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科技發展 航港局預告商港法擬新增無人載具進港規範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航港局預告修正「商港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第八點草案。 商港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第八點修正草案重點如下:國際上針對水面及水下無人載具雖已投入不同領域研究,惟現行水面及水下無人載具仍處研發中階段,考量商港往來船舶頻繁,為避免水面及水下無人載具未經同意即進入商港區域水域,影響港內船舶航行安全,訂定本點予以規範。 據了解,商港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款之妨害港區安全行為於一百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公告,並歷經六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日期為一百十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Read More

臺中關7月17日辦理貨物標售 歡迎各界踴躍投標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中關訂於本(114)年7月17日辦理私貨及逾期貨物標售。本次標售貨物有電動自行車、智能馬桶、岩板、鋁箔、梭織布及棉製印花床包組等,將於本年7月14日至16日上午9時至12時、下午1時至4時開放民眾申請看貨。 上述貨物不論廠商或個人,皆可參與投標,有意參與標購者請備妥押標金額之現金或支票,至該關3樓業務二組法務緝案課繳交押標金後領取投標單,再以限時掛號郵寄,於開標當日(7月17日)中午12時30分前寄達該關(地址:臺中市梧棲區臺灣大道10段2號 聯絡電話: 04-26565101分機301)。 投標民眾至臺中關索取看貨證、押標、開標,或到各倉庫看貨等作業,請攜帶個人身分證件。相關資訊請至該關網站(http://web.customs.gov.tw/taichung)首頁「資訊公開」項下之「標售公告」項目頁籤,點閱下載標售須知、貨物組別清表及押標金額表等資訊。

Read More

爭相進口出口降美五月份貿易逆差擴大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美國五月份商品貿易逆差擴大、出口下降,美國商務部報告指出,當月商品貿易逆差擴大因出口下降。 美國商務部說,五月商品貿易逆差66億美元擴大11.1%,商品出口1792億美元減少97億美元,商品進口2758億美元變化不大。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全面關稅生效之前,企業爭相進口商品,導致大量進口商品推動美國第一季商品貿易逆差創下歷史新高,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第一季GDP年化降幅0.5%。

Read More

保稅倉庫及物流中心應訂定個資安維計畫 強化內控機制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中關表示,個人資料遭竊取、竄改或洩漏,經常引發嚴重社會問題,甚或導致國人經濟財產損失,海關為加強對個人資料之保護措施,維護個人資料之安全性及正確性,要求保有大量個資的保稅倉庫及物流中心業者,必須依保稅倉庫及物流中心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管理辦法訂定「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簡稱安維計畫),對於其業務上保有之個人資料,應採取適當的安全措施,建立個資安全稽核機制,並接受海關定期或不定期的行政檢查,以確保業者按其安維計畫落實執行各項保全措施。 臺中關說明,為提升個資保護標準,海關已依「個人資料保護法」(下稱個資法)第27條授權,訂定「保稅倉庫及物流中心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管理辦法」。該辦法要求業者須訂定「個人資料安全維護計畫」,並採取適當具體的安全措施,例如:資料儲存與使用流程的控管、定期自我檢查,以及配合海關不定期的稽核,確保業者所保有的個資不會外洩或被濫用。若業者未依規定建立計畫或落實管理導致個資外洩事件,不僅可能違反個資法,還可能被處新臺幣(下同)2萬元到200萬元的罰鍰,情節重大者最高可罰至1,500萬元。 關務署為協助業者落實管理義務,已於官網公布安維計畫範本及個資安全維護自我檢查表,供業者下載使用。臺中關呼籲業者,主動強化內控機制,確保個資安全,避免疏忽觸法受罰。

