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已增購10.5萬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2日表示,已完成增購四價流感疫苗10.5萬劑,由台灣東洋藥品公司得標,供應產品為細胞培養疫苗,決標金額新台幣1270.5萬元,平均每劑121元,將可如期2月20日起提供流感高風險族群接種。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已於2月11日完成10萬5000劑(含國防部軍醫局委託代購5000劑)採購作業,由東洋公司以最低價得標,供應產品為細胞培養疫苗,適用年齡為6個月以上兒童、青少年及成人。 增購疫苗預定2月14日辦理驗收作業,加計疫苗配送及撥發時程,可如期於2月20日開打,提供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對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具潛在疾病者(含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三年級學生、幼兒園及居家托育人員、禽畜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原計畫第一階段實施對象公費接種。 疾管署說明,10萬劑流感疫苗將按各地方衛生局先前提報的計畫實施對象需求量比例分配,預計2月17日將疫苗配送至各衛生局,再由衛生局轉發至其規劃之接種地點。 曾淑慧說明,非常希望高風險者盡快完成接種,以避免重症死亡,屆時將持續評估接種狀況,但若狀況真的不如預期,有可能再考量做第2波開放;目前也正與各地衛生局開會,盼增加接種便利性,否則若疫苗有效期限到,還是必須銷毀。 去年秋冬流感疫苗採購時,東洋疫苗單價242元。但本次採購決標金額共新台幣1270.5萬元,平均每劑新台幣121元。 東洋公司說明,因了解疫苗基金預算有限,並為降低對新年度流感疫苗疫採購的影響,成功爭取國外原廠支持,公益無償取得部分細胞型流感疫苗,並同意參與此次具緊急性的疫苗採購案,以行動支援流感防疫。

Read More

急診大爆滿 驚見地板上搶救

記者戴淑芳、王超群∕綜合報導 流感、新冠、諾羅等病毒作祟,加上冷氣團接力來襲,使大型醫院急診壅塞,年後急診人潮爆滿,包含台大、高醫、林口和高雄長庚、成大、奇美等大型醫院急診室不僅病床全滿,連走道都被塞滿,滿到病人直接躺在急診室地板上搶救,顯示全台急診室普遍超載。 立委陳菁徽醫師11日表示,有醫院甚至因推床用罄,迫使部分病患只能躺在救護車擔架上等待救治,甚至出現病患直接躺在急診室地板上搶救的情況。近日即發生一名病患因無床可用,緊急在地板上接受急救,所幸最終成功脫險並轉入加護病房。 此類情況並非僅限北部地區,台南地區13間醫院中,僅4間急診床位未超出負荷,包括成大、奇美等大型醫院也已爆滿,顯示全台急診室普遍超載。陳菁徽指出,護理人力不足、醫院關床率偏高、急重症人才流失及健保給付問題等結構性困境未獲有效改善,醫療體系長期處於過度負荷狀態,亟待政府正視與解決。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春節平均每天急診就診3.7萬人次,以1月30日初二4.5萬人次最多,創下歷史新高,即使年假已過,各院急診量仍比平日高出30至40人次。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指出,今年春節急診壓力遠超往年,去年同期每日急診人次約2.7萬,今年則飆升至3.7萬,增加了整整1萬人,主要原因包括農曆年前延續至今的類流感與諾羅病毒流行,加上寒流來襲,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急診需求大幅攀升。 劉玉菁表示,急診量自春節假期以來已逐漸趨緩,但這幾天各院急診就診人數仍比平常多出30至40人,經過了解,主要是類流感疫情,尤其年長者若合併肺炎,病情較為嚴重;另是寒冷天氣加劇心血管問題,推高就診人次。 針對急診壅塞,衛福部於2月8日召集全台醫學中心及地方衛生局研商因應。劉玉菁表示,各醫院雖然都有壅塞情況,但仍有差異,部分醫院透過有效的病床調度機制,預留床位給急診患者來緩解壓力,此外同區醫院間透過加強合作,必要時由地方衛生局協助資源調度,也能讓醫療服務不受影響。

