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電價漲個不停,後座力也越來越強!

今年電價兩度調漲,恐將推升民眾的通膨預期心理。(本報資料照) 電價審議委員會於九月三十日決定電價調整方案,雖然此次未再調漲民生電價,但十月十六日起產業電價將再調漲百分之十四,扣除衰退產業凍漲及減半漲幅後,平均漲幅為百分之十二點五。近年台灣電價漲個不停,主因在於最近八年多民進黨執政之後的錯誤能源政策,但民進黨卻始終不願調整。而在此次產業電價再度大漲之後,對於經濟、民生所產生的後座力也越來越強。 今年四月台灣電價已漲過一波,當時是產業、民生全面性調漲,平均漲幅百分之十一;其中民生電價漲幅介於百分之三到十,經濟部評估用電度數低於七百度、約占百分之九十三的用戶每月增額不到二十元。但根據台電公布的資料,今年四至七月住宅用戶平均電費,比去年同期多出七十一至一百四十六元,增幅約百分之十三點一至二十五點六,這與經濟部的估算相去甚遠。 至於小商店部分,今年四至七月平均電費比去年同期多出五百零九至一千一百九十七元,增幅約百分之十三點六至百分之二十六點三,這對小商店來說也是個不小的增幅。就數據來看,當時經濟部低估了電價上漲的後座力。 十月中旬起電費再漲,雖不包含住宅和小商店,但工業電價上漲仍會產生若干層面的後座力,何況其漲幅也達兩位數;而且此一後座力不僅影響產業界,民生消費同樣可能必須一起承擔。 首先,根據經濟部估算,此次電價調漲僅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造成間接影響,到年底僅約百分之零點零三;但值得注意的是,產業電價連續三年四度調漲,累計漲幅已約達百分之六十六,對產業界來說,生產成本就像「俄羅斯方塊」一般地越墊越高。而且,電價上漲是否「到此為止」?恐怕在許多產業界人士的心頭仍然存在這個疑問,造成無形的經營壓力。 其次,產業界人士當然也不是「人形立牌」,面對越墊越高的生產成本,儘管可能自行吸收,但累積到一定程度恐將部分墊高的生產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承擔,避免本身利潤受到更大侵蝕、甚至賠本經營。商總榮譽理事長賴正鎰就指出,國旅本來就市場疲軟,電價再度兩位數調漲恐將掀起一波小型旅宿業者倒閉潮。進一步而言,台灣企業當中約百分之九十九屬於中小企業,承受經營成本上升的能力較為薄弱,面對電價連環漲,為了存活下去將會越撐越辛苦! 其三,今年四月調漲電價,估計導致CPI年增率上升零點二三七個百分點,此次調漲對全年CPI年增率間接影響零點一五一個百分點;換言之,今年光是漲電價就一再推升CPI年增率;尤其是今年一至八月CPI年增率百分之二點三四,還沒擺脫通膨陰霾,而且接下來還有央行收縮銀根、軍公教調薪等可能影響CPI年增率的因素,民眾可能續抱物價走高的預期心理。 其四,此次調整電價並非縝密的決策過程,例如醫療界抗議「救命的比不上賣菸的」之後,政策就急轉彎為原本醫院調升百分之十四改為凍漲,原本菸草製造業減半調漲改為調漲百分之十四;這是本來就可以避免的爭議,但顯然經濟部思慮未周。而凍漲或減半調漲的標準,是用電或產值衰退,但工總和工商協進會都喊不公,經濟部是否能多了解產業界的意見再作通盤檢討? 別忘了,政府已挹注台電三千億元,現在又爭取兩千億元,也都由全民承擔,代價不大嗎?  

