,上班族要避免久坐,並適量補充水分以促進淋巴循環、提高免疫力,最好能建立固定的運動習慣。另應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蔬果與健康油脂,減少體內發炎反應。 此外,也可搭配輔助療法來協助,如靜脈雷射治療或搭配營養點滴,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與抗氧化物質,改善身體發炎的情況。 王德生指出,靜脈雷射治療雖然相對安全,但並非適用於所有人。例如,正在經歷急性感染或近期接受重大治療的患者,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此外,若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也應慎重考量是否適合接受此療法。

Read More

年節狂吃喝 糖友年後血糖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春節假期結束後,許多糖尿病人回診時發現血糖升高,甚至糖化血色素數值也明顯上升。醫師提醒,糖尿病人應特別注意飲食管理,並維持規律的運動與作息,以穩定血糖,避免健康亮紅燈。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劉漢文指出,近期看診時,發現多位糖尿病病人的血糖、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這一現象與春節期間過量飲食、缺乏運動及作息不規律息息相關。若未妥善控糖,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腎衰竭或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對健康造成長遠影響。 血糖控制不能鬆懈,糖尿病人應透過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定期血糖監測及遵循醫囑服藥,才能有效避免血糖失控。 劉漢文指出,為降低血糖飆升的風險,糖尿病人應儘快恢復健康的生活模式,避免短暫的飲食放縱對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在飲食方面,建議選擇高纖維蔬菜與優質蛋白質來源,如魚類、雞肉、豆製品等,並以清蒸、水煮、燉煮等方式烹調,減少額外熱量與糖分攝取,以延緩血糖上升速度。 同時,應減少甜點及含糖飲料,可選擇無糖、低糖飲品,或以堅果、無糖優格等替代高熱量點心,以降低血糖波動的風險。 劉漢文建議,病人可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透過手機隨時感應血糖變化,避免等到症狀惡化才發現問題。透過持續的自我管理與醫療團隊的支持,糖尿病人可以更穩定地控制血糖,降低併發症風險,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邱泰源重申醫學中心回歸急重難罕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民健保30年,卻面臨收支嚴重不均的困境。健保署日前宣布,要限制醫學中心門診占比55%以下,藉此同步強化分級醫療;但外界擔憂歲末恐出現拒收潮。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21日指出,醫學中心理應著重急、重症住院;若門診比率太高,的確是應該檢討。 健保署今年實施「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試辦計畫」,一律採南區「斷頭」制,排除急重症等剛性需求外,其餘超出基準部分皆採3階段打折給付,第4階段點值降為0,促使醫院門診減量;其中,規定醫學中心門診量需低於55%。外界擔憂恐出現「醫療人球」、歲末拒收潮。 邱泰源表示,為讓健保制度永續,醫療體系已經啟動多項改革,包括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等,建立讓民眾信任的醫療體系。而全台基層診所,過去20多年來打下好基礎,形成社區醫療群,國內家庭醫學制度也正在發展,讓分級醫療有良好奠基。 他指出,「民眾身體有任何不適,應該先找『厝邊好醫師』,在診所就診」;針對各級醫院檢討,衛福部已要求健保署使用各項措施及資源,調整支付制度讓給付更合理,留下急重難症醫療人才。「醫學中心理論上應著重急重症住院,門診比率太高確實應該檢討,由分級醫療體系負擔」。 邱泰源強調,要有健全的醫療體系,醫學中心門診量應再降低才合理。衛福部祭出控制醫學中心門診量的政策改革,但也會設定配套措施,讓全台各醫院了解、有共識,且不至於讓新制影響財務,讓醫院順利運作。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目前多數醫學中心門診占率都在55%以下,「僅少數醫院需要改變」。除門診限量,健保署也推出醫院個別總額制,讓醫院營運獲得保障,一切的措施都是希望醫學中心著重急重症、住院,搭配分級醫療制度,讓資源達到最妥適運用。

Read More

我的餐盤6口訣聰明吃 營養滿分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響應2月22日營養師節,衛福部苗栗醫院20日於門診大廳安排一場以「我的餐盤」為主題的健康快閃活動,幫助民眾了解「均衡飲食」的執行方法,並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國健署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7~2020年)顯示,19歲以上族群每2人就有1人體位過重或肥胖,每2人就有1人血壓過高(高血壓前期/高血壓),每3人就有1人血糖過高,血脂肪比例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皆呈上升的趨勢。 營養師林于茹指出,大多數人在食物選擇上存在高油、高鈉及高糖隱憂。高油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易增加壞膽固醇降低好的膽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鈉是造成血壓升高及高血壓的原因之一,進而增加心臟的負擔。高糖攝取會造成血糖波動、代謝異常、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等。 另外,平均只有2成國人達到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之5份蔬果(蔬菜>3份)攝取量,顯示有近8成的國人陷入低纖飲食危機中。民眾用餐時只要掌握「我的餐盤」原則,就可以滿足營養需求,增進健康。 「我的餐盤」6句口訣:每天早晚1杯奶(240毫升),每餐水果拳頭大(一般小碗約八分滿),菜比水果多一點(顏色多元且1/3為深色蔬菜),飯跟蔬菜一樣多(1/3為未精製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一掌心(選擇脂肪含量低的來源),堅果種子1茶匙(相當於大拇指第一指節)。

