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坑溪目前正進行水文試掘計畫,文史工作者鄭道聰發現部分出土磚頭和熱蘭遮城磚頭尺寸吻合,疑為荷蘭人所建「磚仔橋」建材。(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司法博物館旁正進行福安坑溪歷史水文試掘工作,文史工作者鄭道聰發現現場出土的磚頭,與熱蘭遮城磚頭尺寸吻合,認為可能是荷蘭人所建「磚仔橋」建材,昨日中午文資處長林喬彬特地前往了解,強調會進一步了解。鄭道聰表示,二0二四年是荷蘭人來台四百年,市府對荷蘭時代的相關歷史和文物應有更多理解及探索,屆時共慶台南四百年。
都發局向文化部文資局申請,委託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監造,於永福、府前路一段路口進行「府城歷史水文─福安坑溪基礎調查試掘計畫」,進行考古試掘坑活動,鄭道聰發現坑洞內部分磚頭尺寸(約二十五公分X十七公分X五公分),和熱蘭遮城磚頭尺寸吻合一致,應具有歷史意涵。
他表示,試掘坑在昔日荷蘭人所建的磚橋旁,該橋是荷蘭人為紀念第八任長官Francis Coron而命名(中文譯卡隆橋),該橋在清代文獻中屢次出現,如台灣第一本志書,蔣毓英《臺灣府志》寫:「磚仔橋,在西定坊,鳳山縣交界,紅毛所建,今圯壞。」;當時鳳山縣即是以今府前路福安坑溪為界。
鄭道聰說,乾隆十二年文獻顯示磚仔橋又重修,同治十三年「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中,該地被稱為為磚仔橋街,一八九五年日本入台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即薨逝於此,日人在此建台南博物館(第一代),後再建台南神社。
二0二四年是荷蘭人來台四百年,鄭道聰說,各界已經開始關注這段台灣歷史接連世界史年代,對這些荷蘭時代的歷史遺跡、遺址、古蹟、文獻,建議市府應有充分理解及探索,將有助於城市市民對歷史認知。
林喬彬昨日中午前往會勘,認為該地覆土呈現不同時期土壤和物件,磚頭也不一,將待基金會資料,進行進一步了解。
福安坑溪由東向西貫穿府城,多隱藏於道路下,僅建興國中旁有一小段露出,河道有發現部分老古石,現是否為舊河道仍須研判,而日後是否重現河道,仍須全盤考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