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實施電商平臺代徵18%銷售稅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巴基斯坦財政部宣佈,自本(七)月一日起,電商平臺將直接負責代賣家徵收18%的銷售稅 消息指出,這項新政策將重新塑造巴基斯坦的數位市場格局,巴國政府希望通過此舉在傳統零售商和快速增長的線上平臺之間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 除了18%的銷售稅新規,巴基斯坦政府同日推出《2025年數位平臺收益徵稅法》,計畫對在巴基斯坦境內產生收入的國內外科技公司徵收5%的數位服務稅,涉及物件包括亞馬遜、Facebook、Google、Temu、本地平臺Daraz與Pak Wheels等所有通過數位管道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公司。

Read More

關務署7月8日12時00分至12時30分辦理SSL憑證更新作業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關務署訂於114年7月8日(星期二)12時00分至12時30分辦理SSL憑證更新作業,本次作業期間以不停機為原則,惟下列系統可能產生多次瞬斷情形,造成服務不穩。 包括(一)關港貿XML訊息交換(即B2G通關、簽審申辦訊息),(二)參與機關G2G簽審申辦訊息交換。(三)參與機關會辦與查證訊息交換,(四)參與機關批次檔案交換。若作業提前完成,將立即回復系統正常服務,不另行發布恢復通知。

Read More

中國船舶集團南北船合併取得進展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公司“中國神船”即將啟航,消息指出,大陸﹁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兩大市值千億級上市公司重組整合進入關鍵衝刺階段,“南北船”合併取得進展 消息指出,中國船舶工業公司(中國船舶)、中國船舶重工公司(中國重工)發佈公告稱,根據上交所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發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2025年第八次審議會議公告》,上交所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近日將召開審議會議,審核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換股吸收合併事宜。 據瞭解,中國船舶擬向中國重工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中國船舶為吸收合併方,中國重工為被吸收合併方。本次交易尚需上交所審核通過並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予以註冊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所要求的其他可能涉及的必要批准、核准、備案或許可(如需)後方可正式實施。 去(2024)年九月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共同發佈重組交易預案,金額高達1151.50億元,今年一月,中國船舶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發佈,重組方案已在雙方董事會審議通過,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總體方案獲得國務院國資委等主管部門批復。 交易完成後,存續公司中國船舶緊抓船舶製造行業轉型升級和景氣度提升機遇,全面推動船舶製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化、數位化、標準化發展,打造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船舶製造企業。中國船舶集團兩大核心上市公司重組總資產超4000億,中國船舶目前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持股44.47%,中國重工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持股34.53%,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均由中國船舶集團100%持股。 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均為中國船舶集團核心軍民品主業上市公司=, 其中中國船舶聚焦船舶海工裝備和海洋科技應用領域,主要業務包括造船業務(軍、民)、修船業務、海洋工程及機電設備等,主要產品為軍用艦船、貨櫃船、散貨船、液化氣船、大型郵輪、軍輔船、特種艦船、海工輔助船及其他機電設備等。業務主體為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中船澄西、廣船國際四家子公司,系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

Read More

ONE氨/甲醇貨櫃船系列第六艘ONE 新加坡命名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Ocean Network Express (ONE)擴張船隊,新船命名以其新加坡總部-ONE Singapore(ONE新加坡)。 ONE宣佈ONE Singapore輪命名,此係廿艘氨/甲醇貨櫃船系列中的第六艘,命名儀式在日本今治造船廣島造船廠舉行,該公司發表聲明表示,這艘13900TEU新船再次證明其對可持續航運實踐的承諾。 ONE首席執行長Jeremy Nixon聲明中指出,ONE新加坡的命名象徵其船隊擴張策略上取得進展,這艘船帶有ONE全球總部城市的名字,與新加坡充滿活力的海洋生態系統的緊密聯繫。隨著將這艘船投入使用,將繼續加強ONE對新加坡的堅定承諾,新加坡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海事中心處於領先地位。 自2017年在新加坡設立全球總部以來,ONE已成為新加坡海事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公司的總部是其全球網路營運的指揮中心。該船船級註冊為LR級,懸掛新加坡旗。

