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墨海行舟,彩霞如練

■許悔之 攝影/林煜幃  做為一位台灣獨具特色的詩人、出版人,許悔之近年醉心藝術創作,他透過文字與詩意、思想,完成了許多別出心裁的藝術作品,受到矚目。  今天這個專輯,可說呈現了他近年投身藝術的思考與軌跡…… ——編者 「對許悔之來說,手墨既詩非詩、亦詩亦畫,皴擦既是水與時間的滲透,亦是心之停駐的瞬間。一字一印皆因緣,生發之處雖各有情理,然脫法手墨的書寫本義,在於追求宇宙蒼穹般的壯闊,得大自在,照見萬有之變的可喜與可愕。」 「許悔之的手墨創作,筆端自帶佛心世情,熠熠如夜空星辰,指引所歸,絕非徒具空名的文人練句、書家弄筆,五十年悲欣交集或悲多於喜的人生困挫,早使其文藝書寫走向早熟,身入世而心出世,手墨故而不再只是書寫,更帶有自度度他的慈善精神、心靈環保的非凡意義。」 2020年,白適銘教授在一篇評論我作品的文章中,如是言說。 許悔之的姬屏風作品 《墨海行舟》是策展人——師大美術系白適銘教授為我2022年8月在「耘非凡美術館」開幕的展覽所想的題目,墨海行舟,也指涉了一個創作者如我,對航程的想像與規劃,還有行舟時,沿途的經驗和風光。 人人都有詩心,存在於看到美的一刻,那聲驚嘆「啊!」做為一個詩人,詩心自用,而且將之轉譯為美,於我而言,如同挖出一口心井,或者鑿出一道噴泉。 我的作品,材料以墨為主,又不只是墨;「詩人情懷」與「當代意識」是我藝術創作的核心——詩意,思想,努力去到別人還沒有去過的地方——那心識之大海,有時候波濤洶湧,有時候彩霞如練;創作正是坐觀心識與世界之幻化,並且剪裁彩霞或星河如布。 許悔之「輪之書」四曲屏風 般若與美,是我人生航行的憑藉;墨海行舟,但願自己能夠,心如大海。 從文字出發 ──詩人許悔之的藝術追索 各家論許悔之的藝術創作      ●白適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 「對集詩人、出版者、抄經人、書藝家等身分多重的許悔之來說,創作不只是一項單一職性的顯示,更是其穿越各種文藝形式、技術框架等壁壘,在經由不斷回溯、轉進與異質對話的過程中,營建生命同源、有情同根的一種心靈復甦事業。」 2023年3月,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 。(盧樂道攝影) 「字句點劃、墨瀋淋漓之間,或抒情、或記事、或懷友、或讀史、或書句,自照亦復照人,最終成為自度度他、離苦得樂的經懺良藥。而這部近年來不斷集結成形的手墨集錦經懺,反映許悔之兼具詩、書、畫、印、裱『五絕合一』的夢中繁華,花開終須花謝,見花不見花則無苦寂滅道。」 ●悟觀法師(華梵大學董事長) 「許悔之的手墨,因個人自然之本性,即身是在道中,使自身之創作,無一而非隨緣,之應運而生,作品染上一層層禪風原貌的美質,堪為『法供養』之道器、法器,宛若佛典的代言人,我常思惟,此、猶如『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是個有若當職受職的人間菩薩,法將。」 2022年9月開始展出至2023年11月,許悔之「輪之書」四曲屏風,在「香港藝術館」,策展人:劉小康。 「許悔之是有故事的人,說著自己的同時,其實在描繪人心碎片空白的頁面,那一種安頓感的渴望、尋解。他書寫經文墨痕的生之旅,是開創自己的路,也可言及『開拓慧命』,更可直接說是祈禱『轉識成智』之旅。」 ~2018.5.1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禪意 墨痕 聽心音」 ●鄭家鐘(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悔之在定位上,很難說是書法家或畫家,或詩人而已,他是一個身與心用視覺呈現的建構者。」 「悔之走自己的路,既非畫家必須捨畫的框架,又非書法習者,亦要脫其定勢。」 「悔之繁華在心,游龍古今,對唱禪佛,品字的究極之美,悔之首創!」 2022年4月《花不沾身,飛來一片石:許悔之個展》,在尊彩藝術中心。(盧樂道攝影) 「從許悔之的字,我體會到中文字是生命的居所。 他的字中有靈、字串成句,句如風景,景若圖畫,墨如塊壘,墨行如雲,讓我體會到原來關於書寫這個日常,生命力遠遠超過我的經驗值。」 ●張元茜(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 「看悔之的手墨,映入眼簾的竟然不是書法,而是丹心。」 「不論是筆墨韻味,渲染,或是滴漏、拓印等『自動技法』都以輕鬆自在的感覺展現,儘量做到不勉強、不預設、不破壞,不必死而後生的方法,三絕因之有了『三忘』的境界——看到詩忘其書,看其書忘其畫,看其畫忘其詩。三者俱忘,則見觀音。」 ●黃惠美(大尺建築設計 總監) 「悔之用不按牌理出牌的空間佈局及結構,章法隨意的落款及用印,不掩拙趣仍待精煉的技巧,卻真誠大力地傳送觀者以一種能量,引領我們和他一起飛翔穿越生命的困境。」 北美館展出,2020年8月,許悔之《字,療。》一項書寫行動計畫。 (陳見州攝影) 「用筆墨抄經寫詩對悔之而言,是他的生活筆記,記錄了依戀,也記錄了恐懼;記錄了時序,也記錄了自己想要逃脫或耕耘的現實。是那麼自自然然的事,從來也沒有特立藝術之名,純粹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美感意識的一部分。」 ~2018.3.21聯合報(聯合副刊) ●張禮豪(藝評家/策展人) 「許悔之的書藝探索始於抄經,上溯唐人寫經傳統,縱非師從一家一派,其手書卻真誠地傳達了他對自我的內省,由此讓眾人感染到其堅毅的生命關照,加上近來尤喜在他多色繽紛的自染箋上書寫短詩佳句,都增添了不少動人情趣。」 ~2018.7.20經濟日報~「新文人書法 字間見自在」

