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走出傳統 發展第2商機

新化社區營造協會舉辦大目降丘陵休閒、文化資源踏查共識營。(記者黃文記攝) 新化社區營造協會自二00九年成立,主要作為新化各社區協作平台與溝通橋梁,並肩負在地文化保存與教育傳承的使命。近兩年著重在開發新化區除了老街外的第二個商機,包括新化東側大目降丘陵的健康休閒、山區文化商圈,以及發揚山區傳統竹藝之美。 該協會由王榮森擔任第一、二任理事長,第三任由盧勝一接棒。歷年行動涵蓋新化老街再造、和風文化活動、魅色台灣彩繪行動、新化武德殿的維護、梁道故居的經營、西拉雅部落的活化、礁坑康家百年聚落的傳承、郡九街庄綠藝市集、大目降綠色環境陣線的環境運動等,兼顧地方文化資產與自然環境的守護與傳承,再現新化的百年風華。   盧勝一接棒 延續傳統添新意 盧勝一是牙醫師,當過十二年的新化鎮代表,對新化充滿熱愛。他接任以來,除了延續過去,也有一些新做法,包括希望引導老街商圈從堅持傳統風味出發,琢磨更新的品味;具體做法是在老街的兩頭設置引導進入老街的標誌,並與停車空間結合。 另外,盧勝一還希望發展新化區除老街外的第二個商機,例如新化東側大目降丘陵的健康休閒、山區文化商圈。還建議行政部門建立在地的溪流生態、森林生態小型博物館,興建階梯步道,避免土石流失,讓環境永續經營。   推薦山區野菜料理及竹藝 社區嘉年華,教導會員野生植物入菜。(記者黃文記) 該協會也很重視山區文化美食的普及化,尤其推薦野菜料理及在地植物入菜;由於山區盛產竹子,就地取材的傳統竹藝是早期山區很重要的工藝,也是經濟的重要來源,值得推廣、傳承。 該協會一0九年完成大目降丘陵的休閒、文化資源踏查,該踏查以一六八線市道兩側環境為主,發掘出多處具觀光開發潛力的秘境,並透過社區共識會議,希望找出具有特色的觀光、文化景點,匯成計劃成果,提供相關單位做為未來開發的參考。 盧勝一指出,一六八線主要經過新化區知義里、山腳里、礁坑里及大坑里,連接左鎮區與龍崎區,兩側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所保留的西拉雅文化。該路線兩側目前主要的觀光景點有虎頭埤、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大坑休閒農場等;經該協會踏查發現,鄰近還有桉樹林、橄欖山、綠谷、狗母人溪等多處秘境,均具有文化、觀光的開發價值。 盧勝一表示,過去公部門對於大目降丘陵投入的關注較少,該協會願意率先關心這個丘陵地,提出文化、歷史、觀光資源的踏查計畫;也透過地方共識會議、專題講座的方式,聽取社區的意見,增加民眾對這塊土地的認識。 該協會今年九月份曾舉辦社區產業嘉年華,邀請西拉雅長老萬正雄、遠東科大餐飲管理系主任洪三讚以新化在地的竹子、刺仔頭、狗尾草等植物為主題,介紹竹子的用途及了解如何將野生植物入菜,並品嘗在地鄉土料理,為社區注入活力。 社區嘉年華會,介紹竹子用途、認識竹藝。(記者黃文記) 參訪體驗 找回竹產業榮光 盧勝一強調,新化區大坑里、礁坑里所在的大目降丘陵,早期有大片的竹林,包括竹子、竹製品及竹筍都是社區重要產業;近年來,竹產業雖逐漸沒落,但其用途不少,希望透過舉辦講座、參訪、體驗,能讓幾乎被遺忘的竹產業找回往日的燦爛,也希望能帶動地方商機。 社區嘉年華會,介紹竹子用途、認識竹藝。 (記者黃文記)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

