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蓄水45% 民生農業供水無虞

台南有七座水資源回收中心每天可供應回收水,有用水需求的機關和民眾可多利用。(水利局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正值枯水期末期,台南市主要水庫總蓄水率約百分之四十五,民生及農業供水尚無虞,儘管目前台南地區水情正常,市府密切掌握水情變化,並提醒民眾務必維持節水好習慣,工業單位也應啟動自主節水百分之五等措施預做因應。 水利局表示,截至四月六日中午,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量約為二點七四億立方公尺,南化水庫蓄水量約為三千一百五十三萬立方公尺,總蓄水量約為三點零五億立方公尺,合併蓄水率跌破五成,約為百分之四十五。 目前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一期作供灌中,每天持續供應農業用水一百八十萬噸至二百萬噸、另外春季雜作已供灌累計約四千萬噸。 水利局指出,除節流,市府全力推動再生水的利用,以有效穩定供應台南市用水;目前永康水資源回收中心每天可供應再生水約零點八萬噸;安平水資源回收中心為三點七五萬噸,合計每天可供應四點五五萬噸,到年底將可提升為每天六點三萬噸。 此外,市府向行政院爭取新市善化安定汙水下水道系統,未來完工後將可再提供再生水一點八萬噸,確保台南整體及產業用水供應的穩定。 安平、永康、官田、柳營、虎尾寮、仁德及安南等七座水資源回收中心,每天可供應一萬八千噸的回收水,可用在街道抑制揚塵、路樹澆灌、緊急消防用水等,目前每天平均取用量僅四千六百噸,有用水需求的機關、民眾可多加利用。

Read More

數十年再出門 聖母廟鎮殿二媽三郊五廟請佛

安南區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6日上午由副市長葉澤山(左四)、主委王增榮(左一)等人共同扶轎,恭迎數十年未出門的「鎮殿二媽」,至府城三郊五廟請佛。(記者陳銀全攝)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安南區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六日上午由副市長葉澤山、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主委王增榮等人共同扶轎,恭迎數十年未出門的「鎮殿二媽」,至府城三郊五廟請佛,其中最受矚目的就屬水仙宮禹帝二鎮代表,這也是睽違廿五年再度參與土城香。 土城正統聖母廟神轎,在葉澤山、民政局長姜淋煌、王增榮等人共同扶轎,土城香駕前武陣砂崙腳青聖宮八家將、虎尾寮伍聖宮宋江陣、郭岑寮聖岑宮金獅陣、蚵寮角白鶴陣等護駕,前往府城;迎請包括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廟、三郊鎮港海安宮、台郡三郊水仙宮、三郊祀典大天后宮共十五間府城友宮廟神尊到聖母廟鑑醮。 葉澤山表示,「鎮殿二媽」六日到府城三郊五廟請佛,對宗教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雖然因故中斷廿五年,但今年透過「神明的慈悲」與「人的智慧」,重新牽起三郊的情誼,參與見證一場歷史時刻。 王增榮指出,三郊五廟再度結合更是難得,且「土城香」即將展開,預計破百頂神轎,遶境隊伍首日前往七股區、次日在安南區,最後一天在土城轄境內為地方祈福,預計盛況空前。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鎮殿二媽」,於一八三一至一九一八年間,寄佛在海安宮長達八十七年,其中海安宮與水仙宮在一九九九年因故不再往來;今年兩廟在各界見證下重修舊好,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適逢土城香科特地到水仙宮參拜,並邀水仙宮神尊參與「土城香」鑑醮,包括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在內,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廟、三郊鎮港海安宮、台郡三郊水仙宮、三郊祀典大天后宮等三郊五廟,睽違廿五年再度合體,廟方六日到府城三郊五廟請佛,意義重大。