Read More

流感續燒 未滿10歲童不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流感疫情持續上升,疾管署11日公布,上週新增28起流感死亡病例,其中最年輕個案也是本流行季年紀最小的個案,是一名南部未滿10歲的國小男童,就醫住院1週仍宣告不治。目前公費流感疫苗剩下1.3萬劑,另增購的10萬劑尚在招標作業中,預計2月20日提供11類高風險族群接種。 國內流感疫情在春節後,持續上升到10年新高點,單週就有18.1萬人湧進門急診,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128例重症病例,28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H1N1為多。 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1N1為多,與本季接種流感疫苗株相符。近期因元宵燈節活動、學校開學及氣溫下降等因素,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提醒民眾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 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是南部未滿10歲的國小男童,本身有氣喘病史,沒接種本季流感疫苗,今年1月中旬出現發燒、咳嗽、有痰、流鼻水,隔天出現超過40度高燒,意識不清、呼吸困難,急診就醫時血壓偏低,檢驗A流,流感併發敗血性休克、壞死性腦病變,住院後病況未改善,還有多重器官衰竭,1週後宣告不治,死因是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也是本流行季年紀最小的死亡個案。 國內處流感流行期,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呈上升趨勢,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因接下來有元宵燈節活動、學校開學及氣溫下降等不利因素,疾管署預估這二週疫情仍會在高峰上下波動。 此外,曾淑慧表示,疾管署緊急增購的1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仍排定2月20日開打,雖民眾搶打熱潮明顯退燒,但還是有可能打得完,一旦擴大接種也打不完就會銷毀。

Read More

消基會抽驗 3成羊肉有豬成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基會11日指出,日前隨機購買16件羊肉產品,7件驗出豬成分,其中3件測出含豬成分卻沒有標示,涉違反規定,呼籲政府加強查核與標示管理,消基會並提醒現在想吃羊肉,要有心裡有準備有1/3的機會吃到豬肉。 消基會表示,去年10月在雙北傳統市場、連鎖火鍋店、網路電商平台隨機購買16件羊肉片(捲),其中10件在電商平台購買,6件在上述3類銷售處購買散裝品,有7件驗出豬成分。 在這10件包裝品中,扣除2件分別標示含豬肉、豬肉蛋白後,有3件測出含豬的成分卻沒有做出標示,涉嫌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或28條,得依同法第45或49條,分別處「新台幣4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或至少「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800萬元以下罰金」。 消基會說,散裝品中,有2件測出豬的成分,其中1件僅須標示產地,「散裝食品標示規定」沒有規定要標示成分,另1件在現場料理,不受此規定規範,但這2件測出豬的成分,在法律上有標示漏洞。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表示,按比例算,10件市售包裝羊肉,未標示卻測出豬成分有3件,即約3成會吃到有豬肉的羊肉;散裝方面,羊肉卻有豬成分也約有1/3機率;現況是想吃羊肉,要有心裡有準備有1/3的機會吃到豬肉,呼籲消費者要找有誠信商家購買。

Read More

少女大白肺 電子煙惹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在5年間快速倍增,電子煙肺傷害已悄悄侵蝕年輕族群健康。台北醫院兒科過敏氣喘免疫科主任王怡人表示,曾收治一名16歲少女,患者持續胸悶、喘,不明原因發燒,直到黴漿菌感染住院,才被發現在廁所偷抽電子煙,照X光發現肺部變白,肺組織受損。 根據112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國高中學生分別有超過2萬名完訪樣本,國中生電子煙使用率由107年1.9%上升至112年3.2%;高中職學生由107年3.4%升至112年6.3%。 王怡人表示,長期吸食電子煙會逐漸破壞肺部,引發發炎反應,使肺部和氣管纖維化,一旦感染感冒等病毒細菌,發炎更加嚴重,恐引發免疫風暴。 除了電子煙,加熱菸同樣是年輕族群的健康威脅,據國健署統計,112年國中學生加熱菸使用率0.8%,高中職學生加熱菸使用率1.9%。 高雄榮總戒菸治療中心主任薛光傑醫師說,目前加熱菸未合法,但門診已出現求助戒除加熱菸民眾,顯示違法加熱菸的行銷通路盛行。最好的情人節禮物,就是「陪他/她去門診戒菸」,接受地表最強的台灣戒菸治療服務。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菸商推出加熱菸超過10年,近幾年WHO不斷提醒加熱菸的危害,更進一步於2023年「加熱菸健康影響報告書」中強調:加熱菸無法幫助戒菸且一樣有害與成癮!報告還提到加熱菸霧中,有22種有害化學物質含量是紙菸的2倍,有7種有害化學物質含量是紙菸的10倍。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強調,加熱菸使用者9成同時吸食紙菸,甚至成為多重尼古丁產品使用者;林清麗也提醒,如從國外攜帶加熱菸進入台灣,不管是自用或送人,可處至少新台幣5萬元罰鍰。