〈彩繪人生〉扶幼助弱 胡富文回饋鄉里

提供助學金、實習場所 體恤警察辛勞幫添設備 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陶喜建設董事長胡富文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榮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記者林雪娟攝) 陶喜建設董事長胡富文出身農家,事業有成後心思回饋,多年來定期捐款扶幼助弱,幫助鄉里,除獎助學金更提供實際實習場所給學子,獲得台南市好人好事代表,更代表台南市參與全國遴選,善心義舉更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胡富文是農家子弟,從商後不忘初衷,仍儉樸自持,事業有成後,捐款善化胡厝寮的陽明國小,回饋母校,協助發展體育活動和提供校方增添設施,希望讓學弟妹有更好的求學環境。胡富文知道,唯有教育才能改變下一代的經濟環境,即使還在為生活打拚,他仍每月定期捐三千元給家扶中心,希望幫助更多的孩子求學。 孩子就讀南商時,胡富文擔任家長會長,除持續捐款協助弱勢學生、增添學校設備和協助推廣,他也發現學校是「人才庫」,南商擁有許多科系,老師學有專精、學生需要有地方練習,在事業逐步上軌道之餘,他更營造社區、產業和學校等多面向、共好和多贏氛圍,即使卸任,他所興建的多個案場,都邀請師生聯手創作,如永康建案以鐵作螞蟻,代表公司一步一腳印,在安南區的地下停車場,學生巧手,以陽光、自然和明亮畫風元素,帶進一般都較為灰暗的停車場,六十幅各具巧思作品,除為停車場增添安全性,更讓一般人行之匆匆的停車場,變身成美麗藝廊。 樂善好施又樂觀主動的胡富文,擁有強健體魄,擁有跆拳道八段好身手,曾挺進全國跆拳道前三名佳績,而警方也多修習相關運動,體恤警察辛勞,更成為警察之友,為警察添購設備、促進警民合作,共同維護社會治安,讓社會更和諧。 0206大地震,導致維冠大樓倒塌,當時所有人開始注意到建物公安問題,對建商責難紛之,他默默捐款二十五萬元,提供震災愛心修繕基金,希望受創民眾能夠早日得以安居。 胡富文參與博仁獅子會,目前擔任台南市建築經營協會理事長,更深感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精神,捐贈偏鄉學校、照顧弱勢兒童和族群、提供營養午餐及舉辦捐血活動等,透過社會公益,讓社會更良善。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中華副刊〉書的世界

■文飛 我是個書蟲,平時休息時總是書本一本接著一本地看著。有些是小說;有些是手工藝教學;有些外語教科書。很多人都將我的休閒視為「找罪受」的用功,畢竟已經畢業兩年了我卻還像在學時奮力看著書。 在學時我就是個花最多時間唸書的人,總是連吃飯都在唸書,只因為怕自己會被當掉。畢業後終於不用再唸書後,下班後的時間變得太過清閒,習慣坐在書桌前與書相伴的我從圖書館借書回家讀,一開始是小說,而後又是散文集,後來範圍越來越廣。從前我就對各種技術和知識充滿著好奇,卻因為課業而只能放去追求,畢業後我終於能看了許多因課業而無法抽空去看的書,我開始透過書籍學習攝影、烘培、手工藝、外語。我一頭栽進了知識的世界,體驗到了求知的美好。 下班後的時間我在書桌前一本接一本看著,好奇著如何寫出具有文學價值的文章?如何做出精巧的手工藝?如何做出美味的糕點?或許在旁人眼裡我回到大學時期的唸書地獄,但在我眼裡看來卻不一樣,因為看書這件事不再是恐懼,而是滿足了好奇心的喜悅。 如今我仍繼續讀著書,因為我還好奇下本書又會帶領我探索什麼樣的世界?又會將如何豐富我的生活?

