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週年前夕 拜登突訪基輔會澤倫斯基

盛讚烏克蘭人頑強抵抗韌性 宣布將增152億軍援與新一波對俄制裁方案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將屆滿一週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二十日突然造訪基輔,並與烏國總統澤倫斯基會面。(路透) 中央社∕基輔二十日綜合外電報導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即將屆滿一週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今天突然造訪基輔,並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面,拜登宣布將增援烏國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五十二億元)。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拜登在與澤倫斯基發表聯合講話時表示,這項援烏方案包括提供更多砲彈、標槍飛彈、榴彈砲等軍事裝備。 拜登提到烏克蘭人頑強抵抗的韌性,他說:「一年過去,基輔挺住了,烏克蘭挺住了,民主挺住了。」 拜登還提到,美國政府本週稍晚將宣布新的對俄制裁。 他並表示:「(俄羅斯總統)蒲亭近一年前發動入侵時,他以為烏克蘭很虛弱、西方立場分歧。他以為自己可以撐得比我們久,但他大錯特錯。」 澤倫斯基則說,拜登的到訪「對全烏克蘭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支持訊號」,他跟拜登討論了長程武器等項目。 拜登是在前往烏克蘭鄰國波蘭時突然訪問基輔,並在烏克蘭總統府與澤倫斯基伉儷會面,預計之後再前往波蘭。 路透社報導,在拜登到訪之際,基輔各地響起空襲警報,但目前並無俄羅斯發射飛彈或空襲的消息。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2023台海風高浪急 暗潮難逆料

