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舉辦智慧商業暨物流成果發表活動帶動產業升級轉型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昨(30)日以線上線下同步方式,舉辦智慧商業暨物流成果發表活動,邀請多家業者共襄盛舉,展現這一年來推動智慧商業暨物流的成果。並也安排多家合作業者分別就零售服務商模創新、物流服務智慧加值、商業服務數位轉型及倉儲應用智動升級等主題,透過分場論壇來分享推動的實務經驗。例如,新竹物流則提出數據分析人才應具備的特質,以及如何影響其內部的創新應用走向;全日物流則介紹甫開幕的大林冷鏈物流中心內,所引進的各項先進自動化技術。中天眼鏡分享如何利用店中櫃聯合行銷以及跨店聯盟售後服務,提高顧客的黏著度。 本次成果發表邀請多位零售與物流領域的業者專題分享,其中良興電子總經理賴志達以零售全通路科技運營為主題,大方分享其轉型心法,以及在轉型變革下,良興組織分工的調整歷程與人才養成的重點;KPMG張智淵協理亦帶著大家觀測疫情後,企業如何開始省思營運目標,並分享多個ESG創新與數位服務案例。 經濟部商業司司長蘇文玲表示,疫情逐漸過去,民眾生活邁入常態,國內的商業服務業者同步迎來更多的挑戰與機會。國內批發、零售與物流業者在疫情中展現高度韌性,運用智慧科技在服務模式、作業流程、顧客體驗上求新求變,不僅挺過難關,更在產業創新轉型的浪潮中站穩腳步,打出了好成績。依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今年我國批發、零售業前三季營收達13兆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以上。物流業更因為電子商務交易熱絡呈現巨幅成長,今年前三季營收達3,58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近30%。 現場亦同步展示企業如何活用智慧科技,改造服務內容,創新商業獲利模式。三創園區利用數位券,與周邊中小店家共同打造數位消費生活圈;天和鮮物結合旅遊交通與旅宿業者,共同帶動澎湖漁產的線上線下整合銷售;而準時達與米特交通所展出的「以物就人」自動化倉儲揀貨服務,以及全程溫控不斷鏈的低溫生鮮商品配送服務,更是此次活動展示的亮點之一。 本次活動透過成果展示、專題與論壇分享,提升國人對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視,促成智慧科技在我國商業服務的廣泛應用,帶動產業升級轉型。

Read More

香港前10月櫃量1387.8萬TEU續降百分之六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香港海運港口局統計,今年十月份香港貨櫃量比前(九)月及去(2021)年同月均呈下滑,單月降幅超過一成。 據統計,香港十月份櫃量僅以125萬TEU,比九月份的138.2萬TEU與去年同月的142萬TEU均走低,年降11.9%,累計今年一至十月為1387.8萬TEU比去年同期續降百分之六,相較上半年百分之三點二負成長明顯降幅擴大。 統計指出,前十月葵青貨櫃碼頭櫃量佔1087.8萬TEU,比去年同期減少一成(-10.4%),中流及內河運輸作業櫃量則以三百萬TEU較去年同期回升14.4%。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在香港舉行的屆世界航商大會上表示,航運業是香港經濟的命脈,承擔香港對外商品貿易量的近90%,貿易及物流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約五分之一。特區政府將對該行業提供支援,大力發展高增值航運物流服務,吸引更多高素質航運商來港,近期已為符合資格航運企業提供利得稅半稅優惠,香港將繼續成為中國大陸與全球的商業和物流通道,在產業鏈中共同促進全球航運經濟發展。

