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將會澤倫斯基 白宮:烏克蘭入北約 沒有時間表

北約峰會在立陶宛登場。(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北約在立陶宛舉行峰會。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十一日表示,北約將為烏克蘭規劃一條「改革之路」,讓烏克蘭最終得以入盟。烏國總統澤倫斯基期望這場峰會能成為基輔正式加入北約的一個「方法」。 蘇利文表示,北約將規劃「烏克蘭的改革之路」,但「沒辦法給出時間表」,北約不可能立即接受烏克蘭,因為俄烏戰爭尚未結束,一旦烏克蘭加入,就會「讓北約捲入與俄國的戰爭」。 蘇利文並宣布,美國總統拜登十二日將會晤澤倫斯基。北約成員國正討論,除了目前為烏克蘭反攻所提供的大量援助之外,還可以推出哪些具體的臨時安全措施?拜登和澤倫斯基見面時會談到這個問題。 澤倫斯基則表示,烏克蘭將成為北約一分子,並期望這場峰會能成為基輔正式加入北約的一個「方法」。「我們還在琢磨字句,也就是確認加入的具體字眼,但我們已經得知烏克蘭會成為成員國的事實」。  

Read More

蘇丹衝突延燒逾3個月 近3百萬人流離失所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蘇丹內戰延燒3個多月,政府軍當地時間8日,對中部大城恩圖曼,發動大規模空襲,創下雙方開戰以來,最致命的單次攻擊事件。政府軍宣稱,本次空襲一共擊斃20多名叛軍,不過,敵對的「快速支援部隊」卻辯稱,死亡人數多達31人,而且大多是平民。事發後不久,聯合國隨即警告,蘇丹兩軍的衝突,很可能演變成,全面內戰。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國安、干涉、圍堵 全球化已死?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左)針對目前以國家安全、科技與經濟領先的重要性凌駕全球化,質疑「這還能算全球化嗎?」(中央社) 宋鎮照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赴工商協進會演講,以「全球化新定義」做出結語,針對目前以國家安全、科技與經濟領先的重要性凌駕全球化,他質疑「這還能算全球化嗎?」這是張忠謀於去年十二月出席台積電在美國移機典禮致詞時,說出「全球化已死!」後,再次針對全球化做出個人詮釋。 台積電赴美投資,是在大國博弈與蔡政府決策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協。張忠謀傾向自由開放、分工合作、政府干涉最少的理想型全球化;張忠謀演講的弦外之音,聽得到他對全球化變化的抱怨。 其實,全球化有三個重要觀點:其一是超全球主義觀點。自一九八0年開始盛行迄今,也是一般認知的全球化,強調產業分工、全球佈局,人與人的連結更加緊密,世界也變得更小。  自由主義 反對政府過度干預 其二是懷疑論。認為全球化現象一直存在,只是速度或快或慢而已。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西方傳教士走向世界,歷來的通商與通婚皆然;近代人類靠航海技術、工業化,以及二戰後的經濟整合,只是在加速全球化的擴散。 其三是轉型主義論。認為全球化是漸進式的,在過程中一直在適應新規則。全球化如置身於大海,國家主義、保護主義、圍堵、戰爭、都是大海中的驚濤駭浪,也應視為全球化的一種現象,且終有風平浪靜之時。 所以,全球化是不是死了?要看如何定義,見仁見智。張忠謀傾向自由主義學派的觀點,對政府過多的干預難以接受;美國過去罵別人保護主義,現在自己卻採取干涉、圍堵措施,自己破壞自由貿易規範,難免被質疑是雙重標準。 學者華勒斯坦提出對世界體系的觀察有二,一種是資本主義的擴張與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源、市場、勞動力。過去,靠著航海技術,資本主義與全球化形成一體,兩者同時具備了自由化、市場化的基本精神原則。 強調自由化、市場化的全球化,把資金、技術帶到世界各地有廉價勞工、具生產效率的地方,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確實讓許多發展中國家,靠者生產、貿易出口改善了許多的人的生活。  貧富差距擴大 掀起反全球化 中國大陸拜經濟全球化之賜,成為世界工廠;「一帶一路」輸出產能,又與全球化進一步連結;製造加上貿易,中國大陸成為全球化供應鏈核心,美國也成了中國大陸的最重要市場並獲得了廉價商品。 但另一方面,全球化進行經濟效率分工後,卻只對大國有利,贏者全拿,企業大者恆大,全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小國、小企業感受不到什麼好處,甚至廣大的基層生產者還受到剝削。 