Read More

〈中華副刊〉火戀菇

■隱地 寫完《早餐變奏曲》後記,投寄《文訊》,總編輯封德屏和編輯游文宓立即回我佳音,告知會刊於十一月號《文訊》,德屏在電話中還說:「有空我也要試試你寫的私房菜……」次日我又到爾雅附近的家樂福超市買了一盒芝麻葉和一盒白蘑菇,準備隔天早晨備用。 早起,一面做著早餐,一面心想,德屏如果真的在家裡試做,說不定邊做邊嘀咕:「隱地說簡單極了,看來一點也不簡單,還頂麻煩的……」話說只要進廚房,麻煩一定跟著我們,從採購到完成一道菜之間,有多少步驟要一一達成?而且芝麻葉種在類似紅膠棉上,一塊一小棵,要慢慢用剪刀剪下,然後放在漏勺中清洗;蘑菇切好後還得先用鹽水泡,再加酌料鹽和鵝油辣椒,又洗又切到進入鍋中炒煮,這時,還發現一種特殊現象,每次炒蘑菇,可能蘑菇香氣具性感誘惑,讓爐火想起自己的初戀情人,慾火立即竄起,一副要來舌吻鍋中蘑菇狂態,我還真怕火跳進鍋中,整鍋蘑菇都將狂燒起來,所以每回炒蘑菇,總儘可能開小火,但小火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似乎一聞到菇的妖媚青春立即燃起火辣辣的熱情,連顏色都變得又青又綠,一副猴急相啊,熱火果然愛上鮮蘑菇的青春。 我立即關火,以無情之姿將蘑菇端上桌,一方面對火說抱歉,同時以行動表示它是屬於我的。 終於可以享受自己做的早餐;我以收割者的心態,準備大快朵頤一番。 配著芝麻葉的蘑菇,放入嘴中,兩種食物都讓我口齒留香,豈止口齒留香,根本就是讓我這個老男人全身飄起芝麻香! 就讓人說文人誇張吧,此刻的我,確是浸淫在快樂的氛圍裡,從清晨七點三十分展開做早餐的繁瑣工程到結束快樂的早餐,包括把碗筷鍋瓢洗淨,時間已到上午九時,前後一個半小時,招呼著我的主人──就是我自己──啊,原來我一人扮飾兩角,有時是老爺,有時是小僕,扮演認真且頗入戲,於是各得其樂,各取其需──所有世間麻煩的事,譬如做一頓早餐或享用一次早餐,只要真能投入,生活就有了情趣──或者說,這就是所謂的自尋其樂自求其福啊! 老朋友啊,不要再抱怨老的無趣,或說生活無聊,東摸索,西摸索,人生滋味盡在無邊的摸索中。 生命的靈光來自人的自我摸索,摸索著做一頓自己愛吃的早餐,表示晚年我們還有能力跳一場單人舞──是的,一個人仍然可以舞蹈,即是舞者,亦是觀舞之人,此刻,我要繼續說,是我們一生中最好的時光! 感恩每一刻好時光,何況,世上不只有吃早餐的快樂,還有讀詩的快樂,聽歌的快樂,以及與病為友與老和解體悟後的快樂。(摘自爾雅出版社新書《早餐變奏曲》)

Read More

〈中華副刊〉深秋印象二帖

■曾美玲 1.白鷺   逗點般飛落 草色書頁上 斜陽下,專注描繪 一行行 不易猜透 瘦伶伶的心事   2.黃葉   手掌大身軀 曲折脈絡間 暗藏一生的愛恨悲歡   偶然路過,四處漂泊的風 停下知音的腳步 耐心 閱讀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們