Read More

玫瑰斑作怪 女臉冒痘泛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0歲女性國中起深受臉部痘痘困擾,症狀時好時壞,多年來頻繁往返皮膚科診所求診。今年2月初皮膚狀況突然急劇惡化,臉上不僅爆發大量痘痘,還整片泛紅,診斷為「玫瑰斑」。透過正確治療、規律作息及適當紓壓,有效控制病情。 萬芳醫院皮膚科醫師葉嘉漢表示,玫瑰斑(酒糟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主要影響臉部中央、鼻子及額頭區域,症狀包括潮紅、紅腫、膿皰、丘疹,甚至伴隨灼熱、刺癢感,容易與青春痘混淆。 雖然醫學界尚未完全釐清其成因,但可能與免疫系統異常、過敏體質、環境因素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天氣變化、過度日曬、攝取辛辣食物或酒精飲品等,都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 若經常出現面部潮紅,甚至旁人經常提及「臉很紅」,且伴隨小丘疹或膿皰,應警覺可能是玫瑰斑。葉嘉漢提醒,面對此類皮膚問題,切勿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養品,某些成分可能刺激皮膚加重病情。若有類似症狀,建議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診斷,制定適合的治療計畫,讓肌膚回到穩定狀態。

Read More

人瑞雙疝氣 微創手術擺脫困擾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百歲人瑞魏爺爺先前曾開過兩次傳統疝氣手術,日前又再度復發,由於腸子卡住病況危急,台東馬偕醫師黃奕竣運用腹腔鏡多種術式,解除長期雙疝氣合併腸道急症的危險;黃奕竣呼籲開過刀或長者,最好不要搬重物;若發現腹部至鼠蹊部,有不對稱腫脹或壓痛,都應找醫師檢查評估。 黃奕竣指出,魏爺爺是內、外型都有的「雙疝氣」,由於狀況複雜,是長褲型疝氣(含直接&間接型)合併腸子卡住阻塞,不僅開過刀會有手術沾黏的問題,且因高齡又有其他共病,手術風險相對高。 以往這種情況,即便在醫學中心,腸子卡住就會直接做傳統剖腹,因需全身麻醉,不敢用微創。但黃奕竣考量因疝氣長期未獲解決,也接受過兩次傳統手術,再次傳統手術傷口較大疼痛拖長復原期、也可能因沾黏增加難度、及無法徹底評估問題設計對策及腹膜的全面修復,決定腹腔鏡手術是最好的選擇。 黃奕竣說,腹腔鏡用在疝氣的好處,可以就內部問題如神經沾黏、網膜攣縮壓迫、脂肪瘤未取出等,做精確判斷再進行修復,除可避開先前傳統開刀造成沾黏的地方,並可避免傷及神經區。 工作常搬重物者,或開過刀及長者,若發現腹部至鼠蹊部等接縫處,有不對稱腫脹或壓痛,都應找一般外科醫師評估,是否是需要開刀的疝氣。

Read More

校園團膳抽查 2業者4食材過期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9日公布供應校園午餐團膳業者稽查專案結果,共抽樣243件午餐成品及半成品,及76件豬肉原料檢驗都符合標準,但卻有2家業者被發現共儲存4項過期食材原料,依法每項過期品處以6萬元罰款。 食藥署指出,1供應校園午餐團膳業者稽查配合學校開學時程,第2階段執行期間為113年9月1日至12月31日,經抽樣243件午餐成品及半成品檢驗是否符合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或添加物使用等規定,以及抽樣76件豬肉原料檢驗乙型受體素,結果皆符合規定。同時針對校園午餐食材所使用之豬肉原料原產地來源資訊部分,衛生局稽查人員總計查核209件午餐成品或菜餚,皆依規定揭露豬肉原料原產地資訊。 本次總計查核供應校園午餐團膳業者247家次,由衛生局稽查人員實地查核業者生產環境及製程衛生,發現有2家業者存放過期之食品原料,其中台北市冠冕餐盒公司之冷凍庫中貯存過期的馬自拉隻色乳酪絲共3項食品原料過期,被處以18萬元罰款;新竹市偉珍公司之味料架上則查獲過期的柳橙風味糖漿,被處以6萬元罰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