美國2024大選,如果還是川普與拜登兩人爭取大位,可預見民粹又將成為重要因素。(路透,資料照) 對世界體系的第二種觀察,則是全球化與社會主義的關係。社會主義強調公平分配;自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重視社會福利、解決貧窮問題,也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 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經過全球化又進一步給許多國家製造了貧窮問題。年輕世代對全球化出現焦慮與擔憂,進而掀起了反全球化、反資本主義風潮,民粹主義也隨之興起,並與保護主義形成某種關連性。  多重負評 大陸陷入反中挑戰 很明顯的,全球化過程中產生了另一股拉扯的勢力,亦即全球化既強調要世界經濟整合,也出現市民社會的呼聲。現在,兩者之間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對抗關係,而美國就是這股風潮下的真實寫照。 川普總統上任後,不但退出國際組織,呼應「反中」民意,掀起美中(中國大陸)貿易戰,對中國大陸輸美商品加徵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拜登上台後,加碼對中科技戰,結合盟邦推動圍堵戰略,全力壓制中國大陸發展。 美國二0二四大選,如果還是川普與拜登兩人爭取大位,可預見民粹又將成為重要因素。兩黨以逆全球化政策做為反中的利器,只會愈加嚴厲,也必然會加速世界政經秩序的重組。 中國大陸經由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多邊組織,填補全球化的空隙。圖為七月四日北京街頭大型螢幕播放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路透) 中國大陸面對美國的逆全球化壓制,除了循「一帶一路」推動全球化基礎建設發展,還經由RCEP、上合會、金磚國家、中亞峰會、亞太經合會等區域多邊組織,透過多元的區域化填補全球化的空隙,進行全球戰略布局。 但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也受到社會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挑戰。包括人權議題、社會監控、一帶一路「債務陷阱」疑慮、台灣議題,以及近期推出的《反間諜法》、《對外關係法》等,陸續出現負面評價,並成了美國拉攏各國「反中」的切入點。 當然,美國掀起逆全球化風潮,也會陷入霸道的抨擊。美國為了壓制、削弱中國大陸,呼應國內「反中」民意,也確實得到歐洲國家支持、重新凝聚了北約,也提高了民主聯盟整合與操作。  凸顯國家主義 美國霸權遭疑 但是,美國凸出自己的國家主義,全球霸權領導地位也受到質疑。特別是以國安為由對中國大陸進行的避險策略,若造成產業脫鉤、斷鏈,也會徒增美國企業的營運成本、影響全球布局,長期而言對美國是不利的。 此外,全球化的當下,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每一次的波動又會被新的出路所抹平。例如,美國遇九一一事件發動反恐戰爭;全球金融風暴促使金融改革;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了消費模式;俄烏戰爭爆發,各國對能源與通膨也提出了因應新策略。 展望未來,是經濟一元、政治二元的多層次全球化運作。全球化依舊是世人相互依賴的生活方式,各地繼續共享全球資源、文化、交通;但在政治上則是「華盛頓共識」對上「北京共識」的發展模式。 美中對抗的新冷戰秩序正在建構中,在可預見的未來,或有四種可能值得持續觀察: 其一,全球化隨著地緣政治緊繃,會走向逆全球化,或是去風險化而非斷鏈?其二,進入現實主義的全球化時代,或是降低自由主義的全球化發展?其三,美中霸權對峙,會進入攻擊式的全球化,或防禦式的全球化?其四,區域的全球化,還是全球化走向區域化?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特聘教授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美國獨立日瘋競賽 佛州比最快「用臉」吃派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美國人慶祝「7月4號獨立日」假期,除了放煙火、辦派對,還舉行五花八門的競賽活動。其中在佛羅里達州登場的「墨西哥萊姆派」大胃王比賽,格外引人注目,參賽者不能靠雙手輔助,只能試著「用臉」吃掉一份完整的派。同一時間,在首都華府,美國總統拜登,也邀請退伍軍人與家屬,共襄盛舉,白宮的獨立日紀念活動。