Read More

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佔大陸物流樞紐63%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共發展改革委通發布發知,將武漢生產服務型等卅個國家物流樞紐納入建設名單,本次入選名單中,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共19個,佔比63%。 相關樞紐依託各自資源稟賦,不斷提升服務能級,深入產業鏈條,打造各具特色的樞紐經濟,其中寧波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圍繞綠色石化、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等產業集群,佈局供應鏈配套設施,提供物流集成服務,推動產業鏈提質增效。成都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農產品交易市場,強化大宗農產品集散與冷鏈物流等核心功能,拓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構建“生產—倉儲—流通”服務一體化、覆蓋初級產品至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全品類供應鏈體系。 哈爾濱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全力推進國際航線網路建設,打造面向俄羅斯和日韓的空中通道,“哈爾濱—哈巴羅夫斯克—首爾”航線實現跨境中轉效率提升30%。巴彥淖爾(甘其毛都)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強化對蒙物流通道服務組織能力,不斷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準、國際換裝組織能力、流通加工物流條件等,打造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 周口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強服務組織能力,開展基於“水水中轉”的“內河+海運”接力運輸模式,充分利用內河航運連接沿海港口資源,延伸全球水運業務,相較傳統陸海聯運,時間縮短約13%。瀋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開展“中歐班列通關資訊化互聯互通平臺”建設,協調海關、鐵路、場站等多方資源,提升多環節作業適配度,各方協同作業效率提升超過50%。

Read More

因應科技發展 航港局預告商港法擬新增無人載具進港規範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航港局預告修正「商港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第八點草案。 商港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第八點修正草案重點如下:國際上針對水面及水下無人載具雖已投入不同領域研究,惟現行水面及水下無人載具仍處研發中階段,考量商港往來船舶頻繁,為避免水面及水下無人載具未經同意即進入商港區域水域,影響港內船舶航行安全,訂定本點予以規範。 據了解,商港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於一百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公告,並歷經六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日期為一百十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Read More

臺中關7月17日辦理貨物標售 歡迎各界踴躍投標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中關訂於本(114)年7月17日辦理私貨及逾期貨物標售。本次標售貨物有電動自行車、智能馬桶、岩板、鋁箔、梭織布及棉製印花床包組等,將於本年7月14日至16日上午9時至12時、下午1時至4時開放民眾申請看貨。 上述貨物不論廠商或個人,皆可參與投標,有意參與標購者請備妥押標金額之現金或支票,至該關3樓業務二組法務緝案課繳交押標金後領取投標單,再以限時掛號郵寄,於開標當日(7月17日)中午12時30分前寄達該關(地址:臺中市梧棲區臺灣大道10段2號 聯絡電話: 04-26565101分機301)。 投標民眾至臺中關索取看貨證、押標、開標,或到各倉庫看貨等作業,請攜帶個人身分證件。相關資訊請至該關網站(http://web.customs.gov.tw/taichung)首頁「資訊公開」項下之「標售公告」項目頁籤,點閱下載標售須知、貨物組別清表及押標金額表等資訊。

Read More

爭相進口出口降美五月份貿易逆差擴大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美國五月份商品貿易逆差擴大、出口下降,美國商務部報告指出,當月商品貿易逆差擴大因出口下降。 美國商務部說,五月商品貿易逆差66億美元擴大11.1%,商品出口1792億美元減少97億美元,商品進口2758億美元變化不大。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全面關稅生效之前,企業爭相進口商品,導致大量進口商品推動美國第一季商品貿易逆差創下歷史新高,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第一季GDP年化降幅0.5%。

Read More

保稅倉庫及物流中心應訂定個資安維計畫 強化內控機制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中關表示,個人資料遭竊取、竄改或洩漏,經常引發嚴重社會問題,甚或導致國人經濟財產損失,海關為加強對個人資料之保護措施,維護個人資料之安全性及正確性,要求保有大量個資的保稅倉庫及物流中心業者,必須依保稅倉庫及物流中心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管理辦法訂定「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簡稱安維計畫),對於其業務上保有之個人資料,應採取適當的安全措施,建立個資安全稽核機制,並接受海關定期或不定期的行政檢查,以確保業者按其安維計畫落實執行各項保全措施。 臺中關說明,為提升個資保護標準,海關已依「個人資料保護法」(下稱個資法)第27條授權,訂定「保稅倉庫及物流中心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管理辦法」。該辦法要求業者須訂定「個人資料安全維護計畫」,並採取適當具體的安全措施,例如:資料儲存與使用流程的控管、定期自我檢查,以及配合海關不定期的稽核,確保業者所保有的個資不會外洩或被濫用。若業者未依規定建立計畫或落實管理導致個資外洩事件,不僅可能違反個資法,還可能被處新臺幣(下同)2萬元到200萬元的罰鍰,情節重大者最高可罰至1,500萬元。 關務署為協助業者落實管理義務,已於官網公布安維計畫範本及個資安全維護自我檢查表,供業者下載使用。臺中關呼籲業者,主動強化內控機制,確保個資安全,避免疏忽觸法受罰。