民進黨將夏立言訪問團貼上「親中賣台」、「朝共」的標籤,是膝蓋式反應。圖為夏立言一行在上海與台胞台商座談。(取自國民黨網站) 李銘義 二0二三年的台海,是風高浪急的一年。美中(中國大陸)關係惡化,直接影響兩岸關係,包括美國國會來台開聽證會、眾院議長訪台,以及蔡英文訪美等,都將是難以逆料的暗潮。在「氣球事件」中出現升級版的「抗中保台」,將會是民進黨的大選主調。 在兩岸關係緊繃的當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問中國大陸,十天的行程在十七日結束返台。綜觀此行,包含關懷在陸台商台生、向陸方反映台灣農漁民心聲,以及和新涉台官員交流認識的三大目標,算是順利達成,應予正面、高度評價。  批國民黨通敵賣台 膝射反應 特別是夏立言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國台辦主任宋濤時,根據夏立言受訪時所言,對於國民黨代為反映的台灣農漁民問題,王滬寧頻頻叮囑宋濤,「他們講的一定要好好具體落實,如果大陸做不到的,也要說清楚原因。」 接著,夏立言率訪問團走訪北京、南京、上海、武漢、重慶、成都等地,從中央到省、直轄市等,除了與各地台胞、台生、台商座談,也會晤了省、市委書記。這些重要人物,在地方落實中共中央對台政策,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基進黨卻批國民黨訪問團此行是「通敵」、「賣台」,綠營也貼上「朝共」標籤;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在野黨的副主席根本沒有政治權力,許多政策主張與建言,終究還是要政府單位才能落實。更何況,夏立言此行並沒有簽署任何協議,連違法都談不上,何來「通敵」、「賣台」之有? 兩岸交流、對話,設法解決農漁等問題,執政黨做不到的事,現在由在野黨做到了。當沒有政治權力的人,都願意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時,有政治權力的人如果還動輒威脅、質疑,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民進黨將訪問團貼上「親中賣台」、「朝共」的標籤,是膝蓋式反應;舉凡與大陸接觸交流,不必問其成果,反正都是被統戰。以「匪諜」、「賣台」之名指控兩岸接觸交流的事件,未來會隨著選舉活動接近愈來愈多。把髒水潑向在野黨,目的就是想透過認知作戰,將挺綠、反中的選票極大化。 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右)是否訪台,是今年台海難以逆料的暗潮之一。(路透)  經貿熱絡 未受人為影響改變 現在,無法解決問題的人,倒果為因,去罵要解決問題的人!罵ECFA的政黨,執政後卻不願放棄ECFA!到底孰是孰非?問題終究要回到務實解決模式,相信人民心中有一把尺,會愈來愈清楚貼這些標籤的作為,都只是在製造「反中」而已。 綜觀去年兩岸經貿統計,台灣對大陸順差達到一千五百六十五億美金。這反映出即使兩岸因政治阻隔,但在自由貿易市場運作下,兩岸不只互補、互利,還維持地緣互動的優勢,未受人為想要改變生產鏈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於元旦與新春台商活動時,雖都表達兩岸要對話的善意,但綠營卻批夏的訪陸之行「時機不宜、動機可疑、成果可議。」其實,在「氣球事件」發生後,民進黨似乎嗅到了美中衝突加劇的硝煙,旋即將「抗中保台」升級,對兩岸交流互動不但沒有鬆綁,反而採取嚴格控管: 其一,星雲法師圓寂,大陸方面受佛光山之邀,組團要來台弔唁,卻無法成行。陸委會所持理由,是弔唁團裡有台辦、統戰部現任官員,赴台行程未循既有機制聯繫協處,因此未准予入境。 蔡英文於元旦與新春台商活動時,雖都表達兩岸要對話的善意,但是蔡政府對兩岸交流反而採取嚴格控管。(取自總統府網站)  兩岸人員往來 蔡政府嚴控管 星雲法師一生弘法,受兩岸敬重,大陸組團來台弔唁,一是人死為大,二是依法申請入境,三則是此行並非專業參訪交流行程,陸委會僅以不符慣例機制為由拒於門外,不以特例對待,於情法理上實不盡周延。從緩和兩岸關係而言,也是錯失契機,相當可惜。 其二,大陸上海市台辦副主任李驍東等六人,十八日上午抵台進行三天訪問行程,這是疫後陸委會首次核准大陸官員來台,但卻爆出連外出「吃宵夜」都不行。陸委會回覆,卻稱台北市政府申請時並沒有提出「宵夜」行程。陸委會如此理由,實在也是超乎想像。 其三,各國疫情趨緩,境管也陸續解封,金馬小三通恢復常態化被視為兩岸關係緩和指標,但行政院頒布的「金馬地區民眾春節交通專案」,搭乘旅客僅以金馬地區居民、陸配為限,台商不能中轉。只開一個小門縫,聊備一格而已。 其四,大陸國台辦日前呼籲兩岸航線優先開放十六個航點,蔡政府迄今遲無下文。交通部長王國材今年初還表示,今年要吸引六百萬國際旅客來台,其中一百萬是陸客。換言之,從三月開始至十二月,每個月至少要入境十萬陸客,才能達到百萬目標,但依目前的限制狀況來看,政策宣示與實際作為出現明顯落差,不知要如何達成?  美打台灣牌 危機劇本已寫好 太平洋的美中大兩岸,影響了台海的小兩岸。可預見今年的台海衝突危機可能有三: 第一,美國眾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傳出三月有意訪台並召開聽證會,了解台灣防務及查證美國售台一百八十億美元的軍售項目延宕交付情形。美國國會在台召開聽證會,前所未有,屆時若台灣軍方也參與其中,會掀起什麼波瀾? 第二,剛結束訪美行程的國民黨國際部主任黃介正表示,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確定會訪台,而且時間就在今年,只是沒有時間表。一般預估,時間應該會在八月、或更早。去年八月,前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大陸立即對台圍島軍演。 第三,蔡英文可能在卸任前的今年九月或十月,正式訪問美國。有可能是回母校康乃爾大學,但也不排除前進華盛頓,到美國國會演說?一九九五年李登輝訪問康乃爾大學,後來引爆台海危機。 危機的劇本似乎都寫好了。美國必打台灣牌,民進黨為了勝選很可能鋌而走險;只要美、台官方都出手演出,在野的國民黨將很難招架。中國大陸在美中關係的惡意螺旋下,會如何反制?目前還不知道,但絕對不會只是劇本的配角。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泰國宣布收「入境稅」!6/1起遊泰多收266台幣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各國疫情後紛紛解封,出國旅遊漸漸重回疫情前的榮景。泰國卻在此時宣布,準備向跟外國旅客收入境稅,從6月1日開始,搭飛機進入泰國的外國旅客,每人要多花300泰銖,相當於約266塊台幣,才能入境享受美食和美景。