Read More

東協成台商產線首選 中國大陸生產占比跌破新低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統計處為瞭解外銷廠商接自海外訂單之生產地、產品銷售流向及產線轉移等實況,自民國100年起按年辦理「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114年共計調查2,833家,回收樣本2,804家,回表率99%。茲就調查統計結果摘述如下, 供應鏈分散布局,中國大陸生產比率續創新低、東協生產比率續創新高:113年接自海外訂單中,以國內生產比率占51.4%最高,較上年上升2.3個百分點,主因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擴增,筆電及伺服器廠商擴大國內生產比重,拉高整體接單之國內生產比率;其次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占33.1%,較上年下降4.7個百分點,為有調查以來(資料年99年)之新低;東協占9.2%排第3,較上年上升2.2個百分點,續創新高,主因美中紛爭、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持續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臺商持續擴大在東協生產比重,其中以越南生產占3.4%最大。 外銷訂單由廠商自行生產比重提高:就113年外銷訂單生產方式觀察,以「自行生產(含交付子公司或關係企業生產)」占82.7%最高,較上年上升1個百分點,主因自行生產比例較高之晶圓代工、伺服器及印刷電路板等廠商接單增加,其次為「委託他廠代工生產」占9.7%,與上年持平,「向他廠購買產品」則占7.6%,較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主因以向他廠購買為主的晶片通路商接單減少,降低整體向他廠購買比重。按公司型態別觀察,製造商、製造兼貿易商均以「自行生產」為主,分別占91.1%及85.9%;貿易商則以「向他廠購買產品」占76.0%為主;如按生產地區觀察,不論國內生產或海外生產,均以「自行生產」為主,占比分別達87.3%、77.1%。 「配合客戶要求」續居海外生產原因之首位:調查回收樣本中,113年有海外生產之廠商計788家(占28.1%),其中海外生產原因(複選)以「配合客戶要求」占52.9%續居首位,顯示企業仍多以客戶需求作為全球布局之首要考量,其次為「生產成本低廉」占48.0%,較上年上升2.3個百分點最多,顯示企業考量獲利能力,生產成本低廉仍受廠商持續重視;另「當地原材物料供應方便」占35.3%居第3。 陸系企業為海外最大競爭對手,占比續升0.6個百分點:各外銷業者主要競對手,以面臨「國內同業」者占48.8%最多,較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其次為「陸系企業」占25.7%,較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歐美系企業」占9.9%、「日韓系企業」占7.1%,分別位居第3及第4。就主要貨品類別觀察,各貨品均以「國內同業」為首要競爭對手,其中以資訊通信產品占比達69.9%最高,電子產品亦逾5成以國內業者為主要競爭對手;各貨品視國內同業為競爭對手之占比普遍較上年下降。 海外生產貨品轉銷第三國續居首位:外銷訂單海外生產之貨品銷售流向,以「轉銷第三國」占69.9%最高,較上年上升0.8個百分點, 其次為「當地銷售」占24.6%,較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而「回銷國內」占5.6%。按貨品別觀察,除居供應鏈中上游之光學器材及電子產品以「當地銷售」占比最高外,餘各貨品皆以「轉銷第三國」為主,其中資訊通信產品85.0%、機械84.7%、基本金屬74.8%;而「回銷國內」以化學品22.4%最高,主因部分電子用化學材料回銷國內比重較高所致。 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之貨品,出口至美國比重持續降低: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之外銷訂單,其中有19.5%貨品「出口至美國」,較上年下降2.7個百分點,主因筆電廠商接單減少,加上美中貿易紛爭未解,業者將出口至美國之貨品轉由國內或其他海外據點生產,拉低整體出口至美國之比重,而在「當地銷售」占26.9%,較上年降低1.3個百分點。按貨品別觀察,「出口至美國」以機械占53.6%、基本金屬占41.9%較高;而電子產品、光學器材則主要於「當地銷售」,占比分別為57.0%、51.3%,主因各項電子零組件及面板廠商,就近供應中國大陸境內的組裝代工客戶。 資訊通信廠商產線進行跨國擴充或新設最為積極:調查113年有自行生產之2,220家外銷廠商中,有134家(占有自行生產之家數6.0%)進行跨國擴充或新設產線,其中有擴充產線者96家(占有進行擴充或新設家數71.6%),有新設產線者46家(占34.3%);若就擴增產線廠商觀察其是否有移轉產線情形,其中未移出產線者100家(占74.6%),有產線移出者34家(占25.4%)。若按生產之貨品別觀察,以資訊通信產品有進行產線跨國擴充或新設占自行生產廠商23.5%較高,其次電機產品、電子產品、光學器材比率亦逾1成。 東協為臺商擴增產線之首要選擇:就產線跨國移轉之地區別觀察,有擴充產線之96家廠商中以東協為主要選擇,占整體擴充產線家數之68.8%,其中越南占41.7%,我國占22.9%居第2;新設產線亦以東協占整體新設產線家數之60.9%為最高,其中越南占26.1%,顯示在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動下,加上東協國家具地利之便,且龐大的內需市場及關稅優勢,成為臺商供應鏈多元布局之首選;至於產線部分移出及全部移出之地區,則以中國大陸及香港占69.8%為最高。