Read More

東協成台商產線首選 中國大陸生產占比跌破新低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統計處為瞭解外銷廠商接自海外訂單之生產地、產品銷售流向及產線轉移等實況,自民國100年起按年辦理「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114年共計調查2,833家,回收樣本2,804家,回表率99%。茲就調查統計結果摘述如下, 供應鏈分散布局,中國大陸生產比率續創新低、東協生產比率續創新高:113年接自海外訂單中,以國內生產比率占51.4%最高,較上年上升2.3個百分點,主因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擴增,筆電及伺服器廠商擴大國內生產比重,拉高整體接單之國內生產比率;其次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占33.1%,較上年下降4.7個百分點,為有調查以來(資料年99年)之新低;東協占9.2%排第3,較上年上升2.2個百分點,續創新高,主因美中紛爭、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持續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臺商持續擴大在東協生產比重,其中以越南生產占3.4%最大。 外銷訂單由廠商自行生產比重提高:就113年外銷訂單生產方式觀察,以「自行生產(含交付子公司或關係企業生產)」占82.7%最高,較上年上升1個百分點,主因自行生產比例較高之晶圓代工、伺服器及印刷電路板等廠商接單增加,其次為「委託他廠代工生產」占9.7%,與上年持平,「向他廠購買產品」則占7.6%,較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主因以向他廠購買為主的晶片通路商接單減少,降低整體向他廠購買比重。按公司型態別觀察,製造商、製造兼貿易商均以「自行生產」為主,分別占91.1%及85.9%;貿易商則以「向他廠購買產品」占76.0%為主;如按生產地區觀察,不論國內生產或海外生產,均以「自行生產」為主,占比分別達87.3%、77.1%。 「配合客戶要求」續居海外生產原因之首位:調查回收樣本中,113年有海外生產之廠商計788家(占28.1%),其中海外生產原因(複選)以「配合客戶要求」占52.9%續居首位,顯示企業仍多以客戶需求作為全球布局之首要考量,其次為「生產成本低廉」占48.0%,較上年上升2.3個百分點最多,顯示企業考量獲利能力,生產成本低廉仍受廠商持續重視;另「當地原材物料供應方便」占35.3%居第3。 陸系企業為海外最大競爭對手,占比續升0.6個百分點:各外銷業者主要競對手,以面臨「國內同業」者占48.8%最多,較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其次為「陸系企業」占25.7%,較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歐美系企業」占9.9%、「日韓系企業」占7.1%,分別位居第3及第4。就主要貨品類別觀察,各貨品均以「國內同業」為首要競爭對手,其中以資訊通信產品占比達69.9%最高,電子產品亦逾5成以國內業者為主要競爭對手;各貨品視國內同業為競爭對手之占比普遍較上年下降。 海外生產貨品轉銷第三國續居首位:外銷訂單海外生產之貨品銷售流向,以「轉銷第三國」占69.9%最高,較上年上升0.8個百分點, 其次為「當地銷售」占24.6%,較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而「回銷國內」占5.6%。按貨品別觀察,除居供應鏈中上游之光學器材及電子產品以「當地銷售」占比最高外,餘各貨品皆以「轉銷第三國」為主,其中資訊通信產品85.0%、機械84.7%、基本金屬74.8%;而「回銷國內」以化學品22.4%最高,主因部分電子用化學材料回銷國內比重較高所致。 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之貨品,出口至美國比重持續降低: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之外銷訂單,其中有19.5%貨品「出口至美國」,較上年下降2.7個百分點,主因筆電廠商接單減少,加上美中貿易紛爭未解,業者將出口至美國之貨品轉由國內或其他海外據點生產,拉低整體出口至美國之比重,而在「當地銷售」占26.9%,較上年降低1.3個百分點。按貨品別觀察,「出口至美國」以機械占53.6%、基本金屬占41.9%較高;而電子產品、光學器材則主要於「當地銷售」,占比分別為57.0%、51.3%,主因各項電子零組件及面板廠商,就近供應中國大陸境內的組裝代工客戶。 資訊通信廠商產線進行跨國擴充或新設最為積極:調查113年有自行生產之2,220家外銷廠商中,有134家(占有自行生產之家數6.0%)進行跨國擴充或新設產線,其中有擴充產線者96家(占有進行擴充或新設家數71.6%),有新設產線者46家(占34.3%);若就擴增產線廠商觀察其是否有移轉產線情形,其中未移出產線者100家(占74.6%),有產線移出者34家(占25.4%)。若按生產之貨品別觀察,以資訊通信產品有進行產線跨國擴充或新設占自行生產廠商23.5%較高,其次電機產品、電子產品、光學器材比率亦逾1成。 東協為臺商擴增產線之首要選擇:就產線跨國移轉之地區別觀察,有擴充產線之96家廠商中以東協為主要選擇,占整體擴充產線家數之68.8%,其中越南占41.7%,我國占22.9%居第2;新設產線亦以東協占整體新設產線家數之60.9%為最高,其中越南占26.1%,顯示在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動下,加上東協國家具地利之便,且龐大的內需市場及關稅優勢,成為臺商供應鏈多元布局之首選;至於產線部分移出及全部移出之地區,則以中國大陸及香港占69.8%為最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