Read More

中遠海能/招商局增資再造五艘LNG運輸船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遠海運能源運輸公司與招商局能源運輸公司兩大陸資船公司增資再造五艘17.4萬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 中遠海能與招商局能源運輸相繼發佈公告稱,兩家公司擬對各持股50%的中國液化天然氣運輸控股公司(CLNG)各增資4350萬美元,用於CLNG參與投資設立的合資公司新造五艘17.4萬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該五艘LNG運輸船將用於合資公司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的長期期租協議專案,該合資公司通過單船公司投資建造的LNG運輸船數量達到12艘。 根據公告,該合資公司由CLNG與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川崎汽船株式會社、馬來西亞國際船運公司(MISC)於今年八月籌組成立。此次,CLNG與日本郵船、川崎汽船、馬來西亞航運在新加坡合資新設五家單船公司,該合資公司以五家合資單船公司為投資主體,與中國船舶集團(CSSC)旗下滬東中華造船簽署五艘17.4萬立方米薄膜型LNG運輸船建造協議,並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上述五艘LNG運輸船長期期租協議。中遠海能、招商輪船按照造船協議船價、CLNG在合資公司持股比例、各自公司對CLNG持股比例,分別向CLNG增資約4350萬美元。增資完成後,中遠海能與招商輪船在CLNG的持股比例仍各為50%不變。

Read More

保稅工廠應加強庫存管理,避免貨物超過存倉期限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關務署提醒,保稅工廠應於原料保稅進口之翌日起2年內投入生產或復運出口,逾期應依法向海關報關補稅。倘遇有特殊情況未及於期限內辦理者,請於期限屆滿前向海關申請延長。 關務署表示,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秩序,引發後續缺工、缺櫃、塞港、船期延誤、訂單取消等一連串供應鏈混亂,業者無法順利銷售貨物,致發生貨物庫存暴增情形。保稅工廠因故未能復運出口之呆料或未能外銷之保稅產品或次品,應依據海關管理保稅工廠辦法第44條第3項規定,於原料保稅進口或加工完成之翌日起2年內,向海關辦理報關補稅或報廢除帳,逾期即應依規定課徵稅捐後准予內銷。但遇有特殊情況,未及於前開期限內辦理者,得於期限屆滿前,向監管海關申請延長,其延長期限不得超過1年。 該署也指出,業者如有申請延長之需求,可至保稅智慧服務平臺線上申請,網址http://bis.sw.nat.gov.tw,快速又方便,歡迎多加利用。

Read More

國境解封來台旅客量10月份爆量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統計顯示,國境解封,來台旅客量在上(十)月份爆量,但要回到疫情前盛況尚需時日。 交部統計,十月份來台旅客量單月超過九萬人次,係由前兩月的將近七萬人次遞增至九萬三千人次,比去(110)年同月的一萬四千人次激增560.71%,累計今年一至十月亦以42.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259.51%,足達去年全年十四萬人次的三倍。 統計指出,前十月來台旅客以美國居多佔三萬四千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幅高達246.31%,其中十月份由九月份的五千人次倍增至一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月只有一萬人次。其次是日本來台旅客三萬兩千人亦較去年同期年增280.15%,其中十月份亦達一萬人次,比去年同月增幅達八倍(+804.61%)。

Read More

AWS展開全新水資源補給專案承諾2030年前回饋社區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亞馬遜(AWS)宣布水資源正效益承諾,目標在2030年前將超過自身用水量的水資源回饋社區。 雲端服務供應商AWS宣布在印度、英國和美國展開全新水資源補給專案,為全球社區提供急需的潔淨水。Amazon Web Services(AWS)在re:Invent全球大會上宣布將在2030年實現水資源正效益(Water Positive/Water+),屆時回饋社區的水資源將超過自身直接營運業務的用水量。 此外,AWS亦公布在2021年全球水資源利用效率(WUE)為每千瓦時0.25升水,展現AWS在用水效益方面較其他雲端服務供應商領先。AWS正穩步邁向Water+的目標,而作為承諾的一部分,AWS將每年公布水資源利用效率數據、回收和再利用水資源的成果、減少設施用水的新活動,以及新增和現有的水資源補給專案。 AWS執行長Adam Selipsky表示,水資源短缺是全球共同面對的主要問題,而今宣布的Water+承諾展現其致力協助於解決這日益嚴峻的挑戰。在數年內,全球一半人口將會生活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為確保所有人都享用到水資源必須積極創新用水方法,節約和再利用這項寶貴的資源。AWS為已取得的進展而驕傲,但亦明白依然任重道遠,致力在的雲端業務營運中推動水資源管理,讓更多水資源能回歸業務所在的社區,深信此舉將有益於環境及其客戶。 亞馬遜先前承諾為Water.org提供一千萬美元以啟動「水與氣候基金」(Water & Climate Fund),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億人口提供能抵禦氣候變化的水和衛生方案。亞馬遜的這一捐贈亦將在2025年之前直接為一百萬人提供用水,為缺水地區的人口提供每年卅億升水,本次宣布的Water+承諾,是在先前承諾基礎上的最新措施。有關AWS如何在2030年前實現Water+的完整細節,請瀏覽:https://sustainability.aboutamazon.com/water AWS超過十五年來一直在提供世界上服務最豐富、應用廣泛的雲端服務,不斷擴展可支持幾乎任何雲端工作負載的服務,為客戶提供超過200種功能全面的雲端服務,包括運算、儲存、資料庫、聯網、分析、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物聯網、行動、安全、混合雲、虛擬和擴增實境(VR 和AR)、媒體,以及應用開發、部署和管理等方面,遍及卅個地理區域內的96個可用區域(Availability Zones),並已公佈計畫在澳洲、加拿大、以色列、紐西蘭和泰國建立五個AWS地理區域、十五個可用區域。全球超過百萬客戶信任AWS,包含發展迅速的新創公司、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AWS協助客戶強化自身基礎設施,提高營運上的彈性與應變能力,同時降低成本。欲瞭解更多AWS的相關資訊,請至:aws.amazon.com。