Read More

嗜睡…滿月女嬰腸病毒重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個案為居住南部1個月大早產女嬰,感染伊科病毒11型腸病毒併發重症,所幸經治療已出院。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今年累計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與2021年至2024年同期病例數(介於0-1例)相當;另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為0、3、11、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1歲幼童分別為0、1、4、8例。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2型。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女嬰1月31日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及餵食困難等情形,2月3日有低體溫情形,2月4日因出現呼吸急促、血氧下降以及心搏過慢,急診就醫收住兒科加護病房,經通報並檢驗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

Read More

流感疫苗4價改3價 估採購700萬劑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決議,今年秋冬公費流感疫苗將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將目前使用的4價疫苗,改為接種3價疫苗。疾管署表示,預估將採購約700萬劑。 衛福部指出,目前國內所使用的流感疫苗為4價流感疫苗,有助對抗A型H1N1及H3N2,及B型維多利亞株、山形株4種病毒株,但受COVID-19期間防控影響,B型山形株已呈絕跡狀態,WHO自去年起陸續對南北半球提出建議,將B型山形株自4價流感疫苗成分中移除,調整為3價流感疫苗。 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召集人李秉穎指出,流感病毒B型山形株從2020年以後,已從全世界消失,如繼續用這病毒製造疫苗,病毒卻有從疫苗製造單位與相關研究單位洩漏到社區的危機,可能造成山形株死灰復燃,因此WHO在兩年前建議取消B型山形株疫苗。 李秉穎表示,當時因全世界疫苗廠要改製造3價流感疫苗,各廠都需要調整生產線,會導致供貨不及,所以去年我國仍是施打4價疫苗,待廠商新申請3價疫苗藥證、調整供貨,延後1年而將在今年秋冬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改用3價疫苗。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度流感疫苗預計3、4月公開招標,將視當時取得藥證且有投標廠商進行採購,實際情況要等決標才會知道;至於購買數量,因應65歲以上人口增加,預估將購買約700萬劑,創歷年新高。

Read More

乳癌轉移新藥新一代ADC 納健保給付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新一代獲健保給付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可以更精確攻擊癌細胞,曾收治一名HER2陽性女性乳癌患者,初診斷時癌細胞已轉移至肺、肝和骨骼,曾接受化療與標靶治療,但癌細胞再度轉移到腦部,幸好在接受新藥治療後,半年內腫瘤未再惡化。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去年底共擬會同意收載含trastuzumab deruxtecan成分藥品,用於HER2過度表現轉移性乳癌第2線治療,及ER、PR陰性且具HER2弱陽性表現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的第2線治療,預估每年1172人受惠,今年2月1日正式上路。 乳癌是台灣女性的頭號殺手,HER2陽性乳癌患者占總體乳癌約2成,大約4至5名乳癌個案就有1人是HER2陽性。 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盧彥哲說明,HER2陽性乳癌惡性度較高,容易抗藥性與復發,甚至擴散至淋巴、腦部、骨骼等部位。 根據國際治療指引,以及台灣乳房醫學會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治療共識建議,第1線為標靶治療合併化療,第2線是新一代ADC。 盧彥哲指出,這款藥物就像裝備有GPS定位系統的巡弋飛彈,自2月起正式納入健保,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提供患者更全面治療選擇。 盧彥哲說明,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標靶藥物的精準性與傳統化療的毒殺力,精確攻擊標的癌細胞,曾收治一名48歲女性患者,初診斷時癌細胞已轉移至肺、肝和骨骼,積極接受化療與標靶治療,但癌細胞再度轉移到腦部,幸好在接受新藥治療後,半年內腫瘤未再惡化。 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郭晉和指出,過去HER2治療藥物僅針對HER2強表現的癌細胞,無法影響鄰近癌細胞。2月起健保給付的新藥,不僅能攻擊HER2強表現癌細胞,也有機會透過「旁觀者效應」消滅周圍癌細胞,同時在「HER2弱陽性」乳癌也展現治療潛力。 50歲阿芬(化名)是職場女強人,也是郭晉和的病患,2年前被診斷HER2陽性乳癌,積極治療仍轉移,每月自費新台幣20萬元新藥治療,終於病情穩定,醫界樂見這款新藥2月起健保給付減輕患者負擔。