Read More

紅球與棒球 相遇在竹溪

體育局長陳良乾(右三),與建興國中等棒球隊,趕搭紅球熱,一起來歡迎紅球。(體育局提供)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我們來了,趕搭紅球熱,台南棒球好手們和統一獅吉祥物萊恩,一起到竹溪公園月見橋和大紅球相見歡,熱烈留影互動,也吸引大批人潮爭睹。 「紅球計畫」六日卡在竹溪公園月見橋,市府體育局長陳良乾,與省躬國小、建興國中、南英商工、台南城市棒球隊及職棒統一獅吉祥物萊恩,歡迎紅球抵達,與紅球互動。 陳良乾表示,棒球一直是南市體育的重點發展項目,體育局迄今已扶植廿五所學校成立棒球校隊及四十三所學校成立棒球社團,每年更舉辦巨人盃三級賽事,與各縣市棒球隊伍相互交流切磋,提升選手自我實力。 六日藉由紅球來到體育園區竹溪公園月見橋,陳良乾帶領學校棒球隊成員前來與紅球相見歡,並製作兩面簽名牆供參觀的市民留下紀念,還有一百顆瑜伽小球送給現場大小朋友,希望大家能與紅球玩得開心,一起讓台南棒球紅不讓。 除了紅球熱,竹溪畔洋紅風鈴木也正盛放,兩排盛開,花影令人目不暇給,綠水溪畔看花看紅球,遊客個個心怒放。

Read More

楠西胭脂梅紅了!可惜產量有限 梅園不敢接太多單

林家梅園胭脂梅像小桃子般美極了。(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楠西報導 美麗的胭脂梅紅了,楠西區日日林間種植的胭脂梅受青睞,此時節正是胭脂梅採摘季節,許多的老顧客紛紛下單,日日林間只得分階段結單,林家梅園表示,今年胭脂梅相當碩美,只是產量有限,不敢接下太多訂單,只能視採摘情況接單。 日日林間有著林家老梅園,清明連假忙著採青梅做脆梅,不過,因人力有限力,今年日日林間改採賣青梅方式,讓民眾買回自己DIY,至於梅園主人則應鄰近農會家政班邀請,到各農會教導大家如何製作脆梅,希望將梅嶺如此好的梅產業加以行銷,同時也留住青梅的好滋味。 林家梅園表示,老梅園裡的品種就屬胭脂梅最好看,當胭脂梅熟了時,那紅紅綠綠的外表,就像是個美人胚子般令人喜愛,所以用胭脂梅做脆梅等加工品,或者梅醋等最好看了,除了食用外,還可觀賞。

Read More

善化媽祖藝術祭熱鬧展開

https://d1j71ui15yt4f9.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4/04/06170606/734086828.844678.mp4 記者張淑娟/善化報導 善化慶安宮媽祖藝術祭六日下午四時恭迎媽祖聖駕,並由四海龍王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輛藝閣車六十四名仙童一起展開遶境,仙童們沿路灑糖果,大人小孩也歡喜拾著糖果,並祝賀媽祖聖誕。 藝閣車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主題。(記者張淑娟攝) 六日的善化媽祖藝術季在慶安宮舉辦,有文創市集,呈現特別的在地文創商品,同時為了與信眾們同歡,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今年慶安宮特別請來北港藝閣國寶大師顏三泰,為媽祖藝術祭打造八輛藝閣車,全數以傳統手工方式打造,每輛各有含意,即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主題,並寓意善境有慶。 藝閣車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主題。(記者張淑娟攝) 六日下午四時,遶境隊伍準時由善化火車站出發,閃亮的藝閣車最受歡迎,車上的仙童們妝扮得相當漂亮,服飾全由顏三泰的太太親手縫製,就是要讓大家看看古早美麗的藝閣模樣,另每輛藝閣都有一個主題,如風藝閣所代表是媽祖降伏千里眼和順風耳,調藝閣則是飛天仙女們奏的樂曲,雨則是四海龍王來朝拜媽祖,順則日是春滿人間王母娘娘賜福。至於國泰民安則各呈現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各行各業都好,四海昇平。 藝閣車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主題。(記者張淑娟攝) 四小時的遶境,走遍了善化重要的道路,民眾則夾道歡迎,仙童們遍灑糖果,大人小孩莫不跟著藝閣車前進,整個善化區鞭炮聲響不停,熱鬧非凡。

