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滿月女嬰腸病毒重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個案為居住南部1個月大早產女嬰,感染伊科病毒11型腸病毒併發重症,所幸經治療已出院。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今年累計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與2021年至2024年同期病例數(介於0-1例)相當;另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為0、3、11、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1歲幼童分別為0、1、4、8例。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2型。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女嬰1月31日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及餵食困難等情形,2月3日有低體溫情形,2月4日因出現呼吸急促、血氧下降以及心搏過慢,急診就醫收住兒科加護病房,經通報並檢驗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

Read More

流感疫苗4價改3價 估採購700萬劑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決議,今年秋冬公費流感疫苗將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將目前使用的4價疫苗,改為接種3價疫苗。疾管署表示,預估將採購約700萬劑。 衛福部指出,目前國內所使用的流感疫苗為4價流感疫苗,有助對抗A型H1N1及H3N2,及B型維多利亞株、山形株4種病毒株,但受COVID-19期間防控影響,B型山形株已呈絕跡狀態,WHO自去年起陸續對南北半球提出建議,將B型山形株自4價流感疫苗成分中移除,調整為3價流感疫苗。 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召集人李秉穎指出,流感病毒B型山形株從2020年以後,已從全世界消失,如繼續用這病毒製造疫苗,病毒卻有從疫苗製造單位與相關研究單位洩漏到社區的危機,可能造成山形株死灰復燃,因此WHO在兩年前建議取消B型山形株疫苗。 李秉穎表示,當時因全世界疫苗廠要改製造3價流感疫苗,各廠都需要調整生產線,會導致供貨不及,所以去年我國仍是施打4價疫苗,待廠商新申請3價疫苗藥證、調整供貨,延後1年而將在今年秋冬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改用3價疫苗。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度流感疫苗預計3、4月公開招標,將視當時取得藥證且有投標廠商進行採購,實際情況要等決標才會知道;至於購買數量,因應65歲以上人口增加,預估將購買約700萬劑,創歷年新高。

Read More

乳癌轉移新藥新一代ADC 納健保給付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新一代獲健保給付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可以更精確攻擊癌細胞,曾收治一名HER2陽性女性乳癌患者,初診斷時癌細胞已轉移至肺、肝和骨骼,曾接受化療與標靶治療,但癌細胞再度轉移到腦部,幸好在接受新藥治療後,半年內腫瘤未再惡化。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去年底共擬會同意收載含trastuzumab deruxtecan成分藥品,用於HER2過度表現轉移性乳癌第2線治療,及ER、PR陰性且具HER2弱陽性表現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的第2線治療,預估每年1172人受惠,今年2月1日正式上路。 乳癌是台灣女性的頭號殺手,HER2陽性乳癌患者占總體乳癌約2成,大約4至5名乳癌個案就有1人是HER2陽性。 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盧彥哲說明,HER2陽性乳癌惡性度較高,容易抗藥性與復發,甚至擴散至淋巴、腦部、骨骼等部位。 根據國際治療指引,以及台灣乳房醫學會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治療共識建議,第1線為標靶治療合併化療,第2線是新一代ADC。 盧彥哲指出,這款藥物就像裝備有GPS定位系統的巡弋飛彈,自2月起正式納入健保,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提供患者更全面治療選擇。 盧彥哲說明,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標靶藥物的精準性與傳統化療的毒殺力,精確攻擊標的癌細胞,曾收治一名48歲女性患者,初診斷時癌細胞已轉移至肺、肝和骨骼,積極接受化療與標靶治療,但癌細胞再度轉移到腦部,幸好在接受新藥治療後,半年內腫瘤未再惡化。 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郭晉和指出,過去HER2治療藥物僅針對HER2強表現的癌細胞,無法影響鄰近癌細胞。2月起健保給付的新藥,不僅能攻擊HER2強表現癌細胞,也有機會透過「旁觀者效應」消滅周圍癌細胞,同時在「HER2弱陽性」乳癌也展現治療潛力。 50歲阿芬(化名)是職場女強人,也是郭晉和的病患,2年前被診斷HER2陽性乳癌,積極治療仍轉移,每月自費新台幣20萬元新藥治療,終於病情穩定,醫界樂見這款新藥2月起健保給付減輕患者負擔。