Read More

IAEA為福島核處理水排海背書 引發中國強烈反彈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4日公布報告,認為日本有意將「核廢水」排放入海的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不過即使有IAEA背書,這項計畫依然存在不少爭議,其中中國政府就表達了強烈不滿,更懷疑日本核廢水數據的準確性。

Read More

市長家遭衝撞縱火!法國暴亂無平息跡象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法國警察槍殺非裔少年奈爾,引發的社會動盪,目前還沒有平息的跡象。當地時間2日晚間,就有700多人遭逮捕,還有一名市長的住家,被暴徒開車衝撞和縱火。另外,奈爾的祖母,也站出來呼籲全國,停止暴亂,不要利用孫子的死亡,來趁機犯罪。

Read More

〈全球探索〉兩岸國際議題 民進黨陷矛盾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拋出「重啟服貿」議題,有得分也會有失分。(中央社,資料照) 馬群傑 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半年的熱戰期,最近從是否重啟服貿?兩岸觀光旅遊團卡關、台東鳳梨釋迦恢復輸往中國大陸,到台灣核電政策與日本核汙染水排海,諸多重大民生議題,在在凸顯與兩岸、國際情勢變化息息相關,也成了檢視各政黨與候選人的兩岸政策篩劑。 台灣民眾黨主席、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日前拋出「重啟服貿」議題,引發藍綠夾攻。其實,十年前的服貿爭議,與後來民進黨重返執政、柯文哲崛起並進軍台北市長,都是息息相關。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遲未處理 兩岸服貿議題,在大選中早晚都要發酵。柯文哲曾經在「反服貿」太陽花運動上受益,柯此時率先拋出「重啟服貿」議題,相當程度主導了兩岸議題攻防的發展,有得分;但柯的部分本土派支持者未必接受,也會有失分。 回顧當時,民進黨認為兩岸協議應該受到嚴格監督審查,柯文哲則重視要法制化;但十年過去了,民進黨主政近八年,僅推稱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已有處理。但外界認為,實質上並未處理,當時喊得震天價響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已不了了之。 民進黨自二0一六年執政以來,繼續承接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成果,但內容牽涉許多待協商的服貿與貨貿衍生問題,一直懸而未決;民進黨政府對兩岸關係只做出政治處理,但經濟面卻無法斷絕,台灣對大陸出口占比仍高達百分四十。 進一步言,兩岸貿易中,貨貿先行,其中水果交易的檢疫通關,本有科學標準可以依循,相對單純;馬政府時期,大陸基於促進兩岸情感交流,對台灣農漁產品輸陸的檢疫通關並非嚴格看待。 但是,現在卻似一切公事公辦,原本單純的水果貿易,現在成了敏感政治議題;這反映出,兩岸農產貿易在本質上也是政治。台東縣長饒慶鈴與大陸交涉了六百多天,台東的鳳梨釋迦才有條件恢復通過輸陸,讓藍營在地方上的努力,竟可對兩岸政治發揮一定程度作用。 台東縣長饒慶鈴(前排中)與大陸交涉,台東的鳳梨釋迦才有條件恢復通過輸陸,讓藍營在地方上的努力,可對兩岸政治發揮一定程度作用。(本報資料照)  開放觀光 陸委會較陸方更硬 台東鳳梨釋迦恢復輸陸,反映出中國大陸在不違背一中原則下,硬的更硬,軟的可以更軟。一方面堅持不與否定「九二共識」的民進黨政府談判,另一方面運用巧實力,在認為可促進兩岸人民交流之處,有些法規可以擴大彈性處理。 