Read More

五月份全球新簽訂單數量減修正總噸大降近55%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根據克拉克森最新統計,上(五)月份全球新簽訂單73艘、166.7萬CGT,與2025年四月份全球新簽訂單119艘、461.17萬CGT相比較,較前月減少46艘、遽降63.85%,與去(2024)年五月份全球新簽訂單184艘、368.06萬CGT相較,數量年減111艘,修正總噸大降54.71%。 從船型上來看,散貨船15艘、155.79萬載重噸;油船四艘、62.8萬載重噸;化學品船五艘、36300載重噸;貨櫃船17艘、52000TEU;液化氣船四艘、21.2萬立方米;其他船型19艘、67.38萬CGT;海工船九艘、38619CGT。 按接單船廠國家來看,當月中國大陸船廠接獲44艘、64.7萬CGT;日本船廠接單九艘、15.759萬CGT;韓國船廠八艘、25.1萬CGT,修正總噸分別佔全球新船訂單量的38.81%、9.45%和15.06%,大陸船廠穩居首位。

Read More

廣州商貿服務型入選新一批中共物流樞紐名單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廣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新一批中共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 根據中共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發布的《國家物流樞紐佈局和建設規劃》,廣州是空港型、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四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在此之前廣州已陸續獲批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隨著此次獲批,廣州成為“四型”物流樞紐城市。 根據《廣州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廣州遵循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原則,推動物流樞紐與重大交通設施緊密銜接,實現優化資源配置。根據廣州“5+10+N”物流設施空間體系,廣州重點依託白雲國際機場、南沙港區、鐵路樞紐等佈局五個特大型物流樞紐,圍繞重點產業區、珠江航道、鐵路貨站、高速公路建設10個大型物流樞紐,基於製造業、商貿業等價值園區規劃N個物流骨幹節點。 五個特大型物流樞紐分別是廣州空港物流樞紐、廣州南沙港物流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州鐵路貨櫃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廣清空港現代物流產業新城。廣州鐵路貨櫃中心站公鐵聯運樞紐依託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大朗貨站、江村編組站,打造商貿型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亞歐跨境物貿支點、國際班列集結中心、國家鐵路多式聯運基地。樞紐集聚發展範圍為北二環高速、廣花快速路、華南快速路、白泥水道等圍合區域,規劃總面積4479公頃。  

Read More

麥司克航運恢復在海法港停靠服務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麥司克航運宣佈恢復在海法港的停靠服務。 麥司克航運上週暫停在以色列港口的停靠現已恢復服務,但只提供進口服務。消息指出,由於伊朗和以色列之間停火,麥司克解除海法港船隻停靠通知,該公司在一份客戶諮詢中表示正在密切關注局勢,根據最近的事態發展,以及目前停火的前景,預計一旦重新確認這樣做的安全風險較低,將能夠重新開放出口貨物接收。 麥司克航運在此之前是在上(六)月19日表明,由於潛在的風險,該公司暫停在以色列港口的停靠。 據稱,在密切關注局勢的同時,阿什杜德港的作業也在繼續,荷姆茲海峽仍可通航。