文/攝影 久彌 「我們」,大概是我們平日用得最多的一個辭彙了,正如我這句話就不經思考很自然的用了它。但「我們」指的是誰,卻是語焉不詳,好像本就不必一個釘子一個眼的搞得那麼清楚,而是我不說想你也知道的。可是,許多時候我們說「我們」也不是那麼含糊,而是基於各人的種族、國籍、宗教、政治、文化、社會背景,和理念、興趣等相同與否而說的。說「我們」意指有「他們」或「你們」,這就有了佛家說的分別心。 一般說來,有人對我們說:「我們」如何如何時,我們就會有被接受認可的舒服溫暖感覺,如對我們說「你們」如何時,則有被排斥在外的冷硬感覺,所以「我們」在人們心裡整體來說是一個正向的辭彙,它傳達的是親切友好。有人要拉關係扯近乎時,就會甩開那些個人背景的差異,而說「我們」,政客們拉票時,最善用此招,不僅如此,甚至連口音語氣都要模仿對方。有鑒於此,我們也不是只要對方說「我們」,就會有正面感覺,也會衡量一下對方的動機和事實上的同異。有些想高攀的人,說「我們」時可能反會遭「誰是你的『我們』」的白眼。 分別心是人類在求生存過程中演化而來,如沒有一個「我們」的認知,區分敵我,互相團結以對外,人類是不可能存活下來的。然社會日益複雜,也就因上述那些因素,形成了各式各樣的以「我們」為組合力的集團,大至國家,國際聯盟,小至書友會等。圈圈內的人,固然感覺良好, 但也會不自覺的產生我們是優於圈外人的自以為是,歧視偏見乃應運而生,加之很多集團是由具有排外理念的政治、宗教等形成,或基於利害關係而產生,那衝突也就難免。這時「我們」的觀念愈強,排外也愈強;而更強調內部團結以對付「他們」或「你們」,相互如此,當然煩惱痛苦,也正如佛家所言隨之而來。 現在地球遭破壞的困境,主因就是我們沒有把地球認為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而是不同團體各自根據自己利益,作不同層面的分割,各霸一塊,對地球的資源不但不珍惜,不好好維護,且互相無止境搶奪,唯恐落於人後,對地球的污染則又一副事不關已,甩鍋「他們」、「你們」的態度。在古時候,知識有限,把地球視為無限大,那還情有可原,可是在今日,科學已清清楚楚把地球呈現在大家眼前,明白告訴大家地球就是這麼個有限的星球,漂浮在太空中,「我們」既幸運又無選擇的賴以生存其上。其它可能適於人居的星球都在光年之外,要把火星弄到像地球般 可以人居,和維持地球可以繼續居住下去相比,兩者的難易也顯而易見。 要地球上的人,都消泯分別心,成為一個「我們」的真正大同世界,近期看來大概是不切實際的。但近年地球各地水深火熱,極端氣候終於使人們逐漸有了些命運共同體的認識,逐漸有了「我們」的地球,是要「我們」共同來維護的觀念。疫情的泛濫,最終也使富國了解,這不是關起門來,「我們」獨善其身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我們」互相脫離不了關係的整個世界問題,開始釋放疫苗給窮國。這種把「我們」的認同擴大,未嘗不是在目前面臨的困境中,所產生的一個可喜現象。 希望由此能給「我們」的思想,開啟一扇大門,不必等負面災難發生,才體認到「我們」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積極合作找出正面理念,使我們可以繼續擴大「我們」,則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就可能再邁進一大步,則「我們」幸甚。

