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疫苗十大新聞 國中男可打公費HPV疫苗奪榜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8日頒發防疫尖兵獎,並公布2024年度疫苗十大新聞,其中「HPV疫苗接種政策擴大至國中男」成關注焦點,更攜手27間企業主動出擊,從員工到家庭落實健康防護網。 2024年度疫苗十大議題排名中,涵蓋腸病毒、RSV、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及流感等,全面反映各年齡層對疾病預防的高度關注。其中「HPV疫苗接種擴大至全國國中男生」以壓倒性票數排名榜首。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指出,接種HPV疫苗是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目標的重要策略,不僅可有效預防女性子宮頸癌,還能顯著降低多種HPV型別相關癌症風險,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研究,男性接種HPV疫苗後,罹患頭頸癌風險可減少約56%,顯示HPV疫苗對男性健康亦有重要貢獻。 此外,高齡RSV與帶狀疱疹疫苗議題共占據四個名次,凸顯成人疫苗重要性。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常務理事黃玉成強調,RSV感染在高齡族群中特別容易引發重症,若患有慢性病或肺部疾病的患者更恐提升住院風險;帶狀疱疹則可能導致劇烈神經痛,進一步影響患者心理健康與日常生活功能。 黃玉成強調,最新研究指出,新型帶狀疱疹疫苗還可降低失智症風險,而流感疫苗也已證實對心血管健康有保護作用,顯示接種疫苗能有效減少發炎反應及降低慢性病風險,為高齡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Read More

歲末餐敘多 當心痛風找上門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歲末年終,尾牙、聚餐應接不暇,高熱量、高嘌呤的飲食模式,可能讓「痛風」悄然找上門。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秉融提醒,中藥可以有效治療痛風,但仍要搭配調整生活型態包括補充水分、適當運動及清淡飲食,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尿酸排出。 蔡秉融指出,現今醫學文獻顯示,痛風發作與飲食習慣、體質偏差及環境氣候等因素有關,若不加以調理,除了反覆發作,還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值得注意的是,高尿酸血症雖然是痛風的重要風險因子,但其中約只有10%左右的人會成為痛風患者;因此,日常預防遠大於生病治療。 他說,痛風病程可略分成「急性期治療」、「緩解期調理」兩大部分。當急性發作時,患者常感到關節(如腳趾、踝關節等)紅腫熱痛、活動受限,部分患者甚至會有發燒症狀。此時偏屬「濕熱痹症」,中醫用藥多以清熱利濕、通經活絡為主,常用四妙散、黃連解毒湯等方劑加減,壓制發炎狀態、緩解疼痛,並加速代謝廢物排除。 進入緩解期後,痛感減退、活動度未善,此階段應重視體質調養,針對較肥胖體型患者(脾虛濕盛)會以健脾化濕的治則,選用六君子湯、薏苡仁、砂仁等藥物;若是已發作多年,身上有痛風石或是多關節病變患者(痰瘀互結),採用化瘀散結藥物,如二陳湯搭配牡蠣、浙貝母、桃仁等。 其他如關節嚴重變形、屈伸不利,天氣變化會出現肢端變紫及痠痛等症狀者,則可選用溫經散寒、除溼通絡的治則,以桂枝、炮附子、薏苡仁、羌活等藥物加減調理。 蔡秉融說,藥物治療仍需搭配調整生活型態,像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尿酸排泄;選擇體能負擔較輕的緩步、游泳等運動,排汗代謝廢物也避免關節損傷;減少濃湯類、高嘌呤(海鮮、內臟、菇類)、酒精類或高糖分飲食攝取,烹調減少烤炸辣與刺激調味。