Read More

歐洲議會通過法案!2035年起禁售燃油車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汽油車、柴油車,確定走入歷史!歐盟這個禮拜通過法案,2035年就會全面禁止,汽柴油車和油電混和車的銷售,表示歐洲各大車廠,產業轉型和車款改造,勢在必行。而為了全力衝刺產業轉型,福特車廠在歐洲大舉裁員,精簡人事開銷,現在各大車廠都在面臨電動車市場的激烈競爭。

Read More

〈全球探索〉夏立言訪陸 爭取和平關懷民生

張雅屏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八日率代表團赴中國大陸,展開「交流對話、關懷民生」之行,先後會見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還安排兩岸關係座談及拜訪台商等。在兩岸關係緊繃、官方管道凍結的當下,國民黨高層訪陸的探索之旅,更顯重要。 國民黨副主席層級訪問中國大陸,從實務經驗來看,必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安排,推測幕僚接觸至少在去年十一月下旬選舉之後就已經展開。但為何此時成行?有幾項觀察點如下: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左)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右),夏立言指出,兩岸應該要儘量緩和緊張情勢,盡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穩定。(國民黨提供)  探索之旅 緩和兩岸緊繃情勢 其一、大陸於去年十二月七日宣布防疫新十條,從清零政策改為逐漸解封開放,兩岸交流互動理應愈早愈好,畢竟,若拖到迫近台灣大選之時,只會徒增變數。 其二,已無黨職在身的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與金門縣長陳福海、金門立委陳玉珍等人,已先於春節期間在廈門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國台辦旋即宣布包括金酒在內的六十三家台灣食品可通關輸陸。 其三,夏立言此行,除了見了宋濤之外,還有王滬寧。王滬寧在中共二十大後被賦予涉台工作的重要角色,媒體報導王正在研擬鋪陳統一台灣的新方案,並將在今年三月的大陸「兩會」接任全國政協主席。 從以上幾點進一步推敲,夏立言訪陸行程似乎比預期稍有延遲,雙方在行程安排過程碰到什麼問題?洪秀柱等人廈門先行,是否加速促成夏立言成行時間表?不得而知。 再者,美中關係、兩岸關係緊繃之際,陸方接待政黨高層到訪,必然在意黨的領導人政策態度與訪問團代表性。夏立言此行,是否帶上可被信任、獲得授權的黨魁信息,政策立場表達等,都是外界關注焦點。 到目前止,國共雙方對「反台獨」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其他方面,夏立言此行比較像是「探索之旅」,從國民黨連戰、馬英九、洪秀柱等人長期累積的基礎上,持續加強國共交流對話,維持與台商的脈絡,以及關注民生經貿議題等。    國共交流 毋須擔憂朝共標籤 至於部份藍營人士懼於被綠營貼上「朝共」標籤,實在沒必要。試問,如果透過與大陸接觸交流對話,能解決台商、台生、台胞問題,促進兩岸經濟發展、緩和台海情勢,對兩岸和平、人民福祉有幫助的事,何必忌憚於綠營的炮火? 再者,批國民黨「在野就往大陸跑」也是錯誤印象。美國對台灣,不分朝野全面接觸,全方位的影響台灣社會;但兩岸關係不同,國民黨現非執政黨,不在其位,就無權進行兩岸官方交涉;國民黨沒有陸委會、海基會,在野後自闢兩岸交流溝通管道尤為重要。 如今,美國一方面加重台灣地緣政治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分散半導體產業風險,要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台海局勢兵凶戰危的氣圍自不待言,民進黨執政六年多來無法與大陸溝通,國民黨此時能與大陸對話就更顯重要,否則,台灣危矣。 今年是台灣大選前的關鍵年,藍綠的兩岸政策基調不會有大的改變。