Read More

〈社論〉賴清德國慶演說難化解兩岸僵局

113年國慶大會10日上午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也是總統賴清德520就任後,首度發表國慶演說。(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在發表首次中華民國雙十國慶演說中,重申他的「新兩國論」立場,強調「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民主自由,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茁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更要向全世界開枝散葉,迎向未來」賴總統通篇演說四平八穩,至少讓各國得以鬆口氣,但完全難代表其內心真實想法。 賴總統提到當前全球戰火肆虐,強調「台灣有決心致力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藉著「提升國家整體的『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讓國家更安全、台海更和平。他重申「希望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對話交流的承諾不變」,並呼籲中共當局應「和台灣一起承擔國際責任,對區域和全球的和平、安全與繁榮,做出貢獻」,進而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現狀。 令人遺憾的是,賴總統依然以獨派觀點看待中華民國歷史發展與兩岸關係,顯得與百年興衰格格不入。他提及一群人一一三年前推翻帝制、改建民國,希望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卻吝於正面表述就是辛亥革命帶來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可見得在他心裡「中華民國」已成為歷史,而靠攏這塊老招牌只怕是不得不的妥協結果! 總統領導國家及人民,遵憲並行憲本應是基本職責,否則必受國家嚴厲之制裁。縱使中華民國歷經多少艱辛苦難而播遷到台灣,歷任國家元首仍須遵守憲政體制,絕不能凌駕於憲法之上,更何況國家歷史一脈相傳,怎可肆意以政治力胡亂切割?陳水扁有意正名制憲,最後還是礙於美國壓力而以「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告終。攸關國家生存大事,總統沒有違憲而行的專斷權力。 蔡英文及賴清德接連在中華民國之下偷渡台獨概念,更以未經全民同意的所謂「中華民國台灣」混淆國家認同並挑戰憲法之兩岸定位,將民進黨自身的意識形態強加於國民之上,難道這就是賴清德希望能「洗滌民心」的真正意圖? 賴總統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而他的使命是「維護國家生存發展,團結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並且,堅持國家主權不容侵犯併吞」。這是正確認知,也是兩岸互動的底線,因為中華民國依然屹立於東亞,更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中共本來就無權代表台灣。問題在於,既然中華民國創建於一九一二年,至今仍未修憲更改國號及領土疆域,怎可因其台獨意識形態就專擅變更?若說中共對台武力威脅是危害兩岸和平的主因,民進黨兩任領導人不接受憲法之規範也是關鍵。 賴總統在國慶晚會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是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希望能強化「兩岸互不隸屬」的認知,卻始終迴避「台灣與大陸同屬中華民國領土」之憲法規範,雖符合其台獨立場,卻無助於化解兩岸僵局,甚至還有意固化對抗態勢以牟取政治利益。 接受中華民國憲法之兩岸定位不代表承認中共有權統治台灣,賴總統不該有此錯誤解讀。誠如立法院長、亦是國慶大會主任委員韓國瑜致詞時所言:「中華文化是根,台灣人民要有勇氣讓世界知道中華民國存在」。在慶祝中華民國國慶之際,國人應向全世界共同喊出「中華民國萬歲」,而且中華民國必將生生不息地傳承到永遠!

Read More

〈社論〉謀求兩岸和平,正視中華民國才是正解

今天是中華民國國慶,就讓中華民國這個被韓國瑜形容為「被關在黑屋裡的糟老頭」重見光明、發光發熱吧!(中央社) 今天是雙十國慶,先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其實,最近這幾年中華民國並不快樂。蔡英文擔任總統時,雖然表示要遵循中華民國憲法體制,但她不僅自創「中華民國台灣」這個非法律名詞,甚至數度署名時自稱「台灣總統」;賴清德就任總統之後,對於中華民國憲法體制更像是「小和尚念經」般地有口無心,心裡想的是「務實台獨夢」。立法院長韓國瑜形容中華民國像是「被關在黑屋裡的糟老頭」,「沒人管、沒人問、沒人在乎」,是看不得中華民國再被糟蹋吧! 糟蹋中華民國的,不只是台獨論者,或是只想藉著中華民國的名義攫取政治利益者,在對岸的中共當局更是卯足全力地抹煞中華民國,甚至還將中華民國視為已經滅亡的政體。殊不知,就算中共當局再怎麼打壓中華民國,即使中華民國迫於國際壓力退出聯合國,但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至今還是明明白白地寫著,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與法國、蘇聯、英國、美國為常任理事國;就此來看,中共當局只不過是篡奪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法定地位吧! 中共當局雖然漠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但是從過去兩岸關係發展的歷程來看,台灣這方執政當局如果也扭曲中華民國的歷史與現狀、甚至趨向台獨,就會帶來兩岸動盪。以李登輝前總統說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為例,當時中共當局除了批判李登輝的台獨思維,更中斷兩岸正式協商機制、對台展開文攻武嚇。陳水扁執政時,曾提出兩岸「一邊一國」,中共當局將其視為嚴重挑釁,兩岸關係再次掉到谷底。 再以阿扁執政時推動台灣入聯公投等言行為例,大陸領導人胡錦濤曾對此很直白地向美國總統小布希表示,此事讓台海局勢進入高危險期。阿扁執政時,美國政府更數度指出反對台灣片面改變台海現狀。質言之,民進黨政府越被中共當局認定為走向台獨,中共當局對台灣的打壓就越重、越深,甚至美國也一再申明美國不支持台獨,甚至今年一月十三日賴清德當選總統之後,美國總統拜登即公開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 進一步而言,儘管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之後,轉而與中共當局關係正常化,但美國政府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就現勢而言,兩岸由不同的執政當局管轄。美國的此一立場,與馬英九前總統所提出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有其共通之處。質言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台灣才能擁有與對岸當局「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並且展開正式協商的平等地位,否則台灣勢必遭到矮化,甚至遭到美國與中共當局的聯手反對。 再以馬前總統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於二0一五年十一月七日舉行的「馬習會」而言,雙方基於「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進行一九四九年之後兩岸當局最高領導人的首度會面,而所謂「一中各表」,在我方政府的表述中即為「中華民國」。此次馬習會兩岸當局擱置對於領土、主權的爭議,不但國際媒體形容為「互遞橄欖枝」,美國官方對於兩岸展開建設性對話也大表歡迎。 相對地,這八年多民進黨當局扭曲了中華民國的歷史與現狀,導致兩岸關係兵凶戰危,更證明正視中華民國才是謀求台海和平的基石。 今天是中華民國國慶,就讓中華民國這個「被關在黑屋裡的糟老頭」重見光明、發光發熱吧!