Read More

民眾搶打疫苗爆缺貨 疾管署:麻疹大流行機會不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部爆發麻疹醫院群聚事件,匡列接觸者逾3千人,意外引發民眾搶打麻疹疫苗的現象,疾管署8日呼籲,評估台灣麻疹會大流行的機會不大,除了高風險的醫護人員以外,民眾別亂搶打疫苗。 疾管署統計,中部醫院相關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6例,包含2024年12月10日公布之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相關確診者,衛生單位已掌握接觸者共3123人,其中1609人監測期滿,本起群聚事件將監測至2025年1月23日。 由於這起醫院群聚,意外引發民眾搶打麻疹疫苗的現象,不少小兒科診所都公告「麻疹疫苗已經打完」、「自費麻疹疫苗已經缺貨,短期內也叫不到貨」。 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打疫苗;台灣麻疹疫苗接種率高達97%、98%,群體免疫力不錯,麻疹疫情可控制,大流行機會不大。 曾淑慧表示,目前麻疹疫苗主要都是針對幼兒族群進行接種,分別在滿1歲時接種一劑、5歲時再接種第二劑,國內接種率都超過95%,甚至達到97%、98%之高。一直以來,疾管署的建議也都沒變,只提醒家長,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一般民眾根本沒有必要打疫苗!」 此外,曾淑慧指出,除非是要前往高流行區,經旅遊醫學門診醫師評估有需要接種者才需要打麻疹疫苗,但以國人愛去的日本、韓國為例,根本沒有麻疹疫情,除非特殊個案,否則一般人不用特別打疫苗。 至於高風險族群的醫護人員,疾管署早要求超過15年沒補接種疫苗、或5年內檢驗沒抗體的醫護人員必須接種。

Read More

高醫:陳菊積極復健 病況穩定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監察院長陳菊去年12月健檢出腎臟長腫瘤,手術切除後,又因左側腦血管阻塞右下肢無力,持續在高醫住院治療;高醫8日表示,陳菊目前健康狀況穩定,在院內積極進行復健課程,病況已逐漸進步中。 高醫指出,陳菊去年底先是因流感身體欠佳到高醫就診,順便安排例行性健康檢查;檢查過程中發現右側腎臟長了約3.5公分腫瘤,雖未出現任何不適症狀,但建議採取早期介入治療。 去年12月21日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雖然術後恢復良好,並原訂於術後3至5天出院,卻在出院前一天早上,因突感右下肢無力,檢查確認為左側腦血管阻塞,經高醫醫療團隊迅速及時處置後,健康狀況穩定,院方積極安排復健課程,已有復健師待命展開療程,病況逐漸進步中。

Read More

童鞋抽驗 2件塑化劑超標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8日指出,日前在6家電商平台隨機選購21件兒童商品及飾品,標示僅4件符合國內法規,並有2件童鞋塑化劑超標,境內、外電商各1件,提醒父母別讓幼兒啃咬塑膠商品。 消基會表示,2024年7到8月在6家電商平台選購兒童商品及飾品21件,包含6件玩具、5件兒童手錶、3件童鞋、4件紋身貼紙,其餘3件為飾品項鍊;其中11件標示中國大陸製造,2件標示台灣生產,其餘8件沒提供資訊。 標示檢視中,僅有4件符合商品標示法等規定,其餘都沒有中文標示;違規樣品中有6件來自國外購物平台,2件跨境運送,其餘9件購自國內網站。 在塑化劑含量檢測方面,消基會說,除了紋身貼紙、飾品項鍊沒有檢測,其他14件樣品檢測後,有2件童鞋超標,違反國內CNS 4797「玩具安全(一般要求)」、以及CNS 15503「兒童用品一般安全要求」的總和不得超過0.1%(質量比)標準。 消基會指出,購自境外無法可管,國內產品經主管機關確認超標,可依「消費者保護法」要求下架,並請製造商或進口商回收改善,屆期不改正可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罰;但是童鞋不是應施檢驗商品,提醒父母別讓幼兒啃咬塑膠產品。 消基會也發現,玩具會添加含重金屬的色彩吸引目光,21件樣品的8項元素遷移測試結果顯示,有1件兒童電子錶的金屬扣環元素鉻遷移量超標。然而,商品內容物的日文卻標示適用年齡為「15歲以上」,若依CNS 4797-2和CNS 15503規範,就不屬於14歲以下兒童使用的各類兒童用品,樣品是否符合規定,仍待主管機關評定。

