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即腸道菌群失調現象)伴隨腸躁症的個案接受「經胃鏡小腸內益生菌灌注移植療法」的實況圖片說明。 1.臨床上,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可見小腸內充斥著烏煙瘴氣異常的病態現象。 2.在十二指腸末端及小腸空腸上端進行益生菌灌注移植治療的操作。 3.經胃鏡小腸內益生菌灌注移植治療可以明確的給與「適量足量」益生菌的攝取量。 4.含有益生菌的微粒則全數安然黏附在小腸黏膜上。此個案益生菌灌注量為1,280億/CFU。(譚健民提供) ■譚健民
基本上,益生菌(probiotics)是由一群腸道菌群中有益菌的組合。人類消化道存有近數萬億個細菌,其中亦包括益生菌與病原菌。「口服攝取益生菌」在腸道中的命運,取決其在通過胃與十二指腸中能否暫時存活的能力,以及其是否能夠進一步安然黏附,並能成功定殖在大腸腔(小腸迴腸末端盲腸或升結腸)的黏膜上。雖然理論上是如此,但在實際情況下這些都是未知數,也是口服攝取益生菌無法去預期的。理論上,經由口服攝取益生菌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再高或吃得再多,其最終所謂的益生菌必然會隨著糞便被排出體外,因此選擇能夠長期駐居在腸道黏膜上的口服益生菌的特異性菌株,也就顯得更重要了。也由此如此,「經胃鏡小腸內益生菌灌注移植療法」的新興益生菌的給與方式觀念(後續再討論),也就於焉形成了(如圖)。
基本上,益生菌的任務是用以輔助宿主以維護其身體健康的功能,並進一步達到使得潛在宿主內呼之欲出的各種器官的病變,得以修護甚至痊癒的最終目。益生菌的主要生理作用特徵及其功能,包括如下:
一、益生菌必須是完全明確的被鑒定其安全性,以及可以分門別類的菌株,並與人類腸道菌群存有同源性的屬種。二、益生菌必須是安全而可能為宿主所食用的,而不具有致病性以及無毒性,也不會攜帶任何耐藥基因者。但最重要的是益生菌要能避開胃酸、膽汁酸以及小腸液的長時間接觸及破壞。三、益生菌能夠安然順利黏附在腸道上皮細胞上,並能夠在大腸(盲腸、升結腸)及小腸(迴腸)內腔內定居、繁殖、生長與發育。四、益生菌必須被證明對人類健康有所裨益的;比方說,能產生抗菌性的活性物質以對抗病原菌的能力,並進一步能競爭性的抑制病原菌,使病原菌不再黏著在大腸黏膜上。最重要的是該益生菌已通過動物研究試驗,能與宿主保持良好的互動、互利及互惠關係。五、益生菌能夠在宿主正常飲食中,利用其所製造的營養素,而得以生存並繁延下來。六、益生菌在製作加工、儲存、運輸過程以及上架期限,能保持其良好的活力,也能維持所需生理功能的穩定性。七、益生菌的主要作用機制是調節宿主免疫反應,對宿主免疫系統的促進及調節功能有所裨益。此外,益生菌本身有抗炎反應、抗癌病變。
總而言之,口服攝取益生菌必需在進入胃腸道途徑後,能夠安然通過胃腸道的胃酸、膽汁酸、胰液以及小腸液的侵襲與破壞,才能倖存下來,並能夠即時黏附著及移植在大腸黏膜上,不僅能夠保持良好的生存能力,也可利用宿主腸道中正常營養物質,而得以生存下來。
在過去30多年間,在PubMed NCBI所發表研究益生菌的臨床文獻中,最常被提及的益生菌共有下列十種嗜酸乳桿菌、雙叉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羅伊乳桿菌、嗜熱鏈球菌、布拉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生產丁酸的梭狀芽孢桿菌以及芽孢乳酸菌。在臨床上,最常見使用的益生菌則是乳酸桿菌屬種與雙歧桿菌門屬種。
基本上,在臨床上口服攝取益生菌是沒有所謂的「正確劑量」或所謂的「適當足量」的,除非某些少數口服醫療級之外,也無法真正評估計量其口服攝取益生菌的死菌率。但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使用數據指出,口服益生菌補充劑的平均劑量在1-100億菌落形成單位不等,也因人因病況而給與。目前而言,在臨床實証醫學的研究經驗中,以「經胃鏡小腸內灌注益生菌」而言,其一次性有效可行性灌注量至少在1,200-1,800億/CFU之間。(待續)
(作者為宏恩醫療財團法人宏恩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