Read More

結節硬化症多樣化 估全台3萬病友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嬰兒出生身上有不明顯的白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蔡政道表示,新生兒出生時的白斑不一定是胎記,恐是一種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有1/3的病友是遺傳,2/3病友為基因突變,會在皮膚、臟器產生結節硬化,影響遍及全身。 蔡政道指出,結節硬化症的發生率約1/6000,若以全台人口數來推算,推估國內患者逾3萬人,但健保資料庫登記僅792人,代表還有許多未被診斷出的個案,而結節硬化症很難被精確統計,因為許多案例的症狀並不明顯,甚至長在皮膚上的血管纖維瘤被誤認為是惱人的青春痘。 蔡政道表示,結節硬化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有不同症狀,嬰兒時期常見白斑、局部性癲癇;青少年階段可能出現腎血管肌脂肪瘤、心率不整等。「結節長在各個部位,所以症狀複雜性高,需要跨科別、跨團隊照護。」他呼籲家長勿輕忽孩子皮膚問題、情緒障礙,身上的組織都可能有細胞不正常生長。 蔡政道說,結節硬化症是一種多系統疾病,但如果服藥控制,多數患者可擁有正常生活,他的門診就有6、70歲的病友。 結節硬化症屬於罕見遺傳疾病的一種,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提醒,民眾應透過孕前、產前篩檢,大幅降低隱性疾病的遺傳風險。另外,透過新生兒篩檢為孩子的健康把關,了解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異常疾病,預防發展遲緩的問題。

Read More

闡述心腎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上)

作者 許惠恒 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及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中,癌症固然居首位已經二十多年,但是若累積來看,十大死因中影響國人健康最鉅的反而是各種慢性疾病,涵蓋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慢性肺病等等。而且,這些慢性疾病在中年時期發生率就會逐步增加,更特別的是這些慢性疾病常常成群而來,也就是經常有共病發生,最後發生各種急慢性併發症。依據國人健保醫療利用申報資料分析,平均每兩名國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慢性共病的比率偏高,超過七百萬人罹患兩種或以上的慢性病。這些數據顯示,慢性病已成為國人最嚴峻的健康問題,也是醫療照護體系需面對的重要議題。 也因為其重要性及普及性,國民健康署為了及早預防此些慢性疾病,促進國人健康,多年前推出也積極倡議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如何篩檢與早期介入。代謝症候群是指五項指標(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 (35吋)、女性腰圍≧80cm (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5 mmHg。(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 mg/dL。(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 mg/dL),其中若有三項異常,就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 依照醫學文獻發現,罹患代謝症候群的病人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6倍。這也是近十年來,我們千禧之愛基金會,努力推展國人對代謝症候群的認知與宣導活動,希望改善國人良好正確的飲食習慣,挑選正確且營養足夠的各類食物,並且養成規則運動習慣,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https://www.1000-love.org.tw/)。基金會過去多年來的表現,不但屢次得獎,也深受民眾喜愛與各界的肯定。 國民健康署為了希望可以早期發現罹患代謝症候群,並針對疾病根源因子著手進行改善,也積極鼓勵推動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因為依據醫學實證,疾病根源因子介入改善對預防或延緩相關慢性病或共病的發生,成效相當顯著。 近幾年來,國民健康署更與健康保險署聯手合作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透過基層診所收案管理,針對慢性病根源危險因子,如:吸菸、嚼食檳榔、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等,由醫療團隊提供專業指導,讓民眾瞭解需要改善的方向與重點,鼓勵由醫師與病人共同討論改善自我健康的目標值,及早調整個人不健康行為,以降低後續慢性病的發生。 最近幾年來,全球醫界針對全球慢病共病的發展趨勢,提出所謂的出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症,簡稱心腎代謝症候群(英文稱為CKM),有各項分期定義、指標與治療方式建議。在下次專欄中將說明分期重要性與如何處理的重點。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

本月1至8日 寒流發威 全台OHCA衝415人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寒流來襲,全台變成凍番薯,累計2月1日到8日心肺功能停止(OHCA)者達415人。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建議,要注意頭頸保暖,並喝足夠水分,開業醫師王德生表示,少吃油炸及重口味的食物,並增加運動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消防署昨天公布最新全國內科(非創傷)OHCA人數統計,1至8日共累計為415人,分別為63人、28人、52人、51人、61人、56人、50人、54人,其中1日的63人為今年單日最高人數,但均無法判定為低溫影響所致。 醫師鍾伯欣指出,近期急診感受到急性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個案送醫人數明顯增加,這次天冷院內急診收案最年輕因心血管疾病病例年僅31歲,他個人8日值班中就遇到2名心臟衰竭合併心因性休克之嚴重的心肌梗塞個案。 鍾伯欣表示,這2名個案分別為50多歲壯年與80多歲長輩,都是第1次因心血管疾病發作就醫,家族都沒有心血管疾病史,家屬遇到相關不適症狀都不知所措,2名個案目前仍在加護病房密切觀察,其中1人已裝著葉克膜下與死神拔河。 鍾伯欣指出,民眾天冷最易輕忽的「護心」技巧是保暖與喝水,其中保暖的原則是肚子以上到脖子與頭部,必須禦寒到站在戶外不會感覺到寒冷,才算落實保暖;飲水充足,必須是白開水,千萬不要因天氣冷沒流汗就不喝水,以免血液過於濃稠,或脫水心跳加速,增加心血管負荷。 醫師王德生表示,臨床上曾遇到一名40多歲男子,健康檢查發現三酸甘油酯大超標,血液充滿脂質,原來是因為男子長期出入應酬場所,每天至少喝掉1瓶威士忌,加上作息不規律,導致健康亮紅燈,近期連日低溫,提醒民眾留意身體狀況。 王德生建議,三酸甘油酯過高的患者,在天冷的季節,飲食需注意選擇優質油脂,少攝取精緻糖類與澱粉,避免油炸等重口味下酒菜或高脂肪補品,增加蔬菜攝取可幫助腸胃蠕動及代謝,還要搭配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才能真正改善健康狀況。