Read More

飯後腹脹揪主動脈問題 二度開刀救回

本報綜合報導 花蓮75歲吳姓男子飯後腹脹難耐,照胃鏡沒找到病因,卻意外發現主動脈弓潰瘍、冠狀動脈狹窄;住院期間突發心肌梗塞,1週內2度開刀搶回一命。 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民眾常無法釐清上腹痛與胸痛差異,不同症狀足以影響醫師判斷,關乎生死。一旦主動脈潰瘍出現胸痛、背痛、腹痛等症狀時,代表潰瘍處承受不住血流的衝擊,可能即將出現主動脈剝離、血腫或破裂出血,要立刻控制血壓,儘快安排手術。 黃振銘提醒,上腹痛、胸痛、腹脹或胸悶很難區分病因,尤其是心臟和主動脈的問題,死亡風險特別高。如果病人有心血管相關的危險因素,例如年紀大、男性、有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個性急躁(俗稱A型人格)、肥胖等,並且找不到明確位置的胸痛、背痛,或從前胸痛到後背、呼吸喘、冒冷汗、運動時感覺越來越不舒服等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是否有冠狀動脈疾病、瓣膜問題、心衰竭或主動脈剝離等急症,才能把握黃金時間,搶救生命。

Read More

長壽5區域 居民都愛走路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國外研究指出,全世界最長壽的5個區域,都有多走路的習慣。這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強調的「避免久坐」觀念,養成運動習慣、試著定期起身走走,有益於健康。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在臉書專頁「安欣瑜醫師」發影片引述國外研究指出,針對全世界最健康壽命最長5個區域,包括日本沖繩、希臘伊卡利亞島、義大利薩丁尼亞半島、美國加州的洛馬林達區及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進行調查,分析其長壽秘訣發現,這些居民的長壽秘訣之一是多走路。他們不仰賴高強度身體活動,而是將一些低強度身體活動,如走路、打掃等活動融入生活中。 安欣瑜指出,久坐已證實與多項慢性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有關,只要每30分鐘站起來走動一下,就可顯著改善健康狀況。呼籲未養成慢跑、重訓等運動習慣的人,定時起來走一走,對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醫師表示,走路是一種有氧運動,被視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既簡單易行,強身效果又好。快走可以產生肌肉和心血管適應,從而提高全身耐力性運動能力、心臟收縮能力,改善心肺功能;步行則有減脂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步行30分鐘,可增加熱量消耗30%;每天步行1公里,每月可減少約0.3公斤的脂肪。另外,每天堅持走路還可以改善睡眠、舒緩情緒。 醫師建議,每週3~5天規律的走路訓練,每次持續時間為30~60分鐘,每週累計150分鐘左右。行走過程中,可加快步伐以增加運動強度。