Read More

我港埠貨量前十月整體滑落十月份降幅近14%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統計顯示,航運市場疲弱,我港埠貨物裝卸量今年前十月整體滑落,七港之中僅基隆港維持增量,其他六港均為負成長,其中十月份單月降幅近百分之十四。 交通部統計,今年一至十月我七港貨物裝卸量為6.03億噸,比去(110)年同期減少3.62%,其中十月份貨量5360.69萬噸比去年同月的6203.03萬噸呈現13.58%兩位數負成長。 統計指出,前十月七港貨量僅基港比去年同期為增,其他六港呈現不等降幅,依序比較如下:高雄3.548億噸(-3.55%)、台中1.14億噸(-1.53%)、台北6711.16萬噸(-11.24%)、基隆5460.9萬噸(+2.53%)、花蓮751.93萬噸(-3.82%)、蘇澳342.62萬噸(-6.39%)、安平168.66萬噸(-6.6%)。

Read More

船代業呼籲簡政便民登輪回歸疫前方式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航港局將於12月2日(本週五)上午邀集各航運公協會召開說明會「新登船管理規定」內容,中華民國船務代理公會呼籲希簡政便民,登輪回歸疫前的方式。 航港局原訂111年12月1日實施之「新登船管理規定」內容,經船代業各公會反映部分內容增添業者不便與困擾,乃暫緩實施。但本次航港局發出開會通知並未附上新的修正內容,主辦業務組稱屆時會聽聽各界的意見,並針對船代公會所提之意見作出回應。不過當各公會看到開會通知的議程時,都嚇了一跳!原來登輪管制的主軸已由「防疫」轉為「船舶及港口保全」的目的,此與業者「完全解封」的期盼有極大的落差。 全國船代會指出,「港埠登船作業管理防疫規定」的訂定是起因於防疫,當政府宣布逐步解封後,自應相對配合回歸到疫前的方式。各公會指出12月2日的會議,由議程的背景說明觀之,可知該會議並非是要「放寬登輪既有的限制」,主要是要進一步推出登輪人員管理的「加強版」措施。會議議程的背景說明提到「強化登船人員登離船資訊化」的實施是基於『提高關鍵基礎防護能力,掌握人員登、離船動態之必要,強化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韌性,維護港區安全』等考量,綜整之即為「船舶及港口保全」的考量,惟我業者指出現行ISPS的措施,不就是具備「船舶及港口保全」的功能嗎,我國港口何須獨樹一幟另訂與國際公約不同的新規範。 「登船管理」既是當初「港埠登船作業管理防疫規定」之一環,當隨防疫之解封而開放。若要考量本議程為強化登輪人員管理的幾個考量,已是另一個議題,主管機關應該另行審慎研議其可行性,並檢視是否與國際公約有競合的問題,實無需寄生於防疫規定之中。而且其所草擬之「登船人員登、離船申報」極其繁雜瑣碎,不符實際作業方式,看不出其必要性。否則徒增登輪人員的許多不便及困擾。因此,船代業者呼籲主管機關「簡政便民」,將登輪回歸疫前之方式。