Read More

〈中華副刊〉今晚果乾

  文/周盈君 插圖/國泰 到路口見李,因為李說要拿東西給我。看到他,我很開心,問他過得好嗎?工作順心嗎? 昨天漏接他的電話,他說沒聯繫到就改天吧。我猜測他今天會再訪,但我懶得先確認,因為我知道他忙,也知道他是隨興中人。不過為了避免他撲空,我還是留意著手機。 不久手機鈴響,我愉悅回應,他說約莫十分鐘後抵達。下班時間車流狂躁,等候處又是三叉路口,我於是提前出門,順道丈量風的厚薄。   天色灰濛,夕陽遠隱,但噴吐一口橘橙回馬槍。我看到李,好像三年不見般。他一臉苦笑,訴說依舊忙碌,我說撐著點,下週去聽你說話,甘苦洩洪後會較為輕鬆。 何況我不見你豢養在魚缸裡的九條小紅豆已近一個月,相思成災了,而也許若有時間,我們還能話話桑麻,你談龜背芋,我說說新認識的紅辣蓼、台灣芭蕉。 想起封閉至今我不見兒子已兩個多月,不見父母已三個多月。這座城市我踽行慣了,也慣於風掃亂我的髮絲,然而也有不慣時,不慣時我便探看枝枒、嗅聞穗狀花序、點收葉之互生,找美髮師、美容師、便利商店店員閒談幾句,不過若問我在這座城,誰是我最信任的人,我會說是李,他像是我唯二的親人。   我們曾一起賞螢火蟲、一起健行,用美食安慰劬勞。在封鎖的大疫中,李來看過我,因為我告訴他,舴艋舟已載不動homesick,然而,當疫情尚未嚴峻時,他曾將我安全地宅配到家。他不過問我太多私人底細,寥寥數語幽默便解我憂愁枷鎖,時而頑童、時而慈父,時而又是多聞博學友,而他給我的和煦則每每上演即刻救援。 他今晚一身黑,黑安全帽、黑口罩,露出深邃的雙眼如國父那雙,給我的東西是果乾。那是有回我說好吃,要求他再給一片時,他說不給,然後又在我面前啖了起來,我為此嚥下不少口水,如今我這嘴饞者受饋兩包,心情長起翅膀、栩栩高飛。 而當晚,我就夢見與李相約用餐,店內只有我們,餐點一直未上,餐館牆面的飾物太多,我們玩味其中而彼此話語歸零。但是不知誰掰開了這場夢,李便跌了出去,而夢境只剩下我獨自遊走。然而突地轉場到我的小宅,我正打開冰箱,裡頭塞滿母親包給我的水餃,沒有樣板規格化,參差中帶點其貌不揚。   醒轉後我依稀感到心臟傷痕,因為夢境中我來不及與李閒聊、來不及一起品嘗熱食,小宅沒有爐灶能煮沸水餃,彷彿無法親炙母親那份捏就的愛。 失眠了,覺得這一切皆在半夜宛若魑魅奇襲我,而被奇襲的感覺,原來可以凝成珠淚般晶瑩,而原來這就是「人生有情淚沾襟」的況味。

Read More

〈彩繪人生〉李英桐讓資源再生公司不藝樣

採用綠色硬體設施、設藝文空間  已辦16檔藝文展覽 李英桐致力於環保工作,也行公益。(記者張淑娟攝) 喜愛藝術的全興資源再生公司總經理李英桐,不只在公司設置藝文空間舉辦展覽,對公司空間的規劃也採綠色環保相關硬體設施,讓到訪的民眾不覺得是到了塵土飛揚的預拌混凝廠。李英桐說,做粗重工作的人在藝術薰陶下,也是很有質感的工人。 從事混燒煤灰回收再利用的全興,從回收到再利用過程全數即時錄影,一切透明化。李英桐表示,曾有人惡意製作假影片勒索,但即時錄影可證清白,讓有心人無機可乘。李英桐也指出,全興是全國第一家回收混燒煤灰再利用公司,即將無機性汙泥、飛灰及底渣再利用,製成再生級配料後,加入可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做為路基等所需用料。 李英桐強調,十一年來從事混燒煤灰回收再利用,讓煤灰處理更環保,為台灣做一點付出,同時在廠內設置藝文空間,讓同仁有機會多接觸藝文,讓藝術存在生活每個角落,在潛移默化中,公司司機的質感都能與眾不同。 李英桐也樂於公益,以全興之名舉辦甘簞Ⅱ─亞太胡琴樂團偏鄉校園巡演,贊助南區國小文陣太平歌推廣三年計畫、臺南市查畝營文史觀光發展協會地方創生及深度旅行計畫、瑞復益智中心「愛幸福小作所」畫作牆面改善案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島塑膠微粒調查計畫等,李英桐表示,能盡一己之力,讓環境、生活更美好是值得的。三年來在全興舉辦十六檔藝文展覽,除讓新秀藝術家有舞台,也讓公務員、退休教師、年輕學子,甚至工廠老闆有展現自我的舞台,豐富更多人的日常。(記者張淑娟)