Read More

<開講>解放軍試射洲際導彈—驗收既有戰力,並非戰略嚇阻美國

張競 9月25日中國大陸繼44年前1980年5月間,向南太平洋公海實施洲際彈道導彈全射程試射後,再度進行同類測試。當日新華社隨即發布新聞電稿內容如下:「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9月25日8時44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此次導彈發射,是火箭軍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有效檢驗武器裝備性能和部隊訓練水平,達到了預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關國家作了通報。」 大陸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海域試射一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作者提供) 解放軍實施此種武器測試軍事活動,必然會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同時亦會遭致各方在各個層次,其中包括國際政治、軍事戰略、野戰用兵以及武器科技等不同面向進行研判分析。本稿件將藉由討論試射過程重要關鍵資訊,以便解讀此項測試相關政治意涵,提供各方參考,並祈請不吝指教。 首先面對國際社會各項軍事作為,若無特定政治目的,就必須依據國際規範保持既定透明度,若是具有特定政治目的,亦必須透過發言體系,將軍事行動全貌說清楚講明白。就本次洲際彈道導彈試射來說,中國大陸在試射前以編號HYDROPAC 3118/24(91,93)以及HYDROPAC 3121/24(83)分別針對菲律賓附近海域與南太平洋海域,發佈兩份航行警告通告。並在通告中明確以HAZAROUS OPERATIONS, SPACE DEBRIS表述將有太空飛行物殘骸向海濺落。 同時另以A3054/24、B3891/24、B3892/24以及A1190/24等四份飛航安全通告(NOTAM:Notice to Airmen)分別就發射地點外海、第一節推進器殘骸濺落區、第二節推進器殘骸濺落區以及最後彈頭酬載向海濺落區,提供飛航危險範圍詳細經緯度以及管制時段通報資訊。所以嚴格來說,中國大陸完全符合國際規範,對於可能受到影響之海上船舶以及空中飛行器,都透過正規管道提供適當與充分資訊之預警通報。 除此之外,北京亦透過外交管道或是軍事外交聯繫機制,向可能受到影響相關國家具體通報試射詳情。依據美國國防部在試射後回應媒體詢問時,所明確提出與表達正面評價,再加上兩節推進器在解離後,殘骸重返大氣層並濺落於菲律賓周邊海域,但是馬尼拉並未提出任何負面反應,基本上通報相關國家程序應當算是相當完備。 當然東京方面曾由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向媒體公開表達日本未獲得北京通報,因而對此有所不滿;但若細查日本政府相關海事與飛安主管機關,都曾經依據前述通報,再繪圖轉發相關航行警告與飛安通報資訊,因此要是日本政府在並非毫不知情前提下,同時相關飛航軌跡並未通過日本海域與空域,對此若是還要強調未獲北京告知,實在就有點強辭奪理。其實東京應當向華盛頓抱怨,未與其分享如此重要情報,而不是對著北京找碴抗議聲稱未被尊重。 在此次試射後,許多政治評論者與軍事觀察家都不斷高估此項測試所具備政治意義與戰略意涵;亦有相當多媒體報導拼命亂灑狗血,指稱北京藉此向美國示威恫嚇,但是當華盛頓事先已經獲得通報,事後依據美國社會主流媒體對於此事報導與評論規模以及強度,再觀察美國政府對此所發生明與反應,甚至再加上各個金融資本市場並未受到任何衝擊,政論名嘴認為此試射將會改變太平洋區域軍事態勢,甚或是北京與華盛頓權力架構關係,恐怕都是言過其實胡亂吹噓不值得採信。 吾人必須理解,儘管此次確實是不同於以往解放軍所曾經多次實施過,以高仰角等效射角來測試洲際彈道導彈;全射程試射確實在武器工藝上有其必要性,但是透過高仰角等效彈道進行試射,其實就可以獲得相當可信數據與參數。而且依據新華社新聞電稿,本次係“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有效檢驗武器裝備性能和部隊訓練水平”,因此本次試射與1980年5月為研發東風五型洲際彈道導彈,所進行兩次全射程飛行試驗,在本質上具有相當明顯差異。 其實從本次未曾派遣特遣編隊,前往南太平洋預定彈著濺落區,回收彈頭酬載與實驗遙測裝備;同時僅派遣兩艘航天測量船負責監測追蹤全程彈道軌跡,就更是擺明只在於驗收既有戰力,而非在武器工藝與作戰實力上追求另有突破。 而這兩艘航天測量船全程依據國際法規開啟船舶自動辨識系統,其動態更是完全透明。其中遠望五號是在基里巴斯最東端加羅林環礁(Caroline Atoll)東北約 210 浬海域,遠望六號則是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最南端,卡平阿馬朗伊環礁(Kapingamarangi Atoll)東北約 80 浬海域;分別負責追蹤中段飛行彈道軌跡,以及彈頭酬載與最末級推進器,重返大氣層指向濺落海域之終端彈道軌跡。 在此必須強調,本次試射成功並未改變國際社會任何權力結構關係,同樣對於華盛頓來說,其實亦未產生任何更多或是更強戰略嚇阻效應;此因首先根據試射過程來說,華盛頓已經接獲通報,整個過程亦相當透明,因此並無任何意外可言。其次就所試射武器型號來說,早就是已經列入火箭軍現役部隊編裝,並且擔任戰略值班任務之武器系統,本來就已經過多次試射與檢驗,因此試射成功完全不令人意外,因此亦不會產生額外嚇阻效應。 儘管本次試射過程,解放軍在技術細節上還是有所保留;特別是在終端彈道突防與多彈頭分導技術上,其實並未拿出壓箱底本事展現在世人之前。但過去數年來,美國政府官員與智庫專家學者,不斷聲稱中國大陸在擴充核武數量,假若華盛頓並未認定其洲際導彈與核武器工藝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在質的面向上沒有問題,怎有可能會在數量議題上猛做文章? 所以經過試射驗證出洲際彈道導彈品質經得起考驗,其實早在西方意料之內,這就是為何其所能獲得額外戰略嚇阻邊際效應相當有限真正原因所在。與其跟著政論名嘴胡亂認定本次試射會顛覆國際社會當前權力架構,毋寧認真思考為何西方仍能老神在在,氣定神閒面對此次試射,卻沒有顯露出史潑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恐慌情緒真正原因所在。 歡迎批評指教!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菱傳媒授權刊登, 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17517)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社論〉台海和平是處理兩岸紛爭的唯一途徑!