Read More

廣州外貿新亮點前五月汽車出口量增近三成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廣州市商務局公佈今年一至五月廣州汽車出口實績,前五月汽車出口量比去(2024)年同期增幅近三成,汽車出口成為廣州外貿的新亮點。 據統計,今年前五月廣州汽車出口計7.35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29%,廣州已形成花都、黃埔和番禺等三大汽車產業核心區和白雲、海珠、南沙等三大汽車出口企業集聚區。 消息指出,廣汽集團作為廣州汽車行業龍頭企業,近年來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今年一至五海外市場汽車銷售量達4.8萬輛,廣汽新能源車在東南亞的佔有率進一步提升。根據規劃,2030年廣汽集團將達整車出口50萬輛目標。 近年來廣州通過出臺專項扶持措施,對重點汽車出口企業開展“一對一”服務,打造汽車出口服務基地等措施,促進汽車出口量穩質升。目前廣州已在南沙、番禺、白雲設立五個汽車出口基地,今年還將建設三至四個汽車出口服務基地,進一步擴大汽車出口規模。 廣州同時推出《二手車出口一本通》更新至第三版,使得相關企業在廣州深耕出口業務,全市現有二手車出口企業近100家,今年前五月,全市二手車出口1.4萬輛增長111%。

Read More

香港七一成立海運港口發展局邁入治理架構新階段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佈新成立的“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Hong Kong Maritime and Port Development Board, HKMPDB)成員名單,首屆發展局將自2025年七月一日起正式生效,任期三年,象徵著香港航運治理架構邁入新階段。 消息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長官委任由鄭慕智博士擔任新成立的“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主席,此次重組是2024年香港特首《施政報告》中提出的重大制度改革之一,旨在強化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新成立的“海運港口發展局”接替原“香港海運港口局”,其架構與功能全面升級,成員涵蓋航運、法律、金融、港口、人才發展等多元領域,體現政策、業界與專業力量的有機結合。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的成立,意謂著香港航運治理進入更高層級與更廣視野的新階段。在地緣政治緊張、全球貿易重塑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政策協同、人才支撐與技術升級持續提升國際航運競爭力,將成為該局未來三年工作的重點。 根據香港官方通告,新一屆海運港口發展局由15人組成,包括十位來自行業的非官方成員及五位政府代表,該局主席由前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創局主席、恒生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鄭慕智博士擔任,其他非官方成員包括: -Angad Banga/亞洲船東協會會長、香港船東會主席、拓維集團董事總經理 -趙式明/前香港船東會主席、海瀚資本董事長、前華光航運控股董事會主席 -Bjorn Hojgaard/中英船舶管理公司CEO -顧之灝/萬利輪船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前香港船東會主席 -李國霖/香港海運港口局人力資源發展委員會主席 -劉洋/海問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國際航運公會ICS中國及上海辦首席代表 -麥萃才博士/經濟及金融學副教授、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 -董立新/前東方海外執行董事、董氏慈善基金會受託人 -易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另五位政府代表分別來自運輸及物流局、海運及港口發展專員辦公室、海事處、投資推廣署及香港貿易發展局。 據瞭解,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具體職權包括四大方面: (一)就港口發展事宜進行研究,例如提升港口輸送量的策略、落實《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的環保措施,以及推進智慧港口建設,並就相關政策向政府提供建議; (二)研究海運服務發展議題,密切關注行業動態,識別新增長點,制定行動方案並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議; (三)策劃、監督並執行海外及內地的推廣及行業外展工作,以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形象,推動港口和海運整體利益,同時制定戰略性宣傳方案; (四)統籌港口及海運業人才發展工作,回應行業人力需求,包括監督《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的使用,設立新機制以培訓新技能人才,特別是推動綠色燃料加注相關領域的人才儲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