Read More

紅白對抗!白蓮霧茶頂著紅球行銷產業

新市農場女兒張郁雅拿著白蓮霧茶追著紅球跑。(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新市報導 「紅球到哪,新市白蓮霧就到哪!」頂著紅球跑,讓白蓮霧故鄉新市也跟著紅了,連假不少人到新市張氏農場體驗農業旅遊,玩藍晒圖、玩橘貓彈珠檯,更玩過十關體力活。張氏農場表示,紅白對抗,紅球有時洩了氣,但白蓮霧茶則是勇氣飽滿迎接每一天。 曾獲國際版畫首獎的張氏農場女兒張郁雅,點子特多,連日來跟著紅球跑,就是要讓自家的白蓮霧茶多露面,也讓大家多認識新市的白蓮霧產業,帶動在地產業經濟,果然,頂著紅球的白蓮霧茶備受矚目,連假有不少遊客來到農場體驗多元經營的農業手作和小旅行,讓大家驚覺原來小小農場竟有著大大的驚喜。 新市白蓮霧茶頂著紅球前進。(記者張淑娟攝) 張氏農場以平地咖啡聞名,不只種咖啡還依著季節種了不少作物,有胡麻、有樹葡蔔,而這些作物經過農場的碰發加工,都大大提升其農產附加價值,如咖啡有咖啡蛋、咖啡糕,更有香醇的咖啡濾掛包等,農場兒子張育銘則在料理上傳承了媽媽好手藝,農場女主人吳秋梅更將婆婆的古早味碗粿、割稻飯等全部學成,還加以發揚光大。 農場女兒張郁雅這次發揮創意,帶著自家的白蓮霧茶,一路頂著紅球前進,一場紅白對抗賽,讓白蓮霧茶被看見。張郁雅歡喜的表示,農場是阿公張五常和爸爸張振忠用心打造出來的,如今是全家人一起打拚的所在,多元的玩法,期望將在地產業分享給更多人,也歡迎大家參與農場認養,一起來當農場的主人。

Read More

紅球移展新化消風 修復展出

紅球五日下午修復後在新化街役場展出。(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新化報導 紅球破了!紅球台南五日上午移展原新化街役場,但充氣過程遭鷹架刺破,引起眾多觀眾一陣陣大嘆息,策展團隊原地修復,下午三時完成充氣重新展出;上午「消風」前開放短暫拍照,修復後放置地面展出,並延展至下午六時。 市府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因展出地點為歷史建築,藝術家規劃比較謹慎,充氣時以架設鋼架方式分擔兩側建築物承受壓力,不料因鷹架太銳利,將紅球刺破一個洞;紅球約十年前在美國展出過程也曾發生類似情況。 謝仕淵指出,經藝術家檢視後,發現破裂部位還在可修補範圍,在工作人員協助下,使用專用修補工具處理;下午三時完成修復,重新充氣展出,卸展時間從原訂的下午五時延後至六時。 紅球策展人黃若珣說,原本規劃是在原新化街役場建物與旁邊另一棟建物間通道架起鷹架,把紅球置放在鷹架上方充氣,預計充氣完成後移開鷹架,讓紅球「卡」在兩棟建物間,下方空間可供觀眾通過。但因發生紅球遭鷹架刺破意外,復展時改為把紅球置放在地面上,在街役場和隔壁的楊逵文學紀念館都可供參觀民眾拍照。 有近九十年歷史的新化街役場是一棟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戲院的建築形式,以梁柱和圓拱區隔出層次,在日治時期是新化街的公所,戰後則成為新化鎮公所,是目前彰化以南僅存的街役場建築,一九九六年後因新化鎮公所新大樓完工而閒置,二00二年十一月公告為歷史建築,目前該建築做為餐廳使用。

Read More

荷大航海地圖 看見台灣

市圖新總館正展出台北國際書展主題館荷蘭館,從古地圖可看見Formosa島嶼蹤跡。(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北國際書展主題館荷蘭館移師市圖新總館展出,展中最吸睛的莫過複製古地圖集,不少地圖都出現「Formosa」島嶼蹤跡,歡迎民眾前往看展,一起重返大航海路徑,從荷蘭古地圖認識台灣及台荷情緣。 展間展示五本由策展單位精心複製的古地圖集。市圖表示,地圖對大航海時期的探索活動有極大幫助,因此東印度公司成立後,積極向葡萄牙學習製圖學,後荷蘭也發展出自己的製圖學,東印度公司甚至要求商人在航海圖中收錄見聞,並且繪製航海日誌,在展示的地圖中,不少可窺見Formosa島嶼蹤跡。 市圖也邀請各領域學者、作家舉辦講座,希望從歷史觀點、文學創作、建築文化及跨族群等多元角度詮釋,進一步分享台荷文化。四月份邀請成大建築系副教授黃恩宇、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段洪坤、小說家平路等,分別以不同角度,解讀台荷情緣。 而當年東印度公司要求各界分享在台所見所聞,據《熱蘭遮城日誌》紀錄,一六六一年九月六日下午,發生強烈地震,伴隨持續的大聲響,在利邦上尉航海記中,一六二四年的三月八日,大員發生地震,誤以為堡壘要塌,雖無大礙,卻有哨兵從崗哨掉下去,還誤以為遭魔鬼扔下去。 地震發生至今,餘震不斷,已有數百起,在一六五九年荷蘭末代行政官揆一也在著作《被遺誤的台灣》提及,發生迥異尋常之恐怖地震,延續達十四日;歐洲人拉˙莫里尼埃在其著作《旅行奇譚》也寫下地震時,城壁破裂,民眾逃出戶外,連震三星期。文化局說,顯見在十七世紀的台灣,地震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和台灣居民的日常。