Read More

結節硬化症多樣化 估全台3萬病友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嬰兒出生身上有不明顯的白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蔡政道表示,新生兒出生時的白斑不一定是胎記,恐是一種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有1/3的病友是遺傳,2/3病友為基因突變,會在皮膚、臟器產生結節硬化,影響遍及全身。 蔡政道指出,結節硬化症的發生率約1/6000,若以全台人口數來推算,推估國內患者逾3萬人,但健保資料庫登記僅792人,代表還有許多未被診斷出的個案,而結節硬化症很難被精確統計,因為許多案例的症狀並不明顯,甚至長在皮膚上的血管纖維瘤被誤認為是惱人的青春痘。 蔡政道表示,結節硬化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有不同症狀,嬰兒時期常見白斑、局部性癲癇;青少年階段可能出現腎血管肌脂肪瘤、心率不整等。「結節長在各個部位,所以症狀複雜性高,需要跨科別、跨團隊照護。」他呼籲家長勿輕忽孩子皮膚問題、情緒障礙,身上的組織都可能有細胞不正常生長。 蔡政道說,結節硬化症是一種多系統疾病,但如果服藥控制,多數患者可擁有正常生活,他的門診就有6、70歲的病友。 結節硬化症屬於罕見遺傳疾病的一種,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提醒,民眾應透過孕前、產前篩檢,大幅降低隱性疾病的遺傳風險。另外,透過新生兒篩檢為孩子的健康把關,了解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異常疾病,預防發展遲緩的問題。

Read More

闡述心腎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上)

作者 許惠恒 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及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中,癌症固然居首位已經二十多年,但是若累積來看,十大死因中影響國人健康最鉅的反而是各種慢性疾病,涵蓋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慢性肺病等等。而且,這些慢性疾病在中年時期發生率就會逐步增加,更特別的是這些慢性疾病常常成群而來,也就是經常有共病發生,最後發生各種急慢性併發症。依據國人健保醫療利用申報資料分析,平均每兩名國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慢性共病的比率偏高,超過七百萬人罹患兩種或以上的慢性病。這些數據顯示,慢性病已成為國人最嚴峻的健康問題,也是醫療照護體系需面對的重要議題。 也因為其重要性及普及性,國民健康署為了及早預防此些慢性疾病,促進國人健康,多年前推出也積極倡議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如何篩檢與早期介入。代謝症候群是指五項指標(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 (35吋)、女性腰圍≧80cm (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5 mmHg。(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 mg/dL。(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 mg/dL),其中若有三項異常,就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 依照醫學文獻發現,罹患代謝症候群的病人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6倍。這也是近十年來,我們千禧之愛基金會,努力推展國人對代謝症候群的認知與宣導活動,希望改善國人良好正確的飲食習慣,挑選正確且營養足夠的各類食物,並且養成規則運動習慣,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https://www.1000-love.org.tw/)。基金會過去多年來的表現,不但屢次得獎,也深受民眾喜愛與各界的肯定。 國民健康署為了希望可以早期發現罹患代謝症候群,並針對疾病根源因子著手進行改善,也積極鼓勵推動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因為依據醫學實證,疾病根源因子介入改善對預防或延緩相關慢性病或共病的發生,成效相當顯著。 近幾年來,國民健康署更與健康保險署聯手合作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透過基層診所收案管理,針對慢性病根源危險因子,如:吸菸、嚼食檳榔、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等,由醫療團隊提供專業指導,讓民眾瞭解需要改善的方向與重點,鼓勵由醫師與病人共同討論改善自我健康的目標值,及早調整個人不健康行為,以降低後續慢性病的發生。 最近幾年來,全球醫界針對全球慢病共病的發展趨勢,提出所謂的出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症,簡稱心腎代謝症候群(英文稱為CKM),有各項分期定義、指標與治療方式建議。在下次專欄中將說明分期重要性與如何處理的重點。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