Read More

〈宗教〉小琉球迎王請水 鑼鼓喧天

小琉球迎王平安祭典由50多艘漁船的「逡(巡)港腳」的特有儀式中揭開序幕。(記者鄭伯勝攝)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屏東辛丑正科三大迎王平安祭典繼東港及南州後,3日由小琉球三隆宮迎王平安祭典登場,在「逡(巡)港腳」的特有儀式中揭開序幕,50多艘漁船載著各宮廟神明與神轎繞行全島海域淨港祈福;中午過後所有宮廟隊伍、信徒則齊聚中澳沙灘「請水」,代天巡狩余府大千歲於下午3時56分駕臨,為一連7天6夜的迎王盛事掀起第一波高潮。 屏縣離島小琉球船長多遠近馳名,遠洋漁船遍布世界各大洋,每逢島上三隆宮三年一科迎王平安祭典,飄泊四海的鄉親和漁船均會返鄉參與盛會,因此形成「逡(巡)港腳」的特有儀式。 3日上午50多艘漁船於7時30分載著各宮廟的神轎、轎班在白沙觀光港及大福漁港海域集結,由插著三隆宮三府千歲頭旗的「富翔二號」漁船領軍,魚貫出發環島一周祈求平安、滿載盈歸,沿途鞭砲聲不絕於耳,迎王艦隊形成的海上長龍場面壯觀。 中午過後,所有參與迎王隊伍齊聚中澳沙灘舉行請水(請王)儀式,道長於請王台上進行請神安營法會並為代天巡狩王令開光,大總理林家來率副總理、理事、參事眾人跪拜恭請代天巡狩千歲爺降臨,整個沙灘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下午3時56分代天巡狩余府大千歲王駕駕臨,全場歡聲雷動。 4日起將展開小琉球各村接連4天的遶境賜福活動,期間各家戶都會準備飲料、點心供辛勞的轎班人員充飢解渴,俗稱「遊縣吃縣、遊府吃府」,遊客也因此沾光,感受琉球人的熱情好客。

Read More

女兒伴母屍10個月 天天擦拭

警方通知老婦住外面的二兒子返家,赫然發現這起令人錯愕的女兒伴母屍事件。(記者毛莉翻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屏東縣麟洛鄉驚傳母親病逝、女兒拭身伴屍長達十個月的事件,案經檢警相驗後,已將遺體交由家屬辦理後事。 警方調查,八十二歲葉姓老婦人與五十歲未婚的二女兒、已離婚的四十七歲大兒子、孫子同住;大兒子因有思覺失調症,月前被警方強制送醫,當時未查覺異狀,二兒子也是警方通知到場,才知家中發生這種錯愕事! 屏東警分局麟洛分駐所二日接獲報案表示,很久都沒看到鄰居葉姓老婦出門,同住者與鄰居也無互動,感覺很怪。警方獲報趕到葉家,並聯繫婦人住在外地的二兒子回來,一起打開大門後進入屋內,驚見葉婦躺在房間內的躺椅,遺體宛如乾屍。 屏東麟洛鄉驚傳母親病逝、女兒伴屍十個月事件,警方進屋內查看。(記者毛莉翻攝) 警方調查,葉姓老婦今年初因病就醫,因呈彌留狀態由醫院載回家中安養,不久過世,但二女兒無法接受母親往生的事實,未替母親辦理後事,大體一直放置家中房內躺椅,近十個月來,女兒一直伴屍,且天天為母親擦拭遺體,猶如母親活在世間。 警方說,「無正當理由,停屍不殮」可處六千元以下罰鍰,警方將在縣衛生局調查後,將葉婦的二女兒依違反社維法裁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