但民進黨政府認為,北京對鳳梨釋迦輸陸仍是在搞統戰,也不認同地方政府個別逕自與大陸協商。然而,從跨境經貿角度看兩岸水果貿易,歸根結柢,本來就是在考驗兩邊政府的談判技巧。持平而論,到底哪一種做法對台灣、對農民有利?已不辯自明。 再看疫情緩解後,振興觀光旅遊一直都是國際重視的議題。基本上,兩岸觀光旅遊應該要往前跨出一步,也是兩岸人民與觀光旅遊產業復甦的期待。但這牽涉到雙方人員與服務的交流,比貨貿具有更高政治成分;目前,兩岸觀光旅遊團往來仍被卡關。 北京不願與民進黨政府接觸談判,但為促進兩岸人民交流,公開支持兩岸旅遊業界加強交流合作,單向歡迎、開放台灣民眾到大陸旅遊觀光。但我方陸委會在第一線的把關,似乎比陸方要更硬、更嚴。    日本排核汙染水 蔡政府噤聲 目前,蔡政府祭出雙向「禁團令」,禁止旅行業者接待及組團前往對岸之外,包括馬英九基金會邀大陸五校陸生七月來台交流,迄今仍難以成行;台灣旅遊交流協會邀請陸方九省官方人士來台參加「二0二三台北夏季旅展」,則被蔡政府正式否決。 將民生議題放在兩岸與國際關係來看,可以更清楚看出民進黨政府的政策走向。再舉日本政府計劃最快自七月起,就會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染水排入大海。 日本將核汙染水排入大海的消息一出,海洋生態與水產品的安全,立刻引起環太平洋國家的嚴重關切。因為受衝擊的不只是鄰近海域,預期隨著洋流在一、兩年內也會影響台灣,最後終也將擴及全球各海域。 目前,國際上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只要檢測符合規定即可放流;另一派則基於海洋環保、生態永續與人類生活安全,認為日本要更嚴謹面對,並應該將核汙染水繼續留存在日本國內觀察。 現在,不僅鄰近日本的中國大陸、韓國抗議,也引發日本國內的強烈擔憂;噤聲的民進黨政府,處境頗為尷尬、矛盾。民進黨長期反核,但卻對日本核汙染水的後續可能影響,採取了較寬容的態度,這對民進黨將會帶來不利影響。 賴清德拋出停機的核電機組可於緊急狀態下備用的說法,在野黨質疑民進黨「非核家園」破功。(本報資料照)  非核家園 年輕世代能接受? 與核能相關的議題,還有台灣的能源政策。蔡政府強調「二0二五非核家園」,但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已拋出停機的核電機組可於緊急狀態下備用的說法。賴是否在能源政策上出現新轉折?值得觀察。 其實,隨著核安科技發展、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地緣政治引發能源危機來著眼,國際上對核能的看法,比起五十年前已有很大的改變。台灣的能源政策能否與時俱進,不只攸關一整個世代,也直接影響台灣生存權。 直言之,當國際社會將台灣視為高風險的極端之地,當台海情勢逐漸脫離「平時」,電力必然是緊急、危機時的命脈;但是,當兩岸關係緊繃、能源安全存量成為重大國安議題時,台灣的停電頻率卻在增加! 台灣年輕世代對能源政策已有新看法。未來,不論是哪個政黨執政,誰能夠與時俱進的談論核能議題,進而說服民眾,對台灣整體而言,必然會有加分作用。特別是執政的民進黨,視反核為神主牌,內部仍有一部分人在迴避,但不知賴清德能否會在大選的過程中走出一條新能源之路?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馬群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中國豪雨多處釀洪災 四川土石流、江西近50萬人受災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中國正值雨季,這幾周多個省分都傳出暴雨成災,使得河流暴漲,道路淹水。四川27日因為一場短暫強降雨,引發山洪土石流災情,導致4人遇難、3人失蹤;江西則是因為大雨狂下超過1周,造成近50萬人受災。中國政府警告,現在南北方都已經進入防汛關鍵期,呼籲各部門密切關注災情變化。