賴清德就任民進黨主席時,已宣示會遵從蔡英文的路線,賴口頭稱要緩和兩岸關係,但實際卻很難解套。何況,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主動權在美國,已不在自己手上。 中國大陸氣球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被軍機擊落,凸顯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兩極化與多樣性。圖為美方打撈被擊落的氣球。(路透)  大陸對台政策 和平仍為基調 美國若不想緩和美中(中共當局)關係,民進黨只能繼續跟著「抗中」;唯有美國想要緩和美中關係時,民進黨才可能順勢與大陸對話,但屆時或會出現「不抗中也可以保台,親美就可以保台」的弔詭現象,形成對綠營相對有利的局面。 近日最受關注的國際事件,是中國大陸高空氣球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被軍機擊落。這事件凸顯了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兩極化與多樣性。特別是在野的共和黨、軍工產業、媒體藉機加碼將中國大陸惡魔化。 事實上,美國國防部已經證實,此次氣球事件並非首例,對地面人員與軍事並未構成危脅,許多美國民眾是以輕鬆態度看待氣球飛行、擊落過程。拜登總統也重申美中關係不受該事件影響,要朝向對話與合作發展。 客觀來看,大陸對台政策,現階段還是以是和平發為基調,出現文攻武嚇,往往都是事出有因,如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等。況且,台灣的安全應整體看待,除了面對中國大陸,還有南海領土、釣魚台主權、與菲律賓的島礁、漁權之爭,乃至於美國的壓迫等等。 因林智堅等論文事件,出現「討厭民進黨」的類陳水扁現象。(中央社,資料照)  以戰保台非戰保台 將有論戰 至於氣球事件是否讓綠營選情「撿到槍」?必須先認知台灣身處地緣政治美中對抗的前緣,處理兩岸關係應以促進兩岸和平為重;美國鷹派藉氣球事件操作反中,綠營卻跟著起舞向大陸潑髒水,加劇兩岸衝突,圖謀政黨私利,那是可笑而不負責任的。 前瞻影響大選的可能因素,首先,主流民意並不想要戰爭,「保台」是主流意識。「以戰保台」或「非戰保台」,將有一番論戰;但大環境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再怎麼論戰,恐怕主要還是在凝聚各自陣營的支持者。 其次,國民黨方面,二0二二年九合一大選雖勝,但支持群眾未必增加。且目前候選人未定,提名過程是否順利還待觀察之外。在意識型態票源方面、國民黨針對「非戰保台」的論述,更要努力爭取選民的信任。 因林智堅等論文事件,出現「討厭民進黨」的類陳水扁現象,於去年出現波動,但尚止於泛藍,未來若陸續爆出其他弊端,或有可能進一步擴散。賴清德已有預見並進行清黨,效果如何也還要觀察。 至於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對青年選票仍有吸引力,加上有高虹安在新竹執政可以觀察,這是過去大選沒有出現的變數。但從過往選舉經驗來看,第三勢力影響的票源往往是藍大於綠,國民黨對選情實在沒有樂觀的理由。 (前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兼組發會主委張雅屏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救援黃金72小時已過 瓦礫下求救聲陸續消失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土耳其和敘利亞強震,死傷人數還在快速攀升,根據美國《CNN》報導,目前累計的死亡人數已經突破2萬1千人。敘利亞北部由於內戰的關係,救援特別不容易,如今聯合國的首批援助終於運抵敘國叛軍控制區。另外,由於土、敘邊界目前只有土國南部哈泰省的一條通道開放,土耳其外長表示,正努力開放另外2座崗哨,加快敘利亞的救援進度。只是如今救援的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找到生還者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