賴清德選前改採「和平抗中」軟調性,承諾維持台海現狀,但就任後卻不斷升高兩岸對抗、炒作民粹激情。(中央社,資料照)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紀念中共建政七十五週年發表談話,重申「台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強調「實現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誰都無法阻擋」。陸委會則呼籲大陸當局「應正視兩岸現實及台灣主流民意,以務實的溝通對話化解分歧」,還表示「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台灣從來都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這是客觀事實及台海現狀」。 每年十月是台海兩岸的政治熱季,同時也進行法理戰;今年雙方的談話並未逾越基本立場,算是各自表述的過招,但對降低台海風險與增進兩岸當局互信仍然毫無助益,遑論雙方能蓄積進一步減少彼此敵意與避免誤判的任何可能性。 為了兩岸關係的長治久安與印太區域和平,中共當局與賴清德政府皆應同時正視台海法理根源及現實分治狀態,不能如鴕鳥般無視於兩岸現況!中共當局在表達自身的兩岸論述之餘,不能忽略中華民國仍屹立於台灣的存在事實,更不該為了防堵台獨就全面打壓台灣。殊不知,中共「拉一派、打一派」的統戰作法非但難收成效,反而將台灣民心越推越遠。反之,賴清德反覆強調兩岸互不隸屬狀態,卻從未承諾遵循憲法關於「台灣和大陸同屬中華民國領土」之法理定位,亦是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對抗的原因之一。 賴清德選前改採「和平抗中」軟調性,承諾維持台海現狀。然而,他在就任之後卻不斷升高兩岸對抗、炒作民粹激情,欲趁美陸競爭之際牟取政治利益,卻刻意忽視潛在台海衝突對國家安全的危害風險,並藉此抹紅在野黨的監督。 從《聯合報》最新「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結果即可發現,國人對兩岸緊張全面升溫非常有感,對於兩岸外交、軍事和官方互動關係的感受持續惡化,過半受訪者咸認這三項指標偏向敵對或緊張狀態。相較於去年,民眾對兩岸關係轉趨緊張因素的感受指標皆攀升,像是台獨、大陸軍事威脅及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等。此外,有五成四民眾認為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弊多於利,顯見多數國人並非贊同他一再挑起兩岸敏感神經的作法。 海軍司令唐華日前在《經濟學人》專訪中表示,中共解放軍正利用「蟒蛇戰略」壓迫台灣,並指解放軍已準備好隨時執行封鎖,但我方「展現克制,避免給北京製造藉口來發動封鎖或衝突」。我國將領非經上級授權,絕不可能接受媒體訪問,顯然這是賴政府有特定目的的宣傳操作,希望藉由中共軍事威脅台灣來爭取國際同情,至於是否應付出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相對政治成本,就不是民進黨所在乎的焦點。 從立法院關於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的朝野攻防,到賴清德在國慶晚會的「祖國論」,可看出這一連串政治議題應該是民進黨有意挑起兩岸及朝野衝突的操作,再搭配各式各樣的大內宣,其目的不外乎是在掩護賴清德無力促進兩岸互信的弱點,避免被國人看破手腳,近期賴清德的民調信任度或支持度持續下滑就是警訊! 身為國家元首,賴清德應以團結全民、朝野合作為執政目標,而不是像鬥雞一樣四處樹敵,一味地以打壓在野黨為能事,卻忘記自己領導國家的重責大任。要破除中共當局威脅台灣的最好方式,就是回歸憲法、積極爭取大陸民心,進而讓和平成為處理兩岸紛爭的唯一途徑。