Read More

台大元宇宙手術模擬 精準切除腫瘤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右)聯手台大電資學院組成「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研發團隊,利用3D影像虛擬實境科技,讓醫師進行術前模擬,助醫病溝通與教育訓練。(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旅居美國的37歲女性因右上背部疼痛及右手臂痠麻,檢查診斷右胸上有一個5.1公分大的腫瘤,並已壓到右手的血管和神經。台大醫院以新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模擬術前狀況,順利將腫瘤精準切除。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台大團隊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即時轉換為3D情境,呈現出病灶及周圍構造組織的關聯性,能夠進一步對不同的器官組織進行層層解析,或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 旅居美國的唐小姐右側胸壁頂端靠近肩關節處有顆直徑5.1公分的「纖維樣瘤」,經台大醫院手術順利康復,9日在「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記者會現身彈奏鋼琴。(中央社) 相較於傳統方法,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更讓病人及家屬清晰理解醫療團隊如何治療病灶。另外,遠地或國外的醫師、家屬甚至可以使用手機掃描QR code,即可同步參與醫療團隊討論及病情解說,讓病人及家屬能夠安心地將生命託付給醫療團隊。 台大醫院與台大電資學院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9日舉行記者會展示病患擬真胸腔結構,白色骨架,血管、神經等以紅、藍、黃等顏色呈現虛擬3D列印數位孿生器官。(中央社) 陳晉興說,上述個案在治療前,他與神經外科王國川教授合組醫療團隊,將個案的斷層及磁振造影影像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透過電腦動畫向病患及家屬詳細解釋,並進行術前模擬,評估腫瘤的位置及與神經、血管的關係,決定全程使用神經監測保護右手功能,精準切除腫瘤,且未損傷任何神經血管。女子在術後順利恢復,不僅沒有右手癱瘓無力的後遺症,而且還能夠照常彈奏鋼琴並開車接送小孩。

Read More

EG.5變異株成美國新冠主流病毒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最新統計,被專家暱稱「艾里斯」(Eris)的COVID-19新變異株EG.5,最近已成為美國主要流行變異株,但似乎未見重症風險增加或構成直接危險。 CDC公布數據,美國所有確診個案中,EG.5變異株占比已從7月22日的大約12%增至17%,成為國內最主要的流行變異株。不只美國,許多國家也都通報驗出EG.5變異株。 隨著疫苗接種率提升,COVID-19威脅已大幅降低,但新型變異株仍持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從2021年底開始流行,此後衍生出多種變異株,EG.5就是隸屬Omicron家族之下。目前EG.5變異株並沒有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醫學專家指出,EG.5似乎不會比先前的變異株造成更嚴重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已開始追蹤EG.5疫情,但還未將其列為「需留意變異株」或「高關注變異株」。 感染EG.5的主要症狀與先前變異株大同小異,會出現典型的感冒症狀,例如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和發燒。