Read More

IHS Markit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2.9%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發佈當前經濟情勢概況及邁向穩步解封之內需市場現況,在國外經濟方面,雖部分國家第三季經濟數據優於預期,惟在全球續處通膨、升息、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下,經濟成長力道仍弛緩,IHS Markit 11月15日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2.9%,較上月微調0.1個百分點。 國內經濟方面,受全球經貿成長力道趨緩影響,我國10月出口及製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0.5%、3.4%。民間消費方面,隨疫情趨於常態化,消費人潮回流,加上部分進口車到港及週年慶集客效應,帶動10月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雙創歷年同月新高,分別年增2.1%及13.8%。 展望未來,雖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數位化轉型等相關應用需求穩定成長,加上歐美年終採購旺季備貨需求接續釋出,均可望挹注我國製造業生產成長動能,惟全球通膨及升息壓力仍高、俄烏戰爭衝突未歇,加上中國大陸堅持清零政策,持續拖累國際經貿前景,恐抑低製造業生產表現,後續需密切關注並審慎因應;零售業因11月假日天數較10月少,預期營業額將較上月減少,惟在國人消費生活漸回常軌,及上年振興方案基期偏高的交互影響下,預期營業額年增率將持平;餐飲業受惠疫情影響弱化,聚餐、宴會等活動需求增加,加以邊境管制逐步放寬,預期營業額年增率續呈增勢。 邁向穩步解封之內需市場現況,今年零售及餐飲受疫情衝擊不若前2波嚴重:COVID-19疫情自全球爆發以來,在國內有3波較明顯的疫情高峰,分別為2020年3-5月、2021年5-8月及2022年4月起至今,其中以第2波疫情管制較為嚴格,因而內需受創相對較大,今年確診病例雖創新高,惟隨疫苗接種普及,加上國人逐漸接受與病毒共存,管制措施逐步鬆綁,人潮逐漸回流,多項內需指標回溫。 我國零售及餐飲業營收近年走勢:零售業:在2020及2021年雖有部分時間點受疫情衝擊,致營收下滑,惟在網路銷售持續成長,加上政府祭出相關振興及補助措施下,帶動2020及2021全年營收均已回到疫情前規模,今年1-10月已明顯超越前三年同期水準。若從各小類觀察,除少數偏向觀光類型產業如「家用器具及用品零售業」、「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其他專賣零售業」,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外,其餘各業均已回到疫情前規模。

Read More

東方比利時輪承運柬埔寨龍眼首靠廣州港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東方比利時"輪航靠廣州港南沙港區三期碼頭,首批338噸柬埔寨龍眼全部到港,據瞭解,這也是今年以來繼香蕉、芒果之後第三種獲准輸入中國大陸柬埔寨農產品。 消息指出,自今年三月中柬雙方簽署鮮食龍眼輸華植物檢疫檢驗要求的議定書後,龍眼成為繼香蕉、芒果之後,第三種獲准直接出口至中國大陸柬埔寨水果。相較於空運,海運水果進境的特點是單次運輸量大,運價便宜,得益於南沙港區物流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口岸通關效率,以及豐富的東南亞航線,南沙進口柬埔寨龍眼市場前景廣闊。此次鮮食龍眼進口商重慶金果源實業說,今年的龍眼季該公司計畫進口約1.1萬噸,明年全年進口量預計將超過兩萬噸。 在柬埔寨龍眼上岸的廣州港南沙港區內,廣州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南區冷鏈專案一期工程於2022年五月20日順利投入營運,建成三座冷庫,庫容達22.7萬噸,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單體冷庫。今年十月已正式啟用海關指定監管場地查驗功能,泰國榴槤、日本葡萄、美洲車厘子等進口水果在南沙港區上岸後,即可進入冷庫完成查驗、集中倉、存儲等降低水果損耗率,保障進口水果品質和鮮度,讓南沙國際冷鏈成為廣州港打造進口水果集散樞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