Read More

初春賞新藝獎 探索藝術巷弄

新藝獎作品正於台南各處綻放歡迎民眾安排藝術巷弄之旅,感受台南蘊藏的藝術魅力。圖為鷲嶺食肆的藝術作品。(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百花盛開,台南新藝獎三十三位藝術家、二十個空間,超過百件藝術品也正同步綻放。新藝獎除「無際棲域」主展,還推出「南巷藝事」巷弄特展,展現台南古都獨特的歷史街區文化氛圍與巷弄風情,邀請所有人探索藝術巷弄,感受台南這座城市蘊藏的藝術魅力! 文化局表示,中西區匯聚多處新藝獎展場,空間相距不遠,適合安排一場午後的藝術散步之旅。建議遊客可先從德鴻畫廊啟程,欣賞得主徐思穎的陶瓷盔甲及簡宜玟的瓷漿雕塑,穿越小巷前往弎畫廊,觀賞得主蔡宇貞的平面繪畫和莊志維的植物裝置。行經古蹟建築陳德聚堂,可欣賞胡宮雪娜的巨型充氣神獸,更可前往鄰近的鷲嶺食肆,一邊品嘗特色小點、一邊欣賞庭園中的林書瑜燈光裝置。 續往綠皮開心果冰淇淋店,觀看曾彥翔的平面攝影;或前往Detail Dessert,享用蛋糕甜點之餘,還能欣賞黃韶瑩的藝術裝置。接著前往絕對空間,觀賞得主吳權恩和藝術家吳瑋庭的空間裝置;加力畫廊正展出得主吳尚洋的數位創作及藝術家徐婷的影像作品。最後拜訪醉美空間,得主Stream的音樂展演、黃元煜的攝影作品及楊祐丞的動力裝置,為整個漫遊行程劃下完美句點。 文化局說,走訪新藝獎各展出空間,不僅能飽覽台灣新銳藝術家精彩創意,更能沉浸在古都巷弄老屋的歷史人文氛圍中,度過一個文藝薈萃的美好時光。展期至十四日,歡迎所有人漫步台南,欣賞作品,詳洽「Next Art Tainan臺南新藝獎」粉絲頁。

Read More

四草漁港吊船塔更新 安全升級

四草漁港吊船塔已經於今年初完工,交由漁民使用。(農業局提供) 記者翁聖權∕台南報導 南市「四草漁港吊船塔整修與底泥清疏工程」已經於今年初完工,交由漁民使用。相較於以往的舊吊船塔,新設施比較快速、安全及簡易操作,足夠支撐三十噸重船筏,將有助提升漁民作業空間及漁港環境品質。 南市漁港及近海管理所長張順得表示,四草漁港位於鹿耳門溪出海口約六百公尺處,鄰近知名景點鎮門宮與四草大眾廟,周邊更有台江國家公園、四草重要濕地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等自然生態資源。由於漁港位於鹿耳門南岸堤防內側,較不受外海波浪影響,因此適合進行漁業活動,包括牡蠣養殖和沿岸漁撈。然而港內的舊吊船塔已超過三十年使用年限,長期失修導致故障頻繁,嚴重影響當地漁民的作業效率。 為維護作業船隻結構妥善與漁民身命財產安全,市長黃偉哲指示農業局需立即解決本地漁民船隻無處可修之窘境。漁港及近海管理所於去年發包「四草漁港吊船塔整修與底泥清疏工程」,契約金額為三百二十萬元整,同年八月二日開工,今年一月十九日完工。主要工作包括吊船塔結構與操作機具整修,具體施作項目包括原有結構物的拆除換新、新設吊船架控制室、控制系統更新以及周邊清淤等。 四草漁港吊船塔整修完工後,四草漁港及周邊漁港的船隻即可利用此設施,進行船隻保養維護作業。這也將促進漁港向休閒及多元化發展,帶動漁業產業發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