Read More

久坐侵蝕身心 每天8千步顧健康

本報綜合報導 現代生活型態,工作久坐成無法避免,尤其辦公室族群,「不動」恐侵蝕身心健康。醫師建議,新的一年設立每天至少8000步目標、使用站立式書桌,避免長時靜態生活。 國健署「台灣成年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型態調查」顯示,46.1%成年人無法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週建議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量;教育部調查也指出,「工作太累」、「缺乏動力」等原因,讓民眾對運動望而卻步。 國泰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莊海華分享《醫學報導》刊載內容,提醒民眾身體活動、久坐與慢性病的關聯。她說,靜態行為增加與身體活動減少,與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久坐不僅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及部分癌症風險,也會對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顯示,適當運動可舒緩壓力、提升情緒與增強自信,運動不足則加劇焦慮與抑鬱;建議每天安排適量活動,如步行、慢跑或游泳,有效減少慢性病風險。事實上,保持健康不一定需要大量時間投入,透過日常小習慣調整,就能提升身體與心理健康。 莊海華建議,民眾可設立每天8000~10000步的步數目標,透過手機或穿戴裝置追蹤進度,激勵自己保持活躍。可通勤結合運動,嘗試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或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提前1站下車,增加步行時間。 另外,多樣化工作姿勢,也是避免長時間靜態工作解方之一。莊海華表示,民眾可使用站立式書桌,結合坐與站姿勢,再加上定時活動提醒,每30~60分鐘起身活動,如伸展、散步或深蹲;也可抓住日常運動機會,如選擇走樓梯、打電話時走動,都能減少久坐對健康影響。 莊海華也提到,運動可以是娛樂,更可以是和家人、朋友的同樂時光。加入健身班、登山或舞蹈等團體運動,增加趣味性並提升持續動力,選擇遠足、騎行或踢球等活動,將運動融入日常娛樂中,甚至可計劃全家戶外活動,如散步、野餐或騎車,增進健康也促進家庭互動。

Read More

創5年新高 中部醫院麻疹群聚+2 匡列逾3千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部某醫院麻疹群聚事件再擴大,疾管署7日公布新增2例相關個案,包括醫院陪病者與看護各1人,接觸者匡列逾3000人,創5年新高,將監測到23日。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國內新增4例麻疹確定病例,其中2例為中部醫院群聚事件相關之30多歲男性(案1)以及40多歲男性(案2);另2例是境外移入個案,為50多歲女性(案3)以及30多歲男性(案4),分別自越南及印度境外移入。 4例個案於去年12月23日~今年1月1日間發病,並於去年12月28日~今年1月4日出疹。其中案1、案3及案4於可傳染期間分別有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公共場所活動史並搭乘大眾運輸,相關縣市已公布活動足跡。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中部醫院相關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6例,包含去年12月10日公布之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14名相關確診者,包括醫護人員5人、看護1人、環境清潔人員2人、陪病家屬3人、工務課人員1人、病患2人。 已匡列相關接觸者共計3123人,創5年來新高;其中,1514人持續監測中,將持續監測至23日,其餘已經監測期滿。另,越南及印度境外移入個案接觸者,衛生單位持續匡列中,預計將監測至23日。

Read More

男童上課常睡著 竟罹糖尿病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小學3年級男童小威,上課常常睡著且在家也是常常精神不好,就醫檢查不但有尿糖,空腹血糖也過高(>200mg/dl),確診為兒童糖尿病後,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和規律飲食運動的生活,從此上課也不再精神不好想睡覺。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潘潔慧表示,糖尿病是血糖過高的疾病。過去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中老年人的疾病,但發生於兒童期糖尿病絕大多數為第1型糖尿病,屬於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然而隨著生活型態的變化,飲食越來越精緻而豐盛,運動的時間常被看電視、打線上遊戲取代,肥胖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第2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亞洲地區的發生率更高於歐美。 潘潔慧表示,第2型糖尿病的兒童或青少年,和第1型糖尿病孩子不太相同,除體型壯碩肥胖不同,還有脖子後側的皮膚特別黑且紋路特別深,像一條帶狀一直延伸到脖子兩側的典型「黑棘皮症」,且常出現在頸部,也會出現在腋下、鼠蹊部,更嚴重者在肘、膝關節等彎曲側都有。治療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基本原則是飲食、運動和藥物同步進行。 潘潔慧強調,第2型糖尿病即使血糖很高仍不易發生酮酸症,但是這樣表現溫和的疾病特色,反而是最危險的陷阱。 根據國外發表的一個報告指出,看似溫和的第2型糖尿病反而對身體傷害更嚴重,分析其原因就在於症狀溫和,所以這群孩子易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失去耐性,不再定期追蹤,因此讓血糖失去控制。第2型糖尿病是體質加上環境因素造成的慢性疾病,如果好好治療仍可長壽又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