Read More

〈社論〉賴清德叫不動綠委、擺不平柯建銘?

若干跡象顯示賴清德(左四)、柯建銘(左三)兩人之間的關係似已出現微妙變化。(中央社,資料照) 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日前對民進黨立委下達軍令狀,要求所有黨籍立委全程參與包括程序委員會、八大委員會、院會等立法院各種會議。第二天的院會,民進黨團就有三十人未出席。這不僅是公然打臉賴清德,也顯示民進黨內的派系矛盾,非但沒有平息,而且暗潮洶湧。 賴清德當選總統後,「一統天下」,掌控大局的企圖心十分明顯,不僅全面主導內閣人事,對立法院的運作也著墨甚深;經常「關切」國會議事,遇有重大議案還公開下達指令。 不久之前,總預算案被在野黨聯手退回程序委員會,賴清德就提出三點指示,要求黨團會議召開時,所有成員要全員到場、全程參加;程序委員會、八大常設委員會、立法院會也要全程參與,並且全面服從黨團指揮。 賴清德的全員出席令言猶在耳,但第二天的立法院院會,據國民黨立委統計,民進黨僅有二十一人出席,只占黨團成員的百分之四十一,連總召柯建銘都缺席。在此之前,賴清德宴請全體黨籍立委,為新會期加油打氣,也有十二人未到。這縱然不能解讀為民進黨部分立委「不甩」賴清德,但至少證明民進黨立委並未全部對賴清德俯首聽命,其原因自然值得探究。 民進黨以往一向有「派系共治」的傳統,蔡英文上台之初,由於沒有派系奧援,就與新潮流合作,導致新潮流逐漸坐大;賴清德上台後,蓄意培植親信,這種情形更為嚴重。五十一名立委中,新潮流就有十八人,再加親賴派系,總數超過六成;中常委與中執委中,親賴勢力同樣也在六成上下;而行政院各部會及國營事業,更充斥賴系與台南幫人馬。這就造成其他派系的不滿,但又憚於政治現實,不敢公然跟賴清德作對,只能暗中抵制,或消極的不合作,立委的態度當然反映派系的立場。 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與蔡英文在二0一九年黨內初選殺到刀刀見骨,今年五二0後雙方矛盾不僅沒有化解,甚至變本加厲,賴清德第一刀就砍向蔡英文屬意的大阿哥鄭文燦,動作之大令英系人人自危;而原本跟賴清德策略聯盟的正國會,在選舉競爭與資源分配不均的諸多因素下,也對賴清德不無怨言。這次未出席餐會與院會的立委中,許多屬於英系與正國會,就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賴、柯之間現在似乎也出現矛盾。賴清德曾推崇柯建銘是他所見「最認真、最仔細的立委,也是最有戰略、戰術的政治領導者」,足見兩人關係不壞。但在鄭文燦被捕後,坊間就有「下一刀恐怕是柯建銘」的小道消息,七月又傳出賴清德有意「換總召」。隨後在民進黨中常會中,針對台灣社會「情緒教育」議題報告,柯建銘除了指出「領導者都蠻適合這樣的課程」,還向賴清德說「我不是針對你」。這些跡象都顯示,兩人之間的關係似已出現微妙變化。 今年六月,柯建銘拜會蔡英文,請益國會不過半困境如何解決,事後他在臉書發文,聲稱他與蔡英文認識將近三十年,是他與所有民進黨同志中「認識最久,也並肩作戰最久,而且未來也會繼續為台灣努力的永遠戰友」。耐人尋味的是,兩天後他將蔡英文提出的三點「提示及叮嚀」刪除。可以想見,柯建銘與蔡英文的互動,既使賴清德忌憚,也導致賴柯矛盾擴大,更是他至今未能掌控民進黨立院黨團的重要因素。  

