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連降6週 專責病房再降 擬鬆綁口罩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疫情連6週下降,最近一週新增12萬餘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再度調降專責病床開設率至少3%;另口罩鬆綁也持續研議中,若可確定其他呼吸道傳染病疾病,就會進一步宣布新制。 本土病例21日新增1萬1888例、境外移入27例,整體疫情較上週一相較再降28%。另新增41例死亡。新增中重症也無特殊個案。 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最近一週本土病例新增12萬8420例,較前一週減少12.33%,連續6週呈現下降;近兩週更是均低於8月7日至13日的BA.5疫情起始點,現在已降至與4月底差不多的規模,會注意是否持續下降。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中重症患者新增37例,分別為中症患者新增10例,重症患者新增27例。死亡個案中,年齡均在50歲以上,39人有慢性病史,22人未打滿三劑疫苗,25人超過80歲以上。無新增兒童或青少年重症。 因應疫情趨緩與確診收治人數下降,羅一鈞表示,目前專責病床全台開設6889床,且空床率超過6成,主要集中在北區、中區、東區,但南區、高屏區相對少,醫療應變組開會決議調降專責病床開設率。應變醫院方面,雙北與彰化由15~20%調降為10~15%,桃竹竹苗、台中、雲林、台南由10~15%調降為6~10%;非應變醫院方面,台北、北區500床以上醫院,由6~10%調降為至少5%。至於500床以下醫院,除了花東維持至少3%外,其餘都由5%降為3~5%,近期就會發文通知醫院調整。 此外,關於第一階段口罩令是否於月底前鬆綁?王必勝指出,目前持續研議中,最主要要看確診數是否持續往下,並關注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狀況,像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與流感都跟口罩有關,若比較能夠確定的時候就會宣布。

Read More

王必勝坦承 高端審查會議有異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高端疫苗審查爭議,有專家指出,出席高端保護力審查會的專家並非一面倒支持;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21日表示,專家在會議上當然各抒己見,但最後是全數同意。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高端保護力審查會議並不是單純的14比0一面倒支持,因為出席委員對高端疫苗本身提供的資料存有疑慮,認為樣本數太少,例如巴拉圭的試驗只有1000多人;醫學中心雖有2萬人,但實際上打高端的不到100人。因此,政府才找來補教名師兼疾管署防疫人員操刀,緊急補上中重症、死亡資料,再由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通過認證,這也是委員名單不敢公開的原因。 對此,王必勝先前表示,高端疫苗會議紀錄將會公開,但正在收集與會專家對於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的文字紀錄確認後,才能夠公開上網。不過,對於目前進度,王必勝仍表示,正在等待回覆及再修正、再確認,完成後就會上網公告。 對於專家有不同意見,王必勝說,在審查會議中當然可以闡述對資料的看法,每個人都有獨立意見可以發表、討論,但「最後專家的意見都是同意」。

Read More

高醫推虛擬健保卡 績效全國第一

高醫與健保署共同辦理「雲端科技 健保就做 『醫』定便利」分享研討會,高屏地區逾45家各層級醫療院所、約150人參與。(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醫與健保署21日共同辦理「雲端科技 健保就做 『醫』定便利」分享研討會,由院長鍾飲文主持;健保署長李伯璋在高屏業務組組長林淑華陪同,說明健保新政策,計有高屏地區逾45家各層級醫療院所、約150人參與。 鍾飲文表示,今年度高醫與健保署合作推行虛擬健保卡,目前已近3000人次以手機QR Code替代實體健保卡就醫,績效全國第一。 鍾飲文指出,高醫是第1家開發手機電子病歷簽章的醫院,醫師簽核病歷只要1.5秒,不用再守在電腦前執行,醫師滿意度超過95%以上。另外,高醫也與衛福部合作開發新一代虛擬醫事人員卡的應用機制,將有效提升服務效率。 李伯璋則說,健保署力推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功能,包括「服務一條龍、建構次世代健保醫療資訊系統、資訊共享、強化健保資料AI應用、醫療保障更到位、使用者付費」等6大政策方向。 高醫推出虛擬健保卡,讓虛實就醫憑證並行,提供病人選擇就醫,目前下載申請虛擬健保卡近2000人次,就醫成功利用近3000人次。 會中,聖功醫院附設居家護理所護理長洪欣瑜對於居家醫療個案,也鼓勵案家申請虛擬健保卡,可替代實體健保卡來回遞送,解決臨時至別家醫院就醫卻無健保IC卡之窘境。 高醫副院長黃尚志表示,高醫是全國第1家推動以行動憑證進行電子病歷簽章的醫院,有效提升醫療人員的工作效率,獲2020年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組行政管理領域智慧醫療標章。目前進一步與衛福部合作,開發新一代虛擬醫事人員卡的應用機制,期待減輕醫事人員行政負擔。這2項創舉將是全國醫事人員的一大福音。

Read More

健身教練太累暈倒 竟是腦梗中風

醫師吳柏鋒說,中風病患同時接受西醫與針灸,再發生率可減少61%。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年僅40歲健身教練平時體態與飲食相當講究,但突然頭暈,右側手腳酸軟無力跌倒在地,檢查發現先天左腦血管狹窄,加上睡眠缺乏與飲水不足,在過度疲勞之下引發腦梗塞缺氧損傷而中風。經中醫藥調養與針灸、復健改善,已可自行步行前來門診治療,甚至可以恢復負重肌力訓練。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柏鋒表示, 腦中風在中醫治療方面,通常會搭配益氣祛風、理氣活血的中藥給患者服用,幫助肢體疲勞、無力、痠麻的症狀加速恢復。不過仍然會根據患者不同的後遺症,給予相對應的治療。 吳柏鋒指出,治療中風後遺症常見的是針灸、中藥、運動治療3種。中醫介入治療大多是在病人住院後生命徵象包含呼吸、心跳、血壓、體溫穩定後開始。臨床觀察病人治療的反應發現,單純中醫針灸或單純西醫復健,能幫助病人恢復肢體活動能力;但中西醫搭配針灸加復健,病人恢復的效果最好。 針灸治療是被動刺激,強迫腦神經接受刺激然後活化做反應;復健治療是主動刺激,利用意志使大腦發出命令,讓受損的腦神經部位主動活化,加強肌肉運動的控制能力。 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數據分析研究,中風患者積極接受西醫治療,可減少58%再發生率;接受針灸治療則少50%再發生率。同時接受西醫與針灸減少6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