Read More

便祕又來? 醫:冬天更要吃膳食纖維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很多民眾在冬天會出現便秘的困擾,林口長庚營養師陳姿吟建議,民眾除應要喝足夠的水,也應攝取油脂以潤滑腸道,保持運動的習慣,並且要多攝取可保持腸道健康之膳食纖維,讓腸胃道即使在冬天也能非常順暢。 陳姿吟表示,成人腸道展開後的長度可以達5到7公尺,其中小腸約3到5公尺,大腸約有1.2到2公尺。吃下的各種食物中無法被消化的殘渣會在大腸中被濃縮後形成糞便,在直腸被儲存到一定重量時就會產生意而排出,而冬天因晝短夜長會影響自律神經平衡,且氣溫低讓人懶得動,造成民眾在冬天時會被便秘困擾。 國民飲食指標建議三餐應以全榖雜糧為主食,且要多蔬食、多粗食。調查顯示,有超過8成國人存在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問題,平均每日攝取蔬菜類未達3份、水果未達2份,不利腸道健康。陳姿吟表示,膳食纖維就是腸道最經濟實惠的天然保養品,當腸道不卡便,輕鬆健康自然來。膳食纖維兼具可溶性與不可溶性的特性,可溶性纖維能大量吸水,可保持糞便濕潤柔軟,更能增加飽足感、穩定血糖、血壓、血脂肪等三高數值,海藻類、菇蕈類、水果類、全穀類及秋葵、皇宮菜、蒟蒻等含量充足。 不可溶性纖維指的是無法被水溶解的膳食纖維,包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主要特性是吸水率低,結構性質也較粗硬,可刺激腸道增加蠕動幫助糞便排空,不可溶性纖維也可減少憩室症發生機率、降低罹癌風險,葉菜類、莢豆類、全穀類等含量豐富。 陳姿吟表示,膳食纖維來自於天然食物,因此還附帶有其他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素,例如花青素、類胡蘿蔔素等各種天然抗氧化物質、礦物質鈣、鎂、鉀,及維生素B群、C等,建議每天三餐中選一餐攝取全榖雜糧類,就更容易達到建議量。  

Read More

9人送醫 13人明顯死亡 台中24小時內22人OHCA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央氣象署持續發布低溫特報,各地也傳出疑因氣溫驟降而猝死案件,台中海線因東北季風強,溫度更低,光田綜合醫院表示,一名53歲男子清晨被送到醫院經急救無效,男子無明顯病史,懷疑和天冷有關。台中市消防局在8日至9日的24小時內,即接獲無呼吸心跳案件22件,其中僅有9人送醫,另外13人則是家屬拒絕送醫、明顯死亡,其中東區7旬黃姓老翁與家人同住,昨日中午家人返家時,發現他坐在椅子上,無生命跡象,明顯死亡未送醫。 光田綜合醫院包含向上院區與大甲院區,6日1名猝死患者,53歲男性,清晨被送往醫院,急救後無效,因無明顯病史,懷疑與天冷有關。 光田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高正國表示,最近2天醫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暴增1倍,都是因慢性呼吸道疾病突然惡化,住進加護病房,也可能跟氣溫驟降有關。 台中東區72歲黃姓老翁與家人同住,家人前1天出遊,黃翁在家休息,昨日中午家人返家時,發現老翁在椅子上一動也不動,沒有生命跡象,經救護車到場確認,老翁已明顯死亡,全案無外入介入跡象,全案由行政相驗後,開立死亡證明。 台中市消防局統計,8日上午8時至9日上午8時的24小內,因急病求助台中市消防局送醫案件有191件,其中為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急病救護共22件,送醫件數9人,最低年齡為23歲,其餘介於23歲至94歲之間,死因是否為寒流造成,仍需醫療相關單位釐清。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肩胛肋骨症候群