Read More

〈社論〉民進黨能否妥協是總預算案通過的關鍵

藍白再度在四日的立法院會中,以表決的方式讓明年度總預算案繼續卡關。(中央社) 在和解飯局延期之後,藍白再度在四日的立法院會中,以表決的方式讓明年度總預算案繼續卡關。這固然顯示朝野仍然無法達成共識,也讓人懷疑民進黨究竟有沒有想要和解的誠意。可以預見,如果民進黨不肯妥協,僵局仍難化解。 這次總預算案卡關,主要關鍵是在野黨認為,上會期立法院通過提供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調漲公糧收購價格、保障健保平均點值一點零點九五元,在明年度總預算案並未編入;再加上總預算中存在大量新增資本支出和新增計畫,這些項目都未經充份討論或審核,就直接進入總預算,尤其是在能源和基礎建設等領域,涉及巨額資金卻缺乏詳細說明和具體實施方案,因此呼籲行政部門退回重編,行政院則始終堅持不肯就爭議項目重新編列預算。 在僵局之下進行表決,民進黨席次居於劣勢,總預算案就一直卡關無法進入實質審查階段。 總預算案攸關政府施政與人民福祉,確實不宜無限期延宕;但在野黨為人民嚴格監督總預算,既是憲法賦予職權,自然有其正當性;何況為了制衡執政黨,要求退回總預算案,本來就是在野黨必要且合理的手段。二00八年賴清德擔任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時,也曾有過同樣的動作,就足以證明此舉不能只說野黨無理取鬧。 事實上,歷年總預算案審查總會出現朝野對峙場面,這是民主政治的常態。當執政黨占國會多數時,就會強行表決,讓總預算案順利過關;相反地,當在野黨人數較多時,就會採取各種杯葛手段,退回或刪減預算。執政黨要想通過總預算,就必須妥協,對爭議項目做出一些讓步。 立法院長韓國瑜受行政院長卓榮泰之託,邀約朝野黨團餐敘,針對總預算案進行磋商,外界原本以為可以就此解套,化解僵局。但行政院突然以颱風造成南部災情慘重,「救災優先」為由,取消「和解飯」,另一方面卻在立法院試圖再度闖關,其結果當然是照樣無功而返。 就事論事,吃不吃「和解飯」,並非總預算能不能過關的關鍵;重要的是,行政院能否以實際行動回應在野黨的訴求? 這次總預算案,行政院大幅擴編,創下歲出歲入同時首度突破三兆的預算規模,經費可謂十分充裕;但細察內容,行政院對於民進黨立委的提案,幾乎都是照單全收,編足預算;卻對在野黨提案一律封殺,甚至已經三讀通過的法案,都不肯依法執行,許多金額龐大的預算項目卻又語焉不詳;行政院不肯正視這些問題,自行適當調整,卻不斷抨擊在野黨阻擋地方建設,又拿軍公教明年無法調薪來綁架在野黨,這樣的心態不改,試問,朝野怎樣和解?再吃幾次飯又有何用? 眾所皆知,民主本來就是「多數決」,民進黨既是國會少數,就應體認政治現實,適度妥協。這不只是台灣,世界上所有民主國家都是如此,執政黨在國會明明居於少數,卻非要硬槓多數,其結果當然就會自討沒趣。賴清德總統曾任立委,又曾經擔任行政院長,豈有不明白之理? 卓榮泰找韓國瑜出面邀約朝野黨團溝通,看似尊重韓國瑜,但也有人質疑,民進黨是否要將總預算案通過與否的責任推到韓國瑜身上?在此同時,民進黨立委、綠營名嘴、綠色媒體和側翼,照樣批鬥在野黨。試想,如此的兩面手法難道就是民進黨所謂的對話、溝通的誠意嗎?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中共建政75年 但祖國中國有5千年歷史