Read More

〈全球探索〉美陸關係止跌 牽動明年台灣大選

布林肯訪問北京與習近平等人會談,基本上算是達成雙邊關係「止跌」的默契。(路透) 丁仁方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六月十八至十九日訪問中國大陸,會晤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及外交部外長秦剛。這是近五年來第一位訪中(中國大陸)的美國最高外交官。 美中關係緊繃,布林肯行前,在南海、台海又發生雙方機艦攔阻事件。如何避免雙方衝突惡化、並能建立護欄管控風險?美中決定安排此次高層對話,雙方各取所需,基本上算是達成雙邊關係「止跌」的默契。    布林肯訪陸 重回四不一無意 美中關係勉強回到去年十一月峇里島布習會「四不一無意」的基礎;亦即美方遵守承諾「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制度」、「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 布林肯訪問北京,美中交鋒你來我往,雖然美方並未如願達成恢復雙方軍事對話機制,但維持住高層溝通管道,美中都展現了大國負責任的態度,也稍微安了盟邦的心。 對中國大陸而言,擺明目前還不想與美方恢復軍事對話,但對財政部長葉倫、商務部長雷蒙多、氣候特使凱瑞訪中計畫,應該抱持開放態度。 特別是葉倫,在日前的美國眾議院聽證會上就表示,美中都能從盡可能開放的貿易和投資中獲益;如果美國試圖與中國大陸脫鉤,那將是災難性的。她強調「去風險」是肯定的,但脫鉤絕對不可以。 葉倫的談話,在當前緊繃的美中關係下,扮演的鴿派角色,中方雖未同意與美方恢復軍事對話機制,但對葉倫改善美中經貿關係應該會有期待。這也是中方處理對美關係的平衡操作。    鼓勵兩岸對話 美國歷來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布林肯離開北京後,大陸外交部美大司長楊濤就痛批美方,以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作為「一中政策」核心內容,是竄改其建交三公報的政治承諾;接著,美國總統拜登二十日在出席加州的一場籌款活動時,稱習近平是「獨裁者」,也引來大陸官方的強烈抗議。 布林肯訪中後,中美互動難掩火藥味,但目前看來,雙方既然要回到高層對話溝通,應該還是會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不至於為了拜登競選活動所拋出的一句「獨裁者」而全面翻臉。 儘管中方向美國強調,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的第一顆鈕扣,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但到目前為止,拜登政府仍支持民進黨政府的主張,因為,對美國而言,蔡政府的相關政策訴求符合美方的整體戰略利益。 外界關注布林肯北京之行,重申美方「不支持台獨」的立場。日前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處長孫曉雅接受媒體訪問時,公開談到「美方絕對支持」三位總統參選人與大陸對話;AIT主席羅森柏格訪台「見侯會賴」,也公開表示希望與各總統參選人互動交流。 其實,從布林肯到孫曉雅與羅森伯格的談話,不必過度解讀美國的國際戰略有轉彎趨勢。一來,美方在檯面上向來都會維持不介入台灣大選的形式;美國歷來在台灣大選期間,也都會公開鼓勵兩岸和平對話。 美國總統拜登稱習近平是「獨裁者」,引來大陸官方強烈抗議。 (路透,資料照)  台獨抗中 賴立場應不會改變 其次,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目前對中國大陸依然殺氣騰騰,全程緊盯大陸舉辦的海峽論壇,無論是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在論壇的談話、大陸宣布開放台東鳳梨釋迦輸陸等,都在第一時間發布新聞稿回應批判。 賴清德的「務實台獨工作者」形象鮮明,對中政策強調「民主對抗專制」,這也是在與美國主導的「民主價值同盟」對接。目前看來,賴的政策立場應該會一路走到底,不會再有改變。 至於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雖然夏立言在大陸海峽論壇重申「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國民黨一貫立場;但侯迄今並未提「九二共識」,而是以黨綱、《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維護台海和平穩定。而蔡英文兩次就職演說中,也都提到要持續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侯與蔡到底哪裡不同?最主要關鍵還是要回到兩岸定位能不能講清楚、說明白?這也攸關深藍這一塊的動向。 畢竟,黨徵召提名的總統參選人,如果不提出並遵循黨的基本主張,那不是很奇怪嗎?進一步言,選舉基本上講究選票極大化,侯如果因權衡青年選票考量,要在兩岸定位上模糊化處理,也需設法用其他方式鞏固深藍。如何將韓國瑜、郭台銘拉到身邊來,對侯而言,仍具有象徵意義。 侯友宜如何將韓國瑜、郭台銘拉到身邊來,對侯而言,仍具有象徵意義。(中央社,資料照)  鞏固深藍 有助藍營隊友歸隊 至於台灣民眾黨,宣布投入大選的黨主席柯文哲,柯本人或黨的高層核心幹部並沒參加本屆海峽論壇,而是由該黨台商事務委員會主委張凱鈞率團前往,並稱要表達「兩岸一家親」的理念。 柯文哲迄今兩岸政策最前進的主張也就是「兩岸一家親」,沒有再往前一步的做法。基本上,柯藉「兩岸一家親」想傳達的是兩岸還是可以有和平交流的選擇,不要走向戰爭。 目前,柯文哲在高學歷、年輕族群這一塊占有優勢,也是與藍、綠陣營最大的不同之處;但柯並非靠兩岸議題得分,且過去在台北市長任內有舉辦雙城論壇的經驗。對柯而言,在兩岸議題上不失分就好。 侯友宜有如在籃球場上的球星,目前靠的是基本功,但即使是天王球星,也不可能只靠個人基本功單打;球賽要贏,必須還要有隊友卡位、傳球。相信隊友們最後終究都會歸隊,但會拖延多少時間?還待觀察。 至於中國大陸,國台辦日前宣布恢復台灣的鳳梨釋迦輸陸,但開放對象限台東縣二十五家獲得註冊登記的果園,基本上是回應國民黨籍台東縣長饒慶鈴的要求;但關鍵應在「註冊登記」,至於登記的標準細節、民進黨執政縣市農產包裝廠或果園可否登記註冊?未來是否一體適用於其他農產品?目前都還不清楚。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瓦格納叛變 蒲亭怒轟背後捅刀