■陳俊銘 「肩胛肋骨症候群」為過度使用的症候群,因反覆不當地使用穩定肩胛的肌肉所造成,包括提肩胛肌、胸小肌、前鋸肌、菱狀肌、棘下肌和小圓肌。 肩胛肋骨症候群是一種慢性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必要條件為在理學檢查中發現肌筋膜的激痛點,被刺激的肌肉通常會有不由自主的回抽動作,稱之為「驚跳反射」,此反射也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特色,幾乎所有患有肩胛肋骨症候群的患者皆有明顯的棘下肌激痛點,檢查時,可請患者將其患側的手擺放在對側肩部的三角肌上,慢慢觸診,可發現棘下肌有一局部的劇烈壓痛點,其他的激痛點可能沿著肩胛內側邊緣出現,透過對激痛點的觸診或牽引等物理性刺激,會產生強烈的局部疼痛以及牽涉痛。 驚跳反射,如同棘下肌由三角肌區域輻射至手背的疼痛,是肩胛肋骨症候群的特徵。 當觸診到棘下肌激痛點,往往可以找到緊繃狀的肌內纖維,這可能是由於單一次的受傷,反覆性的微創傷,或者作用肌及結抗肌組件的慢性功能失調而造成。造成肩胛肋骨症候群常見的因素如下: 1.打電腦或看電視坐姿不良。2.一個週末型運動員讓他或她的身體承受了不熟悉的體能活動。3.先前的損傷可能造成異常的肌肉功能。4.營養不良。5.慢性壓力和憂鬱。6.僵硬和疲憊。7.神經根病變。 中醫治療肩胛肋骨症候群,小針刀是很好的治療,針對棘下肌緊繃帶狀的肌肉纖維激痛點,以小針刀鬆解沾粘組織,可迅速有效的緩解疼痛,再沿著肩胛內側邊緣尋找條索狀硬結塊,以小針刀治療鬆解組織,改善輻射傳導的疼痛。配合中藥保養,效果更好,方以身痛逐瘀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蔦根、桂枝、羌活、丹參、川七、赤芍、木瓜等中藥。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改善肩胛肋骨症候群。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 醫師專欄 〉7旬嬤浴室滑倒 髖部股骨頸骨折術後重拾健康

■黃建榮 75歲張奶奶一向身體硬朗,每天都會到附近公園散步運動。某個清晨,出門前卻在浴室更衣時不慎滑倒。「那時候腳一滑,整個人就往後倒,右邊髖部著地,痛得完全站不起來。」張奶奶回憶道,幸好同住的兒子聽到聲響趕緊衝進來,扶起送醫。 經過X光檢查,醫師確診張奶奶是典型的「股骨頸骨折」,年紀較大但整體身體狀況良好,醫療團隊建議進行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很順利,但對張奶奶來說,真正的挑戰是術後的康復過程。「剛開始真的很害怕,深怕自己再也走不了路…」,在家人的支持和醫護團隊的協助下,張奶奶積極配合復健計畫,術後三個月就能扶著助行器自己散步了。 張奶奶的經歷其實是許多老年人的縮影,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約有3-5%的人發生髖部骨折,其中又以股骨頸骨折最為常見,這種骨折不只造成身體的傷害,更可能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身體會發生許多重要的改變,包括骨質密度會逐漸下降,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更為明顯;肌肉的流失則導致平衡能力減弱;反應速度變慢也讓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跌倒。此外,許多老年人因為慢性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某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骨質狀況,這些都是增加骨折風險的因素。 股骨頸骨折必須及時處理,延誤治療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長期臥床易引發其他併發症,疼痛會持續影響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喪失自主活動的能力,因此,一旦發生跌倒,出現無法站立、髖部疼痛的情況,就必須立即就醫檢查。預防勝於治療,在居家環境方面,保持地板乾燥、維持適當的照明、移除可能絆倒的障礙物都是重要的防跌措施;在健康管理上,定期檢查骨質密度、補充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保持適度運動來增強肌力,以及做好慢性病的控制,都能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 就像張奶奶的康復過程,家人的支持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協助日常生活起居、陪伴進行復健運動,或是提供心理支持,都能幫助長者更有信心面對康復的挑戰。同時,適時改善居家環境,也能降低再次發生跌倒的風險。股骨頸骨折雖然嚴重,但透過適當的預防、及時的治療和完整的康復計畫,老年人仍然可以重拾健康的生活。 張奶奶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骨折,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復健同樣重要,透過醫療專業團隊的協助,加上家人的支持,康復之路雖然漫長,但總有重生的希望。讓我們一起關注長者的健康,為預防骨折盡一分心力。 (作者為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