中國大陸在「國慶日」當天,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前方,豎起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高六米多與寬五米多的巨幅畫像。(路透) 桂宏誠 十月一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滿七十五週年的日子,中共並將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國慶日是指國家值得以慶祝來紀念的日子,雖然許多國家多將開國日定為國慶日,但一國值得慶祝的重要日子未必即是開國紀念日。例如,中華民國將爆發武昌革命的十月十日定為國慶日,而開國紀念日則是元月一日。 中華民國從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繼承在世界上代表「中國」的合法地位,而此繼承的概念在國際法上而言,就如同中華民國在一九一二年時已獲世界各國承認,繼承了原由「中華大清國」所代表之「中國」。因此,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來說,並不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而只承認中共「建立政權」此一「中共建政」的事實。 中國大陸從十月一日起放大假慶祝國慶節,同時也有許多包括「祖國七十五歲生日」在內的賀詞。然而,如果祖國只有七十五歲,那麼現在中國大陸仍有許多超過七十五歲的居民,難道他們全都不是在「祖國」出生的? 事實上,固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在國際法上代表世界上唯一的「中國」,但已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中國」才是「祖國」。也只有這樣的解釋,才能讓好幾代前移居海外的華僑,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成立前,就已把「中國」視為是「祖國」。 先不論國際法的主權國家概念,若僅就華人或漢人的文化與史觀而論,祖先發源於漢人或華人的中國大陸地區,且傳承而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人,即可稱為「中國人」。例如,賴清德總統父母的墓碑上均刻印有「穎川」二字,這就是傳承不忘祖先發源地的中國文化傳統,也說明了賴家系出現今河南省,故當然也是祖國為中國的中國人。 中國大陸在「國慶日」當天,會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前方,豎起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高六米多與寬五米多的巨幅畫像。中共紀念為「中國」創建中華民國的國父,也就是尊崇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自也是認為中山先生是「祖國」歷史中的偉大人物。 基此,「中國」一詞不必然是西方主權國家的概念,尤其是用來指涉「祖國」的概念時,更該蘊含具有相同文化和歷史發展之共同體的要素。在只適合以「中國」稱為「祖國」的概念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大清國等,都只是祖國歷史推移過程中的各朝代政權,不能僅以某個朝代政權的國號代表祖國。 目前兩岸分治為兩個「政權」,但祖國同為中國,類似東漢末年的中國存在魏、蜀、吳三個政權一般。因此,當前的兩岸關係或可從中國的歷史及文化傳承中,找到得以突破與良性發展的解方。 (作者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刊登)

Read More

〈社論〉國際政經變數陡起,台灣應超前部署

拜登主政至今美陸對抗態勢仍在可控範圍,川普的政策動向則較難預測。(路透) 近日國際地緣衝突和經濟變數接連竄出,舉其重大者:已打了超過兩年半的俄烏戰爭不但沒有停止跡象,雙方立場反而更趨強硬;中東以哈衝突還沒結束,十月一日晚間伊朗又狂轟以色列;美國、中國大陸相繼放鬆銀根,試圖刺激經濟,但是否能夠達成政策預期效果仍待檢驗。這些變數勢必牽連全球經濟,台灣不僅產業界,政策面也應超前部署降低衝擊。 近年牽動全球經濟動向的首要因素,當推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政治、科技、經貿全方位對抗,此一因素延伸到全球供應鏈重組。從目前美國兩大黨的主張來看,美陸對抗態勢雖尚不可能畫上句號,但拜登主政至今美陸對抗態勢仍在可控範圍,川普的政策動向則較難預測;而將於十一月五日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選情仍陷膠著,這對未來全球政經走向而言仍是個必須關切的因素。 除了美陸對抗之外,過去兩年多俄烏戰爭是導致全球通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日前大陸外長王毅在聯合國大會中更直言俄烏戰爭「還難以走向結束」。尤有甚者,九月份俄羅斯連續三十幾夜以飛彈、無人機攻擊烏克蘭,報復烏克蘭強力反攻的意味濃厚,九月三十日俄羅斯總統普亭再發出十三點三萬名員額徵兵令,十月一日北約新任秘書長呂特提出三大優先任務,其中就包括加速增強軍力、支援烏克蘭,擺明槓上俄羅斯,使得俄烏戰爭終結之日更恐遙遙無期。 雪上加霜的是,伊朗於十月一日對以色列發動攻擊,至少發射了兩百枚彈道飛彈,儘管以色列攔截下其中絕大多數,但雙方梁子越結越深,以色列也放話將對伊朗進行報復性攻擊。今年四月伊朗、以色列衝突升級,美國透過外交斡旋等手段降溫,但此次美國強調伊朗應受到全世界譴責,國務卿布林肯直言伊朗對以色列的攻擊「令人完全無法接受」;質言之,伊朗此次對以色列攻擊之後的情勢恐怕很難善了。 伊朗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第三大生產國,並且還掌控荷姆茲海峽,而全球百分之十五的原油供應必須經過荷姆茲海峽。今年四月伊朗、以色列情勢緊張之際,西德州原油價格從二月的每桶約七十七點二七美元直升到四月的八十五點三九美元,當時市場還預估可能上衝一百美元,所幸局勢趨緩讓國際原油價格回落。但此次能否重演四月戲碼?樂觀程度恐低於四月。 國際貨幣基金(IMF)即對中東升級憂心忡忡,三日就警告可能對該地區、甚至全球經濟構成重大經濟風險;IMF認為會有三個主要的不確定性,除了國際油價之外,穀物等大宗物資也可能再度因此推高;再者,紅海風險性驟增,國際航運成本可能因此蠢蠢欲動。IMF點出的這三個不確定性,一旦發生都可能推升生產成本和物價,台灣也很難置身事外。 美國聯準會於九月大動作降息兩碼,希望讓美國經濟避免硬著陸、甚至衰退,聯準會主席鮑爾還暗示將進一步降息;但倘若俄烏、中東衝突導致通膨死灰復燃,恐將打壞聯準會的降息計畫。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也於九月下旬宣布降息、降準,試圖祭出強力動作將經濟成長率拉升回預訂目標,但力道是否足夠?目前仍尚待觀察。 台灣以出口為導向,國際變數勢必某種程度影響台灣經濟;面對國際政經環境變化既快又猛,台灣更應以「禦敵從嚴」的態度提早應變。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台南鎮北坊歷史街區整修,老城不可拆!