Read More

嬤嗜睡昏迷冒冷汗 竟是血糖太低

奇美醫院護理長陳淑娟(右三)與照護團隊,為病人量身打造血糖控制計畫。(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名75歲阿嬤糖尿病多年,長期口服降血糖用藥,有一天早上吃完血糖藥覺得疲倦沒胃口,隨便吃兩口飯後去休息,導致血糖太低而嗜睡昏迷、全身冒汗,家人叫喚無反應,送醫救治才挽回一命。 奇美醫院護理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病房護理長陳淑娟說,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大多與高血糖或低血糖(測量血糖值<70mg/dl)相關,高血糖會造成酮酸血症、血糖高滲透壓昏迷;低血糖則會引起心悸、躁動、昏迷、休克等。研究發現,曾發生低血糖者,在大血管併發症、小血管併發症或死亡率,都比不曾發生低血糖的人更高。糖尿病控制血糖時,要避免嚴重低血糖的發生。 她說,阿嬤住院治療後血糖回升,醫囑也開始使用血糖藥控制血糖。照護團隊邀家屬參與血糖控制計畫,經由衛教熟悉照顧重點。 飲食狀況影響血糖變化,針對藥物及飲食配合控糖,陳淑娟提供「量、吃、量、拉、呷飽未」小撇步,可做好預防低血糖照護:1.「量」血糖:測量血糖值時間點,有分成飯前測血糖值或飯後2小時測量的血糖值;2.「吃」東西:有進食之意願並已備好食物在旁邊;。3.飲食「量」:上一餐進食量是否小於之前的一半;4.「拉」肚子:當天是否有腹瀉多於3次;5.在給藥後半小時要追蹤病人「吃飽未」?包括有否進食及進食類別與量。

Read More

只能張半口又痛 女罹顳顎關節症

陳姓女老師打呵欠下巴合不回去,進食疼痛,後來連張口只剩正常一半,經醫師進行顳顎關節鏡手術,恢復正常生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9歲陳姓女教師老師多年前發現張口時耳前會出現「卡」的聲音,原不以為意,後來症狀愈來愈嚴重,吃東西疼痛、咀嚼困難,惡化到隨時劇烈疼痛,確診罹患「顳顎關節症候群」,張口度剩正常的一半。接受微創顳顎關節鏡手術,傷口1.5公分,術後嘴巴可正常張開,吃飯講話不再疼痛,重拾正常生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羅文甫指出,顳顎關節位於臉部2側耳朵前方,俗稱下巴關節,連接頭骨和下顎,掌管嘴巴張開和閉上的關節及下顎肌肉。曾有外傷、咬合不正、不適當的口腔習慣及心理壓力等,都是顳顎關節症候群高危險群。 研究顯示,超過10%國人患有顳顎關節症候群,好發於約20~40歲上班族,女性多於男性。包含許多症狀,如顳顎關節疼痛、耳前痛、咀嚼困難,以及開合口時出現噪音、卡頓感等;另外,也可能引起頭痛、頸部痛、肩部痛,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進食或說話,也會影響牙科治療。 羅文甫說,傳統常以非侵入性治療起步,例如透過改善不良的咀嚼習慣,輔以藥物治療、乾針治療、物理治療、製作咬合板或咬合矯正等。但對嚴重病患則需考慮施打肉毒、玻尿酸,關節腔沖洗等低侵入性的治療方式。極少數的病人需要高侵入性、傳統的開放性手術以修復或取代受損的關節。 羅文甫指出,顳顎關節鏡手術於國外行之有年,在台灣相對少見,最大特點是屬於低侵入性的微創手術,提供可直接觀察關節內部的方法,以應用與治療更廣的範疇。但並非每位病人都適合此手術,建議病人與專科醫師諮詢討論後,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婦耳腫流血 驚藏7蛆

50歲婦人耳中生長7隻蛆蟲,醫師用觀耳鏡及耳鼻喉抽吸管抓出來。(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1名50歲有語言障礙的婦人左耳流血,急診發現外耳紅腫還有液體流出,醫師靠近仔細檢查時竟發現有1隻蛆從耳朵內爬出來。經使用觀耳鏡及耳鼻喉抽吸管花了近20分鐘抓了6隻蛆,研判是耳垢太髒導致昆蟲或蒼蠅跑進去產卵。 大甲李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金生表示,經使用觀耳鏡檢查該婦人,清楚看到有白色的蟲排列在耳朵內不斷蠕動,耳朵內其他地方則呈現紅色。擔心使用夾子會擋住視線,選擇用最細的耳鼻喉抽吸管把蟲抓出來,總共有7隻。他說,「第一次看到耳朵內有那麼多隻蛆,真的非常罕見」。 林金生研判,婦人可能長時間耳垢沒有清潔,耳朵內潮濕溫暖,吸引昆蟲或蒼蠅跑進去產卵。由於婦人無法清楚以言語表達,加上手被限制無法把昆蟲趕走,導致耳朵變成蛆生長的溫床。提醒照顧者應不定期協助受照顧者清潔耳垢,注意耳朵有沒有不明分泌物或臭味,避免耳朵內有蟲。

Read More