克里姆林宮二十四日宣布,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企圖策劃武裝叛亂。圖為瓦格納兵團的戰士部署在俄羅斯頓河畔羅斯托夫市南部軍區總部附近的一條街道上。(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傳出叛變,宣稱其部隊已進入俄國南部的頓河畔羅斯托夫軍事總部。克里姆林宮二十四日對外宣布,瓦格納集團企圖策劃武裝叛亂,總統蒲亭批判反叛者為「背後捅刀」,視同叛國。美方對雙方情勢發展表示正密切監控情勢;英國國防部則表示:「這將是俄羅斯政府近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首腦普里格津對外指控俄國軍方高層襲擊他的戰士,昨日宣稱瓦格納集團將「奮戰到底」,呼籲俄國軍事領導下台,此舉讓他與國防將領間的衝突升至高點。普里格津表示他並非想要推翻俄羅斯政府,而是努力要恢復「正義」。普里格津也宣告,他已進入俄國南部的頓河畔羅斯托夫軍事總部,麾下戰士也控制了這座城市的軍事要地。 但俄羅斯聖彼得堡當地媒體Fontanka報導,俄羅斯執法單位似乎已進入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位於聖彼得堡的總部辦公室,進行突襲搜索,並發布一段據稱是執法單位進入「瓦格納中心」的影片,以及武裝人員現身普里格津相關物業附近的照片。 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首腦普里格津(中)對外指控俄國軍方高層襲擊他的戰士。圖為他日前與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葉夫庫羅夫交談畫面。(路透) 克宮發言人培斯科夫說:「俄羅斯聯邦檢察總長克拉斯諾夫向總統蒲亭通報,已啟動與企圖組織武裝叛亂有關的刑事案件。」 俄國國營通訊社「塔斯社」(TASS)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在莫斯科,當局已強化安全措施,關鍵設施「受到加強保護」。 英國BBC News報導,俄國總統蒲亭首度發表電視談話表示,一些俄羅斯人「遭到哄騙從事犯罪冒險行為」。但蒲亭並未具體提及反叛的瓦格納集團戰士及指名瓦格納首腦普里格津。蒲亭強調俄羅斯的未來受到威脅,他形容反叛者的行動是「背後捅刀」。 蒲亭對外表示,因應這場危機的所有「必要命令已經下達」,他也承諾會保衛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蒲亭二十四日在俄羅斯莫斯科發表電視講話,批判反叛者為「背後捅刀」,將鑄成叛國罪。(路透) 法新社報導,俄國軍方也對瓦格納戰士發出呼籲:「你們已被騙進(瓦格納集團首腦)普里格津的犯罪冒險行為中,並參加了武裝叛亂。」俄國軍方還向瓦格納戰士們喊話,呼籲他們尋求幫助,回到「常駐地」。 白宮發言人表示,白宮正在監控俄國情勢,總統拜登也已聽取相關簡報;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霍奇說:「我們正在監控情勢,會針對事態發展向盟友及夥伴進行磋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