Read More

國際宿敵罕見團結!土、敘強震45國投入支援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土耳其與敘利亞當地時間6日,發生規模7.8強烈地震,目前已有4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在第一時間表態,願意提供人道援助,就連土敘兩國長年以來的政治宿敵,以色列和希臘,甚至是正處於戰爭狀態的烏克蘭與俄羅斯,都搶在第一時間,應援調派大批救難隊與醫療物資,前往災區,為這場百年大地震災民,貢獻一份心力。

Read More

數十年來最嚴重地震 土耳其、敘利亞災情攀升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規模7.8強震襲擊土耳其和敘利亞,死傷災情持續攀升。根據美國《CNN》報導,目前累計至少3830人死亡,超過5600棟建築被毀,專家表示,這起強震的破壞威力,超過同時引爆300顆原子彈,加上災區餘震不斷,傷亡恐怕還會增加。雪上加霜的是,災區天氣非常惡劣,甚至將有冰風暴來襲,許多災民,必須在冰天雪地之下等待援助,處境非常艱辛。

Read More

土耳其強震 逾千人罹難

土耳其於六日凌晨四時十七分(台灣時間上午九時十七分)發生規模七點八的百年強震,南部城市阿達納等地傷亡慘重。震央位於土耳其南部加濟安泰普省,該省與敘利亞接壤。土、敘兩國至少已有上千人罹難,逾五千人受傷,死傷數字仍在上升中。強震之後發生了最大規模六點六的多次餘震,土耳其已發布四級國家警報,包括請求國際人道救援。台灣總統蔡英文六日宣布捐助二十萬美金,並派搜救隊四十人三犬馳援。圖為阿達納震後,救援人員從倒塌的建築物中救出民眾的畫面。 (文╱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圖╱路透)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一顆氣球 戳破美中脆弱互信