吳昭明 鎮北坊歷史街道整合計畫工程,包括烏鬼井一帶的歷史街區。(本報資料照) 台南鎮北坊歷史街區整修工程,總經費四千七百萬,日前完工,台南市政府風光揭牌,以彰顯維護老街的意義。市府的作為值得肯定,不過,提起台南的老街,可是此地文化界的痛,僅舉三個案例,供主政者參考。 首先談有台灣第一街之稱安平延平街。民國八0年代初,延平街拓寬的爭議,長期成為新聞的焦點,且重傷當年的主政者。當時,因文資保存的觀念並不普及,延平街保存終究失敗。或是為了彌補拓寬延平街的不當,中央政府主動提出保存安平古聚落計畫,並補助數十億經費,但台南市政府卻完成在老聚落縱橫開闢多條道路的都市計畫,將拭去整個古街區。此一荒唐行徑,因王明蘅教授、歐財榮等出面,新聞媒體配合批判市府的不當,終於成功翻案。 第二個案例是水仔尾。水仔尾即自強街南段,從成功路到德慶溪,是台灣本島第一條自然衍生的街道。水仔尾,水指的是德慶溪,因德慶溪的出海口,溪水尾端的道路,乃名諸水仔尾。水仔尾有開基天后宮,是德慶溪的守護廟,可能也是台灣本島最早的廟宇。渡海來台的先民渡過台江內海,溯德慶溪而上,在禾寮港登陸,並居住今鴨母寮菜市場,忠義路一帶的禾寮港。先民從禾寮港,走水仔尾祭拜媽祖。鄭成功的艦隊也是走德慶溪,從禾寮港登陸後拿下普魯民遮城,今赤嵌樓。 水仔尾,北接大銃街,南接米街、抽籤巷、帆寮,這幾條街道都以其功能命名。米街、抽籤巷、帆寮,今名新美街。而新美街、自強街,可能是荷據時期第一條台灣的縱貫公路。荷據時期,荷蘭人主要居住在普魯民遮街,今永福路到北極殿的民權路上,出赤嵌到台灣北部,由於今忠義路有漢人的聚落禾寮港,基於安全考量,很可能走海岸邊的新美街、自強街。清代也是走這一條「縱貫線」出小北門。 德慶溪有德安橋,銜水仔尾與大銃街,<大老爺蔣重修德安橋記>:「德安橋為台北諸彰往來之衝。」可見當年榮景,但,水仔尾已經在民國一百年十二月被毀,文史學者黃建龍發現時,已來不及阻止。台灣本島第一條街道,也是台灣縱貫公路最早的一段,拓寬、拉直後,是方便沿街停車。 第三個案例是抽籤巷。抽籤巷,今新美街中段,南起民權路,北至媽祖宮前,北接米街,是台灣最早縱貫線北上的起點。抽籤巷的命名,因街上的開基武廟籤詩很靈,到開基武廟抽籤的人很多,那一條街乃名諸抽籤巷。開基武廟廟前,早年有關帝港,是通航台灣本島船舶的碼頭,因此,開基武廟一帶也稱關帝港。 市府順利拆完水仔尾之後,接著將拆抽籤巷,此一訊息經黃建龍披露後,不少新聞媒體以及文史界人士出面反對,得能留住歷史蓄積深厚的抽籤巷。 保留後的抽籤巷,官員說,那是台南古老巷道之一。整修街屋與環境,曾獲頒景觀大獎。計畫拆老街的是市政府,保存、整修得獎的也是市政府。拆與保存,孰是孰非,大家了然於心。 台南鎮北坊歷史街區工程,可見,市府官員多少了解維護舊城老街的意義,值得肯定,但之前的一些作為,不能不省思。本文主要目的在提醒主政者:舊城老街拆不得!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