林泰和 外界本就不看好布林肯此次北京行會有什麼具體收穫,唯一的正面效益在於維持雙方溝通管道。(路透,資料照) 一艘中國大陸稱為民用科研的「無人飛艇」,被美國視為「偵察氣球」並侵入美國本土領空,經媒體揭露掀起軒然大波。美國國防部依拜登總統之命,四日下午出動戰機,於南卡羅萊納州海域上方成功將其擊落。 但是,因此事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推遲了五日出訪北京的行程,並且指責中國大陸的偵察氣球侵犯美國主權。大陸外交部解釋,該無人飛艇係受西風帶影響偏離航線,為誤入美國表示遺憾,但對美方出動軍機擊落民用飛艇的作為,表達強烈抗議。    雪上加霜 布林肯推遲北京行   這起嚴重的外交事件,為已經趨於緊繃的美中(中國大陸)關係雪上加霜。事件的後續調查還在進行中,未來是否影響到雙方其他既有的合作基礎,甚或帶來嚴重後果?還要進一步觀察。 其實,布林肯原定的北京之行,是去年十一月G二十「拜習會」後推動的美中高層訪問行程,主要原因是去年八月美國前聯邦眾議長裴洛西訪台,美中關係持續惡化,雙方都希望管控風險,讓雙邊關係不致失控。 但是,美中戰略對抗的大結構並沒有改變,區域地緣政治難題也很難突破,外界本來就不看好布林肯此行會有什麼具體收穫;唯一的正面效益,在於維持雙方溝通管道,不讓美中從激烈競爭走向衝突、危機,甚至引發戰爭。但氣球事件讓布林肯推遲了這次訪問行程,也證明了現階段的美中關係,脆弱且缺乏互信。 新的一年,國際政治的發展主軸,美國及歐洲等民主體制國家集團,與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威權體制國家的對抗,可謂結構明顯、態勢升高,並直接反映在美中軍事安全部署、科技圍堵、貿易戰的對抗及區域地緣政治中。 首先,俄烏戰爭打了快一年,美國與歐洲等盟邦持續加碼軍援烏克蘭,最近又將支援主力戰車與射程更遠的火砲,對俄羅斯的各項制裁也都持續進行;另一方面,俄羅斯也沒有戰爭疲累的跡象。雙方都沒有示弱,代表戰爭還會再繼續打下去。   前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率美國智庫國家亞洲研究局訪問團訪台,並與蔡英文總統就台海議題交換意見。(取自總統府網站) 法國與澳洲的外交與國防「二加二」部長會談,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挺台。(路透) 面臨大陸威脅 美歐強化挺台   其實,俄烏戰爭的發展,與美中台關係是連動的。俄烏戰爭開打後,一方面,西方國家挺烏作戰的決心與意志堅定;另一方面,針對台灣在安全上面臨中國大陸的威脅,美國與歐洲國家確實都強化了挺台的力道。 進一步言,烏克蘭在這場戰役的勝負,繫於西方國家挺烏的決心,美、歐聯盟的建立、相互依賴的凝聚力量,能否禁得起考驗?將直接影響台灣對美國為首的民主同盟的信任。幾項近期受到關注的議題,包括: 其一,一月三十日,法國與澳洲的外交與國防「二加二」部長會談,會後聯合聲明表示,法、澳兩國共同努力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並將深化與台灣關係,同時也強調了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其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一月底到二月初訪問韓國、日本,在接受「日經亞洲」(Nikkei Asia)訪問時說,北約憂心中國(大陸)的威脅,並強調防止北京動武至關重要。 其三,曾預言中國大陸可能在二0二七年前攻台的前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率領美國智庫國家亞洲研究局(NBR)訪問團訪台,並於二日上午晉見蔡英文總統,就台海議題交換意見。   美國聯手日荷 對陸經貿施壓   其四,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二日訪問菲律賓,會後宣布美方在菲國增加四個軍事基地的使用權。據了解,其中三個基地可能位於菲律賓北部的呂宋島,用以監視南海和台灣周圍的活動。 其五,美國近期聯合日本與荷蘭,攜手進一步限制晶片製造設備輸往大陸;美方也再度點名大陸的微信、速賣通、蝦皮、淘寶等電子商務平台,列為年度惡名市場名單,還宣布要擴大禁止美企對華為的供貨,範圍從5G延伸到4G產品等。 這些在地緣政治、經貿層面出現的個別聲明、訪問、協議、禁令,從國際政治的宏觀視角來看,凸顯了美國及盟邦跨區域抗中架構的大結合,有其國際戰略意涵: 第一,北約秘書長此次訪問日、韓並強調中國大陸危脅之前,北約在去年的戰略概念文件中,就已指稱中國大陸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體制性挑戰」;此外,還邀請亞太地區的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等參加北約峰會。    備戰才能止戰 美向陸傳訊號   北約出現在亞洲,代表了這個由三十個西方國家組成的軍事組織,看待全世界的安全與和平,已是全球性的結構,亦即印太和平對歐洲安全而言,也非常重要,不可分割。 第二,美國在沖繩、關島、夏威夷成立濱海作戰團,增加在菲律賓基地,前印太將領率團訪台,深度了解各項軍事安全合作的可能性,以及持續對台加碼軍售等,都是在向中方傳達嚇阻訊號,並反映美國「備戰才能止戰」的思維。 事實上,美國空軍空中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日前被揭露的備忘錄就警告,美國會因為台灣問題,最快在二0二五年與中國大陸爆發衝突,這位四星上將敦促旗下指揮官要做好充份的作戰準備。以備戰止戰,對美國、台灣所付出的成本最小。 第三,半導體被視為二十一世紀的石油,等同戰略物資,特別是運用於高科技武器的晶片,更影響每個國家的戰力。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科技戰,只會繼續打下去,畢竟這攸關了美中對抗的戰略優勢。 大陸外交部三日發表四千字長文,指控美國「長臂管轄」危害全球。但大陸疫後面臨的內外挑戰,雖然會有一波報復性的消費,帶動一定程度的經濟成長,但面對美國主導的科技圍堵、壓制,國際供應鏈的重組與企業避險考量,加上國內房地產表現未如預算、人口紅利漸失色,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從長期來看,大陸的經濟發展未必樂觀。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林泰和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